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扶贫攻坚工作方案(精选7篇)
XX中学 2017年5月
为推进我校教育扶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使每一个领导教师明确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职责,全面落实省市区对于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推进我校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现就我校做好教育扶贫攻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我校扶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明确责任,特成立我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如下:
组长:XX(校长)对我校扶贫攻坚工作负总责,具体对学校扶贫工作做出总的安排部署
副组长:XX(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扶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档案收集
组员:X(总务主任)具体负责学校扶贫攻坚工作的后勤保障和贫困家庭学生的相关教育资助工作
XX(政教副主任)具体负责学校扶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政策宣传和送教下乡工作
二、目标任务
认真按照上级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在校“建档立卡”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智力身体残障学生、定点扶贫户为重点对象落实各项教育帮扶资助政策、采取一切可以帮扶的手段帮助未成年人顺利完成学业、改善其家庭贫困现状,关爱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深化家校联系,切实为贫困户的孩子和家庭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真正发挥教育帮扶攻坚的应有作用。
二、范围对象
(一)帮扶人员:学校所有领导党员教师
(二)帮扶对象: 辖区“建档立卡”户在我校的贫困户学生、智力身体残障的辖区未成年人和定点扶贫户。
三、帮扶内容
1.思想帮扶。加强与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及定点贫困户家庭成员进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困难、让其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
2.心理帮扶。时刻关注、关心定点贫困户及建档立卡户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3.资助帮扶。深入定点贫困户和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各项扶贫和教育资助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快乐的生活和顺利完成学业。
4.学习帮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和智力身体残障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帮助,提高其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工作步骤
1、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领会政策。学校专门召开教育扶贫攻坚政策教师宣传培训会,通过给教师发放教育扶贫手册和解读教育扶贫政策的要点提高教师的扶贫水平,提高每位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班主任通过召开教育资助政策解读主题班会,给学生发放教育扶贫资助传单等形式给学生及学生家长普及说明教育扶贫资助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使学生及学生家长明晰教育资助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的享受相关惠民政策。
2、第二阶段:摸底调查,确定“建档立卡”户、定点扶贫户、智力身体残障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落实精准帮扶。
通过领导党员教师深入家庭走访和调查,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仔细分析贫困户需要帮扶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下一步帮扶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帮扶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落实精准帮扶。
3、第三阶段:积极动员,开展具体活动。
各责任帮扶领导教师要定期深入“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定点扶贫户家庭、智力身体残障学生家庭了解学具体的困难,根据了解的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采取一切可采用的办法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思想帮扶、心理帮扶、学习帮扶、生活帮扶等。通过对学生和贫困户家庭的各方面帮助,解决贫困户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快乐幸福地融入到学校大家庭生活中。
4、第四阶段:总结评比,交流反思。通过对扶贫攻坚活动的开展,不断查找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做好工作交流和反思,并全面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今后扶贫工作工作的再提高明确目标和方向。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1、学校所有领导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此项工作当成当前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任何人都不能疏忽大意,要克服麻痹思想,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我校教育扶贫工作有成绩有效果。
2、要向老师学生家长大力宣传扶贫工作的相关内容政策,精心组织安排人员开展扶贫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把此项“一帮一”扶贫工作的温暖有效传递至学生、家长,使其成为密切家校关系、增进彼此信任的桥梁与纽带。
3、加强组织领导和问责。每一个领导教师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安排深入贫困户和贫困学生的家庭了解情况,针对贫困户和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帮扶,并做好相关的帮扶记录,真正落实精准帮扶的效果。对于在工作中敷衍了事,走形式不采取切实措施的人员学校将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
4、要根据帮扶情况定期进行工作经验总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反思工作中的漏洞,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工作的水平。
一、工程进展情况
(一) 规划到村到户初步完成。
依托贫困嘎查村和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 由苏木镇主导, 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有针对性制定嘎查村脱贫规划, 围绕增收产业、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重点, 有针对性的制定到户脱贫规划。目前, 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正在进行逐级审定。
(二) 项目到村到户陆续开展。
围绕贫困嘎查村, 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村到户脱贫规划为引导, 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支撑, 以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为补充, 统筹整合各项涉农涉牧资金, 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参与,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总体原则, 有针对性地落实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扶贫项目和扶持措施到村到户。现已在13个重点嘎查村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 每个嘎查村安排1-6个大项目。目前, 除少部分项目建成使用外, 大部分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建设资金正在逐步落实。金融扶贫金穗富农贷稳步推进, 全旗审批发放26个嘎查1515户5800万元, 扶持贫困户657户2532万元, 其中14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审批发放927户3516万元, 扶持贫困户467户1726万元。
(三) 干部到村到户全面落实。
全旗29个“三到村三到户”重点嘎查村全部安排了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 队长从22个盟直帮扶单位和7个旗区帮扶单位中选调, 由盟、旗组织部派驻挂任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 或一肩双挑。这些挂职干部下去后, 首先配合嘎查村两委班子在人均纯收入排序、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上做了大量工作, 随后在协助填填制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 以及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专题会议, 审议印发《“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 安排落实了驻村工作队, 明确了工作队职责和考核办法, 为干部跟着项目走, 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沉注入强劲动力。
(二) 加强宣传引导, 强化政策导向。
