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精选9篇)
一、中国 建筑市场的 发展 取得了很大成效我国正处于 经济 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投资建设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项目。已投入运营的,如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航天器试验装配及发射系统、西气东输、上海磁悬浮轨道 交通 工程等。正在建设的,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润扬和苏通长江大桥、中海壳牌石化工程、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都带动了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其他的一些项目,包括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城市商业中心、住宅建设等,还有卫星城开发、小城镇建设等等,使中国的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完成竣工产值1.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26.3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2%;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38.4亿美元。有40个国内建筑 企业 进入2002年国际承包商排
名225强。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2973.65亿元,江苏省2560.23亿元,广东、山东、四川、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超过1000亿元,均创 历史 新高。2003年建筑企业改革发展态势良好。浙江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建筑企业。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市勘察院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成为全国省级建筑设计院和勘察院中第一个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的大院。北京钢铁设计 研究 院2003年新签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额35.6亿元。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与美国柏克德(Bechtel)和福斯特惠勒(Foster Wheeler)公司合资成立项目管理公司,承担了投资40亿美元的中海壳牌石化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2003年报请全国人大同意修改《建筑法》,实施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发布了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发了《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中有关资质管理的实施办法》,印发了“有形建筑市场”、“施工专业分包”和 “施工劳务分包”三个示范合同文本,启动一批涉及建设项目决策、村镇规划编制、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项目管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等新标准的编制工作。个人执业注册制度有了新的进展,继实施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后,电器、设备、岩
土、化工、港口等专业注册工程师已经开始了 考试、考核工作,正在做实施执业制度前的准备。同时,为加强施工阶段有关人员的责任,还建立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印发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考试实施办法》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考核认定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取得初步成效,建筑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有形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筑市场秩序有了较大好转。
二、中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形势随着中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历史进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建筑市场将迎来令人乐观的发展前景。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将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 工业 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对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加入WTO后建筑业3年过渡期、设计咨询业5年过渡期即将先后结束,国外著名建筑企业包括一些设计咨询公司也将进入我国市场。受经济全球化的 影响,中国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日趋增强。可以预见,中国建筑市场主体之间将出现新一轮结构调整,建筑市场将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
三、完善政府监管职能,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近年来,中国建设主管部门为了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健全建设领域法规制度,培育建筑市场机制,健全完善建筑市场体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建筑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目前 正在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法行使政府的建筑市场监管职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事务,放开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把行政审批减下来,集中精力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更多力量放在研究市场发展的“大事”上,更好地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行政许可法》将于今年7月1日将开始实施,促使政府部门的各项审批管理必须上升到依法行政的高度。目前,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正在按照行政许可的规定,重新审视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审批项目,做到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依法行使建设主管部门的建筑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建筑市场规则的公平公正和良好的竞争秩序。对于那些分割市场、不利于建
筑企业做大做强的限制,以及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解决却还在沿用行政手段管理的制度,该弱化的要弱化,该废止的要坚决予以废止。对于继续保留或新设立的行政许可项目,要完善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力和责任,健全过错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使各项法规制度既能起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制约各方主体行为的效果,也能发挥保障建筑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我们将通过贯彻《行政许可法》,科学 适度地调整好建设领域的行政审批制度,使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转变到按照 法律 法规的要求进行建筑市场监管上来。二是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 法律 法规体系。自1997年11月《建筑法》颁布以来,国务院、地方政府和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以《建筑法》及有关法律为母法的法规制度,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地方、部门规章,构建了工程建设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2003年,根据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建筑法》实施以来的有关情况,全国人大决定修改《建筑法》,从工程建设活动客观 规律 和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要求出发,在调整范围、监督管理体制、工程承发包、拖欠工程款、工程风险保障、公共健康安全、建筑环境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补充和调整。以此为契机,建设部已经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建筑法》及其有关的法规制度开展 研究 修改,对现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我国房屋建筑技术法规的研究和编制,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向法制化建设推进。通过对我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框架体系的修改完善,使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更加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形势,更加符合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投资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 企业 和中介机构等)改革产权制度、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三是深化建筑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政府的管理必须公平、高效,维护市场秩序。根据 中国 建筑市场的特点,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有关的市场规则,加快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担保、保险等手段的 应用,在更大程度上消除束缚生产力 发展 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对现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资质标准,将根据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进行修改调整,进一步放开市场。特别是对大家反映较多的施工专业类型划分过细、劳务分包企业过少、专业设计事务所的设立、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企业的培育等 问题,我们将根据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发育水平和建筑企业生产能力等状况,取消各种限制性
