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本树立安全文化理念(共9篇)
安全文化理念是指安全文化的哲学思考,是对安全本质认识的升华,是对传统安全理念的突破,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安全文化理念对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安全专家罗云指出:“没有安全文化的理念,事故就会一个接一个,永远纠缠于事故处理中。”安全天天在讲,安全知识一看就明,一讲就通,但一做就难,甚至有些人明知故犯,主要原因在于安全文化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离不开两个要素,一个是人的安全,一个是物的安全。高效的防护物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而要实现人的安全,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从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学观点出发,生命是无价的,企业应该从人权观、发展观、人本观的高度,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改变国家、企业财产第一的观念,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个体权利、个体生命神圣的观念,由于缺乏安全文化的理念,人的安全权、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的人权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没有把安全放到第一的位置,由此导致企业制度不健全、职工行为不规范、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企业要做到零事故,要实现安全生产,首先就要实现人的安全,而树立安全文化理念,对于实现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树立企业安全文化理念,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1、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理念
马斯洛曾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自身自下而上和延续的生理需求、安全保障需求,因为人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即生理需求,同时还必须创建保障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安全条件卫生环境。可见安全的需求在生命繁衍和人类自下而上中是何等重要。安全文化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放在超越一切的位置,安全第一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是为关爱生命、珍惜人生。
安全第一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生产,安全形势好,其他工作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安全出了问题,企业正常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安全是企业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是其永远追求的目标。因此安全第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灵魂。
2、坚持安全就是发展生产力
安全文化保护了人,减少了人的伤亡,其结果是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安全专家罗云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中给“安全经济”算了一笔账: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事故总损失在1800亿到2500亿元之间,这意味着毁掉了两个三峡工程;有些损失还无法统计,如政府善后处理费用,受害人家庭、精神损害等。据有关资料表明,企业安全生产对GDP的贡献率一般为2.5%,高危行业高达7%以上,由此可见,安全也是生产力。
3、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的具体工作,只有以人为本,启发、引导、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才能做到自我保护,以收到减少事故的效果。
要做到以人为本,第一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是解决管理者的观念问题,改变重生产、轻安全的传统观念;第三是要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只有人具备安全素质才是安全的最根本保障。
关键词:认识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煤炭生产虽然产品单一, 但开采技术是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而且具有与其他工业企业截然不同的特殊性。
首先, 煤炭开采 (特别是井工矿井) 受地质条件的约束, 不同的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条件 。必须采取不同的开采方法和开采技术, 同时开采也带来很多的自然灾害, 如矿山压力造成的冲击地压, 冒顶片帮:地下水和地面水可能造成的透水淹井事故;井下煤层内含有的沼气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引起瓦斯爆炸等等, 是煤矿特有的安全隐患。
二是矿井开采是地下作业, 生产系统战线较长而复杂, 作业点多, 人员分散, 作业环境恶劣, 空间狭窄且暗, 采掘工作面又随时移动, 不可控制因素很多, 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是矿井开采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 由此增加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复杂性。
煤矿安全问题多少年以来, 就是煤矿企业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必须多方面采取措施, 归纳起来有三条途径:一是人治,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二是技治, 提高矿井的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三是法治,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办矿按章作业。但归根结底是人治, 因为人的因素是管理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主题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 也是管理的客体。在整个生产管理活动中任何管理层面和环节, 都需要人来运作, 推动和实施, 因此要想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煤矿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及生产技术的综合性, 要求从事煤炭生产各个层面的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 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导向, 在各个层面的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一定要做好各类管理人员政策水平, 技术业务知识教育, 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管理队伍。一线作业人员是具体操作者也是执行者, 同时也是安全的最大受益者, 事故中的最大受害者。这些人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决定着安全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 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线作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同时具备辨识危险源的能力, 随着采掘的推进有一定预控能力, 这些能力的取得仅凭一周或数十天的入井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好些事故的发生与作业人员的无知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国家煤炭事业发展, 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煤矿的装备及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 这势必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与时俱进, 协同配套。 所以作为现代化的矿井在新工人的录用前应进行不少于二年的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 从理论上对煤矿的生产条件, 有一定认知。同时在上岗前做好岗前的培训, 主要侧重于不同矿井条件下的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及在本矿本岗位的安全制度, 劳动纪律等规章制度的培训。在作业前就使职工明确怎样操作是对的, 怎样操作是违章作业, 要结合各类事故案例进行培训, 使人员明确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从工作的一开始就把安全思想注入职工的心中。对在岗职工管理中, 应利用一切手段如班前会, 脱产轮训, 岗位练兵, 技术比武, 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不间断的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安全观念加上必要的技术技能, 增强其抵御和掌控灾害的能力, 这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实现预防为主的方针。
认真做好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煤矿质量标准化的含义, 煤矿质量标准化不是几个标语牌, 也不仅仅是井下文明生产。而是对人的作业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 也是实现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的具体行为和手段的体现。所以开展矿井质量标准化应把规范人的行为标准化作为首要工作。通过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实现以工作的高标准促进作业的好习惯, 以作业的好习惯决定人员的好素质, 以人员的好素质确保矿井的好安全。因此煤矿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应以规范人的行为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切入点, 使每个作业点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明确怎么做的同时明确应做到什么程度, 其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都要按标准来完成。只有人的行为规范了, 才能实现各工种各工序的良好衔接, 才能实现人与设备, 人与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达到和谐和统一,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矿井。
规范人的行为, 除必要的技能培训、安全教育等调动挖掘人的潜能手段外, 还需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手段。煤矿生产作业区域大, 系统战线长, 人员分散。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环节或一个作业点的疏忽或违章操作就能引发事故, 因此煤矿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工作环境不安全状态的发生。再加上严格的安全监督检查使安全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以强制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 使每个人的行为受到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 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在强制的方式和手段上尽可能的人性化, 科学化, 在强制的同时使其接受教训并受到教育。进而提高其执行制度按章作业的自觉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还应在作业工序、作业时间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作业人员体能的承受能力, 尽可能地避免超负荷的工作量, 减少会战式的加班延点, 按照正规循环方式组织生产, 合理安排职工的作息时间, 使职工保持充沛的工作精力。
