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共9篇)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篇1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

——浅议企业的基层组织建设

贵阳供电局息烽分局 黎源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面对新形式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电力行业来说,落实十七大精神就必须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要义上理解是辩证法、是方法论,国有企业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谐发展。

2006年中共中央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印发了四个通知,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内容,这是我党历次整党整风和加强党员教育活动中首次强调对基层组织的建设指导,是历史性的转变,同时是我党实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再次科学决策,形式喜人,形势逼人,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党支部书记,从企业利益出发,从大局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企业的建设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地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人员整合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飞跃,它所蕴涵的“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观,也是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方法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着眼实践,把握规律,改 1 革创新,务求实效,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辩证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问题,科学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一、坚持发展的观点,科学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要破解难题,有所突破,同样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基本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

1、党员与组织的“分离”、党务与行政事务的“脱节”问题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两个基本问题。加强企业党的建设,重要的是致力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是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两者虽研究问题的基点各不相同,但最终目标和依存基础是一致的。进入管理起作用,主要侧重从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健康发展和长期参与企业管理的规律,所依存的基础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党员与党组织关系问题。融入中心做工作,主要侧重探索党的基层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与企业行政和社团组织的领导关系,特别是参与式政治领导关系,所依存的基础同样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则是如何处理好党组织与所参与领导的企业行政组织、社团组织和群众个体关系问题。每名党员都纳入一个具体的党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每个党组织设置合理有效,功能定位准确,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基 2 础,更是提高党的参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加快,相当一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出现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的状况;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与应该隶属于其领导的各种组织不贴近,出现党组织与应由其领导的其他组织相“脱节”的现象。这种“分离”与“脱节”,在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实践中,带有普遍性,构成党的基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两大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在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分离”和“脱节”表现的比较明显。并且这两个基本问题可反复出现,即时而适应,时而不适应,可以在这个时期适应,也可在那个时期适应,呈现反复出现的特性。

2、两个基本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体制转型发展的必然产物。研究解决任何问题,必须从历史背景来分析产生根源,而不是从问题的表现形式出发。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分离”、“脱节”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发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对企业和社团的有效领导。从客观上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国有企业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重大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用人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打破了原来对企业领导高度组织化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直接引发了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基层党组织和应由其参与领导或直接领导的各种组织的关系新变化。从主观上看,分离主要是行政负责制带来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部分党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状况,对党组织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弱化,理想信念动摇,党性意识淡薄,还有的党员则是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制约,不愿意 3 公开身份,不愿接受党的组织领导。脱节主要是对基层党组织要不要参与各种组织实行领导、怎么领导等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和统筹考虑,致使把握规律不够准确,工作路子不够宽泛,主观主动介入不够及时。进一步从历史探索性上分析。“分离”主要是随着传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位一体”的单位组织模式的弱化和消亡,原来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在传统政企不分之外出现新兴政企分开之实体,而党组织对党员如何实施跟踪配套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脱节”主要是政企分开之后产生的客观必然,与传统企业的内在联系,自身特点与角色定位问题等把握不够准确,工作缺乏统筹考虑和有效办法造成的,特别是实践中片面地把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等同于自身建设,割裂党的建设与各项生产经营的参与领导关系,体现不出建立党组织的目的和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致使不能贴近生产、经营和行政业务工作而有效开展党的基层建设工作。

3、破解两个基本问题是创新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关键。党的组织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本体建设,在参政能力建设中是主体建设。“分离”使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正常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无法落实,最终将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失去党员依托,最终使党员的先进性、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权力与义务丧失,导致党的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丧失本体依托而无法实现。“脱节”将使党的基层组织失去对其他参与领导或直接领导组织的依托,最终使其创造力的提高、凝聚力的增强、战斗力的发挥丧失组织依附条件,导致党组织的目标任务难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落空。如果“分离”、“脱节”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党的 4 基层组织体系将日渐削弱,党的整体建设将无法有效展开,党的基层组织“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解决分离问题首要的要解决党员归位问题,解决脱节问题首要的要解决基层党组织科学设置问题。这是取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突破必须紧紧抓住的着力点。

