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通用8篇)

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 篇1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一)凡来我院就诊的病人,首诊医师必须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

(二)首诊医师要认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作好规范的病史记录。诊断不明确的应首先请本科上级医师会诊。

(三)涉及两科或两科以上疑难病例,由首诊医师书写病历,并邀请有关医师共同协商处理。如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由科主任协商解决,必要时报告医务科协调解决。

(四)涉及两科或两科以上的危重抢救病例,由首诊科室负责组织枪救,被邀科室的医师必须随喊随到,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

(五)对收住院的病人,不得因无床或专业处理困难等原因拒收病人。

(六)首诊科室和医师应尊重门诊和急诊科收住病人的调配,病人收治有不当之处,应在诊治后提出意见。若平诊病人收错科别或专业组,立即与相关科室联系,收入应收科室,不能让病人自行去他科,病例由应收科室书写。

(七)若遇烧伤、车祸和其它意外伤害大批伤病员时,由首诊医师负责通知医务科,请示院领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指挥抢救工作。

(八)限于技术和设备原因,对不能解决的危重、紧急伤病员,要给予紧急处理,待联系好转院单位后再转院,确保路上安全,并报请医务科协助解决。

二、查房制度

(一)总要求:

1.查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医疗问题,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水平,查房时间必须得到充分保证,不能以任何借口冲挤查房时间。

2.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前,由住院医师指导实习医师准备资料,报告病史,并提出主要需解决的问题。

3.主任查房,主治医师查房时应作必要的病情分析,并对诊疗方案下达指示。

4.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和决定,由下级医师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5.对危重病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应随时进行观察,了解病情变化,必要

时请示主任作必要处理。

6.科主任每周五大查房,指导和检查本科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检查病历书写,检查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情况的了解及化验报告的分析等。

7.院领导及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各科室查房,检查了解病人治疗情况和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科主任、主任级医师查房:每日上午1次,应由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查房内容:重点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重危病员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意见,提出改进措施;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检查关键性医疗制度的执行情况。

2.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上午一次,应有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参加。查房内容:要求对所管病人进行系统查房,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和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师的反映,倾听病人家属的陈述;检查病历并纠正其错误记录;了解病员情况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院、转科问题。

3.住院医师查房:每日至少二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前带领实习医师仔细询问和检查所管的病人。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术后病员;下午重点巡视重危、手术后病人,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检查化验报告单并开写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主动征求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耐心解释。

(三)科主任查房程序:

1.查房程序:

(1)查房前住院(实习)医师先查所管病床。

(2)主治医师重点查新、重、疑难病例,巡视本组所有普通病床,查房根据实际情况可简可繁。

(3)常规带病历牌查房。

(4)外科:首先查看当日准备手术的病人,包括术前检查、定位、诊断等。查房时应先查危重、疑难病人及新病人。

2.查房内容:

(1)新入院病人:

①住院(实习)医师汇报病史或病情变化,目前诊治情况以及进一步处理意见。

②主治医师查阅病历,复核病史及体征并进行现场指导并示范(如规范的体格检查方法等)。

③高度概括病史,如新病人的病史体征及诊断依据,并指出汇报中的对与错,结合病人对下级医生的诊断、处理表态并讲明理由。

④查房除诊断、鉴别诊断分析外,要注意涉及治疗措施、目的及依据、辅查及预测分析。

⑤有针对性涉及新知识、新技术。全面诊断,必要时全面检查。

(2)已被查过房的病人:

①住院(实习)医师汇报评价目前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提出进一步诊疗意见,了解下级医师对该疾病该病人病情掌握的情况。

②主治医师对入院后诊治经过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前次查房诊断及处理的修正。

③主治医师查房时应对上一次查房意见执行情况,检查项目进行复核,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原因。

④对危重疑难病例,应重点提出目前紧急处理措施。

(3)查房方法:

①注意诱导启发式查房,发挥下级医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和蔼,通过医患感情交流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心理。

③使用规范语言并注意语言艺术性。

(四)查房纪律:

查房时关闭通讯工具,上级医生查房时,本组住院(进修)、实习医生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或中途随意离开,应注意查房秩序和个人仪表。

三、分级护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临床分级护理及护理服务内涵,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第三条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导原则执行。

第四条

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第五条

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第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医院的分级护理工作,对辖区内医院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

分级护理原则

第七条

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第八条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一)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二)重症监护患者;

(三)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四)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六)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七)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第九条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一)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二)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四)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第十条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一)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二)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第十一条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一)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二)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第三章

分级护理要点

第十二条 护士应当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并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包括:

(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二)正确实施治疗、给药及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

(三)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

(四)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第十三条 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三)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五)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六)实施床旁交接班。

第十四条

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一)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 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五)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第十五条

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一)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五)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第十六条

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一)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四)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第十七条

护士在工作中应当关心和爱护患者,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当及时与医师沟通。

第四章 质量管理

第十八条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护士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十九条

医院应当及时调查了解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分析处理,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第二十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及时调查分析,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一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省级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院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导原则自2009年7月1日施行。

四、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各临床科室每月至少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

2.对诊断不明,治疗困难或典型病例,由主治医师提交全病室医生进行讨论,必要时可提交大内科、大外科或请有关专科进行联合讨论。

3.讨论时由主管医师或实习医师准备资料汇报。由科主任主持,并要求其它医师充分发言,科主任总结。

4.记录要求:

(1)记录格式为:

讨论时间:

****年**月**日

持人:

出席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负责住院医师:

负责主治医师: 讨论目的: 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依次记录发言人姓名、职称、内容(至少三人以上)。

