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精选9篇)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台正视新媒体冲击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利,把挑战当做机遇,努力发挥自身的固有优势,积极开展新媒体业务,规范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通过台网联动,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以创新内容与形式来适应传媒新格局,并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等措施,来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径。

一、我台在2012年建立了门户网站(网址:),主要内容有本台的工作动态、局内要闻、##新闻、朝鲜语节目、专题、每周要闻、精品频道、公益专栏及##风采,点击量超过10万余次。

二、我台在2014年开通了##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信号:###tv),主要内容有播出的汉语新闻、朝语新闻内重要信息、天气预报、重要的便民通知公告、宣传##的风光片风景介绍、广告信息及特色栏目《##美食》。共拥有关注人数已超过7千余人,日点击量达4千余次。

现在,无论何时何地,受众只要登录##县广播电视台的网站或者微信关注长白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收看我台的各档电视节目,收看某条新闻,或者查阅以前的新闻节目。

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县级电视台改善现有业务、开发新兴业务、扩大受众范围、拓展市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2

关键词:网络交流工具,高职,班级管理

0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现在的90后高职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 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情感封闭性较强。因此,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在学生群体中已非常流行, 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 利用这些网络交流工具可以开辟学生管理模式的新视角, 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网络交流工具对高职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

1.1 信息传达, 由点及面

QQ和微信的使用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起着较好的通讯纽带的作用, 支持点对点交流, 可以通过QQ和微信与学生对话, 向学生传达信息, 非常方便。另外, 可以建立朋友群组, 班主任和班级干部的工作传达可直接面向所有群成员, 也可将班级成绩、通讯录、班级行事历和考试时间安排等重要文件挂在群共享里, 学生可以从群共享下载相应文件, 方便快捷。高职学生的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做事缺乏主观的能动性, 可以督促学生主动从这些平台获得信息,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1.2 建立群组, 强化凝聚

高职学生的情感封闭性和自我意识较强, 加上网络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 班级的概念很容易被弱化, 很容易形成小集体。所以, 通过QQ和微信建立班级群组, 在群里时常开展主题讨论和意见征集等活动, 在群里能够畅所欲言, 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1.3 缩小代沟, 拉近距离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一般都与学生有着一定的年龄差距, 即使刚毕业也会长学生几岁。这种年龄差距会使得班主任和学生沟通时产生心理上的代沟。学生在感情上会自然地排斥教师, 总觉得我们的思想是落后的不适应时代的, 我们不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必定会给交流和管理带来障碍。班主任如果能够开通QQ、微博和微信, 通过这些交流工具和学生互动, 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外, 还有一些应用软件和游戏是基于这些交流平台的, 可以在业余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使用经验和心得, 能够缩小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在情感方面, 学生觉得我们和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 增进了亲近感, 使我们和学生的沟通更加顺畅。

1.4 了解动态, 知已知彼

学生利用微博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心情, 也可以转发别人的微博。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 可以知道学生最近在忙于什么事情。高职学生已经成年了, 他们的学习业余时间的支配形式是非常多样的, 有的同学会打工, 有的同学则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他们很多人会将相关活动发在微博里面。作为班主任, 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又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我们在时时刻刻监督他们而产生抵触心理, 关注微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微博还可以知道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和学生沟通时就可以知己知彼, 效果会大大提高。另外, 学生也会把自己的心情写在QQ“最新说说”栏里面, 可以通过查看该栏目了解学生近期的心情状态, 获知学生的心情动向。有些学生因为某些事情而导致情绪低落而影响上课, 当我们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后就不会因为表象就直接训斥学生, 避免了误会学生, 使得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1.5 工作展示, 积极暗示

作为管理者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相关工作发布在微博上面, 让学生知道我们在日常管理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平常的班级管理要做的事情是非常琐碎的, 很多时候也看不到什么大的成果, 学生并不知道在我们在做什么, 觉得班主任除了约束他们就没有别的事情了。作为高职学生, 当他们感受到我们的付出时, 大部分同学是能够做到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的, 也能促进他们对自我的管理。还有, 班干部也可以通过发布微博和QQ“最新说说”, 展示自己的工作动态, 让同学学会理解和尊重班干部, 对班级的自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1.6 心情宣泄, 情感交流

