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读后感(精选8篇)
讨论内容1:有些人说谁有一个辉煌的童年,谁会有世界。叙述或评价汤姆·索耶的童年生活。观点:对于汤姆的童年,最好的描述是无聊和沉闷,和汤姆领导一组小淘气跳跃课,缺席,事实上,只是寻找幸福。但这只不过是反映当时僵硬和虚伪的社会。
讨论内容2:叙述或评估汤姆的友谊或爱。观点:如果是在朋友的身边,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好的良好实践的兄弟,从他的友谊到乔和哈克确实非常无私。对于爱这方面,从爱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其实汤姆在一个朦胧的舞台上,他的北Ji叫爱其实是纯粹的友谊,他保护着北吉,是她的爱。
讨论内容三:汤姆的孩子的爱和恨的叙述或评价。观点:汤姆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大个子。他讨厌黑暗,希望成为格林伍德的英雄。汤姆可以被视为一个正义在孩子们,也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
讨论内容四:有人说汤姆·索耶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自传小说。从马克吐温的`经验或从汤姆的故事。观点:书中的人物是马克吐温的汉尼拔,苏州的居民,他们的童年在20世纪40年代被称为。和汤姆是马克吐温自己,他的母亲是阿姨包李,表弟玛丽是他的妹妹,西德是他的哥哥亨利的形象。
讨论5:海明威说,来自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兰的冒险”的所有美国文学都显示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马克吐温用一种快乐和无辜的方法描述它当时黑暗和沉闷的社会也写了马克吐温自己的童年,这种奇妙的方式,人们不能帮助,但仰望他。
讨论内容六:关于汤姆SawyerAdventures的语言功能,分析马克吐温幽默的主人风格。观点:马克吐温的作品是生命的,好像淘气的小汤姆在眼前,生动地。他的风格是事情。讨论内容七:阅读汤姆的书,想想哪个文学作品类似的人。查看:油麻地小学向日葵,他们被收养的孩子,也有一个阳光的心态,也遭受了考验的命运,他们是一样坚强,正义。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835年生于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小镇, 一身阅历丰富, 为人热情, 交友广泛。他擅长写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它的写作风格多变, 用笔犀利, 同时又不失幽默。18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 成为闻名全国的幽默大师, 他的一系列作品对美国的文学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于1876年发表。文章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一些丰富有趣的人生的经历。作者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 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讲述了三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汤姆和他的死党哈克贝利以及他的女友贝基的三人一起冒险的故事。文章的故事情节生动, 活泼有趣, 特别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细致入微, 惟妙惟肖, 把握的及其到位, 充分的将孩子的特性表现了出来, 确实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儿童文学作品。
2 解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情节
汤姆纯粹是一个调皮捣蛋鬼, 连他的姨妈都说:“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家伙脑袋里的下一个鬼主意是什么”主人公汤姆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家伙, 只不过沾染了许多同其他跟他一样年纪孩子的天性而已。汤姆不仅聪明而且勇敢, 有责任心, 还是孩子群里的最有实力的“大人物”。
姨妈为了“惩罚”汤姆——在姨妈的眼里, 汤姆是姐姐唯一的骨血, 连爱他都来不及, 怎么会去惩罚他呢?姨妈只不过不想将她心爱的汤姆宠坏了, 养成懒惰的恶习, 所以才故意惩罚他, 要他周末将家里的墙壁重新用油漆刷一遍, 而且还给吉姆—— (汤姆要好的伙伴) 下了命令必须干好自己的活, 不准管其他人的闲事。可是一想到吉姆转述姨妈的话“她说她要亲自来看看你刷墙。”, 汤姆就跟烈日下被晒枯萎的茄子, 打不起一点精神来。可是, 汤姆不愧是汤姆, 鬼点子要一个有一个, 如不是姨妈“腾”的从栅栏后面窜出来, 他的计划就可以大功告成了——拿东西与吉姆交换让吉姆替自己刷油漆。没准现在自己正在别处撒野呢!姨妈的突然出现, 破坏了汤姆的计划, 看着吉姆屁颠屁颠的拿着水桶往镇上抽水机的方向走去, 汤姆的心也跟着飞了。但, 汤姆是谁?汤姆怎会就这样放弃了呢?等姨妈一离开, 汤姆又开始了他的计划。谁能想到, 汤姆引诱同伴的绝招是什么?——只要自己故意表现出刷墙很有意思就可以了。汤姆的这一招果然有效, 不仅完成了姨妈布置给自己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得到了一大堆心甘情愿交换而来的东西。
作者这段精心设置的情节, 内容描写得相当有意思, 读起来趣味横生, 充分将汤姆聪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文章除了具有趣味性的一面, 其实还含有更深的社会暗指, 加入了成年人的思想内容:“连汤姆自己也不知道, 为什么只要自己那样做就会使大家跟着这样做的原因, 反正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 如果作者用了太多的笔调对其进行渲染的话, 那么就突出不了汤姆的人物个性, 反而会夹杂许多现实社会中复杂的思想内容。作者在这里处理得相当到位, 只是在文中用一句话将含义轻轻描绘了一笔, 但是作者的想法和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汤姆在一个花园中见到了可爱的贝基, 于是汤姆开始恋爱了。为了让小女孩注意到他, 他在栅栏外做出各样的惊险动作, 他还从她那得到了一朵紫罗兰。他回到家, 因姨妈错怪, 还挨了狠狠地一顿揍, 他不想活了, 去到贝基的窗下躺着准备殉情。但是结果呢?却被一个女仆泼了一盆冷水下来, 汤姆成了一个落汤鸡, 于是最终在夜色中像箭一样地飞奔回家。
文章中写到贝基和汤姆纯真感情的那一段情节, 作者也描绘得极其精彩绝伦。汤姆因为一时口快, 无意之中说出了自己跟劳伦斯的过去, 使得贝基特别的生气, 不管汤姆怎样想办法来挽回自己的过错, 贝基始终不愿意原谅汤姆, 汤姆一气之下, 夺门而出。可是贝基很快就反悔了, 她想和汤姆和好。当她一脸羞愧地在汤姆面前走来走去, 希望汤姆理会自己, 能同自己说说话的时候, 汤姆反而对贝基不理不睬。贝基又故意说自己要举行野餐会, 希望汤姆来向自己求情, 可结果汤姆只是一个劲地自言自语, 跟他以前的“女朋友——劳伦斯”说话。
