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浅析(推荐8篇)
共青团茄子河区委员会巩固
2010年12月10日
努力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时代性、凸显时效性。
据相关资料和笔者的调研,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很多积极因素: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成功申奥、举办世博会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等因素,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青少年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操,同时也为青少年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条件;二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与社会相适应的的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建了良好环境,支持了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五是互联网、手-1-
机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六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把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落到了实处。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比如512汶川地震我市青少年踊跃捐款等;二是非常关注社会。青少年对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非常关注,并且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比如对家庭收入、高校招生、社会治安、就业等问题十分关注;三是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很多青少年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做贡献和使自己有所作为;四是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积极因素就有消极影响。在健康的主体背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开放在引进先进事物的同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必然渗透并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譬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权谋私等容易滋长;三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化加快,出现了大量不好管理教育的流动生、流失生和留守生;四是农业现代化和土地集约化,增加了闲散劳动力,一些无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变相失业,成为不安定因素;五是新兴媒体也不可避免会
传播腐朽落后文化、“灰色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六是党和国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落实还有薄弱环节,甚至是死角,比如:有的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排斥和厌恶学习差、有欠缺的学生,致使学生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长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教育孩子非打即骂、简单粗暴,逼迫孩子离家出走;特别是不健全家庭的明显增多,导致孩子辍学失学,四处流浪,有的走上歧途;学校、家庭、社区(村屯)教育脱节,不能占领课外思想文化阵地;一些特殊群体、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就业和生产中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救助,甚至无人问津,等等。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社会、家庭、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格品格、顽强的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也是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建议:
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中之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清楚,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加强和改进
青少年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灵魂”。实践也证实:假如真正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会把思想教育中形成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动力,对学生识别真善美假恶丑都具有极大影响。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要害在教师”。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去带动、引导、激励和感召广大青少年,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的青少年,共青团组织只有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才能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施教。在思想教育方法上,要潜下心去真正了解青少年,贴近青少年,努力做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在思想教育的形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争取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相结合;在思想教育的手段
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教育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当前,要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群体观念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要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事例,深入普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严格校纪校规,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四有”新人。要积极组织青少年踊跃参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建设。一是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吸引青少年,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形成读书热点;三是积极开展和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书屋等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阵地的基础作用,同时,要积极创办“青少年健康网站”、“青少年热线”、“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新型工作阵地,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坚实依托。
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要害,社会教育是根本保证,三者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要将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纳
一、教化
(一) 教化的概念
1. 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
教育感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 移风俗。”《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 其止邪也于未形。”
2. 指环境影响。使能从事, 习惯于或适应家内生活。
3. 从中指导传教或做传教工作。
(二) “教化”与“教育”的区别
“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 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 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 既有皇帝的宣谕, 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 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 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潜移默化, 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人进行作用于人的全部行为是为教化。
教化是高级动物的人进行到人的形式的、人的行为的进行形式。人类进行的全部行为, 无论这种行为是在什么情况或以什么形式发生, 其本身都对人产生了各自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当人的某一行为在现实中与自然的赋予产生背离的时候, 人就会在人的行为中得到教训, 当人的行为与自然的赋予有了协调的关系时, 人就会在人的行为里得到启发, 只要是人的行为作用于人的本身, 就有人的教化进行。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 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广义上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 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 教育实践
在课堂上, 老师把“责任”“责任心”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化的过程。这就像园工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里一样, 老师把一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种子种在学生心灵的土壤里, 在学生心灵里生根、发芽、就会开花、结果, 才会形成较完善的“责任心”思想体系。
我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开展以“播下责任的种子”为题的读书活动。指导各小组分别上网或进图书室查阅资料。结果找到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料: (1) 人是社会的人, 责任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内在需要, 与我们如影相随。 (2) 责任是我们成长的内在需要; (3) 责任产生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和彼此承诺; (4) 责任有的重如泰山, 有的普通平凡。
(四) 实践体会
在主题班会上, 让各组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通过交流, 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甚至质疑对抗, 这些概念潜移默化而成为学生有关“责任”和“责任心”的思想观念, 为今后的思想道德发展奠基。相当于为他们的思想道德成长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二、感化
(一) 概念
对心灵施加影响, 扫除迷惑, 安抚创伤, 引导内心的积极力量, 塑造恰当的行为模式, 维护尊严, 让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感:是接受外在的信息。化:是内在的转化。感与化互相作用, 相互影响。用言行感动人, 使之转变。
(二) 教育实践
在这一环节, 我引导学生从图书、电视、网络或者观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件、或者班上优秀同学的事迹等, 把这些与“责任”“责任心”的基础知识加以比较,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办一期“责任就在我身边”专题黑板报, 召开一次“责任就在我身边”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开展三个方面的内容:“交流心得”——谈责任, “演进故事”——讲责任, “辩论质疑”——担责任。辩论活动把班会推向了高潮, 正反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 争持不下。最后由主持人 (我) 综合双方意见, 向着正面引导而达成共识。