作为班级管理者, 我们内心会因为学生而感动, 也会因为学生而伤心, 这些丰富的情感我们希望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分享, 但是又不方便用口头的方式表达。那么可以将它们写在微博或者QQ空间里, 当学生访问时, 便能踏入我们的情感世界。高职学生的这个年龄是非常感性和敏感的, 这种方式产生的情感交流也是他们从前很少感受过的, 这样的感受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

2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的方法

1) 班级管理者自己申请微博、QQ和微信账号, 然后组织学生申请账号并建立班级通讯群组, 由班主任和主要班干担任管理员。在群组里面要求学生采用实名制, 以便于身份认证, 做好班级学生的账号管理工作。

2) 管理教师对于这几种平台要进行功能划分, 通常QQ可以用作班级的官方平台, 在QQ里通知班级事务和相关信息。微信可以是非官方交流平台, 和同学可以就任何问题进行交流, 微信有比较好的语音短信功能, 很方便。微博可以用来关注学生的动态。

3) 在不同的平台上和学生互动, 及时关注学生的动向。

4) 定期更新信息, 也要发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 让学生对于这样的交流形式保持新鲜度。

5) 及时查找发现问题, 并且和班干部讨论解决方法。尊重学生的建议, 找到适合于他们的方式。

3 存在问题

当然, 网络化的普及以及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学生QQ、微信群聊和微博上能说各种新鲜有趣的事情, 但是见面却一言不发, 学生越来越不善于人际交往。另外, 网络谣言、娱乐信息过多, 信息爆炸繁杂, 对于还不够成熟的高职学生来说, 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于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职学生来说, 需要班级管理教师时刻把控, 正确引导, 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 结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创新。发挥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的积极作用, 使得高职学生管理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辅导员融入学生QQ群的积极管理作用[J].青年与社会, 2013 (13) :112.

[2]朱萍.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05) :60-62.

[3]陈长虹, 张丽.构建高职学生就业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读写算 (教育教学) 研究, 2011 (56) :81-82.

新媒体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学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我们的周围越来越普及,如今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拿着手机、平板或者其他的通讯工具在不停摆弄,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作为中职院校的老师,笔者就以中职学校的学生为例,探讨一下新媒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影响。

说起学生玩手机,其实现在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群体又有一些特殊性,相比较于高中学生来说,高中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课业也非常的沉重,所以即使他们玩手机,玩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相比较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初中都不允许在学校里玩手机,但是中职学校不太一样,学校的管理相对松一些,而且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多一些,很多的课余时间没有其他的活动,那么大家就只有埋头玩手机。

我在我的课堂上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①你在一天中玩手机的时间有多长?

②你的手机上都下载了哪些软件,你的手机上有读书软件吗?平时都看些什么书?

③哪些软件耗费你的时间最长?

④手机给你带来了哪些便利?

⑤手机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烦恼?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其实是令我大吃一惊的,关于玩手机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在玩手机,晚上睡觉时间也不固定,只要手机有电就玩,手机没电了还有充电宝,如果都没有电了那么没办法就要睡觉了。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他们的身体还在迅速成长的阶段,一天之中可以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玩手机,有时晚上玩的不睡觉,第二天上课又没有精神,这对他们身体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关于下载软件,我大概给他们分了这么几个类别,聊天类:QQ、微信、陌陌;游戏类:开心消消乐、QQ飞车,还有一些比较大型的网游;听歌类:酷狗、千千静听等,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下载了读书软件,如掌上阅读、懒人听书等,但是读的书大多都是盗墓、武侠、玄幻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养分很少,学生也只是看个热闹,很难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内容。

关于耗时,通常手机对学生来说就是打发时间,有人聊天的时候耗费最长的就是聊天,没有人聊天的时候就是玩游戏或者看电影。

关于便利,手机给学生带来的便利也跟我们一样,联系他人很方便,可以上网买回家的车票,这对于他们来说很方便,但是对于答疑解惑的这种方便,在学生的回答中看到的很少。

关于烦恼,手机也会给学生带来烦恼,这个烦恼比较统一,就是话费的问题,每天长时间的玩手机,会耗费很多的流量,每个学生每月都会包不少的流量包,但是常常还是用不到月底,那么就要继续追加流量包,一个月下来,话费充值要占据他们零花钱的大部分。

难道新媒体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老师也应该进行一些反思,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也应该通过这样的新媒体,让学生也能乐在其中呢?