规定和歧视性政策。对 目前 实施的一些建筑市场监管制度,如招标投标(包括勘察、设计、施工招投标)、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包括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审查)、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安全生产许可等,将按照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的目标,进行调整、修改、补充、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作为招投标的服务场所,将加快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的步伐,为企业提供快捷的信息和周到的服务。对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实行权责明确,制约有效,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等国际通行的项目实施方式。今年,我们还将加快建立健全以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惩戒为主要 内容 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把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市场竞争、工资支付、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不良行为和处罚记录在案,并在 网络 等媒体上进行公示,促进市场主体守信经营。同时,对这几年来推行的以业主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担保制度,要加大推行力度,提倡工程建设各有关方面投保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工程质量保证险、执业责任险等。四是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人才的合理竞争和流动,是规范的建筑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们启动了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核认定工作,目前正在会同人事部完成建造师考核大纲的审定,进行全国统一 考试。与此同时,我部要组织人员研究起草《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
在时机成熟时,将陆续开展勘察设计注册机械、土木(水利水电)、冶金、环保、矿业/矿物、石油工程师等执业制度的启动工作。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积极开展与各国和有关地区的执业资格互认。最近我们正在进行与香港地区开展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资格互认工作,关于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与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互认工作已经完成,有关文件已经颁布。五是引导建筑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由政府主导型转向了市场主导型,建筑企业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下一步的重点是加强政策引导,指导建筑企业深化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 科技 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带动建筑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鼓励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扩大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国建筑企业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今年建设主管部门拟研究起草《关于继续深化建筑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发展劳务企业,继续构建金字塔型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是提升建筑
市场水平的重要方面,今年中国政府拨款5亿元用于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水平。
1986年, 国务院指示要充分利用邮政机构点多面广、营业时间长的优势, 为广大群众提供储蓄方便, 积聚社会闲散资金, 发展国民经济。随后, 邮政部门恢复开办储蓄业务, 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 我国邮政部门办理的金融业务除储蓄和汇兑外, 还开办了储蓄卡业务, 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开拓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2007年3月6日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挂牌成立之后, 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政局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 作为这支队伍的人员, 我们可以做一下调查和回顾, 其大概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其一, 因父母是邮电老职工, 子女那时可以从内部招工进来, 有的初中没毕业就匆匆上岗了, 甚至有的员工还有小学毕业的, 属于半文盲状态。其二、邮电职工子女退伍服合政策安排的, 学历大多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 也没有经过多少培训就上岗就业了。其三, 就是邮政各种中专技校毕业充实到邮政部门的, 水平相对好些。近几年, 由于就业的压力大, 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经过考试进入邮政银行系统的, 给邮政银行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据调查:邮政系统内, 军人退伍安排的人员, 几乎占到员工的1/2以上, 文化程度偏低, 只能适应邮政通讯时劳动密集型岗位上的工作, 真正有技术的、能操作电脑的、有金融营销能力的人, 无法在邮政银行上大显身手, 无法与邮政银行进行磨合, 即使因就业严峻进入邮政银行的大学生, 也多不愿到农村基层锻炼, 这样整个邮政银行管理人员和基层普通员工的素质都需有待提高, 这就需要自我挖掘自身潜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自我加压, 内外兼修, 强化内功, 力求让每个员工成为业务发展的多面手、即复合型人才;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 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合拍。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三、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抓住存在问题的关键,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远程多级中心等渠道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且大部分网点都分布在农村乡镇, 这样极容易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今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素质还相对较低, 这就需要抓思想教育、抓经营管理, 并制定严格、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力上, 应加大监督机制, 让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资金安全上, 在技防、人防上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防止抓大放小, 外紧内松。随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渐从邮政上的财务体制中分离出来, 并单独核算, 而检查力度也要不断加大, 例如各市、县支行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稽查人员和审计部门, 为规范基层邮政储蓄人员的操作水平、思想作风、忠诚度都做全面的调查, 并分门别类的建立专门档案, 并对员工的思想排查、个人爱好以及个人业余时间的安排也要做一些调查等等。
(二) 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互学共进, 广泛交流, 提高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旬子在《劝学》有句:“玉在山而草木润。”对于刚组建的邮政银行而言, 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 业务已是不同往昔了, 从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如今的全部的电脑化操作, 业务变化更新快, 手续繁杂、信息量大, 如果不时刻加强自我学习, 就有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在各种业务培训中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因为今天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特殊, 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对一个坑”, 员工只能抽出很有限的时间去参加学习和培训, 又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所以笔者感觉, 员工只有自我有意识的学习, 才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 在发展传统的邮储向“金融化”转变上要加快人才思维转变
1.要加快能力的转变。
随着邮储银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 人气增加, 窗口接待能力需要加强, 为客户营造一个良好的储蓄环境非常重要。现在, 邮储的功能不断扩大, 中间业务用户增长很快, 其现有的接待能力与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浮现出来。仍然沿袭简单的、单一的窗口来接待, 动辄排队等候。显然不能使客户满意, 也不能适应办理客户层次的需要了。
2.加快服务的转变。
有专家在设计邮政银行前景时曾做过这样的一番评论:“目前邮储银行缺少的已不是用户, 而是服务。与一些专业银行相比, 邮储银行在服务方面还有差距……”的确, 现在的银行非常注意服务的改善, 如为大客户开设专室专柜,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全员素质、实行规范化操作等。这些改进很大程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服务赢得市场的经验观念。邮政银行的当务之急, 是要适应新的形势, 同时, 提升服务与能力这两大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吸引客户, 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用户群, 为邮储“银行化”运作奠定健康、长远的发展基础。
(四) 充分认识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邮政银行作为一家零售性商业银行, 必须功能齐全, 结构合理。过去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负债雷业务, 资产业务是短板, 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占比不合理, 远不足以推动银行收入的增长。如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转型了, 首先要做好资产类业务, 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资产业务。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县域机构发挥资产业务的必由之路和理想切入点。小额贷款的市场潜力巨大, 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 客户和风险也相对分散, 与邮储银行网络型企业的特点和现阶段员工能力匹配性好, 竞争相对薄弱, 完全能够成为邮储银行有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零售资产业务, 成为县域机构的重要盈利途径。对于发展信贷业务, 并不是不顾风险片面追求发展, 而是要做到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发展。信贷业务是高风险高收入的业务, 我们既要实现高受益, 同时又要管好高风险确保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科学平衡。管住了风险就等于创造了效益, 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 要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充分的贷款调查和严格的贷后管理, 审计部门、风险合规部门也需及时跟进, 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五) 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应积极发挥人事组织协调作用, 在学习培训上做好上传下达的作用, 完备职业技能业务师 (技师) 团队