(三) 实践体会
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的心灵自然会相互感化, 在青少年纯洁的心灵播下了“责任心”的种子。
三、同化
(一) 概念
同化是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之一。同化 (英文:Assimilation) , 或同化政策在社会学上是指个人或团体, 被融入非原本, 但具有社会支配地位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 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社会学借用此概念, 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在同化过程中, 个人或团体因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 采纳其态度与价值, 思想的模式, 行动的习惯。概言之, 采纳其一切生活方式, 与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二) “同化”与“异化”的辩证关系
异化:生物学上的异化是指把体内有机物转化为能量, 即代谢的过程。同化指把一些有机物消化吸收供给自己能量。也要注意接收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灵活运用。学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接收书本知识 (蚂蚁搬家式的接收) , 也不同于全部拒绝书本知识, 要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性的吸收 (蜜蜂采蜜式) 。这样得到的一定是真知。
(三) 教育实践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通过老师、学生、教材、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 最后达成共识 (心灵的共鸣) 的过程也就是同化。就是得到大家的认同了。教育中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 才成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系。课标对思想品德的定性就有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 实践结论
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 老师要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自己, 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 严格要求自己, 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老师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 要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所在, 看看自己是不是担当起了应该担当的责任。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 老师要引导矛盾双方互相找自身的责任, 宽容、理解对方的过错, 与《中学生守则》对比, 使之同化而解决矛盾。
四、升化
(一) 概念
升华有多种含义。在物理学中, 升华指物质由于温差太大, 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在语文的解释中, 升华又可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精炼和提高, 思想境界的升华等等。此外, 在心理学等领域也可以用到“升华”这个词。人们利用升华的原理, 使科技变得更加发达;文章结尾处升华, 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二) 结论
本人认为升华就是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一些细小的行动习惯, 不需要老师监督, 不需要别人指正, 就能习惯性的做得更好。这就达到升化的目的了。这是一个漫长的由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质的变化过程, 需要老师长期坚持不断向正面引导的过程。同时, 老师也要给自己提出高标准要求, 上课不以致早退, 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堂上不出现 (少出现) 知识性错误, 批改作业要仔细等。因为“言传不如身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把老师本身这部教材与各学科内容、初会实践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责任, 不仅是一种品行, 更是一种美德;不仅是一种道义, 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 更是一种资源。无论你高低贵贱, 也无论你是任何人, 都必须承担责任,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让“责任心”这棵小苗永远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习近平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但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及找出解决措施。
1 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1青少年民族意识淡薄
现在一些青少年把偶像明星当作他们的精神食粮,把网络游戏当作他们的业余爱好,这些消磨意志的活动,使他们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再加之平时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历史知识极为贫乏,对于民族英雄知之甚少,民族意识十分淡薄。
1.2青少年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弱化
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差,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生活奢侈,缺乏勤俭节约、自信、自尊、顽强、独立感和进取精神。
1.3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有些学生在校顶撞老师,欺压同学;在家蒙骗家长;在外和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聚众滋事,打架斗殴。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还有一些学生胆小怕事,受到不法侵害退避忍让,滋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2 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些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文化素养低,管理方式粗暴,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给青少年心理造成障碍。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急剧增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多,“留守”孩子与父母团聚时间少,父母或托管人对孩子管教不够。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心理遭受严重创伤,情感失落,过早感受了人间冷暖。有的家长采用溺爱纵容的方法,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力争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导致孩子产生虚荣、攀比心理。有的父母利用物质、金钱刺激孩子,使孩子学习动机出现偏差。
2.2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力度不大
虽然学校开设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校本课程,每周也开设了班队会课程,制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计划,但由于对分数的片面追求,质量问题被摆在学校一切工作之首位,领导深入一线抓质量,教师埋头搞教学,学生被一大堆枯燥的作业所包围,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得不够深入,没有达到上下一起齐抓共管的力度,所以效果不显著。
3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全社会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起着巨大作用。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贯彻实施,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特别是对网吧进行专项治理已初见成效,校园的周边环境得到了净化。国家也正下大力气打击凶杀、暴力及一些非法出版物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各方面一起行动,努力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和舆论氛围,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拥护。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参与净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的浓厚氛围,将大大促进少年儿童活泼、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培养。
3.2学校下大力气,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健康的学校教育,应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把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摆在第一位。因此,学校要认真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逐渐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把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努力实现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3创设宽松的家庭气氛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 可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链中重要的一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他们的心灵最早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如果早期家庭教育良好,要抓住关键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容易取得较大的成效,从而为青少年的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抵御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让他们在爱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少年儿童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教育帮助下快乐成长,少年儿童的犯罪率才会大大下降,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才会有所保障,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才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摘要】在理论推演与实践探索基础上,编制了用于调查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问卷工具。我们对身边的169名8~22岁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们身边的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爱国观和关爱感发展可喜,正直感和责任感现状堪忧;女生道德情感极其关爱感和责任感优于男生。我们从中获得的教育启示是: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既令人欣慰,又给人警示;青少年正直感和责任感得培养急需加强;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道德情感;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责任感
