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
弥向春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引入新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以课本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生活实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大组来分析讨论引入新课中提出的“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斜面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并能根据老师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从而引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功的概念。老师通过投影图片和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学生则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学生自然便能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课本多少和高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有关功的练习题,第一题是马用200N的力拉着重为1500N的车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求:拉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重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第二题是一座起重机用钢丝绳将500Kg的重物从地面匀速提升5m到楼上,接着又将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5m,在整个过程中,钢丝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通过这两个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求学生共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老师加以强调。(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选材,组织,开展,评价
一、素材选取的原则
1. 实践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素材的选取必须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图形的密铺》,这个素材从生活的地砖、地板的铺设中选取,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由全等的任意三角形、四边形或边长相等的正六边形及一些正多边形的组合可以密铺这一结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密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选材就充分考虑到了实践性。
2.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要加强数学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各个内角度数的计算以及方程的一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探究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能否进行密铺时,要能够求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因为能够进行密铺的必要条件是这些正多边形的若干个内角能够围绕一点拼成周角。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的内角和n个正方形的内角,那么m×60°+n×90°=360°,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为m=3,n=2。所以可以进行密铺,只需要在一个点处拼三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即可。这里利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了问题,将能否密铺的问题转化成了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正整数解的问题,加强了形与数的联系。
3. 学科性。
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学科性,任何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服务的。学生经过《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获得一定的探索和发现的体验,增强了问题意识,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此时进一步提出用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材料组合能否进行密铺?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108°,正十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44°,得正整数解为m=2,n=1。对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组合,围绕一点,2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1个正十边形的内角能拼成周角,但同学们在拼图探究过程中会发现该密铺不能扩展到整个平面(如下图所示)。从而归纳得出“正多边形的内角能够围绕一点拼成周角”只是图形能否密铺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加强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此外,素材的选取,还应注意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性。
二、组织的载体
为了使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提出一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操作、思考、分析、计算、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综合实践的方法。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是不同的。问题的提出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问题,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给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使他们通过小组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探索性。
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内涵和本质,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图形的密铺》。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层次1:探究用全等的正多边形进行密铺的条件。
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尝试进行密铺,想一想在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②在这些正多边形中,哪些可以进行密铺?哪些不可以?
③为什么有的正多边形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跟什么有关系?
④还有其他边长相等的同一种正多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吗?
层次2:探究用全等的一般三角形、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
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全等的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尝试进行密铺,在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②展示你的成果,说一说你是怎么铺的?
③思考:用全等的五边形、六边形……能否进行密铺?
层次3:探究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材料组合进行密铺的条件。
①操作: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组合能进行密铺吗?
②在每一个拼接点处有几个正三角形?几个正方形?请你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整数解的有关知识进行解释。
③思考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材料组合进行密铺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④用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材料组合能进行密铺吗?如何铺?试说明理由。
⑤思考:用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正十边形材料组合能进行密铺吗?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同的学生可以探究到不同的阶段。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的主体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尝试操作、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还学生表达、交往的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图形的密铺》这节课的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质疑归纳,从而获得知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当然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本节课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始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操作、观察分析、大胆猜想、质疑交流、计算验证、概括归纳,从而获得知识,积累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评价的多样化
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能促进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好地开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综合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它可以是多样化的。
1. 可以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探究某一些平面图形能否进行密铺时,我们可以考查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是否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案例?是否获得正确的猜想?
2. 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通过实验调查、数学日记、演说等形式记录下学生的表现,从总体上考查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能够看到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 采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进行评价,它是一种自然的、持续的评价方式,记录袋中可以收集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的一些作品,可以是学生撰写的一些学习心得等。
4. 采用“专题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评价,把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整理成调查报告或者根据自己的探究撰写数学小论文,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使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思维特征、不同表述倾向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与促进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中的事物,还需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技能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欧姆定律这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所以,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二个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好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4.1视频引入,激发学习热情
4.1.1学生观看视频
看看调光灯是如何调节灯的亮度的?
