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1

——文源中学打造幸福乐园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汇报材料 古往今来,所有改革变革无不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激发教师潜能,创新育人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与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师和学生也必然是改革所不能回避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改革能不能被师生所接受决定改革的成败,基于这一认识2013年我校确立了“关注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明确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以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切入点,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把学校打造成幸福成长的乐园。”

一、幸福品质 成就幸福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以单一的教学成绩评选优秀教师的评价模式,让诸多教师失去了故有的热情,日复一日地教学,诸多方面的压力,逐渐消磨了教师原有的激情,萌生职业的倦怠。如何让教师幸福的教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课题,只有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改革才会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学校在实践中寻找、探索幸福教师的发展阶梯。

阶梯一:责任是最大的动力

责任感是动力的源泉,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的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在教师中开展了“文中发展,我的责任”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教风确定为“倾注一生真情,照亮成长之路”。就是要求每一位文中教师要用责任和爱努力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引者与陪伴者。做孩子们生命中的贵人,这是我们每一位文源中学教师的梦。

从教室到楼道,从校园到餐厅,从校内到校外,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有我们值日教师的身影,教育无处不在是我们全体老师的共识也是我们的责任。

阶梯二:团队是前行的力量

学校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学校真正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教师是种子,学校是沃土,稚嫩的种子只有投身于学校这个团队的沃土中才能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学校是船,教师是船员,大家只有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学校这条船才能载着所有的人扬帆远航!在工作中,教师的人生价值,也必须要通过团队才能得以完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建设活动,葡峰山庄徒步拓展活动、教师厨艺展示活动、冬季教师长跑活动、元旦教师文艺汇演、师徒结队、集体备课、大教研活动等系列活动。活动中,老师们有了集团归属感,体会到了互帮互助的力量,团队合作的力量,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阶梯三:课堂是我们的舞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互助学习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等,2013年9月,我们总结课改的得失借鉴名校的先进理念认真分析学情,组织带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提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即“332”自主导学课堂教学策略。

(1)、解读模式

“332”内涵:三定(定目标、定方式、定时间);三步(一学,二探,三练);两看(看教师拓展,看学生效果)。

三定:定目标、定方式、定时间 三步:

1.“学”——自主学习(第一环节)→解决基础知识 2.“探“ ——合作探究(第二环节)→突破重,难点 3.“练”——巩固提升(第三环节)→检测学习目标 三步得规律:

规律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升华:如:学科知识结构脉络、思维方式的总结、收获、感悟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律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指导学生能够探究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掌握规律,从而达到学习质量的根本提升。

两看:

看拓展(教师):看教师是否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但不超出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联想,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效果(学生):看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实际收获。

清徐县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中我校“332自主导学课堂教学策略”荣获优秀奖。

2、策略的实施(1)狠抓常规实施策略

抓常规管理,重在务实。这个“实”,首先是符合实情。定常规,抓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抓住牛鼻子,才会出现“步步上台阶”的良好效果。其次是便于实际操作。教学常规管理不要过于繁琐,必须精要易行,方便操作。再次是要在教和学的方面收到显著实效,不能为抓常规而抓常规,切忌 形式主义。为此,我们在组织上首先做到了落实,成立教学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在制度上我们先后出台了《教学常规十条规定》常规管理办法。

在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的同时,我们在具体措施和相关环节上也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备课方面,我们狠抓了周签字。从形式上说,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每个星期五之前,要自觉将备课教案送教研组长处签字,组长签后如实填写《教师周备课情况登记表》,并于星期五下午预备前上交教导处,然后由教导处抽查核实。对核实中发现的问题按规定扣分。从备课质量上说,我们签字时,要求组长做到“两看”,一看数量是否够数,是否超前一周备课且只能超前一周;看环节是否齐全,质量是否过关,特别注意检查教师备课时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教法学法,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特别注意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符合课改精神,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着重检查教师的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是否体现了读书、感悟、讨论、合作、积累、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采取让每个教师每个学期讲一次公开课的办法,让学校老师围绕一定的教研专题进行公听公评,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文源之星的课堂教学大赛的评比活动,收到好的效果。

在作业批改方面,我们每月进行一次月检查,或普查,或抽查,无论普查或抽查,我们都做到“五看”一看作业量是否符合规定;二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三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四看教师的批改是否仔细;五看批改记载是否够数。一句话,在常规教学管理上,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卓 有成效的工作。

(2)活用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个性化追求以及创造。教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策略与模式不能包打天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固步自封,保守地拘泥于某种“教法”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更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与时俱进并富有个人魅力的。我们鼓励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魅力所在,或稳重或幽默,只不过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老师也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摈弃不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才能获得最终的“法宝”。

3、反思提高

注重学习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聘请专家来我校指导引领教研活动,带领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理念做法,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氛围;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通过示范课,带动教师群体成长;对照课标试卷分析,人人进行课题研究;认真反思,不断完善“332”自主导学策略,围绕该策略,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好“五个一”:做一堂好观摩课,写一套导学案、一篇反思、一篇论文,取得一个好成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一个懂得享受课堂的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暑期千人培训、教研室教研活动、省送教下乡、市高效课堂、市心理教师“麦田项目”等培训活动,都有益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春的辛勤耕耘必将享受秋的丰收果实,在刚刚结束的清徐县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我校六位教师灵活运用“332”模式 获得初中组教学能手称号,四位教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2015年1月,县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23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例获奖。

阶梯四:激励评价是保障(1)改革激励评价制度。

参与考核的金额比例大,内容范围广,涉及到了考勤、班主任、工作量、常规检查等方面,尤其是工作量的考核,很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理念,打破了单以教学成绩片面考核老师的旧局面。

(2)评价方式多元化 心中的好老师 学生家长评教 家长会

(3)人性化管理,老师生病了,领导同事去看望慰问,身体或者家庭有特殊情况的老师会得到大家物质精神的照顾,无不发挥自身优势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保障了课改的深化和顺利进行。

二、快乐学习奠基幸福人生

“努力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的学风。不言而喻,“努力”与“坚持”是每一位孩子绽放学习美丽花朵的精神食粮。针对校情、教情、学情,我们从“渔”入手,重在教学生学习方法,重在养学生学习习惯,重在树学生学习美德。

课堂是孩子们的

我校的“332自主导学策略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坚持“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和“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效果”的基本要求,凸显“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课堂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助,生生互助。我们努力让孩子们不光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提高能力,着眼的是孩子们的长久学习与终身学习。

学校定期举行“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让孩子们从身边发现学习的榜样,让孩子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让孩子们在激励自己中幸福自我。

科学安排学生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分层布置作业,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成绩中等的成绩较差的,我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中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优生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学习的喜悦。每期一次的“作业展览与评选”就是孩子们成果的展示。评选要求涉及到学生作业的质(书写、格式标准美观)、量(数量不能有缺),作业设计的层次、个性,以及作业的针对性、激励性等。此举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知识的落实与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想。“作业标兵”在肯定中幸福成长,其余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校本课程为为个性发展助力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个人资源,带领学生策划开设特色课程,我校牢记 “百善孝为先,万事渔始之” 的校训,自主开发了《孝》和《渔》的校本课程,依托各种社团,积极开发适合社团教学的校本课程,目前学校“羽你飞翔”羽毛球社团、“毽舞飞扬”踢毽子社团、“梦溪笔坛”书画社团、“欢乐世界9”音乐社团、“爱棋艺”象棋社团、“维博”综合实践社团等10个学生社团都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初稿。社团活动做到了教师学生人人参与,开展了集知识性、娱乐性、锻炼性等为一体,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多种基地平台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碾底敬老院参加清扫卫生、献小礼物等爱心活动;开展环保、留守儿童、错别字纠正等数十个专题的调查。到武装部参观学习,了解军事历史知识;到文体活动中心参加各种青少年培训;到县档案馆参观学习、清徐县新华书店参加读书活动;“网上祭英烈”活动;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等。

加强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老师们和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丰富了人生,想不开出幸福之花都难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4年中考,199名考生达线人数42人,2015中考160名考生,普通中学录取53人,中间只有一名学生不合格,政治、语文、物理三科超过县均分,这样的成绩可能与我县优秀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却开创了马峪中学的历史记录。我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都开创了新局面:代表县参加“德育六化验收”;“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被评为良好等级;“全县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能手”评选中荣获团体二等奖;连续两次荣获“清徐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等奖”;;县“崇德向善”演讲比赛二等奖;参加太原市中小学科普双百工程第四届“五小”竞赛;举办“心连心”感恩教育公益活动;评为县级平安校园。清徐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对我校的相关活动给进行了报道。

