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1

摘要: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时代三部曲的颠覆性创作,《青铜时代》以其故事的荒诞性、人物的穿越性以及语言的幽默独特性,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价值观取舍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延续了王小波的语言幽默,而反乌托邦、反现实的创作创新也让《青铜时代》打上了独特的“黑色幽默”的烙印,这看似荒诞不羁的作品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青铜时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特点,通过对王氏幽默的解读,来重新认识王小波的人生价值观:有趣。

关键词:王小波

创作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一、王小波的个人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王小波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出生在1952年的北京,当时正是三反运动期间,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正在悄悄发生着巨变,王小波的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就在王小波出生之际,很多人认为这也是王小波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20岁的王小波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做了工人,后来《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就是以工人生活为北京写作的。1977年与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李银河。1980年在杂志《丑小鸭》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校教书。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89年,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1992年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 从人人羡慕的大学教师变成存在 生活压力的自由撰稿人 , 获得了自由 , 同时也获得了追求自由的根底。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上夫妻永别。因此 , 王小波去世引起的轰动 , 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诗意的执着追求拨响了人们遥远的记忆之琴。[ 1]

王小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他短暂的45岁的人生里,并不算是高产的作家,他活着的时候,读者群体多是同龄人,而在其死后的岁月里,也同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读他的作品,模仿他的风格。时代不同,面对的苦恼和困惑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感受到的对自由的渴望,对真诚的向往,都是时间永恒的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独立思考、独立风趣、独立幽默的智慧,将指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现实。作为真正为当代中国小说注入了新元素的作家,在知青小说的创作中,王小波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在作品钟都体现出了独特的智慧,和清醒的现实生活认知。在他同时代同时期的作家当中中,鲜少有人能达到。

二、《青铜时代》的文学价值及其艺术特点

(一)文学价值及文学地位

《青铜时代》是一部翻写唐人传奇的小说,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被誉为中国短片小说先河的正典文本,分别以袁郊《甘泽谣》中的〈红线〉,杜光庭的〈纠髯客传〉,薛调的〈无双传〉为原型,作者将这三个故事演绎出充满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在作品当中,充斥着看似荒诞不经的插科打诨,反复使用与历史小说故意背离的语言,不断用“出格”来定位小说中的一个个荒谬的历史真相。

《青铜时代》是延续王小波一贯的文学风格社会主题,对于反乌托邦,反思想压制的文风承袭的又一力作,对于作品本身的“趣味性”的追求,让这部小说,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鉴了诸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策略,在叙事中显示出王小波独一无二的才华和思想,以繁复、复杂、冗长为特征的语言叙事风格却并不令人生厌,处处充满“有趣”的品格,让幽默的语言和匪夷所思的想象别具匠心。《青铜时代》并没有完全抄袭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模式等负面思想,而是有选择地表达,有选择地创作。在《青铜时代》里,虽然古今场景变换不断,历史的概念意识没有断裂,与现实当中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在结尾处一反唐传奇的大团圆结局,取而代之以悲剧结束收尾,这是王小波对既定文学规则的叛逆之处,对理想世界的怀疑态度。叙述开放灵活自由,打破时序结构,不拘泥于传统,利用复杂的多线索交叉复式叙述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充分体验变异中的荒诞,在荒诞的体验感中感受到愉悦,从而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青铜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延续前两部的写作背景和风格,《黄金时代》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主要讲述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的无能同时饱受政治“左”的泛滥横行的歧视,在民族和国家灾难泛滥的时代,无法拥有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遭遇到了一系列的不公平的待遇,在逐渐摆脱文化的过程中,主人公“王二”的心态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生存模式;而《白银时代》则是充满虚拟与想象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跨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通过回忆来描述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人生,给现代生活以深刻启示。《青铜世界》源于唐传奇,改编于过去的故事,通过写古代的过去的知识分子的故事,刻画出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创造欲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权力斗争控制的封建时代,自由和个性追求,被时代画上了滑稽的符号,不断扭曲的心态和行为,使智慧和爱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演变成闹剧。时代三部曲的故事选材、人物方面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在主题表达方面,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处境,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处境,都无法脱离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和时代所赋予的特征,在叙事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塑造人物方面也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二)艺术特点

1、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小说的语言风格直白、幽默,延续了王小波诸多作品的语言风格,在《青铜时代》里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思辨,这时的语言充满着辩证性,无论是引领读者思考还是通过主人公的反思引出故事情节都是作品语言的一种创新手法,这是王小波的高明之处。除此之外,大量的“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不断涌现出“别致”而特立独行的幽默感。比如:他对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答道:您知道我早上吃了些什么吗?他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说:这是对建筑行业的污蔑。他说:你这样子怎么为人师表?我说:您的意思是我不够漂亮,这是女生的看法吗?他说:你要知道我国的国情。我说:我怎么不知道?我每月挣30美元。[ 2]这是王二与李主任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充分体现出了王小波的语言功力,这样的妙语连珠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幽默,更是作者思维及性格幽默的直接体现。这也就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小说当中比如《寻找无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性的细节,展现出丰富的杂学写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的丰满,也体现出作者语言风格的丰满性。比如王仙客拥有的望远镜以及数学才能等都是语言独特性的展现。不仅如此,大量的夸张调侃,是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手段,他相信文字不是用来看的,需要有节奏的快慢,这是王小波作品里的语言筋骨,有意味的夸张不仅丰富着人物形象的刻画,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语言体验。比如,在红拂的死中,他明确地调侃着:“红拂上吊的准备事项就在专家领导下进行,和她自己没了关系。” [ 3 ]这种不合逻辑的调侃和叙述,暗藏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同时又充满着快感,反衬现实丑陋的同时, 又拥有了一种 “自我指涉”和“自我增殖”的转喻色彩。

2、叙事手法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仅表现在一反传统叙事的规范和有序,不断跳出人们的固定思维,采用荒谬的模式,增加黑色幽默。《万寿寺》通过一个被汽车撞到导致失忆的人,以现实世界的王二和唐朝时代的薛嵩的生活交替为背景,通过想象不断穿越,在小说中,一反常态,不断通过交叉与穿越的手法进行情节的安排,通过这样不可预测不可预知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对人生的不确定、多种可能性的主题,生活乃至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万寿寺》里人物的命运感减弱,甚至消失,追寻人生的不断变化的意义和体验,追求自由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万寿寺》的魅力就在于不按套路出牌的变化自由、天马行空的想象、情节荒诞无厘头、行文没有固定程式,简直是表达自由追求的典范。在讲述的过程中叙事手法的独特性让人忍俊不禁。在王二的第一叙事中添加第二叙事,在手稿中生成元故事事件,分别写了关于薛嵩和红线在失忆之前、恢复记忆过程中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想象和线索,从中蔓出枝故事的开始,将故事在发展中曼生出可能性,同时消除了叙事时间等确定性因素的描写。在《寻找无双》中, 由“寻找”闯入宣阳坊的王仙客,因寻找而蔓生出“鱼玄机”的故事被虐待与杀戮逐渐替代了寻找无双的叙事线索,逐渐浮现出无双、彩萍等人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断纠缠,成为一个开放,又由再生机制的故事生成模式。