这里将两个孩子可爱、率真、任性的性格特征, 刻画得形象之极。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 汤姆本想趁此机会好好报复一下贝基, 挫挫贝基小姐的威风, 结果却将贝基气得直哭, 一个人跑着回去了。汤姆突然发现贝基不见, 又心神不宁地跟回去找贝基。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 贝基竟然跟另一个男孩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看图画书。既恼怒又无计可施的汤姆, 只能像个小丑一样, 张牙舞爪地窜到他俩身边故意搞些小动作。贝基眼睛瞅着图画书, 一会儿趁汤姆不注意, 斜着眼睛瞅瞅汤姆恼羞成怒的模样, 心里面美滋滋的。而汤姆见贝基不愿再理睬自己, 只好没趣地离开了。我想每位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 都会被汤姆和贝基两人之间单纯又可爱的感情打动, 再联想到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大人们尚且如此, 更何况小孩之间呢?这一段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小孩子感情世界里的纯真和乐趣, 还把汤姆勇敢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汤姆对自己喜欢的人, 敢于表达, 更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汤姆三更半夜的跑到坟场去, 恰好目睹了一桩离奇惨案的完整发生过程, 只有他和好朋友哈克贝利最清楚。看着波特含冤被关进监狱, 汤姆的心理难受极了。可是, 自己毕竟是一个小孩子, 就算自己知道, 又怎么样呢?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半夜里汤姆常常被那一晚恐怖的一幕吓醒, 使得姨妈不停地为自己担心受怕……汤姆毕竟是个孩子, 不管他平时再怎么调皮捣蛋, 他内心永远是纯真的, 他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去隐瞒什么事情, 他小小的内心里装不下那么严肃的思想, 更何况是一桩恐怖的凶杀事件。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致使汤姆时时都被困纠在阴森恐怖的场景里面。姨妈当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但是她确实很为汤姆的状况担心。
马克·吐温写到这里的时候, 想必添加了很多自己儿童时的感受到汤姆的意识形态里面去。但是不得不说, 他对小孩子内心活动的拿捏, 十分准确。“人之初, 性本善”, 看见波特无辜的表情, 小汤姆幼小的心灵, 渐渐的被融化了。一朵正义之花在他的胸膛里正在慢慢的发芽……
解剖书撕破的一页, 被杜宾斯发现的一段小插曲, 马克吐温也写得极其精彩。当杜宾斯站在讲台上大吼的时候, 下面的人群鸦雀无声, 这时, 马克吐温先是简短的描述了一下当时汤姆的心情——汤姆是个愿意为朋友做出牺牲的人, 所以, 原本他就计划着怎样才可以帮助贝基, 只是条件不允许而已。这里作者通过对汤姆心理活动的描写, 形象刻画了汤姆这一人物角色。作者写汤姆心理活动的时候, 并非无心的顺带一笔, 而是含有深刻寓意的, 承接故事剧情的不断发展。
汤姆为什么能够站出来替贝基承担责任?因为他勇敢, 愿意替别人着想。这就是作者最深刻的用意所在。当杜宾斯质问贝基的时候, 贝基的脸“唰”地变得惨白, 正当她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 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贝基像观瞻着一位英雄一样看着汤姆。她说:“汤姆, 你怎么这么高尚呀。”汤姆的这一举动不仅缓和了他和贝基的关系, 同时也树立了他高尚的形象。章末的那段话我更觉得像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因为, 别人眼中汤姆愚蠢的举动, 在他自己的眼里反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情操的表现。
汤姆和贝基大着胆子在山洞里探险结果迷了路, 当两人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 汤姆却将自己的食物保留起来给贝基吃。在这一路上, 汤姆就像一个男子汉一样, 处处呵护着贝基、处处关心着贝基, 汤姆这个时候就像贝基的一个守护神一样。这一段读起来, 即温馨又感人至深。从汤姆身上散发出来的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想这正是马克吐温所要表达的东西, 目的就是让人们——即儿童, 这是马克吐温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从汤姆身上吸取好的精神品质, 慢慢被熏陶, 让他们也像汤姆一样, 做一个勇敢, 处事果断, 面对困难不气馁的人。
汤姆探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少年心理逐渐成长的过程。最初的汤姆只是个调皮捣蛋, 爱耍鬼主意的小家伙, 而且这个小家伙, 天不怕地不怕, 但是这个小家伙身上还具有阳光而积极的一面。在以后的生活里, 汤姆逐渐成长, 变得勇敢、坚强起来。从一开始的胆怯, 到后来主动的替贝基承担责任, 甚至还勇敢地站出来帮助波特, 洗清了他的不白之冤, 直到最后发觉自己的自私, 总是会让最疼爱自己的姨妈担心等等。这些无一不记录着汤姆的成长历程。
3 结束语
这部作品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欣赏这部作品, 还要转换对孩子们的看待方式。对于他们天性与童真, 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和压抑, 而是要给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长。但是, 当他们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 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和正确的引导, 多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能够拥有快乐的童年。
作者马克·吐温在这部作品中的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大量心理活动描写, 以及人物语言描写, 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其实这不光光只是一部儿童作品, 更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良作。
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一部儿童作品。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马克.吐温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的内容。将聪明, 勇敢, 天真烂漫, 率真的性格天性特征通过汤姆这个调皮的捣蛋鬼角色表现的淋淋尽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该文主要从故事的情节入手对汤姆的性格特征作为分析的重点内容, 与大家一起分享汤姆这个角色性格中积极和乐观的一面。
关键词:《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解析
参考文献
[1]姚文丽.对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解读[J].山花, 2011 (7) .