二、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准确把握党的基层建设工作的客观规律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企业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多样的联系之中发生着变化,方法不断拓宽,方式日益增多,工作格局发生改变。科学发展观贯穿着唯物辩证法,要求在事物的联系中探求把握规律。依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生产经营发展的互动关系,全面、联系、发展地把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各领域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构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格局,既是解决“分离”和“脱节”两个基本问题的关键,也是基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规律,探求把握这一规律,需要对其企业方针目标、主要特征、服务范畴和承担社会责任有科学的认识。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方针。不同的经济组织,其当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心不同,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客观规律,是党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全面规划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政企分开政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企业员工科学劳动关系的逐步建立,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体系的分化、重组改制,改变了基层党组织所依附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基础,而形成新的社会组织体 5 系和领域。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基层党建工作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与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反映着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构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一种新的目标模式。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目标模式,为有效解决“分离”和“脱节”两个基本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构建和谐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最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谐根本是人的和谐,企业的和谐依靠发展来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企业与社会的核心是人,和谐社会构建之本是人,人是社会的根本资源,是企业与社会宝贵而不可缺少的资源,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过去,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分配有所欠缺,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企业在人力调配和管理上大做文章。发展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通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社会前进与发展的任务,实现和谐与发展的目标。因此,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进层组织建设,用思想教育、思想发动、思想解放等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实现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正确地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6 使他们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如何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企业发展与和谐重点是对员工的激励。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企业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企业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篇2

1 把握和谐内涵

社会学认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特殊群体形式, 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和谐性。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 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主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目前,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 并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首先等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和创造文明的基地, 必然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与协调, 以及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 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 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 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 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 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

2 坚持科学发展

校园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 和谐取决于发展, 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真正和谐。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 更新发展理念, 丰富发展内涵, 拓展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 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当前, 高教事业已经从外延发展进入内涵发展为主时期, 从量的扩展转变为质的提高时期, 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立足实际, 着眼长远。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标, 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 凸显办学特色。二是重视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 保持学校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强化教师进修学习提高, 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道德好,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四要严格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顺应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

大学是一个特殊园地, 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出创新成果和弘扬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就是要利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 要以培育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为重点, 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为推进高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 要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注重师生心态和情感, 把握学校的文化底蕴, 培养人的个性品质, 塑造高雅的人文校园,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以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3 构建和谐校园

自1996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模式、内容、方法、手段、师资、硬件等条件与学生成人成才和社会实际需求不协调;服务社会的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 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因此, 以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为本, 建立和谐校园, 解决高校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 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首先, 构建和谐校园, 要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中国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 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 和谐校园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 坚持崇尚真理, 追求科学;在行为上, 致力献身社会、服务群众;在精神上, 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 才能实现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 在和谐社会中孕育出和谐校园。

其次, 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主体各要素要和谐发展。高校党、政干部、教职工及学生等诸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 增强竞争实力, 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 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同一学科教育要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 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

第三, 构建和谐校园, 教学要素与非教学要素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 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 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 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如果制度建设偏离了人本思想, 偏离了共同的价值取向, 就不会产生“谐振效应”。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吴江 篇3

一、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有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上下功夫。

突出一个“好”字,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人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吴江区位特点和优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人才集聚的要求,规划建设好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沿”经济片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集约,使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盛泽丝绸纺织密集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80%以上;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发展电子信息、新型纺织和电缆光缆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环保及医药保健品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市场,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以打造“中国纺织贸易第一城”为目标,加快东方丝绸市场提升改造步伐,2007年努力实现市场经营额超500亿元。,以保护太湖水环境为重点,加快创建全国生态市。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监管考核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源头、制造、加工、包装等全过程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把握一个“快”字.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第二个率先”进程。“好”是对经济运行质量的要求。“快”是对发展速度的强调,“又好又快、好中求快”是我们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必然选择。在区域发展中,要“快”字当头,善于创新,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平台,抓住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机遇,激发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年底通车后的黄金效应,进一步引进国内外资本,全方位做好服务.接受上海的辐射。长三角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充分发挥中心腹地、产业集群、市场品牌、太湖资源、人文地缘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错位竞争,形成特色,始终站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继续开展个性化招商选资活动,紧盯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把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群上,重点抓好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投入、先进技术装备的投入、节能节地型项目的投入。全市工业有效投资额每年保持在150亿元以上。