3、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根据唐传奇改变而成,但人物形象方面却与原来的人物关联不大,甚至有颠覆。历史小说当中的风尘三侠,无疑是英雄美人的形象。李靖是乱世英雄,不仅慷慨、才智过人,更是有运筹帷幄的智勇双全,而在王小波的小说当中,李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以发明为乐趣,在洛阳城里随心所欲比如喝酒、纹身、吸大麻。红拂女本应是位巾帼女英雄,而王小波的叙述中却发现,红拂其实只是在追求有趣的小女子,她的夜奔只是源于一种寂寞一种无聊的反抗。与历史上的虬髯公英雄形象不同,在《红拂夜奔》里, 他虽然是个剑客,却非常的庸俗,盯梢红拂与李靖的夜奔却毫无意义。在岛外做国王,集滑稽可笑于一身。在这样的创作中,颠覆着人们心中旧有的固定形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同时也不乏大胆的创新新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情节中,对英雄形象进行反叛,荒谬夸张却又充斥着大量的讽刺。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创新,也是王小波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三、从《青铜时代》看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把西方的幽默融进他所生活和经历的这个时代, 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小波式的幽默时代。在描写手法上,通过塑造一些非正面的人物形象,借助可笑的言行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种种不满,这种风格源于60年代的美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他们擅长突出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通过对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放大、扭曲、使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感到沉重。在描写手法上喜欢打破传统,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 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调侃戏谑混成一团。“黑色幽默”是一种集悲剧与喜剧特征为一体的文体。它往往反映现实,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知价值。王小波的黑色幽默不仅仅使体现在荒诞的一面,还体现着王小波式的狂欢。他通过大量的借鉴、引用,来阐释自己的人生哲理,在人生哲理当中又不断地反映着现实,批判现实,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这种幽默的黑色,在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惯用的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来唾弃软弱、感伤的传统,通过冷静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对黑色幽默的风格进行创作创新,随心所欲地穿越在多种视角里,在虚拟中自由发挥,深刻揭示人性的弱点。比如在塑造王仙客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风里雨里几十年,落了一个王八蛋!”“一头闯到自己卧室里,倒在床上翻了白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其实是月经初潮。”像这样的口语化的表达、以为,其实这样的反差性的语言充斥着作品本身,通过这样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更加滑稽,而让人物形象更加有喜剧效果的则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和对话描写。“老爹后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就数钱这个东西最坏,甚至比王仙客还坏。” [ 4]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映作品以及王小波本人的幽默,以冷峻且戏谑的语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态度,这种表达轻松而富有深意,又让人无法忽视它语言的有趣性。再作品当中加入其他的现实元素,利用跳跃性不断地制造现实与历史的碰撞感,让作品的表达更加有交融性也是其幽默的一种表现,比如王仙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给自己列了正反的问题表,开始假设哪一种问题成立,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人物的滑稽,从而影射现实的黑暗与困境。

四、王小波及其《青铜时代》等作品的现实意义

《青铜时代》延续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创作风格,在作品的语言上延续了一贯的“王氏幽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改编,充斥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以其独特的文学和价值意义,让后人受益匪浅,在黑色幽默开创的时代,不断给诸多同时代乃至后代的作家留下借鉴的意义和思考。超越着时代赋予他的意义,以冷峻和幽默的态度,描写着现实,不是怯生生地选取一整片黑色打压,而是选择回到人物命运本身,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去诉说时代,这是王小波的价值取舍,也是他文学意义的判断。

王小波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追求有趣,在无趣的人生里创造有趣的价值取向。这是他的反叛意识,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他认为,“ 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 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 5 ]他可以容忍一个人智力上的愚蠢,却无法理解无趣的人生。在传统的价值管理中,有趣并不是一个人的“正当意义”,大多数的人把“名利”看成是人生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有用”的价值体系的体现,王小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价值体系的追求,他给予我们思考人生除了“有用”更有一种“无用”的乐趣,值得追寻。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的追随者的原因,纯粹而富有理想,永远低姿态,永远谦卑的幽默,以非主流体制外的身份,超越着主流追求,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 6 ]。这样的思考在现当代社会里,尤其值得。如果说“有用”的机制体系,提倡物质追求,那么“有趣”则更注重精神食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的幸福从来都是来自于精神追求,这不仅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知足、一种幸福感、一种创造。如果说有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那么“有趣”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个人能够做到有趣,其实并不容易,在这个时代,更加难上加难。当下充斥着对于“颜值”追求的渴慕,不少的年轻人为了拥有颜值高的外表,不惜整容损害其原有天然的美丽,王小波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因为其颜值的高低而失去其人生的意义。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说的就是拥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以及敏感的洞察力,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我们并不刻意追求,有趣,但明确除了有用之外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快意人生的选择,追求有趣,不仅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说明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变化,同时也是对于人生价值探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我为什么写作》[ M ],见王毅编:《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第 197 页。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2

《元明清三代禁毁戏曲小说史料》引《榕村语录》载:“明太祖于街中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管引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可见,明代歌舞艺术地位所在。笔者认为明代歌舞具有以下特点。

一、礼仪乐舞种类较少,只有郊庙、宴享礼仪乐舞仍处在至尊地位,并完全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

明朝时代开国之初的宴享礼仪乐舞有“以《飞龙引》奏《起临壕》,以《风云会》奏《开天平》,以《庆皇都》奏《安建业》,以《喜升平》奏《抚四夷》,以《九重欢》奏《定封贵》,以《凤凰吟》奏《大一统》,以《万年春》奏《守承平》。”(1)

永乐年间的宴享礼仪乐舞有《表正万邦之舞》《天命有德之舞》;万寿圣节(皇帝生日)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2)等等。

这些宴享礼仪乐舞都一致反映“开太平、安建业、抚四夷”的政治内容,为统治者服务,艺术价值不高。

二、戏曲舞蹈动作多来自现实生活,并大量吸收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明朝时代盛行的戏曲是传奇,明传奇的舞蹈是紧密配合词曲来进行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戏曲舞蹈。其舞蹈动作均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民间舞蹈。如“《十认错》即《春灯谜》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3)这里的龙灯舞、猴戏、飞燕之舞均为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又如明代汤显祖著《牡丹亭》,其中的《游园惊梦》有一小段小姐与丫鬟相互配合的舞蹈队形采用了民间舞中常用的队形,花神推花的群舞场面采用了灯舞的舞蹈动作元素;再如阮大铖《双金榜》之《灯游》一出有“闹滚灯”、“跳竹马”、“舞梨花枪”;《牟尼合》之《竞会》一出有“跳狮子”、“盘杠子”、“走马卖解”等,都采用了宋以后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

