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1

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选项上打勾

1.你的性别(1)男(2)女

2.你是文科/理科(1)文科(2)理科

3.你是应届/往届(1)应届(2)往届

4.你是否适应现阶段的高三学习生活?

(1)很适应(2)适应(3)勉强适应(4)不适应

5.与同学、老师相处的好坏是否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压力?

(1)经常会(2)偶尔会(3)不会

6.考试前你总会心情紧张吗?

(1)会(2)不会

7.你认为父母的期望给你带来的压力大妈?

(1)很大(2)一般(3)较小(4)没有压力

8.你认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吗?

(1)是(2)否(3)一般(4)对高考无所谓

9.你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带给你什么影响?

(1)会成为学习的动力(2)会带来负面情绪(3)会使我无心向学(4)没有太大影响

10.你觉得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扰的根源是什么?

(1)成绩不理想(2)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3)对老师不满(4)其他________(请填写)

11.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扰和担忧吗?

(1)经常(2)偶然(3)很少(4)不会

12.你觉得最能给你心理造成压力的是?

(1)学习困扰(2)生活困扰(3)感情困扰

13.你会采取何种方式缓解压力?

(1)转移(娱乐、游戏、读书)

(2)发泄(哭、倾诉、写日记)

(3)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2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

1. 学生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业。

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大, 造成诸多生理及心理问题。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 将班级分为好、差班, 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 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一方面, 这种情况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 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 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虚荣心, 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受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称赞, 其中部分学生只看到成功和荣誉, 荣誉感的诱惑力驱使他们再努力—再获成功—再得荣誉, 可是一旦遇到挫折, 精神就萎靡不振, 信心就没有了, 觉得无脸见爹娘, 无颜面对老师, 羞愧难当, 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3. 挫折适应方面。

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 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 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 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 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出现。于是,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育对策

1. 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学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 要以面对全体学生为主, 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 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 让学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 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 对中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2. 横向关注每个学生, 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虽然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压力以学习压力为主, 但也应注意到, 我们的学生是形形色色的, 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还会面临异性交往、同伴交往、健康适应等多方面的压力。从学校方面来说, 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显得特别重要。抓住教育学生的关键期, 找准切入点, 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媒介, 采用面谈、书面交流、电话交流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纵向关注每个年级学生, 进行缓解压力的指导。

针对中学生在不同年级所承受的压力, 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压力性质的教育和采取合理应对方式的干预教育非常有必要。总的指导原则是多用积极应对方式, 合理地少用消极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

4. 让学生得到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 给家长分析现在学生所面临的压力, 让家长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面临的较为广泛而强大的压力,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5. 开展应对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

(1) 中学生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根本上缓解或消除压力。研究表明, 处于应对层次最高层的直接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每种压力都有专门的应对技能和常识。比如处理人际关系要求具备社会认知和沟通技能, 考试要有复习和应试技巧等。因此要教导学生从自身拥有的应对方式的心理资源出发, 掌握直接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基本程序和方法。

(2) 中学生应形成积极的防御机制, 在压力面前善于自我保护。

①树立合理的自我期望。中学生追求自主和独立, 但是他们仍然受到他人影响。有时个体把他人期望当成自我的一部分, 一旦发现自我实际情况与他人期望不一致时, 就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比如有的高中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参加高考, 认为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他人期望有时被不自觉地扩大, 产生了莫名的压力。因此, 学生要独立于周围人的期望, 明确自我的需要和自我期望, 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②建立一种非竞争的学习环境。尽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让学生更活跃, 然而竞争却又伴随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竞争在造就成功者的同时, 也造就了失败者。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与其说竞争是一种奖赏, 不如说竞争是一种干扰。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与他人的比较中, 常常担心失败带来的尴尬。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减少竞争, 提供充分的奖励,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赢的可能, 努力与否成为成败的决定因素, 建立一种非竞争的学习环境。

(3) 情绪辅导。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与控制的方法。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用间接发泄使情绪获得出路。对正常情绪应当宣泄, 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要控制情绪, 首先必须承认某种情绪的存在;其次, 要弄清产生该情绪的原因;最后, 对于使人不愉快的挫折情境要寻求适当的途径去克服它或是躲开它。

(4) 人际关系的辅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使学生心情愉悦, 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 相互沟通, 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

