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通用6篇)
夏季甲肝等肠道传染病和乙脑等虫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对市民健康带来风险隐患。为了保护个人、家庭和公众健康,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9月份传染病风险进行评估。
一、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近五年来,我市甲肝疫情整体趋势平稳,报告发病率在0.09~1.3/10万之间波动,2012年1-8月发病3例,2011年1-8月发病5例,比去年同期下降40%,2012年7月发病1例,8月发病1例,两月持平,均无15岁以下儿童发病。2011年甲肝疫苗应种12120人,实种12116人,报告接种率为99.97%,2012年1-8月甲肝疫苗应种6093人,实种6085人,报告接种率为99.87%,甲肝疫苗接种主要针对5岁以下儿童,因此该部分人群发病风险较低。但甲肝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容易引起局部地区暴发疫情。
温馨提示:广大市民要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尽量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加工凉拌菜时,要把双手清洗干净,案板和刀具生、熟分开。如有发生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甲肝疫苗。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发病高峰在7~9月。近五年来,我市无乙脑病例报告。乙脑疫苗在儿童满8月龄、2岁时各接种一针,2011年乙脑疫苗应种18032人次,实种18030人次,报告接种率为99.99%,2012年1-8月乙脑疫苗应种11033人次,实种11002人次,报告接种率为99.72%。5岁以下儿童发病风险较低,成人仍存在发病风险,暴发风险较低。
温馨提示:市民要注意防蚊、灭蚊,搞好环境卫生,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除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清除蚊虫孳生地,避免到蚊虫较多的地方活动或露宿。可采用装置纱窗纱门,夜间睡觉时用蚊帐、驱蚊剂等以防止蚊虫叮咬。适龄人群要及时接种乙脑疫苗,有效建立免疫屏障。
三、流腮
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五年来,我市流腮报告发病率在2.42~13.74/10万之间波动,2012年1-8月发病78例,2011年1-8月发病128例,比去年同期下降39.06%,2012年7月发病22例,8月发病7例,比上月下降63.64%。6至15岁年龄组发病例数最多,主要为在校中小学生,其次为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我市2012年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流腮疫苗查漏补种,接种含流腮成分疫苗21496人次,接种率较低,目前为夏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应当呈现下降趋势,暴发流行风险较低。
温馨提示:市民不要带孩子到人流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居室要注意开窗通风,减少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对易感儿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腮发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各接种门诊要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行流腮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
附:评估专家一览表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评估专家一览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资料来源详见本刊2012年第15卷第1期《〈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结果简介》一文。调查内容包括2009年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状况:传染病控制工作指标包括国家、省监测方案要求监测的传染病种数和已开展监测的病种数、病媒监测计划完成任务数和实际完成任务数,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由各省级疾控中心随机抽取5起,按照课题组研制的评估量表进行打分后取平均值所得;免疫规划工作指标包括乙肝、脊髓灰质炎、卡介苗、百白破、麻疹五类疫苗的接种率、辖区疫苗接种单位总数和规范接种单位数、辖区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事件数和按规范处置数、省级疾控中心现有冷链设备总数和能够正常运转的冷链设备数。
1.2 分析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经逻辑校正和手工校对后,使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其中部分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开展监测病种数/国家、省监测方案要求监测的传染病种数×100%;
(2)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抽取疫情规范处置指数评分之和/同期辖区抽取疫情起数;
(3)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病媒监测任务完成个数/病媒监测计划完成总个数×100%;
(4)疫苗接种率=实际接种某种疫苗人数/同期辖区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5)冷链设备完好率=能够正常运转的冷链设备数/现有冷链设备总数×100%;
(6)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规范接种单位数/辖区接种单位总数×100%;
(7)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按规范处置的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数/同期辖区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事件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本文采用暴发疫情规范处置、传染病监测完成率、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3个指标来分析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工作开展状况。
2.1.1 暴发疫情处置及时规范有效。
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是及时、正确处理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3]。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是从判定准确、判定及时、调查方案、人员和物资准备、现场调查、传染源管理、控制措施、总结报告、评估9个方面进行评判,满分为1,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为0.932,达到0.8的绩效考核标准。从各省看,最高的为1.000,最低的为0.634;其中有30个省的暴发疫情规范处置工作符合要求(表1)。提示现阶段全国各省暴发疫情处置总体做到了及时、规范、有效。
2.1.2 传染病与病媒生物监测逐步规范。
有效的传染病控制,依赖于有效的传染病监测[4],被认为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石。传染病监测是指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传染病相关数据,并将其应用于疾控工作的计划、实施和评价[5]。目前国家已出台了麻疹、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的监测方案。2009年全国所有省份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1.3%,其中有25个省按要求完成了传染病监测任务,但仍有3个省的监测完成率低于80%,最差的1个省份尚没有开展(表1)。
病媒生物为蚊蝇蟑鼠等传播疾病的生物,进行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等信息,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可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提供预测预警[6]。病媒生物监测要求各级疾控中心根据国家、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疾控中心下达计划规定的数量和质量完成对病媒生物的监测。2009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9.8%。其中29个省按照相关计划或指令性任务完成了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但也有2个省完全未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需注重引导和加强(表1)。