三、科学规划 构建多彩校园

文以载道特色办学放飞师生梦想,源法自然爱心解惑畅享幸福人生。这幅对联为我校勾勒了构建幸福多彩校园的梦想,道出了全体教师以生为本,顺应规律,注爱心、办特色,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成就人生、感悟幸福的肺腑之言。

我校校徽由“文源”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WY”为主要元素构成。“WY”字母变形组合,仿佛花瓣绽放于绿叶之上,又好似人向山峰奔跑之形,寄寓了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培育幼苗茁壮成长的美好希望,也象征着全校师生奋力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我校校歌名为《梦想起航》。激发师生带着求知的心、感恩的心去追逐风、追逐梦、追逐理想的动力,唱出了文源中学向上、进步、追梦、幸福成长的心声。

我校文化石、书法字画、警句名言、名人启示等等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教学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内涵。,使校园充满了每堵墙说话,每件事育人的特色。从楼道、班级、宿舍、厕所、办公室、活动室等方面处处展现特色,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温暖、舒适、可人环境。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人们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我们在校园开辟了格桑花园,师生亲手培土种植,亲自浇水,精心呵护,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师生养目、养生、养心的幸福园。

总之,2016年我校将以均衡县验收为契机,大力加强校容校貌建设,硬化、绿化、美化、香化校园,打造幸福乐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届时我校的操场也将完工,学校的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按计划也将改建完成,使我校真正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2

一、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

1、资本业务创新

按照《巴塞尔协议》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进行衡量,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分别为4%和8%,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各项存款1.65万亿元,贷款9243亿元,其中存款比年初增长了近20%,贷款增长了13.7%。河北省内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为数众多的农村信用社社,但这些金融机构多数资本充足率低于8%,个别金融机构金融风险比较大。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孙瑞彬前几天曾表示:河北省辖范围内11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将最终走向上市之路。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和措施:一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张股本规模来增加核心资本,鼓励那些效益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公开发行A股、H股、红筹股等,通过上市来募集股本金。二是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来筹集资本。

2、整合城市商业银行资源

河北省金融办曾指出:以实力较强的石家庄商业银行为依托,吸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入股,建立河北省商业银行,再逐步吸收合并省内其他地方商业银行,建成区域性的地方商业银行,谋求上市,到其他城市建分支机构。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眼光的资源整合创新,目前,河北省内金融资源存在资源分散,金融主体少且竞争力差等问题,必须尽快整合省内金融资源,实现省内金融业“突围式”发展,河北省金融业才能融入京津冀金融合作之中,实现与京津金融资源的对接。

3、存、贷款业务创新

各种新型存款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功能趋于多元化;二是可以在限额内透支;三是存取无一定期限;四是活期与中长期可以互相转换。

存款业务,一是开发新存款业务品种,使存款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更具灵活性。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味、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譬如: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礼仪存款、住宅存款、个人退休存款等。二是注重存款的可转化性。既增加客户的收益又增强流动性,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的存款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流通交易的有价证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这是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其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都属于存款证券化的内容。

贷款业务,一是发展消费信贷和住宅放款。消费信贷在金融工具上必须不断创新,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有几种方式:(1)采取活期透支形式的一次性偿还的消费信贷;(2)以非抵压为基础,分期偿还的消费信贷,如医疗和教育费用贷款;二是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和并购贷款。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强后,商业银行应将票据贴现贷款作为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主要形式。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用于企业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在我国企业的转制转轨时期,发展并购贷款前景广阔;三是试行贷款证券化和证券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可将一部分贷款转为证券投资、购买国家建设债券、企业债券等,或试行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形式。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前行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及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市场更为贴近,已经走在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前列。如果说金融行业是一个有机整体,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则是我国金融改革跳动的脉搏,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必然遵循的规律。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1、尝试资本增加方式

除了应当考虑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计划地推进资本市场筹资外,应积极考虑在香港及海外证券市场挂牌,探讨通过认股权证的配股以及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进行资本扩张。

2、负债和资产业务

一方面,从政策角度上应该为城市商业银行放宽外汇拆借市场业务,力争发行金融债券,探索贷款出售和贷款证券化等;另一方面应拓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消费信贷,试点保理贷款和证券抵押贷款。

3、表外业务创新

开展本外币结算和各种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争取基金托管、委托业务、个人资信咨询、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

4、兼营投资银行业务

在国家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势下,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活动较为频繁,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机制、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发展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投资银行业务。

5、在合作中学会“与狼共舞”

外资银行不仅仅带来冲击和挑战,同时可以和中资银行实现互补、合作。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与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合作,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借鉴其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经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在合作中完善制度,增强自身能力。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景,没有必要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充分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分析清楚改革和发展中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只有这样,城市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自己的改革之路才能够稳健,才能做到方向正确、措施得当,步骤有序。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在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 积极致力于创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按市场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自己。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释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在改革创新大潮中奋楫前行 篇3

上海海事法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保障国家战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狠抓执法办案,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该院制定出台《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在上海自贸区扩围之际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参与编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年度报告》、《上海市交通行业发展报告》,首次发布中英文本海事审判白皮书,与上海市交通委签订《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冻结及扣划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互联网+海事审判”司法运作新模式等一系列务实创新的工作举措,引起法律界、航运界的广泛关注。

与百忙中的赵红院长访谈的意愿由来已久,借“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天时,得偿所愿。有幸见过赵红院长的签名,笔力遒劲有风骨,气势开张露锋芒,脑海中勾勒了一个果敢大气的女法官形象。面谈中还感受到大家风范中不失时尚元素,严谨话语里流露关怀情愫。“胸怀大局,锐意改革,务实创新,奋发有为”是赵红院长访谈的关键词。

记者:航运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海事司法的保驾护航,上海海事法院强化海事审判职能,参与航运领域社会治理,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功不可没。赵院长上任以来,上海海事法院以出台并落实《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为抓手,主动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请您介绍一下制定《工作意见》的宗旨和相关举措。

赵红: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促进航运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海事司法的主要职责。海事法院是跨行政区域行使海事司法管辖权、审理海事海商纠纷案件的专门法院。海事审判所涉及的以航运、贸易、海洋为主的相关产业和经济法律关系,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新形势下,上海海事法院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国际航运中心所在地的海事法院,依法为国家中心工作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海事司法服务保障的责任更加重大。对此,我们坚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专业审判和跨行政区划管辖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谋划海事司法服务保障大局的各项举措。

2015年初,我院制定出台《关于强化海事司法职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工作意见》,围绕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上海自贸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全院的海事审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工作意见》得到了上海市委韩正书记的充分肯定,最高法院周强院长、贺荣副院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最高法院将《工作意见》转发各海事法院及其上诉审高院,要求学习借鉴上海经验,积极探索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有效方式。

在上海自贸区扩围之际,为更好适应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需要,我院在全国海事法院系统内率先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集中审理涉自贸区海事海商案件。自贸区法庭成立以来,共受理案件408件、审结358件,并与相关功能单位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为营造自贸区良好的航运法治环境发挥了应有作用。我院还设立了航运金融专业合议庭和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合议庭,集中审理相关纠纷案件,更好地服务保障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我们积极参与航运领域社会治理。作为《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立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程参与制定工作,使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在条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首次发布中英文双语本审判白皮书,选取航运保险案件进行专题总结分析,配发十大航运保险案例,取得很好社会反响,进一步扩大了海事司法国际影响力。市委、最高法院、市高院领导相继作出批示,予以充分肯定。2015年累计发出司法建议13份,回复采纳率达到100%,为规范市场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上海市交通委签订《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冻结及扣划事项合作协议》,切实提升对无船承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就海事审判如何更好地服务保障海洋强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我院举办“国家战略推进与海事司法实践”学术研讨会,汇集各方研究资源,共同探讨海事司法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与清华大学法学院签署“一带一路”司法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法院智库建设,为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实施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曾经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赵院长带领首批入额法官宣誓的照片,这一历史性的定格,是上海海事法院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人民法院审判体制、审判能力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成为业界和社会公众聚焦的热点。请您谈谈上海海事法院在司法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上的有益做法。

赵红:你见到的历史瞬间记录了我们的激情满怀和铮铮誓言。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和市高院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充分发挥海事法院体制机制上的先行优势,致力于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在创新中前行 篇4

