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通用11篇)

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篇1

那么,避雷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课文中没有介绍,我决定去查一查,一段时间后,我查到了一段与避雷针有关的资料,上面介绍说避雷针其实就是一根针,它通过“针头”吸引雷电,再通过与地下连接的导线把雷电引到地下,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我真佩服富兰克林,他太勇敢了,竟然不顾生命危险做了这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实验,要知道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轻则把他电成残废,重则让他失去生命,我想富兰克林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这个实验,由此可见,他多么有献身精神啊,其实在科学的道路上时刻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幸好,他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周到,幸好他只是用手指慢慢靠近铜钥匙,幸好当时的雷电强度很弱,才使他逃过一劫,但是现在有几人能这么认真呢?谁对科学这么严谨呢?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能力是一届不如一届了,比如说体育方面前一届的学生跳长绳最少也能跳二百八十几个,而我们这一届最多只能跳二百五十几个,这是很大的差距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好自己的能力,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篇2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 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 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 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 而内容中又涉及较深奥的物理知识, 因此, 读懂课文, 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习实验的经过, 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人物形象, 获取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掌握实验经过, 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实验背景

1.“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 找到富兰克林的解答。

出示句子:由此, 他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悉的放电现象。

(这是能体现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下面的教学就是围绕这条教学主线进行, 起到以点带面、拎线串珠的作用。)

师:你认为“由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推论引来什么结果? (“冷嘲热讽”)

2.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这些人会怎样“冷嘲热讽”?

生:富兰克林, 你也不想想, 天上地下两个世界, 雷暴怎么会和电扯上关系呢?你也太异想天开了!

生:富兰克林, 你不怕上帝发怒吗?要是惹来天火, 你可吃不了兜着走!

生:什么?雷暴就是放电?天哪, 富兰克林, 你可能做实验走火入魔了!

……

(抓住“由此”“冷嘲热讽”两个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想象来读文解文, 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勇敢前进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悄然形成。)

二、理解实验过程

在冷嘲热讽中, 富兰克林选择默默前进, 选择用实验来说话。要完成这项实验, 必须有一个特殊的天气条件。于是, 在1752年7月的一天, 机会来了, 富兰克林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天气来做实验?

1.出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图片

师:你认为这样的天气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恶劣。

师:你还可以从哪些描写中看出当时天气恶劣?

生:风筝越飞越高, 远远望去, 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 颠簸着, 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

生:突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 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 接着一个炸雷, 大雨倾盆而下。

2.练读。

师:除了天气恶劣, 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们知道, 下雨打雷的天气, 在大树下都很危险, 可富兰克林还在做实验, 应该也是很危险的。

生:这么危险, 他还做实验, 可见他非常勇敢。

生:富兰克林为了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不顾危险, 我觉得他的态度非常严谨, 令人敬佩。

……

3.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 你们再来看看富兰克林实验的风筝, 找到这个风筝的特殊之处, 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 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学生自学。被指名的学生在黑板上画。

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风筝上拴的铁丝是用来接收雷电的。

生:麻绳淋湿了就可能导电。

生:为什么麻绳下端要接丝线?麻绳和丝线接头处为什么要系着一个铜钥匙?

师:你真的很会思考!大家一起讨论, 想想富兰克林到底用心何在。

生:丝线可能比麻绳的导电性差一点, 这样确保安全。

生:铜钥匙是金属, 能导电, 我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接收雷电。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富兰克林在这里拴上一把钥匙, 目的就是把电荷集中在钥匙那块。

师:从这里,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

生:我觉得富兰克林能在一下雨就做出这个特殊的风筝, 应该是思考了很久的。我看到了一个爱思考的富兰克林。

生:这么危险, 富兰克林还欣喜若狂, 我觉得他非常热爱科学。

师:谁能将两百多年前, 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再现一次?

学生复述。 (

(在这段学习中, 牢牢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筝、欣喜若狂”四个词语, 展开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疑的过程中,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动作、心理等多角度理解探究课文, 体会人物品质。理解课文、复述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三、感悟实验结果

1.风筝实验顺利完成, 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 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 特别是那些自称有学问的人, 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富兰克林的推测居然是正确的, 简直不可思议!

生:真没想到雷暴就是放电!看来没有试验就没有发言权啊!

生: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上帝的怒火”, 我们真是太愚蠢了!当初我们还嘲笑富兰克林, 真是惭愧!

2.读富兰克林的名言: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 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3.拓展练习: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有什么话要对富兰克林说?请写在书本富兰克林的图像旁边。

四、课外延伸

关于富兰克林, 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后再到网站上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拎线串珠以点带面

——抓关键词句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上述目标, 老师就得深挖教材, 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 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 其中抓关键词句是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每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 但这些字、词、句中又分为主要与次要的。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语, 以点带面, 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怎么寻找关键词语?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从文章的中心句或总述句、总结句里找, 从主要人物的主要言行中找, 从抒发情感的语句中找。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就找到了一句能体现本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解决“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 找到富兰克林的解答。然后紧紧围绕“由此, 他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悉的放电现象”这一能体现教学主线的句子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

1.富兰克林是怎样得到这样的推测的?