[2]张廷琛.梦中醒来的悲哀——论马克·吐温晚年悲观情绪产生的原因[J].国外文学, 1987 (3) .
[3]肖复兴.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名家品读[M].希望出版社, 2008.
关键词:绝对小孩 成人世界 儿童本位
作品就像人一样,有的见过多次还记不住,有的匆匆一面却永生难忘——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部让人读时赏心悦目,读完过目不忘的作品,虽然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生活厚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更胜一筹,但《汤姆·索亚历险记》自有其独特价值,正如评论家所言:“马克·吐温以汤姆其人为底本写出了这个具有普通性特征的男孩,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将他自己置于这个孩子的心目中。这种真实性,使这本书出版一百年来一直魅力不衰。”[1]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描写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男孩汤姆·索亚不满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冒险生活的故事。马克·吐温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枯燥无味的死读书、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般的牧师布道等等,这一切都叫汤姆感到厌恶。小说通过汤姆在课堂上的“捣乱”、在教堂里的恶作剧和最后幻想当强盗等情节,奚落了当时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作品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描写得细致真切,一个绝对小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是小孩子?或者什么是儿童,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愚蠢的问题,答案当然很显然,“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成人的较小的较弱的版本——更具依赖性,缺少知识、竞争力,没有完全社会化也不善控制情绪。”[2]这样使用负面意义的词语的描述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忽略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巨大潜能。而马克·吐温认为儿童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成人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人生价值,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小说文本,汤姆·索亚作为绝对小孩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开头,这个货真价实的绝对小孩汤姆·索亚以一系调皮捣蛋行为“闪亮登场”。偷吃果酱却通过玩把戏逃脱包莉姨妈的鞭打,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的姨妈为了惩罚他不听话,把他的周末假日改为“禁止外出专做苦工”——要他粉刷庭园的院墙,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对一个男孩而言,绝对不是一个粉刷墙壁的好日子,汤姆为了摆脱痛苦,试图把刷墙这个苦差事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一颗白弹子送给另一个小男孩子杰姆,这颗白弹子虽然诱惑力极大,但还大不过杰姆对包莉姨妈的害怕,这时汤姆又加了一个筹码,让杰姆看看他受伤的大拇脚趾。杰姆实在是太好奇了,便答应了汤姆的要求。书中写道:“杰姆到底不过是个凡人——这一招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放下了水桶,接过弹子,弯下身去对着正在解开绷带的大拇趾看得出了神。”[3]
这样的交换条件(特别是看受伤的脚趾)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成年人绝对不会感到一个受伤的脚趾有多大的吸引力,可能更多的是感到恶心,外科医生要看另当别论,但是小孩子就会这么做,他什么都好奇,他的快乐当然也就比大人多得多,马克·吐温写出了成人世界里荡然无存的“童趣”。虽然杰姆的帮忙被包莉姨妈发现,汤姆首战失利,但他最终开动脑筋成功摆脱刷墙的苦役,并且“汤姆已从早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孩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他已拥有十二颗弹子,口拨琴上的一部分,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玻璃瓶碎片,一尊纱管做的大炮,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一段粉笔,一个圆洒瓶的玻璃塞子,一个洋铁皮做的大兵,两只蝌蚪,六个爆仗,一只独眼的小猫,一个铜制门把手,一只狗项圈——可没有狗,一把刀柄,四块橙子皮,还有一个破旧的窗框”[4]。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破烂儿、废品、垃圾,还是财产、宝贝、心头好,表明你所从属的两个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一文不值,废品收购站都不一定会收,因为“大人就喜欢数字”[5],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言,要是对大人说,有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如果你这样描述房子,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儿童们追求的是快乐,“金钱万能”的观念不是儿童世界自主产生的,一件成人世界的废物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也是宝贝,由此可见儿童世界是浪漫的,充满着情感和好奇心的,而成人世界则是现实的,狭隘的,是受工具理性驱动的,成人的快乐远远少于儿童,过于数字化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
汤姆与蓓姬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既妙趣横生,又平实质朴,汤姆回家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姑娘——蓝眼睛,黄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子,穿一件白色衫子和一条绣花宽松长裤,这个女孩是如此的可爱,使得汤姆这位刚打完仗的、得胜还朝的英雄竟然不放一枪就投降了。“他偷偷瞅着这位新天使,恨不得顶礼膜拜,直到他看见她已经发现了他;接着他又装作不知道有她在场似的,用种种可笑的孩子气十足的动作来‘表现自己,求得她的赏识。”[6]而蓓姬对汤姆的回应则是把一朵三色紫罗兰抛到篱笆外,渐渐两位少男少女熟悉了,汤姆向他的心上人畅谈他未来的远大抱负——去马戏团当小丑,而他心上人的回答是:哇,真的,那可好啦,小丑身上全是斑斑点点,可爱极啦!是的,“儿童都喜欢小丑,大人则否,因为自己已经够像了。”[7]马克·吐温完全站在小孩世界里写小孩,把小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十足的儿童本色。而汤姆和蓓姬发生了小矛盾之后,他感到后悔要向蓓姬和好时,蓓姬回答他,你永远不要来找我了,可是转眼之间蓓姬也后悔了,马克·吐温把处于恋爱关系(实际上是少男少女朦胧的好感)中男女双方千变万化复杂微妙的心理刻化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美好,本来对异性的渴慕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美好感情,根本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的确,“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8]哈克贝利·费恩是酒鬼的儿子,镇上所有的母亲都打心眼儿里既恨他又怕他,因为他游手好闲,而且无法无天,又野又坏——还因为所有她们的孩子都爱慕他。汤姆跟其他体面孩子一样,羡慕哈克贝利那种叫人眼花缭乱的弃儿世界——来来去去,一切由着他自己。他不用上学,也不用上教堂;不用叫任何人主人,也不用听谁的命令。他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钓鱼游泳,都没有人拦着,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没人禁止他打架,他爱多晚睡觉就多晚睡觉,他从来不必梳洗,也不必穿干净衣服。他骂人骂得可溜了。“总而言之,凡是生活中叫人痛快的事,这孩子全占了。圣彼得堡每一个受磨难、受压制的体面男孩子都这么想。”[9]汤姆虽然也不例外,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当海盗(当小丑的想法已被他放弃),那时他的声名将传遍世界,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他将驾一艘长长的、吃水很深的黑色快船,船头飘扬着他那面令人胆战心惊的旗帜,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上驰骋!当他的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将突然出现在古老的镇子上,阔步走进教堂。他皮肤黝黑,饱经风霜,身穿黑天鹅绒的紧身衣裤,脚登过膝长筒靴,挎着深红色的缓带,皮带上插满了手枪……耳听得大家在窃窃私语——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啊!是的,这一切都让汤姆心花怒放,在他心目中,宁可在舍伍德树林里做一年强盗,也不愿意永生永世做合众国的总统。他现在所能尽快付诸行动的是——计划好跟他的海盗弟兄一起回家,从而能够参加他们自己的葬礼(汤姆离家出走,大人误以为他已落河而死),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恶作剧真的让大人匪夷所思,只能由异想天开的绝对小孩子想得出来。所以尽管包莉姨妈和别的大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口头上严加训斥,心里却感谢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和刺激。
