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法制渗透教案(精选6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二、整体回顾,再读再悟
提问: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感受读出来。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再由老师引读。然后分小组演,推荐优秀小组在班上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三、开展读书汇报会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
五、板书设计:
孔子 拜师 老子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谦逊大度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理解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读通句子。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预习内容】
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巡视、指导。
(1)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4.全班交流。
(1)、说说你学会的生字生词。一个多音字也行。(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搜集孔子的故事,抽空读一读。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理解感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4.积累好词佳句。【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相互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对难写易错字要仔细观察,认真书写评比。
2.小组合作寻找本课好词、佳句。
(1)请你想像一下,孔子是怎样到洛阳的?(2)“终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含义?
(3)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他和老子见面后说了些什么?(4)请你用不同的线画出他们说的话,并想一想什么意思。
通过读对话,你感受到什么?(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5)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
四、课堂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Chuàng zào sì zhī jī fū zī rùn()()()()2.多音字组词:
降 血 创 3.唱反调
光明对黑暗 上升对 轻对 分对 4.日积月累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找找抄抄,认真体会。
---------------------
---------------------
---------------------5.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行?(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课后找来读一读,并将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2.请你读一读资料袋,你还了解了什么? 展示《论语》中的部分名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六、课后作业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 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3.做一做“孔子书签”。
七、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身为曲阜人,同学们对孔子一定不陌生吧,能不能谈谈你对他的了解。2.引入: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解开这个谜题。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出示生词,检查掌握情况。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2.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你想对孔子说什么?>(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师小结: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齐读)
2、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 齐读子第三声
3、你们了解他吗?是啊!孔子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翻开书69页,读读有关孔子的资料、交流:读了资料,你们对孔子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
4、今天,我们要学习孔子拜师求学的一个故事 板书---拜师
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
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
生4:孔子向谁拜师?
(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
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1:向谁拜老子
师:老子又叫什么?
生:齐声老聃
师:读得真准。孔子又叫什么?
生:孔丘
师:还叫
生:仲尼
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自读课文
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
师追问:从哪儿出发?
生:从曲阜到洛阳
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读着读着,我们就解决了两个问题,读课题提问题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再次强调读题质疑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学生自读自悟
指名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看看老师跟你们找的是不是一样。(出示第1句)
指名读,读准
师: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
交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里人家睡觉了还在走
师:餐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
师:那风餐露宿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还是不理解
师:露是露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像这样理解一个词语中的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值得我们推广的解词的好方法)
同样的办法理解日夜兼程
师:轻轻地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
生1:白天、晚上
生2:中午
师:烈日当头,孔子也在赶路。把话说完整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赶路。
生4: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孔子很辛苦
生2:孔子很好学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
谁再来读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容易,一起来读读
齐读第1句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孔子历经了艰辛?
生:终于
师:还有哪个词
生:风尘仆仆
教师板书:风尘仆仆
师: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
生1:身上都是灰尘
生2:身上都是泥
生3:身上都是沙
师:孔子长途跋涉,身上都是沙、泥,很累的.样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把这个词写在插图旁边,注意仆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写好后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写的字,写得好的可以夸夸他。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在理解中穿插写字教学)
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
师:不知道该怎么做?
生:
师:是的,老师查了渊字,把字典上的意思拍了下来
出示3种注解:1、深水 2、深 3、姓
渊在这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深
师:知道了渊的意思,那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深
听众哄笑
师:老师告诉大家,博是广大的意思。那渊博就是
生:深广
师: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
生:不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闻名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大家,闻有2种意思:1、用鼻子闻 2、听
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都听说过他。
师:像这样理解词语中的一个字来理解真个词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你们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说说看
学生介绍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资料袋里
师: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生1:我的同桌英语很好了还在学习
生2:我的同桌数奥很好也仍然在学
师适时引导: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呢,比如爸爸、妈妈?
生:我爸爸还在学
追问:学什么呢?
生:不知道
台下哄笑
生2:爷爷还在学普通话
师:生活中,工作了还要学,爷爷奶奶还要上老年大学,用一个词就是学无止境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的,拿出抽屉里的练习纸写下来,今天学到的词可以用一用
练习纸的内容为: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以下词语可以选用哦!)
渊博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交流:
生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可以在中间加上所以,读一读
生修改读: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没有用的词语不一样的?
四、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的任务
师:看黑板,孔子就是这样学五止境,所以后来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把他的思想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除了孔子,还有哪个人也很伟大?
生:老子
师: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宣布下课
板书:
向谁学?
去哪里学?
孔子拜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风尘仆仆
建设中心小学 费浩芳
一、导入
1、依次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谁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关于孔子,你知道些什么?)
过渡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为什么要拜师?去哪里拜师?向谁拜师?怎样去拜师?)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
3、交流初读感受
4、读课文词语
相距 纳闷 迎候 等候 请教
保留 传授 品行 止境 敬重 远近闻名 风尘仆仆
5、提问: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交流:向谁拜师
三、细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1、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2、学生自读自悟
3、指名交流
A、生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出示句子,指名读,读准
(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交流:师指导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两词的朗读。
师引导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白天、晚上、中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孔子的辛苦、好学)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自由读和指名读)B、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谁再来读读
4、进一步理解拜师的艰辛
过渡: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孔子历经了艰辛,当他赶到洛阳的时候是怎么个样子了呀?(终于、风尘仆仆)板书:风尘仆仆(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身上都是灰尘、泥、沙)
5、理解为何要拜师
A、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第一段)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渊博与远近闻名两个词)B、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C、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为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D、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E、练习写话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渊博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交流汇报)
四、总结课文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所以后来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把他的思想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除了孔子,还有哪个人也很伟大?(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五、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
《孔子拜师》主要是要我们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3、学前指导。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理解字面意思,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指读)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17、《孔子拜师》法制渗透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的教案01-19
孔子拜师的课堂实录11-29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03-02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02-20
《莫泊桑拜师》教案03-11
莫泊桑拜师-公开课教案07-26
小学六年级语文《莫泊桑拜师》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