4.1.2提出问题
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时,才能得到调光灯需要的电流值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观看视频和提问,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4.2展开探究活动,分组实验
4.2.1猜想与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______;
(2)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____。
4.2.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实验电路图以及所需的器材。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并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对于发言的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对于错误或不足之处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并由小组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画出的电路图中没有滑动变阻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改进,为什么要改进,并投影正确的电路图,特别要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4.2.3实验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做这个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对欧姆定律的感性认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可以二人一组,先后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等。
分组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模拟,重现整个实验的过程。(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4.3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交流中得到升华。具体做法是:
4.3.1培养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的能力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各小组设计的表格,并由小组之间相互进行评价。特别要强调的是,表格中一般要包含实验次数、记录的物理量符号及其单位等。
4.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些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得出结论,故意造假,凑出比较理想化的数据,教师要告诫学生,这是违背科学探究精神的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误差。
4.3.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数据,得出规律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坐标纸上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比较简单,描出的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而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时候,很显然描出的点不是一条直线。怎么办?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既然电流可能与电阻成反比,那么电流是否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课上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借助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向学生展示分析数据的过程。
4.3.4交流与评价
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是学生在学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之后第一次将这些器材组合起来使用,因此学生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这节课上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今后完成其他的电学实验,如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由小组代表陈述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均无变化;电流表或电压表指针反偏;电流表或电压表指针偏角太小……
然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如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引导,帮助解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仿真实验来展示。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探究,学生可综合之前得到的两个实验结论,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数学表达式。
4.4应用欧姆定律,拓展提升
(1)重温开头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思考,在调节灯泡亮度的时候,实际上调节的是什么?是不是运用欧姆定律?这样起到一种首尾呼应的作用。
(2)通过两道例题来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课堂小结:突出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法
4.5课后作业
(1)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导体的电阻。
(2)以“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意义”为题,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课标内容: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一、电阻
l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各种尝试,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l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会读写电阻的单位。l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活动,会用“转化”的思想寻找比较电阻大小的.正确方法;会有意识地用“变量控制”的思想去寻找合适的导线、设计恰当的电路、统筹规划合理的实验步骤。l进一步体会变量控制法并能认同教材中有关变量控制的介绍。l知道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长度、横截面积与电阻大小的定性关系,体会到电阻的大小由导体自身决定,直到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l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电功率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2)、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
1、理解电功率的含义。
2、会用公式P=W/t 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能表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什么是电功?电能表的作用以及各参数的含义是什么?
(二)、课题导入:
一、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引导学生与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新课
二、进行新课:
1、电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讨论:如何表示?)
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做的功多!!
(1)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内所消耗的电能。
【板书定义】 公式表示为:
P=W/t
又因为:
W=UIT 所以
P=UI
【板书公式】(2)单位:W――电流做的功――焦耳(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
1W=1J/s =1VA
1kW=1000W
【板书单位】(3)了解常见电器的功率(浏览课本图文)练习1:电视机的功率P=200W=-------------Kw
2、额定功率
(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定义
(2)了解常见电器的功率(浏览课本图文)
练习2: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500W,其含义是
练习3、1千瓦时=--------------J
3、本节小结:本节课主要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学生自己总结具体内容)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二)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四、平面镜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平面镜的应用、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1:
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2.虚像
棋子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存在。典型例题2:
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像(填实或虚).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并分析光污染带来的危害及防止。4.球面镜的应用
找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凸镜,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凹镜,让学生对比观察,建立直观的印象.再通过示意图和光路可逆的知识进行解释.最后请学生举出各种实例.典型例题3:
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3)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四、课后练习
1、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 现象
2、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 ] A.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B.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D.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4、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B.倒影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5、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凹型镜面 B 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 乳白平面
6、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五、教后记
用心
爱心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16世纪后,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牛顿创立了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现今,当代科学家借助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光年是天文学中经常用到的单位,我们把称为一光年。1L.Y.=m。
3.关于宇宙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没有起源,是天然形成的
B.大多数宇宙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宇宙产生于气候变化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校:
设计教师:
设计时间:
【课题】第十章四、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浮力的定义;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
(2)组织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组织学生通过收集、相互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难点: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论证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水、一块金属块、木块、保鲜袋、大小不同的两只烧杯、装有盐的小玻璃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一组视频资料:泰坦尼克号和中国的核潜艇航行大海,广告飞艇在空中飞行等。
问:看了这组资料,你知道为什么船能漂在海上,气球能升入空中?