三、传承发展传统舞蹈,舞蹈依然讲究“长袖善舞”的特点

长袖善舞为传统舞蹈之一,“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盛行于汉代的舞蹈风格,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在汉画像石中有着丰富的形象造型。明传奇也给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温润土壤,使明代舞蹈依然沿袭发展“长袖善舞”的特点,如明传奇《浣溪沙》中西施的舞蹈:“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弱女秋药,内宫内侍,执扇葆璇,盖金莲、宝炬、纨扇、宫灯二十余人。光焰荧煌,锦绣纷迭,见者错愕……”西施歌舞是将汉代流传下来的长袖舞融进了明传奇戏曲舞蹈之中;又如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虞美人剑舞,虞姬的悲痛舞剑,此剑法就是汉代执兵器舞蹈中的剑舞动作元素沿袭发展,而非一日舞功所能;再如昆剧《夜奔》中林冲雪夜奔梁山,整整一折戏中的舞蹈动作都是传统舞蹈动作元素的发展变化。

明代时期的舞蹈虽然没有汉唐时期舞蹈独领风骚的辉煌地位,但作为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结晶体,却在我国戏曲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长袖善舞的动势也以更为完美的形象凝固在戏曲艺术之中,尤其为国粹京剧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完善作用。

论《围城》比喻艺术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围城》 比喻 幽默 讽刺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博依,就是广泛地引类取譬之意。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这两句话,足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1]《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2]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其字里行间透溢着作家的机智与隽思。纵观整部作品中的巧妙比喻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

一、比喻不落窠臼,形象巧妙

小说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一位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

(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可以看出,第一例里夹杂着拟人的手法,第二例里则融进了夸张的方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明显地加强了比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效果更强烈。除这此之外,小说中还大量采用了对仗、反衬等其他修辞手法的比喻技巧,使得其显出戛戛独创的特点,远远超出了那些平庸的比喻。

二、比喻手法多种多样

《围城》中的比喻手法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博喻等。各种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活灵活现。比如:“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运用的是明喻。“鸿渐想上海不愧是文明先进之区,中学女孩子已经把门面油漆粉刷,招徕男人了,这是外国也少有的”运用的是隐喻。“她(胖女人)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运用的是借喻。“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运用的是曲喻。

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然纸上。

又如:“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院子和旅馆挂牌客满。……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正是这一连串形象的比喻,使得讽刺的对象即抗战初期那个病态社会的腐朽状况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围城》中的比喻常具有瓦解超越被比喻事物的表面意思的功能,更渗入那深深的内核。如:“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文凭还是学术权威机构发给学人的一种学历和学位证明,一张博士文凭当然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和严肃性,可是一旦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则大打折扣,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寡陋、愚笨,研究能力的缺乏,精神上的赤裸裸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凭的功能来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

钱钟书首先是一个学者,其次才是一个作家。夏志清教授说他是“(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3],在《围城》里,钱先生的博学多才的确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浓烈的气息非但没有给人掉书袋的嫌疑,反倒形成 了他个人特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使这部小说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小说中大量涉及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及掌故,提到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以及文学家有好几十个,如柏拉图、孔子、爱因斯坦、苏东坡、苏曼殊以及徐志摩等。钱先生渊博的中西文化素养也是他精致的比喻修辞实践成功的重要原因,渊博的中西文化素养给他的比喻艺术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注释:

[1]钱钟书:《旧文四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2]黄维梁:《与钱钟书论譬喻》,香港明报月刊,1983年,第172期。

[3]夏志清:《重会钱钟书纪实》,中国时报,1979年,第6期。

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艺术研究;非物质;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已经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给艺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艺术载体的影响,研究了发生相应变化的艺术研究界面。通过分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艺术形式,归纳了数字艺术的特征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艺术研究的非物质化的特性。

信息技术已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非物质化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研究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决定21世纪艺术发展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信息技术,二是艺术研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信息化下导致艺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凸显出非物质的特性。

一、艺术载体的改变及影响

艺术的本体由一定的信息和载体构成,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用岩石、泥土、竹木、铜铁等自然物质作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产生和丝帛、竹木、纸张等加工媒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大量的复制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进入工业革命,以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胶、磁等物理技术很快地应用于艺术领域之中,以胶片、磁带为载体的媒介也应运而生,艺术中的视觉传播开始得到极大的物理化,而艺术的形式、内容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以摄影等三维方式制作的作品迅速增加,艺术作品的传播也由于其载体的变化而开始从静态向动态领域扩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不利于永久保存,多次修改会损耗作品质量的磁带、胶片等载体淘汰,此时,基于光学原理的“激光读取技术”,作为读取与写入的存储技术走到了科技舞台的前沿。光盘技术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大容量储存能力,而且它体积小、使用方便,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很容易地替代其它载体。它的应用让艺术作品从传统的静态式、单向式、平面式的表现形态跨越为动态的、多向的、立体交互式的全新视觉形态。

信息技术使得艺术在传播方式和存在媒介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艺术的研究界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庞大的物体如建筑、古墓、人类文化遗址等文物很难用传统手段复原及展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重建,让它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之中。利用SimXML互联网仿真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重建象阿旁宫、圆明园、古代长安城等那些早已被毁灭的古代建筑,能让他们出现在倒转的时空当中,使得艺术研究更为直观、快捷和方便。艺术载体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研究界面也随之变化,在信息社会以前,参观者只能通过博物馆所展示各种物品或物品的残片、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通过数码复制技术,而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3D模型,而且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环境中对其观赏,计算机虚拟世界在每一细节上看上去与实际的历史遗迹并无二致,并可以亲自操作。

二、数字艺术的出现

信息技术已渗入传统艺术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通过对艺术载体的历史性变革,使得艺术的内涵得到深化。信息化也导致艺术的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艺术,例如电子音乐、数码版画、网络艺术等。传统音乐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原则上可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并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声响,从而冲破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识,更新音乐观念,促进音乐研究的深化。信息技术同时也给音乐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给音乐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声音的表现范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数字音乐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音乐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形式。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凡是用计算机或有CPU的数字电路所作的有关音乐的工作和活动都属于计算机音乐的范围,计算机音乐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音乐声的数字合成。音乐声包括乐音、在乐音中应用的“噪声”以及在谐波中存在的对音色起作用的一部分超声。各种音乐声都可以根据声音的原形进行分析后再用计算机技术予以合成复制,这是声音数字合成的一个方面。声音数字合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随意产生自然声中从未有过的各种声音。

(二)音乐的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是计算机技术在录音领域的应用。DAT、DCC数字录音机、激光唱片都属此类,现已推出DDDD激光唱盘及可多次录音的激光唱片。数字录音与一般的模拟录音相比,其优点有:频率特性好,保真好;动态范围大;抖晃趋于零;信噪比高,信号失真极小;对失落信号可以补偿恢复;经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节目搜索时间短;重放精度高;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体积小等。

(三)网上音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上可以随时听、看音乐会、音乐表演、MTV等,可以购买CD、VCD、DVD和与音乐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可以进行网上问题讨论、评论、交谈等一切音乐活动。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互动性MIDI中心在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建立,方便浏览者随时点播节目,实现资源共享。