邮政银行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员工充实队伍, 对于每一个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 在现代企业里, 有人对员工的这种培训有种说法是“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对员工的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如员工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交流培训, 集中授课培训、网上远程培训等、配需后总要经过各种考核验收, 优秀的员工总会彰显出来, 对于个别员工学习好、表现好的, 人事部门可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不仅可以起到模范的带动作用, 更主要的还是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和提升员工的创业激情。根据马斯洛的五种需求论我们可以看出, 成就感和个人的价值体现, 最能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
(六) 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的人才模式, 搭建行业职业教育平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 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制定金融发展战略, 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近年来, 中国加快了融入国际金融的步伐, 加强国际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 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 并能够从全球视角把握中国金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迫切。
目前中国邮政金融急需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 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竞争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满足各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 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摘要: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我国的邮政储蓄是在1986年国家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开始恢复并开办的, 最初的邮政储蓄实际上邮政部门代理人民银行经办储蓄业务的。1990年1月1日邮政储蓄由邮政部门自办, 由手续费收入改为利差收入。2006年5月8日,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在北京正式成立。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18日成立。2009年8月26日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充分认识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完备职业技能业务师 (技师) 团队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的人才模式。搭建行业职业教育平台中国邮政金融急需金融人才的结构, 实施行业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分析了邮政金融市场行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规划了职业教育完成邮政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才战略,职业教育,机遇,挑战,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报, 2010-2-23.
[2]邮政储蓄银行负债业务, 2009-5-11.
[3]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 2012-1-7.
[4]邮政技术, 2009-4-12.
[5]中国金融, 2012-1-20.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速度很快,但占中国对外投资和东盟吸收外资的份额还很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存量为151.2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4.7%。据东盟统计,2001~2010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仅占同期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7%,远低于欧盟(26%)、日本(14.5%)和美国(9.9%)对东盟的投资水平。
政策机遇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以下机遇: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从制度上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便利与机遇。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于2004~2009年期间逐步签署。
《货物贸易协议》于2005年生效,其核心在于实现了中国与东盟成员国90%以上贸易商品的零关税,能使在东盟投资设厂的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时享受关税减免。同时生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核心则为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领域产生的争端提供了以磋商为主的解决方式。
在2007年7月生效的《服务贸易协议》中,东盟各国对中国开放了第一批服务贸易行业,开放水平高于WTO承诺水平;201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关于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具体承诺的议定书》,《议定书》已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相比第一批具体承诺,东盟各国的第二批具体承诺涵盖的部门也明显增加,不仅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做出更高水平的开放,许多国家的承诺还超出了WTO新一轮谈判出价水平,这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各国的服务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0年生效的《投资协议》则通过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建立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提供投资保护,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中国赴东盟投资的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
中国政府在自贸区框架下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合作举措,为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创造了机会。一是美元信贷支持。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共支持了50多个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涉及几乎所有东盟国家。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方将追加10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4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二是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2009年4月,中国提出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三是建立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2010年10月,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在第1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成立。银联体首批成员行均为各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所在国家及东盟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其中中国的参与方为国家开发银行。四是共建经贸合作区。
东盟一体化以及对外签订的自贸协定为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东盟已经提出2015年要建立经济共同体,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投资和劳工的自由流通;同时,除了中国之外,东盟还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签订了自贸协定。这就是说,在东盟一国投资建厂,生产的货物不仅可免税到达其余东盟国家,还可免税进入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企业走出去,我国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一是设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2005年我国出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此后每年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办法规定同一企业当年获得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累计补助额不得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二是减化对外投资核准程序。2009年,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减化了对外投资核准程序,以鼓励境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三是允许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以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境内机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面临挑战
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还面临一些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这个竞争,既有来自中国企业的,也有本地企业的,还有开拓东盟市场较早的日韩欧美企业,对此,希望开拓东盟市场的企业应有清醒认识。
进入过程可能有周折。一些东盟国家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对外资限制较多,进入可能面临障碍。即便是法律允许可以进入的行业,一些项目的审批周期也可能较长,对此要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心理准备。
法律政策环境复杂多变。随着一些东盟成员国尤其是新成员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各种法律政策都在修改完善之中,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复杂而且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关注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和修订。