强化一个“实”字.进一步扶优扶强.壮大吴江经济总体实力。切实采取措施。从政策激励、舆论导向、政府服务、环境营造等层面构建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规模龙头企业的驱动机制,促进现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落实名牌产品、品牌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着力形成上下联动的创牌工作机制。每年力争培育国家级品牌、国家免检产品3-4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到2007年底,努力实现全市工业销售额超过22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

二、致力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的发展条件

新时期,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因此,必须强调富民优先,千方百计为百姓提供致富机会,创造发展条件。

突出多渠道宽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创业有门、就业有道。近年来,吴江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民营经济“超越计划”,形成了内外资经济兼容共生、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4年底,全市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63亿元,到今年7月底,累计注册资本已达328亿元,两年半时间增长了1倍。当前,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动员农民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能工则工、能商则商、能农则农,发挥优势,全方位开展创业。

突出城市化推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继续加快全市交通、电力、水利、天然气管网和区域供水二期工程等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商贸业的繁荣和专业市场的兴旺等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征用补偿、流转收益等再分配中获得转移性收入,从出租标准厂房、股份合作等资产经营(投资)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宽广。

突出服务创新,让广大人民群众既感舒心更有依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市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机制,推进“一站式”行政服务向下延伸。各级机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真心实意帮基层解难题。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机关评议的群众满意率,打造吴江一流的服务环境。

三、高度重视协调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做到发展要素投向、社会事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为重,努力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多渠道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惠民优先,推进实事工程建设。实施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政策,把更多的财力投放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方面,抓好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事工程,努力形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环境。

坚持扶贫帮困,健全完善保障体系。通过多措施、多途径、多形式的帮扶,建立起低收入家庭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结对共建机制,深化“局村挂钩”,促进薄弱村的转化。同时,充分激发工商企业回报村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村企结对”新机制,切实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四、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稳定保障

切实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对市政维护、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市场化运作的监管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综合执法,切实抓好城乡违法违章建筑和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认真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全力打造社区品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大力建设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融洽的现代社区。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扎实措施,妥善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作风,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吴江”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提高技防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提高解决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卫生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系中共昊江市委书记)

构建和谐企业要五坚持 篇4

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建设和谐企业)我们通过学习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必须突出$五个坚持%”

坚持发展必然是第一要务“ 对企业这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体来说!对我们公司来说!必须坚持在提升综合利用 和协力服务$两大%能力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更多更好地打造综合利用产品和协力服务品牌!不断改善员工工作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使企业和谐发展”

坚持以企业和员工的双赢为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注重将员工个人的成长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企业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肯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员工提供锻炼成长的平台“ 坚持以融洽的干群关系为根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具体到企业!就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努力建设$四好% 班子& 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推动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克服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的现象& 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

承受能力“

坚持以抓好企业的稳定和安全生产为关键。和谐企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企业” 要强化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主动超前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树立$安全生产永远是我们一切管理工作最薄弱环节% 的理念& 通过人本管理与科技保障$双轮%驱动!实现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管理引导的有效融合“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篇5

社会和谐

2007年08月07日09:47 来源:《湖南日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按照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湖南省的税收工作要自觉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局上,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服务

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近年来,湖南省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不断增强,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明显增长,较好的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宗旨。但是,从总体上讲,湖南省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保障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与改善民生、加强公共服务的需要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工作要把实现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努力抓紧抓好。