实施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为确保该工程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旗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苏木镇和嘎查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以及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等各种形式, 对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程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 调整帮扶单位, 强化结对帮扶。
抓住省级领导帮扶贫困旗县的有利机遇, 强化13个盟级领导联系帮扶苏木镇、34个旗级领导联系帮扶嘎查村、203个盟旗 (区) 直单位结对帮扶嘎查村工作机制, 使全旗139个嘎查村均得到有效帮扶, 同时调整优化“三到村三到户”贫困嘎查帮扶单位, 使之结成强有力的扶贫帮困对子, 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资源推动扶贫开发。
(四) 严格考核机制, 提升工作效率。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驻嘎查村干部选派管理办法》, 旗委组织部、旗直机关工委和旗扶贫办将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纳入平时考核和日常监控范围, 目前正在联合制订驻村工作队考核管理实施细则, 把结对扶贫、干部驻村、规划编制、项目引进、资金落实、扶贫成效等作为考核重点, 对帮扶单位、苏木镇和驻村干部进行绩效考评, 考评结果与干部政绩挂钩。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宣传发动不够到位。
个别嘎查村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深入, 导致农牧民对“三到村三到户”工程了解不深, 配合度和主动性不够高, 部分农牧民固守“等、靠、要”思想, 对实行精准扶贫存有抵触心理。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宣传, 让贫困农牧民更深的理解这项惠民政策, 自觉克服消极情绪,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
(二) 蹲点服务不够到位。
个别驻村工作队没有处理好单位业务和驻村工作之间的矛盾, 未能沉下心开展驻村工作, 加之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 致使驻村工作推进差强人意。需要苏木镇、嘎查村和结对帮扶单位加强沟通, 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扑下身子、塌下心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 规划编制不够到位。
虽然重点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初步制定, 但普遍不够完善, 部分项目尚未纳入“十个全覆盖”工作盘子, 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需要到村到户脱贫规划按规定程序形成后, 抓紧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确立, 并逐级上报审核审定, 确保规划项目能够落地生根, 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四) 结对帮扶不够到位。
部分帮扶单位因缺少人手和必要经费, 对结对帮扶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被动应付, 存在畏难情绪。需要加强平时考核、日常监控和督查力度, 推动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责任人, 发挥部门优势, 强化对口帮扶, 并引导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 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五) 项目落实不够到位。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除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等项目外, 其他项目因履行程序、上级资金未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大等原因至今未开工。需要抓紧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 争取工程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 以精准识别为重点, 落实好到村到户脱贫规划。
在完成贫困户、贫困嘎查村的精准识别并公示公告无异议后, 如实填写“三表一册”, 精准建档立卡, 确保信息联网, 以此为基础由各苏木镇指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完善贫困嘎查和贫困户制定到村到户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贫困嘎查脱贫规划由嘎查两委班子、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制定, 贫困户脱贫规划由贫困户和帮扶责任人共同制定, 抓好项目的确定与实施, 做到“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有的放矢。
(二) 以增收减贫为目标, 全力抓好专项扶贫。
一是围绕“五通、五有、一产业”, 组织实施好六项任务、三个重点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二是围绕“减少农牧民, 富裕农牧民”, 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和转移致富, 推动城乡一体化化发展。三是围绕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发挥好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四是继续扩大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实施范围, 努力提高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能力。
(三) 以结对帮扶为动力, 完善社会扶贫机制。
构建自治区、盟、旗、苏木镇四级联动扶贫机制,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结对帮扶工作力度, 落实帮扶单位领导责任、驻村工作队蹲点指导责任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 推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机制, 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胸中有蓝图。
(四) 以深化行业扶贫为主线, 稳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攻坚资金整合方案》, 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 统筹整合各类涉农涉牧经济社会发展资金, 集中投入配套建设, 完善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做到重点贫困嘎查村一年有变化、两年出实效、三年大变样, 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牧区拓展延伸,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 以提升嘎查村两委班子能力为抓手, 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职能。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被帮扶的257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500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达2.92万元。贫困户收入稳定提高,全省被帮扶的20.9万户贫困户总收入增加2.39亿元,平均每户增收1143元、每人增收264元。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4496公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10676公里,贫困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污水处理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市、县和部门思想上仍然不够重视,工作推进力度较弱。二是资金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甚至发生村干部巧立名目挪用以至贪污扶贫资金的问题。三是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小额贷款推进难度较大。四是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部分贫困地区人多地少问题突出,集体经济发展种养业缺乏必要的土地资源,也缺乏必要的扶持启动资金。五是有的产业扶贫项目过分追求短、平、快,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稳定联接,缺乏发展后劲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使我们整个扶贫“双到”工作能顺利向前推进。