——静安区校外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技教育活动主要由科劳技部门承担,其主要班底是原区少科站老师。目前,拥有专职教师12人,兼职科技教师5人,主要承担区高中学校高二,两千五百名学员每年的劳技教学及全区中小学校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大赛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工作。每年平均组织指导或由中心老师自己带队参加的各项大赛达五六十项。因此,工作极为忙碌。活动中心科技教育团队中有硕士3人,硕士在读一人,其他全部都是本科以上。高级教师5人,科技类专职教师数虽不足中心人员数的三分之一,但可以称为“三高”: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各部门最高,中级职称人数比例最高,硕士生人数比例中心各部门最高,这也是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在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亮点。在人才队伍建设迈上高度的同时,科普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结原因与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准校外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关键要素

影响校外科技教育发展因素很多,但对中国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了解与认清科技教育中的关键要素极为重要,这是顺利推进区域校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策略与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趋势来看。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未来中国建设者与合格的劳动者,这才是中国教育未来聚焦的方向。作为校外科技教育工作者,将在未来的发展天地必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我们从事的教学项目往往是学校老师所不能承担或至少是暂时无力承担,却代表着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因此,要充满信心地在学生科技教育上不断进取,理直气壮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光有意识,没有策略与方法,那振兴与发展校外科技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至多只能随波逐流。因此一定要了解区域科技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坚持不懈地采取各种措施,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分析与科技教育发展相关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科技类课程的不断发展;其次是科技类学生社团重点建设;再者是硬件、师资与政策的全力支持。这是支撑校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三大必不可少的支柱。

二、科技类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我们采用策略是:首先必须是在科技类课程建设上尽可能求多求全,然后才逐步是求高求精,走内涵发展之路。因为从统计学上讲,没有一定的数量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基础不能建成高楼。我们认为:仅依靠一两个具有标志性的科普项目就想建立所谓的“科普特色”,这种做法是近视的而且是靠不住的。不断增加科普课程项的项目,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丰富科普教育的内涵,最重要的是:为中心与学校科技教育贮备了极为宝贵的师资,为区域学校科技教育提供了后备的力量,从而提高了中心的影响力。目前,凡市科技艺术指导中心有的项目,中心全部都有,而且做到不止一个人从事这个项目的教学,目的是在同一平台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促进项目与教师个人的发展。各类全国赛事,只要老师愿意带队参加,中心全力支持。目前中心科技类培训项目或科技类社团共十九个,涵盖了模型、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人控制、生物、无线电通信、太阳能、环保、科普英语等等。从项目数量上保证了不断发展的基础。当然,“求高求精”形成特色也是课程发展的重要目标,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心集中部分优秀师资,从卫星通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创新课题研究、信息奥赛等重点项目不断进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负责项目老师的示范更是带动了更多人奋战在教育一线,有所作为的信心与决心。

三、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成长

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全力投入。不同于一般的社团活动项目,科技教育这颗种子比较娇嫩,需要更多的呵护。在目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校外科技类社团仍需要倾向性的支持,以保证它们的长远发展。中心首先要求每个从事科技教育的老师和干部都应该有社团,都应该在一线带比赛,特别是重大比赛,一定要有干部的身影出现。几年中,凡科技类社团教师提出要求购买器材,中心几乎都给予大力支持,凡老师要求外出竞赛,中心支付有关竞赛费用,鼓励老师带队比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除了不断改善硬件以外,中心对每个社团学员提供每个学期五十元的材料费用于训练与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这更成为了静安每个学生科普经费的标准拨款。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社团学员老师,中心不但给予奖励,并在全体会议上表彰。而这些老师的个人的成长,也明显比一般老师快。从而激发老师在社团培训中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积极性。

以此过程中,学校的支持同样必不可少,为了让区域学校能够全力支持中心的科技类社团建设,在一年一度编印的《静安区科技竞赛成绩册》上,凡有本区学校推荐到中心参加科技社团活动的学生,在得奖学校一栏中都注明了推荐学校的名称。这样大大鼓励了学校向中心推荐优秀学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在各类科技活动中与中心并肩作战的愿望。

四、政策、师资与硬件建设

政策是动力。对此我们采用的策略是:积极争取。近年来中心乃至静安的科普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首行是得益于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中也体现了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远瞻。他们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思考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早在2007年,教育局领导就多次到中心商议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和静安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中心主动出击,早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且向教育局提供了清晰的发展目标与详细的发展路线图,还确定了许多硬软件建设的具体的指标,并保证出成果,出特色,其表现的勇气首先得到了区教育局的认可。在政策、资金上全力给予了支撑。指导中心制订了静安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五年规划,从具体培养人的指标,硬件建设方面的要求,学校经费的使用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通过正式文件下发。在此过程中,区教育局长还亲自指挥,协调,调动了广大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管理是保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师资的管理。对此采用的策略是:积极引进,构建好人才高地。万事开头难,在2006年起步阶段,中心一线教师仅有九人,每个人只要上好劳技课就万事大吉,而且多劳多得,没有任何奖励的科技项目根本没有人重视,造成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中心从工作量设定入手,规定每个人必须要搞科技项目,必须保证有科技社团,再从奖励制度入手,加大了奖励的力度,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2006年一次引进达六人,但当时我们的一线教师只有九人,中心化大力气培养他们。中心大开绿灯,力排众议。在人手极端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有半年时间基本用于学习,完成“五个一”培训学习,主要精力在于学习与技能提高上,努力做到一专多懂。这六位老师五年后,其中两位成为了部门主任,一位成为教研组长、一位为团支部书记,两位为教学骨干。以后多年来坚持每年引进一到两位老师,他们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中心科普教育的绝对主力。另外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做到每校都有一位科技总辅导员,我们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轴,全面提高科技辅导员们对科学的兴趣与实际能力,包括采购器材的能力。我们已经拥有一支人人能上钳台,个个能开车床的科技老师队伍,除了技能培训,我们每学期都有两节教育管理学讲座,从基本的沟通、组织、指导、协调、课程策划等方面,全面提高他们的处世水平与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视野与决策的勇气与协调的能力。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区教育局领导与辅导员们交流座谈,提高他们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2、作为是关键。对此的策略是:认准重点,有所作为。除了规划、制度、队伍建设以外,必须要展示有标志性的教学成果,在此过程中,要认准目标,知难而上,敢于担当。更重要的是:敢于对强手们“亮剑”,中心与科劳部门领导更是带头冲锋,勇往直前,百折不绕。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创新大赛”与“明日之星”活动为重点突破。(2006年12月底,局领导对中心组织的创新大赛活动表示了看法,从区域层面进行了指示,当时的情况是参赛作品只够某中心城区的一个零头,人心浮动,“明日科技之星”更是几年没有),情况严峻到了极点。当时中心在该大赛中担当的角色是主力军,但主力军也几乎没有项目参赛。中心科技教育团队知难而上,立下军令状。经过几年不断的奋斗,创新大赛得奖数从2006年的53项升至2011年破纪录的131项,一等奖达21项。四大主要比赛项目的一等奖数与得奖数把某两个中心的重要城区的得奖数累加起来,都没能超过静安,静安以只有29中小学校的超小规模,得奖数与一等奖数却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更可喜的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得奖,而且得高等第奖,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均衡化,静安科普教育及二期课改的成果。

3、硬件是基础。科技教育不同于一般项目,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对此我们的策略是:不断创新。中心自己建设了“金钥匙科普馆”与“海洋贝壳馆”,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以课程建设为先导,先后还建设了“新能源馆”与“创意梦工厂”。“新能源馆”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科技为内容,以科普课程先行的形式,与同济大学合作,先后专为静安中小学编写了相关的科普读物、光盘等,并投资近175万,完成了整个馆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创意梦工厂”建设,这是近年来静安区独具创意而开发的一个项目,在各

地区“青少年科学院”四处开花的今天,它的名字显得极为平凡,但平凡中有着不平凡的含义,因为它点出了:真正的创新来自源于社会实践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创新,在创新之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兴趣特长,设计他们喜欢的项目。而不是一味求“高”,求“尖”,培养学生当所谓的“科学家”、“院士”或“成功人士”,而是让他们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未来的工程师”。我们关注的是让学生们知识、实践与能力的成长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一定要马上出如何多的成果,不急功近利。区教育局、活动中心为此共拆资500万建设这个项目,现在除了部分需要政府采购的器材(三维成打印机以外),其它已经完成了70%,并已经定向开放,逐步形成网站项目申请,专家组项目审批,器材自动发放,场所专人管理的扁平化运作方式,为全体静安青少年服务。

静安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中心将虚心学习各地及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积极思考构思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构建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建设“国际静安”的思路,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冯景华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5

