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杜甫与李白(精选7篇)

杜甫与李白 篇1

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友情的人。且看他写李白诗吧:“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写出了他一生对李白才华的深相惜重。其言出由衷,读来实在感人。后人每好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规范杜甫与李白的艺术风格,且每以为杜诗出自学力之沉积,而李白出自天才之纵放,这种说法只是太过于看重二者的相异加以区别,乃至后来有李杜优劣之议论。于是,李白只被塑造成“青春李白”,杜甫便成了“沉郁杜甫”。即便有稍微近情的一些说法,兼好二人的,也仅仅是指出李杜各自的特色优点,谓其不分轩轾而已。这样的两个诗人,在有些人眼中,似乎即使不至于相轻,也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少有人提到他们在天宝三载和四载之间的一段交游。虽然两个天才诗人在他们各自偃蹇漂泊的生命中毕竟交错的那么一些日子,但一面之晤,相期相约,其深情笃挚,可以想见。“梦魂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这种属于豪杰的情感自古即为人称道,况且发生在李杜身上,千载之下,犹令人倾慕。

杜甫初赠李白诗于洛阳:“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这一年,杜甫年三十三,正是年富力强,壮志满怀的时候。李白四十岁,正自天宝元年为玄宗招致京师,是年不合,被赐金还山,其仕途进取、安济苍生的宏愿实际上已是断了,时势如此,已逼得他不得不退,故不久即受了道箓。正是在这一进一退的分际,两人相遇于洛阳城,仿佛曾有过夙因似的亲切。这短暂的相聚,知己却是一生。

凡世人之结交,除了因功名利禄等外在因素而着意接纳的以外,可托为知己,双方必定有共赏的性情才慧等特点作为基础。杜甫与李白,尽管一个时已名扬四海,一个刚刚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但锥处囊中,锋锐自现,自有掩抑不住的才士风神气质在。这种天才的相互吸引无疑当列为首要因素。如果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的一见倾心,最初只是因为彼此倾慕才华的话,那么,二人后来一路的互相追随,同游梁宋,情如兄弟,几无龃龉,却必然还要寻求更为深层的原因。

杜甫与李白 篇2

关于天宝三载 (744年) 李白与杜甫的交游相会, 闻一多先生作了这样经典而令人感动的描述:“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 发三通擂鼓, 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 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 除了孔子见老子 (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 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 更神圣, 更可纪念的。”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李杜二人的会面何其重大, 何其神圣, 太值得纪念了。倘若就因如此, 就因二人诗名远盛且处同时又及时相遇相交而非捣鼓出一段戏外情, 那就偏离了与李杜二公这场真诚的必然会面。传世的关于二人的怀赠之作, 其数量比之差固然算不得充分的说明但不失为一个可寻的例证, 然极能表达情感的诗歌所流淌下的真真切切的心绪好比一面明镜, 将李杜二公照个通透, 也照得你我明明白白。杜甫之于李白, 是敬仰崇拜也好理解追随也罢, 有其时代原因;李白之于杜甫, 是情真意切也好淡而疏旷也罢, 亦是情有可原。在此, 不追果只究因。