二、加快进度,全面推进,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战。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到明年要实现全省2571个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20.9万户、90.6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办发25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把做好扶贫“双到”工作与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抓好“三农”工作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为明年全面实现新一轮扶贫“双到”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扶贫机制改革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突出完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有序推进农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将各类扶贫专项资金、扶贫“双到”补助资金统一为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安排,明确资金用途,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内涵,探索建立向社会购买扶贫公共服务的机制,建立完善对扶贫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问责制度。持之以恒抓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化扶贫济困新模式。四是健全金融扶贫服务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二)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省里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方案,涉及住房、道路、安全饮水、稳定供电基础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这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扶贫开发重点县所在的地市要集中力量、统筹资源,扎实落实好上述10项重点工作。特别要加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落实好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抓好造血式扶贫。一要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充分依托贫困山区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引入、积极扶持能够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扶持项目。要突破一村、一镇发展观念,连片规划,连片开发,形成区域规模优势。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主攻方向,推动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主导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实现稳定增收。二要鼓励引导贫困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要妥善解决好转移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和长远生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三要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四要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中心等新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
(四)抓好智力扶贫。要优先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义务教育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确保相对贫困户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发生因贫被动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认真抓好以贫困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加强对贫困农民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同时,要加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
(五)抓好住房“两项工程”建设。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都列入了省政府今年的十项民生实事。“两项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产业发展、文化设施、道路、饮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等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切实做到选址合理、用地集约、交通便利、宜居宜业、配套完善。要坚持有所侧重,在危房分布集中、群众积极性高、筹资能力相对强的村庄实施整村推进。在推进住房改造和搬迁安置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收益权不能变,对山里原有的旧房子,群众不愿拆的不宜强制拆除。加快推进解决农村泥砖房问题,争取用两年时间优先解决2571个重点帮扶村内的泥砖房问题。
(六)抓好贫困村村居基层治理。各地在扶贫“双到”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强化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构建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村居法治建设等重点,梳理村居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研究和采取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务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扶贫“双到”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是“领头雁”,作示范、当表率。帮扶地和被帮扶地的领导要注意沟通协作,多听取驻村干部的意见,共同把工作开展好。各级扶贫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努力提高业务指导能力,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各相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确保扶贫所需的人、财、物及时到位,确保扶贫资金监管到位,确保扶贫项目及时审批,形成共同推进扶贫“双到”的强大合力。
二要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重点要加强对干部驻村、资金监管、项目落实等情况的督促检查。继续将扶贫“双到”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作为干部奖惩、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百侯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百侯镇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
《百侯镇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战实施方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百侯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0日
百侯镇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攻坚战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和市人大五届六次会议精神,以更高的认识、更强的责任、更大的力度、更好的方式,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硬仗,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美丽和谐新侯乡为目标,以建立贫困村、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为重点,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帮扶力度,提升开发水平,“整村推进”建设示范点,力争2011年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实面貌。
二、目标任务
(一)帮扶贫困户目标任务
1、力争全镇10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2011年继续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在2010年脱贫98户(占总贫困户总户数的40%)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年内脱贫比例达到100%的目标任务。
2、帮助贫困村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 活保障,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3、贫困村贫困户家庭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4、贫困村贫困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全部完成贫困村内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2011年全镇计划完成危房改造101户。
6、完成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贫困村95%以上农户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
7、贫困户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达100%,且没有发生因贫困被动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和未能升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经本人同意,98%能进入技(职)校培训。
8、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免费技能培训2次以上,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者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
(二)帮扶贫困村目标任务