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必须遵循经济决定税收的基本规律,从经济的角度思考和研究收入问题,及时将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税收收入上来,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理念。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经济发展态势的宏观分析,加强对有关重点行业的效益分析,加强与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税收征管,尽可能将实现的税源足额征缴入库。另一方面,又要杜绝不顾当地税源实际,层层加码税收任务,收取过头税,甚至采取通过贷款、买税等手段增加税收的违法违规现象。

充分发挥税收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支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税收激励政策,用好用足国家各项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集中,向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优势企业集团化发展,推动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维护公平、公正、透明的税收环境,不能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由自行减免税收,不能以招商引资为由随意承诺税收减免。市场经济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经济,违背国家税收法规随意减免税,是对市场经济法则的破坏。税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依法治税,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税收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统筹税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和谐上,应当从过去单纯强调经济目标优先努力向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共同实现转变,把国家支持文化产业、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职能作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应当运用好国家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在社会成员的和谐上,应当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作用,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的依法征收力度,切实落实好国家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在税收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增强对困难群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客观冷静分析税收形势,增强依法治税的自觉性

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湖南省的财政形势,既要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认真查找现实存在的差距和今后发展的潜力,继续努力保持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态势。

要认识到湖南省税收收入增长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加强税收征管也起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宏观税负过去长期偏低。1998年以来,税收收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宏观税负水平逐步提高,这是经济发展和加强征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因素分析,我国税收政策执行的是第一产业低税或免税,第三产业轻税,第二产业税负力求适中的原则。由于不同产业增加值中税收含量不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成为影响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企业效益改善,这为扩大税源、增加税收奠定了基础。从征管方面分析,这几年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也还得益于通过坚持依法治税,完善征管体系,强化了征管力度,减少了税收流失。

要认识到湖南省税收收入增长是在宏观税负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从国际水平来看,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大多超过30%,中等收入国家为20%-30%,低收入国家在20%左右。2006年湖南省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3个百分点。比较之下,湖南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明显偏低。这说明,湖南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潜力还很大。只要坚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宏观税负水平完全能够得到合理提升。

要认识到湖南省税收收入尽管实现了较快增长,但结构还不尽合理。在财政收入来源上,湖南省非税收入比重为32.47%,明显高于全国19.54%的平均水平。这部分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多具有特定用途,可调剂使用的财力有限。在税收构成上,目前税源支柱产业仍然相对单一,卷烟行业实现的税收占了税收总量的1/4以上。相应地,湖南省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反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状况的内外资所得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也有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影响)。

三、努力构建依法治税的长效机制,全面体现科学发展成果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依法治税,要把强化税源管理作为重点,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近年来,湖南省各级税务机关把开展宏观税负分析作为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创新税收管理的有效方式,促进了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围绕提高税源监控能力、税收征管能力和依法治税能力,紧紧抓住四个关键环节:第一,加强税收经济分析。这要作为建立税源管理长效机制的切入点,坚持从宏观上找问题,密切关注税收收入总量变化、分析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税负与税收增长弹性系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准税收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夯实税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这要作为全部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征管信息采集、传递、反馈和共享,及时准确掌握税源规模和分布情况,解决税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第三,加强企业纳税评估。着力抓好税源大户、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动和长时间零申报等纳税人的评估,引导、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依法纳税。第四,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对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中发现的涉嫌偷、逃、骗税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也要解决多头进户、重复检查等问题,把坚持依法治税与优化发展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综合治税机制。各级政府要强化税收征管的领导责任,实现税收征管由部门责任向政府全局工作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的通知》要求,加快健全考核机制,今后省、市(州)财政部门要将全口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作为安排下级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旨在激励和引导各级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促进税收征管由单靠税务部门自身努力向多部门协同共事转变,统计、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要与税务部门之间建立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国税和地税也要加强相互联系和沟通,强化税收信息的分析和应用,堵塞税收漏洞。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篇6