总结意见:经讨论明确的主要问题、治疗措施。

(2)记录在专门的疑难病例讨论本中。

五、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死亡病例(包括放弃抢救病例)均应进行讨论。

2.一般应在死亡一周内召开,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尸解病例讨论不迟于四周。

3.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讨论目的,明确死因。从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4.死亡病例由主管医师及实习医师准备资料、报告病历并规范记录。

5.记录要求:

(1)死亡病例讨论本(原始记录)记录格式: 年

死亡病员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诊断、死亡诊断、死亡时间。负责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主持人姓名、职务、职称。参加人员姓名、职务、职称。

依次记录发言人姓名、职务、职称(至少三人以上)。

死亡病例讨论总结意见、经验、教训。

(2)将讨论记录记录于死亡讨论记录本上保存。

六、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

(一)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科主任和护士长组织,并电话或书面向医务科报告,必要时院领导参加指挥,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肃认真,分工协作,积极抢救病人。

(二)抢救工作中遇到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问题时,应及时请示和邀请有关科室会诊予以解决。

(三)医生护士要密切合作,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述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做好抢救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即使未办入院,也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书写好抢救记录,留医务科存档备案。

(五)新入院或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填写病情危重通知单贴于病历首页的后面。

七、会诊制度

(一)院内会诊: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紧急会诊可直接电话联系,所有会诊均按急会诊处理,后补会诊申请,被邀请人员必须随请随到。一般会诊10分钟以内到位。

2.会诊应由经治医师提出,科主任签字同意。被邀请会诊医生由科主任或相应专业最高职称医师担任,值班时间可由主治医师以上担任,会诊时邀请方应有科主任和经治医师陪同会诊。

3.全院大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被邀请人员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担任,在会诊前一天将病史摘要送交被邀请科室。院内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医务科派人参加。

(二)院外会诊:

1.本院一时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 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联系。(1)急诊:通过电话联系,及时请会诊。

(2)平诊:于会诊前三天,由申请科室填写会诊单和书面病情介绍交医务科寄发有关单位,确定会诊时间。

2.由申请科室负责接待会诊医师,提供病历资料。院外会诊应由科主任、经治医师陪同,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3.未经医务科同意,主管院长批准,医师不得擅自邀请外院医师会诊。

4.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当向患者说明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由科主任报医务科同意,主管院长批准。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征得其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

5.邀请会诊的科室需向医务科提供拟会诊患者的资料,内容包括拟会诊患者病历摘要、拟邀请医师或者邀请医师的专业及技术职务、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和费用等情况,由医务科向会诊医疗机构发出书面会诊邀请函或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会诊邀请。

6.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医师不得提出会诊邀请:

(1)会诊邀请超出我院诊疗科目或者不具备相应资质的。

(2)我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不能为会诊提供必要的医疗安全保障的。

(3)会诊邀请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外出会诊:

1.未经医务科批准,医师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2.医务科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我院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安排医师外出会诊。会诊影响我院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经院长批准后,方可派出会诊。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科不得派出医师外出会诊:(1)会诊邀请超出我院诊疗科目或者我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

(2)会诊邀请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

(3)邀请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医疗救治条件的。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4.医师接受会诊任务后,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查患者,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并按照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四)关于会诊的注意事项:

1.凡会诊、转诊均应书写会诊申请单,紧急会诊时可会诊后补写。

2.会诊医生会诊时必须查阅被会诊人的详细原始资料,包括辅助检查单和必要的X光片等。

3.疑难、危重、预后不良或有医疗纠纷倾向的病例,要及时组织会诊。

4.专科疾病原则上专科治疗,必要时转入专科治疗。

八、手术分级制度

(一)手术分级管理:

1.低年资住院医师(本科毕业后工作三年、专科工作五年、医士工作七年)可担任一类手术的术者、二类手术的第一助手。

2.高年资住院医师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一部分三类手术的第一助手。

3.主治医师可担任三类手术的术者及指导住院医师进行一、二类手术。4.正、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担任四类手术的术者,并指导主治医师进行三、四类手术。

(二)手术审批:

1.急诊、一般小手术写术前小结,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审批签字。

2.凡中型手术或复杂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择期手术必须由科主任审批签字。

3.大型疑难复杂、致残、新开展手术,危险性较大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应进行全科术前讨论,此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签字。致残、器官摘除手术必须报医务科备案。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报分管院长批准。

4.术前未完成检查及手术审批手续不符合要求时,不得手术,麻醉科有权拒绝接收手术通知单。

5.凡70岁以上的病员手术,必须有内科、麻醉科或相关科室会诊意见,由科主任审核签字。

6.凡病员合并内科或其它科室疾病,必须要有相关科室会诊意见,由科主任审核签字。

手术分类:

1.一类手术:普通常规中、小手术。

2.二类手术:中度难度较大的手术。

3.三类手术:难度比较大的手术。

4.四类手术:重大手术、新开展的手术。

九、术前讨论制度

1.凡中、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2.由科主任或专业组负责人主持,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土长、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院内、外会诊。

3.讨论要求:制定手术方案,提出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后遗症及防范措施,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必须向家属交待清楚。

4.讨论情况由经管住院医师记录于病程录中。

5.小型和急诊手术作术前小结即可。

十、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3.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药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二)手术室

1.接病人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术前用药。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三)药房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血库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五)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床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六)放射科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部位、条件、时间、角度。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部位、目的。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片号、部位、检查目的。

(七)供应室

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八)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脑血流图等)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姓名、病房、检查部位。其他科室亦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工作的查对制度。