1、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中,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增长率达到50%以上(市指标30%以上)。在2010年全镇有3个省定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3万元以上稳定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各村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模式,力争年内全部贫困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2、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对接,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脱贫项目。
3、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4、镇到村公路实现硬底化,自然村通机耕路,完成贫困村300人以上大自然村的道路硬底化改造任务。2011年计划完善苏姑坪主村到青坑、软桥村至武塘腾公寨、帽山林场的村道硬底化建设,横乾村至东山电站的沿河公路硬底化建设。
5、贫困村大自然村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
6、贫困村有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7、贫困村“两委”班子团结,党员队伍发挥作用好,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健全,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实现“五有”,即: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我镇2011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贫困村班子成员,将具体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村、到人。
三、主要措施和责任分工
按照“县负总责、镇抓落实、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双到”硬仗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镇(场)党委、政府责任。镇(场)党委、政府是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硬仗的责任主体、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制订实施方案,落实 工作责任,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确保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硬仗各项工作任务,打造一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有创新模式、有示范效应的先进村。
(二)帮扶单位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负有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硬仗的主体责任和直接责任,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评办法各项要求,积极筹措帮扶资金、落实帮扶项目、推进帮扶工作,充分调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完成帮扶目标任务。
(三)镇相关职能部门责任。镇相关职能部门负有专项工作的指导协调配合责任,具体职责和分工如下:
1、建立产业发展平台,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按照镇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贫困村的基础和条件,积极构建与特色主导产业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与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市场机制健全,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对接发展,力争在广州市对口帮扶区镇甚至珠三角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大埔特色农产品专区。继续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农业站)
2、创新劳务输出帮扶模式,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实施免费培训转移就业智力扶贫工程,加强对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 力的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对大埔县域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探索建立有效转移就业机制,对接省直和广州市帮扶单位、对接广州市及珠三角等地的劳务县场,帮助贫困户实现异地转移就业。(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人才所、镇劳保所)
3、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贫困户基本生活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支持一点、帮扶单位补助一点、贫困户缴纳一点等办法,把60周岁以上的贫困家庭老年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特别是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老年人,引导帮扶单位按最高档次趸交,确保老有所养。同时,对45周岁以下、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探索提高趸交、提高享受养老保险的途径和办法。(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劳保所)
4、进一步巩固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特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完善村级卫生站建设,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卫生院、镇民政办)
5、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危房改造指标、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内的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鼓励帮扶单位提高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对特困户的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特殊补助,确保所有贫困户都能够完成危房改造。(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扶贫办、村镇站)
6、不断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帮扶单位参与建设,鼓励农 民投工投劳,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确保完成贫困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同时,继续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展省“大禹杯”竟赛活动。(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水管所、镇扶贫办)
7、进一步加大贫困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切实改变贫困地区的交通落后状况。(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公路站)
8、继续推进贫困村大自然村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和网络进村等公共设施建设。(指导协调配合单位:大埔百侯供电所、镇广播站、中国电信大埔分公司、中国移动大埔分公司、中国联通大埔分公司)
9、加强贫困村教育、公共卫生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洁净乡村活动和创建生态镇村活动。(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村镇站、镇林业站)
10、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加大扶贫“双到”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用好各级扶贫“双到”工作专项资金和广州市对口帮扶资金。整合“三农”资金,农业、水利、民政、社保、交通、卫生、教育、扶贫等部门要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的项目优化资金投向,优先安排贫困村项目建设计划,确保如期完成贫困村的道路改造、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农田基础设施、危房改造等工作任务。主动配合、服务省直(中直)、广州市、梅州市直和大埔县直帮扶单位的扶贫“双到”工作,争取更多支持。(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财政所、镇扶贫办、相 关职能部门)
11、完善扶贫济困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双到”工作。高质量办好“扶贫济困日”活动,积极主动募集社会扶贫资金。(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民政办)
12、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建立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激励机制,确保驻村干部会干事、干成事、有奔头。(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组织办、镇扶贫办)
14、搞好村级换届工作,把能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组织办、镇民政办)
15、加强扶贫“双到”工作信息宣传报送(导)工作,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注重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在全社会营造“等靠要”可耻、自主脱贫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指导协调配合单位:党政办、镇广播站、镇扶贫办)