2.这一推测把富兰克林推到怎样的境地?

3.富兰克林怎样证明自己的这一推论?

与此同时, 又牢牢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词语, 如“冷嘲热讽”“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筝”“欣喜若狂”等词语, 巧设练习:你能想想这些所谓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吗?面对富兰克林的成功,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又会怎么说, 怎么想?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要对富兰克林说?请写在书本富兰克林的图像旁边……这些练习, 既内化了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又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 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作业 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在没好好备这堂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但今天上下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都能变得很有情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我重点让孩子体会了雷暴的可怕。第二自然段是个过渡段,以往我教这篇课文时总是简单处理,但这次我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当我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时,我注重了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篇4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超出了我的设想!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复述文。

3、学习给文分段,并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1、朗读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文分段。

2、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一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文。

第二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节。

齐读第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文。

1、齐读全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6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标1、2、3、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富兰克林实验过程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1、2、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富兰克林实验过程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富兰克林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A、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那样的场景往往让我们感到害怕,惊慌。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B、板书课题:天火之谜。读过课文,我们知道这里的天火就是雷暴。

C、雷暴的谜团是谁解开的?是如何解开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2、点拨易错字词

同学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解决了生字词,其中有两个词老师想格外强调。分别是“混为一谈”和“怒发冲冠”。因为混和冠都是多音字,在这里,念作混、冠。

3、走进主人翁

这难解的天火之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通过课前的准备预习,我们一起来交流查阅的资料,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4、精读课文,探究实验

A、究竟天火之谜是如何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是的,就是那个著名的风筝实验。

B、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完成下面的填空,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这是一个-----------的实验。

C、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从这些词中我们看出富兰克林为了实验的成功准备充分。

D、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闪电、炸雷、倾盆大雨,这场景本就让人心惊胆战,更可怕的是麻绳带电,随时会伤害到富兰克林,甚至葬送他的性命。如此危险的实验让我们每个人都望而却步,可富兰克林就算手臂被电击得发麻仍没有放弃。

E、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富兰克林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这里的“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让我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话。

F、之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正是因为富兰克林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科学献身的可贵品质。同时这也是他能成为美国伟大科学家的重要因素。

5、励志名言

同学们,富兰克林的成功给我们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最后老师也送你们两句名人名言。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安格尔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6拓展作业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doc 篇8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学会“暴、劈、炸”等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筝、簸”2个生字,理解“不足为奇、欣喜若狂”等词语。

3、根据课后习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解题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闪电图,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2.雷暴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是,在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 天火之谜

3师生同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学生朗读。(1)多音或容易混淆字词:(2)出示词语

2、交流疑难词语。不足为奇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无稽之谈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比赛读课文,优秀学生帮助正音,及时指导长句子的朗读。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分几部分?(1)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做“风筝实验”,揭开了雷暴的秘密——雷暴不是“上帝的怒火”,而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2)全文分 三 部分

第一部分(1)小节 雷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小节 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做“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第三部分(6-9)小节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课文思路

(雷暴可怕——“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发明避雷针)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应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暴”下面看清不是“水”,中间的撇捺要伸展。“颠”左右等宽。

“揭”左窄右宽,右下里面是“ ”不是“ ” 3.学生练习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天火之谜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4.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1 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2 谈论话题——天火英雄

说到天火,大家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古希腊英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他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诵。

二 对比学习,认识富兰克林 1.过渡:富兰克林与普罗米修斯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有关语句,随时记下你的感受、看法。)2.交流归纳要点 A为民造福

抓住课文中有关语句认识富兰克林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B不畏讥笑,阻挠

找文中语句谈自己的看法,认识人物。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C.不惜牺牲 毫不畏惧 交流自学课文,结合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感受富兰克林的品质。(1)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2)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

(3)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4)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5)教师补充课外资料——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1952年7月,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夫和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的奥秘。他们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想把空中的电引下来。罗蒙诺索夫迎着风雨屹立在屋顶,观察着风云变幻的天空。利赫曼拿着铁尺站在地上,等待着观察从天上引来的电流。忽然,空中猛一闪亮,震耳欲聋的雷声还没有到来,罗蒙诺夫就听到从下面传来的利赫曼的惨叫声。罗蒙诺索夫赶紧爬下屋顶,一看利赫曼已被引下来的电流击毙(bì),倒在地上。利赫曼为科学献出了生命。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

3.师小结:富兰克林为解开天火之谜勇于探索,敢于试验,不畏讥笑,阻挠,不惜牺牲,为民造福,不愧为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4.指导方法:课文用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的毫不畏惧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烘托。

三 研读实验过程,感悟富兰克林为了科学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一)指名朗读第3节。

1、思考:面对别人的质疑,富兰克林是怎样做的?