6. 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网络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开办心理网站, 应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对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导, 帮助他们排遣心理压力, 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减负”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 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全体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 共同关注, 共同努力。因此, 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长期的研究,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承芬, 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良材.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5 (3) .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高中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20-03

高中學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高中同学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中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学生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强烈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1]。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帮助高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一种责任。

近年来,国内对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已有较为广泛的关注,对于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更缺少相关干预研究。本文旨在从积极干预角度将体育锻炼运用于指导控制高中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应对能力,最终改善高中学生的身心状况;同时,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5所中学高中年级300名学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用自制“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开放式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为了消除调查学生顾虑而影响回答真实性,本次调查采用迂回方式,具体操作是每次去一所学校,入班分小组(20人)发放问卷,5所中学循环调查直至结束,指导语中请他们回顾近1年来的情况,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影响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调查中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累计12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1.2.2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全部输入计算机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Roy(Sister Callista Roy美国护理理论家)认为,人是身、心、社会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与变化的环境进行互动的适应系统。当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作为输入进入机体后,机体适应系统通过生理调节器和认知调节器进行控制、调整,即产生在生理方面、自我概念方面、角色功能方面、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性或不适应性输出反应。适应是一个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的过程,也是一种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状态。生理方面的适应反映生理健康,自我概念方面的适应反映心理健康,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反映社会方面的健康;而不适应性反应则导致疾病。

2.1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源及维度建构

存在于高中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引起高中学生身心失衡的刺激因素,都可成为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称为压力源。识别高考学生学习中的压力源,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在高中学生产生心理紧张疲劳的早期,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压力源,并指导高中学生作出积极反应,避免造成进一步的身心危害。引起心理压力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在适应反应中所起作用不同,可以将压力源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二组刺激的联合效应构成了机体的适应水平。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见图1。

2.1.1 主要刺激

主要刺激指当前最明显、最强烈影响高中学生适应行为的因素。调查显示:考试、个人前途、学业方面的问题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一方面同学们都有提高成绩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调查中多数高中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个人发展。但现实存在高中学生学习超负荷、干扰身体生物节律等现状。对未来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高中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悲观、沮丧、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反应,长此以往,严重影响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1.2 相关刺激

指现实存在的,可能对高中学生有影响的刺激源。调查显示: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也是高中学生的压力来源。高中学生每天置身于繁重的学业学习的环境中,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同时,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需与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进行交往,如不能正确处理,常陷入人际冲突,造成高中学生情绪低落,筋疲力尽,甚至产生“自闭症”。

2.1.3 固有刺激

指影响高中学生适应水平但性质不明确的刺激源。调查显示:生理、金钱、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对高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高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来进行自我调适;另外,许多高中生心理素质差、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等也是影响高中学生适应行为的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和“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在学习中常常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是否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等。还有家庭经济状况、环境状况也会影响高中学生情绪状态。

2.1.4 控制各种压力源

人在面对刺激时能否作出有利的反应取决于自身的适应水平,即适应能力范围。当全部刺激均作用于适应范围内时,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反之,则输出不适应性反应,导致疾病发生。控制或改变各种刺激因素,可以减少压力源的作用强度和范围,减轻压力给高中学生带来的身心损害程度。

2.2 “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将高中学生的压力源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3个维度编制评定项目,以单个项目评分与总分Pearson相关系数≥0.50为初筛条件,确立:考试、个人前途、学业、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理问题、金钱、环境污染,9个项目构成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以50名高中学生间隔2周重测,评定该问卷的重测信度;运用该问卷对300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计算Cronbach α系数,评价内部一致信度,该问卷两次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0,Cronbach α系数为0.816,见表1。

根据信、效度分析结果确定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项目,问卷包括3个维度9个项目,即考试、个人前途、学业、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理问题、金钱、环境污染。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

2.3 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通过对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累计120 min)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

表2是300名高中学生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主要刺激和相关刺激分量表中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各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通过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并能改善人际关系等。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4 高中学生应对方式分析

2.4.1 提高高中学生对心理压力的适应能力

就压力源本质而言,并没有绝对好的或坏的压力源,人对变化的适应情况取决于输入的刺激和人的适应水平,即个体所处的情景和采用的适应方式。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掌握应对技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调适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就是通过强化生理调节器和认知调节器等适应机制,扩展高中学生适应能力范围,使个人能忍受较大范围的刺激,促进高中学生作为适应系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