16、培育打造扶贫“双到”工作示范村,进一步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培育典型,办好武塘百亩红肉蜜柚基地、横乾蜜柚基地、新乐蜜柚基地三个示范点和武塘示范村,在各贫困村打造5-6个脱贫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目标。(指导协调配合单位:镇扶贫办、镇村镇站)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指挥部,指导、8 协调扶贫“双到”攻坚战各项工作。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张红梅任总指挥,镇党委副书记黄海军总负责并兼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党政办、财政所、农业站、水管所、林业站、民政办、公路站、镇卫生院、人才所、劳保所、扶贫办、村镇站、文化站主要负责同志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扶贫“双到”办。
(二)细化方案,落实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各村要制订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工作《实施方案》。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订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攻坚战《专项工作方案》。
(三)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及时协调推进工作。镇党政联席会议每季度听取全镇的和各村的扶贫“双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汇报。每月,挂村镇领导负责召集所在村驻村干部协调会。每半年,镇党委、政府召开一次全镇性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并组织一次观摩活动。
(四)加强督查问责,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成立专责督查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张红梅任组长,镇长蓝尚柏任副组长,党政办、组织办、扶贫办相关负责同志和各村书记为成员,每季度组织专项督查。督查组对各村实行“一月一督查”制度。每月根据督查情况,对各村进行综合排名,树立典型,鞭策后进。做得好的村在镇扶贫“双到”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排在末位的村支部书记则做作表态发言,限期整改跟上。制订好扶贫“双 到”工作村书记、主任长绩效考核办法。同时,对工作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对相关单位进行问责。同时,要加强工作指导,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党政办、人大办、镇纪委、镇扶贫办、督查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包头市新一轮扶贫攻坚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扎实打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包头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区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把扶贫开发工作做为全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把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尽快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帮助扶贫对象稳定增加收入、缩小贫困地区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农村牧区低保有效衔接,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使贫困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逐步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一年扶贫攻坚,全区8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完善,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全区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干部作风明显改观。力争50%的贫困人口提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
三、扶贫攻坚范围及对象
新一轮扶贫攻坚覆盖全区农村贫困地区,以8个贫困村为重点,以全区1441户4036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低于自治区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全覆盖。
四、工作措施
(一)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按照“自治区负总责、盟市统筹、旗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扶贫攻坚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各苏木乡镇要成立相关组织,切实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扶贫攻坚考核机制。将各苏木乡镇、区属各有关部门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三是充实扶贫工作人员。每个苏木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
(二)切实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20**年争取并重点实施以下扶贫项目: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年内计划在3个贫困嘎查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
二是产业化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依托包头市古顺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围绕肉牛、肉羊养殖等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公司+合作社+农牧户”模式,采取政府补贴、贫困户入股、利润分成的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形成“一村一品”,引导全区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行“因户施策”。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大支柱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贫困户每户养殖20**羊的致富项目,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三是搬迁扶贫。要把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要进一步探索搬迁扶贫新模式,通过新农村建设、幸福大院等形式,推进我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将强化移民搬迁后的后续服务和管理,加大对搬迁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帮助贫困移民进入园区企业务工,全面改善搬迁移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四是智力扶贫。扶贫先扶智,智力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根本举措。要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因地制宜,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市农技人员亲临贫困村进行指导,通过举办农技培训班等形式,逐步培养出乡土技术人才和致富技术能手。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应用和推广,提高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
五是劳务扶贫。劳务扶贫是扶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搞好劳务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必然选择。要加大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务工人员素质,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务工收入,确保每户劳务扶贫类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经实训基地或具体企业劳务培训后直接上岗务工,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积极探索劳务扶贫的新方式,扩大劳动技能培训的规模。不断完善贫困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加强贫困群众务工指导和维权服务,开辟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使贫困群众务工有收入、有保障、有服务。主动加强与园区企业的对接,组织和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转移就业。鼓励通过转让、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就业,使贫困群众务工与农业生产两不误、两受益。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贫困农户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
