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精选4篇)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篇1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一、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4年1月和2016年8月,总书记分别在内蒙古和青海调研时,对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对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着力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印发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明确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农业部印发了《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发布了《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推动构建草原产权制度、保护制度、监测预警制度、科学利用制度、监管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组织开展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草原资源承载力监测、草原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多项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纳入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着力落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措施。

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责,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施工程项目、开展督导检查等措施,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财政部和农业部自2011年起,在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补奖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中央财政草原补奖资金投入超过1200亿元,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等五大工程,重点治理陡坡耕地、退化沙化草原、已垦撂荒草地和石漠化草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70多亿元,完成草原治理任务超过10亿亩。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建设各类草原自然保护区41个,面积达2481万亩。国家民委牵头开展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这些政策措施各有侧重、相互配套,协同推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着力推进依法治草。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强化草原法制建设,扎实开展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在全国人大环资委指导下,农业部配合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工作,深入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部门意见,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案。按照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农业部修订了《草种管理办法》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取消下放草种进出口等4项审批事项,简化了草种经营许可等审批手续。内蒙古自治区修订了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对基本草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目前,我国草原管理工作已有1部法律、1部司法解释、1部行政法规、5部部门规章和13部地方性法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各有关地区和各级农牧部门创新草原执法方式,采取省、市、县纵向联合执法,会同公安、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开展横向联合执法,督办查处重点难点案件,加大对重大案件和高发案件的打击查处力度。2013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9万余起。不断强化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00余起。同时,加大草原保护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月等活动,从2013年起每年对典型犯罪案件进行通报曝光,对破坏草原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震慑作用。

四是着力促进草牧业转型升级。2014年10月,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题研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明确了草牧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农业部在全国启动37个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在青海设立全国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会同中国科学院、财政部在内蒙古开展草牧业科技示范,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牧业发展模式;会同财政部组织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粮改饲”等项目,加强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生产经营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各有关地区按照“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依靠科技,加快出栏、保障供给”的思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6年,13个草原牧区省区的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20.4万吨和317.3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11.2%和15.7%,为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和促进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着力提升草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务院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草原防火工作。各地各部门强化运行机制,加强物资储备,不断提升草原火灾、鼠虫害等综合防控能力。每年组织开展草原灾害防控应急演练和督导检查,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在关键时节启动灾害应急值守制度和灾害零报告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国县级以上草原防火机构达1148个,应急队伍7000余支,专兼职扑火人员19万多人,较2010年底均有大幅增加。全国建成各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36个,防火物资储备库79个,年均出动火灾隐患排查人员近2万人次,火灾24小时扑灭率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草原火灾发生次数与受灾损失一直处于历史低位,草原火灾受害率与重特大草原火灾发生率分别控制在3‰与3%以内。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取得积极进展,草原鼠害、虫害的绿色防治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分别达到80%和50%。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6%,较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10.4亿吨,较2010年增加3.7%,连续6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草原生态已恢复到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1.3%,创有监测记录(20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草原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历史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保护欠账较多,人草畜矛盾依旧存在,统筹草原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地区自然条件总体比较严酷,降雨少、蒸发量大、积温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黑土滩问题严重,部分典型草原仍存在退化的风险,草原鼠虫害、火灾、旱灾等灾害频发。近年来,我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年均在4亿亩以上,虫害危害面积在2亿亩左右。草原火灾时有发生,2016年全国草原火灾56起,累计受害草原面积55.4万亩。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连年干旱,近1亿亩打草场丧失了打储草功能。总的看,虽然近年来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整体仍较脆弱,处在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阶段,草原生态安全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薄弱环节。二是草原违法案件多发常发。一些地方在草原上乱开滥垦、违法违规开矿、随意挤占草原修建厂房和旅游点现象突出。据统计,2016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破坏草原面积13.74万亩。其中,非法征占用草原问题突出,发案数量达到160起,破坏草原面积4.54万亩。特别是一些大型采矿项目,征占用草原面积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三是牧区生产经营技术水平较低。草原牧区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制约了产业转型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不利于草原生态保护成果的巩固和扩大。一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一些牧区半牧区的家畜饲养仍“靠天吃饭”,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比重低,牲畜生产效率低,养殖效益差。特别是在一些高寒易灾牧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怪圈仍未根本打破。另一方面,产业化水平不高,草牧业龙头企业少,现有的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难以推动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牧民转产就业渠道窄,还没有摆脱“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增收难”的困境。