2.4.2 高中学生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

高中学生在心理困扰时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个体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总的来看,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首选是睡眠,其次是锻炼、交流和营养等。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多,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同学竞争与人际压力等因素,会导致学生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攻击性倾向;逃避,经常想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由活动;对网络充满向往,不能自制、长时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持续的、过载的压力是有害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释放压力和心理调适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习惯养成法,针对自己的特点,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体育锻炼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活动转移法,在自己感到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如跑步、唱歌、画画等。交流释压法,主动和比较要好的同学朋友或老师、家长谈一谈,以得到他们的帮助等等。

3 结论

(1)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压力的压力源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2)高中學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中学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提高。要将压力积极转变为动力。

(3)高中学生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高中学生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

(4)学校教师和家长除了指导高中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应对高考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进,路长林等.现代应激理论概述[M].科学出版社,2008,6:13-15

[2]甘甜,毕重增,阮昆良.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使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 191- 192

[3]江琦,张大均.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6, 29(1): 165- 167

[4]郑希付,许锦民,肖星.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J].心理学报,2006,38(3):392-398

[5]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35-39

[6]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6(4):15-20

[7]王红红,周昌菊.妇女围绝经期体验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00.

[8]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High School Student Pressure and Physical Training Adjust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Yan Fei

Abstract: After analysis of a questionnaire test 300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it was found that disturbances caused by mental stress existed commonly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city.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source and improv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daptability were discussed to them ability to pressure source.For those participating physical activities regularly, they were less affected by mental problem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to physical activities regular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gular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benefit to healthy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th.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篇4

查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一、调查报告简介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

目前,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在日益加深和扩大。某名校某大学生自杀坠楼身亡,某考生因未能考取理想大学郁郁寡欢,自我隔离,某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调查报告找出困扰着大学生心理的压力源所在,寻找发现心理压力对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影响,给大学生打预防针。同时了解实际缓解压力的方法。旨在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始终是敏感问题,人们不自觉地忽视或是不能正确面对。这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和调试能力。帮助大学生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二、调查研究报告背景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到12月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人:

调查分工:合作完成三、前言心理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

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者说刺激,一部分人找到了,在工作、生活、友谊或者爱情之中;

另一些人,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有一部分吸毒者,在最开始就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

社会环境的嬗变,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并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将会才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在着越来越高的相关性。据调查,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压力事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感到竞争激烈,择业困难;考试负担;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所以为了揭示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大学里的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拥有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我这次的调查以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为调查研究课题,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江门高校在校大学生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对在校大学生在心理无问题和压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通过分析调查报告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有效的建议以帮助大部分有心理压力的在校大学生解除烦恼,重新得到快乐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生活状态。

四、正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提高个人抗压能力,提高心身免疫力,故针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关问题在江门的高校展开了随机抽取被测样本,调查问卷共发放量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

表1 被测样本情况

类型

样本数(人)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比较大的,其中与学业压力有关的占51%,会影响情绪无心向学的也占了一半。而且学习成绩的排名给大学生的学习也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会造成影响的只占2%。大学生的交往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之间相处得很好的只有23%,不太好与差的也占了14%,相处得比较好的只有62%,而且很多大学生在沟通上存在很大的障碍,没有障碍的与障碍少的只有31%,其他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同学的沟通都有一定的障碍。个人前途与就业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在面对自己前途很少感到困惑与担忧的占有6.8%,偶然担忧的占36.4%,经常担忧的占了57.2%。

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最大的是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压力最小的是寝室室友相处问题。从总体来看,18%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自身渴望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同辈群体比较带来的压力,自我封闭积聚带来的压力。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压力等等。46 性别 女 40 城市62 生源地 农村 2

4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在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在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都把个体与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一部分。当人们不能获得安全、工作、家庭、教育、技术培训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机会和成长机遇是至关重要的。