六是保障扶贫。扶贫攻坚要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对前期调查摸底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失独家庭、五保户等保障性扶贫对象,民政部门已经通过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集中供养等社会保障服务。在现已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将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贫困户实行多渠道救助,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畴;符合农村医疗救助的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畴;符合临时救助的纳入临时救助范畴。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上述对象纳入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畴,力争对全区建档立卡的保障类扶贫对象实现各类救助全覆盖。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低保标准。要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实际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并不断提高供养补助标准。要强力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实行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择扶贫开发项目。根据包头市扶贫总体规划,结合我区贫困实际,20**年全区要利用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实施好以下几类扶贫开发项目。一是改善贫困户生产条件基础建设项目。包括新建节水滴灌农田、标准化设施农业、牲畜棚圈、饲草加工设备的购置等。二是发展优势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项目。重点扶持购买肉牛、肉羊等。三是提高农牧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事业项目。主要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四)整合资金,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从今年起,每年区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扶贫配套资金,列入预算,并逐步建立起各级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大力整合其它行业、部门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积极争取自治区、包头市财政扶贫资金对我区的支持,力争每年都有所增加。
(五)进一步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通过市级领导联系帮扶我区贫困苏木镇、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科级干部联系贫困户等多种措施,出主意、解民忧、促发展、夯基础,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二是做好对口帮扶单位到我区定点扶贫的联系协调工作;三是组织区属各行政、事业单位、驻区企业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扶贫帮困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扶贫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区委、政府每年对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社会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定西市安定区“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保全镇到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的奋斗目标,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战略部署,按照“认识抓强化、产业抓提升、转型抓项目、城建抓完善、和谐抓民生、作风抓班子”的要求和调结构、促转型,夯基础、重统筹,增收入、惠民生,抓党建、强保障的总体思路,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主要任务,坚持整区域连片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确保全镇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3年到2016年,全镇减少贫困人口5856人,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实现整体脱贫。(二)具体目标
1.一个核心(持续增加收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8%以上,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镇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4095元。2.两个不愁(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全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稳定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3.三个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义务教育:到2016年,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
基本医疗:到2016年,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住房:到2016年,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举措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村经营方式创新。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公开、公正、有序、规范流转。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创新和完善农业农村抵押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二)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增强扶贫开发实效。实施统筹式扶贫,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双联”行动、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施合作式扶贫,积极发展参股经营、龙头带动、科技依托、结对帮扶等合作方式,探索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加大对贫困户的带动力度;实施精准式扶贫,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精准化配置扶贫资源,精准性扶持贫困农户;实施开放式扶贫,更多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村流动;实施“造血”式扶贫,在加强改善基础条件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劳动力培训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紧抓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为我省投放500亿元扶贫贷款的机遇,为我镇积极论证和争取实施一批路、房、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实现“走水泥路、住砖瓦房、吃自来水、用动力电”的目标。
——走水泥路。抢抓中央把中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的重大机遇,力争每年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0公里,并建成村级停靠站4个。到2016年,建制村通畅率达到80%以上,通班车率达到100%。
——住砖瓦房。按照特困户、易地搬迁和灾害多发区“三优先”的原则,加快危旧房改造步伐。到2016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905户。
——吃自来水。加快引洮一期农村供水入户工程建设,力争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6年,每个行政村农村供水入户率达到100%,每个自然村农村供水入户率达到100%,全镇农村供水入户率达到100%。
——用动力电。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度,着力解决涉及全镇13个村34个社的“低电压”问题。到2017年,力争实现动力电覆盖所有贫困村社。
(四)着力培育富民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特色,推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做大做强畜草、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
——加快发展畜草产业。按照“户均十只羊、轻松奔小康’,的要求,落实政府主抓、干部引领、大户助推、群众行动的推进机制,强化资金、技术、督查三项保障,大力推进千家万户养殖,鼓励支持规模养殖,积极培育养殖专业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生产、加工、销售全面协调发展。到2016年,全镇基础母羊存栏量达到30000多只,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百万元以上。——巩固提升马铃薯产业。健全完善良种推广机制,推进标准化种植,不断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开发水平。确保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6.6万吨以上。
——积极发展蔬菜产业。抢抓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的有利机遇,在我镇沿川的村社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等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蔬菜。