一、引言
青少年道德情感是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就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自悦、欣慰、赞赏、敬佩等,否则便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如自责、羞愧、厌恶、憎恨等。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道德认识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缺乏道德情感常常是造成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可以说,青少年道德情感是我国学校教育最为强调要加以培养的一类情感,是集中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公民教育的情感特色。
然而,由于道德情感特有的复杂性和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青少年道德情感特有得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国外心理学至今在道德情感方面积累的研究资料仍然比较少;国内心理学界在道德情感方面,也远远没有道德认知研究那样广泛和深入,或因只针对道德情感的某一方面,而有失全面性和系统性;或因局限于青少年发展的某个时期,而缺乏全程性和动态性;或因样本量太小,而难以揭示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整体面貌。正是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实证调查,导致社会上在“我国当代强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如何”这一问题上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爬坡说”(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教好,同时承认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不足);有“滑坡说”(虽认同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整体教好,但强调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极其严重);也有“中间说”(认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喜忧参半)。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正确认知,而且因缺乏对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特点的系统研究而直接制约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此,我们精心编制了《关于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问卷》,还根据年龄特点,分为小学、初中组和高中、大学组,尝试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基本把握关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现状,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的编制
在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富有原创性的《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为全面系统调查了解身边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提供有效测量工具。
(一)研究对象
试测对象取自佛山普通高中、初中、小学,随机抽取若干学生,填写有效问卷162人,其中,小学、初中学生30人,高中、大学学生132人。由于实际操作存在技术难度,所以我们省略了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研究方法
根据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结合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出关于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问卷,共15个题项,主要考察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了现场问卷和网上问卷。经预测后,对问卷的题项内容、编排形式和文字表述进行修改完善,最后以个人为单位个别进行试测。所得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人工和电脑数据分析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1.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各题多个选项的选举率,男女比例率进行归类汇总,并按照数据得出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对有用数据进行分析,对没有意义的数据进行筛选过滤,保留有意义的数据。
问卷包含四个因子的考察包括:爱国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情感)、关爱感(对他人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或同情的情感)、正直感(用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
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
初步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和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72~0.822之间。(见表一)
表一道德情感正式问卷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爱国感 关爱感 正直感 责任感 小学初中版 0.29 0.36 0.79 0.86 高中大学版 0.62 0.54 1 1
三、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的调查
运用自编的《关于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问卷》对我们身边佛山这个地区进行调查,以了解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
(一)研究对象
调查在佛山禅城和顺德。采用分别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62名8~22岁青少年进行调查。其中,小学、初中学生有30人,高中、大学学生有133人,男生34人,女生119人(内有1份问卷缺失相关信息,无效)。
(二)研究方法
为确保调查过程规范,统一全组成员接受简单的课题相关培训,成员比较熟悉调查的各个环节,并能把握调查研究的重点。我们均是亲身到社会或校园里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或网络公开问卷调卷,而不是委托调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统一指示,匿名进行问卷调查,当场收发。调查信息录入计算机,人工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此调查样本不大,所以数据课根据已掌握的研究调查方法进行简单的处理。
(三)研究结果
1.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趋于积极,按照数据各选项比例及内部因素来分析,几乎符合青少年总体情感素质的要求。
道德情感下属四大因子平均比例在39%~48%之间。采用单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值d。结果表明:爱国感、关爱感的平均比例与道德情感的平均比例之间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45%),且爱国感和关爱感的平均比例显著高于道德情感的平均比例(p<0.001),正直感、责任感得平均比例与道德情感的平均比例之间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45%),且正直感和责任感的平均比例显著低于道德情感的平均比例(p<0.001)。(见表二)表二道德情感与其下属各因子的差异比较 情感
(M±SD)情感
(M±SD)t p d 爱国感
(48.3%±85%)
道德情感(45%±60%)62% <0.001 55% 关爱感
(49.2%±81%)82.78% <0.001 70% 正直感
(39.4%±84%)36.7% <0.001 35% 责任感
(41.6%±12.3%)38.9% <0.001 40%
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
分别以道德情感及其下属的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责任感得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并计算出各比例差d。结果表明,男女生道德情感及其关爱感、责任感平均比例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男女生爱国感、正直感平均得分没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见表三)
表三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性别差异 男生(%)女生(%)d(%)道德情感 44 56 12 关爱感 38 62 24 责任感 42 58 16 爱国感 51 49 2 正直感 48 52 3
3.青少年道德在学历上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学生的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为自变量,进行进一步比较研究,并计算出各比例差d。根据数据,发现学历不同的青少年其道德总平均比例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但是我们认为由于年龄不同,认知水平有所不同,存在这种差异属于正常情况。小学、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思想相对不成熟,在很多道德问题的处理上缺乏判断;而高中、大学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能够灵活处理多种道德问题。
四、讨论
(一)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
本调查发现,身边青少年道德情感总平均比例为45%,正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60%等级中“有点符合”(4分)和“基本符合”(5分)之间的中介线上,我们推断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上处于正向、积极状态。这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基调。但必须看到,这一得分与“基本符合”还有一定距离,离“完全符合”(6分)更是有相当差距,说明青少年道德情感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上述结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等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独生子女、物质优越、青春发育等个体成长特征,使得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近两年,大众传媒上充斥着各种各样“90后炫富女”、“烧钱男”、“非主流”、各种“门”事件等关于青少年的新闻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评论、评价甚至是失望、忧虑。然而,这些议论、担忧甚至指责,或者仅凭主观臆测,或者仅基于个案,多缺乏客观实证依据。我们在某个城市范围内的小样本调查,从第一线获得了鲜活数据,客观地勾勒出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揭开了青少年道德情感究竟如何的神秘面纱,这对于引导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客观认知和公允评价、促进新时期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各因子发展不均衡
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情感在内部各因子上并非同步发展,显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1.关爱感和爱国感发展可喜