在学校中,其实我们也时刻接触着新媒体,我们的网络教学,我们的多媒体教室,我们的公众微信号,都是新媒体的一部分,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开设了许多的网络課程,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在网上可以进行观看,由于我们是中职院校,学技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网络教学的内容有很多是实操的课程,这会让学生提起兴趣,在网上学会了以后可以去车间大显身手,这时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别人也会效仿,想做出更好的,也会去找相关的视频看,然后回来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

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我们也提高了它的利用率,中职学生的特点其实很明显,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成绩稍差,考上高中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选择到中职学校里来,大多数学生的厌学情绪很高,不愿意学习,如果上课再百无聊赖,喋喋不休,那么他们的厌学情绪会更严重,多媒体是缓解这个问题很好的一个方法,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同样对于机械的讲解,如果用多媒体,让机械在课堂上动起来,要比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要好的多。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的启发,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大型的人物访谈《大国工匠》,讲的都是中职技工院校出来的普通工人,一步一步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祖国不可缺少的人才。这样的事迹如果让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大概听一会就烦了,但是我们借助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有不少的学生当时就热血澎湃,励志也做那样一位国宝级的技工人才。在我看来,老师讲多久都未必会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真人真事摆在眼前,在电视上一看是真的,这种力量就很难抗拒了。

学校的公众微信号,加了学校的公众微信号,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谁在什么大赛上又得奖了,谁又在平日里帮谁做了好人好事,这些都在我们的公众平台上会及时发布,同时还会发布一些学校的发展情况,还有一些人生哲理,这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家长或者朋友来认识学校,同时也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其实让学生更好地利益新媒体,笔者觉得老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在做完这个调查以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手机是给我们带来方便的,不要让手机捆绑你。现今社会有个词叫“手机癌”,就是你要时时刻刻拿着你的手机,一时看不到手机心里莫名的发慌,我们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也不要为他所累,同时我们可以夹杂一些书籍,就像我们平时吃惯了细粮,偶尔吃点粗粮也是很好的,用手机长了,我们也可以买本书,静静地翻翻书,哪怕是只要那点翻书的感觉。

第二,手机不只是游戏机、电影机、聊天机,也可以是我们的百科全书,在什么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疑惑,在事情上有什么样的疑问,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答案,万事百度一下,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疑惑。

第三,现在的手机软件有很多,都是特别方便的,举个例子,如果晚上真的睡不着,我们可以听听名著,下载个懒人听书或者喜马拉雅听书,找个好的广播员,听一本书,那也是极好的,不用非要举着手机到半夜。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篇4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5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为锤炼学生品格、全面锻炼才能提供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动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实效。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创新措施,以为提高大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及综合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师;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

高校结合学生成才客观需要和成才特点,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锤炼学生品格、全面锻炼才能提供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平台。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且深入的影响,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需求和主题积极性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参与积极性,大大影响着校园文化立德树人的实效。

一、影响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因素

1、自信程度与自我认知影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接受度

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参与者把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展现出来,就需要学生对自己某方面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如果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没有信心,担心表现不够完美或者过于在意周围同学的的评价,都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刚步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自我发展与能力认知相对不成熟,信心对于活动参与积极性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若自信程度高,自我认知积极且明确,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中更容易积极融入,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反之,则容易出现“被活动”的被动消极心理,不容易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也不容易形成对第二课堂的积极认知。

2、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话语权,影响学生的自由选择度

就话语权现状而言,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管理,主要由主管部门、院系掌握。活动的初衷、形式和内容是为学生成才而生成的,这无需置疑。然而,就部分学生尚且不够长远和理性的视角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具备他们所认同的价值。一些活动的组织者在筹办活动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甚至有些学生组织举办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是否考虑到个性和共性,现实和长远的话语转化,多大程度上把适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和设计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琐碎繁杂抑或凝练,影响学生的时间支配度