1、从压力的形成来看,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大学生生存的外在环境系统,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学校和社会竞争的加剧,都会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出现紧张状态,失去原有的某种稳态。生理,是指生物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系统。疾病和过度的工作,均可能使抵抗应激的能力则除了依赖于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策略,还依赖于有机体贮存的有限的适应能量,以及个体遗传有关的生理趋向因素。心理系统,这里是指个体内在的认知图式和意识系统。人们感知和评价事件,贮存有关的经验信息,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取和使用这些信息,而所有这些对于如何影响新环境,对于应激唤醒以及应对策略的采用是很重要的。访者A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为核心,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如睡不着、缺乏安全感等构成的压力系统;访者B的压力系统是以社会适应性压力为主,同时包括了自我评价压力、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像行为不自然等。在压力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压力之间往往相互转化,甚至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物上,从而产生新的压力。

2.学习问题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己理解少练习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内容多,教材有取舍,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这要求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态度上的被动从而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3.专业发展问题 专业发展问题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电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倍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分配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静下来学习。这两类同学中有的屈服于现状,极度冷淡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毫无钻研精神。严重的还悲观厌世,长期失眠,精神错乱,容易产生失范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自杀等行为。另一极端类型却是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有些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他们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重重。

4.经济及连带问题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大学生甚至生活费用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部分学生家里砸锅卖铁,四处借债。他们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供他们读书,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读书。这些学生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甚至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忘记了他们肩上的重任,忘记了父母的艰辛,经受不住物质上的诱惑,为了爱慕虚荣,产生了失范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问题严重性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5.就业问题 在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不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和专业只要拿到文凭,就可以捧上“铁饭碗”。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危机感和失业感。如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

五、结语

通过调查同学的问题可以知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而且对就业,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突出。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心理,在大学能够全面地发展,成为社会真正的有用之才,现总结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加强与学校、家长的联系 ,多沟通。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不作过高要求 ,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 ,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 ,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 ,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3、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调节自身压力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给自己定位准确 ,扬长避短。尤其在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上 ,他们在中学阶段 ,一般有心理优越感 ,而入学后仅只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对此 ,大学生们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 ,接纳自我。

(2)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 ,要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 ,使其回归到现实中 ,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并且要常问自己“来大学干什么”“今后要成为怎样的人”等 ,有利于角色定位 ,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分析反馈 篇5

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09级生物工程2班

指导教师:邓晓辉

组长:张明 200906050046

组员:

韩甜甜200906050037 和梦涛200906050038 刘继娟200906050039 娄云霞200906050040 胡娟200906050041 杜佳佳200906050042武亚蕾200906050044 曹棒200906050045 闫伟红200906050048

日期:2011-5-1

3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压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主要以几个简单问题对安阳工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此得到了主要压力类型,并且对其原因做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如何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望能够为大学生正确的处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实现自我健康和自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缓解 调控策略

目前,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的增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大学生压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大学生应对干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们愉快地完成学业、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顺利地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压力的概述

压力(stress),也译为“应激”,其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加拿大的学者薛利(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压力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压力之父”。他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1.学业压力。调查中,“你是否对自己的自己的学习状况感觉有压力”,85.5%的被调查者有压力,9.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还可以,只有2.8%的没有压力。这是一个不理想的结果,因为对于大学生社会激烈的竞争体现在校园内主要是学业上的竞争。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中几年的艰苦奋斗,以为考上大学就会轻轻松松,在大学里失去了好好学习的良好习惯,导致了很多只是没有学会,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所以大学对自己的学习状况都很不理想。学校考试的压力和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外语的能力,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生活的主题。外语一门学科的负荷比任何学科甚至是专业课都大,它就像一座山压在学生的身上,它占据了大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本来就感到对专业学习时间紧张,还要考虑英语四六级和计

2算机等级考试,这是大多数人感到很无头绪。另外,部分大四的学生还面临着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2.经济压力。调查中,“是不是对自己的消费还算满意”,有65.3%不满意,21%的认为还可以,5.8%的还算满意,另外,“你是否存在有经济压力”,有70.4%有压力,只有7.4%没有压力。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不满意自己的经济状况,因为,自从我国高校实行入学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那些来自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家庭中的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压力。本来家庭中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费用,积蓄已经所剩不多,不可能为学生每月提供足够多的生活费,因此他们往往会因衣着的寒酸和手头的拮据而产生自卑情绪。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校园还存在一种为追求虚荣而产生的竞相消费现象,大学生代表着当今时代的消费潮流,很容易产生竞相消费,并且,竞相消费现象强烈地刺激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有限的经济来源和实际的高消费欲望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学生经济生话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

