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省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7篇)
为了响应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因此我今年暑假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并调查当地农村农田耕地的使用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能够锻炼个人的动手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调查农村农田耕地的使用情况,了解当地农村的发展现况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分析当地农村农田耕地的使用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地政府和农民为响应国家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这一号召所开展工作的进度和所取得的成果。
了解当地农村耕地的使用情况,找出农村耕地使用不合理的地方,进一步规范农村耕地的使用方法,完善土地的使用模式,或结合当地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发新的方法和模式来管理、利用农田耕地。这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快农村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问卷调查结合实地勘查,通过询问当地的农民,了解农田耕地的使用情况,再结合上山下地的实地勘查,进一步具体了解当地各户所承包的土地的使用情况。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人暑假期间到农村基层去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农 2
田耕地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主要耕地(稻田)仍在使用,但用11%左右的耕地不再使用,沦为荒地。1.5%的农田用于其他方面。旱地耕地有14%左右沦为荒地,再者就是各户村民对其所承包的山林有95%左右是任其自由生长,并进行的适度砍伐,利用起来的比较少。2%左右的土地由村民暂时转移使用权给外商开发种植木材等经济型作物。种植的农作物仍然是以水稻为主,另外还有蔬菜,果树,玉米等农作物。
通过深入基层的调查,对所获得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这样的结果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下:
1、农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看家种地,劳动力短缺,部分村民把积攒的钱去做生意,无暇管理农田耕地,因此导致农田耕地变成荒地。
2、某些农田耕地的地域性不好,处于山沟僻壤,阳光照射较少,收成不合理想,再加上路途遥远崎岖,所以类似于这一类的农田耕地最终也是沦为荒地。
3、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缺乏农业科普宣传教育,大部分村民都是按以前的耕种方法模式,没有创新,并且对农田耕地的使用缺乏科学的方法,仅依靠以前的老套的经验,不懂的变通,跟不上新时代新农村的步伐。
4、部分村民存在很强烈的小农意识,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够,抱着‘够吃够用’就可以了的想法,对农民致富,农业致富存在不相信的态度,安于现状,不愿意太过辛苦地去种植和管理过多的农田耕地,缺乏努力拼搏上进的精神,这也是导致部分田地荒芜的原因之一。
5、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耕地保护补偿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价格低廉,并且波动大,有着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市场管理制度的保护和约束
6、地域性:广西地区主要是丘陵地带,农田耕地分散,并且呈梯级型,无法开展农业机械化,大部分还是以前的耕种方式,仅依
靠人力种植,生产经营方式改变提高的局限太多,这也大大的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影响到当地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个人看法:
农田耕地是农民的根本,是农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一个行业,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后盾,与国家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农田耕地的问题就等同于是关于粮食的问题,而粮食是一切活动和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引起我们广大人民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本人假期在农村实践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情况以及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当地农村所存在的实际情况,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1、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鼓励农村农业的生产,对某些农业生产或管理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促进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做好相关的引导和科普教育等工作,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深入基层,时刻了解农村农业的发展动态,帮助农民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兴修水利,并响应国家有关号召,做好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运输等外销工作。必要时,政府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来当地农村进行实地勘查,针对当地的地域、土壤等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讨论设计出一些适合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相应方案和种植经营管理模式。
2、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应该对农村的问题,农田耕地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收购、运输、销售农产品的企业或市场,要根据市场具体的供需情况以及政府的调控的有关政策,正确的引导农村农业的走向,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
3、当地农村的农民应该虚心地努力学习各种新的农业知识,对农村致富,农业致富这一条道路要抱有足够的信心,端正态度,要
江苏改革开放以来,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有了支持、保护农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经济基础。近年来,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农村“五件实事”和“新五件实事工程”等的成功实施, 成效显著, 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1) “三化”是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 是江苏结合实际, 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 贯彻中央两个趋向论断的重大战略。
江苏新农村建设“三化”战略跳出农业抓农业, 将工业、城市的资金、人才更多地投向农村, 将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中转移出来。通过工业化, 积累更多的资本反哺农业, 同时把多数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 让农民收入多数来自工业;通过城市化, 辐射、带动和繁荣农村, 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 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通过产业化, 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三化”战略是江苏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科学探索。“三化”战略汲取国外新村建设的经验, 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创造了一条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新农村的路子。
(2) 十大工程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既包含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 又包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十大工程以发展先进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 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发展新路径;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500万农民转移工程, 把农民自主创业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努力推进“务工潮”走向“创业潮”;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强化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乡规划全覆盖, 确保农民新建、翻建住房建到规划点上, 同时, 围绕“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目标, 开展新农村规划居住示范点建设;贯通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通达工程, 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创造宜人宜居环境的农村清洁工程, 通过“三清”、“一绿”, 即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 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 建设环境优美宜人的新农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健康工程, 实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文化工程,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三创”精神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构筑四道保障线, 为农民撑起“保护伞”;推进扶贫开发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 实行整体推进, 落实到农户, 特别是落实到最困难的农户。
