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精选11篇)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1

——对农行唐山分行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静怡 韩进良2012年06月15日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客户对金融结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金融工具,日益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办理结算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成为金融业服务“三农”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农行河北唐山分行坚持以培育农村用卡环境为抓手,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强硬件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等措施,着力构建“足不出村能消费、足不出镇能取现”的现代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银行卡知识匮乏、农村地区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现代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的步伐,应引起相关各方的关注。

以特色金融服务为依托,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致力于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强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支付体系现代化发展成果,是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近年来,唐山分行对开拓“成本高、收益低”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实行资源倾斜政策,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人民银行的组织领导下,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如遵化、迁安等地区),开展支付环境示范县的试点建设工作,加大在该地区各项资源和产品的投放力度,在总结试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地区受理银行卡市场环境的改善工作。

创新特色产品,普及惠农卡结算载体。为有效满足农村支付结算需求,农行推出了惠农卡特色产品,通过该产品可以为农民提供存取现金、转账、消费、缴纳医保、养老保险、发放养老保险及各种涉农补贴等服务,还可以办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为推广惠农卡产品,唐山分行专门组织人员对各县域农情进行调研,并积极探索惠农卡发卡的创新路径,在乐亭县推出了“惠农果蔬卡发卡模式”,在遵化市推出了“新农保一卡通发卡模式”,在迁西县、滦南县、遵化市推出了“公司+农户发卡模式”;此外,该行还通过与唐山市冀东果蔬总公司、唐山中红三融畜禽有限公司、唐山福春林木业有限公司、河北美客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遵化市社保局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政府机构合作,有效扩大惠农卡覆盖面。截至2011年末,该行惠农卡发行规模已经达到51.25万张,惠及农民近200万人。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深入农村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该行结合人民银行及农行河北分行制定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指导意见的相关内容,努力延伸服务领域,大力加强用卡环境建设。一是依托物理网点,开辟绿色通道。该行对所辖网点重新进行了装修改造,对网点进行功能分区,配备专职大堂经理保证农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办理业务,开辟“惠农服务”绿色通道,有效缓解了排长队的问题。

二是增加自助机具投放。该行以遵化支行为试点,推广集支付、消费、转账和查询功能为一体的转账电话,并成立转账电话安装小组,深入到散落在各个村庄的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诊所等进行安装调试,使农民足不出村即能刷卡购物、就医购药、缴纳电话费。此外,该行还增设ATM,全天24小时服务,方便农民自助办理存取款、查询、修改密码、转账等业务。

三是借力第三方机构,解决农民取现难题。为有效解决网点覆盖不足、农户取现难等问题,该行以遵化支行作为突破口,积极寻求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机会,经过认真遴选,确定与该市惠民农资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为该合作社所有分社布放了“金穗支付通”,使持卡人足不出镇就能取现。

2009年以来,该行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000万元,在县域布放ATM取款机等自助设备230台,布放转账电话9157台;为县域客户办理个人网银15万个、电话银行9万户。

因地制宜,加快农村银行卡消费渠道建设。唐山分行把拓展特约商户、加快POS机具布放作为农村银

行卡消费渠道建设的有效手段。

扩大县域特约商户规模,增加POS机具布放。该行以县域零售店、农资站等为重点,拓展特约商户,增加POS机具布放,为持卡人提供结算便利。截至2011年末,共发展县域特约商户914户,交易笔数93.97万笔,交易金额31.29亿元。

努力实现MIS(信息管理系统)收单系统县域全覆盖。随着唐山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商场、知名百货纷纷在唐山市综合实力较强的迁安、遵化、迁西等地落户,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优化县域用卡环境,唐山分行找准目标商户,精心制定营销策略,实现逐步渗透,同时建立专门服务团队,建立与客户的全方位合作。截至2011年末,共发展县域MIS商户14户,基本实现了对县域大型百货、超市的全覆盖。2011年,县域MIS商户实现交易60.71万笔,交易金额1.88亿元。

加强与县域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水费、电费、煤气费缴付等各类银行卡支付受理服务,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在惠农工程上,重点突破农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银行卡使用, 2009年该行与乐亭县冀东果菜批发市场合作发行果蔬卡18575张。

农村居民银行卡知识匮乏、农村地区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现代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

近年来,唐山分行在当地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些“瓶颈”问题仅凭一己之力短期难以解决。

农村居民银行卡知识匮乏,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地区的持卡人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而长期在农村地区生活的客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偏好使用存折办理结算业务,拥有银行卡的比例也偏低。此外,媒体对银行卡刷卡风险的负面报道也使得农户对支付安全问题心存疑虑,对刷卡消费等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银行支付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农村地区的网络通讯、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资金交易量较小且相对分散。由于农民习惯于使用存折以及顾虑用卡成本等因素,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率相对偏低,睡眠卡比例较高,在县域特别是偏远乡村布设的金融机具普遍存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银行卡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

农村支付渠道尚不够健全。前些年,出于降低经营成本等考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在县域及县以下区域撤并网点,许多乡镇出现银行物理网点空白区域,农民存取现金难、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与银行卡结算需求矛盾尤为突出。近几年,农业银行将“服务三农”列为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但物理网点一时难以增设,离行式自助金融服务网点维护成本又偏高,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银行卡服务品种少,功能单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卡主要用于吸收存款,功能只停留在储蓄业务等较低层次上,尚未与农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建立联系和合作。

普及银行卡知识,培育农民持卡消费理念,持续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

强化宣传培训,普及银行卡知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农民银行卡知识,培育农民持卡消费理念,增强农民密码保护意识,推动农村用卡软环境建设。此外,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银行卡结算知识纳入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

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建议对积极参与支付环境建设的金融机构,除实施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以在机构准入、营业网点增设(包括在城市地区)等方面给予优先权;可以仿效“家电下乡”活动,对在农村地区布放ATM、转账电话等自助设备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持续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应重点发展代理新农保、新农合等业务,积极推行银行卡

