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精选8篇)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1

55年前,浙江省诸暨县(1989年改为诸暨市)枫桥区创造了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为主要内容的“枫桥经验”,不仅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也是全国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面旗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有哪些?在新时代的群众工作中如何把握“枫桥经验”的核心蕴涵?怎样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不断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时事评论员顾伯冲。

《领导文萃》:“枫桥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无论在当时还是延续至今,都对我们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请您谈谈“枫桥经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进过程。

顾伯冲:任何社会活动的发生与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枫桥经验”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中,枫桥人紧贴实际、敢于创新的探索结果,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引领新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

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国际局势及我国大陆周边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局势,1963年2月,中央决定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要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地在部分县、社逐步展开。农村社教运动开始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为主要内容,后期发展成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四个方面。“四清”对于解决当时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夸大了基层阶级敌人的数量。虽然中央决定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但部分基层群众遭到不应有的处理和打击,损害了他们的感情。当时,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央起草的有关报告上批语强调:“特别要注意分步骤的方法、试点的方法和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的政策”。

作为浙江省社教运动的试点单位,诸暨县(1989年改为诸暨市)枫桥区7个公社有67名“四类分子”被列为重点对象,干部、群众在斗争会上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并且允?S斗争对象进行申辩,结果没有抓捕一个人,就把全部“四类分子”说服了,促使他们重新做人。1963年10月下旬,正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同志听了当时公安部领导口头汇报了这一做法后很感兴趣,当即指出:“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同年11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公安部起草的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关于《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的发言稿上批示:“其中应提到诸暨的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964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同时转发《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此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热潮在全国形成。

《领导文萃》: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曾两次做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推动群众工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顾伯冲:2013年10月,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早在2003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枫桥经验”做过重要批示。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将“枫桥经验”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进行思考,放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大格局中加以谋划,不断赋予了“枫桥经验”时代内涵,有力地推进群众工作的时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促进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为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3和2014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实践“枫桥经验”的一种延伸,也是“枫桥经验”时代化的成果。总之,各地通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把广大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领导文萃》:“枫桥经验”作为我们党群众路线实践的一个缩影,它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顾伯冲:善于发动、组织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939年,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力量,中央做出了《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群众工作的决定。党的七大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将“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提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也出现过一些失误,狂风暴雨式、命令式和当群众“尾巴”等极端化的问题,时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伤害了一些群众的感情。对此,我们党始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纠正自身问题,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划底线、立规矩、亮红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枫桥经验”的产生与发展是党的群众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政之所兴在得人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求党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枫桥区在社教运动中对“四类分子”采取先评审后重点斗争的分步骤方法,即先以生产队为单位评审,对守法的进行鼓励;对基本守法的鼓励好的一面也批评不守法的一面;对违法的给予批评;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除了在评审中制服外,个别坚持顽固立场的,以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斗争,并允许对象申诉。这些柔性的群众工作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现实国情的准确地把握,也是对群众工作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

《领导文萃》:请您谈谈“枫桥经验”产生的具体过程。

顾伯冲:1963年6月,浙江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吕剑光根据省委工作队领导的指示,派出省公安厅8位同志参与枫桥社教运动试点工作,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敌斗争总结》。10月底,这一经验经公安部领导汇报后得到毛泽东同志肯定。11月初,公安部派一局局长凌云和办公厅副主任陈光逵来到枫桥,召集在枫桥参加试点工作的省、地、县三级公安干部到紫薇大队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了大家对这次运动中对敌斗争的看法和对监督改造“四类分子”的意见。凌云同志回到杭州后与省厅参加试点的8位同志共同研究讨论枫桥区社教运动中对敌斗争的有关问题,在指导思想、不同对象的区别对待、是“文斗”还是“武斗”、少捕还是多捕、监督改造5个方面形成共识。后来,这8位同志重返枫桥,总结出了“少捕,矛盾不上交,以说理斗争的形式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为新人”的经验。公安部接到这个经验材料后,又组织公安部和浙江省公安厅的同志一起进行了集体修改。随后,形成了以中共浙江省委工作队、中共诸暨县委名义上报的《诸暨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同年11月得到了中央的推广。此后,公安部和浙江省公安厅领导多次亲赴或派员到枫桥蹲点、调研,不断完善“枫桥经验”,并分别于1971年3月第十五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1977年12月第十七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持续推广,使之成为了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领导文萃》:“枫桥经验”产生于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而今我们推广学习这一经验,需要把握什么?