(3)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工程。
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列为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首, 是以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百项工程为抓手,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推进村企互动, 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一方面可以依托工业企业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型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 实现工农要素相互渗透, 把工业理念传递给农民, 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实践表明,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仅仅停留在农业内部, 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累, 农业既难以形成规模, 也难以提高效益。吸纳农业外人才、引进农业外资金, 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以工业化的设施武装农业、以工业化的技术改造农业, 才能实现农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江苏无锡市提出把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重要抓手, 全市排出700多个工业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
(4) “村企合一”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凸显魅力。
“村企合一”, 即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整合村庄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加工农业和品牌农业, 把农村建设成现代农业工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激活农民增收新机制, 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村企合一”最为典型是华西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扶持乡镇企业, 实施“注重激励, 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 使华西村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几百亿元的富裕村。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华西村通过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等方式, 帮带周边十几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前, 华西村已经由原来的一个2500人左右的村庄, 发展成为以华西为核心、由16个村庄组成的联合体, 人口规模已超过了30000人。
(5) 农村城镇化是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曾以“苏南模式”闻名遐迩。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小城镇、大战略”的话语夸奖江苏的农村城镇化建设。[1]
江苏农村城镇化从发展乡镇企业, 建设小城镇开始。乡镇企业在江苏农村的迅速崛起, 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以工建镇”、“以工补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江苏传统的城镇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 小城镇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日臻配套, 公用事业日益完善, 居民数量增加, 居住条件改善,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小城镇功能也日益多样, 由单一的行政中心功能, 逐步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功能转移;由单一低层次的交换中心功能逐步向集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转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江苏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江苏新农村建设特色的形成条件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一。2003~2005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农村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等“五件实事”, 取得显著成效, 惠及农村千家万户。2006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启动实施道路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江苏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坚持不懈的走农村城镇化道路,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开创了新型“三农”发展道路,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 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目标后, 浙江省进一步细化为十大目标, 即“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城乡协调的发展体制”。围绕上述目标, 浙江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
1.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浙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 让广大农民主动地参与到“三化”的进程中去, 让农民成为“三化”的主力军和“三化”成果的享有者。
浙江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特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统筹城乡、合力推进, 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路子。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处, 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注重城乡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人口优化布局,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 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以新型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浙江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之二, 是以各类“工程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康庄工程等, “四大工程”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载体、最有效的抓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建设工程、万校标准化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工程、万村文化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十几个“建设工程”的实施, 彰显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工程效应”。同时, “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 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促进了浙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