助农取款“村村通”工程,加大网点改造、电子设备等资源投入,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入户,努力实现乡、村服务全覆盖,有效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抓好特色服务。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积极研发推广农民能用、好用、爱用又用得起的特色产品,特别要从尊重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现金支付习惯出发,选择操作简便且兼具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功能的支付工具和终端,如银行卡、电话POS等,并促进其普及。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2

1 我国村镇建设管理资金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大部分村镇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缺少规模化生产, 农户借贷意愿不强烈。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借贷规模不大。以上这些问题使得村镇经济发展基础较低、金融需求结构分散、需求主体信贷承载能力有限。

二是农村地区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尽管总体完成, 但是确权颁证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林农资产核定及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此外如农村集体耕地、宅基地、其他集体土地及资产的产权工作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没有全面开展。

三是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布放不够均衡。我国的电话支付终端绝大多数布放在城市, 造成村镇特别是部分行政村支付服务缺失;各金融机构转账电话等电子化支付设施运行封闭, 不支持跨行查询、转账等业务, 这些都造成了村镇建设管理资金流转不畅。

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速度较慢。在我国, 信用体系建设还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 在担保和抵押体系不健全的状况下, 村镇建设管理缺乏其他融资渠道。在信用体系建设上, 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收集信息成本高、信息共享困难。

五是农业保险试点推进困难较多。财政补贴资金有限使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少、推进难, 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面仍有难度。农民保费缴纳意识不强, 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 村镇发展的经济基础不牢。六是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涉农业务风险高, 部分机构依靠上级行处置成本, 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2 田东县在破解村镇建设管理资金难题上的探索创新

田东县位于北回归线上, 处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右江盆地, 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区, 还具有库区、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与敏感地区的特点,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10个乡镇中, 河谷4镇发展较好, 南北两翼山区6个乡镇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北部山区以土山为主, 夹杂石山;南部山区以石山为主, 夹杂土山。山区占全县面积的95%, 其中石漠化区域比例大,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8.33%。2011年全县总人口43万人, 国家、自治区认定的贫困村41个, 贫困人口达14.6万多人, 占全县总人口近34%。

2.1 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不断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

田东县积极探索创新, 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付体系、信用体系、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 逐步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农村支付结算难等农村金融服务老大难问题, 从生产实践上建立起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的局面, 为村镇建设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 实现金融网点全覆盖。2008年以来, 田东县组建北部湾村镇银行, 进一步增强金融支农力量;农村信用社实现“三级跳”——先后重组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成立祥周鸿祥、思林竹海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 全县拥有9家银行金融机构, 1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网点覆盖10个乡镇、农事村办点和部分村屯, 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

二是完善支付体系, 实现大小额支付系统全覆盖。田东县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广西第一个实现“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截止2013年, 全县ATM机及自助服务终端布放达到2.16台/万人, POS机平均30.47台/万人, 累计安装电话支付终端731台, 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 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十个“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之一。

三是建立信用体系, 实现农村信用系统全覆盖。对全县8.3万农户进行信息采集, 对79902个农户建立信用信息档案, 并进行信用评级, 评为A级以上4.5万户。通过发放信用贷款, 使农民获得贷款的时间由原来的3~7天缩短为1天, 金融支农效果明显。五年来累计向4.7万户农户发放无需联保、担保、抵押的小额贷款超过15亿元。2011年获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为全国首个“信用县”。

四是建立保险体系, 实现惠农特色保险有效覆盖。田东县在开展繁母猪、甘蔗、林木、水稻、农房等农业保险的基础上, 2010年启动香蕉、甘蔗等特色农业保险, 2011年在全国首创芒果种植保险新险种。开展“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 实现了“政银保”合作的支农助农惠农新格局。2011年获得“全国农村保险示范县”称号, 2012年获得“全国农村保险明星示范县”称号。

五是建立担保体系, 实现助农担保有效覆盖。2010年2月田东县助农融资担保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截止2013年末, 受理担保贷款金额达1.2亿元, 有效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目前, 田东县已经形成了银行机构、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联动服务“三农”事业新格局。

六是建立服务体系, 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有效覆盖。田东县以村为单位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 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人员短缺的问题。另外, 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有贷款需求而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农户, 全县建立了20个“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协会”, 帮扶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贫困农户, 实现扶贫资金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一是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 推出农贷易等涉农信贷、保险产品37个, 覆盖农业农村及各个生产环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创新农户可抵押担保资产,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

二是服务创新。构建以较小额度财政投入为撬动的“一室一权一评级, 保险、担保加支付”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各金融机构开辟了涉农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 提高了农户信贷覆盖面和满足率。

三是市场创新。2012年成立广西第一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平台, 激活农村资产。首创出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 引导银行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

2.3 找准农村金融改革着力点, 强化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目前全县已有20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理顺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 2013年成立田东现代农业投资公司, 为现代农业融资达3亿元;2013年引进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在田东设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 为农业担保贷款超2.5亿元。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给予新型城镇化项目信贷支持, 利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投入新农村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建设等, 累计完成贷款4.1亿元。

四是探索金融扶贫模式, 破解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难题。启动贫困村中非信用转信用村活动, 并在20个贫困村成立“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协会”,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专业化平台, 强化对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带动, 五年累计向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村发放扶贫贷款2.3亿元。

2.4 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动力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农村金融改革, 相继出台了《田东县涉农贷款奖励暂行办法》、《田东县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和《田东县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奖励办法》等政策, 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动力。财政出资8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专门用于金融机构“三农”贷款风险补偿。

2.5 全面启动确权工作, 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田东县在广西率先开展了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 (换) 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取得了良好成效 (见表1) 。