一、价值取向之异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思想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李杜二公皆囿于此中。然谈到价值观时, 又不得不说到教育的力量。李杜二公虽出身迥异, 但都是自小接受文化的熏陶。孔孟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及种种做人原则为文人走向圣人之路铺好砖石, 力求走向追求的最终理想——“修治齐平”。老庄则以剖析宇宙间自然万物的深层奥义为始, 为文人走向成道之路筑好云梯, 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探寻的是“与道合一”、“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历来研究者皆从儒、道的殊途出发来探究李杜二人的殊途, 然有后来者认为唐代又是中国道教文化史上的兴盛期, 逢时其中的杜甫又怎能抵挡得住这有意无意地熏染呢。虽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 但在唐代“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下, 二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乃至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也是平常之事。但无论杜甫身骨里是否处处嵌着儒家的锁抑或无论李白身体里是否处处流淌着道家的血液, 从千世之人皆认可的坚定的称谓——“诗圣”与“诗仙”上已然说明了无需多言的一切。价值取向上的殊途固然是其两者只可成断弦的知音不可为一双知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世人皆闻伯牙操琴遇子期之事, 并叹这一双知音之难得。有关知音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知音者, 彼与己摒弃一切凡欲, 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因之, 在《吕氏春秋》中就有“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段完整的“伯牙操琴遇子期”的知音故事就此谢幕却还未结束, 缭绕前世万代的余音还在上空盘旋, 而伯牙与子期也是举世公认的一双知音。何也?决非仅在于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只在于心灵心想之契合。不论是俞伯牙奏得高山流水曲, 还是钟子期听得高山流水音, 一方面印证了二人的两心相合,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道家的崇尚自然之情怀及对闲适自得的人生之追求才是俞钟二人结为知己的最深层原因。这点在发展到明代的知音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则有了明显而淋漓尽致地描绘, 其中添加的有这样一段情节:伯牙请钟子期上船详谈, 适逢船家前来催促行船, 伯牙吩咐:“且慢些!”并且直接、鲜明地表白:“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 就不做官, 亦非大事, 何况行路之迟速乎!”二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 伯牙执意与子期结为金兰, 以“不负知音契友”。而子期心存顾虑, “大人乃上国名公, 钟徽乃穷乡贱子, 怎敢仰扳, 有辱俯就”。面对子期的疑虑, 伯牙诚恳地回道:“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 得与高贤结契, 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 觑俞瑞为何等人乎!”写如此一长段文字既见二人之机缘巧合更在说明二者在对于超越世俗等级的人生观念上的追求上的相契合, 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至少向我们透露着这样一个讯息:对于价值取向、人生观念之契合在成就知音之道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上, 世人皆如此之重视及认可。

对于无论是唐代还是整个诗歌史来说, 杜甫能与李白相会, 已是幸哉!但对于人生来说, 相识难知心, 是感伤亦是平常之事。杜甫之于李白的情感有如溪流般抚起滴滴墨揉进那一方方纸, 川流不息;李白之于杜甫的情感恰似这汶水般卷起绵绵情碎在那晚后的岁月里, 浩荡而去。

二、气格之异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能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适度地调整及修饰一个人的风格, 使他或似改头换面。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一个人的遭遇虽然有许多变数, 如时空环境与偶发状况, 但是他的“内在性格”往往才是决定因素。

标题中之“气格”, 是指气质与性格;气质是天生的, 性格受后天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是由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反映出的人格特征, 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气质决非“人格”, 区别就在于, 人格的形成除以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为基础外, 社会环境的影响起决定作用;而气质是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价值取向是有限而固定的, 气质是独特而显著的, 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当然, 什么样的气质与性格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如儒家与道家, 前者深沉凝重, 后者率性恣肆, 也就分别造就了“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于是, 我们也可逆向推断出李杜二公气质与性格之差异。李白在其《大鹏赋》中以大鹏自比, 赋中之大鹏出于庄子寓言, 李白选择大鹏这个形象固然与其价值取向有关, 但心若无此所想决非系于此道。大概, 诚如这《大鹏赋》中所道的那样:这尘世上没有大鹏所期往的天风海波, 也没有可以相伴而飞的希有之鸟, 尘世所有的也只是这一群无知窃笑的鷃雀。于是, 太白自叹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所以, 李白是那个用热情的生命来追寻浪漫的狂人和不羁之才。他傲岸不羁, 他豪放潇洒, 他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他亦有举杯消不断的忧愁。而杜甫是那个用沉郁的血泪书写历史的记录者。他感时忧国, 他绪密思深, 他沉郁顿挫, 他有“胸怀天下”的志向。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不在于抒一己之忧感悲喜, 而在于深系于历史与时代之全生苦乐。因之, 有人说:李白为时代所选, 杜甫为历史所选。与其说李白为时代所选, 杜甫为历史所选, 不如说是李白选择了时代, 杜甫选择了历史。这与其二公价值取向的殊同不无关联, 更重要的是其二者气质与性格所致。李白的潇洒、不拘一格的狂态与其滴落在眼角的丝丝扯不断的忧愁搅和在一起, 使其容易忽略到他所认定的“希有鸟”以外的其他鸟儿。而杜甫的深沉、缜密的心思与其“推己及人”的兼济之心糅合在一起, 使其能洞察别人未见之事、感常人未觉之愁。所以, 传世之杜甫怀赠李白之众作中, 叶嘉莹独选取其中最短的一首七绝《赠李白》说起。“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足见杜甫看李白之透之深。