2、交流

A、抓住“早就”、“大胆推测”等词语体会富兰克林注意观察、勤于思考。B、抓住“决心”体会富兰克林不怕嘲笑,不怕失败、不惜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学生自读课文,先自己说一说实验过程,想想实验中有哪些危险因素? 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讨论,指导朗读(1)交流:

A、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天气恶劣)B、抓住风筝上拴着一根铁丝,线是麻绳做的??(危险)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面对这样的危险富兰克林是怎样做的,说明了什么? 出示:

A、“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不怕牺牲、不怕危险,敢于试验,为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B、“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练习感情朗读。

师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

3、练习复述实验过程。

过渡:富兰克林成功了,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他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四 说话练习1.自读课文5、6两节

2、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这位勇士的面前,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吗? 五 总结全文

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富兰克林为解开天火之谜勇于探索,敢于试验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和普罗米修斯是不是很相像,无怪乎康德要这样赞扬他“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让我们也一起记住这个名字吧!本杰明·富兰克林!

六 作业: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1有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2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好奇地问:“„天火‟是什么东西呢?„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看来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果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赶忙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读起了课文。

二、初读课文后,我告诉学生:“学了这一课,每个人都要能面对全班复述课文,还要在课后把这个故事将给自己亲近的人听。要想讲的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这样,学生就有精读的目标和内在动力,读起书来就特别认真。复述课文时就容易多了。

小学生《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篇9

语文 上册第 六 单元第 1 课时

总第58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天王)课 题:19天火之谜

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教学难点: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板书。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学生朗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相机理解“不足为奇”、“欣喜若狂”等成语的意思,并用这两个成语造句。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相机正音:“匙”读“shi”。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4.学生用钢笔描红。五作业: 完成钢笔习字册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雷暴-----解谜------原理

课文《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准备教学挂图和其他的与月球相关的图文资料。如果有条件,课前应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图片,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增加对月亮的了解。

2?识字指导。在本课的认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悬”不要读成“xiàn”“xián”,“遐”不要读成“jiǎ”,“努”不要读成“lǔ”,“藻”不要读成“zhǎo”。在写字指导中,“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还要注意与“慕”区别字形;“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奥”上半部不封口。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二个习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文中所写的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初知课文大意之后,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第一自然段是写人们对月亮的遐想,其中“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是个很重要的句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句子及相关泡泡,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最后交流各自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具体列举月球的不解之谜的。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理清这些不解之谜提出的思路。比如,从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细菌全死了的事实,提出了一个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从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年龄的比较,提出了两个星球年龄大小的疑问和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等。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提供了师生交流搜集的月球知识的园地。教学时可以用“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之类的提问,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资料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试着根据所交流的材料提出问题,以充分了解月球的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发起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词句。

4?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也有助于感受月亮的魅力。课后提供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做到熟读成诵。诗意以总体感悟为主,不要作过多过细的讲解。最后还可以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还要充分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好的诗文摘抄下来。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描写月亮的诗句很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要重视朗读指导。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读课文时特别要注意文中感叹语气和疑问语气的处理。同是感叹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这个句子因紧接皓月当空的优美的景色描写,所以读起来语气可轻柔舒缓些。而“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这个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让人迷惑的事实,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微强烈一些。同是疑问语气,第一段中的几个疑问句因为写的是遐想,可以读得稍显轻柔,甚至可以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问句表达的都是对一些现象的不解,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重些。

四、参考资料

月球 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千米。它的平均直径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它的表面积约3 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二十多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约有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天火》电影观后感心得感悟精选 篇11

此次超前点映场选择在杜比影院放映,超燃视效和音效带给现场观众极致的视听享受。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仅被影片的匠心视效所震撼,情绪也随着极具感染力的剧情发生变化,不少观众更被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感动,热泪盈眶。

电影《天火》是华语首部火山题材灾难视效大片,讲述了一个充满燃点又不乏泪点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让美丽的度假胜地天火岛瞬间进入“逃生模式”,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危局,地质学家李文涛(王学圻饰)、其女李晓梦(昆凌饰)等人展开了一场分秒必争、险象环生的自救与他救…...亲情、爱情、友情感人至深,用跌宕起伏的剧情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辉的圣歌。

映后,总出品人兼总制片人董文洁携主创柏安、吴汉钧、小演员李一情与专家媒体进行交流,揭露了拍摄和制作的艰辛历程。前来观影的媒体纷纷表示被这部影片的视效所震撼,更没想到昆凌的演技这么棒,确实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而受邀出席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老师等诸位专家学者也表示,《天火》的这种新类型、新题材开启了华语重工业电影的新征程。

上一篇:六安市政府采购中心下一篇:读书节作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