强化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教育, 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开展经常性事故案例分析和现身说法活动, 结合算安全账, 来算经济账, 让员工明白安全不但能带来幸福, 而且是经济效益;事故和三违不但是痛苦, 而且是经济利益的损失。对事故责任者及“三违”人员进行教育, 引导员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从思想上吸取教训。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 如安康杯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技术比武进行安全知识, 安全思想教育, 使员工在娱乐中得到教育;从地面到井下动用各种宣传工具, 如矿工周报、宣传栏、安全警示牌等, 不断的灌输安全理念以达到内化思想、外促行为的目的:通过悬挂职工全家福相片。入井前向家人宣誓等活动, 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让员工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使员工感受安全给家庭、亲人带来的幸福, 也使员工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幸福所承载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深刻地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揭示了我们党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当前,我们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要进一步深化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一、充分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集中阐明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和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我们党长期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贯彻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生命根基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才能不断夯实这一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90年执政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贯彻落实到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现实需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正确方向。如果执政党对腐败现象不能有效遏制,那么就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乃至丧失民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伟大动力,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力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使反腐败斗争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更好地依法办案、文明办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着力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时时刻刻像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要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民主决策机制。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各级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和督促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特别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严格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
准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要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大案要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权益。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始终保持利剑高悬,不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突破一批大案要案,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势头,对腐败分子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法律的惩处。
要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抓住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表面文章。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作为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根本主题贯穿始终。
三、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要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要求,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出发,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水平。要深化党员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学法用法考试等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政策素养,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
要在深化服务、创先争优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载体,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服务层次,使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得到更好实现,就业、收入、财产、教育、劳动等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让人民群众住有其屋、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在惩防并举、廉洁从政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带头执行“52个不准”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夯实拒腐防变的精神支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要在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一是要畅通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呼声。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自治等制度。三是要推行重大工程建设和重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是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所以要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下高等学校面临的任务就更加艰巨,一方面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日益增加。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应该科学、高效,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需要。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完善和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在2005年3月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的实施标志着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学籍管理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在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求末。所以才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人性的关注,强调人的潜力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籍管理主要包括经过升学考试或是按规定手续被正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进入学校学习的资格,每学期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选专业、转专业,阶段性的成绩不合格的留级、降级,意外事故的休学、停学,犯错误的各种处分,毕业时的毕业审查及发证工作等。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对于促进学校学风的好转、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由管理者围绕着学生进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学籍管理中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地扩大,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型”教育向目前的“普及型”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需求影响高校专业的走向,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这就要求高校的办学需求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办学宗旨,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自主择业。这样,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如何去修完自己的学业,学习什么专业以及用多长的时间去修完,学习哪些课程都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因此高校的学籍管理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办学的根本,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籍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学风的转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措施
学籍管理中要贯穿学生是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者应该改变行政管理的上对下的命令、指挥,为通过管理为学生服务。我们认为要真正在学校的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对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起着示范作用,服务人的管理观念对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促进。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法治校。我们曾经践踏过法律,结果代价惨重。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好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生接受教育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目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电子注册,这就导致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不但要求有相应的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网作保证,而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好学籍管理工作。
现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学籍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从全局和整体上推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黄毅就《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答记者问
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之后,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又一重要文件。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黄毅:《意见》是在“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继续保持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的背景下出台的。《意见》是与国务院2004年《决定》相继承,与国务院2010年《通知》相补充,与《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相配套,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从全局和整体上推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今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8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同志向党中央提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安全发展理念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有关问题。国家安监总局党组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地人民政府意见建议,组织起草了《意见》初稿。张德江副总理对《意见》稿的主题、思路和基本内容等都及时作出了重要指示,并于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对初稿进行了讨论审议。会后又进行了调整修改,再次印发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先后十易其稿,完成了文件的起草任务。最后报请国务院审改、定稿,作为今年的国发40号文件印发。
《意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统揽,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着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全生产上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从内容上看,《意见》有哪些突出特点?