琐碎繁杂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疲于应对,有的学校一个周末要求学生参与参加三次甚至更多的活动,过于频繁的活动已经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厌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过多的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周末休息时间,让学生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而高度凝练、长远规划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地和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逻辑性和分层分类指导,学生更乐意理性地思考和参与,则更少地与课程学习、闲暇学习相冲突,并在活动中体会到活动的第二课堂价值。

二、提高大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对策

搭建更多有助于完善个性,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不是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走上讲台和舞台或者通过竞赛来实现。那样的形式只能让少部分人获得自信,而个性内向,自我认知不够明确的学生则愈发茫然和挫败。因此,出去常规的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为大多数无法在台前成为主角的学生提供个性完善、增强自信的更多平台。自信心是积极参加竞赛活动的必备条件,所以活动参与者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充满信心。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自己能力所处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不断地参与比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自信心不断增强,活动参与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通过参加较多的活动来接触更多的人,从而不断锻炼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加外向一些,战胜自己的恐惧,敢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各种各样的竞赛当中去。对于尚且不敢参加比赛、上场公开言论表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到总结、评论校园文化活动,直至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去。从看中学,从思考中学。加强调研、宣传、总结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许多活动的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他们认为参与活动是丰富的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媒介宣传不够和活动组之前的调研不够,一些学生对这些活动缺乏一定的了解,对活动的认识程度不足,没有认识到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价值和要求,因而影响到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成都。部分学生受到高中学习习惯的影响,认为参加活动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平时对活动较少会有所关注,没有主动参加活动的意向。加强调研,才能知晓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参与者,这样的话语权的移交,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支持;通过校园媒体的充分利用,在宣传上让校园文化活动的魅力和可操作性展示给全体学生,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调研恶化宣传的基础上融入充分总结的一体化模式,多方总结经验,倾听学生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创新,进一步凝练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创新与凝练并重。充分吸纳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传播优势,重视通过各种自媒体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议和评议,可使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主题、形式尤其是方案的设计中,对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则”、“排名”以及奖励等予以话语的转化;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凝练,避免琐碎繁杂,让学生更有机会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校本优势和专业特色,了解这些活动与他们成才的密切联系。尤其对学生在读期间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流程进行整体设计,在此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个性化指导,学生方能有远见、有目的、有成就。如此,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就能充分融合,闲暇学习和学业课程学习才能相得彼此促进,让当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活动走出学生被动、主管单位尴尬、院系疲于应对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祥梅.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大学生需求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7.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6

学院_____ 姓名_______ID号_______

摘要: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常在想: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才算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党课的学习,我有了一点想法。关键字:大学生;诚信;道德;责任

正文

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应更加努力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新的形势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我们党要经受住这些考验,就要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不仅仅如此,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诚信的人

我们大学生必须做诚实守信的人,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我们身边做起,例如考试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做事。因为只有诚信的人才会相信人民群众,而且背人民群众信任,才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相信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就是要坚持村中观点和群众路线,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毋庸置疑,当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过。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还有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牢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不能担任人民赋予的重任的。我们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拥有诚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做有道德的人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而作为党员干部的最大的道德就是按照人民的意愿掌好权,用好权。着眼于涵养干部的为民心、务实行、清廉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书记说:共产党人的官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为民、务实、清廉。

建立一个高信任度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道德安全,不使社会的道德行为或正义行为变成一件极有“风险”的行为,关键还是要通过制度约束官员的权力。道德引入官员考核,将软约束化为硬指标,就是以制度的权威性、强制力,端正官员的权力行为。同时,达到用“官德”来引导和“化育民德”的目的。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社会的道德风气才会彻底好转,人民才会团结合作,社会才会和谐进步。

而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作为积极分子,更加要在道德方面约束自己,八荣八耻牢记心间,发扬传统美德,德育新风,从我做起。积极倡导参与“善行河北”,呼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做有责任感的人