2.2 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7],其中规范接种是保证疫苗发挥作用效果的关键,而冷链是保证疫苗质量、使儿童得到有效接种的重要措施[8,9],是免疫规划的生命线。本文采用基础疫苗的接种率、冷链运转管理使用完好率、规范接种单位覆盖以及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指标来分析2009年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状况。
2.2.1 疫苗接种率保持较高接种水平。
2007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流脑、乙脑、甲肝、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使用出血热、钩体和炭疽疫苗,使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达到14种,预防15种疾病,免疫规划从儿童扩大到成人。本指标主要评价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2009年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疫苗接种工作开展良好,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苗接种率均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平均完成度为99.1%。除部分省份麻疹疫苗接种率未达标外,93.8%的省份的5种疫苗接种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为传染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表2)。
2.2.2 冷链设备管理到位,运转正常。
2009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冷链运转管理使用完好率平均为94.4%,其中93.8%的省份达100%,未达标的2个省分别为84.5%和96.3%。总体看,目前省级疾控中心的冷链设备管理到位,运转正常。
2.2.3 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处置日趋规范。
疫苗规范接种工作主要从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和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率两个方面来衡量。规范接种单位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制定的接种门诊标准建设的预防接种门诊,即房屋面积、功能布局、执业许可、预防接种门诊认证、接种人员资质、接种人员数量等均符合要求;接种异常反应规范处置是指对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和处理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
2009年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平均为89.8%,最高为100%,最低仅为1.3%。从各省情况看,有78.1%的省份达到绩效考核90%的标准(表2);7个省份未达标,其中3个省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低于10%。
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规范处置率达94.2%,最高的为100.0%,最低的为66.0%,各省开展情况相对较均衡。有29个省份达到绩效考核90%的标准,其中有24个省份达到了100.0%(表2)。总体上,疫苗规范接种工作得到重视,疑似异常反应处置日趋规范。
*: 2省份缺失。
3 小结与讨论
从前文分析看出,2009年各省级疾控中心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相关指标总体保持在较好水平,表明我国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暴发疫情处置及时、规范、有效;传染病与病媒生物监测全面开展。其次,全国各省计划免疫工作的有关指标中,除了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略低外,总体工作较好。
从总体上看,虽然2009年全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开展较好,但仍有个别省份存在某些指标值偏低的情况,比如有的西部省份甚至没有开展传染病监测和病媒生物监测,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可能与新发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原因复杂、危害严重、不易控制、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西部地区缺乏高素质的监测队伍、缺乏经费支持、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导致[10]。而个别省份疫苗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仅为1.3%,可能是投入不足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11]。
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显示和原因分析,建议今后在人、财、物和组织管理上,对传染病控制和免疫规划相关工作指标完成较差的省份给予支持和倾斜,从而促使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通过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等绩效考核指标,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两方面工作现状,明确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有关考核、分析过程也提示,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的绩效考核总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目的:明确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与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的状况,并通过绩效考核实践检验该部分指标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方法:采集2009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数据,对传染病控制与免疫规划工作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9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总体均数为0.932;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1.3%;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平均达99.8%;疫苗接种平均完成99.1%;冷链运转管理使用完好率平均为94.4%;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平均为89.8%。结论:2009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监测与监控能力明显提高,各省计划免疫工作也较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和计划免疫部分的绩效考核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工作的现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免疫规划
参考文献
[1]Miller JC.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rough clustered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2009,6(41):1121-1134.
[2]白雪,周猛,柴静.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及展望[J].医学信息,2010,23(9):3313-3314.
[3]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WHO,CSR.WHO recommended surveillance standards[S].1999.
[5]Teutsch SM,Churchill R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healthsurveillance(2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何建邯.国内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3):257-259.
[7]汪楠,田玲,邱五七.建国60年我国疫苗相关政策回顾[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21-23.
[8]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73-174.
[9]舒红.冷链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2009,23(3):319-320.