十一、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

(一)一般要求:

1.病历记录一律用钢笔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书写。

2.按规定格式书写。

3.书写内容力求详细、系统、全面、可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语言简炼、准确,记录必须用医学术语。

5.字体端正,标点符号、简化字必须以“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公布的标准简化正确字为准,不得杜撰。

6.不得随意涂改或剪贴,若有错字,可划双斜线在错字上,一页超过五处以上,该页需重写,若上级医师批改要用红墨水并签名以示负责,一页批改三处以上需重写。

7.每次记录后医生必须清晰签署全名于右下方(无处方权医师、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书写的记录签名后,由指导教师签名)。

8.各种记录必须有完整日期,必要时记录时间应准确到分钟。日期一律按年/月/日顺序,时间统一以AM/PM/N/MN记时,记录时第一行字头在月份之下,第二行在年代之下。每页首均填写病人姓名、住院号、页数、再次住院病人填写原住院号。

9.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疾病诊断、手术名称一律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所订为准,不得随意使用简称,如无正式译名的病名可用原文。药名可用拉丁文或原文。

(二)病案完成时间的要求:

1.住院病历及入院记录于入院后24小时内能完成,急症危重症6-12小时内完成,如患者危重不能详查,必须及时完成详细的病程记录,待病情许可后完成。

2.转科记录于转科前完成。转入记录24小时内完成。

3.手术前小结最迟在术前一日完成。手术记录于手术后24小时内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在手术后即刻完成。

4.死亡记录于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三)具体要求:

1.门诊病历(含日志)书写要求:要简明扼要,病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籍贯、工作单位、住址、发病日期等项目填写完整。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初步诊断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需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签全名。

2.间隔时间过久或与前次不同病种的复诊病员,一般都应与初诊病员同样写上检查所见和诊断,并写明“初诊”字样。

3.每次诊察,应填写日期,急诊应加填时间。

4.请求他科会诊,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

5.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全名。

6.门诊病员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签住院卡并在病历上写明病情和初步诊断。

7.门诊医师对转诊病员应负责写转诊病历摘要。

(四)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1.新入院病员必须填写一份完整入院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等一般项目共十三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生活史、女病人月经史、生育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初步诊断、诊疗计划等,由医师书写并签名。

2.使用表格病历科室,要求项目齐全,有项必填。

3.住院病历由实习生书写的,经住院医生审阅并签名,做必要的补充修改,住院医师另写入院记录。新毕业医师在见习期内完成十份住院病历后,由科主任审核报医务科审批,同意后方可书写入院记录,主治医师应审查修正并签名。

4.再次入院者应写再次入院病历。

5.病员入院后,首次病程记录必须于8小时内完成并进行拟诊分析。

6.病程记录包括病情变化,检查所见,鉴别诊断,上级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治疗过程的效果。凡施行特殊处理时,要记明施行方法和时间。病程记录一般病人2-3天记一次;危重病人至少每天一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长期住院病情稳定的病人,每周记两次,每月记一次阶段小结;新入院病人前三天和手术病人术后前三天每天有一次病程记录;新入院病人48小时内须有上级医生查房记录。

7.科内或全院性会诊及疑难病例的讨论,应做详细记录。请他科会诊由会诊医师填写会诊记录并签名。

8.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术后总结,均应详细记入病程记录内或另附手术记录单。

9.凡移交病员均由交班医师做好交班小结,记入病程记录内,阶段小结由经治医师负责记入病程记录。

10.凡决定转科、转诊或转院的病员,经治医师必须书写较为详细的转诊、转科或转院记录,主治医师审查签名,转院记录最后由科主任审查签字。11.各种检查回报单应按顺序粘贴,各种病情介绍单或诊断证明书亦应附于病历专页上。

12.出院记录和死亡记录应在当日完成。出院记录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及各项检查要点,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变及治疗过程,出院时情况,出院后处理方法和随诊计划,由经治医师书写,主治医师审查签字。死亡记录除记载病历摘要,治疗经过外,应记载抢救措施、死亡原因,由经治医师书写,科主任审查签字。凡做病理解剖的病员应有详细的病理解剖记录及病理诊断。死亡病历讨论也应做详细的记录。

13.病人入院时,主管医生必须立即签署离院责任书,授权委托书等相关文件,询问病人联系电话并记录于病历中。

14.病人出院时,必须立即填写出院证,一式二份,医保病人一式三份,主治医师或科主任签字,病人或代理人签字,病人一份,另一份留病历存档。

十二、交接班制度

(一)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及节假日,各科应安排值班医师和二线值班医师。

(二)各科各班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新病员、手术病员及其它特殊情况记入交班本。

(三)值班医师应按规定的作息时间准时到岗进行交接班,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尤其对危重病人应作好床旁交接班。

(四)值班医生负责各项临时医疗工作和病员临时情况的处理,对新入院病人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并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置,对危重病人应作好病程记录和抢救措施记录。

(五)值班医师要主动巡视病房,尤其对新病人和危重病人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在值班护士和病人家属报告时,应立即前往视诊。

(六)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处理。

(七)值班时间内不得阅读非专业书籍和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得擅离岗位,如因紧急会诊诊治医师暂时离开科室,应向护士说明去向,并应尽快返回岗位。

(八)夜间值班医师必须在值班室留宿。若无特殊情况,午夜12点后可在值班室休息。临睡前要全面巡视病房,对新病人和危重病人要作好医护交接班,次晨7:30分前必须起床再巡视病房,并做好危重病人、新病人、术后病人以及夜间处理后的病人的病情记录和交接班准备。