顾伯冲: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社会活动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当时的时代特征。“枫桥经验”也一样,从最初的“调和阶级矛盾”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护社会治安”;从新世纪初“加强社会管理”到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尽管一些具体做法深深地烙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痕迹,但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核心与灵魂始终未变,对于新?r代走好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具有普遍的示范和推广价值。学习弘扬“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是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并转化为亿万人民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领导文萃》:能否请您具体谈谈?

顾伯冲:概括起来,“枫桥经验”的主要核心蕴涵体现在以下五种精神上。一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精神。“枫桥经验”产生于“左”倾严重的年代,但他们没有打人,没有捕人,更没有杀人,而是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就把“四类分子”改造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无疑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保护、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时代内涵也随之变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过去5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到2020年,将消灭绝对贫困。当前,在思想、人格、精神等方面得到更加尊重、关心和爱护,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与时俱进地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层次性,是贯彻人本思想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时代要求。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在社教运动初期,枫桥区的部分干部群众也希望采取这种激烈斗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当地党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发动群众开展了“武斗好还是文斗好”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了一致看法:“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后来“四类分子”没有了,就及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了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上,创造了“群防群治”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经验。“枫桥经验”的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回避当地的矛盾,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形势的发展变化,考虑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善于处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是“枫桥经验”能够持久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真谛所在。

三是“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担当精神。“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这本身就是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的体现。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气候中,枫桥区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除现行犯外一律不捕人。同时,评价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的表现好坏以是否守法为标准。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偷奸耍滑、问题面前不瞒天过海、矛盾面前不自欺欺人,而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没有这一点担当精神是难有作为的。“枫桥经验”昭示我们,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顶着压力也要干好应干的事,冒着风险也要担好应担的责,只有做到不怕事、不误事,才能实现不出事、做成事。

四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创新精神。当年,枫桥区不随大流,勇于突破各种禁区,敢想、敢做、敢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此后的55年里,他们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不断丰富和拓展“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把处理敌我矛盾经验发展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由政治斗争的实践转为社会治安的实践;由社会治安发展到包括民事调解在内的综合治理,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创新。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如果不创新,因循守旧,就会被时代所吞噬。当前社会治理中不敢创新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墨守成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以开拓的精神面对、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工作不够大胆,怕出问题,怕担责任,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局面时,守摊有余,创新不足;知识不够全面,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习惯于在“非白即黑”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心有余而力不足。“枫桥经验”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只有创出与新形势、新矛盾相适应的新路,工作才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新虽然伴随着风险和失败,但不创新工作就会处于一种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

五是“既合大法又合民意”的善治精神。在具有强烈政治化色彩的年代里,枫桥区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说理斗争,实现了既不捕人、又治安好的目标。这一经验做法具有“上符国家法律精神、下合社情民意”的特征,表现出对和谐秩序的追求,是善治精神的具体体现。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问题与不充分造成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遗留、积累的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利益矛盾问题和思想认识差异问题交织在一起,官僚主义、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和落后的乡风民俗引发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善治礼序是法治的价值导向和最高境界,让人民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法律范围内的权利。学习推广“枫桥经验”,要求我们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充分汲取我国几千年形成、积累的重礼明法、追求和谐等伦理精神。这是实施法治的深厚土壤,通过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实现法治建设的本土传统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内在统一,共同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共同构建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领导文萃》: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学习推广产生于55年之前的“枫桥经验”,面临的社会背景有何不同?