融资较难。一些东盟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国家财政能力较弱,即便是当地的企业也较难获得贷款。对于开拓东盟市场的民营中小企业而言,一旦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较难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对此,企业应多方筹划,做好项目的资金保障工作。
面临属地化经营的挑战。东盟国家普遍希望外国投资能增加本地就业和本地采购,进行属地化经营。但对于企业而言,属地化经营不仅存在语言沟通、文化认同上的困难,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制约,如当地工人技术能力的欠缺、工作效率的差异、本地采购的质量和成本问题等。
回顾过去,中国磁材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己经受到了严峻考验。
2009年国内磁材产业仍然保持平缓增长,全年磁材产业销售收入完成约350亿元。
展望未来,磁性元件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全球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及其对国内磁材产业格局可能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实现我国磁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与思考。
(一)发展机遇和条件
1、中国拥有13亿人口,有着巨大应用市场支撑,而且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磁性材料制造中心,要有信心和决心做磁材强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中国磁性材料核心企业己形成,磁材产量世界第一,企业实力已经增强。
3、中国具有世界数量最大的磁学专业研究队伍,除专业研究院所,还有2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磁学或相关专业,早期的骨干企业也锻炼了大批生产专业人才。
4、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应用进一步扩大到高档领域。高性能产品比例逐年增加。
5、中国磁性材料制造设备自动化程度、效率得到改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操作人性化、提高运行可靠性、稳定性是发展方向。
6、中国原料资源丰富,国外磁性材料及元器件企业纷纷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促进中国磁性材料整体实力提高。
7、新兴应用市场不断开发并快速发展,如汽车电子、LEDNB、LEDTV、LED照明、EMC、3C网、智能电网、节能减排、风光发电、电动车等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为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新机遇。
(二)风险和挑战
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2007年以来,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也上涨:加上能源涨价且供应紧张,导致总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给磁性材料生产企业造成极大困难。
2、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短期降温
由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楼市暴涨和股市暴跌,经济下滑,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抑制了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短期的发展。
3、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属于开放性行业,国外企业的不断进入,以优势的技术和装备、较低的成本生产,加剧了国内市场同业的竞争。
4、劳动力紧张、人员流动性加强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5、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
6、原材料供应、上下游产业波动风险。
供货量不足、原材料涨价或质量问题等不可测因素,影响磁性材料产品的产量、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磁性材料行业的发展受国际、国内市场上述下游产业波动的影响较大。
7、产品技术风险
企业面临产品技术含量下降、升级换代加快及企业核心技术流失风险。
8、磁性行业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决定企业未来,企业应在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企业社会公信度、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构成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上下功夫。加强自主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资本社会化,产品差异化、技术专利化。
企业产品产能结构调整 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模式(特色产品、回款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企业效率。目前国内磁性材料与器件产业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在制造环节,品牌、技术环节未形成整体性突破。关注4C融合、3G通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消费(智能手机、智慧电视、电子娱乐等)、节能减排、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电子、LED、EMC等产品升级的战略机会,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在新兴产品应用领域实现突破。
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磁性材料与器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整体而言是粗放式的,追求产能规模,单纯以投资驱动发展、并以低成本为竞争利器的产业发展。这种模式弊端在这两年已经逐步呈现。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必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驱动和内需拉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上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内需的增长将是整个产业中长期发展的两上根本驱动力量。
(三)中国磁材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的磁性材料工业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具有良好的整机配套市场和投资环境,以及巨大的国内应用市场支持,将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同时将加速日本、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的磁体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推动中国磁材整体水平提高,促使中国磁体产品的质量档次总体上得到新的提升,但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
由于新家电、信息(三网合一)和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如家电信息化,手机多媒体化、电脑笔记本化、电视平板化、汽车电子化、3G通信,以及绿色照明和新能源开发,使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今后5-10年内,是高档产品发展时期,中低档产品逐渐萎缩。但是,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要提高高端产品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努力赶上。
未来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将会持续发展l0-20年。后续发展集中在高性能产品。到2010年中国的磁体的产量将占全球的产量超过60%以上。高性能产品将超过国内总产量的50%。
2010年展望:联合国公布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2.4%,中国GDP增长l0%。(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8%),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迸出口增长17%。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带动明显,金砖四国:中国(制造业)、俄罗斯(能源业)、巴西(资源业)、印度(软件业)。作用扩大,成为企业度过经济危机的最佳港湾。
东电化(TDK)中国区董事长南研造也表示;中国市场已成为TDK事业开展的主要目标市场,正计划增加投资,扩充产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五大趋势将助推中国磁性材料产业:
(l)信息技术创新速度加快:IT专利大幅增加,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滋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网络发展催生更多业态发展模式,“智慧地球”,软件服务化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3)技术产业融合渗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三屏融合将极大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4)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
(5)智能电网、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发展新兴市场和高性价比产品是磁材企业发展重点,新兴市场、新材料与新工艺与新应用紧密结合创造产业发展空间,如LED、风能、太阳能、3G、电子书、智能掌机、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市场,节能补贴政策推动节能空调(2级能效国家补贴15%)、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机(2级以上能效),全国电机总容量7亿千瓦,占全国用电量的60%,达2万亿千瓦时,2010年节能减排中央安排补贴资金700亿元(专项500亿,新能源109亿,再生能源100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前高后低,要警惕“啤酒效应”发生。
2、中国磁性材料发展预测
到2010年和2015年,由于新兴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快速发展,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
预测,到2010年,中国软磁铁氧体产量将达到32万吨,其中镍锌和镁锌软磁铁氧体将超过6万吨;到2015年,中国软磁铁氧体产量将达到42万吨,其中镍锌和镁锌软磁铁氧体超过8万吨。
到2010年,世界永磁铁氧体材料产量将超过到90万吨,而中国永磁铁氧体材料产量将达50万吨,其中粘结永磁铁氧体约8万吨。
到2010年,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会突破8万吨,中国产量将超过7万吨;到2010年,全球粘强钕铁硼产量会突破1万吨,中国产量将超过6000吨。