在油田改革发展中担当作为

胜利油田第29期青干班培训总结

为目标,深度把握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的培训动态,项目开发定位精准。综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培训形式彰显特色。培训实现全方位互动,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高素质的项目团队,学校老师全程跟踪服务,培训、教务、信息和后勤等相关部门形成互动,充分体现了组织部和高培党校对青干班学员的关心和重视。

坚持准军事化、做实三个转变。培训初期,严把入口,注重学员行为养成,在一周的拓展和军训中,感悟团队力量,体会军事化管理。主题培训中,全方位开展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早操、上课、晚自习成为每天的“三部曲”,开课、结课、收手机成为学员课堂自觉行为,同学们迅速实现了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从职员到学员、从工作到学习的“三个转变”。

坚持从严要求、做实自我管理。项目组组织了班支委竞聘,选举产生了9名同学组成班支委,及时接转党组织关系,成立8个党小组,规范开展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我们认真落实油田、党校和管理干部学院关于培训的制度规定,坚持自我从严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严肃课堂纪律。每一位学员都非常珍惜本次培训的机会,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所有同学服从安排、自我管理,展现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团队风貌。

坚持比学赶超、做实知行践悟。精心准备“心中有党”红歌赛,全体学员群情激昂,用歌声祝福伟大祖国伟大的党。《团结就是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石油人气

学习党的理论,把握管党要求,锤炼党性修养。从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到遵守政治规矩严守政治底线,从毛主席、周总理的伟人风范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锤炼我们的党性修养,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

拓展宏观视野,提升维度视角,开阔思维境界。从传统文化到哲学思维,从宏观经济形势到国家能源战略,从国资国企改革到企业绩效管理,从原著阅读到青年干部的职业成长,夯实了我们的管理根基,强化了我们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三)两学一做,强基重实。按照局党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班临时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了《青干班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和《“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计划表》,明确了目标任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实践载体和推进措施,积极把“规定动作”做实,把“自选动作”做好。

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落实“严”这个要求。首先,在思想发动上下功夫。召开了部署大会,对青干班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按周运行计划有序推进,确保学习教育落实到每名党员,做到全覆盖。其次,在协调运行上下功夫。明确分工和职责,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学习教育的组织协调、日常运行、督查指导工作。第三,在制度保证上下功夫。严格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书记以《以“四讲四有”为标准,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题讲党课,支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强

做”记录本,对每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强化“促学”活动,对党员学习情况开展跟踪督查,对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进行展评检查,开展知识答题和边学边练测试,检验每名党员的学习情况。

利用六项载体,夯实“做”这个关键。强化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的要求,结合青干班党员队伍的特点,着力解决个别党员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以“争星夺牌”活动为实践载体,鼓舞广大党员时刻保持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利用六项载体全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即:组织了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接受了一次系统的党性教育,举行了一次践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大讨论,组织了一次“心中有党”歌唱比赛,开展了一次“两学一做”专题党课交流,召开了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有效提升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了党员的作风建设。

二、修学明理,正德砺能

(一)涵养党性,让修养立起来。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信念、锤炼党性是这次学习的首要任务。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温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学习毛泽东思想,思考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问题;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明晰中国梦、“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观看电视教育片《党章的历程》,参观复兴之路,感受大国崛起的艰难曲折。特别是厉华馆长的《红岩魂》,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

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将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四)提升能力,让本领硬起来。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学习,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寂寞时光换成享受的时刻。”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踊跃撰写微信心得,经常一天时间突破五六十条。每一次专题研讨,都积极参与,理性分析;每一次学员讲台,都认真准备,全面展示;每一篇原著阅读,都力求深刻,学透弄懂。主动的感悟、深入的思考,完成了课堂知识与工作实际的深度融合,锻炼了大家学思悟践的能力。学习之后,我们越发感觉到自身知识面的狭窄,越发感觉到适应发展需要的本领恐慌。全班82名学员来自油气勘探、开发、财务、社区、工程技术等不同的岗位,都有各自的专长,课余同学们带着问题、带着疑惑,相互探讨争论、互动启智,从跨界学习中收获更宽视角,从他人实践中启迪更深思考,从经验分享中汲取更多滋养。

三、学以致用,报效油田

(一)严以律己,做合格党员。严以律己是我们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基因。学习培训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始终成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江竹筠、陈然等革命先烈对党无限忠诚、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动人故事,周总理修身律己、无私为国的感人事迹已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党性修养没有休止

充分运用新学到的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和理论,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塑造新优势,打造新亮点。要传承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立足岗位,精细管理,深挖效益增长点、创收增效点、节支降耗点,在创效增效上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学会创新演讲稿——在创新中成长 篇6

同学们,你们怀疑过‚1+1=2‛吗?有一个人就怀疑过。他说:‚两根蜡烛熔化后粘在一起就变成一根蜡烛,这不就是‘1+1=1’吗?‛这个人,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同学们,如果你看到一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觉得奇怪吗?有一个人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苹果掉在地上而不是掉在月球上呢?正是由于这个疑问,他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改变科学历史的伟大科学家,这个人就是牛顿。

爱迪生与牛顿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问别人不会问的问题。现今社会几乎各行各业的知识每隔两三年就会增长一倍,因此,我们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和爱迪生、牛顿一样的创新思维。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实,创新思维人人都有,不过水平高低有所不同,如果你有爱迪生一样的创新思维,你也可能成为‚发明大王‛;如果你的创新思维超过牛顿,你就可能成为比牛顿还伟大的科学家。有的同学会说:‚这太难了,怎样才能有和爱迪生、牛顿一样的创新思维呢?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对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能时常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些同学已经有了创新的意识;还有的同学经常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敢向教科书质疑,这些同学的创新思维与爱迪生小时候相比已经毫不逊色。

创新思维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但是光有创新的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了创新的思维而不去实现,那么创新就是空谈,而实现创新思维的过程必定充满了挫折与失败。爱迪生因为提出‚1+1=1‛而被老师 1

认为是故意捣乱而轰出课堂;入学仅仅三个月就因为爱提问题而被老师以‚捣蛋‛的罪名勒令退学;12岁时,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使车厢着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如果这时爱迪生气馁了就不会有后来万人称颂的‚发明大王‛。从1877年开始,爱迪生立志发明一种体积小、亮度大、价格低、寿命长、无声响、无异味、无烟气、无损健康、可任意开关的电灯。这种大胆创新的设想在当时许多正统的科学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爱迪生坚定信念,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爱迪生后来说:‚我对电灯的研究时间最久,试验最为艰苦,但从来没有灰心。‛可见,创新的思维还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来实现。

对比爱迪生,我们的条件好多了,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争论,不必担心会被逐出课堂,更不会被勒令退学。但是,具备创新思维的同学们,你们有比爱迪生还要好的学习条件,你们有爱迪生那种百折不回的毅力吗?

相信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大多数会有的。但是,有的同学认为知识是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就不去也不敢怀疑它;认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其他同学回答自己就不去思考,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还有的同学看到思考题就不做,看到作文就发愁。这种懒得想、不敢做的行为,使许多可能成为爱迪生、牛顿的人终生碌碌无为,同学们,你们甘心做这样的人吗?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7

近年来, 乌兰浩特市教育局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内涵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导向, 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主线, 把“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局上下锐意进取, 改革创新, 以“遵循规律办教育, 遵守规范干教育”思想共识倾情打造着乌兰浩特市教育品牌、教育质量的升级版, 在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构建、家校两轮驱动等方面透射出一种极具人文的张力, 教育改革的活力竞相迸发, 使乌兰浩特教育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坚持公平办学导向, 实施片区联合办学,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在全区率先实施“名校+分校”、“名校+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探索。构建了办学有张力、理念最前沿、教改更深入、师生更和谐、社会愈满意的教育新格局。在深化新课程改革, 认真实施“三个突出抓好”, 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小学阶段突出抓好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初中阶段突出抓好学习方式转变, 高中阶段突出教育回归育人本源, 以强化育人促进升学, 积极倡导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乌兰浩特市, 蒙古语“红色的城市”, 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诞生的地方, 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南麓, 科尔沁草原腹地, 是一座以蒙、汉、朝、满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 (幼儿园) 35所, 在校学生数为4万余人,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五厅中长学侯内调元蒙研#玄

在坚守和改革中前行 篇8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2014年,我们将在坚守中前行。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将扎实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严肃的党内生活,是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其核心就是要始终坚守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将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当前,湖南国土资源系统的41项整改正在逐项落实,46项制度建设正在先后出台。国土资源人需要始终坚守为民务实清廉,始终坚守依法行政,始终坚守“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持之以恒地狠抓落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4年,我们将在改革中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国土资源领域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土资源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风险前所未有。土地制度改革、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项项都是硬骨头;确保“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用地,严格耕地保护,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二调成果发布应用、煤炭矿业权处置,地理国情普查等,个个都是硬任务。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扫除形势主义、官僚主义,紧密贴近国土资源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土资源管理深层次规律,加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个一个任务地抓落实。