四是草原监督管理能力亟待加强。机构队伍方面,目前草原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较为薄弱,机构小、人员少,与草原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能力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草原调查统计制度,实际工作中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在落实草原承包、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开展精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面上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深入推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措施,实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治理退化沙化草原,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落实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改革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源头保护、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草原资产产权、监测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全国草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摸清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情况。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实施好《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强化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落实资源管控措施,确保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的目标如期完成。

二是加强草原资源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新一轮草原资源清查,全面摸清草原面积、类型、质量、利用现状等。指导督促京津冀区域及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等重点地区2017年年底前完成清查,其他地区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清查,为草原改革任务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整合建立草原大数据中心,加强草原数据采集、资源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修订《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科学界定草地、林地、耕地的概念范围,合理调整“未利用地”内涵。开展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妥善解决“一地多证”、“林草矛盾”等问题。

三是强化草原法制建设。配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研究完善草原生态文明关键制度、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草原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解决现有草原违法案件处罚依据不充分、处罚偏轻等问题。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步伐,依法严格划定基本草原,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可能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强化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装备,提升能力。组织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挖等破坏草原行为,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曝光力度。

四是实施好强牧惠牧政策。加大对草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综合考量草原面积、牧草产量和牛羊肉价格等因素,稳定和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在保护草原的同时,提高牧民政策性收入。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加大草原修复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落实补助政策。指导各地根据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合理调整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的范围和面积,确保禁牧封育成效,有序实现草原休养生息。进一步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篇2

1 利用现状

1.1 天然草原利用情况

根据1985年草原普查数据, 全县天然草地62.86万亩 (可利用草地面积57.81万亩) , 理论可载畜4.28万羊单位, 草地植被覆盖度50%~85%, 亩产草量50~80 kg。1988年草地资源调查中, 将全县草地分为:暖性灌草丛、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3个类型。天然草种有32科118种。暖性灌草丛为11.33万亩,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比较湿润的南部镢头山、桦林山、建军山、大营梁等地的二阴山区, 该类草地植被生长茂盛, 草地植被覆盖度60%~65%, 产牧草3 480 kg/hm2, 牧草种类多, 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为主。温性草甸草原12.27万亩, 分布在本县气候较为湿润的浅山缓坡地区, 草地植被生长较为旺盛, 种类较多, 主要以禾本科、菊科和蒿类植物为主, 覆盖度在40%左右, 产牧草2 545 kg/hm2。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在全县各地, 总面积39.26万亩, 主要以针茅为主, 伴有羊茅、长芒草、苔草、早熟禾等, 植被覆盖度30%~60%, 产草3 360 kg/hm2, 该类草地面积大, 深度开发难度大, 改良程度不佳。

1.2 人工草地利用情况

截至2013年, 全县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53.04万亩, 其中多年生牧草42.04万亩, 一年生牧草11万亩。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 一年生牧草以甜高粱、草高粱、饲用玉米、燕麦等为主。

1.3 草原资源和禁牧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了《陇西县草原监测方案》和《陇西县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根据全县草原类型的不同分类, 确定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样地。并在5个草原监测点上, 对草原资源与生态地面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 及时整理、分析、汇总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 实施草原禁牧以来, 全县草原生产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禁牧区内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1~10个百分点, 鲜草产量分别比禁牧区外提高4.8%~27.3%, 全县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为57%,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监测, 全县草原鼠虫害依然严峻, 全县草原鼠害危害面积25万亩, 较禁牧前减少1.45%, 草原虫害危害面积32万亩, 较禁牧前减少1.2%。

1.4 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管理工作力度

一是健全了执法机构。近年来, 积极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草畜平衡试点工作, 在草原资源监测、退化草原治理、牧草品种选育、牧草良种生产、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鼠虫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二是加大了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 积极排查采挖贩运野生植物和禁用植物, 严禁非法占用、开垦和破坏草原的行为。三是加强了草原防火工作。县上成立了草原防火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按着“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草原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 逐级签订草原防火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层层分解工作指标, 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草原防火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网络, 做到各项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强化宣传培训,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强化草原防火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草原防火意识。