问:什么叫浮力呢?请大家讨论后概括。
教师板书:浮力------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船能漂在海上,气球能升入空中,那能否猜测一下,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能找出怎样的经验支持?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
它们能浮在水中或空气中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
学生概括: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就叫浮力。
学生举例: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
------
学生猜测,讨论,回答。
甲:浮力的定义告诉我们:在液体里的物体将受到液体对它们的浮力。
乙:压强经验:液体内部有压强,自然会对物体的底部产生压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浮力的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就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称重法测浮力)
同学们说的相当的好,很有见地,分析的很深入,说明同学们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而且能熟练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大家表现的真好。那同学们能否再次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老师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结论呢?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和实验。
大家经过实验的探究,体会到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表现出的认真思考相互协作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希望大家能用这样的精神去学习、做事。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那就是:
F浮=G-F(称量法),而且不难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学生活动:
丙:水的流动性经验:高处的水要向下流,低处的水要向上升。物体下面的水想要与周围的水一样高,所以将物体往上抬。
丁:老师生活经验就可以了。将一个重物从水面上方某一高度释放,落向水面的速度越来越大,但进入水中后,明显下落的速度减小了,说明水对物体起到阻碍的作用,那就是浮力。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
方案一:将空的矿泉水瓶旋紧盖子放如装有水的水槽中,松开手,就会浮上来;将里面装满水托在手中感受托力的大小,再放入水中后它会下沉,再用手托住水中的瓶子,感到托力变小了。
方案二: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即为物重,再将物体放入水中,发现示数变小了。
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我们可以用称重法求出浮力的大小,那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为有关呢?
1、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1)先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大小,如图,将空纸杯底面朝向水,慢慢将纸杯按入水中(注意杯口不要浸没于水中)
(2)随着纸杯进入水中的深度,让学生说说手的感觉
(3)问:为什么手用的力越来越大呢?
(4)通过实验,你觉得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5)学生猜测浮力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6)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7)老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数据,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前三组数据发现跟深度有关,而后两组却没有关系。
(8)演示实验,将物体慢慢放入装有适量红墨水的量筒内,直至其浸没下降至一定的深度。
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V排有关
2、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下沉。
(2)再将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却浮在水面上。
(3)问:鸡蛋在那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呢?并说说理由。
(4)再问:同学们不是说浮力大小与V排有关吗?浸在清水中的体积大于浸在盐水中的体积,结果鸡蛋在清水中浮力却小于盐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为什么呢?
(5)猜想: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加以引导,浮力大小还与V排有关,在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关系时,还要控制V排相等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ρ液有关
3、浮力公式的建立(阿基米德原理)
(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V排和ρ液两个因素有关,能不能将这两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2)学生归纳出m排液,继续追问,我们今天研究的是浮力,力的单位是N,而质量的单位是Kg?
(3)学生总结出F浮与G排液的关系:F浮=G排
课后小结
三、新知应用
1.已知某一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
N,把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并将它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物体的密度为
kg/m3.(ρ水=1×
kg/m3,g=10
N/kg)
2.如图1所示,自制潜艇模型下沉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将
(填“增大”“不变”
或“减小”);当模型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为0.2
N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N.图2
图1
3.把一个小球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如图2所示,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
g,则小球的体积是
cm3,小球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g.4.如图3所示是小华利用合金块、水等器材来探究浮力的实验情景.设计甲、乙、丙所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合金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
N,合金块的体积为
m3,其密度为
kg/m3.(g取10
N/kg)
图3
5.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问题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4所示.
图4
(1)分析图甲、乙、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有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可选用图的装置来进行操作.
(3)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圆柱体的体积是
m3.(g取l0N/kg)
(4)用图示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
kg/m3.
参考答案一
1.4
2.5×
2.增大
0.2
3.40
大于
4.排开液体体积
×
10-4
×
5.(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2)甲、丙、丁
(3)4 4×10﹣4(4)1.1×103 .
【课后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力都是由水产生的B.只有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的作用
C.在不同液体中浮力的方向会不同
D.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2.下列情况下,不受水的浮力的物体()
A.跨海大桥的桥面
B.水中正在下沉的石块
C.水中正在上浮的木块
D.水中的气泡
3.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物体系在容器底部,若物体所受浮力为10N,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A.4N
B.6N
C.7N
D.14N
4.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
B.体积不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时,体积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大
C.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构成的物体也可以浮在水面上
D.物体只有浸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5.如图所示,氢气球和空气球的体积相同,氢气球受到的浮力为F氢,空气球受到的浮力为F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氢>F空
B.F氢=F空
C.F氢<F空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其大小
6.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够正确反映浮力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的关系图象是()
A.
B.C.
D.