勿忘昨天劳苦艰辛,无愧今天责任担当,不负明天美好梦想。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都不是旁观者,而是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充分利用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修正错误,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不断赢得国土资源事业的新辉煌。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9

革开放中成长

有人说,“80后”这一代人生不逢时,是不太顺心的一代,因为“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是的,可以说“80后”经历了改革与变革的时代。还记得小学一年级,老师问我将来要当什么,我满怀豪志地说要当科学家。那个时候从“我爱北京天安门”开始学起,受着正统文化的教育,深深知道在马路边捡的每一分钱都应当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当进入高中阶段,从开始接触《新概念》作文,我才知道语文写作还可以另辟蹊径;再到大学校园,开始接触新思潮新理论,知道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知道了垄断与竞争带给市场的影响,也是那个时候知道了“郁闷”,让自己本来还不牢固的价值观快速地接受着挑战,学会了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和多少“80后”一样,在经历了中考、高考和择业等抉择后,在对现实的质疑中梦想着毕业后的美好生活。可事实残酷的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都不再年轻,有的早早成家立业,在社会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有的依然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日子不好不坏;有的已经回到故土,重复着父辈们在田间地头谋生的生活……。我们羡慕着洒脱的生活,但依然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操心费神;我们想争分夺秒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时间如同手里的沙,越是拼命握紧越是漏得多。

然而,“80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也可以说是经历了最好的时代。曾记得那些响应号召下乡的长辈们,每每勉励我们认真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时眼里的那种光泽,直到被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触动,才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羡慕和无奈。是的,当我们痛苦于考试制度的变革时,却忘记了身边那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长辈们,他们在读书的大好年华却因为“号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大学扩招的幸运儿,享受了高等教育资源,让我们的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少。当我们痛苦于要奔波于各场招聘会时,却忘记了身边那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着下岗煎熬的长辈们,他们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下切身体会了“人还在,钱没了”的窘境,而我们大多数头顶“天之骄子”的光环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去基层做“大学生村官”、可以进机关事业单位、可以进企业、可以享受创业优惠和扶持……,让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更加符合自己的兴趣。当我们痛苦于要耗费毕生积蓄买房时,却忘记了身边那些过者烧水煮饭要先去捡柴、上厕所要受蚊虫叮咬、冬天睡觉也没褥子的艰苦生活的长辈们,他们甚至为了分家时能多得一个尿桶争得头破血流,而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过着冬暖夏凉的生活。因为改革开放,我们获得了远远超过父辈们的机会和选择,我们享受着“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成果。

仿佛2006年还在昨天,那时候的我一个人背着行囊从首都北京来到地处粤北小山村的三五三处,看着带有文革时代特征的建筑,感动于储备大家庭成员的朴实和勤劳,恍惚间回到了80年代,使我原本浮躁的价值观重新得到了审视。我很幸运,幸运地乘上了改革开放这趟高速列车,在这趟列车上,我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氛围,同时提供了诸多的成长机会。在这里,我第一次参与了一个工程的建设,第一次参与了单位“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第一次得到了职位的晋升,懂得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途径只有加班加点,懂得了国家命运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知道了“80后”的我们比我们上一代人更加现实,比我们下一代人更有理想……。当2008年8月8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以舒缓的方式被一个小女孩唱出的时候,我的心中有的只有感动,因为在这一年中,无论我所在的单位还是国家,都经历着灾难和辉煌,我突然为自己能坚守储备为祖国做了一件平凡的事情而满足;当2017年看到在朱日和进行的建军90周年大阅兵时,我的心中再次感动,因为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我们没有让脚下的土地荒芜,而且是足迹深深的一路走来。十余年来,我的内心虽有遗憾但依然满足,满足于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实在的事情,满足于在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就是在这种改革带来的激烈变革中,在思想与心灵的激烈碰撞中,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否定循环中,学会了融合、学会了成长,也从事业单位的改革中见证和实践着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完善、越走越宽阔。

在探索中前行 篇10

——第二中学高效课堂进程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就我校探索高效课堂中的具体做法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一下汇报,并与各位教育同仁探讨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幻灯片1)

二、“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选用与简介 我们的教学模式引用自于哈尔滨市138中学。(幻灯片2“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简介)

三、模式实施的准备阶段

2011年3月开始,我们为模式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向林业局、教育局递交了第二中学开展“六步、四生、三清”教学实验的申请报告。制订了具体详细的工作日程表。

(幻灯片3准备情况,一是领导小组开会的照片、二是开会动员的照片、朱校长培训的照片、老师研究学习讨论的照片、三是实验教师研究导学案的照片、四是家长会的照片、五是班级黑板及学生小组建设时的照片)

(可作为照片说明:一是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二是广泛动员,大力培训。三是召开学生、家长会,统一思想,做好实验教学的配合准备工作。四是确定实验教师。五是教室布置了三面黑板,学生搭配分组,对面而坐。重点进行了小组建设的指导。)总结:学校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规定和要求,为高效课堂实施指明了路子,彻底消除教师畏惧盲目的心理。

四、模式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先行试点,边学边改。

2011年3月开始,我们首先在七年级四个教学班,数语英三个学科进行局部实验,边学边改。

(幻灯片4一是听、评课的照片,二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照片或者是问卷;三是小组表彰发奖时的照片或视频;四是展示课的视频或照片;五是经验交流及总结大会时的照片)

第二阶段:强力推进,榜样引领,打造样板课

在2012年3月,我们在初一至初三的数、语、英三大学科上全面推进。一是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强力推进。(幻灯片5领导听课指导照片)二是运用各种活动培养榜样,打造样板课。(幻灯片6学科榜样引领教师吴立波、王铁野、徐岩丽、李学敏、李来芳展示课的照片、视频)

每节公开课,我们都要组织教师进行评议,深化课改模式的不断完善。第三阶段:推广深化,全员达标。

一是2012年9月,课改实验在初一至初三各个学科中推广深化。二是开展验收活动。全员达标。

(幻灯片7验收活动的照片、座谈的照片)现在,过关验收教研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

五、实施“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的变化

课改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还是那些学生,教师还是那些教师,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活”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 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改变了学习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幻灯片8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展示等的照片或视频)第二、实现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一是教师的个人潜能得到挖掘。一份导学案编写经过讨论修改,集所有成员智慧于一体,整合出最佳方案,再修改成适合学情的个性学案,把集体智慧内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二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课堂上教师由传统模式的讲解变为及时的点拨、追问、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既体现了教师的个人能力更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参加总局级、管局级、林业局级骨干教师所上的参评课均受到好评,同时教师个人的课改体验也在生态学院组织的培训会上进行了交流,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进行课改的信心。

(幻灯片9展示骨干教师的参评课照片及实录,荣梅的展示照片)第三,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敬而远之,做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

第四,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新提升

“六步四生三清”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动了学校管理、德育、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切实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之前,教师和家长担心的成绩下滑现象并没有发生。在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是稳中有升。但我们真正的收获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幻灯片10,存在的问题。)

一个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固然是高效课堂工作推进的有效方式,但不等于高效课堂构建工作的终结。离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离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离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教 学规律的深刻把握,离开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离开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良好校风的形成,仅仅靠教学模式的孤立推进,我们的高效课堂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而这些条件的具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是课改成功的关健,我们必须把好这一关,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课堂教学改革永远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把这一模式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探索完善学习小组的评价办法,让模式更加完善,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加乐学,让教育更加精彩,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王德吉: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篇11

先后在美国微阳研究院、微软研究院从事客座研究;先后访问德国费斯托、西门子、虹霓等公司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牛津大学;挂职肥东县县长助理从事产业优化和技术服务工作。

创立了“三三五”教育培训模式和“三层金字塔”培训体系,提出了“3D数字卷烟厂”实验室建设方案。他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5篇被SCI、EI索引,获软件著作权5项,专利3项,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职协一、二、三等奖各2项和省科普奖一等奖1项,烟草学会一等奖1项。研制了复杂卷烟生产过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被《东方烟草报》、《自动化博览》等杂志采访报道,先后被邀请到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德职业交流大会、海峡两岸论坛上交流、授课。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2007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份重要批示,揭开了全国推广TRIZ理论与方法,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更是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宣传、普及与应用的号角已经吹响—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4年8月,本刊记者跟随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领导一行,来到了创新方法推广试点省份之一的河南省,走进了位于省会郑州的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就该省的创新方法推广及培训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学院的首席培训师王德吉博士进行了专访。