田东县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产权交易鉴证、产权抵押贷款鉴证、农村资产评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截止2013年末, 田东县已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业务交易57宗, 交易额1.87亿元。

与我国其他城市在城区近郊开始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同, 田东县率先在远离城区尤其是大石山区的农村开展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石漠化山区20户以下的贫困自然村屯实行“有效往城镇集中、有效往村部集中”两个有效集中, 实行异地集中无土安置, 整合多方资源, 构建新型移民社区。下一步将把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经过土地综合整理, 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宅基地, 扣除农民新居用地后的剩余部分, 全部集中起来, 通过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统一对外流转交易。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农村产权的改革, 更是把扶贫和农村产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还加快了村镇的建设步伐, 具有更好的示范意义和社会意义。

3 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8~2013年间, 田东县各项存款余额由30.45亿元增长到75.91亿元, 年均增幅20.04%;各项贷款余额由223.07亿元增长到70.89亿元, 年均增幅25.17%;涉农贷款余额由15.37亿元增长到50.93亿元, 年均增幅27.07%, 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保持在70%左右;农户贷款覆盖率从26%上升到58%;农户贷款的满足率从35%上升到98%;平均单笔贷款额由1.86万元上升到3.96万元;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36%降低到0.69%;2008年全县保险综合覆盖率由30%上升到71%;金融知识普及率由0.2%上升到25%。

五年来, 涉农贷款持续、稳定、大额的增加,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08~2013年间, 田东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3.37亿元增长到113.55亿元, 年均增幅21.22%。农业总产值由21.08亿元增长到36.48亿元, 年均增幅12.83%, 远高于我国和广西平均水平。县财政收入由6.37亿元增长到15.47亿元, 年均增幅19.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363元增长到7324元, 年均增幅16.84%, 位居广西前列。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突出实践特色破解发展难题 篇3

区交通局党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扎实推进九大交通重点项目、全面落实十大交通重点工作”为主题,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真正把学习实践的过程变成解放思想观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XX区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一、超常谋划项目,助推全区冲刺20强

当前,交通发展既面临国家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机遇,又面临引江济汉工程、沪蓉铁路建设及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的战略机遇。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党委高度统一思想,把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前期就是投资、前期就是发展”的理念,围绕一批大车站、大码头、大物流做文章,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系统各单位负责人会等,对加快XX区交通发展特别是交通大项目前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及时调整力量,组织工作专班,迅速启动了XX至当阳一级公路项目、XX港李埠港区项目、XX郢城综合客运站项目、李埠港区综合物流园项目、XX至

三界国防公路、港区至火车站连结通道和“十二五”农村路网规划等七个交通大项目前期工作,并建立了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负责制、进展情况通报制和定期督办制,确保以前期赢主动,以前期促项目。目前,XX至当阳一级公路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入《XX市鄂西生态旅游公路项目规划》,并列入“十二五”建设计划。XX港区项目已由省交通运输厅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正在对其做详细规划,预计10月底进行项目评审,港区综合物流园项目已被纳入《XX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XX郢城综合客运站项目已被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纳入《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及《国家公路主枢纽规划》,部级补助资金达1200万元。XX至三界国防公路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已召开项目评审会,并确定了补助标准。“十二五”农村规划即将落实全部辖区所有乡镇通二级公路,完善村与村断头路,提高国省干线及通乡公路等级,我区已被省、市列入“十二五”交通规划网示范区。

二、破解融资难点促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来,XX区在建8个交通项目,资金投入1.96亿元,而绝大多数建设资金缺口大,筹资压力大。为此,XX区交通局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努力寻求多方筹资、尽量控制成本开支等多种办法,攻克资金瓶颈,确保熊家冢二级公路改建工程、318国道小

北门至新生段刷黑工程、太晖观桥重建工程、九阳大道延伸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熊家冢二级公路改建项目按常规每公里只能补助50万元,我局依托区委、区政府,最大限度地争取市、省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最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公里100万元,使上级补助总额达到了5108万元,创下了XX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自行担当业主上级投资的历史性突破,并于今年初正式开工建设。目前,熊家冢一期工程36.8公里(XX至张场段)四个标段正在紧张施工当中,预计10月底可全面完工。太晖观桥重建工程已完成全部下部构造,正在吊装上部构造预制梁,10月底即可建成通车。318国道小北门至新生段刷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70万元。今年元至八月,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里程已达114公里,年底可达225公里,是年初计划的三倍。这批交通重点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XX古城形象,形成港口、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园区公路、通乡通村公路相互协调贯通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修建民生工程,为百姓排优解难

今年6月,XX镇赵姓女士电话反映花新线宜黄高速公路通道处路面破损不堪,超高车道下挖段内长期积水,严重影响老百姓出行。区长吴祖云在八岭山镇调研时,责成交通局将该处路段的修复作为民生工程尽快落实。我局将该事宜作

为学习实践活动第三阶段整改的重要内容,迅速与楚天高速公路公司、江汉油田等相关单位联系。目前,修补工作已全面完成,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此外,针对太李线、荆李线、XX高店村等路段,因今年重点工程修建,大型车辆往返经过,导致路面损坏的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对其进行修复。针对弥市镇政府反映的弥尹路路面较窄,易发安全事故,我局决定将该公路纳入“十二五”县乡公路建设规划,将该路段拓宽至4米,进行加宽改造。为保障XX首届桃花会顺利举行,我局克服困难,积极筹集资金近40万元,对桃花村主干道进行了刷黑,为桃花节的顺利举办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3月31日,XX广播电台《行风热线》接到马山镇陈河村一村民来电咨询才浩线接207国道500米断头路何时修通?我局迅速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目前已纳入2009年县乡公路建设统筹,已开工建设,老百姓对交通局的迅速反映和民生之举非常满意。近年来,累计修建农村公路607公里,使得XX区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规划,达到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91个、招呼站170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100%,通班车率达到94.5%,老百姓行路难、乘车难得到根本解决。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进一步推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是实现全计划目标任务重、压力大。二是多元化融金任务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4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省卫生厅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村医轮流进修学习培训制度,村医每周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天或每月工作5天,乡镇卫生院医生每月到村卫生室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村医进行培训,力争每年村医到乡镇卫生院进修一次,不断提高村卫生室和村医医疗服务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医疗机构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制度,每年组织3000名以上市县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内上一级(省、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培训。