[10]吴秀玲,吕元聪.我国传染病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69-7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选对得2.5分,共50分)
1.流感流行期间,在教室喷洒消毒液,这一措施属于()
A .控制传染源B.消灭病原体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 2.下列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隔离传染病患者B.给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C.对艾滋病人进行隔离D.停止进口疯牛病区加工的牛肉制品 3.为了防止爱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停止进口一切外国的血液制品,这是采取()A.消灭传染源B.消灭病原体C.控制易感人群D.切断传播途径 4.下列关于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C.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就是计划免疫D.计划免疫可以使疾病得到痊愈 5.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戴口罩等,主要是为了预防:()A.呼吸道传染病B.消化道传染病C.血液传染病D.体表传染病 6.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的是()
A. 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B.与艾滋病人同桌进餐C.自己的伤口接触他人的血液D.曾输过被怀疑为不洁的血液 7.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无关的疾病的是()
A.先天性心脏病B.花粉过敏C.类风湿性关节炎D.癌症
8.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
A.自然免疫B.特异性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计划免疫
9.目前“SARS”病毒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试分析,志愿者所接种疫苗和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A.抗原.特异性免疫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10.为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一般要用自身健康皮肤。其原因是()
A、愈合迅速B、防止发生排斥反应 C、血型符合D、有效预防感染
11.2005年初,在我国及世界很多地区发生了禽流感,预防人员迅速行动,灭杀,深埋了发病地3000米以内的所有家禽,其目的是()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C.切断传播途径D.三项都不是 12.某同学吃了不洁净的红苕而患了蛔虫病。这里不洁净的红苕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
A. 病原体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传染源 13.下列各项中,不是病原体的是()
A.肝炎病毒B.痢疾杆菌C.蛔虫D.传播疾病的蚊子.苍蝇14. 以下哪些疾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A.脊髓灰质炎B.禽流感C.肺结核D.阑尾炎 15.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是:()
A.唾液.眼泪和杀菌物质B.胃液中的盐酸和杀菌物质 C.白细胞和吞噬细胞D.被狗咬后注射狂犬疫苗
16.某人不小心被铁钉扎伤了脚底,医生在清理伤口后给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及预防措施分别是:()
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原,保护易感者C.抗体,控制传染源D.抗体,保护易感者
17.牛常用粘满唾液的舌头舔伤口,结果伤口愈合,原因是:()A.唾液中含有淀粉酶B.唾液呈碱性可杀菌C.唾液中含有溶菌酶D.唾液中含有黏蛋白
18.我国政府为在20世纪末在我国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近几年来,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对全国6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人工免疫B.控制传染源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
19.在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体液大量损失
C、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20.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该器官不易成活,从免疫的概念分析,被移植的器官属于:()A.抗原B.抗体C.病原体D.疫苗
单项选择题答题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0分)
21.湖北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供免疫力,预防传染病。从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看,该措施属于。22.某人吃了被苍蝇接触过的食物,感染了传染病。苍蝇属于这种传染病的。23.患过麻疹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再接触麻疹病毒就不会患麻疹病了。这种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这种免疫属于。
24.①甲乙丙兄弟三人共同生活,丙出生时就接种了乙肝疫苗,甲乙没有接种,都身体健康。②乙感染了乙肝病③不久甲也感染了乙肝病。上述事实说明①中兄弟三人是乙肝病的易感人群,②中乙是。预防乙肝病的有效措施是。25.被狗咬伤的人,需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注射的物质和被咬伤的人分别是和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看这种方法属于。
26.2009年全世界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控制疾病蔓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导致人类感染“甲流”的____________。
(2)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属于________,为了控制“甲流”蔓延,学生中免费注射疫
苗。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学生获得免疫称为__________。
(3)在注射疫苗时,都是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可以有效避免因输液导致的疾病传播。该项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7.禽流感是一种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传染病,为了有效预防人感染禽流感,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患病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没有患病。据上述实验回答: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鸡产生的这种免疫属于免疫。(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会得病?(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接种的疫苗相当于实验中的。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A、B实验中都只用一只鸡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正确得出结论的影响是。解决的办法是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健康人称为,杀死病鸡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保护易感人群22.传播途径23.蛋白质特异性免疫24.甲乙传染源 预防接种 25抗原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26(1)病原体(2)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免疫(3)切断传播途径
三、实验探究题
一、接种时间。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
目前,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7.流脑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8.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10.出血热疫苗
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11.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
12.钩体疫苗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疫苗免疫程序见附表。
二、接种对象。
1.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
2.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
3.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
4.出血热疫苗接种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
5.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1
转眼间一年的工作接近尾声,我院免疫规划工作在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的领导下,按照工作计划要求,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全面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建立和形成了较高的群体免疫屏障,为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打下了基础,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儿童疫苗接种率:
1、20xx年全年我乡出生儿童14人,建卡、建证率100%
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乙肝疫苗应种27人,实种27人,脊髓灰质疫苗应种36人,实种36人,百白破疫苗应种40人,实种40人,麻风疫苗应种9人,实种9人,乙脑疫苗应种23人,实种23人,A+C群流脑疫苗应种9人,实种9人,A群流脑疫苗应种xx人,实种xx人,麻腮风疫苗应种xx人,实种xx人,二类疫苗,水痘接种了14人,B型流感接种了9人,狂犬疫苗8人。(包括流动人口)
二、疫苗管理
县疾控中心对疫苗管理高度重视,要求我院预防接种有专人负责,资料齐全,要求规范管理,要记录好冰箱储存疫苗的温度,确保疫苗效价,保障了我乡适龄儿童达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
三、打麻风疫苗补免接种情况:
20xx年2月我乡按照上级安排,对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6月30日出生儿童进行了麻风疫苗免疫活动,全乡应种人数55人,实种人数55人。
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进行情况:1-6岁的儿童录入个案,20xx年录入43人,20xx年录入34人,20xx年录入30人,20xx年录入33人,20xx年录入19人,20xx年录入14人。
五、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我院预防接种有一类发热反应的报告。
六、宣传工作:20xx年4月25日是我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我院开展了一周的宣传活动,发放资料150份。我们也发放资料形式进行宣传。20xx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发放资料200份。
七、脊髓灰质疫苗查漏补种摸底人数94人,应种儿童数是94人,小于1岁的10人,1岁xx人,2岁23人,3岁33人,4-岁15人,实种人数49人,查漏补种人数 0人 .
总之,全年来我院对免疫规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完善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我乡的免疫规划工作。
阳光占卫生院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2
1、防保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便于指导村级开展免疫规划工作。
2、加强村防疫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前后进行考试并评价培训效果,对年高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给予配人协助,防止给工作造成损失,造成免疫空白点。
3、切实抓好计免建卡建证工作,使用未种通知单,并要求村医通知应种对象到接种点接种,并及时加强相关信息反馈,卡、表、册、证、信息录入相应统一。
4、望各级积极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计免工作的知晓程度,并妥善解决村级防疫人员的报酬,加强计免培训经费的投入,为顺利开展免疫规划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使我乡免疫规划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做好计划免疫工作,依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一年来在县卫计委、县疾控的正确领导下、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人员严格遵守执行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我辖区的适龄儿童进行了规范性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对易感人群进行针对性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3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县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的完成了20xx年的各项工作,免疫规划接种率得到了稳步的提高,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规范管理
1、疾控中心认真组织各级防保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规范》等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各级防保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20xx年来,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次组织了对全县防保人员的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8次。累计培训人员1200余人次。“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组织人员在城市花园广场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向群众讲解免疫规划知识,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同时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心(镇)卫生院在所在的场镇进行扩大免疫规划的宣传,特别是在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边远、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等流动儿童积聚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的意识。2、加强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督导,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免疫接种效果。各级防保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等相关技术规范,切实抓好了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操作程序。
3、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6月对我县的疫苗接种率进行了快速评估。五苗单苗接种率达到90%,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0%,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达到90%。流动儿童的管理一直是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特制定了《威远县流动儿童管理办法》,各中心镇卫生院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做好了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并及时做好接种情况的收集、审核、汇总、上报工作。
4、积极开展WHO查验预防接种证项目工作。严格按照《威远县20xx年查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执行,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全县共查验预防接种证1100个,补证180个,补种20xx剂次,有效防止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中的爆发流行。
5、加强计划免疫疫苗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保证各种生物制品及时下发基层,加强了冷链设备的建设管理,并组织了专项检查,保证各镇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
6、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加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了零报告制度。今年我县报告了20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并按要求完成了各项监测指标,保证了接种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了脊灰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继续保持我县无脊灰状态
为了应对新疆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疫情,我县除了继续加强AFp主动监测工作外还启动了AFp病例回顾性调查,并召开了全县《加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监测工作》会议,提高了医务人员发现和报告AFp病例和疑似脊灰病例的意识,强调了旬报告制度,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输工作的培训以及信息的录入工作,并加强了对我县新疆往返采棉等临时务工人员的脊灰防控工作。
三、加强对乡镇的督导工作。
4月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县的预防接种服务管理;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和麻疹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情况;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并对免疫规划接种率进行了评价,按随机抽样抽取了4个调查乡镇了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实施情况,评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四、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预防。
1、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发现病例及时报告。今年我县未发生一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
2、加强了麻疹监测工作。以文件方式下发了今年我县的麻疹监测任务。到11月底共发现疑似麻疹病例21例,完成了市疾控下达的麻疹病例监测任务。对麻疹病例和疑似病例及时进行个案调查、血清采集,个案调查48小时调查率、7天内报告率、标本6天内送达率均达100%。
1、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县从去年已全面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100%。今年全县均开展了儿童基本情况的录入工作。截止10月30日止,已完成xx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的基本资料录入工作.