黄毅:《意见》共分为10个部分、33条,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统一”。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意见》既重申和延续了国务院2004年《决定》、2010年《通知》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又适应安全生产工作进展状况和现阶段规律特点,创新和发展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理念、方式方法和政策措施。
二是务虚与务实的统一。《意见》既从理论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点;又从现实出发,针对目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举措。
三是治标与治本的统一。《意见》既重视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监管不严、执法治理不力、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等比较浅显易见的突出问题;又注重把加强安全生产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要从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等环节入手,努力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意见》立意高远,逻辑严密,既有宏观战略和总体思路的要求,同时重点也很明确,突出强调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基础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工作,体现出党和政府致力于建立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和长效机制、把安全生产纳入依法规范高效运行轨道的决心和意图;对重点行业领域当前必须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如煤矿瓦斯防治、道路交通领域的长途客运和校车安全、城市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整治等也都做了强调,有助于提高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记者:《意见》的内容有哪些理论上的创新发展?
黄毅:《意见》在总结近年来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理论做出了重大创新和发展。主要有六个理论创新点:
一是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见》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的“三个事关”(即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其中,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进一步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能否实现安全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的重要思想。《意见》还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这都有助于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进一步阐明了安全发展的深刻内涵。《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安全真正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之上,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幸福地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对安全发展的内涵作出科学的阐释,有助于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形成安全发展的合力。
三是提出衡量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标准。《意见》提出,要把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和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衡量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标准,自觉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衡量标准的提出,对于深化安全生产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是进一步确认“事故易发期理论”。《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高峰期。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中央在对现阶段安全生产规律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度过一个“事故易发期”,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经历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把握这个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尽量缩短“易发期”进程,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五是提出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战略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和对策。把安全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来实施,这是中央在科学把握现阶段社会特征和安全生产规律基础上,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在确认“事故易发期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又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此,《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六是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的宏观思路。《意见》站在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四条基本原则,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依法治安、综合治理;突出预防、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这些原则,既体现了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要求,又切中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带有规律性的理论概括。
记者:《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哪些主要制度?
黄毅:《意见》在继承发扬以往各项行之有效对策措施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以下10项制度。
(1)安全生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明确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求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组织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做好分管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
(2)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安全许可前置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立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尤其要求建立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核电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同时,制定和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
(3)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制度。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重点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加强公路客运和校车安全监管制度。要求修订完善长途客运车辆安全技术标准,逐步淘汰安全性能差的运营车型,禁止客运车辆挂靠运营,研究建立长途客车驾驶人强制休息制度;特别要抓紧完善校车安全法规和标准,依法强化校车安全监管。这些规定和要求,都深刻吸取了一个时期来发生的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血的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事故防范作用。
(5)非煤矿山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制度。同时要求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常态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充填开采标准和规定,提高矿山企业集约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
(6)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求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核同意的,一律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对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7)政府引导带动、各方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投入制度。要求探索建立中央、地方、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的倾斜,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8)安全生产失信惩戒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继续大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安全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惩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建立健全与企业信誉、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相挂钩的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9)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奖惩制度。规定把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之中,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以适当形式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10)安全生产监督制度。要求推进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健全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制度和救援工作报道机制,完善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记者:《意见》提出了哪些具有长远意义的安全生产重点建设任务?