紧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力推广以全膜玉米为主的地膜全覆盖技术,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确保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0万亩以上,单产由目前的526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以上。各村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土地流转,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小杂粮和放养鸡等特色种养业,发展以乡村生活、乡风民俗和田园风光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业,拓宽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形成特色鲜明的富民多元产业格局。
(五)积极推进易地搬迁,加快改善农户居住条件。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城镇化、产业化、园区化的原则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工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在我镇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建安置区。在城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区,对有一技之长、已在城镇经商务工居住的贫困户统一安置。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实现年搬迁600人以上。到2017年,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500户、2400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六)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从更宏观的视野谋划扶贫问题,转变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扶贫的观念,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着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做到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立足区位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加快我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聚集功能,构建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力争到2016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城镇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七)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搞活商贸流通。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优化流通服务环境,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到2016年,改造提升我镇农村集贸市场,努力实现商品交易市场覆盖到重点村社。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16年,改造和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服务社150个,力争覆盖全镇100%的行政村,农村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八)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促进技能培训、就业中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化”,到2016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900人(次)。突出抓好“两后生”、“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每年完成培训140人以上,完成劳动力技能鉴定190人,贫困群众年均劳务收入增长15%以上。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使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九)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增设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15家,确保农民在5公里半径之内享受到金融服务。引进域内外各银行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贫资金互助社,到2016年,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加快推进牛羊双联惠农贷款、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等工作,并根据农户需求,延长贷款期限。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特殊群体倾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布局结构、资源配置、政策措施和水平提升一体化。力争到2016年,全面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1%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资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到2016年,将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面扩大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80%以上。
——着力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力度,到2016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80%。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每年向上级选送不少于10%的专技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培训,每年组织4—5名乡村医生在区级医疗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每年对全镇乡村医生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加强“两后生”中医推拿按摩技能培训,配合做好医学类大学毕业生、执业医师到我镇卫生院工作,力争到2016年实现镇卫生院有全科医生。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逐年提高新农合报销范围、比例和补助水平,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镇设立卫生专干,实行团队医生组团签约服务,全面实施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加快对计划生育贫困户的政策资金扶持,全面落实各类奖励和优惠政策。
——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工程。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加强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使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16年,实现建制村文化室全覆盖。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区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全覆盖。加快农村固定放映点、“乡村舞台”和“百姓舞台”工程建设步伐,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
——着力加强科技扶贫。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畜草、马铃薯、旱作农业和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加强农村基层培训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扶贫专门网站,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等服务。到2016年,使我镇85%的农村劳动力和95%的基层干部得到科技普及培训,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到2016年,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得到充分衔接,确保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高于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依托学校、文化中心等场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力争参保率每保持在95%以上。
(十一)加强防灾体系建设,切实防止因灾返贫。建立健全镇、村、社三级综合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灾情监测、预报和信息传输体系建设,加大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建立完善救灾预案,规范救灾工作机制,提高紧急救援和综合协调能力。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灾害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镇上新建有300平方米左右储备点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确保各种应急物资在灾情发生后及时运抵灾区。
(十二)深入实施双联行动,着力推进社会帮扶。进一步扩大双联覆盖面与参与度,强化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扶贫职责,落实好干部轮流驻村、项目统筹协调等机制,尽力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帮扶,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广泛开展社会帮扶活动,积极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全镇扶贫攻坚工作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扶贫站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下开展工作。要全面形成推进扶贫工作的合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抓。