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第三大特色, 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成效卓然:①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 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 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 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 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 从业人员1300万人, 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 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超过80%。②“中心镇”得到积极培育。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 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浙江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 近几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 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 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③“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浙江省顺应城镇消费升级趋势, 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把发展“农家乐” (渔家乐) 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 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 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点) 2084个, 经营农户14678户, 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 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 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 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 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④农民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浙江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 从业人员364.8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全省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 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 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 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促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浙江新农村建设特色的形成条件
(1) 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 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继续行驶在快车道上,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13%。2005年人均GDP为3382美元, 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成为全国人均第一个超过3000美元的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时期的年均实际增长率7.4%, 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促使农村社会财富快速增长, 民间资金丰厚。
(2) 政府大力度的财政支持, 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近几年, 浙江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十五”时期, 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时期, 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312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161%;筹集预算外资金投入180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97.8%。
(3) 新农村建设起步早, 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浙江省是全国市场经济基础最好的省份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百万农民闯市场, 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 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等, 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如从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2005年起全面实行农业税免征等。2004年, 制定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重点扩大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
(4) 高度集聚的产业群, 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 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 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 形成了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全省已形成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 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二, 全国百强县, 浙江连续几年占30席。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浙江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果, 得到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的盛赞:“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浙江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我曾多次讲过, 希望浙江的今天成为全国的明天。”
三、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色虽然有所不同, 但特色的形成有相同的基础、相似的途径。总结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和经验, 对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直接推动在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关键的作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产业化是江浙两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浙江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 以城市化带动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以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江浙两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行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协调工农、城乡发展, 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可靠基础
江浙两省同属经济发达省份, 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基础, 有条件、有能力为较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也使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江浙两省的经验证明, 只有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民营经济,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才能为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持续动力。
3.创新思路和科学谋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三化”战略, “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路径, 将“三农”问题置于国民经济大局之中来思考,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谋略。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三化”促“三农”,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 注重城乡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和人口优化布局, 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和科学谋划,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4.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保证
江苏省“三化”战略跳出农业抓农业, 将工业、城市的资金、人才更多地投向农村。通过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本反哺农业, 通过城市化辐射、带动和繁荣农村。浙江省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引导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 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将科技服务送到农村, 鼓励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开展扶危济困, 开展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 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更协调更和谐。
5.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使农民的主体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鼓励农民创新创业, 拓宽农民创业创新领域,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激发农村创业创新原动力;优化农民创业创新环境, 凝聚农村创业创新合力。
6.各类“实事工程”的实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和载体