——08会本(4)班余星馨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9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国内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但投资需求仍然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应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消费需求能力没有大的损伤,基于以下依据判断:一是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主要是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有大的提高,对于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产生冲击的对象,主要是出口型产业,并没有波及到全部;国际金融危机中收入受影响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和职业层次比较低的群体,而他们不是我国消费的主体。三是我国经济在2009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消费需求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在当前我国还存在大量阻碍消费需求增长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加上人们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依靠短时的刺激性政策还是难以有大的突破。我国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虽然民间投资并没有完全启动,但4万亿投资项目中,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总体上看,投资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积累弱。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本来有动力潜心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根据我们对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企业的动力往往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技术创新),但由于我国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罗定中学刘燕玲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框题的主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理解全课的重要核心观点。它是基于学生已经了解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竞争态势的变化,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同在,需要自觉增强民族危机感、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责任感。本框题的学习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学生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全面、真实地了解国情,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针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同时更深层地挖掘和利用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突出情感和能力目标,这样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责任感,又能帮助学生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懂得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高扬民族精神,才能振兴中华。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材料、信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心祖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增强民族危机感、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当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重难点】
1.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2.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搜集当今国际竞争实例等材料,了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闻播报,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国际舆论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是误判》,要求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总结引入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摆观点:
对于机遇与挑战,有人认为这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说明,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条件太多了,机遇大于挑战;有人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挑战大于机遇。
过渡:
赞成机遇大于挑战的观点的请举手。赞成挑战大于机遇的请举手。
活动一:大PK“究竟在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正方观点: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反方观点: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
正方发言:当今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投影)
材料一: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图片)
“蛟龙”顶起中国纪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载人深潜技术国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和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速度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算性能最高纪录,一举夺得世界冠军。(图片)等。
材料二: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排名由“十五”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亿美元。
此外,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成就,目前已累计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
材料三:2001年末,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中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34.7%,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1.1倍。
材料四: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成为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届博览会。
中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比如国际金融海啸后,中国发挥了独特的稳定作用,“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
目前国际媒体对我国的正面报道增多,国际舆论正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
所以在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反方发言: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多种力量制约中国。美国担心中国势力增大,挑战美国,故通过经贸、科技、气候、安全等问题遏制中国。欧盟极力诋毁中国;新兴大国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在国际资源、市场、引资和话语权等方面与中国展开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和斗争。
例如: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等。(投影材料)
还有我国资源、环境方面严峻的形势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加之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续高速发展困难重重。(投影我国面临的挑战)所以,在当今时代,我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正方发言:国际竞争激烈也是机遇。竞争可以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竞争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竞争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动力。
反方发言:您们要明白,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原料的争夺、科技的创新、文化的较量、人才的培养与争夺等方面。
我们来看综合国力对比(投影表格)
2008全球综合国力 TOP15 排行
排
名国 名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社会政府外交年增长综合国力 发展 调控 力 640 475 322 480 473 225 205 207 224 221 159 121 142 130 128 率 力 美国 2839 1846 2416 626 日本 1909 1192 865 中国 1741 369 德国 1559 918 法国 1582 905 870 670 660 258 551 219 216 0.43% 8750 0.26% 5025 10.43% 4200 0.48% 4199-1.04% 4185
大家很明显看到国际竞争中的特点是什么?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就是国际竞争的实质(投影国际竞争的实质)
我们有什么?2009年我们超越日本成为第二经济体,但人均收入排一百位。某些科技水平排在前列,但总体水平不高。人口众多,但人才资源缺乏。哎,在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
参加PK的同学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论,是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间的竞争。两方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来我往,有理有据。引导大家得出机遇大于挑战的结论。
师从金融危机寒流席卷全球时,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中国经济2009年实现8%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达50%。而最终中国经济增长了
9.1%。近五年来我国以年均10%的速度领跑全球。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总结归纳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
承转: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重要的机遇期,对其他国家来讲也是机遇吗? 过渡:中国必须把握好机遇,要不然我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
活动二:讨论:
我国应如何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从经济、科技、民生、环保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做法。而这些我国正在努力当中,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承转:我们中学生作为祖国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又应该怎样做?
学生齐答。
师:你做的好不好呢?现在来做个反思:拿一个本子,写一写,你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你怎样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跨越式发展?