青少年关爱感平均比例49.2%,为其道德情感中最高因子,几乎达到“基本符合”水平,其所属题项“毫不犹豫上前扶起并呼救”和“打电话报警”的得分甚至超过“基本符合”水平。这说明当他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当代青少年多有同情之心、援助之情,表现出高尚的利他情感。这一结果似乎与我国自古崇尚“仁爱”、“善良”、“同情心”,主张“凡是人,皆须爱;天同复,地同载”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影响有关,也与中小学校近年来结合各种赈灾活动进行有效的关爱教育以及社会、媒体的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少年爱国感平均比例48.3%,仅次于关爱感,为其道德情感中又一高分因子,逼近“基本符合”水平,其所属题项“非常热爱祖国”得分也超过“基本符合”水平。这是十分可惜的现象,说明我国当代青少年拂去令人炫目的华丽时尚,内心涌动着的依然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感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正直感和责任感现状堪忧
青少年正直感平均比例相当低,仅39.4%为其道德情感中得分最低的一个因子,甚至低于“有点符合”水平,其所属各个题项得分也再40%左右,可见,当代青少年用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发展相对较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直感所属题项“当你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的时候会怎样做”时,有不少人选择了“随便找个借口隐瞒过去就算了”。我们分析认为,正直感发展较差,可能源自两点:内部因素方面,青少年期特有的需要--友谊需要凸显,部分青少年宁愿以牺牲原则、违背公正为代价来维护同学、维持“友情”;外部因素方面,社会上一些人奉行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青少年容易受到承认价值取向的影响。
责任感平均比例41.6%也很低,几乎低至“有点符合”水平,其所属各个题项得分都再40%左右,可见,当代青少年对自己分内的事用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不高。如在责任感所属的题项“对于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你得看法?”很多学生选择了“与我无关”货“无看法”,这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不强,责任意识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在家庭中,当代青少年独生子女比例渐占多数,家长过渡照顾甚至越俎代庖,导致一些青少年缺乏责任感;二是在学校里,部分中小学一味追求“应试教育”,忽略甚至缺乏责任心教育;三是在社会上,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责任意识薄弱。
(三)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存在性别的差异
女生道德情感优于男生
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吉利根指出,公正、关爱的道德价值取向分别与男、女性别有关,即女性的关爱取向占优势、男性的公正取向占优势,且贯穿于个体的整个一生并表现于各种道德情境。本调查证实,在关爱感上,女生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并且在所属五个题项的四个题项中都存在这一倾向性特点,说明女生更懂得关爱他人,更有同情心。但是本研究未证实男生的公正感高于女生,却发现在责任感上,女生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在道德情感总平均得分上,也是女生略优于男生。此结果表明青少年在道德情感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女生优于男生的差异,并达到了显著的实际意义。
五、教育启示
本次研究是对我们身边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的一次基础调查,较全面、真是,所获信息相对丰富,仅初步分析已刻从中获得多方面教育启示。
首先,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既令人欣慰,又给人警示: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情感的主流是好的,特别市关爱感、爱国感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表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总体上是有成效的,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感到欣慰,并树立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整体水平尚不高,离教育目标还有相当差距,这又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警示,使中小学教师感到任重道远。
其次,我国青少年正直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急需加强。本调查发现,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正直感和责任感发展相对较差,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对薄弱环节。还要指出的是,当代青少年正直感得分最低,是道德情感中唯一一个处于“有点符合”水平之下的银子,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强化正直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课题。
再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从理论上说,学校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培养也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其中自然亦包括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似乎并不认同。社会上流传的“一周5天的学校教育+2天离校生活=0教育效果”的公式,就是隐含了对这方面教育效果的否定。
调查不仅揭示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上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且揭示了作为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的有情施教能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从而能同时发挥学科教育的育智功能和育情功能。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2010年第十二期(总第三七一期)附录
关于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问卷(小学,初中版)
同学,您好!为了了解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我们制定了本调查问卷。希望能得到您的配合,本调查不计名,并对答案高度保密,请您在回答本问卷时尽量认真、坦诚。下列问题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可选一项。我们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1.请问你的性别是()A.男
B.女 2.你的学历是()A.小学
B.初中
3.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你的反应是()
A.自觉肃然起立,以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B.看其他人的反应,跟着别人的做法 C.当作自己看不见,毫无反应
D.就算看见了,也没有任何动静 4.你觉得自己热爱祖国吗?()
A.非常热爱
B.一般热爱 C.谈不上热爱
D.很厌恶
5.学校组织义务劳动,你是否愿意参加?()
A.自觉积极参加
B看其他同学的反应,跟着其他同学的选择 C.在老师的要求下参加
D.不愿意参加
6.如果你表示当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的时候会怎样做呢?()A.及时表示歉意,说明理由
B.得过且过,不管它
C.帮助他做好答应别人的事情
D.随便找个借口隐瞒过去就算了 7.如果你在马路上捡到100元钱你会怎么办?()A.交给老师
B.交给爸爸妈妈 C.自己留着当零钱用
D.把它捐了
8.如果家里给你零用钱,你会怎样花呢?()A.存起来
B.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C.买学习用品
D.把一部分用来帮助别人 9.面对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教育,你会怎么样?()A.欣然接受
B完全当作耳边风,没当回事 C.表面接受批评,背地里说老师父母的坏话
D.态度傲慢,不予理睬 10.当你在家里犯了错误时:()A.能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向家长道歉或认错
B.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需要家长指出,但能听从家长的指导 C.自己犯了错误,会撒谎,蒙骗家长
D.做事我行我素,为自己错误辩解,死不承认 11.你会不会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A.经常
B.有时
C.不会
D.不知道 12.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孕妇或老人会怎样?()A.主动让座
B.当作自己看不见
C.看到别人让座,自己才不情愿地让座
D.就算看到了,也不让座 13.如果看到有老婆婆跌倒了,你会怎样做?()A.扶
B.不扶
C,不知道,看情况
14.假如你很要好的同学被别人打伤了,你会怎么做呢?()A.“以牙还牙”帮他出气
B.私自找打人者,让他赔偿
C.寻求合法的途径帮助他解决事情
D.被人打伤的又不是我,不管他 15.你最敬仰的人是谁?()A.科学家
B.体育明星,电视明星 C.自己的爸爸妈妈
D.黑社会大哥
16.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道德修养?()(多选,选出选项后按照选项在你的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排序,重要的排在前面,若有其他意见,请在选项一栏填写好再排序)A.父母的言传身教
B.良好的学校氛围及思想道德教育 C.社会积极的影响力
D.自身的完善与修养 E.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问卷(高中、大学版)
同学,您好!为了了解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我们制定了本调查问卷。希望能得到您的配合,本调查不计名,并对您的回答高度保密,请您在回答本问卷时尽量认真、坦诚。下列问题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可选一项。我们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1.请问你的性别是()B.男
B.女 2.您的学历是()A.高中
B.大学
3.您认为个人与国家安全与发展关系密切吗?()B.越来越重要
B.很重要
C.一般
D.没有太多关系 E.不清楚
4生活中,您会注意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知识吗?()B.积极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B.偶尔关注 C.感觉离自己好远,不在意
D.从没想过 B.关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你是否收看了铁路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温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B.是
B.否,但事后通过报刊,网络了解相关信息 C.否,事后也没有针对性地去找信息
D.这是历史导致的国民心态问题,是事故本身无关 6.你在食堂买饭会排队吗?()B.会
B.不会
C.人多就想方设法插队
D.人少就老老实实排队 7.进入图书馆之前,你会如何处理手机()B.把音量调少
B.开静音,调成震动
C.不做任何处理
D.我从来不带手机进图书馆 8.当你在家里犯了错误时:()A.能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向家长道歉或认错
B.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需要家长指出,但能听从家长的指导 C.自己犯了错误,会撒谎,蒙骗家长
D.做事我行我素,为自己错误辩解,死不承认
9.你如何看待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行为
()B.值得学习,我也会做
B.值得学习,但是我并不是每次都做 C.没什么值得提倡
D.未注意
E.对于某些子女将老人送到敬老院的行为,你的看法是
()B.这种做法没有错
B.因时因人而异 C.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D.与我无关
11.发生小悦悦事件后,很多人都痛斥路人冷血,但假若我们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会怎样做呢?设身处地去想想问题,我们还会去批评指骂他们吗?()A.站在道德的角度,仍然会批评他们见死不救的行为 B.身处那种情况下自己可能也会和他们一样,所以不会
C.不知道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问题会怎么做,所以不知道会不会批评 D.看别人怎么说再决定是否批评
12.当你遇到此类事件时,你会?()
A.毫不犹豫上前扶起并呼救
B.打电话报警 C.感觉害怕,担心被诬陷,尽快走开
D.围观,看热闹 E.不好说