农村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也不可或缺。江苏的“五件实事”和“新五件实事工程”、浙江的“四大工程”和十几个“建设工程”, 在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中都显示出了强大的 “工程效应”,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每一项“实事工程”都要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 才能使之切合实际、解决实事、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农村城镇化: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04) .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旅游经济;“三农”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三农”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直是改革的中心问题。而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在不断发展,而乡村旅游经济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多赢之举。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中央的三农政策,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为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为此,在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的倡导下,我们学生群体组建小分队下乡调研,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及建设美好乡村。
一、焦村镇调研概况
1.郭村美好乡村调研。7月13日,我们来到了郭村村(焦村镇省级美好乡村试点地区),在小组成员进行各家各户走访及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几年郭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利民工程,修建排污系统,统一处理公共垃圾,安装路灯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基层的重视。然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医疗条件几基础设施配置条件低下;污水处理系统虽已修建但并不完善等。
2.奇瑞自驾游基地、双龙潭旅游经济调研。兴建中的奇瑞黄山营地作为焦村镇本年度吸收吸引旅游资源的重点组成部分之一,规划有近400个房车营位和帐篷露营地,建成以后在黄山算是有了真正的“驴友之家”。目前尚在处在建设开发之中,但初步规模已经形成,农家乐、房车、古民居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场所发展完善,奇瑞特色旅游前景可观。随后我们小组成员冒着炎阳与酷暑徒步前往旅游经济调研区―双龙潭。
3.陈村村香菇基地调研。7月15日,为了赶上菇农们采菇,实践小分队一行凌晨五点就赶往陈村村香菇基地进行实践体验。成员们在负责人带领下参观香菇采摘,向菇农询问了解香菇的生长过程、种植材料、采摘要点等等,深入蔬菜大棚体验农民的艰辛劳作。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有幸遇到了当地新闻工作者汤老,他对我们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表示十分支持,并对我们进行了视频采访,希望可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4.总结座谈会。此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得到了黄山区团委、焦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13日中午,黄山区团委俞晓学长、焦村镇政府孙光旭学长、焦村镇林业站陶涛学长同我们全组成员开展了一次“答疑解惑”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小组队员就这几天实践调研提出问题 ,学长们从焦村镇的实际出发一一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难。我们小组成员依次就焦村发展问题向学长们提出了建议。学长强调同学们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表示希望同学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同学们到基层锻炼学习,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争做“四有”安农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焦村镇美好乡村建设及旅游经济发展意见整合
1.焦村镇郭村美好乡村建设意见整合
(1)农村医疗问题。郭村医疗水平低下,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医疗问题亟需解决。
(2)信息宣传途径不够通畅。村中与村民有关的消息不能及时传达到各村民了解,没有专门的广播站,也没有负责联络村民的专门工作人员,村民对村子里发生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大都不知情,宣传力度不足。
(3)村民基层自治制度不够完善。村民集中会议过少,不便于村民向政府民生部门反映自身诉求或建议,沟通渠道过少甚至不畅。村民表示希望各村民组组长发挥作用,能将他们面临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部门。
(4)经济不发达。村民反映的宣传力度问题究其根源还是资金不足,无法聘请专门人员负责宣传。村里的寺庙没人看守也是由于资金缺乏。村民表示,虽然现在日子好过多了,然而农村经济还是不发达。郭村人民在家能从事的工作只是采茶,种芝麻之类的农活,然而这些农作物市价太低,所赚的钱无法支撑日常开支,这也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郭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古村落”这一特色品牌,尽可能保护好其古建筑,发展旅游业不失为一个留住年轻劳动力,发展当地经济的良策,可适当借鉴宏村的经验。
(5)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在于民生工程,但对于文化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发展。村民们对于每晚的“广场舞”村民表示很有意义,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不过通过调研了解,广场舞比较适合四五十岁中老年人,而郭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大多数,所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当有必要,可通过戏曲表演等方式来满足年老人需求。
2.焦村镇旅游经济发展意见整合。黄山西大门入口处黄山区焦村镇,自古就是进出黄山的主要通道,史称“太平西乡”和“龙源”,旅游开发潜力极大。但由于开发有限,游客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前去纳凉避暑,极少有外来游客。与此同时存在的劣势主要在于宣传力度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西大门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只有当地居民广泛熟知,外地游客知之甚少,且交通不发达,没有专门的班车到双龙潭及奇瑞自驾游基地,再之奇瑞基地的娱乐设施不完善,尚未竣工,并无太多游客前往。焦村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发网络平台,同时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并针对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发自驾游和农家乐,建成交通、观光、娱乐、疗养等特色旅游服务基地,力争建成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目睹了黄山区、焦村镇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所做出的努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职尽责为当地谋划与实际相结合的政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切切实实造福当地百姓,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扶持和当地居民的努力下,焦村镇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结语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第1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第2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第3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4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第五、结语
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在实践活动之前所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是促成成功的关键。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问卷的设计考虑不周,致使许多的受访者不回答最后设计的开放型问题。这是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总的来说,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获益匪浅,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使我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认识的机会。尽管在兴安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5页
走农户,话农村,关心农民事
求成长,促成功,奠定成才观
话说昨日前八个班级到农大果园挥汗,可怜这些班级女多男少,连班主任也多半是女教师。没有抱怨,没有推诿,没有自怜,大家勇敢地拿起锄锹,走进自己班级的“责任田”。男孩子自然是有十分的力气使出十二分,女孩子们也收起娇弱,发起狠来干,不肯叫人耻笑了去。