7.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B.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8.如图所示,一装有水的小桶放在水平面上,桶与水的总重为50N,用测力计吊着一个体积为300cm3的实心金属球,将金属球缓慢浸没在水中,使其在水中静止,且不与桶壁、桶底接触,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球所受浮力为5N
B.金属球的重力为12N
C.金属球的密度为3×l03kg/m3
D.桶对水平面的压力为53N
9.将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值相同,则这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A.重力
B.密度
C.质量
D.体积
10.小凯进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正确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图中F1、F2、F3、F4分别表示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还需要测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并用到液体的密度
B.F2
F1
表明物块受到的重力减小了
C.物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G排液=
F4−
F3
D.若F1−
F3
=
F4−
F2,则说明本次实验结果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11.如图所示,装有水的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正方体物块M悬浮在水中,其上表面与水面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上、下表面受到水压力的合力大于M受到的浮力
B.M上、下表面受到水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M受到的重力大小
C.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大于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D.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和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12.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受到的浮力越大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重力是1N的水产生的浮力不可能大于1N
D.物体的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液体的深度有关
二、填空题
1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____而产生的,也就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的____力,又由于向上的压力_____向下的压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总是______.14.如图所示,将重2.2
N的物块浸没在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为1.2
N,则物块受到的浮力为___N,方向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15.一个重1N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
N,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N,将物体浸没在煤油中,它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
16.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a、b两个长方体,长度为h,悬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长方体b上下表面的液体压强差为_____。若两长方体a、b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分别为Fa、Fb,则Fa_____
F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如图所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______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选填“小于”或“大于”),这两个压力之间存在的______
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浮力的大小与该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___________(选填
“有关'或“无关”)。
18.如图所示为我国某新型战略核潜艇,它在海面航行时排水量为
8×106
kg,它排开海水的体积是_____m3。当向
潜艇充入
2×106
kg
海水后潜艇悬浮在100
m
深的海水中,此时潜艇受到的浮力是_____N,潜艇下潜过程中受到海水的压强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ρ海水=1.0×103kg/m3,g=10
N/kg)
19.一个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电子秤上,溢水杯的溢水口下方放一烧杯。将一金属块从下表面接触液面开始,慢慢浸入溢水杯至恰好浸没时,手受到的绳子拉力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子秤示数的大小变化是________。若金属块重54牛,溢出的水为20牛,则该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20.在矿泉水瓶的同一高度不同位置扎6个小孔,往瓶内加入适量的水,此时盖上瓶盖并拧紧,水就不再喷出,这是由于瓶内气压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外大气压。将矿泉水瓶底部剪掉并倒置(如图),下端瓶口无盖子,放入一个乒乓球,用一个盛水容器对准乒乓球迅速倒水,观察到瓶口有水流出,此时乒乓球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浮出。
21.如图所示,台秤上放有一个装有一定量水的容器,台秤的读数为12N,某人用细绳吊一个体积为100cm3、重为2N的小石块浸没在容器的水中,石块没有触到容器底,则台秤的读数为_____N;若将细绳剪断,则石块下沉到底后,台秤读数为_____N.(g=10N/kg)
三、实验题
2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做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中的做法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回顾自己做过的实验,解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要探究的主题是“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你在建立猜想后,要想完成实验探究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明确需要测定的两个重要的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测量这两个量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甲、丙两图,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乙、丁两图,可以知道______;
(4)综合分析四幅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用同一金属块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图丙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比图乙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图丁中金属块受到的浮
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N。
③比较图_____________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如图所示,用木块、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和小桶进行实验:
①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N。
②木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水=__________N。
③比较数据可知: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24.为了验证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以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小铭同学选择了两块体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进行了如下实验。(ρ铜>ρ铁)
(1)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他应选取图中____(选填图中字母代号)等几个步骤进行对比分析:铜块所受到的浮力_______N.铁块所受浮力为________N,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_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图中B、C、D三次数据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增加,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变大,于是他得出结沦: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你认为小铭的结论是的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铭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_____,于是他想把测力计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计,他把实验中的钢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A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E所示,他就在3.9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再酒精中时,应该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处对位标上0.8g/cm3字样。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B
6.A
7.C
8.D
9.D
10.C
11.B
12.B
13.压力差
合大于
竖直向上
14.1N
竖直向上
水
15.0.2
变小
16.ρgh
大于
17.大于
压力差
无关
18.变大
19.变小
不变
2.7
20.小于
不会
21.13N
14N
22.物体所受浮力F浮
排开液体所受重力G排
平衡力
物体所受的浮力是2N
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2N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23.大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0.3
丙、丁(或甲、丙、丁)
1.2
1.2
等于
24.D、E
0.5
0.5
无关
错误;
没有控制变量,必须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小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推荐阅读: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19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06-14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06-09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期末06-26
苏科版三年级上册音乐11-01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知识点整理01-02
苏科物理第五章教案11-28
导学案苏科版06-21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06-27
苏科版八下数学知识点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