三是进一步拓宽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外学习培训渠道。省卫生厅立足提升卫生人员能力素质,整合进修培训资源,通过“内引外联”机制,在美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进修基地,在广东、北京、湖南等省市建立合作培养单位,切实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省卫生厅提出每年力争有针对性地组织320名医务人员赴国外进修学习,组织2000名以上医疗技术人员到省外进修学习的目标。今年已选派我省医务

人员赴韩国进修毛发移植技术。6月26日,省卫生厅与广东省几大医院达成了人员培训协议。目前已落实了1500多名医务人员到省外进修学习的计划,其中,赴上海、北京等地医疗机构520人,赴广东省中医院300人,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00人,广州市脑科医院100人,赴中日友好医院300人,赴湖南省人民医院200人。

四是积极鼓励卫生专业技术学科实行亚专业分化。兰大一院普外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由原来的一个科室分化为4个科室。省中医院的中医骨科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13个亚专业分科,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

五是着力加强中医人才建设。将中医药工作作为深化医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会同相关部门,在全省深入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和中药实用型人才。全省遴选有技术专长和指导能力的带教老师1000名,为每人选派学术继承人1-3名,进行为期3年的师承学习,全面提高我省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截至6月份,全省共遴选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共1295名,学术继承人3355名。同时,继续组织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每年培训700

名西医人员,今年已举办“西学中”班10期,培训西医人员500多名西医。

六是创新载体,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省卫生厅会同工会、人力资源等部门,大力开展全省卫生行业技术比武活动。今年提出举办9场全省卫生行业技能大赛的任务,目前已经举办护理、快速检测、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新生儿急救等5场技能大赛,有力地提升了技术水平,促进了业务交流,在全系统掀起赶学比超的生动局面。省卫生厅机关连续3年开展了公文写作“师带徒”活动,13名干部和31名学员结对参加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厅机关积极举办岗位练兵讲座,邀请上级领导、知名专家讲授相关知识,为干部学习培训搭建平台。

七是支援甘南人才建设,大力支持和发展甘南民族医药事业,破解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省级各医院和各支援市的县级以上医院抽调妇产科医生到甘南乡镇卫生院工作,帮助建立妇产科,目前已抽调53名妇产科医生到甘南支援,解决了53个乡镇无妇产科问题。同时,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省中医院等8家省级医疗机构分别帮助甘南州建好肛肠、泌尿、眼科等学科,并负责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省妇幼保健院选派10名妇产科医生帮助甘南10个乡镇卫生院建起妇产科,省中医院对甘南县级以上医院骨科医生开展了中医正骨技术的培训,甘肃中医学院

附属医院免费培养县级以上医院中医骨科医生,甘南州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八是巩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消除无药无医村,配齐乡村医生。今年,省卫生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消除无医无药村的通知》(甘卫农卫发„2011‟359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消除无医无药村工作,为全省634个无医无药村和291个无药村、97个无医村建立村卫生室、聘用乡村医生,并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参照辖区村医补助标准为聘用乡村医生提供相关补助经费,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通过实施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90名执业医师。同时,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今年抽调1320名城市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支援工作,带动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九是卫生行业各学会实行大规模扩容。我省卫生行业各学会原来由我省各卫生专业领先的知名专家组成,各学会理事原来不超过20人。在省卫生厅积极倡导下,各学会理事扩大到100多人,每县1人。学会扩容有利于卫生专业学术技术交流与进步。

十是构建微博平台,建立专家微博矩阵,实现惠民便民健康服务。省卫生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利用微博开展健康传播的通知》(甘卫中发„2011‟326号),号召全省卫生

系统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在新浪和腾讯等网站开设个人微博,至少2500名医学专家开通5000个个人微博。其中,号召1000名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老师每人分别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各开通一个微博(共2000个)。各地、各单位和广大卫生人员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微博,及时传播卫生政策,普及健康知识,答复民众咨询,浏览人次和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良好反响。省卫生厅专门成立了全省卫生系统专家微博服务站,分3批公布了卫生人员个人微博名录。据统计,经各市州卫生局和省属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和推荐,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93名五级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1762名医疗机构执业医师、461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在新浪网或腾讯网开设了个人微博。共计开设个人微博5877个,形成了甘肃省卫生系统微博群,实现了在医改中提供便民惠民的医药卫生服务,规范提供相关咨询,专家互相研讨提高水平,逐步建立政府与民众、名医与民众的交流平台。人民日报三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报以及新华网、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纷纷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十一是加强医学中心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2010年投资5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省卫生厅继续投入3000万元,加快推进12个医学中心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建设一流技术、设施、管理和服务平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5

今年以来,来安县依托美好乡村建设平台,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创新引入农村环卫市场运作机制,一揽子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运营投入难、标准规范难等问题,一是引进市场机制。在全省率先引入农村环卫市场运作机制,对全县所有乡镇集镇街道、行政村和重要县乡道沿线范围内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运输对外公开招标,由乡镇出资592万元购买服务,由中标的3家保洁公司负责日常保洁、垃圾转运等,乡镇政府作为业主负责督查、考核、验收。自推行市场化运作以来,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1个、农村垃圾池230座,增配垃圾运输车30余辆、农村保洁员250人,每日清扫保洁面积达135万平米,清理垃圾80多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构建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采取“组合模式”收运农村生活垃圾,行政村有“村收集站”,采用了一部分垃圾箱作为村收集站,配套小型钩臂车;乡镇有“镇转运站”,均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站,配备22辆垃圾压缩转运车,平均每天运2趟,收集后由县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无害处理。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6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1. 结构不合理, 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里, 中老年教师居多, 城区学校则以青年教师为主。农村学校的老教师大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 学历低, 不能胜任初高中教学。二是教师分布不合理。总体趋势是生源充足、经费有保障的乡镇学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缺口大。村小及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更是短缺, 教师千方百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 形成“孔雀向城飞”的现象。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而言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