TRIZ是中西方思维的结合

“TRIZ是定量定性的结合,是中西方思维的结合,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古典哲学及辩证法思想。”王德吉指出,创新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创新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设备旧技术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设备旧技术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他同时指出,创新方法的实质就是“扬弃”。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当反对把创新方向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

王德吉认为,“创新方法是对现存设备和技术的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设备和技术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设备和技术必然灭亡的理解;创新方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他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其一,TRIZ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体系。

其二,TRIZ是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它是还原论与整合论的辩证统一,是科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实现了经验知识与科学理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及各种学科的有机综合与辩证统一。

其三,TRIZ表现的是人—机结合。其中,“人”不是指个人,而是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专家体系,即是TRIZ的实施主体;“机”是指高性能的计算机,它是专家体系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快速处理信息。

其四,TRIZ采取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路线,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把宏观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其五,TRIZ技术路线是,采取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综合集成。人脑与计算机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人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而计算机的逻辑思维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但在形象思维上尚不具备。这种在形象思维上的创造与创新只有人脑才具备。因此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弥补不足。

其六,TRIZ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善于把握整体的优势,充分发挥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处理数据精确、存储量巨大的优势,进而形成人—机结合的整体优势、综合优势与智能优势。

推广创新方法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王德吉博士对创新方法推广的热情十分高涨,当记者问及他对接触创新方法工作以来有什么心得体会时,他表示感受颇多,他坚持认为推广创新方法势在必行。

“推广创新方法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是由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的,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发展的时代潮流,是顶层设计的结合。”王德吉认为,国家现在对自主创新与推广应用TRIZ理论非常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科研方法创新,将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工作提到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我们已经从国家层面认识到,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走不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王德吉感慨地说:“这是我们对国家发展战略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必将对国家宏观发展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国家对创新方法推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激发了企业和技术人员学习与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推广氛围。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为企业开展TRIZ理论推广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王德吉如是说。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 篇12

●创业的出现与强化是以工业化、市场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定社会条件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高等教育主要以指向具体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 相对缺乏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环节及内容。

对于创业的理解, 既包括狭义的视角, 也包括广义的视角。“创办企业、创办生产组织和经营组织”只是对“创业”狭义的解读, 它并非创业的唯一内涵, 更不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所指。当“创业”与“教育”相连的时候, 就不能仅从“创办企业”的角度来理解创业。大学教育中, 我们应定位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应当更广泛地定位于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上, 即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并努力使事业走向成功的教育。它给予学生未来创造事业的准备, 包括创新和创业的意识、精神、勇气、知识以及对事业辉煌的不懈追求。

《大学》:高书记, 您好!大学生创业已受到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学生的高度重视。您认为, 为什么“创业”在今天被如此关注呢?

高文兵书记 (以下简称高书记) :可以从三条线来谈“创业”出现与强化的社会条件。第一条线是工业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不大有“创业”这个概念的, 过去人们强调“守”和“成”, 能守住家业并且发扬光大。而“创办企业”这个比较狭义的创业, 是伴随着由西欧开始的工业化逐渐产生的。工业化的特点是大生产和细分工。随着生产环节和社会需求分得越来越细, 就逐渐导致在原有生产链条或生产环节之外拓展生成许多新的生产组织, 也就是企业。从那个时候开始, 伴随工业化的创业就没有停止过, 并且一直延续到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应当说,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与西方工业化进程有着共同的规律和趋势。也就是说, 我们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需要大量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而产生的新企业, 这就给“创业”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当然, 我这里并不是单纯在说大学生的创业。

第二条线是市场化。市场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竞争机制为手段, 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市场盯住的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需求。需求推动发展。人们捕捉并利用这样的机会, 可以大量地创办企业, 制造新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三条线是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第三产业, 主要是服务业, 就开始蓬勃兴起了。现在的新趋势是, 生产不光是要满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需求。服务业本身在创造新的价值, 在实现新的价值。服务业的链条是无限长的, 因为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 甚至是突发的。比如, 现在除了以前“八大员”中的理发员变成了美发师, 随后又分出来美容师, 现在又有了美体师、美甲师。这些都是新出现的, 可以想象, 服务链条是无限的。所以只要想到了, 或者说只要捕捉到了这种有可能的需要, 就可以施展, 然后就可以去做。这又带来了很多机会来创办服务型企业。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比如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定向要去钢铁厂, 或者化工厂, 然后学校就把那些知识一股脑地教给学生, 等他毕业后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从事这样的职业。但在工作中,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脱节挺大。因此可以说, 在我国, 实际上, 创业以及创业教育这一块过去很长时间是缺失的, 在今天必须得到彰显。

《大学》:自2002年教育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开始, 政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在不断多样化。但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似乎还并不令人满意。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落差?

高书记:其实这种落差并不是真实的落差。造成这种落差印象缘于我们对“创业”概念的狭义解读。狭义创业解读的视角是“创办企业、创办生产组织和经营组织”, 也即只有当一个人创办出社会企业并成为企业的经营者, 甚或是成功经营者时, 我们才认为他是在创业。依此解读逻辑, 也只有当创业教育培养出“成功创办企业”的学生时, 似乎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以为, 这不仅狭义, 甚至是狭隘和有害的。因为, “创办企业”并不是创业的唯一或主要内涵, 更不是创业教育的根本指向。

《大学》:当“创办企业”不是“创业”的唯一或主要内涵, 我们该如何识别学生在“创业”呢?

高书记:当“创业”与“教育”相连的时候, 我们就不能仅从“创办企业”这个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创业了。“创”指的应当是创造、创新, “业”是说伴随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事业。创业教育本身应当定位在更加广泛的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上, 而不应该是盲目地鼓励学生创业。

我认为, 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将个人职业生涯当中的事业推向更新更高的程度, 这就是创业, 也就是事业有成。比如, 我在一个大学就业, 做了一名教师, 慢慢地, 我成长了, 就想牵头申办一个实验室。办这个实验室并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针对我的学科方向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然后, 我经过努力, 团结大家办成了这个实验室并且每年都涌现出很多成果。因此, 我的实验室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接着实验室又吸引了更多有才华的人加入, 使团队变得兴旺和活跃。这样看来, 我的事业就做得非常好了, 人们都评价我事业有成。我认为, 这个“有成”就是一种创业, 而不单单是狭义上创造企业的创业。

因此, 我们的大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创办企业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是希望未来学生们不管是在自己创办的企业, 还是在任何工作岗位上, 都用这种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与理念去工作、去实践、去奋斗。若果真能如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接受过创新创业精神的熏陶和浸染, 就算应聘到一个机构, 不管是做白领还是蓝领, 能在就业的岗位上, 有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指向、冲动或强烈的愿望, 同时又能脚踏实地, 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使本职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 使所在的单位因为有了他的加盟而变得更好。我认为这都是成功的创业。试想, 一个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比别人更有激情, 更动脑筋, 更去拼搏, 哪个领导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呢?如果真是这样, 那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所帮助的。

《大学》:如果淡化以创办实体为标识的“创业”理解, 就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自有含义。那“创业教育”与以前常提的“创新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

高书记:是的, 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教育的内涵, 只是我们过去不重视教育自身的创新创业要素, 导致创新与创业教育环节的缺失。正因为这样, 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 创新很笼统, 创业很具体。如果只讲比较宽泛的概念, 创新可以包涵创业;创业也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创新的形式。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太宽泛、太笼统了, 不容易被社会理解和认可。如果问什么叫创新?很难一下子讲清楚, 很难具体地解释。而把创新和创业捆在一起, 社会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所以, 我也愿意把它们放在一起来提, 这也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第二, 严格来说, 创新创业里面当然也包括着狭义概念上的创业。这一部分, 我们不能忽视它。从现在的宏观政策和社会现实上看, 当学生们需要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和知识的时候, 我们的大学就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所以,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出“创业入门ABC”这样的课程。过去这些课常常只对商学院的学生开设, 但是现在已经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 只要感兴趣就都可以来学习。

《大学》:您认为, 大学应定位何种概念的创新创业教育, 广义还是狭义?