汤姆·索亚这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绝对小孩子出现在马克·吐温笔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原因也不难找到,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此有过幽默的提醒:“你们要没有念过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们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不过这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做的,其中他讲的大半是真话,也有些是添油加醋。不过大部分他讲的是真话。”[10]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马克·吐温又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汤姆是由他认识的三个男孩糅合而成,其中之一就是年幼的萨姆·克莱门斯,即马克·吐温本人,汤姆酷似马克·吐温本人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而且两人所作所为也极为相似。马克·吐温在小时候共有九次掉入水中又让人救起的经历,在他的自传《戏谑人生》中写道:“虽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游泳,但是我们却经常来这儿游泳。因为我们是小基督徒,很早我们就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里知道了禁果的价值”。[11]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还坦承他小时候喜欢恶作剧,从来没有从道德方面好好进行思考,仅仅因为感觉好玩儿,他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在母亲八十八岁的时候,马克·吐温曾问过他母亲:“‘生怕我活不了?她想了一想——好像是为了梳理思绪想想清楚实际情况——然后回答说:‘不,是怕你活下来。”[12]可见马克·吐温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多么让他母亲头疼。
当然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曾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成为作家)后把调皮天真的小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的作品里,这要看作家的人生体验、艺术感觉,审美趣味。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永不长大成人的孩子,虽然这种评语主要是从贬低马克·吐温的角度上来说的,但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马克·吐温独有的创作风格,当然“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因为他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生活的积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札记都是写比较直接的经历,对于美国人物与景色的再发现。”[13]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将十年的童年生活集中到一个夏季,作家经过时间的锤炼能够运用自如地抹掉或是强调某些细节,胡适曾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作家,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细节,就有多少作品。正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细节,使得整部作品像是原汁原味的水果,它是有真生命的,带着生活的汁液,并且有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更为关键的是,马克·吐温从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由此得出了与崇尚说教的成人迥然不同的结论。在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有两股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的类型:教育主义与儿童本位,前者以教育为终极目的,作品呈现说教口吻,后者以儿童为中心,重视他们的生命诉求。在教育主义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听话、规矩的小大人,而在儿童本位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顽皮、叛逆的儿童,前者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后者注重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的天性。美国当时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说教目的,按照本人的标准,将儿童分为听话的“好孩子”和调皮的“坏孩子”,并通过将品行与批评或赞扬联系起来的手法达到警戒儿童的效果。而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颠倒了对这两类孩子的态度,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绝对小孩——“坏孩子”(按包莉姨妈的说法,其实不算坏,只是喜欢恶作剧),他的描写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规律,虽然,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启发,洛克认为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有自己独特意志和特点的人类,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接受人的生命和生活经验不可复制这一事实,因此,对待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根据他自身的偏好、脾气和心灵的趋向,施以独特的教育,可以说洛克是儿童中心论教育的首创者,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的调皮和叛逆,也许正说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头脑。与洛克的思想一致,马克·吐温塑造的汤姆·索亚形象,虽然不符合成人所谓乘孩子的标准,“但独特的生命活力、不守常规的行为和丰沛的生命激情却使人们获得了意外的审美快感。”[14]暗示出学校教育规训的一面,总而言之,汤姆·索亚这样的绝对小孩形象体现出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意志的尊重。
注 释
[1]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徐进夫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王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3][4][6][9][10]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24页,27页,51页,247页。
[5]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7][8]朱德庸:《绝对小孩》,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5年,第43页,41页。
[11][12]马克·吐温:《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石平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15页。