昨天的成绩有目共睹,且按下休提。今日后七个班级又奔赴另一片果园除草翻地,自然不愿做那落后的人。14班劳力少,领到的地块却跟别的班一样多。孩子们胸怀宽广,视若等闲,中午吃过饭就下地去了,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不想合理化地推卸责任。同样的结果未必是相同的付出,既然无法避免不公平,与其怨叹,不如先把自己变得更强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各位看官,休要疑惑诗未引全,实是半首足以道出今日一到八班学生实践任务及路中所见。在基地出发之前,基地老师宣布今天一到八班上午主要任务是到五里村进行农村社会现状调查,话音甫落,大家兴趣大涨。基于多年经验,基地老师正不厌其烦告诉学生应注意事项,而同学们却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于是急吼吼似风卷起,呼啦啦如水泄地,一众人等随旌旗而出东门,走河堤,转小路,直奔农村调查地点。
一路上说不得尽是桑肥樟绿,花红鸟鸣。进得村来,只见小河蜿蜒,两岸夹树,绿柳照水,水杉参天,屋舍俨然,鸡鸣犬吠。河边小路寂寂,时有村民路过,步履轻缓,怡然自得。一见此景,同学们也不禁放缓脚步。走进农家,一声声“阿姨”、“伯伯”此起彼伏,笑脸问候,热情帮忙,虽或越帮越忙,但是真情可嘉。小学生老婆婆居然也能拉起家常,几家农户走完,同学们也基本完成了各自课题的素材收集。于是在老乡家中吃了一顿真正意义的“农家菜”,虽非珍馐玉馔,却是地道时鲜,别是一番好滋味。食罢,挥手告别,已是下午一点。满载着收获--物质与精神的--回到基地,略事休息,就又开始新的活动,参观王荷波烈士纪念馆和天地生展览馆。
终于等到了激动人心的拔河决赛,最特别的莫过于老师们组队进行的巅峰对决。基地的所有老师和分校到场的所有老师集中到一起,混编成两组角力,校长主任悉数登场。此时此刻,没有职务差别,没有老师的威严,大家都是选手。全场都沸腾了,学生们把场地围了个严严实实,界绳形同虚设。外围的同学急得到处钻,奈何铜墙铁壁似的人墙,只好跳脚伸颈,有的人甚至交换着骑到脖子上看。裁判由学生充当,规则由学生制定,只要公平,何时吹哨悉听尊便。一声哨响,一片鼓噪,两边都是熟悉的师长,加油时生怕遗漏任何一个,虽然有些自相矛盾,倒不失真情动人。老师们也倾情竭力奉上了几局胶着到让人窒息的对决,不要说几个瘦弱的女教师拔完几乎站立不住,就是块头实足的几位男老师都有些颤抖无力了。这么一种角色换位,让师生更能彼此理解,心也贴得更近了。
——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了解农民经济生活现状,增加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在2007年的这个暑假,我决定按照学校对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深入农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
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我国农村的落后,最突出的是社会事业的落后;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口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有关机构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1、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出于对国防军事的考虑,模仿前苏联模式施行重工业超前的发展战略就成为必然。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剩余产品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原始资本,国家有而且只有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从农村汲取经济剩余来推动工业化。因此,为全面推进工业化,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市壁垒,通过户籍所对应的票证体系把生产和生活资源滞留在城市中,同时,进一步推进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经济社会运作机制有根本上的差别,在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特别是工业化的取向使保护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为了整个公共政策的首选目标和价值定向。国家在福利分配上有针对性采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即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由国家向城镇公有单位机构提供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福利。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是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
2、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年2月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将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1960年5月18日《健康报》在社论《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道,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3、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各种医疗保障形式在我国农村的情况:
1、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2、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为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说它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社会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但是,商业医疗保险是盈利性和自愿参加的,为了保证利润的获得,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的时候往往会把那些年老体弱、身体状况不好的人排除在外,而这部分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却是最迫切的。另外,由于政府并没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强制农民必须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并且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费一般比较高,因此农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他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承担的起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花费。所以,尽管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3、社会救助——享受的范围非常有限
目前我国在农村针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幼儿保教)的“五保”供养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就医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90年代,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模式的合作医疗体系试点,主要有“福利型”、“风险型”和“福利风险型”3种。虽然1997年1月中央提出“力争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但全国只有18%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只覆盖了全国农村人口的10%,90%的农民仍要自费看病。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原来由卫生部主管的农村医疗卫生事项移交给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而后者无法独自解决相关的财政投入和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政策性问题,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实际上处于“真空地带”,广大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基本是依靠家庭保障来解决的。
先来看两组数据:1991年中国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3.73%,到2000年,所占比例下降为32.07%。我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卫生服务人员3.63人,而农村不足2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奔小康,先保健康”,这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大前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好事。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及政策规定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3)》中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随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何特点?
农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根本性质不变,都是为了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较,有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二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与各地经济水平和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将重点放在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提高了统筹层次,以县为单位统筹,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
四是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力,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五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克服了管理松散、粗放的不足;
六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来源?
