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教学反思专题(精选8篇)
本节课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会三个熟悉的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或释放能量而展开的,这样的探究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进而总结出: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这一结论。再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在知识逻辑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接受。不足之处是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时,交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时间太紧,讨论不透彻,需要在下一次课进一步深入。
本节课位于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在化学体系中是一节比较重要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掌握好化学键才能把后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本节课中我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浅入深的讲解化学键、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在讲解化学键时从例子总结入手,掌握化学键。从实验入手,利用微观粒子原子结构讲解离子键的实质。总结离子键判断规律:含有金属阳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就一定属于离子键。引出电子式,可以表示原子、离子、化合物以及形成过程。以及电子式书写的规律和注意事项。每讲解一个定义时,都让学生找出其关键词,并总结学习规律或经验。
但由于在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时的斥力,学生并不真正的理解离子之间如何产生的斥力,所以有些耽误时间。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由于中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期的练习没有做,但是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明确的。授课时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全面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定义的打实,在语气中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语。在讲解电子式的点或叉时,没有完全到位,应该强调在书写时都可以写,但由于书写时容易书写混乱,所以都可以写成点的形式。在讲解离子键引力和斥力时,如果引用动画,效果能好一些。
首先,化学键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降低难度。其次,内容过于抽象,在教学中用通俗的比喻,如人与地球的引力作用、“举重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时的体重,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现在社会理念中的合作意识”等,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按教材“离子键→电子式及化合物形成过程→共价键→化学键”的顺序来学习,但经常出现学生把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混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设计将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对比学习,突出两种化学键的形成微粒、构成元素、成因等,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从上课情况来看,师生间的交流能够顺利完成,效果明显比以前的教学感觉要好。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师对知识的铺垫,完成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教师能尽量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但由于教学中多以问题引导学生,期望学生根据问题引导得出结论,而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有些结论就由教师直接给出,也有的地方缺少总结性的内容或没有及时总结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构建立化学理念、验证化学原理, 认识物质的性质, 以及进行化学计算, 所以在学完了课本知识之后, 通过本专题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气体的制取、物质组成的探究的复习, 有别于以往单纯复习知识,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更注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验探究的乐趣, 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 大多数学生能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提出问题, 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 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 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3.探究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
二、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找出所给题签中三个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
(课件展示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图片15幅, 其中有正确的操作也有错误的操作。)
生:图8、19、23。
师:那么, 谁能指出题签中错误的操作错误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生:略)
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个小游戏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第一个内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要求同学们能准确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 (板书。)
生: (阅读复习要点)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设计说明: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错误操作改正的回答尽量选取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回答, 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地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常见气体的制取】
师:化学实验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常见气体的制取 (课件展示下列图片) 。
生:阅读复习要点: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师:初中实验室制法常制取哪些气体?
生: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教师课件展示装置图。)
师:请说出A、B装置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什么要求?
生:A是固体和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气体的装置。B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师:非常正确, 那么CDE各表示用什么方法收集气体?
生:C是排水法, D是向上排空气法, E是向下排空气法。
师:对所收集的气体有哪些要求?
生:排水法:气体不易溶于水, 不与水反应。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师:用F装置如何收集气体?
生: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a进b出;也可以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b进a出。
师:如果老师需要准确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 F装置如何改进?
生:F装置内装满水, 在a管上接一个量筒, b进气体, 可以测出水的体积, 就等于进入气体的体积。
师:请根据A图作发生装置, 自编一道实验习题。
生1:如果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应选择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A、C或A、D。
生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要增加什么物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师:请同学把化学方程式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写在纸上, 然后同桌互评。
师:请根据B图作发生装置, 能够制备哪些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由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纸上, 然后同桌互评。)
师: (课件展示习题)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且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碱性。实验室通常用固体氯化铵与熟石灰加热制得, 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
(课件展示习题) 选用F其用途有多种, 如做洗气瓶时, 装入浓H2SO4, 可用于吸收_____如果用于收集二氧化碳时, 采用_____进_____出, 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 采用_____进_____出 (填导管接口字母, 广口瓶放正) 。
设计说明:通过对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药品、装置、收集方法的选择进行专项复习, 复习了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编习题,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及时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使课堂气氛活跃, 再一次让学生充满信心。
【物质组成的探究】
探究实验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探究物质的组成、反应条件、物质的性质等等,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探究物质的组成。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合理大胆的猜想, 设计探究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最后对简单的化学探究方案的优劣与不足进行评价。
师: (课件展示) 小亮同学在食品包装袋里看到一个小纸包, 上面写着“干燥剂, 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取足量物质放入烧杯中, 加入足量的水, 触摸杯壁手感觉不热, 说明生石灰已经?