13.你认为造成小悦悦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选)B.父母没有履行作为监护人的责任 C.路人太冷漠,分明看见却视而不见
D.之前很多见义勇为的人被污蔑,路人不敢扶 E.肇事司机的不安全驾驶 F.事发地点相关人员监管不善
14.对于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你的看法?()A.强烈谴责
B.与我无关
C无看法 B.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当代学生的社会道德修养?()(多选,选出选项后按照选项在你的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排序,重要的排在前面,若有其他意见,请在选项一栏填写好再排序)B.父母的言传身教
B.良好的学校氛围及思想道德教育 C.社会积极的影响力
摘 要:近年对于少年司法的研究已经从单独的法律领域向其他的分支方向探讨,少年司法社会化正是法律和社会学的融合领域。在宏观上,少年司法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会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即来自本土和外来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即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影响等。少年司法社会化的过程是我国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少年司法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少年司法社会化出现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路径。而在微观上以各地少年法庭的判例,数据分析等方法体现出少年司法社会化的问题,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尝试性的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寻求突破口。
关键词:司法制度;少年;社会化
近年来关于少年司法领域的议题不再仅仅停留在法理的层面,而向分支领域不断发展延伸。其中社会最关注的议题就是少年司法社会化相关问题的争论。
关于少年司法社会化的定义,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少年司法社会化的理解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法学为出发点,对少年司法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样的少年司法制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少年司法制度是如何融入社会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少年司法制度如何从公权力主导转化成社会参与模式的等。另外一类的定义则是从社会学出发,关注的是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社会司法的,社会因素在法律条文和司法过程有哪些具体的体现,来自非国家公权力的理念是如何参与少年司法的等。
一、历史:少年司法社会化的理论与变革
英美国家少年司法制度是以少年审判制度为中心的少年司法制度。18,美国伊利诺斯州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少年法庭法》,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庭。少年司法制度早期的司法干预大于惩罚主要在于查清犯罪事实和依据法律对犯罪人进行惩罚,对少年儿童进行司法干预。基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少年儿童不能预谋犯罪”这一古罗马法的古典理论和英美法系关于“国家对于少年不是惩罚的官吏而是最高监护人”这一衡平法原则,如果父母不能履行抚养义务和管教责任,则由最高监护人国家依法干预,承担保护少年儿童的职责。一是保护未成年人,使其免受父母或监护人的侵害。二是设法消除促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种种因素,预防和减少犯罪。三是救助和矫治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1984年上海长宁区设立中国第一个少年合议庭,直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过,第四十五条第一款为少年法庭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现今,少年司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大都出自《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教育、感化、挽救为方针,采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综合治理原则。我国目前的制度主要有少年矫正机构(工读学校、收容教养、管教机构)社会帮教制度和社区矫治工作。截至,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开始了社区矫正的阶段。
二、现状:少年司法社会化的现实与困境
(一)在押少年人数多年负增长率
在押少年人数多年负增长率,困境是由于案件积压滞后、政策硬性规定等,使部分少年案件审理程序迟延。
统计局公开的在押未成年人数的数据对比显示,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控制在押青少年人数,以社区服务、社区管制、拘役来代替少管所服刑。除至20这一阶段下降幅度较大之外,基本上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至年,少年领域的司法改革大幅推进,在押人数波动较大,但是增长率维持在零点以下。统计局公布的关于未成年犯罪越轨人数比例总体呈现出案件少、起诉少、服刑少、在押少以及刑期短等特征。
(二)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数据波动较大
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数据波动较大,困境在于进入审判程序的未成年人的数量受法律政策的动影响较大。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不同的年份会有所变动,但是未成年人在押比率持平。这其中反映了司法程序从侦查、起诉、审判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整个司法程序中有计划的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青少年犯罪人数在总刑事罪犯总数中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犯罪人数中,占较大比例的年龄大致在18~25岁。二是我国少年司法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法律条文的限制,加之满18岁即承担较重的刑事处罚的条文,使18~25岁青少年的司法制度社会化不足。这部分越轨青少年的司法制度社会化远远不足,仅仅依靠法律职能无法发挥出社会在矫治偏差青少年的有效职能,使18~25岁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增加。三是20之后,总犯罪人数增加,青少年犯罪人数基本持平,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如社会组织接轨少年司法的试点已经初见成效。
(三)四分之三的少年罪犯由社会转接,其中大部分流向了社会组织
四分之三的少年罪犯由社会转接,其中大部分流向了社会组织。困境在于,司法社工组织现实需求方面存在巨大的压力,现有条件不足以应对问题。
少年犯罪在案件流程中存在多个出口可以转接到社会,只有少部分的特殊案件才与普通司法程序对接。在我国社会组织机构发展不成熟,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现状带来了极大地分流压力。一方面是公检法系统出于未成年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考量而选择社会组织矫治代替司法惩戒,另一方面是司法社工组织供求关系失衡无力承担人数巨大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1.社工组织经验不足,实践案例相对较少
我国的社会组织理念方法从西方引入发展的近时间里,不足以完善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在少年司法案件逐渐向社会转接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问题。社工组织大部分创建时间较短,司法实务又与现实脱节,使社会矫治服务陷入困境。
2.无强大的本土理论支撑
西方关于少年司法领域的著名观点伴随着司法领域的改革深入人心,但在中国整体重视家庭人伦的传统框架下,很难接受国家作为未成年人最高监护人的理念。将孩子视为家庭所有物的传统文化与国家赋权父母为监护人,保护未成人的观点产生冲突,由此带来了整个少年司法系统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实际现实相脱节。
3.法律法规不完善
关于少年司法领域法规的建设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存在亟待补足的空白领域,如司法社工组织在少年法庭的介入规制。二是相关法条过于抽象,社会组织自由裁量权过大,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法规多地不统一的地域性差异。案件发生地的不同导致最后案件走向和判决结果大相径庭,监督机制不完善。少年司法领域需要引入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不能因为少年司法的保密性因噎废食。除此之外,社会组织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力度远远大于强制力,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过于放纵和自由而没有起到作用。部分学者对此持有的观点存在争议,一部分认为社会组织本身的功能就是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另一部分观点认为即使在社会组织中,对未成年犯罪者也要存在一定的强制力,一方面辅助矫治效果,另一方面强制力也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如限制自由等。
三、路径:少年司法社会化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多方联动合作
在押未成年人数量的稳步下降的趋势有赖于司法系统和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罪错青少年的社区矫治来代替一部分的监狱服役,在我国少年法庭是最常用的合作模式之一。在理论上来看主要的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罪错青少年隔离开,防止犯罪方法和手段的传授;二是可以运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关系对罪错青少年进行再社会化,不断加强青少年社会关系的联结;三是在社区环境下更方便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处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在不搁置课业和正常生活之下进行心理疏导等。但是这些前景的实现需要司法系统(主要是公检法等)和社会组织的密切配合。在司法系统将青少年矫治的过程中的职能让渡给社会组织,同时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加入心理疏导等要素,这其中的每一个变革都有赖于社会组织和司法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控制在押未成年人数增长率政策与司法改革相配合
控制在押未成年人的增长率大部分出于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少年司法的社会化一定要自始至终围绕“青少年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这一个不变的主题。青少年在监狱(少管所)的环境之下,与整体正常社会隔离的环境下,社会脱节的反应会进一步加深。在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监狱的环境更多发群体暴力欺凌和上对下的意志压制以及剥削。这些作为在押的不可取之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减少在押青少年比例这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施行,其中的尺度和平衡点非常难以把握。这是法律和社会相互配合的问题,法律是公民的权利法,公民的普遍价值观会推动立法,社会需要不断地向法律传达需求。同时,法律要进行对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调控。因此,在押青少年比率的稳步下降绝非简单的社会呼吁和法律规定这么简单的事情,其背后涉及多方的平衡点考量,一方面要出于保护青少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减轻青少年的量刑,另一方面恶性的犯罪事件如果在与公众期待差距较大的情形下,尤其是在中国重刑主义呼声高涨的阶段,有可能产生对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的损伤。