成雅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王锦平

(2010年10月)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提出,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定要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加快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为员工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创造活力提供良好环境,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

所谓“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里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就公司而言,构建和谐企业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先后建立健全 1 了100多项规章制度,如《岗位勤务细则》及《成雅公司规章制度》、《成雅公司党委规章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劳动关系和工作行为,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建立健全合法有序的劳动合同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为此,我们充分行使工会组织维护员工权益的职责,代表员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我们与每位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打破“正式工”与“临时工”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合同中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险、福利保障与合同保证、员工培训与教育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切实维护了员工基本权益,规范了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在劳动社会保险工作方面,我们做到了及时足额缴纳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在健全岗位薪酬制度方面,我们在全省高速公路系统率先推行了“收费岗位绩效工资与站口日人均车流量、通行费收入、优质文明服务挂钩的分配制度(50%+30%+20%)”,使收费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工作量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了收费站存在的迟到、提前下岗、逃岗等现象。

我们根据员工成长需求的无限性与管理干部供给的有限性之间产生的矛盾,采取职务升迁与职级晋升的双通道的薪酬制度;根据任职者的能力水平,岗位基础工资可实施一 2 岗多级的模式,能力高的进入同等岗位中的高等级,低者进入低等级。进而理顺了工资关系,拓宽了员工成长空间。

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企业走上了依法治企的快速发展轨道,员工也更安心、更顺心了,也就更加主动自觉地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动、互促、互赢。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企业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制定了党委议事规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

企业工会也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为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员工主人翁的地位。

我们坚持领导下基层调研制度、党员谈心制度,定期召开民主座谈会,领导干部与员工、群众直面恳谈,交流思想,解疑释惑,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在这次保先活动中公司及时整改了28条群众意见和建议,如在双流站增设年卡办理点、将雅安地区住房公积金迁移到当地使用、为各收费站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等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以上措施,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即行采纳,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逐步形成“我为企业,企业为 3 我”的双向和谐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

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企业员工培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培训渠道和方式,不断健全员工培训机制。今年,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开展了贴近岗位实际的技术比武、讲课及培训班,近500人次参加了ISO质量管理体系、消防安全、交通事故突发事件接警、出警程序等培训,为创建一流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我们坚持个人自愿,企业激励的原则,不断加强员工学历教育,制定了《员工培训办法》,规定员工在完成学历提升之后公司将给予报销一半费用。截止目前为止,公司为140余名员工报销学费共计26万余元。公司管理干部绝大部分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公司级领导大部分都在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公司人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我们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为指导,在公司内部积极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重用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几年来,公 4 司已在收费站、路产管护大队、营运管理中心、安监办、实业开发分公司、小车班等单位和部门进行了8次竞争上岗,共有245人次参与了竞争,有30名同志从一线队伍竞争到了管理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通过抓好人才的培育、激励、使用,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全面激活,人才贡献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加强文明创建,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

企业员工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坚持以文化铸魂,不断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着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把“依法、民主、科学管理,创建一流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的目标和“围绕中心、切实保障、服务基层,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全面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使文化理念渗透在制度里,体现在领导者的经营思路中,融汇在员工的思想行为上。

我们坚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作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效益观,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为了增进领导与员工思想交流,真正掌握员工所思所想,切实解决员工关心问题,我们设立了意见箱,公开了电 5 子邮箱,专用手机号,建立了谈心制度等,并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我们每年对困难员工家庭进行补助救济,员工遇红白喜事、生病住院等,我们坚持必访、必探;我们坚持员工生日祝贺制度、节假日慰问一线员工制度等。一系列亲情化的语言和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着每一个人,团结凝聚着广大员工,充分展示了企业大家庭的温馨与祥和。

我们还着力加强企业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文明和谐的企业形象。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坚持以文明创建文明活动为载体,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取得省级文明样板路、省级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八十余项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又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确立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力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迈上崭新台阶,企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文明达到和谐统一。