生:变质。
师:那么生石灰变质成什么物质?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
小组讨论后进行成果展示:
生1: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Ca (OH) 2, 滴加酚酞溶液, 变红。
生2:要是Ca (OH) 2, 还要加稀盐酸, 证明没有Ca CO3。
生3:变质后的物质可能Ca CO3, 滴加酚酞溶液, 不变红。再加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生4:变质后的物质可能Ca (OH) 2和Ca CO3, 滴加酚酞溶液, 变红。再加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师:同学们猜想和实验设计的都很准确, 下面老师就用同学们的方法探究, 这包干燥剂变质为什么成分。
(利用实物投影, 教师演示实验。)
师: (课件展示) 小亮同学经过上述实验证明小纸包里的物质已经变质为氢氧化钙, 于是就制成了澄清的石灰水, 又拿来纯碱溶液, 各取少量混合反应。
小组合作探究: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 (OH) 2+Na2CO3=Ca CO3↓+2NaOH。
2.猜想反应后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1) 氢氧化钠;
(2)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3.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发现无气泡产生, 说明情况 (2) 是不可能的。
小亮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 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他又选择了不同类别的物质Na2CO3溶液, 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设计说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生石灰变质的演示实验,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用小亮同学的实验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课堂练习】 (略) 。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1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实验的掌握程度。2题教师根据问题1来观察学生对探究物质组成的理解。根据2和3的回答情况制定对探究反应条件和物质性质的复习策略。同时为下节课的复习做铺垫。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 请谈一谈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
生:1.基本操作;2.常见气体的制取;3.实验探究。
(板书。)
【布置作业】
1.习题 (有关化学实验) ;
2.利用家庭中有的材料, 自己设计一个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作业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1.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为三部分,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实验探究, 设计思路清晰明了, 内容上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
2.导入新课采用小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而且小游戏的内容就是本节课要复习的第一部分知识, 节约了时间,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在复习探究实验时, 及时进行生石灰变质的演示实验, 恰当地利用实物投影, 使实验现象便于学生观察, 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达到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
4.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中, 最后一题的最后两个问题是下节课的复习内容, 此时提出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
1.纸笔测试;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
2.教师评价: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等及时作出综合的评价, 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3.学生互评:还可以在学生总结归纳后由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让学生来互评, 让学生通过发现他人的错误来避免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
4.学生自评:在教学中及时督促学生把疑难问题的解答做整理记录, 进行自我评价。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因人而异, 充分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展示的机会比较少, 如果在问题的设置上, 能更注重由浅入深, 简单的问题多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成绩低的同学回答, 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高三化学 专题复习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5-01
高三化学平衡专题复习要明确考纲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且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另外,化学平衡是一门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在复习阶段应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一、化学平衡的分析
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考程度较高,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这个概念里涉及到化学平衡自身独特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该概念,具体主要包括这几方面:(1)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化学反应状态(正逆反应仍在进行)(2)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对于同一物质而言)(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对于各种物质)(4)同:一定条件下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在一定条件下可建立相同的平衡(等效平衡)(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这些化学平衡的特点也就是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所在。
二、高三专题复习化学平衡的教学对策
为了更好的开展化学平衡复习,首先要基于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教师在高三专题复习过程中应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化学平衡本质。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在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上都会有所加强,但老师不能盲目的给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纵观各年高考真题,对化学平衡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内容仍以基础为主,在基础之上有所拔高,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教师进行专题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其本质。
比如,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其中涉及多个基础知识:明确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a.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b.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可设置如下习题。
例: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 + 3H22NH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N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
B.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的3倍
C.NH3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2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NH3
通过类似上面的基础知识的强化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高考题时也能够沉着应对,这才是高三专题复习的真正目的。
2.化抽象为具象,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高中化学平衡是理论强、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在高三专题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具、实验、图形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化为具象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例如,对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涉及了很多压强、浓度等内容,教师可以使用U型管为学生做示范试验,在U型管P2加入一定量的有色溶液,依此液面为零点,如图。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马上就可以回答出:“U型管中A管液面和B管液面处于同一刻度线,我们把这一现象看成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中所说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某个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平衡的移动,对于P2管液面来说应该升高于P1管液面,但是由于平衡移动减弱P2管液面升高的作用,使得整个平衡向减弱A管液面升高的方向移动,但达到新平衡时,P2、P1两管的页面都比原平衡要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消除”对原平衡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具体影响,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高三专题复习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这就需要提高学习效率,而科学恰当的学习方法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举一反三,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通过一道习题的变换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平衡。对于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固)+2B(气) C(气)+D(气)
在恒温下,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上述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
此时答案为BC,但是如果变化一下问题:若上述可逆反应中,A的聚集状态是气态,则能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答案就是ACD。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化学平衡,那么无论问题如何变化都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这也是高三专题复习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阶段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化学平衡的复习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高中化学平衡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高三),2011,(12):86-87.