黄毅:《意见》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这一部分,针对煤矿、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消防、冶金等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提出7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点建设任务。
(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重大隐患要及时报安全监管监察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特别强调注重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对企业安全状况诊断、评估、整改方面的作用。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对企业达标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加强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3)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要求抓紧7个国家级、14个区域性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救援队伍社会化服务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4)专业化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在岗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监察队伍履职能力。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改善监管监察装备和条件,创新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切实做到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5)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在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尽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6)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要求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课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和安全社区,创建若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一、以科学的理念引导人
曾经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广告语:“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道出了理念对于引导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理念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精髓,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得到员工普遍认同并能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企业正常运作及长足发展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科学的企业理念应能对员工产生导向力、凝聚力和激励力,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中, 就是应当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就是要着力于树立员工的三种精神:
1. 爱岗敬业的精神。
爱岗敬业就是要珍惜岗位, 全心全意地投人工作,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员工应该具有“责任心”。在企业中权利与责任是不可分割, 相辅相成的, 没有脱离责任的权利。只有员工将工作真正视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是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才会敬业。任何企业, 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一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忠诚勤奋的精神。
忠诚勤奋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美德。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言:“人之所以为人者, 在德与才, 且以德为先, 德之不存, 才从何而来”。成事先成人, 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 人品是首要的, 而忠诚与勤奋是人品中两个重要的衡量要素。员工忠诚, 企业队伍才会稳定;员工勤奋, 企业业绩才会提升。
3. 主动创新的精神。
历史在不断前进, 社会在不断发展, 创新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的源泉, 对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培养主动创新的精神, 就是要培养员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锲而不舍的精神, 充分调动个体的创造性思维, 去开拓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企业产品等。通过创新使企业永葆活力, 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
二、以先进的文化管理人
企业管理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年的企业靠效益, 十年的企业靠管理, 百年的企业靠文化”,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但归根究底是一种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 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足的根基, 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
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 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 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 左右着企业的前进方向和步伐。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管理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 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 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 同时又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 可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三、以严格的规范约束人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并非让员工完全自由化而否定规章制度的约束职能, 相反应以严格的规范来约束员工行为, 使之在情理之内、法理之中。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是企业进行稳定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 其重要性也日益为现代企业所认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 管理要严谨。
企业通过规章制度的落实来实现生产的稳定, 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此在实施规章制度时应严谨, 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规范的严格执行, 对于加强员工的工作纪律, 提高员工思想觉悟, 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考核应公正。
公平公正管理, 这既是衡量企业和谐程度的一条标准, 也是稳定员工情绪, 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在企业管理中, 要制定公正的考核制度, 保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 以尊重他人为出发点, 对事不对人进行合理裁决;要本着以企业大局为首的意识, 秉持公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四、以良好的环境陶冶人
要提升企业的业绩必须先提高员工的表现, 而员工的工作表现除了基于他本身的能力和态度外, 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 舒适的外部环境。
企业员工长期处在压力之中, 容易心情烦躁, 对身体机能的损伤也不容忽视。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都非常注重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提高员工心理与生理健康。所谓“目悦心自舒”, 优雅的外部环境有助于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陶冶情操。窗明几净、秩序井然的办公环境, 会使员工心态平和;传统壁画、古典音乐等也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审美情趣。有了放松愉悦的心情作保障, 就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为社会产生更多的价值。
2.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企业内部的人文环境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员工所在工作团队的观念、信仰等人文因素会影响员工的行为模式, 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会为员工的成长与进步产生无形的推力。企业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时可以充分发挥党工团组织的作用, 借助各种活动平台来增强凝聚力, 建设学习型奉献型团队, 如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强化“职工之家”建设, 营造温馨氛围;针对职业特点, 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培训, 激发员工学习兴趣;通过劳动竞赛, 树立员工爱岗敬业、讲求奉献的意识。
五、以诚挚的真情关心人
人最根本的属性是感情动物, 现代管理认为, 对人的感情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用诚挚的真情关心员工,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有助于和谐企业的建设。用情感来凝聚人心, 实施情感管理, 更符合人性的需要, 更有利于形成企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这是一种打造和谐企业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性力量。
1.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不仅仅威胁到员工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会破坏企业的组织效率, 影响企业稳定的生产活动。因此, 企业应积极组织力量, 多途径地提高员工心理健康, 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职业心理健康投资, 将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评估, 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利用海报、讲座等各种媒介, 加强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与疏导。
2. 关注员工物质生活与内心需求。
企业管理行为、制度体系应保障员工的物质生活, 力所能及地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物质生活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 真诚关心员工物质生活情况特别是贫困群体的生活情况, 会让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激发其感恩之心, 使员工更乐于奉献企业;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 了解内心需求, 可以让企业成为员工心灵的归属和依托。