以户为单位农民每人每年交10元合作医疗费;按参加人数,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合计40元。如果农民不交,国家就不补助。
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哪些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为了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所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是:
一县辖区内农村户籍人口以户为单位参加;
未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和未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镇企业职工;外出打工、经商、上学的农村居民、因小城镇建设占用土地的农转非人员。
从中央和省里的文件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飞速普及,为农民朋友带来切实的好处。
我国6.85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7年06月12日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根据各省(区、市)上报的数据汇总,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31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1.03%,覆盖农业人口7.99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1.9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6.85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78.78%,参合率为85.70%。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累计受益7418.19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553.40万人次,门诊补偿5822.80万人次,其它补偿122.28万人次,体检919.71万人次。中西部地区累计受益4024.08万人次,其中,住院补偿376.48万人次,门诊补偿3084.97万人次,其他补偿64.80万人次,体检497.83万人次。
(注:西藏自治区采取半年报制度,以上数据中除全国开展的县数外,其余汇总数据不含西藏自治区)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
新农合工作被列为2007年
省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
继2005年,2006年新农合工作连续两年被省政府列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后,今年,省政府又研究确定将其作为2007年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的实事之一。
2007年,省政府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集中民智、了解民意、积极审慎,严肃认真地提出并经省政府93次常务会议确定以下12件实事为2007年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的实事。具体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扩大到80%的县(市、区)。
日前,我省2007新农合农民个人筹资工作全面结束。
在财政部驻山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财政厅、省卫生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的通力合作下,我省已全面完成对200793个中央及新农合制度县(市、区)申请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审核工作。6个省级新农合制度区申请省级财政补助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据统计,2007年我省共有1831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7.54%,较去年又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据了解,在省里未下硬性指标、时间又短的情况下,许多县(市、区)的筹资工作又快参合率又高,99个县(市、区)中有29个县参合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临汾吉县参合率高达97.7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探索逐步推进。由于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还不够完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必须针对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为今后稳步推进打好基础,把好事办好,使农民兄弟得到实惠。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帮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
随着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学校主体,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质量备受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学习、健康、安全如何?
一、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为了探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现状, 笔者依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G省教育厅制定的《G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从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包括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经费投入、校长和教师等的管理三方面, 以及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 包括住宿、饮食、安全、卫生、教学五方面 (见表1) , 选取G省A、B、C三县的23所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为调查对象。选择这三个县, 是因为它们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上各具特点:A县地处G省中腹地, 率先尝试推行小学寄宿制,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B县位于G省东南部贫困山区, 80%以上学生为留守儿童;C县地处G省南陲, 初中寄宿生达80%, 师资得到有力整合。
调查中, 召开县教育局、寄宿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40场, 600余人与会;在寄宿制学校随机非正规访谈200余人;对学生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场所采取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发放《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学生调查问卷》1435份, 其中初中生1150份 (样本数量按年级均分, 样本选择采取分层随机抽样) , 小学生285份 (其中4~6年级学生200份) , 共回收问卷1406份, 有效回收率98%。采用SPSS19.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 科学规划不够, 对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保障不足
《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局, 增加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 负责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管理和考核”。[3]
然而, 调查发现, 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上科学性、前瞻性不够, 对寄宿制学校建成后, 保障其有效运行的能力不足。如A县教育局局长说:“为什么撤并或新建、改扩建?新建或改扩建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基本是凭经验, 通过“拍脑门”式决策, 科学规划没有技术支撑。”
B县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说“我们是保‘吃饭财政’的国家贫困县, 县财政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已不容易, 没有能力再增加更多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B县的另一位教育行政人员补充道:“我们目前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校舍和食堂建设, 对学校基础设施的附属设施设备投入的经费缺口比较大”。