(1).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4)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1)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2)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二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难点: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多媒体示屏(2007年宁夏高考试题化学26题)问题1:是否做过此题?
问题2:此题考查了那些知识点。
[引课]由于电化学知识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以及国防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有关电化学的问题。[板书]:电化学专题复习
[学生活动]:观看07年考试说明 [板书] 一.装置和电极的名称判断 [学生活动]:判断解答
问题:(2006年全国高考题)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问题:锌、溴蓄电池的充、放电的电池总反应为: Zn+Br2
Zn2++2Br-,下列各反应:
①Zn-2e-=Zn2+
②Br2+2e-=2Br-
③2Br--2e-=Br2
④Zn2++2e-=Zn,其中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负极反应分别是 A.①②
B.③①
C.④②
D.③②
问题将Al片和Cu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HNO3中,另一组插入稀NaOH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Al片、Cu片
B.Cu片、Al片
C.Al片、Al片
D.Cu片、Cu片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的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的判断 [示屏总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总结 ①外接电源
一般来说: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 ②充电电池
放电时为原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 ③电镀池、铜的精炼判断:
阳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中金属阳离子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还原反应,得电子 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失电子 电解池电极的判断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氧化反应,失电子…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还原反应,得电子… [板书]:二.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示屏]:
[学生活动]:练习[师生共同评析] [过度] 燃料电池的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式
例题3: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2H2+O2==2H2O,电解液为KOH溶液。
(1):负极应通入_
__气,正极通入__
_气, 电极反应为:负极_____________ __
正极_____________(2):如把KOH溶液改为H2SO4溶液作电解液,则电极反应: 负极_______
___正极_________
___(3):如把KOH溶液改为熔融的Na2CO3作电解液,则电极反应为: 负极______________
__
正极_______
_____(4):如把H2改为CH4,KOH溶液作电解液,形成燃料电池,则总反应式:
电极反应: 负极
__
正极______
___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 [示屏总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总结
①本质上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因此可借助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离子反应配平的技巧来书写。
②要充分考虑生成物所处的介质----电解质环境。必须将电解质溶液中参与电极反应的这部分介质写进电极反应式。电极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放电,放电能力与金属活动顺序相反。K +、Ca2+、Na +、Mg2+、Al3+、Zn2+、Fe2+ Sn2+、Pb2+(H+)Cu2+、Fe3+、Hg2+、Ag+.得e-能力依次增强
阳极:活性电极(除Au、Pt、C等)放电能力﹥阴离子。即: Zn、Fe… Cu、Hg、Ag ﹥S2-、I -、Br -、Cl -、OH -(水)、NO3 -、SO4 2- 失e-能力依次减弱 练习 .某学生欲完成 2HCl + 2Ag = 2AgCl↓+H2↑反应,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实验是
(07山东理综)29.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FeCl3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
(1)写出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
。(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3. 2004年江苏高考)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流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MnO2(s(+H2O(l(+2e(=Mn2O3(s(+2OH((aq(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4.(07全国II理综)10.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07年上海卷)右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a为阳极、b为阴极
C 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 D 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右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X、Y都有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①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2)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电极反应式为。②Y电极的材料是,电极反应式为。
(说明:杂质发生的电极反应不必写出)
星期二是三(5)班的课,内容是《水结冰了》,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甚好。虽然在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时全班没有一个组说0摄氏度,都说是零下2摄氏度以下,因为提供的温度计最低温度只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没有标示出来,但由于课前一直担心做不完的实验居然做完了,这种庆幸使得我没好好思考其实存在的好多问题,而自顾自的得意起来。
下午在办公室坐着,不知为什么,学生的交流又转到脑子里了,书上及参考书也要求告诉学生水在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我的认识也是如此,为什么学生的实验结果会是如此呢?学生是较真的,数据不会错,况且我当时好像也看过几个小组的温度计,到底是为什么呢?抱着这样一种疑惑不解的心情,赶紧打开百度查找“水结冰的温度”,哇,好多的帖子!原来也有好多人都问过。除开和我一样“求救”的,其余的都是难懂的理论阐述。大概意思是说:水是在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但由于水中所含的杂质不一样,水结冰的温度也不同,而且水结冰还跟冰核(到现在还不怎么理解)有无有关,有时明明是零下好几度了,水就是不结冰,这样的水就是过冷水……这么专业的阐述,看得真是头脑发晕。哎,这科学较劲起来真是累人哪。抛开这么些理论,我又去找了些教学反思,其中一篇让我真是大为佩服。想想上午的自我感觉真觉得害臊!之后的四个班教学,在这篇教学反思的指导下,做了些调整,对冰点的认识也较科学了。