[13]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1-122页。
[14]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小说主题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9页。
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计划,编号:189070819。
汤姆·索亚与同学们一起来到魔克托尔山洞,但是,汤姆与贝琪却意外迷路了。汤姆绞尽脑汁,使用千方百计想逃出山洞,累了,就休息一会儿,继续走;渴了,就咽咽口水,坚持一下;跌倒了,就爬起来,向前看……但是,面对岔路横生、漆黑一片的山洞,他们即使东窜西走也找不到出口。当他们在洞中被困了三天三夜,饱受了疲劳与饥饿后,汤姆·索亚终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帮助贝琪一起逃出了山洞。
汤姆·索亚假如不坚持探路的话,也许精彩的生命从此就被扼杀在可怕的山洞里了。现实生活中,来自异国的尼克·胡哲也是这样。
尼克·胡哲一生下来 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没有手、没有脚。可是——他并不会放弃生的希望!在尼克·胡哲的坚持下,他学会了写字、游泳、冲浪,踢一踢足球也不在话下。他走路从不用轮椅,坚持自己走路,就算倒了也不用人扶,自己尝试一次次地站起来……他是天生的残疾人,可他不是天生的悲观者,弱者。尼克·胡哲年幼时,依然没有放弃走路,像他说的:每次跌倒,每次失败,都有新的体会;上学时,他依然坚持独立写字,即使疼痛也没有关系……
看看我们——跑步、登山累了就叫一声“累”,便扭头往回走;种花浇水才坚持了几天,就对花草不理不睬,不愿坚持到开花的那一刻……我们虽四肢健全,但是却没有比尼克·胡哲更加锲而不舍的人。
当迷惑紧步逼来,当平淡无趣的生活还缠绕着你,你是否还在某个角落挣扎,还是随自己付出去把自我收回囊中?去吧,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地与自由,无论有困难或险阻,都让我们去把自己的意愿实现。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我总是按捺不住那激动的心情,闭了眼仿佛又回到了书中的情景。开头时书中故事发展起源就在这里酝酿,书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出生在一个不怎么被人提起的小镇。童年的他定然是没有多少幸福的阳光。但再多的拘束,也纵然是锁不住他向往自由,渴望自我的一颗心。如果厌烦了教会学校的枯燥乏味,背负起家庭的冷落和繁重的心情,那么汤姆索亚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不因为生活的无味和心情压抑而倒下,汤姆毅然决定去当一个海盗,他觉得在这个社会必须要有一点作为才可解放自己。在满怀踌躇之后,他才在众多的选择中看重了海盗这个职业。但自己孑然一身的力量是小的,他明白只有团队的协作才可以助自己实现梦想,因此,他在镇上觅到了真正趣味相投的朋友——哈克贝利·费恩——虽然他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孩子,但汤姆总算寻到了朋友。有了朋友,便是齐心就有了共享,在汤姆曾经的生活中,就好像抹去了没有朋友的一面。之后的故事讲的是汤姆一行人在杰克逊岛上的几天自由生活。这几天他们固然开心,但小镇上的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遇难,但几天后他们竟然在镇民们为他们举行的葬礼上出现了„„随故事深入,汤姆的逐渐成长已让我忘记了以前他让人辛酸的故事。当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汤姆并没有因为寻到了向往的财富,名誉或满足而感到了充实,因为他不想停下来,他不想因为成功而停下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步伐。于是,他和旧日的友重新踏上了寻求自由的旅程。这就是一本普通的书,但书定然有它的奥秘,这奥秘并不玄奇,也并非含太多深意,但只要有力解,那么书中自然有真理。当你精神萎靡时,书中是否给你带来了鼓舞;当你度日无趣时,书也定可让你生活不再空缺;如果你信心未满,则书就是那信心“兴奋剂”。这样,不远方的曙光就是这样升起了。拿起书是我满怀饥渴去求索,放下书是我独自的思索。放下羁绊,寻求真理,寻找梦想。起点——永不满,寻找自由起点的方向。
The reading report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1101 Zhang Yali 0311110125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is written in 1876 by the famous author Mark Twain.Mark Twain is a famous American novelist, American literature of the founder of 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world-famous short story master.The story began in an ordinary town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Tom Sawyer is a mischievous child.He can always come up with a variety of pranks which Aunt Po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d he always tried his best to avoid punishment.But he was finally found absent school and went swimming.Now he had to brush the fence on Saturday.Tom was very angry but he could do noting.On the way he came across a new comer.He felt uncomfortable about the boy’s dress.At begging, the two boys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And finally they began to fight because they couldn’t bear each other’s words any more.Of course Tom was the final winner.The newcomer escaped.This made Tom happy.How childish they are.When we are young, we can always quarrel with other little children about small things.That’s what we called child but not adult.Tom was punished to brush the fence on Saturday when all other children were going to play.He felt bad.And I think if I cannot go to play at weekend, I will be in bad mood, too.But you know, Tom is such a smart boy.He made almost every child passing by him work for him.He let others think brushing the fence is a very excellent job which not everyone can do it.The more difficult one want get something, the more eager they will be.Tom really did a good job.One day Tom met a girl.He fell in love with her when he first saw her.He began to “show off” in all sorts of absurd boyish ways, in order to win her attraction.But he seemed to be failed.The beautiful girl never gave him a glance.In church, you will be given a ticket in different color if you can recite wholly a piece of Bible.Then if you collect the colorful tickets such as red, blue as they want, you will be reward a Bible.It is really a honorable thing.Tom did get one book by exchange his little things with others ticket.In the end, the guys found them cheated by Tom.He was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How envy but still stupid they are!It was unbelievable that Tom could have a ticket.Everyone was shocked so much.And so was I.I think the way he does things just like an adult.Maybe that is the society told him.