除了音乐,其它一些艺术形式诸如舞蹈、戏剧等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就连电视广播节目也有了虚拟主持人。这些数字化的应用,使艺术的表达、传播甚至存在的途径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虚拟艺术形式的出现,表明人们已逐渐适应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甚至人们已经开始习惯这种充斥着信息化、非物质化特性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非物质化存在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信息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信息社会是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充分信息化的社会。“非物质”不是物质,但“非物质”是基于物质的,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艺术形式的非物质化,使得传统的艺术理论在解释新的艺术形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声音、图像、文字等诸多艺术因素的非物质化,导致艺术理论中非物质性成分的增加,例如,数码设计艺术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等。

三、数字艺术的特征

将利用数字技术创造的艺术形式及其过程统称为数字艺术,例如,由计算机来渲染的动画片,数字音乐还有计算机设计的雕塑品等。数字艺术是一种真正的技术类艺术,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只要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都可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不同,其创作手法、风格、传播与接受方式是特有的。概括起来数字艺术具有个人性、动态性、瞬时传播性等特点。

(一)个人性。由于数字艺术作品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们都可以被随意复制而且易于改造。个人主观意愿能够更大程度地得以实现,有人因此发出信息时代艺术家会不会失业的疑问。传统艺术更多体现“公共性”,艺术是为更多的人服务的,艺术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而数字艺术由于更为强烈的开放性、随意性,反而更具有“个人性”,个人的随感,一点点灵感,一点点艺术的火花,都可以记录下来、制作出来。 (二)动态性。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另一特点是:从静态到动态。传统艺术一经造就,除非毁坏,永世不变;电影电视制成拷贝、录像带,难以更改。在某种意义上,数字艺术作品是永远创作中的作品,是一种动态艺术,作者和浏览者可以随时加以评述、修改、补充,进而形成新的艺术作品。

交互性。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只可被动观看,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数字艺术是一种“可读写艺术”,空间上距离缩短为眼睛到屏幕的距离。数字艺术通过网络可以很好的进行交互,甚至时时更新。只要网络艺术作品传播者愿意,可以随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参与者、制造者。

(三)瞬时传播性。与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相比,那些刻在石头、铜鼎、龟背上的文字显然更坚固更不易毁坏,但后者的可复制程度要低得多,甚至根本不能复制,因而保存于这类媒介上的艺术品不易传播。大规模复制技术使艺术得以更广泛快捷地传播,网络技术更使艺术作品能够在光缆中以光速的瞬间传播。与数字艺术创作的个人性相反的,是数字艺术的“公开传播性”。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大势所趋,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数字艺术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上要大大优于传统艺术。数字艺术的传播既是快速的,又是公开的,传播效率极高。应当说,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都比不上数字艺术。在速度上,传统艺术要慢得多,在范围上,传统艺术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易于复制的特征也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影响反而越小。原真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被复制品取代,人们可以将数字化的艺术作品任意放大或缩小,任意使其静止或运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使艺术作品中独一无二的韵味丧失了,至少是减少了。

四、艺术研究交流的变化

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可供选择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信息交流手段则是多元化、多种手段并存:“图像→文字→三维环境→虚拟现实”。以前人们交流局限于文字和图像,但是文字和图像很难说明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于是人们采用了三维环境的方式,制作一个现实的实体,来表现动态的变化过程。进入信息社会,这种三维的交流方式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力虽然很充分,但受到空间、时间、材料、加工工艺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信息传递,其手段应该说还是比较被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三维环境,使用者有如身临其境,并能操纵系统中的每一个对象,同时又具备了听觉、触觉、嗅觉等多媒体功能,使得虚拟展示的方式更为多元化和主动性。主动性关键在于它的“实时”图形渲染功能,所谓“实时”就是即时随机进行图形渲染的一种技术,当用户在观赏虚拟三维的场景,根据自己的需要变换视角时,它可以即时的生成相应的图形,满足用户的交互需求,这种获取信息的行为完全是主动的。

传统艺术研究交流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空内所获得的信息量永远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如我们想同时去若干个学术研讨会,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非常完美的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的实时性和网络传输的特点――我们只需多开几个视窗,便可通过互联网方便的浏览和获取学术研讨会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有选择的把信息保存在电脑中。

虚拟现实不但是实时性的而且是交互性的。它的交互能力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上,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去浏览和参与展示活动――在虚拟的环境中,你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受他人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让艺术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的进行研究,他可以方便的得到关于研究对象的一切信息,包括以数字方式存在的前人的研究成果。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古迹,有望使人们重见罗马古城、雅典古城的辉煌。而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进入无我之境,融入艺术创造的环境之中成为可能。庞贝古城在公元前9年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现在庞贝某些部分的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虚拟现实程序中得以实现。美洲考古研究所以及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学的专家重建了庞贝的剧院建筑群与爱西斯神庙以及这座古城的其他建筑,虚拟现实场景使观众体验到庞贝人的生活和文化。剧院建筑群的重现包括大剧院、赫拉克勒斯神庙及三角论坛。人们可以走进一个露天圆形剧场,并观看一场戏剧演出。在另一个重现中,观众可以探索以惊人细节展出的爱西斯神庙,设有柱廊的走道、庭院、建筑结构、雕塑及彩色壁画。这种真实感又由于诸如一个唱诗者和长笛手等动画人物,以及由于良好的伴音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开始从远处看,唱诗的歌者说的是拉丁文,但当观众走近时,唱诗者都改用了英文。这为今天的观众创建了一个动态世界,并使他们处在其中去理解和感受,这些都是传统的博物馆无法提供的。

日本东京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开发了一个虚拟雕塑系统。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用虚拟的粘土捏成自己所希望的形状。这一系统有位置测定装置,以测定人的手指对虚拟粘土所作的移动,并将其所在位置不断地表示出来。系统还有运动控制装置,以此来制约手指的运动,并生成碰到虚拟粘土时的触觉信息和感觉到手指在捏土时所施加压力的大小。这样,人们就可以像在真实世界里捏粘土一样,捏虚拟世界中的粘土,达到虚实交融的雕塑境界。这些虚拟博物馆和虚拟系统的兴建,必将加快艺术研究的非物质化进程,对艺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 篇5

继值得尊敬的猪之后,就没看过王小波的其他作品了。直到我到了20几岁的这个年纪,从自信满满的“什么也锤不了我”的生猛状态,开始进入缓慢受锤的过程,被那句“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撂倒了,就躺下看看这本久仰大名,未尝见面的大作。

真诚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王小波在这本《黄金时代》中呈现的状态,是一个最棒的作家。他把一个时代写得流光溢彩,让人在一片惨淡不公中,还笑了出来。

“浑”的王二、在破鞋路上一去不复返爱上王二那两巴掌的陈清扬、龟头血肿的李先生、被鸭子馋死的刘老先生还有小转玲、二妞子、线条……看完了,这些人都还活生生立在纸上。食色性,他都要,就是要过的坦荡荡,好看的好玩的,说。好惨好难的,说。铁锅煮屎、脑浆迸散,什么玩意儿都清清楚楚摆出来。