江泽民说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这就是作为党的一份子应该有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就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责任心”也许不比“牺牲”、“奉献”伟大,但它却与每个个体相关,显得更为平实与基本。

党的工作是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还必须把改善文化民生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责任意识呢?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这种责任感一旦缺失,则意味着人性的沦丧,社会的溃败,我们生活的世界必将陷入混乱和冷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一是要树立对自己、对父母和对家庭负责的观念。

二是要树立对老师、对同学、对集体、对学校负责的观念。

新媒体使用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7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调查累计实地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96.67%,其中男生48.45%,女生51.55%,调查涵盖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兼顾到不同学科门类学生。调查统计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28.45%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和清楚,55.69%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13.10%的大学生只知道一点,只有2.76%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

(二)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新媒体

由于大学生自身经济和家庭条件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具体情况如下:62.9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32.07%的大学生使用电脑,5%的大学生使用其他新媒体设备。在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中打电话占28.62%,发短信占13.97%,使用手机上网占46.03%,娱乐占11.38%。

(三)大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74.49%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报纸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只有17.59%,从老师和其他同学处获得信息的占5.52%,也有2.41%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在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原因或目的的调查中,为获取信息与外界沟通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占35%,以学习、增长知识为目的只占18.93%,休闲娱乐为目的占24.89%,消磨时间为目的占10.48%,没办法避免的占5.71%,其他占5%。

(四)大学生平均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使用新媒体

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人数占19.83%,2小时到5小时之间的最多,占55.34%,花费5小时以上的占17.76%,几乎不上网的学生只有7.07%。大学生平均10分钟看一次手机的人数占15.52%,10~30分钟的占37.24%,1小时的占27.59%,1~2小时的占10.86%,2~4小时的占6.03%,4小时以上的占2.76%。可见大学生看手机的频率较高,对手机较为依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大量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帮助(史春红,2013),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拓宽了视野;使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塑造了大学生平等交流与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的跨时空性、即时性等特点既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又拉近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距离”(应蓉珊,2010),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互动和弘扬榜样精神。

(二)消极影响

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思维弱化;当前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表现在沉迷网络,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精神不振等问题,课堂上浏览网页、聊天,成了“拇指族”,无法专业听课,影响学业;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忽视伦理、道德等约束,在网上传播有失大学生角色的不文明语言(史春红,2013),导致大学生情感迷失和人际关系冷漠。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史春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3]钱学彬.浅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6):21-24.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日常管理;影响

现代高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多数学校都会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校园内部网络,形成了手机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推广,其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手机新媒体的诞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维持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途径也会有效扩大学生们的朋友圈,有效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一些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

(2)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

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行了拓展。这一媒体形式的诞生,改变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而且随着4G网络的覆盖,手机上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查询与学习。这样查询到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深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3)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与压力

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为强大,不仅具有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性软件,来释放自身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不良情绪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间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心理素质。

(二)消极方面

(1)沉迷手机娱乐功能

正如积极影响中所述,手机的使用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性而不能自拔,就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

(2)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软件的诞生,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同时也容易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方式,而忽略了在真实中与人的沟通,甚至一些学生开始排斥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症,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手机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是当今手机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信息较为多元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其他带有积极向上内容得到资源,同时还有着一定数量的不良信息。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手机新媒体时代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使用手机树立良好地校园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会存在着叛逆以及独立的性格特点。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考虑到其中,要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的特色校园文化。【3】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例如某校倡导“笃学”理念,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按照手机网络特征举办了像论坛学习讨论以及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丰富工作手段,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应对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的影响,各院校必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进行丰富,要利用网络优势,设置学生专属信息交流平台,使校内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4】同时每个系以及每个班级等都应设置专门的网络联系群,而群内老师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新模式。此外为了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制定出配套的约束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加大手机技术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安全性

针对手机信息安全性不足以及手机信息内容混杂等问题,各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努力思考出可行方案,来对不良信息传播进行阻拦。不仅要对专业的过滤软件系统的构架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手机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网络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以此技术为依托,定期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筛查,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消除与拦截,以确保学生手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任何事情都可能带来正反两面的结果,而手机新媒体也会如此,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各高校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影响,灵活运用积极影响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案来对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地手机新媒体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香玉.论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58-259.