1 幽默理论
由于幽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对幽默的研究也呈现多样化。尽管对幽默的研究数不胜数, 但主要有三大传统幽默理论和三大现代幽默理论。
传统的幽默理论主要有释放论, 蔑视论和乖讹论。方传余 (2010) 对幽默理论进行了概括, 释放论指出幽默是对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蔑视论认为幽默是对他人不幸的嘲讽;乖讹论在这三种理论范畴当作最受欢迎, 其理论基础为幽默的与世脱节, 认为“幽默来源于与传统习俗的脱节和相悖”。
随着语用学, 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 现代幽默理论研究成果丰硕。Raskin (1985) 提出了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 “在语篇兼容的情况下, 有两个不同的脚本;这两个不同的脚本互相对立”, 认为脚本的重合和脚本的对立是幽默产生的必要充分条件, 随后他又提出了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的真诚交际和关于幽默的合作原则;Elliot (2011) 认为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是语义脚本理论的变体, 是其进一步的发展, 在脚本对立的基础上, 普遍理论又提出了另外五项参数:逻辑机制, 情境, 对象, 叙述策略和言语幽默;方传余 (2010) 认为以观众为基础的幽默理论则强调了观众的重要性, “认为幽默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笑话叙述者, 笑话文本, 听众和包含这三个要素的特殊情境”。
综上所述, 这些幽默理论都有一共同点, 即有两个对立因素。释放论中人们之所以要释放压力是因为自身的心理状态与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存在矛盾和对立;蔑视论中存在着蔑视者和被蔑视者的对立;乖讹论则是与传统习俗的脱节和对立;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和普遍理论存在两个脚本的对立;以观众为基础的幽默理论则侧重于观众对幽默的反应, 观众之前的预设与幽默文本存在对立。所以, 对立因素的存在是幽默产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2 顺应论和心理空间理论
Verschueren在1987年首次提出顺应论, 在他所著的《语用学诠释》中, 顺应论得到了成熟发展。“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地做选择, 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是由语言内部 (即结构) 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这些选择可以出现在语言形式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音/音位的, 形态的, 句法的, 词汇的, 语义的。”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 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说话者在交际语境上会做出相应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
Fauconnier (1996) 提出了关于意义建构的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 是认知者发生联想、理解意义时临时启动的想象空间如时间空间、信念空间、愿望空间、可能性空间、虚拟空间、位置空间、现实空间等。”Fauconnier (1997) 提出了改进的预设上传原则, 简单来说是指某个预设在心理空间的点阵结构中像上面更高层级的空间传递, 直到该预设在其他空间遇到了与之相同或相悖的预设。在以下例子中,
a. If Max has gone to the meeting, then Max’children are alone.
b. If Max has children, Max’s children are American.
例子a中建立的心理空间预设为Max has children (Max有小孩) , 所以预设可以传递至上面层级的空间 (即基础空间) ;然而例子b中已经断言Max has children (Max有小孩) , 所以预设不能传递至上面层级的空间 (即基础空间) (Croft & Cruse, 2006) 。
根据预设上传原则以及幽默的共同特点, 幽默的关键就是在线建立一个对立空间, 对立空间的预设不能传递至上面层级的空间, 因此与之前已构建的空间形成并置关系。对于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解读, 读者必须要顺应新建立的心理空间, 进行意义的在线构建, 才能够成功理解文学作品当中的言语幽默。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言语幽默的双重空间顺应性分析
1) 物理世界的双重顺应
为了成功交际,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特定的物理环境进行语言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特定的物理世界构建了理想认知模型, 但是随着篇章阅读, 在线构建了另一完全不同的心理空间, 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并置使得幽默产生。读者必须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才能理解幽默的产生。
例1:牧师伸出他的手, 开始祈祷, 然后唱了赞美诗, 又朗读了名为“我的复活与生命”的经文。
仪式继续进行着, 牧师表达了自己的忏悔, ……
“波莉姨妈, 这不公平, 有人应该高兴又见到哈克。”
“是这样, 我很高兴见到他, 可怜的没妈的东西!”波莉姨妈向他投来的爱意与注意力让他比以前更不自在了。
突然, 牧师高声喊道, 声音压过了所有的人:“赞美上帝, 是他给予我们所有的幸福---让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他歌唱吧!”
这段话在小说第十七章, 正当全镇的人为汤姆, 哈克和乔办葬礼的时候, 这三位主人公出现在自己葬礼的现场。牧师成功顺应了这一物理世界的变化, 进行了语言情绪转换。原先带着泪眼祈祷忏悔的牧师, 变得兴奋喜悦。在此前, 读者建立的是心理空间1, 含命题:葬礼是肃穆的, 牧师是伤心的。可是牧师话锋一转, 读者在线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空间2, 含命题:葬礼是开心的, 牧师是兴奋喜悦的。心理空间2 与心理空间1 的预设相悖, 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关系是并置的, 正是因为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并置, 幽默效果得以营造。牧师突如其来的语码转换显得有些滑稽幽默, 但是这一语码转换顺应了物理世界的变化。对于读者而言, 必须做到对心理空间1和心理空间2的双重顺应, 才能理解幽默的产生。
例2:“别动!谁未经我的许可闯进舍伍德森林了?”