五、特检科总结
健康体检照片照光3212次;结核检查照光115次,照片382次,执业体检照光202此,照片5916次,复查87次,B超5916次,心电图5916次,克山病项目检查心电图880人次,其他照光80余人次,B超110次,心功图90次。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4
一年的工作接近尾声,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中心主任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区的计免工作圆满完成了20xx年预期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规范管理
1、加强对各级预防接种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20xx年来,区卫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次组织了对全区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6次,累计培训人员200余人次,认真学习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规范》等各项法律法规。
2、加强对各中心(乡卫生院)免疫规划接种工作的督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完成对辖区内所有乡镇接种门诊一年至少4次的督导工作,促进各级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等相关技术规范,切实抓好了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操作程序。
3、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全区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类、乙肝、乙脑、流脑A群、流脑A+C、甲肝、报告接种率均高达95%以上。各中心(乡卫生院)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了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并及时做好接种情况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4、积极开展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严格按照《xx市20xx年查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执行,积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全区共查验预防接种证8673个,补证96个,补种1622剂次,有效防止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中的爆发流行。
5、加强计划免疫疫苗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保证各种生物制品及时下发基层,加强了冷链设备的建设管理,并组织了专项检查,保证各中心(乡卫生院)接种疫苗的接种质量和效果。
6、为确保国家的免疫规划政策、预防接种基本知识深入人心,我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免疫预防的重要性,积极组织“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免疫规划知识“赶大集”等大型街头宣传3次,制作宣传横幅50余条,张贴标语近千条,发放宣传单15000余份,张贴通告450多张。
二、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和预防
1、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率月报告,接种人数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上报。
2、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发现病例及时报告。今年我区未发生一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
3、截止12月6日,我区共报告AFP监测病例9例,监测报告及时率100%,14天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60天内随访及时率100%。
4、加强了麻疹监测工作。我区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59例,对麻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个案调查、血清采集,个案调查48小时调查率、出疹后4-28天标本采集率均达100%。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截止12月6日,我区共报告AEFI 49例,无严重的AEFI和群体性AEFI的报告,48小时报告率100%,三日内调查表报告率100%,调查报告上传率100%,乡级覆盖率100%,其中有2例异常反应,1例已完成异常反应专家鉴定,一例正在处理中。
三、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月工作
今年3月对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通过本次活动我区共查询到未按正规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共计150人,并且全部给予接种。
四、儿童初免成功率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按照《xx市开展初免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方案》的要求,今年4月份我中心在全区开展麻疹、乙肝等疫苗人群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工作,本次监测对象是随机采集8个年龄组(
为了评价xx公司xx减毒活疫苗在适龄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按照市疾控的统一要求,我中心于3月份开始对甲肝减毒活疫苗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5
一年的总做接近尾声,我院的免疫规划工作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科室员工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圆满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管理
我院领导重视免疫规划工作,建立健全免疫规划组织机构,免疫规划人员稳定,技术力量雄厚,定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的业务培训,掌握最新的免疫规划知识。
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 7岁一下儿童建卡率达到100%。
2.本全区卡介苗应接种人,实种人;脊灰疫苗应种人,实种人;百白破疫苗应种人,实种人;麻风疫苗应种人,实种人;麻腮疫苗应种人,实种人;乙脑疫苗应种人,实种人;乙肝疫苗应种人,实种人,其中第一针及时接种率为98.9%;白破疫苗应种人,实种人;A群流脑疫苗应种人,实种人;A+C流脑疫苗应种人,实种人。
3.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20xx免疫规划工作总结20xx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4.无接种事故发生,无脊灰发生。
三.生物制品管理及冷链运转
我院按上级要求坚持疫苗主渠道,按要求正确存放管理,认真填写出入库登记,疫苗使用的数量与接种人次数相吻合。每月对疫苗及注射器进行自查,发现过期、破损疫苗按要求出力。严格执行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冰箱温度保证在规定范围内,认真登记冰箱温度记录,定期除霜,保证疫苗贮存质量。
四.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
主动与教育部门协调,摸清学校学生底数,搞好小学新生入学查验工作,保证各儿童有明确的、详细的、正确的接种史,及时补种、补证、
五.独到管理情况
我院每月进行免疫规划自查,要求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接种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操作,保证安全注射,一次性用品及时毁形、消毒焚烧处理,对不达标的限期整改,按规范要求合格可开展预防接种。
六.档案及信息统计管理工作
对上级引发的免疫规划相关文件、通知及各种资料认真做好收发登记,掌握免疫规划所基础资料,分类存放归档20xx免疫规划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正确实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客户端及时录入疫苗领取情况及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上传国家平台。
七.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几年11月份我院对辖区内儿童开展了脊灰疫苗强化工作,无论户籍地和以往免疫接种史如何,一律接种2次脊灰疫苗。确保在我辖区内无脊灰病例发生。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6