(九)交班时,值班医师应将病人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人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十三、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随着医疗技术与医疗仪器的不断进步和更新,临床各科室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并开展多种新业务。为规范院内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医务科以医院总体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为基础,组织成立了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小组各级人员职责。对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应用及推广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认定 凡是近期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展趋势、在院内尚未开展和未使用的临床医疗新手段被认定为医疗新技术、新业务。

二、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的必备条件

1、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效益性。

3、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所使用的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必须具有《医疗仪器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合格证,并提交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存档备查,使用资质证件不全的医疗仪器不得在新项目中使用。

4、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所使用的各种药品须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进口药品须有《进口许可证》,并提交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存档备查,使用资质证件不全的药品不得在新项目中使用。

5、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不得违背伦理道德标准。

6、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应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

三、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分级

按该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将新技术、新项目分为国家级、市级、院级。

1、国家级:具有国际水平,在国内医学领域尚未开展的项目和尚未使用的医部医疗新手段。

2、市级:具有泸州市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在本市医学领域尚未开展的项目和尚未使用的医疗医疗新手段。

3、院级:在本院尚未开展的新项目和尚未使用的医疗医疗新手段。

四、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小组职责

1、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的规章制度。

2、对拟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包括先进性、可行性、科学性、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对该项目做出评估及准入决定。

3、负责监督及检查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有权做出相应处理。

五、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申请人职责

1、认真填写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申请书,编制新项目的准入申请报告、立项依据、实施方案、质量标准和意外应急方案,并在准入小组会上进行陈述。

2、制定实施方案。包括立项说明,陈述国内外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对该项目的实施制定安全保障制度及规程,制定实施计划和培训计划。

3、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医疗新技术、新业务时,应认真履行告之义务,严格执行患者签字制度。

4、严格执行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质量标准,对新项目的技术要求、环节与终末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防止一切过失发生,如发生意外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5、主动接受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领导小组,主管部门和医务科的检查、评估和验收工作。

6、新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向所在科室和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小组提交项目验收申请,做好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7、项目验收结束后,应将新项目的有关技术资料、技术总结、论文等按要求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并交医务科存档备案。

8、对新项目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安全而高质量地服务于患者。对弄虚作假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六、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申报及准入流程

1、申报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医疗人员应认真填写《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申报审批表》,经本科室核心小组讨论审核,科主任及护士长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审阅。

2、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准入领导小组审核、评估,经充分论证并同意准许后,报请院领导审批。

3、拟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业务项目经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批后,由医疗保险办公室上报古蔺县医保中心审批。进行可行性论证,内容主要有新技术、新业务的来源、是否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现状以及新项目方法、质量指标、保障条件、经费、预期结果、效益等。

4、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经审批后必须按计划实施,凡增加或撤销项目必须经医务科准入管理小组同意并报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

5、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前及准入实施后,临床应用时要严格遵守病人知情同意原则并有记录。

6、医疗部应定期对医疗新项目进行检查考核,新项目负责人应定期上交新项目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

7、对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有关资料要妥善保管,作为科技资料存档。

8、新项目验收后,项目总结、论文应上交医务科存档备案。

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 篇2

1 手术分级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依托于手术管理体系, 实行院、科两级管理构架

(1) 成立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 作为院内实施手术管理的最高机构,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通过集体决策形成医院手术管理的原则和总体方针, 制定和通过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评价标准及技术指南等文件, 对院内手术科室和麻醉科、手术室的运行、手术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手术所涉及的各个医疗环节的协调配合等进行监管和评估。委员会对医院的手术分级原则、医师手术权限授予原则、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管理制度都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定期审查更新, 委托医疗质量控制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2) 科室设立手术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科室手术管理责任人, 手术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科室内手术管理工作;制定本科室手术分级标准, 提出本科室医师手术权限, 上报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审批, 并定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监督包括手术分级制度在内的各项手术管理制度的实施;调查和了解本科室对手术管理的需求、执行手术管理相关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医院手术管理工作;组织科室内手术管理内容相关培训。

1.2 建立有专科特色的、与患者病情相结合的手术分级标准

(1) 手术分级原则: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将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及有创操作,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分为四级: (1) 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残废性手术、科研项目的各种手术。 (2) 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3) 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4) 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普通常见的各种手术。

(2) 借鉴DRGs (诊断相关分组) 和病例分型的概念, 建立符合各专科实际情况的, 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涵盖手术名称、患者相关合并症情况、风险因素和手术方式的细化的手术分级数据库内容。

1.3 根据手术医师分级和权限原则, 结合医师手术质量评估结果为每位医师授予手术权限

(1) 我院根据医师专业技术水平任职资格和相关岗位工作年限确定手术医师分级原则: (1) 低年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2) 高年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 (3) 低年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4) 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上。 (5) 低年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6)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 (7) 主任医师。

(2) 同时规定了各级医师授予手术权限的原则: (1) 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可主持一级手术。 (2) 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主持一级手术。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 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 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 (4) 高年资主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可主持三级手术。 (5) 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的手术。 (6)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7) 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8) 新调入聘任的各级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前, 按聘用职称降一级手术权限, 所在科室手术管理小组考核5~10例手术。 (9) 进修医师无论其职称如何, 均不得独立完成各类手术。 (10) 对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必须持证上岗的手术, 术者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2 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的申报、审批流程

(1) 各科室手术管理小组根据手术医师分级和权限原则, 结合对各位医师手术质量的评估情况, 确定每位手术医师的对应的手术分级以及具体的手术项目, 形成医师姓名与手术名称一一对应的医师手术权限。