3.人际交往压力。大学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的,但是人际交往的困惑也是影响心理行为。调查中,“你和班内及宿舍的人际交往如何”,54.3%的认为不好,34.6%的认为马马虎虎,“你对人际交往有心理压力吗”,66.7%的认为很有压力,26.4%认为有点压力,究其原因,由于大学生来自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和个人爱好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再者,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也成了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这也就成了交往中的一大障碍,这也就将影响到很多人的交往。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在交往中,畏首畏尾,害怕被别人嘲笑,这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强调个性特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到同学的排斥和反击。虽然生活在集体之中,他们却仍感到孤独和不安。

4.就业的压力。调查中,“你对自己将来就业有压力吗”,88.7%的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感觉队就很渺茫,不知道所学专业将来有什么前途,及就业方向。只有6%的学生对就业还相对乐观。因为,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与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使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深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和问题。不能对自我进行清楚的定位,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职业上,3而不是考虑到自己的竞争能力和专业特长。他们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对安阳工学院的没有信心,感觉到安阳工学院的就业前途很渺茫,只因为安阳工学院只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二本,也不考虑自身的学习问题,一味的考虑所在学校的好坏,所以,就业选择的心理冲突总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另外: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大问题。那么,有哪些调控政策能让大学生正确的面对并且解决心理压力问题呢?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的调控策略

压力往往能够直接转换成强大的动力,压力产生的紧张状态可以提高警觉水平,但是压力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个人的承受力,势必会破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和缓解,这种心理上的压力不仅会造成价值系统的混乱,而且会导致情感的极度苦闷。因此,帮助大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对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促进心身健康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的个人策略

1.正确认识压力。调查中,“你是否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有足够的认识”,49.6%的没有这个概念,34.5%的不清楚,11%的还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的症结所在,对压力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态度。压力及其反应并不是全都有害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同时,压力是生活的伴侣,是不可避免的。应了解自己在压力情景下的反应方式,增强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能力,有效处理过度的压力。

2.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心中过高的期望值。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个体发展的需求,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3.学会放松自我。大学生应学会各种放松技巧,以有效减轻紧张感,大学生在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学会放松、进行自我调节是减少或消除压力影响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学校组织策略

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调查中,“你想接受有关自己的就业指导吗?”,93.8%的很希望学校能给于指导,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选择,从而造成了对就业前景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应该看到,在择业竞争过程中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现象是正常的。而对来自社会以及竞争对手的压力,适度的紧张与焦虑也不全是坏事,它可以催人奋进,培养自信,使人趋于成熟和坚强。因此学校应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大学生加强引导。

2.切合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

(1)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卫生宣传活动。在学校内进行心理卫生的宣传工作,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学、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

(2)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咨询自己心理的疑惑,帮助他们缓解及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社会策略

1.社会应该认真对待和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问题,把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比如提供奖学金、贷学金、社会助学金,学校实行减免学杂费和勤工助学等都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除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你是否想让学校有更多的奖学金发放”,有96%的学生愿意,所以。社会应该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经济政策,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使他们在象牙塔中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

总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要及时的了解心理压力的成因,定义,造成的困扰和解决办法,避免遭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个人、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往往形成一种矢量的合力,大学生们应该在有效的利用这三者的正合力,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自我和社会的最佳契合点上,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三者的正合力,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自我和社会的最佳契合点上,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大学生活中收获快乐,得到成长,学到知识充实自己,在大学中健康生活,快乐生活,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 篇6

题目:

姓名:邱显楠

学号:04100503

班级:计算机与科学技术05班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7.24

调查地点:广州大学城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

调查人:黄晓石

调查分工: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前途的烦恼等方面的问题,其心理状况值得注意,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试图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做一综述,以便了解整体状况。因此本次调查目的为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法综合当代大学生的有关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年级、家庭状况、地域、专业等有一定关系。而且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的结论对在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与高校学生讨论和访谈,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编制出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并以此问卷对1624名被试进行测查,进而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背景因素。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经因子分析抽取出11个维度;自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因素与不同维度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偏相关;在7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5个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压力的概念探讨

当stress被引入作为心 理学 术语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则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概念的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我国有心理学家则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二、压力研究的取向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压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类型:

1.将压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早期以塞里为代表的生物医学观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注重研究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应激综合症(GAS模型),其观点和研究模式至今还在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将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关注压力来源的性质与特征

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历史 上,与塞里研究

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3.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如何其作用

例如,认知因素首先被认为是应激的决定因素,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其它还发现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中介作用。

三、压力研究的阶段

依照压力的研究取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对危机事件的研究是从压力源研究角度而言的。

主要研究:绑架、家庭成员杀害人(Mayers&Pitt;1976;Morawetz;1982;Petti&Wells;1980);父母离异(Steinberg,1974;Yours,1980)以及创伤性事件(Bulman&wortman,1977)等。身体疾病又是该阶段研究较多的另一个压力源。研究者主要考虑一些传染性小而残废率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脏病(Mehler,1978),激素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症(Earle,1979)等。该阶段研究明显不足之处在于被试年龄分布的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而成人研究则高达42%,另外过度重视危机和重大压力源而忽视了日常压力源的研究工具缺乏。

第二个发展取向研究阶段。自80年代开始,对压力的研究突破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从压力源来说,日常压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阶段的显著性标志。日常压力源主要来指家庭、学校、同伴等日常压力事件,例如学校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着重从发展任务的角度来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对的关系(oerter,1985)。研究考察了年龄、性别、种族和人格特征对压力的影响,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象,如压力问题此外,研究者开始从自我概念这一新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内部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四、压力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

1.反应理论——生理医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提出用生理参数(肌肉紧张度,皮肤电等)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比心理变量或其他的躯体状况在应激的评估和测量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此外GAS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从生理系统的变化来揭示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这一新的突破口,也是阐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作用机制的关键。

GAS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包含理解人类应激的重要心理因素,把人看作是对不良环境做被动反映的生命体。在强调生理指标的同时,忽视了人心理和行为的反作用。另外对于压力的评价也有较偏向的一面。

2.压力刺激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模型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失业,失恋,天灾,贫困等。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何种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紧张反应。

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推动压力源(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从而加速了身心医学的发展。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于揭示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病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型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将活生生的人物理化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

3.CPT模型——心理学的压力观

压力的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cognitive_phenomenological_transactional,CPT)模型,该模型的典型人物代表是拉扎罗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等人。该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模型包含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认知的观点,即认为思维和认知是决定压力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用,换言之,压力感能否产生,以什么形式出现,均取决于个体对其与环境间关系的评估。

(2)现象学的观点,既强调与压力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

(3)相互作用的观点,包含两大要点:其一,在压力过程中,存在许多中介因素,压力源与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最后的反应方式和结果。其二,压力产生与个体与环境间的特定关系,若个体认为自己无力对付环境需求则会产生压力体验。

该模型包含了压力研究的基本的四个要素:压力源、中介变量、生理或心理的反应结果。拉扎罗斯(lazarus和Launier,1978)认为: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是环境或内在要求超出了个体的适应性资源,压力就会产生。

与刺激模型理论和GAS模型相比,CPT是有下述特点:(1)不像前两种理论那样,只关注压力过程的两端,而是更注重中间过程的研究,尤其强调了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压力想象具有重要意义;(2)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对人的机械生物化的看法,不再将人看作是只受压力情景摆布的消极有机体,而是认可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3)运用该模型可促进对压力的干预方式的研究,如改变中介机制可有效控制压力反应等。

五、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纵观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压力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最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下表1所示:从以上研究工具分析看,由于依据压力研究理论观点各异,出现了不同压力调查问卷和测量量表,但总体来看他们大部分是考察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源来评价压力,而对压力源研究主要是通过归纳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影响较大且产生压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则表明个体的压力越大。

六、压力研究的 发展 趋势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 历史 ,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三个领域,从上个世纪末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压力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压力的跨方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发展任务给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提出了不同的挑战(Greenfield&Cocking,1994)。Markus,Kitayama(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对压力的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压力与心理适应的研究结果是有明显的跨方化差异。对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社会团体中的个体的事件的压力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这无疑是取决于该文化规则、习俗和观念等因素。

有的研究者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学生生活应激量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量表部分因素的反应及其总分都与美国大学生有及其显著的差异,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应激状态的认知和应对反应不同与美国学生。

Jose和Anna等人(1998)近期对俄罗斯和美国青少年的压力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俄美两国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压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俄罗斯青少年的日常压力显著大于美国同龄人,这与俄罗斯社会动荡,经济 衰退直接有关。