(二)人才保障机制。大力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大学生到贫困村担任“两委”班子成员,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深化“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力争到2016年产业发展带头人占村干部总数的60%以上。进一步健全村干部“双诺双述双评”等业绩考核评价、报酬激励增长、养老保险和离任补贴等制度机制,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高校毕业生回乡领办创办企业,同时让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技术骨干到镇、村开展对口帮扶或技术培训。
(四)动态监管机制。按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标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逐级收集汇总基本资料,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为分类施策提供可靠依据。全面开展贫困人口的图表式管理,对脱贫时限、脱贫人口数量等指标任务要分解到村、到社、到户、到人,并制定具体的脱贫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减贫任务。
(五)“减贫摘帽”激励机制。按照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扶贫措施、时间进度、考核验收“四到户”的工作要求,按照脱贫时序,对于提前脱贫“摘帽”的村,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摘帽”的包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
新年伊始,从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该县荣获“2014年度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先进县”称号,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获此殊荣是对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扶贫和移民部门干部职工最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扶贫开发工作迈向新征程的里程碑和新的历史起点。
近年来,宁都县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以“创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试点县”为平台,以134个贫困村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力实施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扶贫开发项目,积极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夯实贫困户增收基础,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群众和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据统计,2014年,宁都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758余万元,水库移民资金102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4765多万元,实施村庄整治、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等建设项目420个,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0.3个百分点,42218人实现脱贫。
整村推进 扎实有效。 一是基本完 成了134个贫困村 总投资4425.45万元的185个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二是基本完成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点131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80万元。三是印发《关于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村级项目建设账务处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账务处理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四是完成了52912户164875人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打通新一轮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扶贫亮点纷呈。一是印发了《宁都县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二是利用省级支持宁都县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块示范种养基地、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套帮扶机制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油茶4800亩,果业2000亩,银杏800亩,茶叶1000亩,覆盖农户2300户;扶持标准化黄鸡养殖基地6个,新建鸡棚36个,覆盖农户240户;扶持扶贫龙头企业6个,专业合作社4个,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宁都县扶贫产业的发展。
搬迁移民有新进展。省办下达宁都县2014年搬迁移民任务2345人,下达资金1000.75万元。目前,移民已搬迁入住1245人,下拨移民建房补助622.5万元。宁都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移民搬迁进城进园瑞祥移民安置房已完成18层框架建设并进入室内装修,可安置移民900余人,2015年3月可搬迁入住。
社会扶贫成效明显。一是实施县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134个贫困村全覆盖,单位主要领导到帮扶点调研落实扶贫开发工作631人次,其他领导到点落实工作2359人次。二是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2750万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投入380万元,非公企业投入帮扶资金350万元,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参与帮扶资金385万元,全县各级干部职工走访慰问困难户3570户,帮扶资金260万元,行业扶贫投入资金465万元。三是印发了《机关干部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帮扶工作队,推进了社会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县社区扶贫研究会的“易堂励志基金”对当年考取大学的40名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0万元,帮助他们顺利入学、成长成才。五是争取福建泉州慧聚人文机构捐资助学物资23万元和新建对坊乡王坑小学教学楼40万元。
库区移民进展有序。一是建立移民直补人口动态管理,今年共核减死亡直补移民26人,按时发放直补资金364.86万元。二是完成2014年度后扶及结余资金项目65个拨付资金665.8万元,项目完工率92.8%。三是完成了《宁都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并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
“雨露计划”走在前列。一是审定“雨露计划”中、高职学历教育补助对象2823名,并通过农户惠农“一折通”发放补助资金423.45万元。二是完成949名获得技能证书补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并通过“一卡通”发放补助资金56.94万元。三是运用县教育扶贫基金为2014年招收的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补助住宿费3.06万元。
金融扶贫有新经验。到目前,宁都县扶贫开发担保公司为48家产业大户提供担保贷款1600万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为微型创业户和产业开发户共529户提供贷款1814.9万元;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为43户贫困农户发放产业发展低息贷款46万元。《“杠杆式”扶贫的撬动效应——宁都县金融扶贫工作主要情况及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
争资立项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首次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000万元,选定了14个乡镇的21个贫困村实施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二是首次被列为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争取项目资金1228万元,批复避险解困试点对象137户614人。三是招商引资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个,实际引进江西展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宏隆发玩具有限公司2个,引进内资2800万元,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280% 和500%。
【学校扶贫攻坚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07-21
精神扶贫学校帮扶工作计划10-09
乡镇扶贫攻坚工作汇报06-15
干部扶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格式06-08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07-08
学校建档立卡扶贫总结07-27
学校精准扶贫政策宣传10-22
扶贫攻坚征文范文05-27
扶贫攻坚剖析材料06-17
扶贫攻坚的标语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