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员工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精神境界。近年来,我们组织举办了员工体育节、书法、摄影比赛;开展登山活动,组队参加川高系统比赛,舞蹈《祝福祖国》获得三等奖,演讲《安全在我心中》、《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分获二、三等奖……充分展示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员工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了先进文化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寓教于乐的良好功效,员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和谐相处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和谐统一。

我们在抓好企业发展的同时,还长期开展扶贫帮困助学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关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培养塑造员工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朱德故里”仪陇县保平镇观音庵村,地处不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公司捐款54871元帮助其修建村级道路;路产管护成都大队还广泛开展了“一助一”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结对捐助了

6名即将辍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接受教育。近年来,公司及员工捐资扶贫济困助学款已累计达到11万余元,衣物800余件,我们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展示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加强横向联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速公路是面向社会的窗口,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坚持优质文明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办事效率,是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民群众建立的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作为国防路,加强与沿线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成雅高速路是全省第一条军警民共建的文明示范路,在共建活动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引导员工自觉主动参与“共建”活动,以部队严明的纪律、文明的言行、优良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为表率,大力提升“窗口”形象。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加强与部队的联系,把《共建公约》落到实处,努力与沿线部队及地方政府做到“平时有联系、节日有活动、遇事有帮助”。2002年7月起,我们启动了共建活动,逐步建立了公司与沿线部队、管理处与当地公安、收费站与乡镇派出所 三级共建机制,与军、警两方签订了《军警民共建成雅高速公路文明示范路公约》及《公约实施细则》,陆续为藏兵站汽车团约四千名官兵组织了以高速公路基本情况及军车安全知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为沿线村镇放映了安全科教电影,在“八一”建军节慰问广大官兵;我们与沿线公安、派出所密切合作,对持假证车辆、盗窃团伙加强了稽查力度,切实做到了增收堵漏、保证道路安全畅通;我们与高速交警、执法支队合署办公,联合建立三方联勤联动机制,通过联勤巡逻加强对管段情况的动态管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联动效率。在军警民三方的相互支持和不懈努力下,共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成雅路路况及沿线社会治安情况明显好转,形成了成雅高速公路“高速、高效、安全、畅通、美化、舒适”的全新形象。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企业,企业文化

劳动关系和谐则企业和谐, 职工队伍建设是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 而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又是整个和谐企业建设的重中之中。在当前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职工思想和心理都将受到影响。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认真研究职工队伍的思想和心理实际,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是和谐企业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重要体现, 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突出企业与职工的和谐, 创建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和谐企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在于企业的和谐发展, 而和谐发展又反过来作用于和谐企业的创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企业的角度讲,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倡导人文精神和创设人文环境为导向, 以提高职工的素质、满足职工的需求为主线, 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体现职工的价值为核心, 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中, 追求和实现职工自身的发展。关于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而言, 内容包罗万象, 最基本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主要是企业员工与企业物质形态, 包括企业厂房、设备、建设工具等, 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 应得到全面发展。企业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遵从自然规律, 改变发展模式, 调整发展途径,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环境的有效保护, 才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人与人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员工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对企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员工之间和谐相处,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大局及员工队伍的安定团结, 是保障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人文环境。另外,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在于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的生产关系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 必然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只有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凝聚力强的员工队伍, 才能以饱满的劳动热情和高昂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各种困难, 加快自身的发展。 (3)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企业员工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层组织, 每个企业员工同时也是国家的公民。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包括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因为社会和谐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和良好环境, 企业的和谐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和谐社会构建。要做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就要切实增强广大员工的社会责任, 以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生产经营的优异成绩回报社会;把创建和谐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积极向社会献出爱心, 推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气氛。