2.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压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常常是关注危机性或重大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适应之间的关

系,如失业、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险性压力事件的影响(B.S,Dohrenwent,1981)。后来研究者发现,由日常生活及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持续压力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由婚姻、育儿及家庭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与人的抑郁有密切相关(Schnefer&Lazarus,1981)。同时发现,时间压力,缺乏自主决策,工作角色含糊不清,工作中的绩效评价等与人的抑郁也有相关很大(Billings&Moos,1982;Kasc,1978)。40多项横断研究均发现了压力与抑郁的显著相关(Compas,Orosan&Grant,1993)。然而,这种相关不局限于抑郁。Compas和Howell(1989)等人发现,压力与内在心理问题相关(可解释11%的变异)要大于外在心理问题的相关(可解释5%的变异)。这可能表明,压力事件与抑郁等与其它症状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压力与各种心理和症状之间均存在普遍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七、压力研究的评析

1.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集中

被试的选择“重两端轻中间”,即重视18岁之前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轻视18岁之后到成熟的中间阶段压力的特点考察,青年时期,尤其是青年中期和晚期日常压力特点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青年中期的压力研究远落后于成人方面的研究,也落后于儿童期的研究。美国心 理学 家科雷汶(W.Kleiwer,1991)指出,有关成人的压力与应对研究已处于“成熟期”,而对于青年的这方面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婴儿期”。这种现状与发展心理学的生命全程观不够协调。

2.重静态特点研究,轻动态发展考察。

已有研究对压力随个体成熟而发展变化的特点缺之考察,对18岁之后的大学生压力和应对的发展特点尤其缺之足够的探讨。

3.理论研究较多,干预研究较少。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7

关键词: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调查

由于男护士十分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自2006年升格以来护理专业就开始招收男生。虽然男护士就业形势一直很好, 但并不被广大考生看好, 连续4年来我校护理专业的男生比例都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专门组织人员对护理专业男生 (包括已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的学生) 、护理专业女生、学生家长、男护士周围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社会人群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调查统计, 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广大学生和家长对男性从事护士职业缺乏认同感, 报考的积极性不高。这里就男护士现状及就业趋势、产生压力的根源、类型以及应对措施和突破难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男护士就业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护理行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 从护理内容到护理理念, 均有着非常显著的进步, 但是在护士队伍中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 而且一提起护士首先想到的也是女性, 这一点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同时, 传统观念的束缚也造成了护士队伍中男性短缺的现状。目前护士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也是影响男性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医院, 护士就是打打针, 配配药, 照顾一下病人而已。而实际上, 护士是“半个大夫”, 护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在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士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用药效果的观察及康复护理等, 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护士工作相对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因此使一些人认为护士就是“伺候人”, 没有发展前途。加之, 护士收入较医生低, 考生报考男护士的积极性不高, 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需求, 男护士的比例会逐年增加, 男护士也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男性做护士与女性相比也存在自身优势, 首先, 男护士的体力强壮、精力旺盛, 家庭负担少, 可工作的范围广;其次, 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大, 尤其是接诊外伤患者或护理危重患者, 应变能力强;再有, 男性宽容、大度、有幽默感, 面对性格孤僻或偏执的患者, 容易与其沟通思想, 方便医患交流, 所以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精神科、ICU病房和男性科等科室急需男护士。另外, 性别的关系使得一些涉及男性隐私的患者更加乐意接受男护士。

二、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

“做护士难, 做男护士更难”, 体现了男护士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能被人们理解和认可的现状。男护士们普遍存在观念上的问题, 认为护理就是“服侍”病人, 就是机械地执行医嘱, 就是“打针输液”。首先, 护士形象的困扰:护士的“白衣天使”、“提灯女神”的形象在护士和公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另外, 有被“同化”危险:处于青春期的男护生

云南晏廷亮何文渊王所荣崔德花吴予

在入学时, 会发现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占绝对优势, 尤其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女性, 男护生自从进入学校后, 会迅速发现自己的特殊性而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实习和工作后, 始终生活在女性为主导的环境中, 绝大多数男护士选择表面屈从于女性, 内心还是男性的独立、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观念。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男护士, 内心很忐忑,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护士原有的脾气和性格有被女性“同化”的危险。