活动三:反思
教师巡查点评。
教师总结:人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我们要战胜自己。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上一代人幸福的多,我们更要珍惜,抓住机遇,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请同学们课后把反思写得更详细些,希望对我们九年级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与我国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大PK、小组讨论、反思一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调动学生积极性,明确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知道祖国需要努力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个人也需要努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教师在导入时播放了新闻《国际舆论质疑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学生感到具有说服力,激发学生讨论,合情
合理,过渡自然。根据课堂观察,学生观看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完后反响强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教师再适当点拨总结,从而过渡到主题。
为组织好课堂大PK,学生课前分好组,自觉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筛选最有用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祖国命运更加的关心。通过PK,让全体同学明白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大家对两方的针锋相对很感兴趣,非常认真的听两方的观点,最后不由自主地爆发掌声。突出了重点。
小组讨论“中国如何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同学们从经济、科技、文化等个角度回答了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发言中,学生相互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小学开设创新课程教学。既复习了前面一、二单元的知识内容,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全面思考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
最后反思的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学习。实现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老年产业,人口老龄化,机遇,挑战,思考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并呈现加速态势, 截止到2013年,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 达到2.02亿, 占我国总人口的14.8%, 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根据相关老年人口预测, 我国在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4亿大关, 占中国人口总数30%。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无疑对中国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老年产业正在步入朝阳产业的行列, 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我国老年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瓶颈”, 党和政府应在市场经济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前提下, 积极引导中国老年产业良性发展。
一、中国老年产业研究回顾
唐仲勋、叶南客 (1999) 从老年产业的市场前景、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特征、老年市场的多样化角度对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描述, 并提出促进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邬沧萍 (2000)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老龄产业研讨会上指出, 老年服务业和护理业是我国老龄产业的重点, 而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 (LTC) 是老龄产业的重中之重, 并提出产业化、市场化的老年服务业、护理业可以有效地促进LTC的发展;邓国胜 (2000) 提出针对老年产品的不同性质, 要发挥企业、政府和NPO的不同作用, 不可缺位和越位;李建民 (2000) 则认为中国老年产业研究应关注老年人消费需求、供给以及政府的作用和行为方面, 对中国老年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陆杰华 (2000) 认为中国老年产业发展体系应包括卫生、家政、商品消费、保险、金融、房地产、旅游和娱乐、教育、咨询服务及其他特殊行业, 并认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完善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
对以往中国老年产业回顾可知, 鉴于中国于21世纪元年进入老年型社会, 学者对中国老年产业 (也称之为老龄产业) 的研究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 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老年产业发展前景、措施政策等角度对老年产业进行研究探讨。
二、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
1. 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老年人口众多, 目前拥有2亿人的消费群体, 未来三十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4亿。表1列出了近年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趋势。从表1可知,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绝对数和比重稳步上升, 至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突破2亿大关, 占中国总人口比重为14.9%, 规模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蕴藏了巨大的商机。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2.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28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完善老龄产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 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也明确提出, “各地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为贯彻落实35号文件, 2014年10月23日财政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 (财社〔2014〕113号, 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切实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这是继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 (财社[2014]105号《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之后, 国家加大公共财政投向养老服务业的又一重要政策。
3. 普遍的社会共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的快速发展, 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社会共识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老年产业存在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才能消除制约老年产业发展的障碍, 才动员全社会投入到老龄事业发展当中去, 为中国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肥沃土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家庭子女更愿意为老人提供相关服务, 为老人购买保健用品、药品已成为流行趋势, “送健康”已渐渐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的首选。
三、中国老年产业面对的挑战
1. 老人消费观念保守, 消费意愿低
由于受传统消费观念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影响, 相对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 中国老年人会更多地倾向于个人储蓄, 消费意愿普遍不高。现阶段,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层次较低, 退休金难以满足晚年生活, 老人为避免未来养老风险, 而不敢消费。另外, 中国有“重小轻老”的传统, 老年人把自己毕生储蓄能够大方的交给儿孙消费, 而自己却舍不得消费, 消费意愿较低。
2. 缺少有力的老年产业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国老年产业尽管发展较快, 但仍然处于较低阶段。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 国务院出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对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 但是仍缺乏全面、系统的行业规范和明确的市场准入规则, 对老年产业的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年事业, 但是民间机构在资金支持、土地政策、税收等方面无法享受到公办机构的优惠, 以至于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老年人对民间机构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 而公办机构资源紧张又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表2列出了近年来中国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从表2中可以看出, 尽管近年来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床位数持续增多, 但相对于中国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而言, 无异于杯水车薪, 无法满足老年人入住需要。
单位:万张、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3. 专业护理人员缺乏, 且素质不高
相对于中国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 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万艳 (2014) 针对养老院的一项研究表明, 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或多或少遭受了一些来自机构及护工的暴力, 这些暴力可以归纳为热暴力和冷暴力, 机构护理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导致老年人虐待发生的原因之一, 养老机构暴力的存在打击了老年人的入住意愿, 伤害了老年人的感情和自尊。除了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以外, 中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人数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缺口达千万人。
四、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思考
1. 开发研究新型老年产品, 丰富产品种类
中国老年产业应立足于老年人特殊需求, 量体裁衣地设计与制造老年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创新产品设计理念, 开发更多的、价格低廉的、保健型的老年产品。由于老年人更看重物品的实用性和低廉性, 因此厂家本着便利性原则, 更多地推出实用性产品, 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2.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走产业化道路
首先, 政府要对民营资本的介入进行相关的税收优惠, 并提供政策性贷款。对于社会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应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针对老年人注册成立的老年产品生产厂家, 鉴于利润率较低, 应在5年内减免相关税收;鼓励交通、金融、银行、保险、旅游资源向养老领域聚集。其次, 对老年产业的性质进行明确规定, 可以将老年产业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营利性的老年产品企业, 政府要积极引导, 提供必要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于非营利性老年产品企业, 政府要负责买单, 注重社会利益。再次, 提高护理人员工资水平, 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最后, 政府积极制定老年产业政策和相关市场准入规则, 对于不合格的生产厂家要坚决予以退出, 对于诚信经营、产品质量较佳的生产厂家给予培植和鼓励。
3. 转变老人消费观念, 着力提高购买力
一方面, 清晰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与老年产业的内在关系, 只要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解除老人后顾之忧, 才能释放出消费需求, 促进中国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鼓励老年人购买服务要加强消费“示范教育”, 子女在消费方面容易接受新的消费理念, 子女亲身实践, 形成示范, 老年人也会慢慢转变消费观念, 这对于老年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
4.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 鼓励购买养老服务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资产管理服务。商业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职能对老年人有重要的价值, 是一种互惠双赢模式。老年人工作期间的储蓄要多于大多数年轻人, 我国城市老年人至少拥有一套住房, 根据现在市场行情估计, 如果居住在北京二环以内, 老年人会拥有价值超过200万人民币的房产。这些资产通过合适的处置就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比如“以房养老”, 就是此类业务的一种, 因此, 要积极引导发展商业保险业务, 鼓励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应斌.中国老年产业发展障碍与出路.商业时代[J], 2003 (20) .