二、以职工利益为根本, 做好职工帮扶工作

企业员工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 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作用, 更好地体现民主管理, 及时了解职工诉求, 切实为职工解疑释惑, 化解矛盾, 促进和谐稳定, 做好帮扶工作, 既是当前部分特困职工的需要, 也是创建和谐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应把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加强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 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窗口作用, 畅通公开的信息交流渠道, 收集职工的意见,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让职工的心声、意愿和要求, 及时反映到管理和决策的层面, 把党政的关爱、企业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和群众的心坎上, 关心职工生活, 为职工扎扎实实地特别是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应该办的能办的事, 要快办、办好, 不好办的要想法设法指出路子, 为其分忧, 做好捐资助学工作, 确保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 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和组织的温暖。做好职工来访和职工矛盾的排查处理工作, 将各种不稳定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向心力和企业的凝聚力, 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也是我们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是凝心聚力保稳定,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建设的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建设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发展为任务,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也是凝聚职工队伍长期稳定的有效手段。

四、结束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应不断改进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企业结构调整,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齐峰, 陈红莲.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理论学习, 2009 (02) .

[2]黄绍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J].科技资讯, 2010 (22) .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石化企业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企业;石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81-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强调科学发展的全新阶段。作为处于社会中心的现代企业,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地、传播源,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功能,理应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企业,首先应当对和谐企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我本人多年在企业工作的实践来看,一个企业的和谐,既包含企业经营生产世界中“人”的和谐,也包括“事”的和谐,更有着“人”与“事”的相互和谐。

一、和谐企业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现代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生产、经营以客户为本,以客户为主体;管理以人才为本,以职工为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谐企业是现代企业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对现代企业基本特征的概括提炼,是现代企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这种理想状态一是办企业目标明确,办企业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规范,企业平安稳定,服务体系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优化,企业全面发展,职工安居乐业,广大员工尽享发展成果;二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活力竞相地进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企业充满蓬勃生机;三是企业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企、以德治企得到落实,企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内外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全体职工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同舟共济;四是企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社会和谐互动、双赢互利,企业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产品、优质服务、科研成果。

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现代企业科学生产、优质服务的基本职能,和谐企业大致可以分解为反映不同内涵的层面,即民主企业、法治企业、科学企业、人文企业、创新企业、特色企业、平安企业、节约企业、生态企业,等等。民主企业就是企业民主管理,让职工和客户一同参与企业的企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达到职工、客户共治的目标。法治企业就是企业依法治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精干高效、职能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企业就是企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激发职工的求知欲、探索心,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人文企业就是企业体现人文内涵、文化品位,使师职工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树立崇善、审美的风尚。创新企业就是企业以创新为灵魂,以思维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促进制度的创新、工作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色企业就是企业在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科学研究、职工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打造优势品牌。平安企业就是企业政治稳定、治安安定、文明有序,形成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节约企业就是企业艰苦创业、勤俭办企,厉行开源节流,禁止铺张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蓄持续发展潜力。生态企业就是企业实现绿化、净化、美化,创建整洁、清新、优美的生产、经营环境。民主企业、法治企业、科学企业、人文企业、创新企业、特色企业、平安企业、节约企业、生态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和谐企业,基本涵盖了和谐企业的全部内涵和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关注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共同促进现代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指导意义,突出地反映在必须处理好企业质量提升、企业的生存和效率、深化企业改革与企业和谐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上。当前,我国企业正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和谐企业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充满活力、协调有序四个方面。

中石化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致力于五大关系的和谐。一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和谐。科研队伍、生产队伍、经营建设是企业人才工作的核心,是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一个学科的水平关键取决于有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因此,企业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人才观,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思想和开明的态度对待人才和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并重,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提升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一批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科研人员,带动了石化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人才来发展学科,带出梯队,创出成果。

二是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和谐。企业发展既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又要有适当的外延发展,而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石化企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石化提出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辟新的学科、专业和项目,同时,注重质量的提升,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科研水平和管理、经营质量。注重企业效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是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和谐。企业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三结合”发展工程,努力建设企业运作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和谐。中石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企业运作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积极开展开放办企业和联合办企业,协调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办企业的效益。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合作交流,提高中石化的办企业水平、国际声誉和国际竞争力;开源节流,提高办企业效益。