王二一辈子都在黄金时代中活着,王二本人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本猪。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6

据说这几个故事都是表达了王小波在插队那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但是像我,并没有经历过这些插队的事,所以也并不是很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意思。这个王二,与书中所有的女性,基本上都有过关系。或者是插队的时候,或者是帮教的时候。每个故事里,都写着他的与众不同,或者说他跟正常人不一样,或许是有点神经病吧。王二总是能悟到很多那个时代并不允许或者不存在的很多哲学的思想。

这个王二在那个时代,做过很多出格的事,像跟陈清扬搞破鞋,造炸药,打毡巴等等,但是每件事他都是真性情的在做。包括他对陈清扬,其实是一种爱,只不过整本书中,王二并不知道自己对女性的这种感觉叫做爱。虽然他并没有说过,但是他在每一段故事里,都保持着自己的真性情,对每一个遇到的女性,都付出着真情。

这个故事写了很多很现实,很实际的故事。像是写思想报告,被开批斗大会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那个时候并不敢讨论和言明的事情。但是在王小波的笔下,他用一种带有哲学性的考究的口吻,描述了很多当时的事情。在整本书中,王二用尊敬和崇拜的口吻,描述着每一位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性。面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清苦和精神的折磨,那个时代的男女互相依偎,借彼此的肉体互相取暖,共同支撑着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王小波的文字和用语中,彰显着桀骜不驯,没有什么优美的景象,没有什么诗意的表达。他就是用近乎讽刺诙谐搞笑的话语,真实的还原着那个年代的男女内心的世界,真实的表达着那个年代的青春,是如何似水流年的度过,又是如何在彼此的心中大放异彩。

浅论南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篇7

【关键词】民间剪纸;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它全方位地表现于民俗文化之中又常用于宗教礼仪,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体现出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因此说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剪纸也不例外。剪纸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另一种是用刻刀刻。因为两者的艺术效果在形式上非常接近,有的几乎分不出来,所以统称为剪纸。其形式特征与特定的工具,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是分不开的。因为是在纸上通过剪(或刻)才能造型,而不是用画笔画出来,故在对纸进行镂空时要使线条和块面之间相互连接,才能使剪出来的画面不至散落。这样,剪纸在镂空造型的基础上便形成了两种情况,或是线线相连,或是线线相断。这便是剪纸所独有的艺术特点:单纯,简洁,明快。

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很广,从南粤水乡到长白山,从渤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俗习惯的不同,剪纸在南北民间形成了各地独有的特色:

北方地域剪纸:粗犷,古拙随意,简洁质朴;

南方地域剪纸:细致,新颖独特,华丽明快;

首先从地理环境来讲,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南北差异显著;气候就不同:北方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利于剪纸作品的长久保存。而且北方人以收藏剪纸作品作为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为荣耀,因此北方保留至今的剪纸作品多,好而又齐。南方恰恰相反,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气,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故而能够保存下来的完整剪纸作品的数量也就很少。

地势语言也不同: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方便,人们交往交流广泛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比较单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剪纸技术的飞跃发展。剪纸的特点简洁且统一。南方则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剪纸风格。

建筑方面也有差异: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因素,北方民居多为窑洞,窑洞由于取暖需要,墙壁厚实而封闭,外装饰较少,主要装饰便集中在门窗与内外墙面上,大多数以贴花和绘绣的方式完成装饰房屋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门画,窗花,门帘等民间美术作品,它们取材多样而丰富,样式多比较自由,块面性强。南方江南一带建筑多沿河布置,巷港幽深,它们错落在造型和装饰上多利用牌坊,里门,塔,亭,桥等建筑和衬托特点,广泛在门窗,屋脊,廊檐,柱梁等处加以木雕,石雕着重在刻,雕技巧上,精致优美,佛山剪纸相传起源于明代,在制作上以刻为主,使用的材料有铜箔,锡箔和彩纸,或衬以彩纸,或结合涂绘,作品多具有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的特点。

风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节日民俗、婚嫁习俗和民俗活动的不同所形成的南北民间剪纸的特点是:北方以陕西,山西为例民间剪纸的流传性极为广泛,剪纸幅面较大,样式较为丰富,古拙随意,简洁质朴,颜色鲜艳亮丽,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纹样以对称结构为多,又以动物、植物和几何纹为主,多寓以吉祥含义,其风格较为统一,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造型以线为主,且多用曲线,因而显得细致,粗犷中有精巧,具有浓郁的装饰风味,多用剜空和阳刻手法颜色鲜艳亮丽。

南方以江苏,浙江为例民间剪纸构图均衡,造型生动、黑白对比强烈,风格较为工整。表现内容以吉祥纹样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风格较为淳朴,内容多赋予吉祥、喜庆的寓意。题材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多以结合当地的习俗特色为题材进行创作、构图,作品新颖独特,工巧而写实。作品线块结合、粗细对比强烈,有的还采用了影绘的手法,特征鲜明、惟妙惟肖,构图完整,与绘画技法融汇,刻与写紧密结合,瑰丽生动。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断过。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更加突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树,古老而又长青。愿剪纸这颗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长新。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8

关键词:《彩云追月》;钢琴;曲式结构;音乐特点

《彩云追月》最初是由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造的一首节奏舒缓、旋律淳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这首乐曲以其诗意般浪漫的曲名、清雅悠长的旋律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人所喜爱。细细品味,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其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彩云追月》是用五声调式写成,其中汲取了广东传统音乐的精华,其中不乏笛、萧、二胡、秦琴等民族乐器,使其凸显出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情。1975年,作曲家王建中在保留原曲的音乐素材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西方钢琴演奏表达技巧,可谓中西合璧,成为众多改编曲目中极为成功、影响广泛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艺术价值方面的探讨,以探索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作品改编提供可咨可鉴的创作经验。

1 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简述

王建中,江苏江阴人,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职务,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他根据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曲十分丰富,除了《彩云追月》之外还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浏阳河》等。其中《彩云追月》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钢琴的普及流行,于1975年创作而成,这首改编曲描绘了云月的相映成趣与云月的追逐嬉戏的场面。中国的音乐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具有明显的“红色中国”的民族音乐特色,但随着改革开放,思想逐渐解放,对国外音乐知识的理解越来越多,如何将中国音乐继续发扬光大,使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成功改编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展现出中国音乐的磅礴大气。王建中运用西方钢琴来诠释这首民族特色浓厚的管弦乐,使得这首钢琴曲既显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又不失现代音乐元素,散发着动人的朝气。钢琴曲《彩云追月》注重发挥钢琴的独特的性能和表现手法,又不失民族风格。同时,将中国传统的五音声阶和钢琴的24个大小调音阶相结合,使其拥有独特的韵味。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是简单的三段式,但从引子到尾声都是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同时融合了颤音、琶音和八度转换等以及钢琴演奏技巧,产生了如诗如画的效果,所以《彩云追月》才能经久不衰。