“吉斯堡的人是不要睡的许可的, 你——你是谁?”
“居然敢这么说, ”汤姆说道。他们是在背书中的“台词”。
“你居然敢这么说, 你是谁?”
“我, 我是真正的罗宾汉。”
汤姆来到草木茂盛的小林子, 在一块烂木头旁为他的海盗事业做准备时, 乔出现了。正沉浸在自己海盗梦想当中的汤姆虚构出了身处舍伍德森林这一场景, 乔顺应了这一物理世界, 成功地实现了与汤姆的话语交际。读者在此前有成人心理空间含命题这片林子不是舍伍德森林, 而儿童汤姆虚构出了一个心理空间含命题这片林子就是舍伍德森林。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这两个心理空间存在并置, 读者必须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 才能解读幽默。
2) 社会世界的双重顺应
为了成功交际,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进行语言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特定的社会世界构建了理想认知模型, 但是随着篇章阅读, 在线构建了另一完全不同的心理空间, 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并置使得幽默产生。读者必须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才能理解幽默的产生。
例3:“托马斯.索耶——先生。”
“好!好孩子, 不错, ……你不介意告诉我和这位夫人你学会的东西吧——我想你不会的——我们为这些爱学习的孩子而感到自豪, 好, 毫无疑问你知道耶稣十二个门徒的名字, 告诉我前两个好吗?”……
“大卫和格列尔斯!”
回答肯定是错的, 咱们还是发发善心, 快把帷幕落下来, 别再往下看了。
这段对话出现在小说第四章, 主日学校出现了重要来宾——撒切尔法官, 而汤姆因为以物物交换还来的背诵圣经票, 成为了唯一一个有十张票的孩子, 被介绍给法官大人。为了顺应严肃的场合, 汤姆进行了语码转换, 言语也变得庄重起来。在这里, 汤姆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世界, 成功进行了语码转换。通过对前文的阅读, 汤姆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是自由不羁, 无拘无束, 并且讨厌礼数的, 而这里的汤姆言语正规, 与此前的形象存在巨大反差。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读者由于前文形成的心理空间1, 含命题:汤姆讨厌礼数, 无所顾忌, 与这里形成的心理空间2, 含命题:汤姆规矩懂礼, 形成了并置。读者必须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才能解读幽默。
例4、现在汤姆开始在石板上写着什么, 又把它遮着, 不让女孩看到。她求他, 让她看看, 汤姆说:
“没什么。”
“肯定有什么。”
“没什么, 你不想看的。”
“我想, 我真想, 请让我看看。”
“你会告诉别人的。”
“不, 我不会的。”
“你一定谁也不说?永远永远?”
“是的, 我谁也不说, 现在让我看看吧。”她把手放在他的手上, 俩人争了一会儿, 汤姆假装阻拦却又把手滑了下去, 露出几个字:“我爱你。”
汤姆因为喜欢贝琪在向贝琪表白, 原本只是小孩的汤姆把自己想象成了成人, 行为和语言都偏于成人化, 成功顺应了成人表白的社会世界。而读者在线建构的心理空间2, 含命题:汤姆模仿成年人表白, 与现实的心理空间1, 含命题:汤姆是个小孩, 行为也应该像个小孩。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这两个心理空间形成了并置。在这里, 主人公汤姆作为一个儿童, 却对儿童自身心理空间疏远。这种形象的错位营造了幽默的氛围, 读者必须同时顺应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获得幽默解读。
3) 心理世界的双重顺应
为了成功交际,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特定的心理世界进行语言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理想认知模型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但是随着篇章阅读, 在线构建了另一完全不同的心理空间, 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并置使得幽默产生。读者必须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才能理解幽默的产生。
例5:汤姆猛地转了过来, 说:
“你说我在干活?”
“对呀!难道这不是干活?”
汤姆又继续刷着他的墙, 不经意地回答道:
“嗯, 或许是, 或许不是。我只知道, 这很适合汤姆.索耶。”
“噢, 你不是说你喜欢刷墙吧?”
刷子继续在挥舞着。
“喜欢?我没看出我为什么不喜欢, 你觉得每一个男孩都会有机会刷篱笆墙吗?”
……
“汤姆, 让我刷会儿吧。”
这段汤姆和本的对话来自小说第二章, 汤姆·被惩罚刷墙的这一幕被本给撞见了。“凡是一个人迫不得已要去做的事就要称为干活或是工作, 而凡是没有出于逼迫而为的事, 那就可算是玩耍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并且顺应了这一心理世界, 汤姆试图把刷墙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从而达到让本帮助他刷墙的目的。在这里, 儿童1 (Tom) 有 (事实) 心理空间1, 其中含命题:刷墙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儿童1 通过言词让儿童2 (乔) 建立 (信仰) 心理空间2, 其中含命题:刷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这两个心理空间存在并置关系读者需同时顺应这两个心理空间, 从而获得幽默解读。
例6、“奥!汤姆, 你这可怜的小笨蛋, 你还得背, 可别灰心啊。汤姆!你一定能行——如果你背过的话, 我还会送你一样特别好的东西!”
“那好哇!什么东西?玛丽!告诉我是什么呀?”