顾伯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党的群众工作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都相应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们的利益需求、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比如,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变和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构成的相对简单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现在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了,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要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正在形成。1978年,在我国4亿多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占17.3%,第三产业占12.2%。到2016年,在全国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的占28.8%,第三产业的占43.5%。其中,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队伍中庞大的新生力量,2016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总量达到2.82亿人;1978年,我国9.6亿人口中,农民占82%,到了2016年,农民只占42.6%,并且呈现高龄化趋势,40岁以下的务农农民已经很少了。这些新的变化,使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同时,老百姓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同已经从情感认同逐渐向法理认同、利益认同转变;对党委、政府的诉求不但有着物质方面的,而且有着更多的社会诉求,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增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仅需要勤勤恳恳,而且对专业背景、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领导文萃》:的确,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在新时代我们学习贯彻“枫桥经验”,让群众工作更加行稳致远,需要从哪方面着手?

顾伯冲: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表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当前,应当紧紧把握好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新时代学习“枫桥经验”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学习实践“枫桥经验”,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字理解本质要义和重要意义。首先,立足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审视“枫桥经验”的理论价值。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广泛多元、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汲取“枫桥经验”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唯物辩证观、“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规律等理论价值。其次,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解析“枫桥经验”的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一个由大国努力走向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汲取“枫桥经验”中秉持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发动、组织群众,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在坚持党委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实践价值。再次,放眼新时代的战略布局认识“枫桥经验”的制度价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蕴含。要通过社会治理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汲取“枫桥经验”中依靠制度化解矛盾、管理社会;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村务;将法律精神与乡规民约建设结合起来等制度价值。

二是积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使“枫桥经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要求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清晰、完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社会治理的方向。今天,我们学习、推广“枫桥经验”,要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树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治理理念,使“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因为,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当前,着重需要构筑这样几个体系:一是立体化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二是服务化的社会管理保障体系。依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o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三是动态化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治理。同时,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四是系统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坚持走全方位、社会化之路,牢固树立整体防控意识,坚持“情报预警、源头管控、动态布防、精确打击、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以有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群防群治辅助力量为补充,社区、社会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街面防范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农村防范自治化、场所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五是数字化的社会管理信息体系。着眼于社会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政务服务以及数据资源管理的需要,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在基层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数据和应用系统支撑;大力推广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网上信访、视频接访等做法,构建快捷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新通道;建立网上岗亭、网上报警体系和地理信息系统,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达秩序,推动实现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精细化。六是规范化的社会公平执法体系。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求,从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环节入手,对执法具体环节和有关程序做出具体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堵塞执法漏洞。要健全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让人民群众从每一起案件、每一项执法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把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向深入推进。把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向纵深推进,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说,就是要认真把握这样几点:首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正确把握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高度重视又不超越阶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公平感。其次,牢牢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住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等问题,从而使“枫桥经验”更接地气,持续发展。再次,正确处理以创新为重点的“土洋关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推广学习“枫桥经验”,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互联网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电子通讯网络也已迈入4G时代。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民生服务网站、政务微博、民生微信、民情QQ 群等建设,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化解民忧提供新渠道,为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新平台。第四,不断提高以服务为先的群众工作水平。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要顺应时代变化、社会变迁,顺应群众的新变化,把握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必须提高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的具体能力。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从而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公平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领导文萃》:您刚才讲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这很有新意,也是大家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请问,如何让“枫桥经验”在互联网上发扬光大?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2

编辑同志:

媒体时常有这样一些报道:由于便民服务是否到位和群众是否领情的问题, 一些部门与群众之间互相抱怨, 有的甚至诉诸于“公堂”。笔者认为, 供电企业要想减少或避免这些不和谐现象, 就要结好“群众缘”。