(2) 科室手术管理小组制定初步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 上报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根据各科室诊疗范围、医师技术档案信息和医院整体规划审核科室提出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 对于不同专科实施同种手术这种交叉现象, 委员会根据院内资源配置、学科发展方向和不同学科间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别对不同专科间实施的同种手术的分级进行调整, 通过后作为年度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组织实施。

3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对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的实时管理

3.1 常规择期手术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首先由医师填写手术申请单, 系统调取医师技术档案内医师信息, 判断申请手术医师是否为医师手术权限范围内的医师, 如果是则调取手术分级信息, 判断是否为该医师手术权限内手术, 如果是则允许手术申请单执行, 发送至手术室, 安排手术, 见图1。

3.2 常规急诊手术业务流程

急诊手术权限原则上与常规择期手术权限一致, 科室根据常见急诊手术和本科室医师手术权限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遇超出值班医师手术权限的急诊手术,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术后由科主任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3.3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业务流程

尚未在院内开展的手术均被纳入新技术、新项目管理范围, 首先需要经过科室申报-新技术、新项目委员会分类审批-院内应用的步骤, 经批准在院内实施的新的手术项目方可进行手术分级并配套建立手术权限, 然后与其他手术同样进行日常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管理。

4 手术分级管理的成效与体会

4.1 实现了手术准入的制度化、规范化, 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手术质量和安全

手术分级管理的实施, 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各类医师的手术范围, 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控制, 避免了不充分考虑所在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水平、病人个体病情以及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 盲目追求实施高难度手术和高收费手术的情况,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手术引起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4.2 从制度上为培养年轻医师临床手术技能提供支持

动态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调整, 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个别医师长期独揽、把持部分手术项目, 为年轻医师通过实践练习, 提升手术技巧, 循序渐进的掌握高难度手术铺垫了道路。

4.3 为外科科室绩效评估和外科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通过建立手术分级, 使得评价不同级别、年资医师的手术技术水平时, 更加具有可比性, 不仅可以通过实施手术的级别差距反映医师技术差距, 还可以在实施同级手术的医师间, 通过其手术质量指标评价其手术能力的高低。另外, 在不同专业的外科科室间可以通过对比其同级手术的开展情况, 作为评估其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怀峰, 梁立强, 祁建伟, 等.制订手术准入标准·实行手术分级管理[J].中国医院, 2003, 7 (2) :36~39.

[2]石青龙, 刘广东, 张思兵, 等.实施手术准入管理, 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1) :28~30.

[3]杨海生, 闫晓勤.对医师手术准入的管理[J].中国医院, 2004, 8 (8) :74~75.

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 篇3

关键词:农村医疗;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3

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医疗卫生工作也紧密联系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卫生资源不是均匀配制的,医疗保障相应制度不够健全,服务质量方面也要提高。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大。卫生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前提,卫生系统人才、卫生设备、国家拨给卫生项目基金等都是先决条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度不均衡,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只有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才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利用。每周进行报告,形成学习小组,更新医学知识。医院要把简单简易的、可以自制的医疗工具以及基本医疗原理步骤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以解决危急困难。

据调查,山东省北部地区有医院或者卫生院的乡(镇)的要占到96.4%。而北部地区中村内有医院或者卫生院距离1~3公里的占29.8%;4~5公里的占22.4%;6~10公里的占29%;10~20公里的占9.7%;20公里以上的占1.7%。有卫生室的村子占到81.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子占91.5%,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占23.9%,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急需加强。距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5公里以上的路程或者用时超过30分钟,这些都说明很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收入水平高低与医疗机构的远近有直接联系,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医疗地点越远,耗时最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而农村收入大多靠务农,再加上医疗花费,造成许多农民入不敷出。交通闭塞,资源配置不均衡,村里许多医疗点是个人行为。出现了就医难,就医费用高,乱收费等现象。

2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农村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是农村居民看不起病,看病变得贫穷的主要原因。分析医疗发展制约因素要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应方和需求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医疗相关产品具有公共性质,而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医患信息互相之间不对称存在,都是医疗工作者诱导需求的因素,目的是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应加大资金筹备,才能发展农村医疗。

要落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流行病、传染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消除传染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对于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加强农民对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将安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基本医药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科学、高效地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主要途径。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供应及监管系统,将农村医疗做大做好做规范,加大传染病等疾病防治,鼓励社会关注并扶持农村医疗事业。

3结语

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新农合全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出于自己意愿参加的,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个人、集体和政府等筹资,以医疗互助为目的的共济制度。2003年开始,中央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来给除中西部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10元医疗资助资金。这与2004年,中央财政为了重点做好中西部地区的近4000个乡镇卫生医疗院安排10亿资金相呼应。实施之后的确解决了农民求医费用等问题,给与了农村方便与实惠。但是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如何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如何将不完善的地方趋于完善是当下重要问题。我们要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前提下,以每个村民都应当享受基本的医疗为出发点,提高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政府方面大力扶持,扩大尤其是农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设立补偿标准,加大补助范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农村医疗关注并且政府跟踪出台实际政策,明确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要的责任范围并且认真落实,加强部门管理,使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覆盖,农民会更好的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也会相应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农村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05).

[2]刘仲翔.社会转型与农村医疗卫生[J].甘肃理论学刊,2006,(03).