“别费神了, 汤姆!你知道我如果说是好东西的话, 那就是好东西。”
“你保证那是好东西, 玛丽, 好吧。我重新开始对付它。”
他的确“重新对付那一部分”了——在好奇心和即将到来的收获的双重压力之下, 他的劲头那么大, 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玛丽给他了一个价值十二分半的小刀, 汤姆激动坏了, 浑身充满着幸福。
这一片段在小说第四章, 汤姆在背诵圣经段落的时候漫不经心, 玛丽察觉到了这一点, 许诺汤姆礼物, 顺应了汤姆的心理世界, 成功使得汤姆背诵圣经。读者有 (成人) 事实心理空间, 含命题十二分半的小刀没什么价值; 儿童Tom的心理空间含命题十二分半的小刀非常有价值。根据预设上传原则, 这两个空间存在并置关系, 读者同时顺应这两个空间, 获得幽默解读。
4 结束语
本文从心理空间角度分析幽默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幽默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由于小说对话当中所构建的空间与现实空间存在并置, 幽默得以产生, 而读者必须同时顺应不同的心理空间, 才能理解幽默的产生。本文在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幽默话语的分析, 证实了幽默产生的条件是心理空间的并置,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幽默。
摘要:该文归纳各幽默理论的特点, 总结幽默理论的共同点, 并结合心理空间理论, 从心理空间并置的角度考察幽默的产生。语言的使用即连续不断的语言选择, 该文将在顺应论的大框架下讨论幽默, 只有做到双重空间顺应, 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幽默的产生。通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幽默文本素材对幽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小说, 获得幽默解读。
关键词:幽默,顺应,并置,心理空间
参考文献
[1]方传余.言语幽默语用策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Raskin V.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Dordrecht:Re-idel, 1985.
[3]Elliot O.Parsing the Joke: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and Appropriate Incongru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or research, 2011 (13) .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5]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6]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NewYork:Cambridge Unniversity Press, 1997.
关键词:《汤姆·索亚历险记》 写作技巧 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的是在美国内战发生之前一位小少年的童年成长经历,由于家庭的关系,汤姆·索亚一直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希得生活在姨妈波莉的家中。汤姆·索亚的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性格让他的童年比一般小孩多了几份色彩。汤姆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作者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遗憾的写照,通过对汤姆的人物塑造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了向往。
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现实意义对于文学作品的指导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现实意义在于小主人公性格塑造中情感对于读者的影响,文章中所带有的浪漫幽默的色彩,让我们读者学会了去欣赏孩子的世界,对于孩子的存在要时刻的进行关注,让我们的世界在孩子的真诚启迪中得到思考和反思。
作者在描写汤姆·索亚的时候提到过这几件事情,例如:在描写汤姆为了证实世界对于鬼传论的说法时,汤姆领导一些伙伴在晚上去墓地找鬼的时候,恰巧遇上了杀人犯印第安·乔杀人的整个过程,在指证会的现场汤姆·索亚不顾一切勇敢的站出来指证了他杀人的事实,作者通过对这一事实的描写,让我们感悟了我们大人的世界由于社会的腐蚀变得不再透明和纯净。通过现实意义的交流让我们看清了,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丑陋。这是一种反正常思维的教育写作。还有作者通过对汤姆·索亚情感世界的描写,也让我们有了现实的思考。汤姆·索亚对于贝奇的感情,他因为得不到贝奇的关注而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办法以及与贝奇分手后的难过与伤心,让我们对于我们的感情世界有了一次现实的思考,因为我们现在的人们对于感情的儿戏现象实在太多了,我们对于感情总是不能认真的对待。这样的描写让我们的现实世界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感受,让我们在了解孩子的同时去反思我们的行为。
这些正是作者写作中的技巧特色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不去明显的指出而是借用一种态度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通过描写汤姆对自由的追求在文学写作技巧中的体现
追求自由无束缚的生活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特别是在小孩子的世界观中他们对于摆脱大人对与他们的束缚更为强烈。文章通过对汤姆·索亚的人物塑造让我们对于汤姆的自由世界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汤姆要去冒险要做一个探险家。
汤姆这个人物形象对于自由的追求,也让作者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了自由的追求,文学精神层次的追求让读者更为叹息。对于自由的追求描写,作者的心境在当时也是自由的,在文学世界里的自由是每一位作者与读者追求的世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美好的,这让我们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知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和谐与不成熟,我们活得像个没有经过改造的低级动物,而孩子的世界却是那样的美好和和谐。
3.对文章主题隐晦的诠释在文学写作技巧中的体现
英美的作家习惯性的在写作中,将文章的主体不直接的表述出来,而是借用人物的性格将文章的主体内涵深层次的体现,对于文章的主体需要读者认真的挖掘和研究。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当读者体会到文章的内涵意义时的感悟会加深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与体会。读者在不断的阅读中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也是重要的。
4.关于文章意象方面在写作技巧中的体现
文章的意象是指作者在诠释人物性格的时候对于人物的不同塑造的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会让读者对于人物的多层次有很大的兴趣,让读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人物意识有助于自己性格的再塑造。这就要求了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尽可能的将人物形象进行美化,但是整个美化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真实的基础上的。
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人物塑造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将孩子的天性表现的活灵活现,这也是作者马克·吐温作品体现独特视觉的证明。作者马克·吐温将自己向往的形象在汤姆的身上进行了诠释,让人们对汤姆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个认识和赞扬。小说的写作手法同样是值得读者学习揣摩的地方,本文的写作技巧对于文章的文学价值的鉴定有了很好的帮助,文学价值让读者更加珍惜文章内涵所带给我们的意义。写作技巧的运用让读者的不断阅读收获了不同的文学知识,这也是这篇作品被读者叫好的意义所在。
【《汤姆;索亚》读后感】推荐阅读:
初一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05-28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200字06-07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250字06-25
汤姆索亚历险记600字读后感小学10-01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06-19
汤姆索亚历险记全文09-16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10-31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心得09-27
《汤姆索亚历险记》名著阅读练习卷06-28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600字说明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