C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说:“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 寄宿制学校的校长急需培训, 但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培训。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应该有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
此外, 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务人员等的配置只停留在给寄宿制学校“提要求”的层面, 并未给予编制安排。
(二) 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重制度轻落实, 重“看 管”轻“培育”, 缺乏必要运行经费
访谈中, 一位校长如是说:“我们寄宿生的各种日常管理制度非常详细, 但在学校的实际运作中, 由于缺乏监督、考评、激励机制, 这些管理制度很少能自始至终落实下去。
另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 学校往往把确保学生‘不出事’作为最终目的。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 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 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多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培育。学校育人目标不足。”
多数学校都表示办学经费短缺。一位校长如是说:“教育局规定学校不得收取学生住宿费、饮水费、电费等, 学校没有专项经费, 学生住在学校产生的各种日常开支费用都是统一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 而这些列支就超过了上级部门拨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一半。食堂工勤人员和宿管人员的工资也没用纳入县财政预算, 由学校支付, 我们入不敷出。”
(三) 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用房及附属设备设施 多不达标, 但绝大多数学生仍表示愿意选择在学校 住宿的就读方式
调查显示, 样本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建立了诸如寄宿生信息档案等各种较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 然而, 学校宿舍用房及其附属设施和必要设备薄弱。
表2数据显示, 45%的学生居住8~16人一间寝室, 23%的学生居住16人以上一间寝室, 说明学生寝室拥挤。观察发现, 宿舍没有储藏室;小学生基本两人一张床。这与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学生宿舍一般由居室、管理室、盥洗室、厕所、贮藏室及清洁用具室组成;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平方米;学生宿舍应保证一人一床”[4]等要求相去甚远。
寝室的供水与必要设施紧张, 如51%的学生和45%的学生分别认为自来水供应和厕所蹲位仅基本够用。观察发现, 寝室基本没有设置桌凳。由于自来水供应不足, 宿舍厕所多数只在清早和晚上时间供水开放使用;宿舍楼全天没有热水供应。与此同时, 寄宿制学校均没有为低龄小学生配备生活保育员, 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小学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要配备生活保育员”[5]不相符。
此外, 调查的23所学校中, 仅一所新建学校有澡堂设施, 其余均没有,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在学生宿舍楼的厕所里安有一个简易洗澡喷头, 临时解决学生生活所需, 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寄宿制学校要建立浴室, 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6]要求不符。
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当问及“如果你能够选择, 你愿意住在学校还是住在家里?”62%的学生选择愿意“住校”。就其原因再做进一步调查, 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家离学校太远 (71%) , 父母外出打工 (11%) 、喜欢寝室集体生活 (8%) 、寄宿学校教学质量好 (10%) 。诚然, 调查显示, 初中生家离学校平均9公里, 小学生家离学校平均6公里, 多数学生靠步行上学。所以, 他们宁愿选择住校就读。可见, 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十分必要。
(四) 学生对寄宿学校饮食质量满意, 但认为学 校食堂的附属设施设备不足
调查显示, 样本学校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基本都建立了诸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等制度。学生对学校饮食质量满意。
由表3看出, 多数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膳食营养搭配科学、卫生, 食堂干净整洁, 工勤人员态度和蔼。学生普遍反映:“学校比家里吃得好”。这主要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如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政策; 201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同时, 《G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食堂一律自办自管, 实行公益性、零利润原则”。[7]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生的饮食营养条件。
但是, 学生认为学校饮食管理设施设备不足, 如58%的学生认为食堂场地狭窄, 71%的学生认为就餐桌凳不足。观察发现, 许多学生在食堂门口三两成群地或蹬着或站着就餐;一些学校学生分时段到食堂轮流用餐;一些学校则由班干部到食堂为全班同学取餐到教室用餐。
(五) 寄宿学生在学校的人身、财物安全危险仍 然存在, 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 出
由上表看出, 学校均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建立了诸如严格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学生请、销假等安全管理制度, 并开展宿舍公共设施的常规检查、维修等。
但是, 当询问“您在学校曾经有过的不安全经历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被人殴打” (20%) 、“被人勒索食品” (24%) 、“被人勒索钱财” (13%) 、“被校外闲杂人员骚扰” (20%) 、“没有” (23%) 。这说明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危险仍然存在。进一步访谈发现, 寄宿制学校均未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 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学生规模500人以下 (不含500人) 聘用2至3名、500人至1000人 (不含1000人) 聘用3至5名、1000人以上按不低于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三的比例聘用专职保卫人员”[8]不相符。
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尤为突出。调查显示, 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公共汽车车况安全无保障, 学生经常乘坐超员超速、无牌无证或人货混装驾驶车辆, 交通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对于学生往返学校乘坐的交通工具, 尽管国家与地方都有明文规定, 如《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学生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 [9]《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加强校车管理, 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制度”。[10]然而, 西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均无财政能力给学生提供校车服务, 也不能保障学生均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因此, 学校一般鼓励学生结伴步行。但是, 农村学生住家离学校路途遥远, 且西部农村地区山路崎岖, 路况复杂, 天气恶劣, 学生步行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隐患非常严峻。