四是生产、经营与科研的关系和谐。多年来,中石化注重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发挥,坚持生产、经营服务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撑。通过为社会服务,突出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地位,赢得企业的发展。大力增强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支持各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石化企业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多出成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企业定位与特色、优势的关系和谐。中石化在确立自己的企业定位和总结企业特色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企业实际出发,使各种关系协调和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整体生产、经营水平国内一流,少数技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以石化工业发展为中心,以石化安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重点,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服务行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等。和谐企业工作,其基本内涵包括关爱机制、激励机制和嫁接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使“三结合”发展工程顺利实施,企业构建了和谐企业工作的支持系统,如平安建设系统、思想导航系统、困难职工资助系统、效益促进系统、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院. 篇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张琪安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念是当今重大时代命题和理论创新成果,高校质量工程和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和高校的战略重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高校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等关系,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各类矛盾,为和谐高校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高校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前高校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建设和谐高校的严重障碍,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仍需通过发展去解决。

和谐基层学院则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基层教学单位实践的核心要点,是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也是学院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建设的核心是环境和谐、发展协调。结合正在组织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到基层教学单位的实际,本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那么,学院环境和谐、发展协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哪些问题、把握哪些原则呢?以下是个人的理解。

一、环境和谐

一是管理环境的和谐。这是和谐基层学院的前提。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议事规则,规范工作程序,以制度管人,依章治学院;加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多学习理论和深入师生,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好学院行政、党总支、院长、院长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院务会议、二级教代会等几者之间的关系,体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在落实。

二是人际环境的和谐。这是和谐基层学院的基础。和谐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所以,在构建和谐的进程中,一定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要从长远动态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合作,多换位思考,多沟通交流,搞好学院领导班子内部的和谐团结;倡导人性化的合作共事之风,互帮互助,促进教职工之间关系的和谐;言传身教,人心思进,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不怕事多,理顺情绪,搞好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注意身心健康、情感顺畅的个体和谐。

三是发展环境的和谐。这是和谐基层学院的关键。要重视内部发展环境的和谐,首先要确保人心稳定,特别要关心青年教职工和困难生、问题生以及就业压力大的毕业生的思想工作。要重视外部发展环境的和谐,要以工作成绩争取学校的关心;主动加强与地方的紧密联系;重视校友资源及其作用的发挥;发挥网页建设和外宣工作的功效。

四是文化环境的和谐。这是和谐基层学院的载体。要重视显性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和谐,要争取学校对校园基础设施和谐建设的支持;相关宣传媒体和阵地可开设“和谐校园大家谈”栏目。要重视隐性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特别要突出政治方向、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不断加强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时代性、体现主旋律,弘扬正气、典型引路,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发展协调

一是办学理念的协调。这是发展协调学院的要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突出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重视继承办学传统,又突出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倡鼓励科学研究,努力拓展社会服务;处理好领导作用与群众作用的协调,注意挖掘和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二是目标定位的协调。这是发展协调学院的焦点。要注意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协调,特别要注意多层次办学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注意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目标的协调,特别要重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毕业生就业等工作;注意学院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特别要重视做好将学院规划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的工作;注意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系的发展方向的协调,特别要做好思想观念、人才引进、工作重点与之相适应。

三是重点工作与常规工作的协调。这是发展协调学院的重点。要处理好教学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在确保教学稳定规范的前提下突出专业建设;处理好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协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科研工作;处理好师资建设与人事工作的协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做好各项人事工作;处理好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的协调,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做好学生工作;处理好社会服务与成教工作的协调。

四是党政工作的协调。要贯彻落实好学校明确的基层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建立完善学院党政沟通协调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坚持党政工作应是合作前提下的各有侧重,建立健全既有利于行政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党政分工协作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重视学院党、政主要领导的协调,多往工作考虑,多从人性尊重考虑。

上一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告下一篇:宿舍友情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