李杜二公皆不愧为时代之歌者, 只是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成就他们的“道”。比之杜甫, 也许浪漫潇洒于尘世的李白更为寂寞, 在寂寞中腾跃挣扎, 在寂寞中炊酒消愁。而当这两大天才般诗人的两颗寂寞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时, 除了一份难得的交谊流于尘世外, 留下的还只这“寂寞”二字。也正因为如此, 李白与杜甫处同时代又皆以诗名扬于历史之流而未掩彼此之锋芒, 因为诗人就需要孤独和寂寞来滋养其灵魂。

摘要: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大诗人——杜甫与李白, 他们的交谊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珍贵的一页。后人多据李杜二公传世之怀赠诗论其情深谊浅, 此篇本着“沿波讨源”的原则分别探究杜甫与李白在价值取向与气格上的迥异。

关键词:李杜之谊,价值取向,气格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我眼中的李白与杜甫 篇3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的激情澎湃,想象神奇,既浪漫又奔放;书写的壮观奇景既有浩瀚的气势,又变幻莫测;笔下的诗语,既有标举风神的情韵,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个体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诗流响的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多灾多难,忧郁伤感,深沉落寞,杜甫也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笔下的山河则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哪还有大唐的强盛及宏伟气象,吟唱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普天苍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过十年,为何有这样惊人的差异?

一、时代的气象不同

李白的黄金时代是在盛唐,强大的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的创作时时能迸发激情的火花。当时政治開明,思想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唐王朝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盛唐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时代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是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精神也就会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天才诗人的笔下。

而杜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他错过了一个时代,遇上的是让草木都为之变色的混乱时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有的盛唐气象都不复存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国家社稷犹如倾颓的大厦,风雨飘摇中的小舟,随时都将倾覆,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个体的生命哪里还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二、家境的优越程度不同

李白家境优越,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家资殷实,虽然他也并未直取功名,但他仍然可以裘马轻狂,一掷千金,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有闲情逸致仰头望月。

而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虽然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的文坛领袖,但到他这儿早已没落。早年,满怀雄心壮志,常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羁留长安十年,也无所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的境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后期多靠朋友的接济度日。难怪在他眼里呈现的风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楚。

可不管怎么说,李白天才放逸,豪放乐观,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胸襟宽阔,是济世之干才,他们不愧为光耀史册的诗坛泰斗。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 篇4

中国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汉赋、魏晋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诗歌最胜,李杜又是唐朝诗人中无法超越的双峰,为人赞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捧为诗圣,史上研究分析李白杜甫诗文的文章专著是数不胜数。

手中这本《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1971年就写成的作品,除了一些短诗词,此书可称为是他的封笔之作,而且此书是在郭沫若的两个儿子郭民英、郭世英相继自杀后著成的。人在痛苦时会作情感转移,或寄请于工作,或寄情山水,或寄情与文字,或寄情烟花柳巷,或寄情故纸堆,或寄情政治对于文人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寄请于文字古籍学术,当年鲁迅就曾抄古碑排解苦闷彷徨,沈从文解放后研究古代服饰放弃文学创作远离政治。

这本《李白与杜甫》却有别于郭沫若的那些听命文学、口号文学、政治论文,仿佛回复了他早期的部分张扬与反叛的个性,隐含着痛苦的倾诉与反思。

李白、杜甫写作素材 篇5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 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9.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死当途。

10.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面对炙手可势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西卒不复。”

11.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

历史人物类写作素材之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5.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转,到处飘泊。有这么一个人,穷途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做一生事业;这个人,把一生遭遇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沈郁悲痛的一页。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我们因此称他的诗作是「诗史」,也尊他为「诗圣」。他就是--杜甫。杜甫一生东奔西跑,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但是他心中有爱,笔下有诗,他的真实人生虽然愁苦不堪,他的文学生命却光芒万丈。

关于杜甫的作文:芳草萋萋,子美相忆

那,是个充满太多的繁华与不稳定的朝代。

那,是个永远振兴天下为己任的男人。

是谁,安逸自在,于皑皑雪意的风景里,聆听鸟鸣? 是谁,豪情天纵,愿登上泰山之颠,俯瞰众生?