结好“群众缘”, 是密切与客户关系的“黏合剂”。有的员工困惑, 企业千方百计为客户搞好服务, 客户就是不理解、不领情, 不知何故。面对新形势, 供电企业要转换角色, 做到思想上贴近客户, 工作上围绕客户, 评判上交给客户, 开门纳谏, 推门问谏, 以实际行动感动客户, 切忌只站在企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结好“群众缘”, 是解决与客户矛盾的“润滑剂”。有的员工与客户发生矛盾时, 非常主观地将原因归咎于客户。殊不知, 这样一来, 非但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激化矛盾。供电企业要坚持“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主动承担化解矛盾的责任, 用“心”处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自查、自省, 深入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 提出整改方案, 提升服务水平。

结好“群众缘”,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剂”。有的员工认为, 只要做到“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服务工作就算达到“优质”标准了。其实不然, 优质服务要赢得客户信任和社会满意, 不仅需要供电企业有新的服务文化, 更要认清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履行社会责任, 做到服务始终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理念, 履好职、尽好责、供好电、服好务。如此, 企业品牌的美誉度才会提升, 竞争力才会增强。

“群众缘”是维系供电企业与客户、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供电企业只有结好“群众缘”, 当好客户利益的“贴心人”, 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走好群众路线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的基础。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办企业和全面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最基础的做法的体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与职工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了解职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和反映强烈的问题,注重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注重顺应群众意愿,克服盲目定论高高在上的错误举措,积极践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核心价值作用,以自身的工作方法与成效取信于群众,成为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带头人。也只有如此到群众中去,自觉地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才能真正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才能知道如何身入、心入、情入地做工作,和群众真正地交流,静下心来听群众说,听大家摆,现场收集具有人情温度、鲜明特色的群众意见,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务实廉政,解决四风”是走好群众路线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的保障。

走好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强化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在通过“照镜子”,以党章为镜;“正衣冠”,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端正行为,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扫除。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工作上取信于群众,要杜绝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在群众利益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为职工群众谋福利上来,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杜绝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官僚主义,解决在职工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工作起来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和群众沟通,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杜绝思想政治工作中享乐主义,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勤政廉政,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杜绝思想政治工作中奢靡之风,要着重狠抓挥霍享乐的不良风气,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组织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满足需求,转变角色”是走好群众路线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的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认真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解决问题时,要融入群众之中,当好角色,明确党组织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是联结这种关系的手段。融入群众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改变过去“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服务方式。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最需要的决策,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能调动起群众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把蕴藏着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群众意见作为衡量长短优劣的尺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良好的公仆形象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要以群众赞成什么、期盼什么、反对什么为标准,只要是“合情、合法、合理”就要满足群众要求,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外围物业管理公司)

(责任编辑:筱 湖)

走好群众路线要锤炼“五心” 篇4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当前,我县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段时期的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牢记宗旨,坚持党心,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素

牢记宗旨,坚持党心,是每位党员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使命,说宽泛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具体点就是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话说起来简单,真做起来难。如何为民服好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时刻保持一颗鲜红的、舞动的“党心”。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服从领导、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等等,都是新时代“党心”的体现形式,也是党员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时刻牢记宗旨,坚持党心,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光大。

二、关心群众,赢得民心,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立足之本

关心群众,赢得民心,这是每一位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立足之本。只有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关心他们的疾苦,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带领他们发展,才能赢得民心。杨善洲在大亮山艰苦创业20余年,为群众做了一件天大的实事,赢得了民心,就是最好的例子,真正体现了“党心所向、民心所愿”。

三、不偏不倚,秉承公心,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品质保证

不偏不倚,秉承公心,这是对干部的处事要求。公道正派是一种政治品格、一种思想作风,也是一种人格力量。作为干部尤其领导干部,为人处事要秉承公心,不能滥用职权。办事情、处理问题要“出于公心、注重公论、坚持公道”,按制度办事情,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