2 存在问题

2.1 乡、村二级草原执法、服务体系建设难以落实

乡级没有草原工作经费, 草原监督管护员补助难以落实, 全县草原监管工作量大面宽, 仅靠县草原监理站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2.2 县级草原监管力量薄弱

县草原监理站现有4人, 其中草原专业毕业人员只有1人, 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没有。

2.3 草原监管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严重短缺

县草原监理站工作人员没有执法证, 无工作经费, 草原监理工作难以开展。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出台相关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按照其要求, 结合本区现有草原资源实情, 继续做好调研工作, 及时准确的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政策、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以确保该项工作成果成为一项全区提高草原发展意识、转变生态保护观念、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优化生态生存条件、美化当地人居环境、扩大增收致富渠道的民生工程。

3.2 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发展绿色生态、低耗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一是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以草定畜, 畜种改良、圈舍饲养等措施, 降低牲畜死亡率, 提高牲畜出栏率, 实现牲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方向转变。二是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专项支持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饲草料储备基地和牧草种子基地;加大对暖棚、贮草棚、圈舍等生产设施投资力度, 建议将牧业机具纳入农业机具补助范围。

3.3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科研、生产、教学单位深入我县草原地区开展科技研究, 领衔主持科技攻关, 培养基层技术人员;加大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产业开发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科技攻关力度, 力争研究开发一批技术新、成本低、科技含量高、治理效果好的科技成果。

3.4 实施草原监测, 为草原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 对已确定的5个草地监测点开展草原生产性能监测, 收集有关草原资源、农户信息等基础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分析, 完善草原监测工作, 为草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5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草原保护意识

我国城市生态林建设基本情况 篇3

[关键词] 城市生态林 建设 制约因素

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截止2003年,我国森林面积己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与5年前的第五次清查结果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159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1.6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8.89亿立方米,林分每公顷蓄积增加2.59立方米,商品林与公益林的比例由83:17转变为63:37,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增加3个百分点,中龄林和近熟林面积提高2.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近5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有所改善,呈现出治理大于破坏的态势。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城市生态林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城市生态林不仅指对城市树木的管理,而且是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的所有树木的管理。凡是城市范围内的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需的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生态林的范畴。城市生态林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其工作对象是栽培和管理对城市社会的生态和经济具有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树木,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场、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最早提出“城市生态林”(urban forestry)概念,他认为:城市生态林并非仅指对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之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及娱乐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确立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大决策。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全国97%以上的县、市、区、旗,规划造林任务超过0.76亿公顷,规划投资7000多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商品林基地建设等各个领域。工程自试点和全面启动以来,截止2008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235.6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1348亿元。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正,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5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但是,当前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制约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难点、重点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科技与经济落后,投入不足建设难度大;二是管护难,矛盾突出;三是重开发、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造成天然林植被破坏,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减弱;四是森林病重害发生面积大,但因采伐政策的严格限制,虫害木、灾害木得不到清理,影响了防护和管理;五是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出现了政策性矛后,影响了群众积极性,使地方森工企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六是农村人口增加,人口土地承载能力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特别是,我国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资金困难相当突出砚,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主要由生态林日常管护活动和大型的生态林工程组成。生态林建设中日常管护活动基本由生态型林场承担,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的林业事业费和各种专项用途的基金,包括:(l)财政专项补助:(2)国家事业费拨款,包括湿地保护费,飞播造林费,防火事业费等。生态林业日常建设维护资金需要量(除去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投入)主要包括两块:首先是生态林保护日常费用;其次是营造生态公益林的费用。据估算,这两项生态林业经常稳定的投入一年应该在200-300亿元左右,这与目前生态林业经营专项资金和事业费一年不足50亿元的投入相比,资金缺口太大。没有稳定充足资金投入的生态林业举步为艰。

课题项目: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 篇4

重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半干旱草原区植被建设生态需水相关问题.介绍植被恢复过程现状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以充实和完善生态需水理论的研究,并为半干旱草原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作 者:何京丽 HE Jing-li  作者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3(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干旱草原   植被建设   生态需水  

上一篇:6.5世界环境日寄语下一篇:小学二年级感恩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