[2]彭雅惠, 王晗.把“养老”做成“朝阳产业”.湖南日报[N], 2014-10-11 (003) .
[3]曹连峰.东营市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科技向导[J], 2014 (05) .
[4]郭春慧.关于建设老年产业服务基地的思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3 (03) .
[5]徐京.老年产业, 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国老年报[N], 2001-2-24 (001) .
[6]张启涵.老年产业:一座待挖的产业“金矿”.牡丹江日报[N], 2010-5-5 (002) .
[7]蔡恩泽.老年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中国审计报[N], 2014-1-13 (006) .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机遇;挑战
一、民间工艺美术走向市场化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开发,也揭开了民间工业美术神秘的面纱,民间艺人也纷纷来到城市,在城市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成名契机。可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大多数的民间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转变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形态,使其走向了市场化道路。
民间艺人因为个人追求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转变形式,有的转变是为了技藝的传承,有的转变则是为了经济利益。其中,以经济利益为优先考虑的艺人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民间工艺美术品被批量生产,而且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市场化。机器取代了手工作业,虽然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满足了市场的消费需要,可是也造成了民间工艺品缺少文化内涵,降低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民间工艺品中含有大量的社会元素,更加符合上流人士的心理需求,为民间艺人累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成名机会。可是,由于民间艺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交和应酬上,没有时间手工创作,使得很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的机遇
(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我国也大开门户,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旅游参观。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各个地区特色的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他们在欣赏我国风土人情的时候也对民间工艺美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国人民大多已经奔向了小康生活,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想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些人都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群众基础,庞大的群众需求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扩大了民间工艺品的传播
过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数量稀少,通常在小范围内流传,而且民间工艺品本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个地区的造型和工艺都不相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促进了民间工艺品的流通,使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汇聚到了一起,消费者不需要游历各地就可以购买到富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不仅促进了市场消费,还有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播,让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让民间工艺美术被大众群体所熟知,为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民间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艺人无法依靠技艺维持生计,就会被迫从事其他职业,导致有些珍贵的技艺失传,不利于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扩大了工艺品的销售市场,改善了民间艺人的生活,促使其将技艺发扬光大,从而保证了民间艺术的完整性。
三、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一)迎合之风盛行
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民间艺人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将民间工艺品与现代的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得民间工艺品的做工更加精致,色彩越来越艳丽,造型越来越新颖,以吸引消费者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民间工艺品也失去了原始质朴的味道,导致艺术价值大大的降低。民间工艺品,顾名思义,来自于民间的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具备传统元素和艺术价值,如果失去了传统和艺术,那么民间工艺品就会沦落为普通的工艺品,不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
(二)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民间艺人为了经济利益将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出售给商人,商人为了增加利润,往往会使用劣质的材料,以批发的形式大规模重复性的生产民间工艺品,使得同样的民间工艺品在市场上泛滥,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而且生产的民间工艺品质量较差,色彩和造型上与原有工艺相差甚远,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对民间艺术的发扬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根据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创作了民间工艺品,所以每个民间工艺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是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发生了融合,经常在某个地区发现其他多个地区的民间工艺品,而且商人为了增加盈利将这些民间工艺品的价格设置的较高,严重搅乱了民间工艺品市场。虽然这种市场化模式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传播,但是也导致我国独特的地域性文化逐渐消失,各民族的文化趋于大同,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四、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建议
民间艺术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单纯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逐渐走向灭亡。如今的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上,批量生产的民间工艺品没有注入民间艺人的情感,只是大量质量低劣的复制品,导致民间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可是,商品经济的趋势又是不可抗拒的,艺术品商品化对民间艺人,对地方文化馆都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因势利导,使其不单纯为金钱所支配,或许可以避免对民间美术更大范围的破坏,使其健康的发展。
在存的民艺资料日渐减少,一些优秀的民间工艺品种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为了避免传统和文化的缺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保护措施。我们在研究民艺的同时,不应只停留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还要通过这些研究,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使保护与开发并存,研究与利用并举,把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纳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五、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民间文化,还应减少民间工艺品的粗制滥造,促进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民间工艺品的保护工作,并鼓励民间艺人研究新的制作工艺,增加民间工艺品的多样性,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保障我国各个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侯杰.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思考[J].网友世界,2013(24)
[2]梁烨.论民间艺术产业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0(02)
[3]宿彩艳.民间艺术产业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报,2012(06)
2015年7月30日,山东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济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鲁货网络销售、电商人才培训、云计算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应用、“信用山东”等七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标志着山东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山东省政府将大力支持阿里巴巴在山东的发展,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促进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和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实现合作共赢。
面对机遇与挑战,枣庄的电子商务市场是否做好准备了呢?