[2]张熙师,张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4,14:59-60.

[3]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6:102-105.

新媒体大学生积极影响 篇9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因而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期望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人的情绪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同时,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智商的同时,更加强调情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有着积极的情绪,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左右。然而,中小学生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极易变化,且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加以诱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类从出生到3岁之间,情绪的发展是逐步分化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经验越来越复杂。青少年在情绪经验及情绪表达方式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改善。首先,中小学生情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露性和内隐文饰性相结合。起初,中学生还是比较外露的。纯洁天真单一是他们情绪活动的基本方面。遇到高兴欢乐的事,他们无遮无拦,开口大笑;遇到困难伤心的事,他们双眉紧锁,哭丧着脸。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外露情绪会随着内心秘密的增加而变得复杂起来。这时文饰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情绪活动的闭锁性将部分替代外露性。而且,此时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或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第二:情绪体验的易变性和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并存。在初中阶段,其情绪如“疾风骤雨”般,在反应时间上的特点是情绪体验迅速。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

情绪体验迅速,意味着其情绪反应能很快达到激烈的程度。越是意外的突然出现的诱发因素,导致的情绪反应越强烈,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无一例外。但是,到达高中阶段,情绪爆发的频率减低,延续时间加长;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

高中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几乎人类所具有的情绪种类都可以在高中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有不同层次。另外,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已是千头万绪,丰富多彩。第三:情绪活动的两极波动性。对同一事物,中学生可能会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内心体验。例如,面临考试,他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不安,兴奋的是,带有跃跃欲试的心情,不安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担心。一旦考试完毕,学生感到一种轻松,而在轻松的同时,难免对成绩好坏产生担忧。这种快乐与悲哀,愉快与忧愁,肯定与否定的情绪体验,从性质上说应该是相互排斥﹑绝对对立的,然而在中学生的情绪活动中却同时表现,而且显示出协调与统一的一面。综合中学生以上情绪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中学生的情绪并未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加以积极的诱导,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进而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什么是积极情绪呢?

积极情绪就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它可以表现为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受。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总之,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撤销消极情绪产生的激活水平,能够促进组织绩效。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积极情绪的功能

(一)积极情绪促进认知,扩展认知范围。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和神经心理学理论,积极情绪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2,8,9]。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

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的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动员个体身体能量应对特定的环境挑战。而积极情绪却能在一般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能够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与注意范围的拓宽相联系。弗瑞克森利用电影诱发四种情绪状态:快乐、满意、愤怒、焦虑,并且用一种中性情绪作为控制条件,然后用整体-局部性知觉加工任务来评估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注意范围,研究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有更大的注意广度[18]。

艾森(Isen,1999)采用多种方式,如给被试糖果、阅读卡通书、听到成功反馈等手段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进行了一系列考察积极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采用包含范围更广的分类方式;有更灵活、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19](pp.180~181)。

同样,Fredrickson 等[9]让大学生观看引发快乐、满意、中性、愤怒和焦虑状态的影片,然后对观看不同情绪影片后的注意范围和思维活动序列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状态,快乐、满意积极情绪扩展了注意范围和思维活动序列;相对于中性状态,愤怒、焦虑消极情绪缩小了思维活动序列。在成人与儿童的实验室任务和应用情境任务中,研究都表明积极情绪能促使人的记忆功能和提取更多的积极材料,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完整、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而Isen 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10,11]。积极情绪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成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效率,主要是因为积极情绪对于认知活动有三方面的影响:即积极情绪为认知加工提供了额外的可利用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可用于连结的认知成分;积极情绪扩大了注意的范围,导致更综合的认知背景,增加了相关于问题的认知要素的广度;积极情绪增加了认知灵活性,增加了认知连结的多样性。即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积极情绪会撤消消极情绪体验和自主性生理反应。消极情绪发生时产生的一个显著改变是生成特定的行动倾向,而另一个显著改变是会导致个体各种相关的生理唤醒处于一种高水平的激活状态,使得有机体动员生理能量应对特定环境的挑战,这样就会使得有机体的体内生理活动水平暂时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消极情绪所造成的体内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的恢复就需要积极情绪过程的参与,积极情绪能够撤销和恢复消极情绪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态,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基线水平。同时,弗瑞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产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一般不会象消极情绪那样产生具体的行动倾向(如恐惧引发逃跑,愤怒引发攻击),所以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取消对具体行动的准备,有效地撤消生理唤醒,因而将此称为撤消假设(undoing hypothesis)[20]。