——以化合价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化合价教学的明确要求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对过程的经历与方法的体会不仅不可忽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比结果性的知识和技能更值得我们追求。那么,实现“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可以是、应该是什么?这应当是我们进行这节课程的教学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对化合价内容的阐述略显简单和生硬,难以帮助教师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合价的有效理解。如果完全依照教材,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甚至是被迫地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既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又很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学科体系建构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与自身学科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过两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及化学式,明确了化学式的主要含义。并且此前的学习已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尤其是对原子的结构以及氯离子与钠离子的形成有了基本认识。
然而,学生对物质化学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逐个识别的层面上,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将认识更多物质,不仅需要记忆更多的化学式,更需要了解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规律,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对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学习中实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合价学习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合价的正负以及绝对值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了解元素化合时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合价的认识过程,体会立足“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认识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式学习,从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学习理念出发,化合价的教学重难点就一定是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符号的基本理解和对一些化合价现象的认识。据此,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可以表述如下:
在重点突破上,即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采取了概念分层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
在难点突破上,元素多价现象的认识中,结合学生对化合价正负和数值的已有认识,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元素表现多价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立足现阶段学生已有化学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对化合价概念发展史的研究,在设计理念上,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相应设置了“复习——概念引入——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小结”等五个主要学习环节,充分体现了概念性知识探究型学习的特征。
设计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概念的引入。任何概念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让学习者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在难点突破上,尤其是在关键环节——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笔者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针对化合价概念的认识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根据化合价概念本身抽象难懂的特征,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模拟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七、教学过程
复习环节
【投影】给出一组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化学式作为一种符号工具,其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即是:符号和物质(指代对象)的一一对应!
概念引入环节
【教师】自从有化学研究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种物质,每种物质都有一个表示其构成的化学式。化学式这种符号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认识物质的一个有效的“窗口”。可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元素种类不过100多种,100多种元素如何形成如此多的物质?元素和元素化合时会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其中的规律。
【投影】同时给出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氯化氢HCl、水H2O、氨NH3。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三种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共性?
【学生】均含有氢元素。
【教师】其构成一致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1、2、3个。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做一下类比猜想:
【投影】依次出现4组画面:元素交朋友!
画面1:一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氯交朋友。
画面2:两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氧交朋友。
画面3:三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氮交朋友。
画面4:一个3D小人钠与一个3D小人镁交友失败。
【教师】可以想象元素化合时就像3D小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我们看到:有些元素之间不能化合,而有些元素之间不仅可以化合而且化合所需的原子个数比也不尽相同。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学习了下面这个概念,将会为你揭开谜底。【投影】化合价
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常见元素化合价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或问题。
【投影】给出常见元素化合价表。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好,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有正负之分?