一、我国及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概述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
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5.88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21万亿元。
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同比增长31.4%。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9%。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7%。截止2014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50万人。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800万人。
2015年一季度,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一季度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仍然占主导地位,整体占比75.7%,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46.5%。
以上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4年底,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从4.5万亿元增长到13.4万亿元,增长了1.98倍。仅2015年第一季度,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就接近2010年全年的交易额。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0年及2014年底的数据分别为15.5万亿元、26.2万亿元,2014年比2010年增长69.0%,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远超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二)山东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2014年山东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以下简称《报告》),全省调查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819.5亿元,居全国
第4位;2014年省内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3万亿元左右,占全国交易额的5%,交易额比上年增长25%左右。
《报告》对全省符合第三次经济普查要求的8万家企业电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电子商务呈快速发展态势,交易金额不断扩大,电子商务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但在地区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电商领域,山东制造业仍是“龙头”。16个行业中,制造业电商交易额占83%,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三是采矿业。B2B这种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仍然是我省电子商务交易的主要形式。
(三)综述
根据全国和全省的数据分析来看,B2B电子商务对企业成本控制、决策观念、战略制定和实施等各方面以迅猛发展之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对越来越多的企业来讲,参与并开展电子商务模式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了必然,需要的是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地开展B2B电子商务。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仍然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零售交易市场所占份额由2010年的11.3%增长到2015年一季度的21.8%,所占市场份额在逐步加大;并根据近年来中国居民网上购物用户和增长吕来看,网络零售交易市场占电子市场交易额的比重有着继续扩大的趋势。
近6年中国居民网上购物用户和增长率万人***20000***0000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网上购物用户比上年增长%739016.8%1079020.8%21.7%194001606026.3%46%48.8%2470031200%6050403020100
二、枣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目前,枣庄电子商务概念在社会和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各区市电子商务发展均已形成雏形,但总体来看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不高,还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截止到2014年底,枣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300.7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6.1亿元,占比75.2%,同比增长19%;网络零售交易额达67.1亿元,占比22.3%,同比增长22%。
根据2014年《枣庄市商务局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文,枣庄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8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0%。到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枣庄的网络零售额占比已经实现了既定目标。
(一)实体经济电子商务(B2B)在枣庄的发展 截止到2014年底,枣庄从事B2B电子商务的活跃企业达到3000余家,占全省活跃企业总数的3.75%,依托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慧聪网、敦煌网、兰亭集势等B2B综合平台开展交易。截止到2014年底,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6.1亿元,占枣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的75.2%,同比增长19%。如下图所示,根据阿里巴巴网站数据显示,枣庄注册运营的企业中,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制造、造纸、钢铁企业等制造业占据全市注册运营企业的78%,比全省的83%低5个百分点。
枣庄B2B企业行业分布图钢铁企业造纸企业5%机械制造企业15%纺织服装企业31%物流企业3%在其他平台运行及其他行业企业10%煤炭企业化工企业造纸企业化工企业24%煤炭企业9%机械制造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在其他平台运行及其他行业企业钢铁企业3%
(二)网络零售(B2C、C2C)领域在枣庄的发展 2015年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总额为1.6亿元,占全部限上销售总额的0.5%。
但通过网络数据监测,2014年枣庄企业和个人在网络上开设网店的数量达到12300余家,主要依托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实现交易,其中在淘宝天猫注册的网店9200余家,占总网店数的75%以上,销售额达53亿元,占总网店数的79%;在京东商城注册的网店达到1500余家,占总网店数的12%,销售额达到9.4亿元,占比14%。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O2O)领域在枣庄的发展 O2O是继B2B、B2C、C2C等模式后的一个新型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具体而言,指线上销售支付,线下经营和消费,将线
下经营活动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2014年,我市仅在美团网注册并提供服务的商家就达到5000余家,通过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购买服务的人数就达到70余万人,人均消费达10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
(一)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电子商务是目前各级政府、各企业趋之若鹜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潮流推动的企业发展必然道路,对于这一点大家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很多企业是在对电子商务系统并不熟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也没有充分了解自身需要,受舆论引导匆匆上马。认为,只要企业在网上有了主页,广告上了网,订单就会像雪片一样飘来,而一旦反馈来得稍迟一些,便又会觉得上了“互联网”的当。网站运营后缺少系统管理和维护,花费大量资金的电子商务系统流于形式,造成资金和人员的浪费,同时长期不更新的网页资料也对企业信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对实体经济开拓B2B(企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引导和政策不足。笔者认为,B2B(企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该是枣庄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领域,枣庄企业在B2C、C2C领域,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和江浙沪一带以及各大商贸集中地相比不具备优势,二是和淘宝、京东等企业竞争已经没有优势,并且网络零售难以成为解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之
道,要解决大型企业、工业、产业集聚的长期发展问题,枣庄应大力发展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三)电子商务存在物流发展瓶颈。物流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流过程的快慢以及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在的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都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有的地区是物流配送估计不到的地方。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几乎没有物流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物流策划,物流增值少,仍停留在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枣庄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运输链、信息链、服务链等配套环节很不完善。
四、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大,今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制约枣庄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培育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全市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继续加强政府引导,突出做好目标落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年,《枣庄市商务局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中制定了全市2017年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及工作重点。针对发展目标与重点,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切实落实政策,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借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形成新兴业态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促进经济转型方面,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不仅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日益与各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大量新型的现代服务业态。建议枣庄政府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以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推动形成新兴业态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仓储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保障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仓储配送用地,完善跨区域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逐步形成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物流配送体系。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电商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
金投资建设智能物流信息网络,实现制造企业、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
【中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推荐阅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发展机遇分析06-05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10-25
中国建筑企业资质网06-21
中国建筑史 重点09-29
中国建筑学排名10-17
中国建筑史总结10-20
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07-14
中国绿色建筑经典案例09-29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