不对人,不掺杂个人恩怨,不当“特殊人物”。在工作上发挥表率作用,履行好职责。提倡“跟我上,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教育影响群众。

四、讲究方法,注重耐心,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态度

讲究方法,注重耐心,这是干部应有的工作作风。向群众讲清形势,是每一位干部的工作基本功,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正确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的基本工作方法。我县在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效,特别是“6〃28”事件以后,在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处理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上,做了深入、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广大群众对地方政府工作逐渐从对抗至理解到支持,使全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这就说明,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把“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统一起来,向群众讲清政策、道理和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5

“如果我们忽略了网民的诉求和意见,那实践群众路线就不全面、不彻底。我们刚刚推出联合辟谣平台,一个月汇集整合辟谣数据10万余条;“照妖镜”上线一周的页面浏览量增长约51.2%”

人民群众是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创新的推动者,更是互联网的建设者、运用者、管理者。做好互联网工作,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网站从业人员的主体作用,将互联网建设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4.64亿。网上虽然存在诸多乱象,但也有很多合理的诉求。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诉求和意见,那我们实践群众路线就不全面、不彻底。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网络为加强党和政府与社情民意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新的窗口,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通道。我们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传播主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在互动中传递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要认真听取落实;对于利用网民批评、抱怨挑起事端的,我们要坚决遏制;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坚决打击。

我们要将互联网打造成汇集身边感动、构筑中国梦、建立美丽中国的有效平台。比如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等微公益活动、“我的孝老敬老故事”等微话题。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属地网站、引导广大网民挖掘感人事迹,解决网“德”、网“信”问题,扩大正能量的覆盖面、影响力、感染力,用道德楷模点亮网络空间,让虚拟世界清朗起来!我们要将互联网打造成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平台、在线学习的平台、事务办理平台。对于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发事件、热点新闻,把握好“时、度、效”,努力做到让人“听了懂、懂了信,信了服”。提升网络媒体素养,引导网民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正面、光明面,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互联网是媒体,也是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平台。网站既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充分发挥网站内部规范、社区公约、服务协议的作用,组织网民参与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让社会公众共同建设好、呵护好互联网这个

精神家园。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6

走好群众路线要勤练“敢担当”与“树作风”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对教育实践活动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落实从严要求,以强烈担当精神和严肃工作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走好群众路线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做到“敢担当”。担当就是“接受并担负起责任”。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并勇于担当起时代的责任。人类社会的每一项事业、每一项进步都离不开有人担当在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紧紧围绕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顺应群众期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勇于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干出精彩。

走好群众路线不仅要有“敢担当”的素质,而且要有严肃的工作态度,树立起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作风就是风清气正、清正廉洁,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好的工作作风就是坚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少走形式,少说空话,多为群众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好的工作作风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树立好的工作作风需要时刻怀揣着学习的心态。向优秀的历史经验学习,有益的经验是进步的重要因素;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学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树立好的工作作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的坚持才练就出来的,需要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工作中稳扎稳打,慢慢“修炼”。

党员干部应当勤练“敢担当”与“树作风”的本领,为走好群众路线,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好理论基础。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7

一、“加”上地气, 强化组织人事工作的准确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人事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 需要尊重并实现群众个人的价值, 群众利益关联性非常强。组织人事工作,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为群众做事, 做群众的事, 做群众满意的事, 是检验组织人事工作准确性的重要标准。群众是组织人事工作的根系, 树叶是否繁茂, 果实是饱满, 关键在于根系是否深深的植入于土壤之中, 是否充分吸取了土壤的养分, 脱离了土壤再高再大的树也只能枯竭死亡。相反, 脱离群众的工作, 好比瞎子摸象,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毫无准确性可言。不听群众的呼声, 不让群众评价, 组织工作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检验组织人事工作成效的好坏是群众是否满意, 指导工作开展方向的是群众是否需要。“加”上了地气, 才能认真查一查、挖一挖, 倾听好群众心声, 把目光聚焦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 去发现问题、研究特点、总结经验、探寻方法, 对广大群众全力支持、主动服务、当好后勤, 让群众参与、使群众受益、经得住群众检验, 才能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才能确保组织人事工作的准确性。