2. 专业水平偏低。

农村中小学里民办教师、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占绝大多数, 专业结构失调, 学科比例不配套, 出现了学历合格的“不合格”教师, 如中文专业教数、理、化等学科。在一些小学科, 如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课等科目的教师都为兼职, 学校很难把课开足、开全、开好, 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打折扣。教师素质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和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

3. 骨干教师缺乏。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 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便调入城镇学校, 刚刚培养成熟的骨干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 导致学校校市市县县级级骨骨干干教教师师非非常常稀稀少少。。无无骨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 青年教师成长缓慢, 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 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 家长不满意, 社会不认同, 生源大量流失。

4. 教育观念滞后, 课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 对新生事物接受慢, 不求进取, 固步自封。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 它们是当前课改的绊脚石, 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解决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 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环境, 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

国家实行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 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环境等有了很大改善, 但还存在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子女上学不便等困难, 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为了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必须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如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 城乡学校要有区别。农村学校教师在晋职评聘上, 不受指标的限制等。

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政策, 使教育系统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 要给予学校更大的人事权, 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 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 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目标。坚决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 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 对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热爱教育事业、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员, 可以招聘进教师队伍, 坚决清理不合格教师, 畅通出口。

3. 大力加强农村学校教师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坚持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 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学校缺编现象。同时选拔农村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 为农村学校培养“永久性”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 广泛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改、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结合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低的问题。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并吸引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四是落实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把城区学校优秀校长派到农村学校任职, 让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工作, 农村学校教师定期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 不走过场, 落实到位。五是优化师资配置。要科学调配师资, 做到人尽其才, 统筹使用, 解决“教非所学”问题。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7

第32期

中共宣威市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 9月16日

宣威市着力破解 “三化”难题

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宣威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出现的年龄老化、意识淡化、作用弱化难题,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村群众长期得实惠。

强化“三项措施”,破解年龄老化难题。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采取三项措施,加大年轻党员发展力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一是拓宽视野“选”。扩大发展党员视野,将农村青年致富能手、生产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大学生村官、农村女青年、农

村专业合作组织领头人、退伍返乡军人、村级后备干部和共青团员列为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加强培训、结对帮带、典型宣传等方式,使更多的农村青年尽快成长、向党靠拢。二是实践锻炼“育”。各基层党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村委会或担任村民小组长、共青团或民兵组织负责人,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锻炼党性,增强本领,促其早日成熟。三是强化责任“管”。制定发展党员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综合考核、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挂钩。2009年全市发展的560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党员480名,占总数的85.7%;“80后”党员286名,占51.1%。

落实“三种关爱”,破解意识淡化难题。针对不少农村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的问题,大力实施党员关怀工程,做到政治上贴心、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爱心。一是政治上关爱,保障党员权利。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重大事项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做到重要文件先传达到党员、重大事项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党员先行动,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二是生活上关爱,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开展“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行动”,建立老党员、困难党员信息库,筹资100万元建立党内救助基金,对1525名70岁以上困难老党员

每人每月发放20元生活补助,对80岁以上老党员每年发给100元慰问金。在农村低保、危房改造、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向困难党员倾斜,积极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三是从精神上关爱,增强荣誉感、使命感。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重温入党誓词、过党员政治生日、定期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帮助党员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在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搭建“三个平台”,破解作用弱化难题。针对农村党员数量多、无职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让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表率、当先锋。一是开展大规模培训党员活动,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以“两校进村”和远程教育为主阵地, 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辅学等多种培训方式,重点对党员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新型实用人才。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120多期,参训党员18000多人,全市50岁以下的农村党员每人至少掌握1门致富实用技术,70%以上的党员户成为科技示范户。二是推行“支部+协会+中心户党员+农户”模式,搭建增收致富平台。由村党支部结合本地特色产业,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协会,选拔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中心户党员在

协会中任职,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产业,产业促增收,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全市在农村成立各类专业协会108个,培育形成了倘塘村的黄豆腐、法着村的白酒、陡沟村的鲜切花、肥谷村的药材、同心村的蚕桑、磨石村的土蜂蜜等30多个名特农产品,发展党员种、养殖大户1489户,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5个50.5万亩,产值达11.2亿元。三是实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结构、特长和能力等不同情况,按照因需设岗、岗责一致、群众监督、组织考评的原则,对不担任党内和行政职务的农村党员设定岗位,让他们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使不同群体党员都能发挥特长、展示才干,调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今年全市331个行政村共设臵岗位1860个,上岗党员13500多人,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5600多件,调处群众矛盾2800起,帮扶困难群众11400户,帮扶资金达158万元。

报:许玉才书记、李云忠部长,中共曲靖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曲靖市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科、二科、三科,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党员领导,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市直各部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8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评议工作的通知

各村支部:

根据XX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以破解难题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评议工作的通知》(两创组发[2012]1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以破解难题活动为重点,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群众评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议时间

创先争优群众评议工作从2012年2月上旬开始,2012年2月中旬结束。各支部要把握好时间,按时完成评议工作。

二、评议内容

开展群众评议,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以“五个好”、“五带头”为主要标准,重点对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议,力争做到“三评议三促进”。