高书记:我认为, 在大学, 我们应定位在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上, 至少是要以其为主要目的。创业应该是一种指向, 一种理想, 一种信念, 然后才是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 脚踏实地回到实际去实现它。比如, 一个科学家通过一生的追求终于攀登到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的高峰, 就是事业有成了, 就是创造了他自己和人生事业的辉煌。创业, 不仅要“创”, 要“守”, 还要“成”。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创造事业的准备, 包括意识、勇气、知识以及对事业辉煌的不懈追求。

之所以在大学中我们定位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不想给学生施加压力, 二是不想让社会有更多误读我们教育的情况发生。我们的本意是, 要通过这种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的熏陶以及一些基本素养的训练, 初步为学生打下一些基础, 使他们今后到社会上去历练时, 能够带着这种精神聚集力量, 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事实上, 在整个高等学校的专业知识传授中, 都存在着激励学生创新、激励学生往前走、激励学生去为事业而奋斗的内容。我认为这就是广义的创业教育, 即创造自己的事业和争取使事业走向成功的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五条路径切入, 即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专科课程的传授以及实战型的创业入门课程。其实, 上完实战型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中, 真正出去尝试创业的比例不到1%, 其中还有很大比例只是浅尝辄止。所以, 不能仅从狭义概念来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可能途径, 但也要看到创业本身的客观规律。一般而言, 毕业十年左右才会有人开始爆发力量, 走上真正意义的创业道路。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政府和金融业三方面因素的配合与支持, 缺一不可。

《大学》:您认为高校应该通过什么路径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书记:这十余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我观察到, 我们的大学教育中有许多条路线都在朝这个方向做,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粗略地说, 目前, 我国大学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有五条。

第一, 商学院教一些金融、投资、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从经济学、金融学等很多方面来谈资本运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这是我们通常的最直接的对创业教育的理解。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会给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艰辛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生应当树立志向, 通过创新和创业为了祖国的更加富强和昌盛而贡献力量, 启发学生思考从知识报国转向事业报国。

第三,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职业生涯教育。它给在校大学生以引导, 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够有所考虑, 思考如何把个人理想、梦想落到实处。所以, 我们告诉学生, 要脚踏实地, 要根据中国现实的发展阶段, 思考和决定个人今后如何发展。从职业生涯和就业引导的角度, 把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就业方式展现给学生。但是, 我不太赞成老早就让大学生聚焦这个方面, 先开始的应当是创新层面的教育, 而不是狭义创业本身的引导。

第四, 贯穿于各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好的老师不是光告诉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总结好的知识, 而是大量地向学生展示某个知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难关, 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同时他会给学生一些启示和思路的点拨, 引发更多的思考。学生更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的。

第五, 就是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的实战型创业教育。如中南大学是从不同院系甚至企业和社会上找来适合的老师, 通过专门的课程给学生讲授创办企业的入门知识。比如, 要有多少资本金才能注册一个小公司, 分为几个等级, 小额纳税需要多少;又如, 创办企业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老师会把相关的表格拿来给大家进行审批过程的模拟;还包括之后如何办理纳税, 利润如何切割分配等, 这些都是针对在这些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他不一定真的立刻去办公司, 但在上学期间可以先有个了解和认识。

《大学》:实战型的创业教育是否起到了推动学生去尝试创业的作用?

高书记:其实, 上完实战型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 真正出去尝试创业的比例不到1%。我们统计过的最大比例是0.9%。在这么多毕业生中只有0.9%的学生去真正创办企业, 这其中还有很大比例都是浅尝辄止, 做到半途又退回来打工。也就是说, 我国高校每年680多万毕业生中, 真正敢挽起袖子出去创业的很少。所以, 如果仅仅从一个创办企业的概念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就过于狭窄了, 它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方面。

《大学》: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是社会的创业条件不成熟, 还是学生并没有在大学里获得创业能力?

高书记:一来, 社会上可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根本就不太信任。二来, 也是更重要的, 按照创业的规律来讲, 人不可能一步成功, 创业风险是很大的, 成功企业家们谁不是曾经碰得头破血流?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里, 有若干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委员。如果他们来了, 就会说:“你别把大学毕业生都弄去创业, 一毕业就让他们去创业, 这不就是把他们往悬崖边上推吗?”这些人都曾经在拼搏当中尝尽甘苦, 有很多成败浮沉的感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 政府和社会其实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就业岗位, 学生毕业了总要具体干点什么。这个时候, 创业的确也是一种可能的就业途径。

《大学》:那您认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呢?

高书记:就创办企业而言, 我认为主要涉及大学、政府和金融业三方面的因素。这三个要素应当是互相匹配, 缺一不可。

第一, 大学教育要有意识地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鼓励学生带着技术、带着理想、带着创意走出来。

第二, 政府要给出来创业的年轻人以适当宽松的准入条件。这对于鼓励创新创业来说非常重要。在注册资金、税收、经费等各个方面创造一些优惠条件,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 使年轻人敢多往前走走。现在许多相关政府机构都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申请并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实现一部分, 等到毕业后就开始忙着注册公司, 或者是带着技术和成果与其他公司合作。这种广种薄收的做法是鼓励年轻人创业的非常好的措施。

第三, 金融领域要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对于创业起步期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在社会上许多所谓风险投资实际上是在盘剥创业者, 我们在这方面的市场机制和规范还不够健全, 应该引起重视。

●大学无法直接给学生创造出就业岗位, 但是大学教育可以也必须训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 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可靠, 而实体经济当中, 产业链条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才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大学教育应当定位在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 引导学生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 做有创新前景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可以自食其力的最低标准。

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高端的创业并非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马上实现, 需要经过市场和实践的洗练与检验。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显现存在一个“迟滞效应”, 因此, 对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不能急功近利, 而要将眼光放长远, 与时俱进。如果评价方法不当, 可能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走偏。

《大学》:有人认为, 提倡创业可以减轻甚至推卸高校的就业责任, 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高书记:高校无法直接给学生创造出就业岗位。就业, 原本就是高校承担不起也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 我们的教育可以也必须训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的能力, 使他们有本事去市场上胜任竞争, 实现就业或创业。

我认为, “不能就业就去创业”这样的观点, 更多针对的是定位于培养社会低端劳动力群体的教育。如果找不到工作, 似乎还可以去做个小买卖、摆个摊什么的。但是, 对于大学生, 如果学校是这样认识和对待他们, 这就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和对高等教育的不负责任。因为我们的高校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低端劳动者——只要能自食其力就行——这只是最低的社会从业标准, 即便没有上大学, 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大学生无论是创业的市场还是就业的市场, 都应该和低端劳动群体有所区别。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可靠, 而实体经济当中, 产业链条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才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大学生毕业后是可以去选择摆地摊“创业”, 但我们绝对不应往这种方向引导他们。大学生创业是要往高端上做, 做知识含量高的创业, 做有创新前景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创业, 而不是到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去抢“饭碗”。

《大学》:但是对于刚出校园的学生而言, 高端层次的创业是否太难?

高书记:的确如此。市场凶险, 复杂因素很多。所以, 我对创业的基本诠释既包括狭义的理解, 也包括广义的理解。创业可以是单纯地创办企业, 但它更多的是要创造自己人生事业的新平台、新路径。

我们通过综合企业家们的观点以及自己开展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规律。普遍来讲, 如果一个人有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又能不断地集聚各种能量或者资源, 也许离开大学校园10年左右, 就会走上自己创办企业的道路。当然了, 少数速成个案也总是存在的。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下海”的人很多。在80年代初, 突然出现了很多企业家。这是因为时势造英雄。那时候,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市场正逐步放开, 然后就开始了深圳等特区的建设, 接着就有了很大的企业家队伍。当时城镇化的发展形势使得当地人群发生变化, 大部分农民将政府补偿的钱挥霍了, 少部分人就拿这些钱去创业。深圳刚起步的时候, 当地注册了许多小企业, 后来90%都倒闭了, 其中60%是当时拿了土地补偿款办起来的。市场是个大学问, 企业是个大系统工程, 很难一下驾驭得了。现在再看看, 深圳90%以上是外地人, 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等很多是外地人, 是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优秀人才。深圳是移民城市, 很多人带着梦想和实现理想的憧憬来到这里扎下根,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成就了他们。

《大学》:依照学生走出校园10年左右才可能陆续走上创业道路的现象或规律,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迟滞效应, 应该如何来评价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

高书记:我们深知, 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富强是靠一大批有实力的、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撑起来的。像美国的英特尔、微软和苹果, 每年三家企业就可以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匹敌;韩国三星公司的年产值占了这个国家GDP的1/5左右, 这就是大企业的贡献和意义。所以, 我认为, 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太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如果用每年毕业生创办公司的数量这种指标来衡量, 就是非常不合适的。那我们怎么用显性的东西来看待它的成效呢?第一, 看学校是否有一种总体要求;第二, 看学校是否将其转化成自觉行动;第三, 评价要把眼光放长远, 同时要关注到社会上的新变化。比如, 现在就业和创业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而且就业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就业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接收单位, 但现在许多人不需要有单位也不需要创办企业, 许多新兴的自由职业者也许在家里守着电脑工作就能有收入。如此看来, 在新时期里, 就业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甚至可以说有固定收入就是就业了。当然, 这样一来, 原有的就业率统计方法可能就不适用了, 需要我们再去慢慢调整。

所以, 我认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不一定非要固化成为一个量化的刚性的框框。现在, 很多新的基于知识的创业层出不穷, 社会发展变化也很快, 使用单一的或传统的模式去评价, 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真实, 我们得看到这些新变化, 评价的时候不能急, 也不能功利心太强。如果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当, 可能还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走偏。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独立创业的经验,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不求马上形成系统, 但求通过推出一个个系列, 从多个方向切入并深入探索, 使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百花齐放。

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 但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前, 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光靠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 必须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渗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以课程、教学甚至第二课堂为载体, 形成横向上覆盖全体学生、在纵向上贯穿整个学程、在专业上融入所有课程的立体交叉系统。

《大学》:当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不具有创业经历和经验时, 您认为他们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吗?