二、“减”去形式, 强化组织人事工作的务实性

组织人事工作与广大干部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而形式主义的本质又是脱离群众、不求实效的, 因此如果组织人事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 必定会激起群众不满, 其危害也会更加严重。在新形势新要求下, 我们的组织人事工作更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和要求, 切实做到务实、管用。务实, 就是要从群众的关切点入手, 不搞花架子, 不走过场。管用, 就是要追求工作的实际效果, 切实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围绕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用人品塑造官品, 改进优秀人才选拔方式, 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以民情为导向、以务实为追求, 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工作、为一线科技人员、为出成果出效益的服务意识来开展工作。在考核、选拔、任免、监督、调研等过程中, 除要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的指示要求外, 更要做到不形式、不走样、不累赘、不主观、不教条。反之, 如若脱离实际, 以会议落实会议, 以文件落实文件, 搞形式主义、固步自封, 定会引起群众不满, 严重危害党群关系, 做好组织人事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三、“乘”以制度, 强化组织人事工作的保障性

在制度的制定上要务实管用。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的组织人事工作形成了许多管理制度, 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哪些要坚持, 哪些要修改, 哪些该废止, 哪些该制定新的, 需要进一步梳理,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 确保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那些贴近群众、高效运行的制度, 能够成倍发挥出科学统筹、双向调控的“正能量”, 需要继续贯彻并增强执行力度;那些投机取巧、劳民伤财的制度, 也会成倍的扩大伤害干群关系的“负影响”, 要彻底摒弃, 连根拔起。

在制度的执行上要规范灵活。组织人事工作者在提高制度执行力上要作表率, 在思想上得想执行、要执行, 在行动上要会执行、真执行, 要坚持原则, 不回避难点, 不避重就轻。核心的原则不能变通, 但也不能生搬硬套, 要结合工作实际, 特色中不失严谨, 原则中不失灵活。只有对“负影响”零容忍, 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才能保障组织人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

在制度的督查上与时俱进。“令在必信, 法在必行”, 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使制度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要把党组织要求、工作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 做好制度的检查与落实, 特别要强化群众关心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激励等机制的实施监督, 建立群众放心的制度执行和监督体系, 建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标准的服务评价机制, 搭起建好制度、用好制度的长效机制。

四、“除”去灰尘, 强化组织人事工作的权威性

思想上要光明。组织人事工作者若把个人利益、远近亲疏、维权主义等思想诟病夹杂到日常工作中, 不仅不能为党培养出好干部, 更有可能自身沦陷。“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 组织人事工作者更要在对照、自省、扫除、提升上下功夫, 谨小慎微, 始终保持光明磊落, 自觉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 不断地防止和扫除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 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重要事项上要透明。组织部门肩负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的重要责任, 责任大、权利大、影响也大。工作上必须严格执行重要事项公开制度, 坚持“公开、公正、平等、择优”原则, 按要求公开人才工作规划、重要人事任免公告、对外招聘启事、招聘结果、职称评审、荣誉推荐、在职人员进修和培训等重要事项, 推进组织人事工作程序化、公开化、透明化, 实现重大事项不推脱、不遮掩。只有将重要事项暴露在阳光下, 公开透明, 才能经得住考验, 让群众放心、让上级领导放心、让党组织放心。