2、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规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就着2个主要问题展开学习。
【投影】化合价的正负:画面中左右两侧分别呈现A、B两种原子的示意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咱们前面学习过的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哪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呢?
【学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教师】很好,那么整个原子的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电中性。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核内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负电荷总数。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元素化合时从微观来看,A、B两种原子之间肯定要靠近并产生一定的“结合力”。当A、B两种原子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大家猜一猜。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投影】动画形式描述:A、B两原子靠近时,B原子将电子更多地吸引到自己的一方(假设B得电子能力比A强),表现为:B侧“肥胖”,A侧“瘦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在我们采取分析的方法,仍然从A原子的局部看,与化合前相比A现在外围电子减少,大家想它还会呈现电中性吗?
【学生】不会,可能带正电?
【教师】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化合后,A核内的正电荷明显比核外的负电荷多了,所以会在局部呈现正电性。同理,大家判断一下B的电性如何?
【学生】带负电。
【归纳】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两种不同元素化合时,因得失电子能力不一样,两种元素会分别带上正电或负电,因此,我们就将带正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正价,相应地,带负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负价。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元素化合时会呈现正电性或负电性。仅仅如此还无法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那么,要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下面我将以实例来为大家说明。
【投影】给出氯化钠中钠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钠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大家想一想,那一类元素最“懒惰“呢?
【学生】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那么,有没有同学还记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呢?
【学生】„„
【教师】大家想一想,它们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性? 【学生】多为8电子态。【教师】对了,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多为8电子态,所以它们最”懒惰“。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一样,其他的原子也有”惰性“,总是期望能达到类似稀有气体元素的这种8电子结构。既然如此,请同学们想一想:钠和氯如何才能变为这种8电子状态呢?
【学生】作出各种猜想„„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钠如果去掉最外层这个电子就可以实现类似Ne的外层电子结构,而氯如果最外层能得到一个电子也就可以实现类似Ar的外层电子结构。这样的话,Na和Cl相遇时,就一拍即合:Na将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给Cl刚好就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投影】动画演示电子得失过程。
【教师】现在两种元素都实现了“8电子稳定态”,因而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现在,我们仍然采取分析的方法,分别比较一下Na和Cl元素化合前后的变化。大家想一想,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的最大变化在哪里呢?
【学生】电子数。
【教师】很好。我们发现,Na和Cl的电子数变化值均是1。据此,我们就将钠的化合价定为1价,氯的化合价也定为1价。大家与事先给出的化合价比较,发现Na为+1价。Cl为-1价,有谁能解释一下呢?
【学生1】钠显正价氯显负价是因为钠失去电子显示正电性,氯得到电子后显示负电性。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看待化合价时就应该将正负和绝对数值一分为二地看。
【教师】有了对氯化钠中元素化合价绝对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氯化镁的例子。
【投影】给出氯化镁中镁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镁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根据我们对氯化钠的认识过程来类比分析氯化镁,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出现?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讨论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呢?我们不妨与氯化钠对比,此刻的镁和氯化合时能”一拍即合“吗?差距在哪?
【学生】不能。镁需要失去2个,而氯只需得到1个。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观察化学式的组成看能否给你启示?
【学生2】可以再来1个氯原子。
【教师】很好!就是这样。我们看一下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投影】屏幕中再出现一个氯原子,镁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一分为二,分别给一个氯原子。这样两种元素的三个原子都实现了8电子态。
【教师】化合完毕。现在我们可以如法炮制,来确定氯化镁中元素的化合价。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分析一下镁的化合价数值。
【学生3】镁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2,所以化合价是2价。
【教师】很好,完全正确。谁可以解释一下氯的化合价数值呢?
【学生4】氯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1,所以化合价是1价。
【教师】这位同学也解释的很好。小结:
【教师】现在来总结一下,化合价到底是什么?