(一)对基层党组织评议的主要内容

1、评议党组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创先争优破解难题进展情况,促进党组织改进措施,加快工作进度。

2、评议党组织为民服务承诺兑现情况,促进党组织抓紧落实向群众承诺办理的实事、好事。

3、评议党组织开展“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党员帮万户”活动开展情况,促进党组织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取得实效。

4、评议党组织自身问题的整改情况,促进党组织不断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

(二)对党员评议的主要内容

1、评议党员参加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情况,促进党员“五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评议党员公开承诺的兑现情况,促进党员履职尽责,及时践诺。

3、评议党员开展“双帮”活动,服务群众情况,促进党员深入群众,为民服务。

三、方法步骤

群众评议工作,原则上以党支部为单位,按党组织隶属关系进行,由上一级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群众评议的方式方法要简便易行,一般可采取会议的方式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议方式,确保群众广泛参与。

(一)征求意见,查找不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征求“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查找问题不足,制定改进计划,增强群众评议的针对性、实效性,征求意见后要形成自查小结。

(二)召开会议,进行评议。党支部负责人通报创先争优破解难题进展和自查情况,党员自我介绍参加创先争优破解难题和自查情况。参评人员分别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评议。参评人员主要是本地本单位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服务对象。有条件的也可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加。

(三)通报结果,整改提高。评议的结果要及时向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反馈。对群众评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要深入查找分析原因,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落实。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9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概况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它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提供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3大金融机构为主体,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有民间融资等其他的资金供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产结构的调整,农村金融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相反,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速度却没有跟上需求量的增速,供需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从现实看,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需求主体主要是单个农户家庭,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需求量很大,对金融服务产品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的要求十分强烈。由于农民主体、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而收益较低。为此,一些现代化的有组织的正规商业性金融组织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一些农村本土金融服务组织也开始向城市发展业务,因此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逐渐减少。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农业信贷资金受到限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呈现出从农村地区逐步撤出的发展趋势,使得农村金融网络覆盖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融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县支行网点减少377家,撤并比例为15.4%;工商银行县支行网点减少541家,撤并比例为27.8%。建设银行县支行网点减少464家,撤并比例为24.1%;中国银行县支行网点减少204家,撤并比例为18.6%。中国农业银行本是主要针对我国农业范围内发展基本业务的,但是现在在村镇区域内很少能见到其身影。在大多数地区,在乡镇以下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业发展银行机构设置不到位,有些省份和地区由农行代理业务;农村证券、信托、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另外,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将从农村吸取的资金贷放到城市而不用于支持农村建设,其中2005年银行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资金达400多亿元。另据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涉农贷款达2.36万亿,约占总贷款的9%。2008年,农业贷款额为2.08万亿,占各类贷款总额的6.55%。在两亿多农户中,一方面贷款的农户有40%以上没有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借到钱,另一方面,即使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农户仍有三分之一的农户表示贷款不能够满足需求。在保险方面,最大的财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也大幅减少农业保险项目,直接或间接投放到农村的资金大幅降低。单个农户很难或根本不可能通过金融体系获得资金。

(二)金融服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单一化”。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大幅缩减,缺乏竞争,农村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低下。邮政储蓄虽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但主要办理存款和少量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然以传统存、贷、汇为主,缺乏服务品种创新,电子化水平还比较落后,造成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到账不及时。同时,信用卡业务发展缓慢,银行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更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除少数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等科技行含量较高的业务几乎为零。网上银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寥若星辰。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在经营服务中存在能力弱、素质低的缺陷,服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难以对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数量。

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形式扩大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其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功能,从最基层一线激发农村金融的生机活力。可以将民间金融资本从非正规经营引向规范经营,增加其服务“三农”的规模和范围。鼓励其他非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凡是非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其税率和利率可与涉农金融机构享受同等的待遇,以此吸引大量金融资源向农村回流,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数量。

(二)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有效地分散及转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和损失,保障农民利益。制定国家“三农”保险计划,提出相应配套措施,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对“三农”经济的损害进行政策性保险理赔,各级财政要对其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可以设立巨灾风险资金, 对农村保险机构和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再保险,有效转移巨灾保险风险,其中对于涉农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及合作互助保险实行有区别的再保险政策,完善农业巨大灾害损失分担机制。要按照市场有需求、保险公司保得起、农民买得起的原则,不断地增加保险险种,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

(三)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多样化。

大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改变目前农业融资结构的过度单一性,以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如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建立“三农信贷担保基金”,为“三农”经济提供有效的担保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推出新的农村金融服务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灵活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现代农业实行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进行扶持,增强其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提供便捷化、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创办订单农业贷款、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等。对普通农户,可创办抵押贷款、滩涂和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农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等。积极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把国债、金融债、公司债推向农村市场,把金融产品(包括信贷衍生产品)转换为农村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债券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加快建立全国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网络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金通存通兑,扩大农村清算体系的覆盖面。

(四)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和支持力度。

政府必须对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及市场进行管制,适度合理的进行干预,主要可采取适度放宽和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和进入门槛,对农村金融进行恰当的监管,加大政策面的扶持等措施,制定各种税收、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促进农村地区形成层次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

摘要: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充分给予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以支持,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民和农村经济体融资难。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使得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全国金融体系最薄弱的一环。为此,必须破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难题,使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战略结构性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10

——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

时间:2010年09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本刊记者 杨绍华 易赛键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也面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社会治安管理难等诸多难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大胆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管理、源头治理五个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理念创新——开启社会管理创新的闸门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通过改善对社会、企业和基层的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行政电子监察四大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综合治理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深圳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治安理事会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市57个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2003年底,根据人口形势发生的变化,深圳市率先对出租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的模式,整合原公安户管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成立了隶属综治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协管队伍,完善了管理网络。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管理、服务和执法工作力度,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和“院区围合式”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完善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出租屋编码卡制度和出租屋管理的“普查”、“抽查”和“倒查”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大调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网络化”的“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及警民联调机制,切实解决了大量纠纷难题。