2 曲式结构分析

2.1 前奏

前奏引子是由短短7个小节组成。探戈似的节奏使节奏感十足,有着似连非连的意蕴,同时散板规律性的节奏相互交替,使其开始就充满着律动感。并于一开始就简单而巧妙地运用一组和弦点勾勒出了一幅万籁俱寂、皓月当空的画面。第一小节中的衬腔是模仿民族管弦乐器中的弹拨乐器,节奏显得张弛有度。第二小节给人以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因为它是由一个长琶音、颤音和一个流动的五声音阶构成。第三和第四小节是第一和第二小节的顺承和上进。而第五小节作者则采用托塔卡式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用重复的五声音阶按左手单音,右手八度快速交错进行,产生出皓月当空,行云流水般的画面和气势。这里存在一个细节,当我们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要注意双手于琴键的紧密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衬音的弹奏要轻跳灵活。琶音、长颤音和五连音弹奏成一条流动的音乐线,在第二、四两个节奏中,并且演奏过程中要与切踏板密切配合,速度要由弱到强由慢到快。前奏引子这种音乐表现手法类似于文学写作中的起兴手法,通过引子音乐的渲染将人的思绪和想象逐渐展开,达到烘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2.2 A段部分

A段的主乐句是第一二小节,其中二胡和笛子传统乐器的使用则增加了一份伤感,但是这两个民族乐器的使用又使得其节奏变得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不觉联想到彩云追逐明月的情景。在这一段的演奏过程中,要是想表现出其追逐嬉戏的生动场面,就要注意双手的技巧配合,左手负责旋律的控制,右手则是利用琶音将这生动地追逐之情状表现出来。A段部分中还有一个三句式的单乐段,其表现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顺次上行,同时在音色的表现方面运用钢琴独特的优势把民族管弦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的特色表现出来。但是,为了使得这段旋律更加充实饱满,则需要在四拍长音的地方加上衬音,这是很重要的细节部分,这一点的添加使得演奏时会显得丰满。第二乐句有一个地方时高音,同时加入了音色极似笛子的装饰音,而在这段乐句中,还有一个和声,和声上采用了三级和弦与四级的七和弦伴奏,使音乐的民族特点更加突出。短短的A段部分就融合了这么多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3 B段部分

不难发现,B段部分是A段部分的延伸表达。由于西方钢琴独具特色的音色,使得在该段的演奏过程中节奏逐渐变强的同时还要注意对笛子清晰、明快音色的模仿,踏板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这样弹奏出的效果才是既圆滑又流畅、清晰的旋律线。衬腔是《彩云追月》这首钢琴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B段中间的两小节,需要再次模仿民乐中的弹拨乐器以展现出独特的衬腔。B段中的中段部分是一个由四句式构成的平行乐段,第一二乐句在高音区上依旧是模仿笛子的音色,而和声部分则是以主和弦、属和弦和七和弦为主线,长音部分依旧运用传统民族乐器中弦乐加以渲染补充,最终表达出一种透过朦胧薄沙的静谧之感。第三乐句又有所变化,该段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的基础之上,在低了两个八度的低音区又模仿名族乐器中弹拨乐器,并在伴奏方面又结合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音色上依旧是模仿传统的民族音乐中的弦乐。然而,这却形成与第一二月句的对比,这种对比主要表现在音色、力度等方面。第四乐句则与第三乐句不同,它是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其中的力度有所加强,而五声音阶则是呈下行流动。整个B段的旋律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由灵活、和谐圆融的基调,充分将“彩云追月”这种“你追我赶”的拟人化形象表现了出来。

2.4 间奏和A段再现部分

间奏部分是将人的感受进行缓慢处理的过程,在《彩云追月》中,作者用这种非和旋的特殊化的表现手法,在间奏处营造出了一种悠闲寂静意境,同时还表现出彩云对月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稍稍叹息。而再现段并不是简单地重复A段的旋律而是其变化再现,旋律和力度相比较之前有所加强,以八度卡农形式以及传统的五声音阶形式出现,但是长音的填充却是与此相反的。所以这种变化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到部分之间的和谐连接,包括演奏时的力度、连贯度等。而A段的再现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也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得音乐既富有动感也具有强烈的心灵的冲击。

2.5 尾奏

在文学中,文学家们强调一个好的干净的结尾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在音乐作品中同样适用。《彩云追月》的尾奏与引子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在最后的两小节的处理方面,作者对其做了渐弱渐慢的处理,最后以琶音定格,余味无穷。但是却给听者留下无穷的回味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尾奏与前奏引子首尾呼应,更加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度。

3 《彩云追月》的艺术价值

3.1 审美价值

一件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而对于音乐这一艺术,最重要的是“意境”的表达。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先生认为:“音乐的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当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当中。”所以,音乐通过艺术形式的抽象化再现与视觉思维感受的相辅相成给人带去心灵的熏陶。《彩云追月》的审美价值可以根据曲式结构的分析来看。《彩云追月》的主旋律感情线是在“皓美寂静”的夜空之下,“多彩之云”和“皎洁之月”相互追逐打闹。从前奏引子开始就将人带入一种静谧的大环境之下,随着节奏的缓慢进入,彩云和月亮逐渐出现在脑海里,同时其轻脱的律动感带给人们一种遐想,仿如月亮和彩云在微笑。紧接着下面的A段和B段这两段节奏上都具有过渡性和表现力。节奏张弛有度,八度的转换到衬音、琶音的结合,眼前顿时展现出一幅“彩云”和“皎月”相互追逐打闹的场景。同时交替八度的使用,又表现出“云”与“月”相互缠绕的场景。而A段重复在此处的呈现又一次再现“云月相逐”的壮观景象。由于节奏较之于A段有所变化,因此又会有细微的感受。从间奏一直到尾奏,所展现的是一幅你追我赶相互嬉戏打闹的场景,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内容技巧的表达对提升听者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3.2 学术价值

一件作品是否有价值还体现在它是否具有含金量上。《彩云追月》自创作以来就经常作为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同时也是我国国内钢琴专业教学和社会音乐普及教学中最受欢迎的曲目。这主要是基于这部作品在融合了西方钢琴多元化的表现艺术之外,保留了原来曲目中独有的民族元素,这正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时,西方音乐注重和谐,中国音乐注重抒情。尽管世界音乐都或多或少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但是据国内市场调查显示,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因为其没有中国人认为的民族性的成分,而《彩云追月》成功的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将东西方经典之处加以融合,经久不衰。

4 结语

《彩云追月》是一首成功的民乐改编曲。从创作背景看出他的诞生符合音乐发展潮流;从趋势结构看,在植根于民乐的基础之上,它结合西方钢琴的多元化表现手法,表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艺术价值角度看,无论是审美还是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简要探讨,希望对中国民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资料:

[1]邱洪云.浅析彩云追月的艺术表现[J].大众文艺,2014(20).

[2]李百炼.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赏析[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2(05).

[3]李虻,朱容乐.钢琴曲《彩云追月》赏析[J].琴童,2010(10).