在押比例的减少,还要依靠司法系统早期的矫治。在强制措施控制犯罪未成年人开始到检察院起诉为止,这段犯罪嫌疑人的矫治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决定了案件是否进入诉讼程序,还关系到犯罪之后的应激反应。在当事人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司法社会工作者应当及时的介入。一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初步的干预治疗,二是积极取得和被害人(如果存在的话)的沟通以期取得谅解,还有在当事人对诉讼流程不了解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去和司法系统对接沟通等,辅助出具相关的再犯率鉴定报告。在押比例的减少要想稳步下降就必须依靠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司法系统的配合推进。两者必须保持同一个步调,同心同德才能将整个改革损失减到最小。
(三)促进多方监督制度建设和完善
结合新形势,加大监察委监督力度,伴随着司法改革的稳步推进,尤其是监察委的独立机构设置能否将审判监督少年司法的职能过渡一部分到监察委等途径,以加强案件审理评估监督。
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力量以及加强审监程序的独立。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力量具有必要性、困难性。必要性w现在整个过程中各级法官以及检察官等司法工作者的自由裁量权相比于其他的普通案件来说要大的多,因此司法的审查监督中引入社会组织的监督机制尤为重要。除了原有的审查体制之外,由于少年司法系统社会化的特性,其中就需要第三方的非政府组织以及群众对少年司法程序的监督,但是实务中的问题是对平衡点的把握。监督的广泛性前提是公开,然而出于对青少年个人隐私的保护,未成年的案件卷宗一律不公开审理,相关案卷一概不允许公开,这其中的第三方监督就举步维艰。
制度上涉及的漏洞包括两点,一是少年司法案件绝对的保密,非案卷参与者、相关者不允许获取相关的信息,并有完善的追责系统。二是审监程序混杂在其他程序中,当前存在低效长周期的特点。即使是司法系统内部的人员尚且不能获知卷宗,更不要说外部的社会组织。第三方的监督几乎在少年司法领域呈现持续空白状态,整个案件的审理监督很薄弱,已经到了亟待改革的危险边缘。
对于其中的困难性则是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更难寻找。对其少年的隐私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案件的监督(合理性和适当性的审查)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双方都必须把握的问题。因此,这条路径是解决少年司法社会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以何种方式平衡这两种利益诉求是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这似乎看似不可能,因为隐私和公开监督似乎是两个矛盾的命题,但在实践中探索了种种路径以期实现双赢,如在卷宗中使用化名,视频资料进行马赛克处理等技巧降低隐私的侵犯力度。当然这种技巧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大胆检验,最终才有可能体现在立法上。
王***
(中国***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现象频频暴露在媒体上,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特征的现状及成因作分析, 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高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道德教育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倾向、新问题,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消极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
2.1违法犯罪事件不时出现
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是道德缺失的突出反映。近年来,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几起打架斗殴、盗窃、诈骗、赌博等违法事件, 甚者是大学生开车撞人杀人事件。因此, 高校内的性犯罪案件也不时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
2.2婚姻恋爱观的混乱
爱情永远是高校里的一个焦点话题, 但如今本应该纯洁的恋爱过程却出现了一些不纯粹的杂质。大学生中快餐恋爱、多角恋爱等现象的增多, 婚前同居行为、堕胎行为的发生, 不仅如此,不少女大学参入到色情业,无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不反映出新时代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这样的游戏化、不负责任的婚恋态度, 让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了心灵、身体的双重伤害。
2.3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 新价值观的产生, 给人们带来了遵守新行为规范的压力。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的产生, 产生于新环境下的各种价值观必然触及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利益, 甚至产生冲突。如个人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暴力浪漫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这些思想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多元的价值观让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中, 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使得思想单纯、阅历浅薄的学生走入企图。
2.4 大学生道德诚信丧失
当前,“言行不一”的不良现象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习惯,尤其是诚信意识遭遇危机。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有:舞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作弊造假现象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因;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恋爱动机中,性满足、情感亲密、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网络道德虚拟,在虚拟网络中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一部分学生在网络里互相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言论的行为;诚信观念迷茫,由于社会上诚信吃亏、不讲诚信获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有敏感、冲动、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后, 与以前的亲友分隔两地, 而大学校园内的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 失去了以前的各种约束, 再加上当今大学生道德观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容易不自觉地放纵, 使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给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心理温床。
3.2客观原因
3.2.1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观念,更加重视物质价值。他们既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实现目标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信念。因此, 在高校中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点;既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3.2.2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致使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
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 从基础教育开始, 德育教育目标存在空泛化、理想化现象, 缺乏情感, 对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过于单薄, 投入不够, 流于形式, 缺乏力度和针对性, 德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的本性。对学生公德的评价, 往往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与践行相背的状况, 造成口是心非、知行不一的后果。由于基础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误, 使得
高等院校的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和背离。另外, 现在大学校园中德育教育课程主要是开设邓论和马哲这样的必修课, 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 致使很多学生学得乏味, 上课逃课的现象严重, 这违背了设立此课的初衷,这种德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教育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3 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和谐度和家庭成员本身的道德教育的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关系融洽的家庭会经常与在外求学的孩子沟通,了解其思想变化,让大学生即使离开了家,也受到家庭规范的约束,同时也缓解心里的孤独感;相反,关系不够融洽的家庭对子女的关心度或约束力都比较弱,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 目前的大学生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惯,逐渐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思想观念。
3.2.4同辈群体对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漠视
由于不时看到大学校园内的种种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 大学生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加上在此类事件出现时, 学校处理手段的隐蔽化, 让学生越来越漠视此类事件, 这种态度的彼此影响, 使道德约束力在学生之间的作用甚微。
3.2.5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的混乱和偏差。当前, 教科书上传统教条式的引导对学生们已经难以起到作用, 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也比较微弱, 与此同时, 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却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另类的道德观。学生们看到, 上流社会的人和走在时尚前沿的人是这样生活的, 这些宣传对学生们婚姻观的影响是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道德判断标准, 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游戏主义和潮流主义的色彩。
4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4.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针对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改革大学德育课程, 变革先前的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授课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授课形式, 可以以案例讨论或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在讨论或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净化个人的思想。此外, 开设诸如职业道德、交际艺术、工作生活礼仪、爱心情感培养、性伦理等内容的课程, 既能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 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并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4.2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