[3]李亚宁,陈长香.农村医疗卫生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

安全医疗警示制度 篇4

安全医疗警示制度

为全面实施质量效益年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医疗事故,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缺陷的发生,确保患者就医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执行安全医疗警示制度,使医务人员通过“警示”吸取教训而警醒,经限期整改,对医疗缺陷认真防范,达到确保安全医疗的目的。

二、安全医疗警示范围:

在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不作为”的医疗事件,不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安全医疗的警示范围。

三、安全医疗警示分级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安全医疗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安全医疗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安全医疗警示

1、未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完成门(急)诊手册、观察病历、住院志(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转科记录、抢救记录、护理记录、术前小结或书写存有缺陷等;未及时完善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未及时将必须告知的内容告知患者及其近亲属、或告知内容不规范、签字不完善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

2、未及时按规定查房连续两次以上,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

3、在诊疗过程中虽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

4、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

5、其它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安全医疗警示

1、超过6小时补记急诊(危重)抢救记录;超过8小时未完成首程记录;超过24小时未完成住院志、手术记录、转科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

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诊断及治疗方案,延误治疗。

3、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

4、有一项中度缺陷者。

5、经医学会鉴定或法院判决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

6、一年内受到两次一级安全医疗警示。

(三)三级医疗警示

1、经市以上医学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

2、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毁。

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以经济补偿,其金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

4、一年内受到两次二级安全医疗警示。

四、被安全医疗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

(一)根据安全医疗警示制度规定,质控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经研究后确定;投诉的经调查了解及医疗安全委员会讨论后,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安全医疗警示。

(二)在发出安全医疗警示的同时,由医务科对责任者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限期整改的保证书存档。

(三)被三级安全医疗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务科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态度表现,一周内给予处罚。

(四)安全医疗警示处罚分为:通报批评、建议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扣发月(季、)奖,待岗、追偿经济责任。

五、安全医疗警示的相关措施

(一)认真落实与病人谈话制度

1、住院病人谈话制度。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要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的职称、姓名、技术专长,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进行的大型检查等内容告知病人,并记入病程记录,谈话记录须经患者本人签字(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十条规定履行签字手续)。

2、术前谈话制度。经治医师(术者)在术前要与病人亲自谈话,将病人术前诊断、手术方案、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医疗风险等告知病人,在实施探查术时,对术中依据病情可能变更术式或拟进行的其它操作在术中及时向病人或家属通报,并签字,上述谈话及术中通报都要记入病程记录,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

3、对其他有创性检查与治疗:如胸穿、腰穿、腹穿、透析、介入治疗、颅内血肿抽吸术等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特殊检查、治疗的项目名称、目的,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填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并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4、贵重药品、大型检查实施前要将病情、检查、治疗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并履行签字手续。对拒绝检查、治疗的,患者或家属应在检查单或治疗单上签字,并将不配合检查治疗将产生的后果,向病人或家属交待,并记入病程记录中。

(二)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1、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在以下诊疗环节中必须实施规范性签字。(1)《手术同意书》、(2)《麻醉同意书》、(3)《输血同意书》、(4)《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5)《门诊手术同意书》等,以上

协议书要逐项填写,不能漏项、空项。

2、对上述高风险医疗环节,在尊重病人知情权、同意权的同时,也尊重病人的拒绝权。病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检查及治疗,原则上不做,以避免医疗纠纷,但病程记录上必须有记载,并有病人本人签字。

3、对危重病人交接班要书面、床头双交接班,并班班签字;医学影像报告单、病理、检验报告单要复核双签字。

(三)落实敏感时段查房制度和首诊负责制

1、落实周日主任查房制。法定休假(周日)主任必须查房,可使住院病人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地处于质量控制中,有利于危重病人、术后病人、新入院病人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对值班医生的考核、监督与管理。

2、夜班、交接班、周日、法定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必须坚持督查岗位责任制,使医疗工作始终处于警戒状态。

3、落实首诊负责制。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门诊病人要尽力按要求做好复诊的安排;住院病人要千方百计落实首诊负责制,把管床的管理模式改为管病人,从接诊开始到病人出院一管到底,有利于全面了解病情及治疗转归情况。否则,必须落实交接班记录制度。

(四)绿色安全生命通道

1、建立以急救中心为龙头的全方位、全天候院前、院内急诊急救机制,强化医务人员的应急能力。

2、抢救病人过程中,涉及的各医技科室、后勤保障部门实行限时制度,因超时影响急救工作,追究责任。

(五)安全医疗公示制度

内部建立安全、质量简报,公布医疗缺陷发生率,医疗服务投诉率、质量最佳科室与最差科室,优秀病历和最差病历书写者名单等。

(六)建立安全医疗激励政策,为使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每月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奖金挂钩,奖优罚劣。对科室无警示的进行奖励,半年评比一次,年底进行总评,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先进科室给予表彰奖励。

医务科

2005年1月1日

滦县人民医院

安全医疗警示通知书编号

科:存根

你科同志,在存有不足,经质控办检查、医疗安全委员会或医疗纠纷专家论证会讨论,该同志违背了安全医疗警示制度的第条规定,属级警示,特此通知,并于年月日时到医务科进行警示谈话。

年月日

滦县人民医院

安全医疗警示通知书编号

科:

你科同志,在存有不足,经质控办检查、医疗安全委员会或医疗纠纷专家论证会讨论,该同志违背了安全医疗警示制度的第条规定,属级警示,特此通知,并于年月日时到医务科进行警示谈话。

外科医疗安全制度 篇5

1.医嘱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执行,每周争取上级医师查对一次医嘱,差错事故严格登记,发现一处,追究连带责任,根据责任大小,每人扣5~50元不等。