20xx年我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工作,在县卫生局和中心领导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工作计划要求,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全面、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建立和形成了较高的群体免疫屏障,为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打下了基础,现将上半年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儿童疫苗接种率:
(1)20xx年上半年全县新出生儿童6787人,建卡、建证率100%。
(2)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乙肝疫苗接种率99.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97.89%;卡介苗接种率99.79%;脊灰疫苗接种率99.87%;百白破疫苗接种率99.84%;含麻疫苗(麻风、麻疹)接种率99.71%;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99.81%;乙脑疫苗接种率99.75%;甲肝疫苗接种率96.71%。
(3)儿童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百白破疫苗接种率99.81%;含麻疫苗(麻疹、麻腮、麻腮风)接种率99.7%;乙脑疫苗接种率99.77%;脊灰疫苗接种率99.71%;A+C流脑疫苗第一针接种率99.62%;A+C流脑疫苗第二针接种率99.75%。
二、疫苗冷链管理工作:
(1)县疾控中心对疫苗冷链管理高度重视,在中心网站上上传了《疫苗冷链管理制度》,要求各乡镇预防接种单位要规范相关温度记录设备、制度齐全,有专人负责、资料齐全。上半年县疾控中心共启动冷链系统运转2次,均使用冷链车或冷藏包将疫苗直接运转到各预防接种门诊,疫苗冷链运输记录齐全,确保疫苗效价。运转了一次性1ml注射器12万支,自毁型0.5ml注射器10万支。保障了全县各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
三、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20xx年1月5日-6日,我县按照上级安排,对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0月6日出生儿童进行了脊灰疫苗第二轮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全面培训、宣传工作,成立流动服苗组对城区人群聚集区进行了投苗活动,确保活动全面覆盖,全统计应种儿童人,实种儿童人,接种率100%,达到了上级制定的≥95%活动目标。
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20xx年1-6月,疾控中心对各乡接种门诊建设、资料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了3次督导检查,对检查结果下发了通报,对预防接种门诊提出了整改建议和要求,促进了我乡县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工作。确保我县预防接种服务及时、安全,预防接种资料规范、整齐。
五、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录入上传工作:
为规范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我县金卫信公司合作,对信息化管理工具进行了调试和安装,提高了我县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及时录入、上传,上半年共上传针次94992针次。对儿童预防接种实施了条码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预防接种安全。
六、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处置工作:
按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我县预防接种门诊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每月进行“0”报告,上半年(1-6月份)应报告168份,实报告168份,报告率100%。
七、重视宣传工作:
免疫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20xx年4月25日是我国第26个“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统一安排,开展了为期1周的宣传活动,以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对儿童预防接种意义为主,通过广播、电视、滁州日报、印发宣传材料、专家讲座及各种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争取全社会广大群众共同关心和支持免疫规划工作。
八、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上半年利用专业培训对全县148名防疫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发放《预防接种资格证》,极大提高了基层防疫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7
我乡20xx年免疫规划工作,已按照卫生局、疾控中心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卫生院的安排、乡防保组和全乡村级防保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年初工作计划要求,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全面、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建立和形成了较高的群体免疫屏障,为预防和控制我乡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爆发和流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已经完成了20xx年免疫规划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长山乡乡辖区12个行政村,总人口28939人,0-6岁儿童近1700人。
二、完成情况
1、免规督导情况:
我院一年来对12个村14个接种点分别进行了4次免疫规划督导,每季一次,督导12个村,全年覆盖全乡所有村和接种点,有督导计划和督导表,对村医进行了考核和接种率调查。
2、安全接种工作
各村卫生室接种点按照定点接种加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主要以定点服务为主,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规范的工作要求,对接种儿童进行规范操作,一次性注射器进行了销毁,并作有记录,接种点14个,安全注射覆盖率100%,全年无接种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3、免规培训工作:
20xx年1—12月对全乡计免村医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培训,其中免疫规划专题培训二次,免疫规划常规培训十次,针对免疫程序、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卡证核查、冷链的管理以及报表的填写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免疫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培训,专题培训则对参加培训的村医进行培训内容的知识测试。
4、免规宣传工作:
在20xx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预防传染病方法,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防病知识的讲解,使群众真正地领会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计划免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国家计划免疫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儿童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工作;同时进行了“世界肝炎日”等主题日进行了宣传。
5、冷链设备管理工作:
冷链管理:专人负责冷链管理工作,冷链设备建立了档案,每天进行了冰柜、冰箱温度记录,冷藏包、冰排、疫苗、一次性注射器严格发放登记,签名发放,严格做到帐苗相符。
6、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工作:
(1)AFP监测:为进一步搞好AFP监测工作,20xx年开展了对AFP主动监测工作,1—12月报告无AFP病例。
(2)麻疹监测:20xx年1—12月本地报告无疑似麻疹,监测到位,落实措施迅速,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7、新生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
按照卫生局和疾控要求,今年共查验二次,查验学生600余人次,做到应补尽补,此项工作已完成。
8、免疫规划其它工作:
各项工作指标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在进行实施、正常运转中。
三、存在的问题:
1、村医报怨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给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村级免规人员报酬低,不安心工作,加上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村医年令高,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3、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流动性大,加上多数流动儿童来源于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不配合接种,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明显受到影响。