三、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的类型

尽管男护士就业前景看好, 在工作中存在许多优势, 但由于世俗偏见的长期积累, 使得他们在就业前后存在来自家庭、工作与社会的种种压力。

1. 社会的压力。

社会把护理工作看成女性的职业, 严重影响了男护士的知觉和感受, 他们经常感到孤独和自我怀疑。难免使之在人际交往中感到难堪, 有不自在、低人一等的感受。社会和政府很少有对男护士就业的积极鼓励和导向的政策, 凡此种种均增加了他们对适应“男护士”角色的压力。

2. 家庭的压力。

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主导性的, 很多家长尤其父亲反对儿子选择从事护理工作。而国内一针对男护士进行的“你是否会嫁给男护士”的网络调查, 明确表示“会”的只有5%。因此, 男护士的婚姻满意度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这也是男性不愿做护士的原因之一。

3. 工作的压力。

部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片面地认为男护士仅有体力和精力的优势, 使男护士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 使他们在无法正视其压力时, 更容易厌倦自己的职业。

四、应对措施

1. 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

对护理专业男生要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讲授和心理行为训练, 提高他们心理健康保健的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

2. 建立男护士心理档案。

护理管理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对每一位男护士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 才能知人善用, 心理档案可以作为使用、培养、选拔男护士的基础资料库。

3. 建立心理健康维护措施。

管理者要给男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培养慎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 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4. 建立心理督导机构。

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对男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5. 转变观念, 给男护士更多的关怀。

护理, 在大众看来, 就是“服侍”, 就是执行医嘱, 就是“打针吊瓶”。在人们的观念中, “服侍”是“下人”才做的活。而男性的社会角色和这些都是相冲突的。所以造成男护士有着过多的忧虑。转变社会观念, 给予男护士更多的精神支持, 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男护士心理问题。

五、突破难题

1. 突破自身的就业心理压力。

别人可以对男护士说三道四, 但男护士自己不能因此而瞧不起自己!反而, 既然做了男护, 就要干得漂亮, 干得利索, 要对得起护士这个职业, 更要对得起护士前面那个“男”字!职业心态是影响男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针对男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专业咨询, 研究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2. 转变观念, 正确看待男护士的出现。

首先教育者要转别观念, 要教育身边的人认可和接纳男护;其次, 就业工作者要加大男护的就业宣传力度, 正确指导就业;再者, 加大各种宣传报道, 增加社会对男护的认可, 这是一种职业趋势, 换位思考一下就不难理解。

通过对男护士就业心理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全面掌握他们的压力来源和类型, 有利于学校针对护理专业男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就业指导, 有利于稳定护理专业男生的就业心态,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让他们在就业前就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就业。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男护士的正面宣传报道, 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让他们快乐工作, 阳光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2]骆焕丽.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护士的现状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3]吴之明, 杜彩素, 杜娟, 等.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4]曹岚, 蒋冬梅, 等.我国男护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5]陈潇俊, 崔益军, 等.男护士有本难念的经.医院·人力, 2006.

[6]杨磊, 姜超美, 等.9所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7.

中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都会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吉林市船营区四所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其人格特征进行相关研究, 其目的在于了解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状况,为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二、对象和方法

在吉林市船营区四所小学中随机抽取教师共229名,其中,男教师33人,占14.8%;女教师196人,占85.2%;班主任113人,占49.1%;科任教师74人,占50.9%。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在四所小学对随机抽出的教师进行集体施测。

三、调查结果

(一)将229名教师的SCL-90测查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本研究组除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其余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

(二)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中,除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男女教师在心理压力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三)不同学历的教师的比较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四)通过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科任教师对比,毕业班教师在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四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非毕业班教师。毕业班科任教师心理压力大于非毕业班教师。

(五)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比较,多数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心理压力大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

(六)老、中、青三代教师相比,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和其他因子(P<0.05)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和其他因子方面的症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教师的心理压力水平有随增龄而减弱的趋势。

四、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及分析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也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性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这种角色的转换必然给教师带来压力。学校的氛围,学校管理,教师的评价,教育管理中的检查,工作负荷等如果处理不当,都会使得教师心理负担沉重。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五、对策与建议

上一篇:培训学习笔记下一篇:大学生村官第四季度工作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