(六) 寄宿制学校缺乏专职或兼职医务 (保健) 人 员、“卫生室”和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调查显示, 农村寄宿制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或兼职医务 (保健) 人员和学校卫生室, 致使4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生病时不能或不完全能获得及时救治。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标 准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 (保健) 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 [11]以及《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寄宿制学校要设立学校卫生室”[12]条款都不相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缺乏既拥有医师执业证书、又愿意留在学校领取低酬劳的医务人员。
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访谈发现, 寄宿学生普遍思念父母, 自信心相对不足, 人际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能力急需提高, 留守儿童个性孤僻。然而, 这些学校均无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 使得学生的心理困惑或不良情绪在学校得不到疏泄或缓解。
(七) 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量大, 许多学生表示 其学业成绩住校和未住校相比差异不大, 校园文化 资源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
访谈发现, 寄宿制学校教师除承担教学任务外, 还要担任学生的生活保育/管理员、心理辅导员等角色, 要管学生的吃、穿、住、行、学、心, 身兼数职, 变成了学生的“无限责任人”。教师责任的不断扩充不仅影响其投入教学研究的时间、精力, 也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家庭幸福。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许是寄宿制学校的目的之一, 然而, 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住校和不住校相差不大。可喜的是许多学生表示, 他们现在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与自己原来所在的村小或乡镇所在地初中相比, 开齐开足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 使他们得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学习内容。
但寄宿学校校园文化资源匮乏、生活单调, 如当询问“你每天课外活动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是什么”, 学生的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活动” (49%) 、“学习功课” (20%) 、“和同学闲聊” (14%) 、“其他” (8%) 、“洗澡洗衣服” (7%) 、“文艺活动” (2%) 。在随后的观察发现, 学生所说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在运动场或校园其他公共场所无组织的自行打球或玩耍。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外活动期间收看不到电视节目, 阅读不到各类报刊杂志, 没有学生社团、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有教师表示:“下午六点后, 校园就基本变成了关着学生的‘空城’”。
三、几点思考
(一) 开展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执行督查, 完善 寄宿制学校配套政策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进行督导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限时整改, 同时要完善促进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如实行寄宿制学校新建或改扩建的审批程序制度;增设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或保育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医务 (保健) 人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四类管理人员的编制, 并制定其相应的工资、职称等福利待遇政策;建立具有寄宿制学校特性的学校及教师考评、奖惩体系等; 在生均公用经费外设定寄宿制学校经费投入标准的钢性政策, 或者核拨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3]制定寄宿制学校医疗救助配套政策;制定由农村寄宿制学校属地医疗机构负责对寄宿学生进行突发疾病救治、流行疾病预防与治疗、常规体检等政策。
(二) 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
县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学生宿舍、校内教师周转宿舍以及其它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线路、站点, 或为偏远农村地区寄宿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以国家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 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用水保障工程建设, 以确保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
(三) 寄宿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 建设和谐快乐 校园
寄宿制学校应对自身制定的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考评;践行管理育人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培训, 使教师人人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开设学校“亲情电话”等;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化引导,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 建设和谐快乐校园。
摘要:调查显示, G省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规划不够;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重制度轻落实、重“看管”轻“培育”;农村寄宿学生对学校饮食质量满意, 但学生宿舍和食堂建设的附属设备设施多不达标;寄宿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尤为突出;学校缺乏生活指导教师 (保育员) 等四类管理人员;教师工作量大, 学生学业成绩住校和未住校相比差异不大, 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生活匮乏。建议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政策;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管理,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 (2010-07-29) [2014-1-17]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8-3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xxgk_141305.html
[3][5][9][11]国家“两基”攻坚办印发《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EB/OL]. (2006-10-08) [2013-10-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34/201001/xxgk_78207.html
[4]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通知[EB/OL]. (2011-08-16) [2013-10-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2/201109/xxgk_124983.html.
[6][7][8][10][12]G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试行) (2012-09-05) [2014-1-17].http://www.gzssjyt.gov.cn/Item/22045.aspx
【暑期省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新农村暑期实践报告11-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7
农村中小学生寒暑期生活的调查报告06-25
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调研报告05-27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银行05-26
临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6-29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9-14
西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07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企业10-24
暑期环保社会实践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