实施人才战略坚持四个突出
早在2010年,该行就将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融入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做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业务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突出抓好对职工职业规划指导,为青年职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建议等咨询服务,积极鼓励职工参加与农商行业务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岗位资格培训考试,提高职工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突出抓好对职工的后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改善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知识素质。在日常工作中举办传统和现代文化知识讲座、为职工订阅书刊杂志和举办技能培训,为职工开辟一条提升员综合素养通道。四是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现场实际操作技能。为帮助新入行员工成长,该行还通过“拜师结对”形式,安排一名优秀员工为“老师”,对新员工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现场非现场培训,有效的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使新职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新岗位。
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工作激情
该行为了激发干部职工劳动激情,深入开展“五强、五比、五提升”劳动竞赛活动:一是强学习、比素质,提升工作能力。该行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把加强学习作为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着力提升工作能力。二是强规范、比党性,提升精神境界。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广泛开展“维护党纪、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增强党性修养。教育党员干部和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确保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强责任、比贡献,提升履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岗位作为成就事业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四是强责任、比干劲,提升工作业绩。教育干部职工确立“上下一盘棋”大局观念,既要根据岗位分工尽职履职,又要做到分工不分家,互相补位不缺位。另外,建立部室工作目标考评制度,用机制激发干部员工工作热情,用落实光大干部职工敢于担当精神,挖掘干部职工工作“潜能”。五是强服务、比作风,提升行业形象。推行“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相送”的热诚服务理念,在对外服务中,提倡和要求干部职工做到自警、自醒、自律、自励,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风气的侵蚀,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善谋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注重道德建设规范服务文化
明朝前期思想文化政策对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启示
明朝自开国以来,非常重视对世人的思想控制,重塑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从而实施了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文化统治政策.虽然这些政策束缚和压抑了人性,但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提供了启示.本文对此试作剖析.
作 者:都瑶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40关键词:明朝 思想文化政策 以人文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管理中以人本化的理念,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高校学生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需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其价值规范是尊重学生;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二、物流专业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身上打上了开放社会和家庭宠爱的烙印。我们应当看到他们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支流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思想情绪不稳定,非常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明显存在。
当代大学生这种个性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和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都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无法适应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给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带来挑战。这些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如果从社会对人才的一般要求出发去制定统一的管理准则,并作为统一的杠杆约束学生、指挥学生,进而去评价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的个性,那么学校的管理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就不可能有机统一起来,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用某一标准去格式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对策
1.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提
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导着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绝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培养学生,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二是树立科学的管理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克服规章制度包办一切、管理就要严的错误思想认识,不断改进管理作风,“管”“放”结合,刚柔相济,形成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善于剖析学生身上的优缺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在管理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和尊重学生。四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管理就是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明确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
(1)坚持“三贴近”,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原则,通过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经常深入到课堂、寝室,建立和畅通信息渠道等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需求、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经历、学习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并要对所了解的情况分析研究,切忌主观、武断。因为有时学生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缺点,往往是表面现象,在它后面隐藏着好的品质,甚至是极为可贵的品质。应用运动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他们,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既按照社会的需要,又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管理学生,做到“因人施管”。否则,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带着爱和学生相处,才会从学生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只有把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持久的教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预见学生在成长各阶段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工作与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导读、成才设计、就业指导、生活帮助等等,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中不歧视他们。对贫困生及时提供“缓、减、免、助、贷”和勤工助学的便利和帮助;对贫困生要落实好“结对子”帮扶工作,有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热心和爱心,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开心理疙瘩,树立健康的人格。
3. 构建人本的校园文化,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
人是文化的塑造品。人的个性和行为都是文化因子通过社会化在现实世界中的表证。实现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要在高校全方位实施人本管理的大环境、大背景和大文化氛围下才最理想最有效最彻底。这样当平等、人本的价值观念深入到校园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和每一个工作细节的时候,当这种价值观在校园中被普遍接受的时候,反映到学生管理中,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变革,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也就水到渠成,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能否以“以人为本”理念重铸高校学生管理,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校要尊重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循环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体系,这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对高校教师的以人为本管理的思考[J].探索,2004,(6):109-111.
[2]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7.
【以人文本树立安全文化理念】推荐阅读:
管理创新(树立班组安全文化窗口)07-10
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理念09-25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10-28
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10-14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文本09-19
树立全局观念06-04
树立自我形象06-11
树立榜样06-15
树立崇高理想06-21
树立榜样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