现在大学教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 学生正处于在走入社会的迷茫阶段, 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其影响, 如果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另外, 学校也应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创建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4.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方土养一方人,同样的,优秀的校园文化也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对青年学生具有文化导向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从内容到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在校园中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素质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4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的教育永远比不上实践的效果,伦理道德教育也一样,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真正扎根发芽。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展各种活动, 为学生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 如开展的下乡活动、送爱心活动、救灾现场等等。只有通过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 在不断地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为进入社会做一个心理准备。
5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行动起来净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超欣,于建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9)
[2]李远贵.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2)
[3]毅力.浅谈德育课的改革和定位.现代农业.2009
[4]孙伟.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2)
[5]郝春梅,吴波, 王淑清.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现状及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6]杨玲.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实证性思考[J].成才之路.2008(1)
[7]郭雪清,林长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增刊),2000
作者简介:******,19***年,男,汉族,山东****,中国****大学工商管理系**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正在流失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美德精神。然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华部分正在这一代青少年学生中逐渐流失。当代青少年往往自我意识膨胀,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罔顾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仅知道维护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有些不顾家庭实际情况,与同学盲目攀比吃穿用度,给家庭造成额外的负担;在学校生活中,辱骂同学甚至老师、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
还有部分学生诚信观念淡薄,人际关系交往趋于功利化。例如,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早早来到教室,为的不是晨读,而是躲避老师视线抄袭作业;一些学生为了考试得到高分,在考场与他人勾结,用各种作弊手段,抄袭他人试卷;部分学生知错就改的意识不强,当面临询问和批评时,第一反应通常是找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不能够主动承认错误;部分学生好“逞英雄”,将错误包揽至自己一人身上,试图包庇与他一同犯错的人,给老师调查事情真相和解决问题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这些不良风气不仅难以治理,并且传染速度很快,极易在学生中盛行开来,使整个校园的风气变差。
2. 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
当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应发现部分青少年比较关注自我利益,集体主义精神在逐渐减弱,社会责任感淡薄。
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有些青少年花钱大手大脚,吃要进口的,穿要名牌,毫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有些青少年盲目崇拜明星,把他们作为偶像去热烈追逐,将大部分精力和金钱用于追逐明星、讨论“八卦”之上,把人生理想、奋斗目标置之脑后。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拼搏;自我表现欲望强烈,行动力较强,注重自我形象与个人利益。但同时,青少年还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把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的最大动力和目标。在学习动机上,很多学生侧重于个人前途和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比较关注自我利益。在职业选择上,部分青少年也会把待遇、收入放在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上。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出自我化、功利评判实惠化的倾向。
3.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这一代的青少年因为多数是独生子女或家境优越,一方面得到很多,但同时又失去很多:得到的是充分的爱抚与关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失去的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勤劳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心;得到的是智商的极大提高,失去的就是情商的极度低下。
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家庭等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和解决。综合来讲,当今青少年心理上存在着以下的共同弊病:对父母的依附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上追求奢华,有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在群体中经常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为他人考虑;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逃避,而不是正面应对;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喜怒无常,感情脆弱;集体观念淡薄,以个人利益为先。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目前,各种信息充斥于我们的耳目,淫秽、色情、暴力、丑恶的内容也在网上流传,这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偏离了航向。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也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青少年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乃至春节,关注的青少年越来越少,部分青少年对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一知半解。反观,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却被庆祝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除此之外,好莱坞电影也在全世界扮演了传播美国文化、推销美国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急先锋,对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都在进行反复的“洗脑”,输送其价值观,使青少年爱上美国大片,迷恋美国生活,习惯过“洋节”。另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价值取向混乱、道德滑坡等现象,青少年年轻幼稚,缺乏经验,社会上充斥的不良风气多了,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无法分辨社会上的不良道德现象。再加上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终将会给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和心灵造成污染。
2. 学校德育成效有限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落实一直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教育脱离开来,使之成为学科中一个单独实体———思想品德课。然而,在真正实践中,学校又对德育、智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应试教育这一重压使学校课堂教学仍然紧紧围绕着应试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多为知识灌输,留给学生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很少,升学压力仍然是青少年生活中的第一压力。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大多是为了学生应考而教,也没有过多精力在德育上对其进行过多教诲,而学生也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习知识,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素质塑造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重智育、轻德育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于是,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科任老师便有意无意地冷落了本学科与德育的渗透关系,学生在接受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极少接受道德品质的熏陶,从而致使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背离,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渗透效果。
与此同时,由于德育工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愿意承担班主任及德育工作的老师不多,即使有的教师被安排了这些工作,也是应付式地完成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只好用非专业人士充数,这就造成了中学德育相关机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3. 家庭教育观念不当的影响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意识到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很少关注,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管教,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状况不甚了解。另外,一部分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比如一些家长自身就比较热爱赌博、打游戏等,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自然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品行难以得到健康成长。总之,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容易使青少年思想认识产生问题、行为出现偏差。