[4]杨柳.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与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5(07).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9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设计风格;时代精神;审美特征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一)审美意识概述

审美意识指的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它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审美性的心理特征,它同样也带有社会性的意识特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应用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平面艺术设计也带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它在完成自身的实用目的同时,也很注重对于审美特征的体现。比如,人们把灯的造型设计成了不同样式的动植物形状,把沙发设计成了花的形状,花瓶被设计的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这些都是人们对于审美意义追求的体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于美感的追求。对于美感的追求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现人们的自由意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特征,我们通过对于时代审美特征的把握,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新的创造,进而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体现

平面艺术设计中包涵的审美意识的时代性,也就是一种时代精神,它是和时代的文化气息密切相连的。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以肥为美,而当今时代却是一个崇尚瘦身的年代,现代人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自己的身材苗条,因为,当今时代的审美风尚就是以瘦为美。古时候,人们如果穿着棉衣或者是麻布的话,会被认为是贫穷的象征,而在当今时代,棉麻衣物却代表着一种健康和环保的时代气息。现代很多人会穿着看起来破旧不堪的牛仔裤,甚至把新买的牛仔裤挖出几个窟窿,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每个时代的艺术设计中既体现着设计者个人的审美特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整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内涵。每个时代对于美感的追求都不同,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都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貌和对于审美的不同需求。

平面艺术设计是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紧密相连的,所以平面设计通常都会传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的宣传画多是以摩登女郎为主要题材,这是源于当时电影和报刊的兴盛。还有,50年代的宣传画设计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色调上多是以喜悦活泼性的色调为主,主要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气象。再比如,万科房地产公司是国内的知名公司,它的公司LOGO的设计就在去年进行了全新的变化,原因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原有的标志已经无法传达出新时期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形象,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新的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万科公司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公司的标志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二、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文字的时代特征

我国的商周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它主要是图形文字,这种文字是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它充满了古朴的原始情调。设计师们在现代文字的设计中把这种图案融合了进去,形成了艺术性的汉字,表现出了远古的古朴精神。比如现代的美术字的设计,就是通过夸张的方法,来达到吸引观众兴趣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的美术字的设计,就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烟草中的“大前门”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体现出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脑特效字”兴起了,设计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最大化的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色彩。再比如,谷歌标志的设计,就是通过变形和夸张的方式,让汉字具有了更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也让汉字的形式意味进一步被强化了,由此延伸出了很多丰富的内涵,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现代审美诉求更多的一种体现方式,是涂鸦式的设计。涂鸦设计是建立在对于汉字变形的基础上的,它彰显出了人们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许多的网站的标志就是运用了涂鸦化的形式,希望借此体现出人们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因而,通过对于文字形式和样式的变换,涂鸦设计在带给人们美感的同时,更是凸显出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怀。

(二)平面艺术设计中图形的时代特征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图形可以是一种图案、符号或者是绘画作品等等,它可以超越语言沟通的障碍,让人们在共识中获得美感的体验。在当今,图形的引导功能变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效果。图形化的设计中也体现着独特的时代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理念。比如,我国传统的青花图案,多是出现在酒具或是茶具中,这会使人产生对于中国的酒文化以及茶文化的想象,让人联想到其中的悠远和淡雅的美感。绘画艺术通常能更加深刻的表现设计者的情感,它们的形式美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从而也让平面设计的内涵表达更加具有开阔性。现代电脑技术的使用,让人们可以用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来诠释图形的涵义,也更能满足现代人追求新奇的个性特征。因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审美风尚。

三、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当今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环保的问题。很多的包装都不再使用塑料了。2007年,具有“伦敦袋后”称号的Anya Hindmarch,设计了一副作品,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就是一种环保性的设计作品。奥斯卡金像奖的礼品包就是使用了它,它受到了很多大牌明星的青睐,许多人开始抢购它,因此成为了一条众人瞩目的新闻。此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集中体现了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这种设计理念让人与物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今的许多平面领域中的导示性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比如电梯中的盲文指示,人机互动中的触摸屏的设计等。

四、结语

时代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对于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凸显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说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平面艺术设计中感受到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尚。因此,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精神,努力使作品在传达出时代审美特征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以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3][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美]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篇10

对此,王小帅坦言:“4月30日,当我看到排厅数量的时候,我那一整天是在震惊、沮丧和绝望中度过的。我拍电影以来,不管遇到再大的事情,拍摄多么困难,过程多么曲折,都比不上4月30日。”

在他自己看来,“如果是观众都骂我的片子烂,或者真的没有人看,那我认了。问题是《闯入者》评分那么高,比我之前所有片子都高,而且影片宣发部门告诉我,场均上座人次我们也是最高的。凭什么呢?我的团队接受不了。”他表示:“不能总拿票房来衡量一切。”

误当他乡是故乡

王小帅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第一个集齐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大满贯的导演,曾拍摄过《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左右》等多部文艺片,通过镜头表现一个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迷茫无助、起承转合和宿命安排。

有评论说,王小帅用这些文艺片在一遍遍回望“三线”记忆中的童年,而这些影片似乎也有他辗转不平的一生。

王小帅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他一直争取着归属感,却屡屡失败。

他出生在上海,但大上海的浮华几乎没在王小帅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在4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被父母抱在怀里,一家人像一株植物一样,被从故土中连根拔起,移植到西南贵阳。

那段歷史,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从前被叫做“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而在王小帅的电影里,则始终散发着“终把他乡当故乡”的清冷与苍凉。

提起在贵阳度过的童年,王小帅用“逆来顺受”来形容。那时候的他是个内向又不懂得抗争的孩子,最大的痛苦是“亲手养大的狗被父亲杀了吃了”。但后来的王小帅才意识到,“逆来顺受”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父辈们在大时代中不可抗拒的命运。

作为曾经“大三线”家庭的一员,王小帅十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三线”贵州,跟随家庭又调动到武汉,后来凭借一手被父亲“逼迫”出的画画才能,15岁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从此彻底逃离了周围大多数邻家孩子们的命运。而在此期间,要成为一名画家的愿望与日俱减。80年代初,正是中国电影全面复苏的时期,通过绘画来反应自己对周遭世界季节和温度的变化,显然不再能满足王小帅。附中毕业的时候,王小帅没有继续学画,而是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3岁电影学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便“逃回”北京开始了他的独立电影生涯……

上海、贵阳、武汉、福建、北京……兜兜转转,但仿佛他从未在任何一个地方真正扎根下来。

就在前不久,王小帅在博客中发文说:“从上海到贵阳,到武汉,再到福建,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于是我就很小心,我的性格就变成,我到任何地方,我都待在边上了。我不可能是中间那个人,我永远是在边缘。”

“既不是主人,也不是过客。我以主人的身份看待一个地方,同时又是个旁观者。”

他承认,这种没有根、不着地的状态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主题。“一个人到处跑来跑去,老是跟陌生人在一块,你就会有游离感,这是潜意识里的一种孤立感。”