四、今后工作打算:
1、防保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便于指导村级开展免疫规划工作。
2、加强村防疫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前后进行考试并评价培训效果,对年高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给予配人协助,防止给工作造成损失,造成免疫空白点。
3、切实抓好计免建卡建证工作,使用未种通知单,并要求村医通知应种对象到接种点接种,并及时加强相关信息反馈,卡、表、册、证、信息录入相应统一。
4、望各级积极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计免工作的知晓程度,并妥善解决村级防疫人员的报酬,加强计免培训经费的投入,为顺利开展免疫规划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使我乡免疫规划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疫规划年终总结8
为了进一步做好计划免疫工作,依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一年来在县卫计委、县疾控的正确领导下、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人员严格遵守执行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我辖区的适龄儿童进行了规范性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对易感人群进行针对性免疫接种工作。
一、基本情况
1、我辖区内五个村,八个街道居委会、人口108577,0—6岁建卡率达90%以上,卡、证、册基本符合上级的要。本对辖区内小学7所、幼儿园19所进行新生入学入托查验证,共查验学生数2900人,补种率和基本资料完整以及统计报告工作全部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
2、每周7个门诊接种日,为了方便群众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增加门诊时间。在我院人员不到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全体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每位同志在任务来临时不分你我、加班加点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完成计划免疫工作任务
在认真贯彻执行《计划免疫接种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基础上,合理安排免疫接种工作。一、二类疫苗共接种48320人次,一类疫苗中乙肝3373人次、二价脊灰4466人次、百白破6727人次、麻风1633人次、麻风腮20xx人次、乙脑3243人次、A+C流脑20xx人次、AC结合3149甲肝减毒1068人次、白破1573人次,卡介苗244人次,接种合格率、全程接种率基本达到要求。二类疫苗接种18712人次。
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一直坚持免疫接种告知同意书,我们在接种前都与儿童家长详细介绍一、二类疫苗的用途、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费用等,还详细询问儿童身体健康情况,如有疑问就再进行健康查体,在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下,取得家长的同意签字后,进行登记接种。
在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中,我们围绕卫生部确定的宣传主题“预防接种,守护生命”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免疫规划知识,营造全社会实施免疫规划氛围。掀起我镇免疫规划工作的新高潮。在医院内悬挂宣传横幅、门诊大厅及幼儿园粘贴宣传画6张发,还利用电子显示屏进行主题的滚动宣传,为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我院利用4。25计免宣传日抽出部分人员为辖区幼儿园儿童进行宣传并向幼儿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校学生发放计免小册子400余份,讲解预防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宣传扩大预防接种知识的覆盖面。
三、疫苗与冷链管理
我院有专人负责购买疫苗、疫苗使用出入库及冰箱管理工作,为了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熟知疫苗管理的重要性,安排每个值班人员一天2次冰箱温度的观察及2次紫外线消毒,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为安全接种提供了质量保证。
四、资料管理
内勤人员,一年来基本做到报表及时准确,做好每日疫苗登记的统计工作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本进行多次培训工作,并能及时整理归档。
畜禽的传染病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我国在解放前, 牛瘟为害极为严重, 仅1938—1941年, 青海、甘肃、四川、西藏诸省的一次大流行, 死亡数达几百万头。1953年因传染病造成全面猪大量死亡, 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传染性极强而病死率不高的家畜传染病, 如口蹄疫等, 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并不次于一些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此外, 在发生传染病时组织防治工作和执行检疫、封锁等措施时所耗费的药品及所需人力物力往往也是很大的。因此, 加强预防疫病的措施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一词来自拉丁语“Immunis”, 亦是免除税役或免除奴役的意思, 将之引用于医学上, 以示免除瘟疫或免除感染, 即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 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签的基础。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签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 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1免疫具有记忆功能。运动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 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 和致敏淋巴细胞外, 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 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 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 归功于免疫记忆[1]。
2基本功能: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如果机体抗感染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缺陷, 就会引起反复感染;相反, 如免疫异常亢进时, 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2]。
3免疫的类型:机体抗感染免疫, 包括机体防止微生物的侵袭与扩散,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恢复一系列生理功能。免疫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非特异性免疫, 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即为获得性免疫。
二免疫接种种类
1概念
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采用人工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 使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抵抗力, 即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也是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 以保护个体乃至群体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在预防疫病的诸多措施中, 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 对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均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 可分为预防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和临时免疫接种三种[6]。疫苗种类包括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2免疫接种根据疫苗和动物的种类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接种方法。