4.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求知欲强但自制力差,思想道德等方面极不成熟,缺乏对信息的分辨力,极易受到影响。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能促进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而不良的网络文化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据CNNIC《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统计: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特点。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同时还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网络文化中除了包含丰富的知识资源外,还存在一些诸如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价值观扭曲以及大量的西方反动思想和颓废思想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青少年如若长期接触到网络上这些不良的信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污染”对象,严重摧残着身心健康。
三、解决当代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 以社会环境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要想有力地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环境,尽力消除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具体说来,应力争做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资金,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思想政治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修建适合青少年学习体验的科学博物馆、法制教育基地、体育馆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越来越好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建设,向广大青少年开放红色经典教育场所,加强各级中学与社区、高校、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活动对接,增强青少年的实际道德体验。
2. 以学校德育为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营造人文性教育环节。人文校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学校管理要注意人的心理、情感、意志、品质等要素,扭转教师思想和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教育设施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才能做到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品德。例如,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正能量的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次,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因此德育还要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形象,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后进生,资助特困生,爱护特殊生,在实践中塑造优秀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真正地起到楷模作用。教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3. 以家庭环境为基点,注重家庭教育的内化效果
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作用。但是,家庭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却往往会忽视与学校及老师之间的沟通,误以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从而造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或亲人经常吵架,家庭氛围紧张压抑,那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也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不安的负面心理,这样的环境下怎会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努力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不断培养其能力,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4. 以学生为出发点,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
道德品德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还要依赖于自身的教育。《论语·卫灵公》中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青少年自身应加强自我的内在约束力,强调自我教育,不断进步。社会、学校、家庭在帮助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环节中来,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发挥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慧玲.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62-64.
[2]郭铁生.试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1-12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 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J].中国信息安全,2015,(6):68-70.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在商品社会人均GDP2000美元的当口,像所有在此“跨关”的国家一样,中国人的思想品德到了最底线的时候。在刚刚告别贫困进入温饱的时候,人们的“自私欲”和“无羞耻心”也被激发了起来。整个国民素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毫无疑问也已被深度浸染。
据报载,2009年3月25日,银川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对一家商店进行检查时,恰逢某小学放学,个别学生趁老板给工商人员解释的机会,偷拿该店摆在外面的玩具、食品,其他学生也不甘示弱,纷纷涌上抢抓。最后出现哄拿现象。一场看似简单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面对道德底线,未成年人所体现出的不当行为。有专家认为,从小学生哄拿事件本身来看,孩子们的行为已超出了道德底线。说明这些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出现了缺失与不健全,导致了道德调节作用变得弱化以致失灵,属于典型的行为失范现象。
目前青少年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表现:有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是很少或者甚至就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中学生“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了现代中学生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动因。这是第一种:知行脱节。
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第二种:责任意识差。
有些未成年人个人欲望膨胀,对别人严,对自己宽。对别人睚眦必报,对自己无边放纵。我们常见一些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购物欲望家长经济拮据不能满足,就会倒地撒泼打滚;或者有的孩子因家长购物讨价也会被鄙视而拧头便走。这是第三种:个人意识过强。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重点抓物质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求实惠功利,从而导致道德失衡现象。
二是家庭方面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另外,许多家长自身在道德方面也存在问题,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三是学校方面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定“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愿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自己会做的题教给他人,有的甚至在学习上不择手段。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人格低下,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说话粗俗、着装随便;有的只“言传”不“身教”,对学生说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当代中学生道德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由于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长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所有这些对于心智上不健全,有很强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来讲,危害性显而易见。当法律折射到思想道德层面时,社会、家长、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严厉约束孩子而忽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未成年人在重压下将心中的抱怨和压抑释放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在打打杀杀、偷偷抢抢的游戏中潜移默化接受着负面教育。另一个极端是,社会对孩子的过度宽容,对孩子的小拿小摸视而不见,继而触犯法律底线。
“道德底线”,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就个人来说,是做人的良知,是不损害公众和他人利益的约束力,是我们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身份不同,道德底线也有所不同。为官有官德底线。如果不守规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那就是“官德底线”不保,由此滑下去,成为腐败分子的并不鲜见;为人师者有师德底线,如工作不负责,敷衍学生,甚至谩骂、侮辱、变相体罚学生,那就是师德底线不保;同样,作为学生,也有学生的“道德底线”,那就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要求我们做到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勤奋学习,严于律己;孝敬父母,勤劳俭朴;遵守公德,遵纪守法。中学生对这些最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也是道德底线不保,学生不成为学生,将来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更谈不上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浅析】推荐阅读:
青少年饮食与健康浅析06-03
浅析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07-05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12-20
关于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心理的调查报告06-25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青少年法制07-04
青少年成长教育07-16
青少年才艺大赛07-21
预防青少年近视10-06
迷失的青少年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