监管上要严明。对组织人事工作各主要环节建立风险监管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严肃组织纪律, 强化组织监督, 明确执行者、监督者、责任者, 力争不错位、无薄弱、零死角, 对查实的违纪行为, 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建立共同监督、共同管理、不断提高的做事氛围, 保障组织人事工作的权威性。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篇8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意义;挑战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70-03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是党的生命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党需要准确把握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更好地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是被实践检验了的正确的理论,是实现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号召开展群众运动。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929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他在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指出:红军的任务除了打仗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政权等重大任务”。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做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强调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支持我们党。这就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和作用。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

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根据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面临的新形势,对群众路线包含的意义作了新的概括,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1981年6月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简明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更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并于2013年6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始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群众路线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法宝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群众路线都是党长期贯彻落实并被实践证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制胜法宝。

(一)党通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抱着救国救民的目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在异常艰苦的抗战时期,党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改善百姓的生活。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仅顽强地抵御外侵,还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当时根据地最大的问题是粮食短缺,但经过党和根据地人民的共同努力,各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如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是1260000石,到1944年粮食产量增加到1750000石。与此同时,畜牧业、棉花的产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老百姓对衣食需求,温饱问题得到了保障[4]。这一时期,各根据地在社会救助、教育普及、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前有攻击后有突袭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中,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积极谋取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在战争中不顾一切拥护我们党,最终赢得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党通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推动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群众的力量,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

农民占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土地问题是农民的根本问题。为解决土地问题,1950年6月30日,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公布实施后,中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房屋和牲畜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土地问题的解决,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拥护和信任中国共产党,也更加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任务由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群众路线的范围也应有所变化。毛泽东指出,在即将到来的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面前,“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5]。正是根据新形势扩大群众路线的范围,党不仅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农民阶级,还向其他阶级学习,听取其他阶级的意见和建议,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任务,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党通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把群众拥不拥护、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3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做到改革开放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为了人民,致力于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尊重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顺利进行。

三、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群众路线的价值功能削弱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首先,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群众享受的发展成果也不同,人们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教育水平等都是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群众利益的不平衡,这样就会使人民产生不满,他们对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其他的经济政策的关心度和支持度就会下降。若这种不平衡性长期持续下去,党所依靠的群众力量就会逐渐减弱,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我国各阶层利益分配和收入不平衡。比如固守土地的农民、城市农民工以及城市中下岗失业者,他们在社会利益的新的分配格局中被弱势化。而各类明星、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高标准的薪资报酬。这种收入不平衡将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等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阶层固化。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构成趋于稳定,底层人员向上流动受阻[6]。而阶层固化最大的问题是使下一代对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失去信心和动力。一旦形成凭借单个人无法改变命运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群众是创造世界的主体力量、群众是社会的真正主人等等这些论断都无法让下一代信服,人民对群众路线还能否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价值功能提出质疑,因而党就会面临失去群众力量和基础的危险。

(二)政治体制不健全使群众路线难以切实贯彻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不少党员干部滋生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不正之风。面对从未有过的物质诱惑,许多党员干部的权力意识发生了变化,找不准自己的权力坐标,将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党内腐败现象开始滋生。

与此同时,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又加剧了贪污腐败的滋生。近年来,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不少地方贪污腐败的发案率居高不下,腐败问题局部高发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伤害了党群关系,党的群众路线难以贯彻落实。

(三)思想观念、利益要求多元化使群众路线的工作难度加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政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等都在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思想文化也趁机而入。再加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助新形式沉渣泛起。当今社会,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利益要求日趋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为群众工作加大了难度。但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和方法上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行动上没有探索出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反而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甚至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些党员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做群众工作应以经济手段为主体,甚至有人提出“有钱能使鬼推磨”、“人民币可以解决一切矛盾”等观点,使群众工作难上加难。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时期,我们既要明确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更要认清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历史作用,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3〕朱红勤.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的特征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张静如.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J].前线,2013(8).

〔5〕栾雪飞.论毛泽东的执政为民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6〕张雪梅.群众路线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对策解析[J].求实,2013(1).

上一篇:公司质量奖惩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组织部阶段工作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