饮水免疫: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混于水中, 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 叫饮水免疫。
肌肉注射:将某些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而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一些弱毒活苗的应用。宜选择股肉丰满部位进行。
皮下注射:多种疫苗均可通过皮下注射, 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灭活苗的应用。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进行。
皮肤刺种:主要用于禽类某些疫病的预防接种, 一般在翅内侧无血管、无毛处刺种。如鸡痘、鸽痘疫苗的免疫接种。
点眼、滴鼻:用乳头滴管吸取疫苗滴于眼内或鼻孔内免疫。如鸡新城疫Ⅱ系疫苗的免疫接种。
气雾免疫:将稀释的疫苗经高压喷雾, 使疫苗形成1×10-6~1×-5m的雾化粒子, 均匀浮悬在空气之中, 动物靠自然呼吸进入肺内以达到免疫的目的。
三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免疫失败指某种疫苗接种的畜禽, 在该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内, 仍然发生了该弊病, 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验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 预示着有发生该病的可能[7]。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 就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概括如下:
1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 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
2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 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3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触到污染面将杂质带入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有时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冻干苗, 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消毒、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4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
5疫苗的毒株 (菌株) 或血清型不对, 即疫苗可能不会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抗源。
6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势、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拒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畜禽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免疫能力。
7马立克氏病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等, 导致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会导致免疫失败。
8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 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接触到因剂量不足而仍然易然。
9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滥用药物、免疫程序不合理、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化学物质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引起免疫失败。
四、针对失败原因采取的主要对策
1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
2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 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 可在疫苗溶液中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在疫苗饮水前可适当限水, 以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 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 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并保证雾粒在50ч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 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 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 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 使误差小于0.01ml, 针头不能太粗, 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3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 严格防疫操作规程。调整畜禽健康状况, 确定接种时间, 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 若是个别病畜禽, 应该剔除、隔离, 然后, 接种健康畜禽。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 对未发病的畜禽作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禽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畜禽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小时, 周期性变化, 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畜禽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 对抗原的刺激边最敏感, 此时疫苗接种效果最好。
4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 在进畜禽前对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清洗消毒。
摘要:畜禽传染病是危害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种类, 除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外, 还引起动物如愿以偿生产性能下降, 治疗和扑灭费用增加, 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因此, 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制技术, 对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以及养殖业及动物和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免疫,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失败,应激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子康, 何光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 .
[2]李决.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第5版.
[3]四川荣昌畜牧兽医学校.家畜传染病及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刘玉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M].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2006
[5]王世若.动物免疫学[M].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2005.
[6]南京农学院.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7.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推荐阅读:
免疫规划工作规划01-02
免疫规划科11-22
免疫规划科普11-24
免疫规划中长期规划09-17
免疫规划督导表07-05
独家免疫规划培训总结06-06
免疫规划考试题03-16
卫生室免疫规划计划10-29
2024年免疫规划工作总结11-13
2024年免疫规划工作总结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