手段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动态管理

一是运用网格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依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数、工厂商铺数、治安情况、地理环境及管理难易度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事前主动防范、常态化治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动态化。加强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健全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实有房屋全部纳入管理和人来登记、人住管理、人走注销的要求,认真做好房屋普查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摸清全市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底数,人口信息做到了实时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三是运用科技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数字化。在治安、城管、打击非法营运、春运购票人流疏导、口岸物流监控等方面使用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线索和搜集相关证据,对加强动态防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市首创的“路灯杆报警定位标识”系统,提高了指挥处置效率。

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综治工作全面覆盖、守护平安

一是强化城中村、旧屋村、同乡村管理。深入推进城中村和旧屋村改造和整治,推广“围合院区式”创建和“门禁卡加视频”做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把建立预警机制与村规民约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同业同籍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同乡村),探索建立党支部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强化“三村”管理,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强化

特殊区域的综合管理。在深圳机场成立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中心,在罗湖口岸、火车站设立严管区,在大型企业、重点场所组建综治工作室,在龙岗区所属海域建立“海上大综管”机制,扩大综治工作覆盖面。三是强化多种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对安全文明小区的日常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小区管得好、不滑坡。四是强化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和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邻里守望、看家护院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公职人员作用,调动外来人员积极性,组成群众看护队伍,推进“红袖章”工程,在社区楼院易发案时间段、易发案路段和易发案部位开展看护巡逻,在技防设施监控不到的背街小巷和未封闭楼院加强看护布控。

一是建立部门考核量化指标体系。根据综治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分工,重新确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逐一量化,形成新的综治委成员单位目标责任量化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各部门综治责任制落实情况。二是完善各区责任制考核体系。把以往分别进行的综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安全文明小区检查验收与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抽查考核合并统一进行,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增强了综治工作合力。对专项工作设置专项评分和特别扣分条款。三是落实综治责任奖惩制度。坚持对年度综治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增强综治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综治“一票否决权”制。四是实施综治巡视制度。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组织综治巡

以特色服务破解农村用卡难题 篇11

1 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五大难题

1.1 农业增产难

有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我国人口将达16亿。按年人均粮食400kg的基本需求计算,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6.4亿t以上;如以450kg的标准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7.2亿t。按照目前5亿t的粮食产量,我国还需要增产1.4-2.2亿t,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粮食增产迫在眉睫。

提高农业总产量要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当前增产的这两条途径都受到严重制约。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人口却占22%,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量的33%[1]。中国不仅人均耕地少,而且耕地面积减幅大。1950年全国约有耕地1.07亿hm2,2003年统计为0.95亿hm2,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1950年为0.15 hm2,2010年约为0.07 hm2,减少了一半,人均耕地少,要实现稳定增产,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产。但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目前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其中水资源总量的短缺和利用不合理,成为影响耕地单产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水资源总量的短缺及近年来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万km2,农业用水缺口每年超过400亿m3。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降水的不均衡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造成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目前,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0.53亿hm2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每年有0.07亿hm2左右不能得到灌溉。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kg,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效率低。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m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0.7-0.8。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的耕地和水资源缺乏,使农业增产十分困难。

1.2 农民增收难

实现农民增收可以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产品单产。但是,农产品价格上升过快势必会引起CPI的升高,影响居民消费支出,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稳定。同时农产品生产成本在通胀过程中快速上涨,使得农民并未从通胀中获利,甚至收入减少;而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提高农产品单产难度加大,灌溉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遇到严重瓶颈。

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产用水成本过高,制约农民增收。大多数水利设施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设施严重老化,有的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农业生产完全“靠天收”,农民形象地总结为:我们现在是喝毛泽东时代的水,吃邓小平时代的粮。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损毁,导致一些离水源很近的农田都无法实现有效灌溉,比如湖北梁子湖作为江夏主要的农田灌溉水源地,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机械、人工成本过高,水源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2010年冬至2011年春,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之一、千湖之省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洪湖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旱情:“浪打浪”成了“泥滚泥”,水域面积仅为原来的1/13,最深处仅有60 cm,渔民被迫因旱上岸。专家估计,洪湖大旱大涝两灾叠加,生态破坏需10年恢复,洪湖湿地保护面临巨大考验。

灌溉供水不稳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制约农民增收。一方面水量不足,到作物需水的关键季节,供水量不足,不能及时满足灌溉,特别是灌区下游;另一方面水资源严重浪费,得不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较差,输水方式落后,供水保障率低。而且防渗率较低,蒸发、渗漏较为严重,水的利用率仅为40%。农民发展高需水、高投入、高效益的种植业受到很大制约,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农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制约农民增收。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只有建立起能让大多数农民参与的规模化、产业化平台,集中生产要素,形成农业产业集群,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且不断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让农民享受到致富的成果。另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逐年减少,必须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才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导致农民不敢也不能扩大经营规模,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困局。

1.3 惠农政策执行难

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不仅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各种收费,还对农业生产给予了多种补贴,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但现实中,补贴方式不尽合理、补贴执行成本过高、监管难等问题,造成惠农政策实效大打折扣。

补贴方式不尽合理。按税面积补贴的“两直补”成为“土地直补”,而非“种粮直补”,使得补贴受益者与实际种粮者常脱钩,形成“凭地领钱”的“大锅饭”。农资综合补贴与良种补贴等同“加强版粮食直补”,均采用发放现金且对资金用途无有效监测,失去原有政策意义。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区域实际情况脱节,忽视农民需求意愿,易产生局部地区供需矛盾。补贴执行成本比较高。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补贴项目,共4项9大类20多种,不同补贴项目由不同部门执行,每项补贴发放都要两个程序:从上到下层层发文件下达,县、乡、村三级干部全体动员;从下到上逐级申报、统计核实、登记造册。由此导致基层工作量、行政成本高。补贴资金监管难,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放农业补贴,然而补贴资金的实际监管难,腐败问题滋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许多应该得到的补贴,农民得不到,农业补贴成了部分管理部门和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