“我没有故乡,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是哪儿的人。”王小帅说。最终“只有回到童年三线的城市,那里才是我们的领地”。他仿佛生怕那段童年时光在回忆中黯淡,所以念念不忘地在自己的电影里,将它描了又描。

2011年,为了给电影《我11》收集资料,王小帅回到贵州故地重游。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闯入者”,他去拜访了父母当年的同事和老邻居,他们依旧住在几十年前的工厂老房子中,而王小帅发现,甚至房间里的摆设,一个暖水瓶、一个板凳,都和他童年印象中的毫无二致。

“时代太快了,快得我们都跟不上了。”王小帅曾经感慨。但在那里,时间又仿佛以一种被架空的姿态停滞不前。就像在电影《闯入者》所表现的那样,一群讲着几十年前上海方言的人们,已经在贵州落地生根,他们响应着时代的号召抵达那里,但最终又被时代不闻不问地抛弃。“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是丧失了自我的一代人,而在面对现实困境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拼命寻找,而这种寻找本身就是一种挣扎。他们是完整的新中国的经历者,值得被记录下来。”他们是王小帅的乡愁,也是他的伤口,这就是为什么他像中了魔障一样执意用电影书写那段故事的原因。

市场体制下艺术片的尴尬

以王小帅的这部《闯入者》来说,这是他近年难得一见的质量上乘、姿态靠谱的作品,从这部作品的命运来说,虽然上映之前没有被强烈关注,却也算是走遍了全球各大电影节的作品,声势和话题都不缺。

只是这类作品在我们眼下的电影市场里,的确找不到任何出路,即便某一部作品贸然地获得了票房成功,那基本上也没有规律可循,因为综观我们的电影市场所包含的观众结构、审美形态、院线经营等等,都尚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艺术片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禁止”的。

艺术片本来便是无法通过市场票房来检验的,艺术电影的初衷不应该是被放逐到市场上去逐利,也不应该通过观众买票的行为来检验自己是否成功。从长远来看,艺术片应该是“长销片”而非“畅销片”,在国外成熟的院线市场里会有完全独立于市场商业而存在的艺术院线,长年放映那些观影人数不多的艺术电影,这样既保证了少数观众观看自己心仪作品的权利,也让艺术电影有机会通过主流的放映形式来与观众见面。

近年来,院线越建越多,银幕数量激增的同时票价正在通过电商、app销售等迂回方式达到降价目的,看电影越来越显平民化,但是我们的观众审美并不乐观。影评人从作品的结构、叙事层次、历史潮流等角度来分析一部公映作品,在今天看来,不但无效,还会遭来谩骂和冷嘲热讽,一句“能让我看乐就足够了”打发掉了所有企图对电影有所介入的影评人的动力和合法性,观众只需轻薄肤浅的笑或者其它情感动容,而不需深入肌理的分析和解读。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大多观众钻进电影院是去消遣、放松的,而不是进行一项审美活动的,而对于电影来说,它的“功能”当然也包括后者。所以,院线增多,让很多烂片有了可乘之机,却没有为电影市场成熟以及电影作品提升带来任何有意义的帮助。

艺术电影被今天的市场弄得血肉横飞,甚至奄奄一息,并不是出了什么公平原则的问题,而是我们骨子里的审美意识和残破的趣味,暂时只能理解直截了当的速度、激情和道貌岸然的煽情、矫情,多数人还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关注那些因为扣问现实而产生的震撼之美。

尝试互联网做宣传

王小帅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已经铺天盖地地来临,如果要让自己的电影获得关注,他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只是做些“常规的、普通的宣传。”

早在2010年,王小帅就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账号,他的微博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上面井然有序地显示着他的每一部代表作的拍摄概况,他的个人介绍和工作联系方式也摆放在页面的显著位置。但是,在王小帅开设账号至今的5年时间里,他只发布了六千多条微博,而其中大部分还是并无新意与亮点的转发。

为了吸聚人气和作品宣传,王小帅的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都要积极与导演在网络上进行互动,而王小帅的每一条微博,公司的年轻人们都会及时地扩散转发,但,也仅仅止步于此,与王小帅设想中的“在网络上与大家进行有效交流、打成一片”的状态相距甚远。

“我的微博好像没什么内容,我也想和年轻人互动起来,但是好像他们都不太理我 。”王小帅笑了,微微有些“委屈”地说。

面对这次闯入者的惨淡,记者问他会不会考虑转型,王小帅回应:“如果我想转,也没那么快,还要看很多商业电影来恶补。实际上,全国还有那么几个像我一样的导演在拍摄这种类型的影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继续走下去,不能总是拿票房来衡量一切。”

多年以来,王小帅似乎一直在试探自己适合拍摄哪类故事,除了“支援三线”的题材是他尤为钟意的之外,其他各类题材他好像连自己也都还在摸索。《闯入者》在他的个人谱系中,算是一次惊喜。这个被称为“最好的王小帅”的影片不知道是不是一次偶然校准。但看得出,对于文革题材,他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只是,巧妙地躲过了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而直接切进了精神残骸的内部,这规避了风险也成就了作品。但愿,这不是他的偶得。

文艺片小众化的困扰

在电影的工业化、商业化成功看似越来越容易,导演更多的被问及票房压力、投资压力而不是创作本身的时候,王小帅认为大多数人忽略了电影包装之下真情的东西,导演的创作冲动才是对投资人最大的财富。

“把电影当作技术工程来完成的话,好莱坞都搭建好了,演员找好,再找到合适的导演完成,在商业化社会,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但实际上,他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能够成功创作的导演,那个才是真正的财富源泉。”王小帅说。

作为《闯入者》的投资方之一,安乐电影总裁江志强对王小帅所坚持的创作风格给予了充分认可。在他看来,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取得了多少票房,而是很多年之后,这部电影还值不值得看,它的价值还能不能凸显。

其实,艺术电影“小众化”的困扰不仅仅是中国,有调查显示,2013年,在欧洲最受欢迎的艺术电影是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的作品《绝美之城》,该片在欧洲有着近170万观影人次。但当我们把它放到更大范畴内的欧洲商业院线里,它的市场地位大幅下降,仅仅排在第23位。同一榜单的首位属于英美合拍片《悲惨世界》,其观影人次达900万。若更进一步把好莱坞影片放进比对片单中,《悲惨世界》的名次落到第18位,此时的冠军是超过2500万人次的“小黄人”《卑鄙的我2》。显然,欧洲艺术电影、欧洲电影、好莱坞商业片之间,有着级数的差异。可见,即便在艺术电影最享盛誉的欧洲,“王小帅们”的烦恼也不是孤例。

既然欧洲文艺片导演也常为“小众化”困扰,那么风靡欧洲的艺术院线所建为何?调查中有一句话颇值得中國电影市场借鉴——艺术院线的建立并不为了拯救票房,而是为了保证观众的品位。我们为文艺片摇旗呐喊,其实是为了有如此审美需求的年轻人。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推荐阅读: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09-12

实习王小娟10-14

王小东在十届市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07-16

上一篇:日本电影赏析观后感下一篇:火星游记作文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