2.接诊入院病人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医生争取在10~15分钟开出医嘱并让护士立即执行,对急危重病人应立即投入抢救。临时医嘱急查项目,由护士立即执行,并追回结果交于值班医生。对病情复杂、疑难、危重以及70岁以上的患者,尽量告病重、病危。特殊病人谈话需内部统一,以防发生医疗纠纷。

3.过敏药物需开皮试,门诊患者静脉用药应在本院输液,出院病人尽量不带静脉药物,确实需要也应在本院输液。

4.认真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不在床边进行讲解,以防发生纠纷。住院医师实行24小时负责制,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5.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老总或二线班医生应陪同床边交班,值班医生接班后对危重病人应立即再祥查一次,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应书写接班记录。

6.各种穿刺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化疗药物、抗痨药、抗凝药以及有应用糖皮质激素指征但有相对禁忌症)同意书应认真书写并告知患者,签字后方能执行。对病情不允许出院的患者,患者或家属在病程记录中签字后方可离院。自费药品应向医保患者讲明必要性。

7.抢救器械要定期查对,各班医护人员要知道放置的位置。抢救危重病人时心电监护、呼吸机、吸痰器、抢救柜必须到位。

8.危重病人检查要有护士陪送,必要时医生要陪同,需要吸氧的应备氧气袋。

9.当天的化验单白班医生以及在班的医生在下午下班前查看一遍,如有问题及时处理或向夜班医生交班。上午8点之前如发现化验单未粘贴,每张扣5元,由老总负责监督。

10.连班、中班各安排两个护士,中班其中一人上到21点下班。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6

1、实行由院领导亲自参与或授课及医务科组织每年至少一次的全员综合质量安全教育及培训,树立全院职工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做到人人关注质量,个个重视安全。

2、科主任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抓好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在医疗活动中,认真执行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各种制度、规定,各专业严格实施《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各科室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医疗安全,熟知防范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的预案,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消除一切医疗事故的隐患。

3、各级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保障医疗质量的13个核心制度。医务科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医疗安全督查,医疗服务安全分析、比较、评估,通过医疗活动各环节质量控制与改进的措施、手段、确保病人就医安全,把诊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消除在萌芽之前。

4、因科室主任管理松懈、失职、渎职等行为,科室发生严重医疗差错缺陷或过失,引发医疗纠纷争议或酿成医疗事故,造成经济赔偿的根据其责任程度和性质扣发科主任年终奖,严重者追加经济赔偿和行政处分。

5、发生医疗纠纷或争议时,事件当事人和所在医疗组长与科主任应首先积极进行处理。凡投诉到医院、卫生主管部门或人民法院的,应积极与医务科配合处理。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6、在处理完医疗纠纷争议后,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评判,明确事件性质和责任。医院将根据事件的轻重程度,按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给予责任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通报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或不能晋级等处分,直至下岗、解聘、除名。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制度 篇7

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实施避免不当支付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 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处于医疗体系产业的开端, 在医疗体系环节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中国医疗器械购销活动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是造成中国患者普遍反映的“看病难, 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贿赂不但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损害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社会形象。

2.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融入全球通行的商业规则。

目前联合国、世界经贸合作组织、美洲国家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反贿赂和公平竞争的理念,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在跨国商业竞争中, 不应采取贿赂作为赢得合同的手段, 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医疗器械行业也逐渐融入国际竞争环境, 加强财务支付内部控制制度, 避免不当支付, 能够为中国企业开阔更为广大的空间和市场。

3. 严格控制医疗器械企业的财务支付制度就是直接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企业的不当支付行为必然加剧企业的经济负担, 贿赂行为并不是成功市场活动的要素, 市场经济的内涵在于通过竞争提供最优价格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商业贿赂恰恰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企业靠实施商业贿赂获取利益, 而非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 这样也会严重妨碍整个行业的发展。

4. 政府部门开始出台有关措施, 规范医疗器械购销领域的商业行为。

实施医疗企业集中招标采购程序, 确定医疗器械的阶梯配置标准, 限制医院擅自引进设备, 使医疗器械购销环节更加透明和规范, 从根本上完善体制, 杜绝商业贿赂的实施。这也是要求医疗器械企业加强关于避免不当支付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目前关于采取不当支付实施商业贿赂的现状

1. 医疗器械销售人员账外直接给付中间商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现金, 有价证券和实物。

医疗器械企业销售人员往往借信息费、赞助费、宣传费、劳务费、介绍费、服务费等各种名义给中间商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送上现金, 有价证券和实物, 如债券、股票及各种证、卡、券、提货单以及高级礼品等。这些支付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般都是以消费方式支出, 并计入成本, 而且这些消费金额很大, 远远超出企业正常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消费, 也占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的很大比率。

2. 医疗器械企业巧立名目, 假借各种名义入账。

医疗器械企业销售人员以销售折扣、科研费、会议费、赞助费、优惠款、培训费、加班费等名义支付中间商及医疗机构款项。

3. 医疗器械企业虚构事实, 做假账。

医疗器械生产给付中间商及医疗机构回扣后, 以虚开的餐饮费、会务费、礼品费等票据顶账, 还有的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广告公司、旅游公司、会务公司等各种社会中介机构转手, 在提交一定的税收和服务费用以后, 套取现金, 用这些现金在账外暗中给予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回扣。