【投影】对于化合价的认识以四个层次出现:1化合时的能力2既有正负又有数值(绝对值)3易得为负,易失为正4绝对值取决于化合前后的电子数的变化值。
一、教学设计
1. 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 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实物。 (3) 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
2. 关于铁铜的化学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指导, 推测它们可能的化学性质。 (2) 教师展示铁铜分别与酸、非金属 (氯气、氧气、硫) 、盐、水反应的事实。 (3) 让学生发现铁铜化学性质的差异, 以及铁铜分别与不同非金属反应, 产物中其化合价的不同。 (4) 指导学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 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 (5) 归纳铁铜的化学性质。
3. 铁三角的转化。
分别让学生明确, 铁三角转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并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的指导下, 结合铁化学性质的知识, 推测出要实现下列各项转化, 所需要的物质应具有的性质。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Fe3+的检验方法, 并让学生明确只有Fe3+中加入KSCN溶液才显红色。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对上述推测的结果,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选择金属铁和Fe3+的反应作为重点, 师生共同进行反应的可行性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推测金属锌和铜能否使Fe3+还原成Fe2+。
对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以下两种推测: (1) 锌比铁更容易将Fe3+还原成Fe2+, 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锌排在铁的前面, 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 (2) 锌不能将Fe3+还原成Fe2+, 而直接将Fe3+还原成为金属铁, 因为锌能将Fe2+置换, 所以锌不能使Fe3+还原成Fe2+。面的推测,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提出锌的量决定了还原产物的猜想。然后设计出将少量锌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或溶液的颜色是否变化来判断Fe3+能否可被还原成Fe2+。
对铜的问题, 学生会有以下三种想法: (1) 铜是不活泼的金属,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铁和氢后面, 所以不能使Fe3+还原为Fe2+。 (2) 因为铜具有还原性, Fe3+具有氧化性, 所以铜一定能使Fe3+转化为Fe2+。 (3) 虽然铜具有还原性, 但其还原性比铁弱, 所以铜能否使Fe3+转化为Fe2+很难说。
师生综合以上观点, 形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共识, 并通过实验, 得出结论。
在明确了铜能被Fe3+, 氧化的反应原理后, 教师展示印刷电路板的构造, 启发学生设计其制造过程。
4. 铁及铜化合物的应用。
启发学生从氧化铁的颜色、一些含铁化合物的磁性、Fe3+的强氧化性等对应地找出它们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分析说明
1. 推测需要有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猜想, 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地乱猜, 是要有一定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的, 这种猜想应该是科学的推测。
上面的设计中, 在对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铁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学习中都强调了学生预先的推测。从整个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始终把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的化学观点和思想, 作为指导学生推测的依据。这种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化学学科思想,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是检验探究是否正确的标准。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 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也是提声化学科学认识能力, 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既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 从理论上对铁、铜的性质进行探究, 同时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行推测, 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如铁转化中所选物质到底能否发生, 铁、锌、铜与Fe3+到底可否发生反应等) , 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了化学学科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 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化学的恿想意识。
3. 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的基本思想, 铁、铜性质的差异以及Fe、Fe2+、Fe3+性质的不同都是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引起, 另外当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后, 都很注重将其原理推广应用, 如利用Fe3+的检验方法应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根据铜与Fe3+的反应原理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铁和铜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应用的对应等, 都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使学生学会把握住学习关键, 同时对化学本质、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使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 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来看, 不少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后获得的, 像门捷列夫就是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性质进行仔细研究后, 探索出了二者的关系, 得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规律, 所以这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思想。
摘要: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构成了化学学科体系, 其中化学学科思想是灵魂。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 要理解教材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 就是要读出决定所学知识的本质的因素, 即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观点、化学思想等。以化学学科思想作为灵魂设计教学, 就是把上面的过程反转过来, 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 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在上述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 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导、实验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应用到了Fe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 黄色:含Fe3+的溶液 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不易鉴别时,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碳酸氢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 ;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 Na2CO3、铜丝、 FeCl3溶液、锌粒、KOH溶液、 Ba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估计KOH溶液加多了,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体验成功,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Cl2 、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Cl2、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NO3)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时紧,探究、讨论的环节较多,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灵活地处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还不够。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化学键教学反思专题】推荐阅读:
化学课引发的思考化学教学反思01-13
化学教学反思09-1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1-06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07-12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09-26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总结12-10
高二化学上期教学反思01-09
九年级上化学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