在弗瑞克森的一项研究中,采用压力任务,使被试产生焦虑体验,同时有心率、心血管活动和血压升高这样的生理反应。之后,用电影诱发被试三种情绪:欢乐、满足、悲伤。结果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条件下(欢乐和满足)的被试,心血管活动恢复到基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控制条件下的被试,而在悲伤条件下,被试的心血管恢复速度最慢[21]。

积极情绪的撤销效应不仅表现在对于生理唤醒的撤销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于消极情绪所造成的狭小的思维活动序列予以撤销,使得思维活动序列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能够缓解消极情绪造成的紧张。尽管这方面没有直接的研究支持,但研究表明主观报告积极情绪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更灵活的、更建设性的应对方式,表现出更抽象的、更持续的思维水平[13]。研究也表明参加幽默干预活动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比较,报告了显著低的焦虑和抑郁[14]。

(三)积极情绪提高了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主观幸福感。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积极情

绪的人被称为弹性个体。弹性个体会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就象弹性金属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损坏[22]。采用高压力性任务来诱发被试的消极情绪,发现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压力性任务前和任务中报告了更多的愉快、兴趣这样的积极情绪[23]。积极情绪扩展了心理活动空间,扩展了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而心理活动空间的扩展增加了个体对于后来有意义事件的接受性,进而增加了体验积极情绪的机会和可能性。积极情绪体验不仅促进了挑战的应对,缓解了消极情绪,而且积极情绪的反复体验,增加了个体的心理弹性,提高了社会关系的质量,能够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大量的有关压力与应对的研究发现[16,17],积极情绪促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的运用,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能够促进压力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积极情绪的水平,促进主观幸福感。用“情绪体验取样法”研究也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报告的积极情绪或心境高于消极情绪或心境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弹性,更有活力,生活得更幸福。

(四)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对预防心理疾病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所有积极情绪共享一种表情符号即杜兴(Duchenne)式微笑——嘴角上翘并伴有眼周肌肉收缩。Keltner和Bonanno研究了在对死去的同伴进行描述时发现杜兴式微笑的人和非杜兴式微笑的人相比,前者报告了更少的消极情绪和压力,特别是更少的愤怒;同时他们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情绪,特别是喜欢[18]。研究结果表明,杜兴式微笑减少了人的痛苦而且使人能够更好的调整自己。Harker和Keltner在对女性情绪研究中发现,20~21岁时照片上多杜兴式微笑的女性在30年后感到更多的幸福[19]。许多研究也表明情绪表达对健康有显著的促进功能,特别是把积极情绪的内容写下来时,如运用积极情绪词汇记录比较温和的压力和创伤,有利于个体面对创伤和压力,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气氛和更少的抑郁心境。

(五)积极情绪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并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因而能够促进生理健康。研究表明乐观和希望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在心脏移植手术后,积极的期望预示着更佳的健康

[20]。外科手术和其他疾病之后也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恢复的更快[21]。在对失去配偶的人研究中发现,能发现生活意义,有积极情绪的人更能战胜以后的困难,生活的时间更长[22]。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对主观幸福感以及笑和幽默的研究中。众多研究表明,人的主观幸福体验能够通过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那些缺乏主观幸福感的人相比,一个主观幸福感体验更强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工作也更为有效,更能确保人的身体健康。关于笑和幽默的研究表明,笑能增加人的积极情绪[28]和增加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种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是通过积极情绪的主观体验来调节的,尤其对于老人[29]。这表明通过笑这种行为产生的积极情绪能促进健康。而生理的健康,又可以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间接有利于心理健康。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片段摘抄下一篇:那一次我撒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