1.4 农业“输血”难

农业是弱势产业,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风险高、发展较慢、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急需“输血”,而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不足,加剧了农业发展的滞后与农业投资环境的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

农业“输血”难,农民在积累一定资金后不是考虑投入农业生产,而是流向其它行业,出现“失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贫血”便不足为奇了。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趋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能只依赖于财政补贴和农民现有的财力,必须吸引各方投资投入农业生产。就目前情况看,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规模还十分有限。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很少,非涉农金融机构就更少。因此,用市场的手段探索有效增加农业投入之路已是迫在眉睫。

1.5 农村安全饮水难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不少农村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苦咸及血吸虫病等水质问题。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广大城乡的兴起,加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致使农村的水源条件比上个世纪70年代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且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根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按照卫生部1984年制定的饮水标准准则要求,我国还有34%的农村人口达不到这一准则要求。根据联合国评估,全国尚有3亿多人口饮水存在不安全,解决饮水安全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可以有效破解五大难题

“大兴水利强基础”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通过5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力争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通过完善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有效破解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五大难题。

2.1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增产

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一年均衡用水的基础。我国降雨时间比较集中,大部分地区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的3个月内,而用水主要集中于5月,因此,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均衡用水的基础;水利设施是农业降灾减灾的主要依靠。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旱涝灾害比较严重,水利设施特别是大型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减灾抗灾的关键。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有很突出的贡献,可以促进粮食高产稳产。从总体效果上看,普通耕地与受益于农田水利设施的耕地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灌区农作物通过灌溉,产量有显著提高,以粮食为例,一般能增产77%-296%[2]。有关分析表明,在影响粮食增产的众多因素中,灌溉面积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灌溉有效面积曾达到4866万hm2,在不到耕地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出75%的粮食,90%以上的经济作物,灌溉的增产和稳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调查显示,灌溉地与非灌溉地的粮食单产比,黄淮海地区、长江、珠江、东北诸河、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分别为2.755∶1、1.779∶1、2.243∶1、1.611∶1、2.243∶1和1.985∶1,在日照充足的黄淮海地区,由于天降雨水不足,粮食生产的发展更依赖引水灌溉,因此单产相差最大。可见粮食能否稳定增产与粮食种植灌溉面积息息相关。如能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25%,即可保证我国粮食增产1.5亿t。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种植创造了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条件,就可以适时调整所需的种植品种,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2.2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农民增收系上“安全带”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闲组织农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就业。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才能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土地流转,而让大户敢于流转土地,必须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急需改变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面貌,为农民解决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后顾之忧。

2.3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让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实效并不高,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应将每年新增“三农”投入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让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为农民造福的民心工程。通过完善小型水利基础设施,整治及新建渠道和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增加供水、节水能力,灌溉面积,基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农民的粮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函、护坡有草,田块的草害、病害、虫害等问题迎刃而解;同时,硬化土渠,使农田排水、灌溉等农民耕作条件大大改善,渠系水利用率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从中受益,并有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动力。

2.4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制约农民增收的最关键因素在于资金短缺和匮乏。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通过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投资,起到对农业“输血”的作用。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广开投资渠道,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筹资,在坚持“谁受益,谁出资”的总原则下,改变过去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依靠镇村群众筹资的模式,在政府先行的前提下,从制度安排或政策扶持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构建投资的激励信号机制,改善农业投资效益,提高农民投资积极性,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专业户投资兴业,出资建设。

2.5 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立足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水难的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农村供水新思路,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水质,发展和扩大供水市场。通过农村改水项目、小城镇集中供水等项目的实施,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3 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体制与机制

水利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往往出现投入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监管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3.1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机遇,以项目多争取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每年应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整合专项资金。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最后一公里”管道(渠道)正是当前农村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通过整合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把分散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形成有力的“拳头”,重点投入微型水利基础设施[4]。

3.2 创新投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一事一议”水利政策,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通过项目奖励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鼓励单位、企业、团体、个人投资,继续培植和壮大民营水利,拓宽水利建设融资渠道。

3.3 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水利投资效率

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实现“管养分离”,即水利基础设施的工程管理与维护养护分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6]。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实践中,可以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推行“民主议水利、民营办水利、民众干水利”的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和“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原则,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按受益范围建立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水合组织,积极推行“灌区+协会+农户”用水管理模式;对经营性的工程,组建法人实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转让效益型、租赁资源型、承包公益型等管理模式,落实管护主体,实现滚动发展[5]。

3.4 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经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与“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约7000亿元相比,“十二.五”的投资规模是前5年的近3倍,因此,加强资金监管尤为重要。一是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负责、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滞留、挪用等现象,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规范使用;二是按照“公开、公正、质优、价廉”的原则,大宗水利设备购置,由政府统一公开招标采购,保障采购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三是严格执行先评审、再预算审批、财政拨款、工程招投标和竣工财务决(结)算的工作程序,按照项目进度,拨付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资金监管,跟踪问效,保障资金效益;四是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对工程投资规模、建设内容以及政府采购水利设备的各个环节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吴凯,卢布,袁璋.我国重点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及其战略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4):270-273.

[2]杜威漩.中国农业水利基建投资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3):44-45.

[3]刘冬梅,李强.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29-133.

[4]陈池波.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农业投资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3(9):42-45.

[5]杨翠红.水利基建投资的完全经济效益分析[J].水利经济,2005,23(3):16-22.

上一篇:2019年最新公务员考试下一篇:道德经典诵读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