三、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实施避免不当支付的内部控制的建议

1. 谨慎挑选合作者。

(1) 每个合作者的挑选应至少符合下列要求:拟达成的关系必须有助于商业目标的实现;相关个人或实体必须具有适当的法律地位, 具有在客户国家适用的市场销售产品或代理能力;拟达成的关系必须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并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拟支付的佣金安排必须合理, 应与提供的服务和履行服务一方的能力相符, 并应建立在公平市场价值基础上;及必须明确确定该个人或实体的诚信和独立性。 (2) 审慎调查, 为避免与合作者的行为可能承担的责任, 企业必须对各商业合作者的背景和声誉进行调查, 确保他们能够完成所要求的工作, 并且其完成工作的方式符合适用法律和公司道德准则的要求, 该审慎调查必须在商业合作者确定前进行, 并且在延长或续展合同时予以更新。审慎调查包括收集有关商业合作者的重要信息, 为获取该信息, 应同商业合作者或其员工谈话、核查对商业合作者的证明、并审查可从公共渠道获得的信息, 一旦发现某些领域需要关注, 则应对该等领域进行充分调查, 所有有关审慎调查过程收集或准备的文件均应予以保留。

2. 提交报告和请求批准。

销售部门在与合作者达成任何最终协议前, 必须根据公司部门制度和办法提出书面请求并获得批准, 并且同时提交反映各合作者的背景和业务关联的报告及请求批准报告。

3. 签订书面合同。

企业与合作者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如有例外, 应获得公司部门法律顾问的事先同意。所有合同必须由适当的公司法律实体根据公司部门授权制度和办法签署。对合同的任何修订应按照对合同本身的要求获得批准, 同时应立即告知公司法律顾问关于已签署的合同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的通知。

4. 审核履约情况, 决定续约或终止审核。

评估合作者对协议或安排的履行情况是对合作者进行适当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评估履行情况可以有助于在商业关系中尽可能使价值最大化, 评估后应同间接渠道进行正式商讨或沟通。

对合作协议的续展应建立在已进行年度评估的基础上, 并且应确定该商业行为对公司而言是适当的。该评估应包括对照事先确定的目标分析合作者履约情况。这些目标应包括销售、市场定位和中心、公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组织结构和未付账目的支付情况。合作者必须表现为商业行为正当, 并且没有延迟履行或违反合同的行为。

终止合作的前提应为:已进行年度评估, 表明销售目标没有完成、市场关注不充分、没有对公司产品给予重视、组织薄弱、延迟付款、商业行为不当或违反任何其他重要义务。

5. 处理与合作者协议有关的财务支付。

在对合作者进行财务支付前, 财务主管负责确保有充分的支持文件和证据证明服务或产品已提供, 并且该服务或产品是适当的, 例如: (1) 报销费用的要求, 有发票作为支持, 表明不同类型费用的详细数额、谁发生的这些费用及这些费用的发生是为了正当和合法的商业目的。 (2) 涉及中间商的支付, 必须有有效地合同支持, 详细描述提供的服务、为该等服务和产品达成的合同金额, 并表明该等服务是为了正当和合法的商业目的。 (3) 涉及支付给医疗机构, 医生等医疗保健相关人士的市场费用, 也必须有一定的协议作为支持, 列明医生是否有本公司的产品进行宣传, 宣传的费用必须在协议中明确表示。

四、结论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管理办法》的有关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办理付款交易;谨慎选择合作者, 企业应对拟合作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 例如合作对象的信用等级;加强财务支付的审批环节控制, 对应付的款项必须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后方可办理结算支付;明细化各项费用支出, 尤其是对作为购销中间环节的代理商、经销商、医疗机构及医生的费用支出;对支付的款项与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不符的情况, 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参考文献

[1]卢建平, 张旭辉.美国《反海外腐败法》解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2]卢建平, 张旭辉.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对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

浅谈新医疗制度改革 篇8

摘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新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方案。其重点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新医疗制度 改革

0 引言

通过学习我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弊端和新医改在突出惠民方面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1 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弊端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导致许多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

在去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还在引用这样的顺口溜:“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其中辛酸,道出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目前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真实的写照。

2 新医改的几大变化

2.1 提出了医改近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启动五项改革的框架内容,确定了到2011年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2 明确了加大政府医改投入。新方案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出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2.3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新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2.4 新方案强调了“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出“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3 新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3.1 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强化政府在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层次、广覆盖,遍及城乡,并加大保障力度,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合理分担机制。这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建设和投入,全面调整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缺医少药状况和许多地方存在的看专家难、住大医院难的问题。

3.2 广大公立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是推进医改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发布后,各地应结合实际尽快推出。要积极试点探索,改变公立医院“戴公立的帽子、走市场的路子”的现象,通过收支两条线等举措遏制趋利领向,改革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转变运行机制,治疗“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病疾,铲除“回扣”“红包”的滋生土壤,给老百姓看病减少不必要的付出。

3.3 医疗体制改革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它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中国人生了病有自己看医生的地方。新医疗改革决不让一个中国人因病走投无路倾家荡产。

3.4 中央财政将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4 建立健全新医疗保险机制

新医改机制的出台,可使医保体系完善起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情况将得到逐步缓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从今年开始,在3年内,让90%的城乡居民加人到不同的医保体系中,从而使他们病有所医、病有钱医。在农村,这个体系叫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这体系包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4.2 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最终达到公共医疗卫生必须坚持公益性质的目的。

4.3 作为主管机构领导,管办分开是对的,但是这不等于将公立医院简单地从整个卫生活动中录离出去,“它和其他系统的关联不能随意隔断,所以应该是在大卫生系统下面来探索一种管办分开的形式”。

4.4 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过去那种以药养医已经被放弃了,但是政府也会把公立医院来个包圆儿吗?“全国有22000多家公立医院、政府不可能全部增加投人管起来。”这就应该探索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让医院和老百姓各得其所。

上一篇:时间的爱下一篇:作风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