高书记:我觉得能力分两种, 一种是靠先天潜力, 另一种靠后天培养。对于一些先天具有这方面潜力的教师, 即使不要求他们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他也可以把相关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于另一些先天并没有这方面潜力的教师,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这方面要求, 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推动其开展工作。

的确, 多数教师都没有独立创业方面的经验,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从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 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习和探索, 他可以告诉学生自己的局限和不足, 还可以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他创业成功人士或相关专家的见地与经验, 看看那些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这种师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其实, 目前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材, 但我们有一些系列教材, 或者叫“一纲多本”。之所以只称“系列”, 就是因为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 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我们希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百花齐放, 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不同定位的高校中遍地开花。只要大家都响应起来, 行动起来, 在各自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就总比没有这部分内容要强。正因如此, 十年来我们才能靠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积累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大学》:还可以通过一些什么方法来有意识地建设教师队伍呢?

高书记: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 目前也是从面上和点上两条腿走路。首先从面上, 要求所有教师在专业课上都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理念传递给学生, 同时有意识地办一些系列讲座进行辅助。其次是从点上, 通过从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部门吸纳力量、从商学院等抽调教师以及再充实一部分有志师资, 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研究的专职队伍。

在教育机制建设方面, 目前, 我们每年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办班, 以后要发展成可计学分的课程, 甚至还会是必修课。再往后可能就是学习课程之后要获得认证, 以资格证书表明其接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一定训练和熏陶。这个做法很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市场, 使得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师资队伍建设更加重视起来。

《大学》:即便如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是会受到教师、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如何合理实现广义和狭义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 使其惠及更多学生?

高书记:我们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去接受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有。首先, 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以课程、教学甚至第二课堂为载体, 不断传递给学生。任何教师在课上都能给学生不同的启发。目前, 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光靠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 必须要结合专业的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得有这个意识, 主动地把创新创业的理念揉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所以, 我们现在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所有专业都要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第二, 创新创业教育要伴随学生四年大学生涯, 甚至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不能间断, 应当横向覆盖全体学生, 纵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最后, 还有第三个座标——全部专业课。不管什么课, 都要有这方面的内容。全体、全过程、全部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虽然每个学生的志向、兴趣不一样, 走的路也不一样, 但在这样的体系中, 他总会在某一个或者一些点上受到熏陶, 得到启迪, 他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目前为止, 学校还没有条件形成一个更专业的、庞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的教师队伍, 甚至是形成一个教研室或者学院, 为全校学生讲授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以, 我们就把它揉进各种课程当中, 这样才可以走起来, 否则会一直停滞不前。其他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早已形成, 而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要大家从不同的切入点一起来做。

●今天, 大学里的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一代。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 生长在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个时代不仅激发并滋养了他们的潜能和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躁。展望未来,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5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距离现在还有37年。也就是说, 小康社会之后再有37年就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一过程将贯穿“90后”的整个职业生涯, 他们将会完整伴随着这个进程, 并在他们手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 当前“90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目标的实现。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落在他们肩上。因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聚焦于“90后”, 势在必然, 也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而未来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形成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 依靠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为中国未来发展打造“人才红利”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我们要通过一届届高质量的“90后”毕业生以及一代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使我们的国家享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大学》:您认为今天的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质吗?

高书记:有。因为今天高校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自2008年“90后”成为主力军进入大学, 年均有680万的“90后”学生进入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 成为新一轮的培养对象。2011年时, “90后”就覆盖了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整个队伍;2012年时, 硕士一年级也开始进入“90后”时代。等再过两年, 整个校园将全都是“90后”。

从生长环境来看, “90后”生长在信息化时代。家长刚刚想给他买玩具的时候, 他们可能就已经摸鼠标了, 从虚拟网络世界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他们是这样的一代人:虽然掌握的知识杂乱, 甚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积累知识,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极大。过去, 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很多是从书籍上获得知识。比如很多孩子爱看书, 会看《十万个为什么》, 那个时候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孩子获得知识就是在网上, 那里什么都有。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 我们学校的老师, 如果计算机出现病毒解决不了或者是想搜集某些研究领域的最新资料和文献, 只要教给学生们, 他们很快就能做好。

可以说, “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生长在一个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个时代不仅激发、养育了他们成才的潜能和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躁。综观高校“90后”在校大学生的全态不难看出, 他们的特点非常鲜明, 有明显的高于前几代人的长处, 但是又有明显的不足。他们一方面思想开放、敏锐、活跃, 自信张扬, 激情澎湃;另一方面理想信念较为薄弱, 价值取向趋于扁平。他们一方面善于求新求变, 不断扩充信息量和知识面, 更新知识观念, 擅长从正面接触科学技术, 迅速掌握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但另一方面却更注重实际、利害和功用。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成才欲望, 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 热烈的时尚追求, 另一方面却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 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进取奋斗的精神都较差。显然, “90后”大学生与他们必将融入的“小康社会”之间, 既有相适的一面, 也有相左的一面。

而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却落在了“90后”的肩上, 所以, 教育和培养这一代人是我们的责任。我觉得这个责任, 第一是很重, 第二是很紧迫。我们要赶快把这批孩子打造成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使他们足够强, 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心的人, 成为怀抱理想和信念的人, 成为能锐意创新、勇于把梦想落到实处的人, 成为敢于担当大任、造福社会的人。

《大学》:这是否意味着“90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与目标实现?

高书记:一定是这样。2012年开始, “90后”学生陆续大学毕业, 他们会源源不断地开始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22岁。以前我们国家制定的宏观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距离现在还有7年。这段时间里, “90后”处于锻炼和成长的阶段, 他可以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甚至是突击队, 但是总体上讲, 他们还没有进入承担国家、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这个行列。但是到2050年, 我们国家就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了, 距离现在还有37年。也就是说, 小康社会之后再有37年就进入现代化社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会有不同职业年龄段的人在退出或加入;但只有“90后”将会完整伴随着这个进程走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也即要在他们手上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面对这样的未来, 就要求我们要好好认识“90后”。“90后”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飘渺的谈资, 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聚焦于“90后”一代, 势在必然, 也势在必行。

《大学》:随着“90”后学生全面成为高校培养主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也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高书记:是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致力于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造“人才红利”。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而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们很有可能通过努力在“人口红利”之后形成国家“人才红利”。可以说, 第一次人口红利是我们不期而遇, 那么未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 依靠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抚养比在不断提高, “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那么, 未来依靠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简单的低端劳动来积累财富、增强国力的战略已经行不通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尽管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口抚养比提高了, 大家的生活负担都重了, 但是我们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 所以可能还会有“第二次人口红利”。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上庞大的适龄劳动人口基数而产生的“人才红利”。其特征在于:一是由“量”的优势转变为“量、质并存”的优势;二是由“人口优势”转为“人才优势”;三是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而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将对“第三次人口红利”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 当大学的教育对象——学生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且这种变化与我们的国家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时, 我们特别感到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也越发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开发我国现有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高校要不断地提升和改进大学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整个链条上加快改革, 都朝着创新的方向使劲, 强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这样, 我们就能通过一届一届高质量的“90后”毕业生以及一代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使我们的国家享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了37年之后中国梦的实现, 从现在开始真正地、认真地研究和分析“90后”这一代人, 然后面对他们、推动他们、帮助他们去登上实现伟大梦想的巅峰。

上一篇:闯关游戏课件的设计下一篇:关于“时代楷模发布厅”特别节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