是谁,忧国忧民,在萧索的鸟泣花凋里,垂泪无言?

贞观的繁华悄然褪色,唐皇杨妃也只一抔黄土掩了风流,而你,似乎仍坐在青史的草堂里,疾呼!呐喊!

杜甫,杜工部,杜子美。

你写“感时花溅泪”,你作“会当凌绝顶”,你愤然留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仍是你写《石壕吏》的凄楚。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黯然的月色下,十个字蚀骨焚心,点点,点点,不尽离人泪,断肠苦!国已破,家已亡,谈何凌云壮志?谈何定国安邦!所剩的,也只有这苍白的恨吧!

怎能不恨呢?年少的我意气风发,愿上九天揽月,愿跃泰山峰颠,可是而今,大唐啊大唐,你是如此的破败,你是如此的衰朽!你为何只能看见“一骑红尘妃子笑,”忘了“九宫城阙烟尘生!”听吧,安禄山的铮铮铁马!听吧!百姓平民的哭断人肠!我好恨,我好恨,我好恨,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

妻,你还好吗?我的儿,你可安康?太白,我的挚友,曾经喝退外国使节,要得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他,终还是放歌于青崖白鹿间,醉卧于月下伊人前,他说:“安能弯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何其一个潇洒!原谅我与你的分离吧,妻,杜甫的肩上只能扛起家国天下,只能放弃儿女情长!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蝴蝶依旧眷恋着花,大唐,终究错过了你的年华,当年,你踏花归去,马蹄生香,可是,当岁月的洪波肆虐而去,有谁又能想到,垂暮的才子,面对的是国仇家恨, 面对的是鸟泣花凋? 大唐的芙蓉开的雍容而优雅,而你,亦己全无心思,流落剑外五年,你的心,怕是也荒芜了吧!收了,收了!

儿子一路小跑来报,“爹,蓟北收了!”

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篇6

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进入仕途,用烈酒和着盛唐香艳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进歌舞声色,描绘出一幅幅天上人间。他用浪漫的胸怀,以诗歌开路,闯进了大唐圣殿。不得志时,又吼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走进江湖。

李白很潇洒,一直是要“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每走到一处,都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从来不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他想去旅游,“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想上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高兴时“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要是发愁,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地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

李白不但善于跳舞,还善于唱歌,《月下独酌》有“起舞弄清影”“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等句子,记载他边歌边舞的生活。

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酒就没有李白那华丽的诗篇。剑是李白的随身之物,更是他济苍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月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几百首诗都提到了“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英姿勃发仗剑而歌笑傲江湖。

杜甫没有青年。提起杜甫,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闪出一个画面。一个消瘦清矍、双眉紧蹙,忧心忡忡但又昂首向天、坚韧不拔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溪畔、从茅屋蹒跚走来。

杜甫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三吏”、“三别”、《又呈吴郎》、《春望》、《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

苦难使他过早的衰老。

杜甫未老先衰,是作为当时的一个大知识分子,面对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不得不承担一个社会的悲哀。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觉到他内心的苍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诗歌,总是将他想象得那么老,虽然那首诗歌或许是他年轻时作的。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和在《江村小景》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描述,俨然一个真正的老年人了,可这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40多岁。

浪漫飘逸使李白没有暮年,忧国忧民使杜甫没有年轻过。想到这点,使我对杜甫更加敬重。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在唐代诗人中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思考题: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

2、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3、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杜甫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教学重点:杜甫诗歌成就、特点。教学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二节

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诗史”意义。(史诗: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他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艺术技巧上: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

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其四,对比精确,正反映衬。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课时—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严羽则认为: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讲读之二《登高》(略)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思考题: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

3、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4、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5、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参考书目:

1、《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唐]杜甫撰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

2、《杜诗镜铨》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杨伦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重印

3、《杜臆》十卷 [清]王嗣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重印

4、《钱注杜诗》二十卷 [唐]杜甫撰 [清]钱谦益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5、《读杜心解》二十四卷 [清]浦起龙撰 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6、萧涤非 《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7、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中生革命歌曲大合唱下一篇:高三青年节成人礼作文随笔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