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共9篇)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1

1.合并会计报表对母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母公司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的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时,均要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在子公司当年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母公司账面反映的投资收益为按照持股比例折算的子公司当年净资产的增加数。由于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并不是子公司实际分配的现金红利,投资收益的实现与实际流人的现金数额在时间上是不相吻合的,这会导致母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不能按照母公司账面实现的利润进行利润分配,不能给母公司的股东带来有效的资金回报。不仅如此,在子公司当年不分配股利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母公司账面利润很高而货币资金短缺的现象,给母公司的现金流量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相反在子公司当年亏损的情况下,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亏损抵减了母公司当年实现的利润,在母公司的账面上会形成一定的资金沉淀。

2.合并会计报表对所得税调整以及集中缴税政策的影响。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应对子公司分回的股利按照母、子公司税率差额补缴所得税。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母公司账面反映的投资收益是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全部收益。为清算所得税,企业必须详细区分实际分回的股利和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这可能会给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在于公司当年亏损的情况下,对投资亏损的确认更是如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集团享有集中缴税的优惠政策。但在集中缴税时,企业集团不能采用合并口径实现的利润进行盈亏相抵,更不能按照合并口径进行纳税项目的调整,使集中缴税的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

3.合并会计报表对工效挂钩企业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主要有工效挂钩和计税工资两种方式。工效挂钩是我国劳动部门确定工资总额的主要形式,它是将企业的工资总额与企业实现的利税和产值挂钩,按照利税总额和产值完成的情况计提当年工资基数。企业在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情况下,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为母、子公司共同实现的利税总额,税金总额反映的也是母、子公司共同实现的税金总额。由于合并会计报表口径与工效挂钩口径的不一致性,给劳动和财政部门在确定企业利税总额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工资费用、工资节余没有统一的口径。

4.合并会计报表对企业效绩和经营者考核的影响。根据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母公司对某些子公司持股比例虽然能够达到20%,但并不能对其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控制的情况下,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化与母公司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化却会使母公司的损益产生重要变化,这就对母公司的效绩考核,尤其是对母公司经营者的考核带来重大影响。在子公司当年盈利的情况下,就夸大了母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反之,如果子公司当年效益不佳甚至存在亏损,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母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合并范围,合并理论,合并财务报表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浪潮。随着企业集团化趋势的发展, 一套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 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未来前景的合并财务报表对集团的各类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相关而且必要。现实已经对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研究的深化及操作方法的规范与完善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有关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方法

由于人们对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或合并行为的认识不同, 出现了不同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主要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及新实体法。

(一) 购买法

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购买被并企业的全部净资产, 即企业合并业务无非是一方购买另一方的资产并承担其债务, 这意味着控制权发生了变化。简言之, 购买法强调的经济行为是“交易”。IAS-22《企业合并》中指出:购买法适用于购买性质的合并。购买法要求购买方企业在购买日, 将被购买方企业的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计价, 购买成本超过被购买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列作商誉。购买法是当前流行的处理企业合并的惯例。

(二) 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 视企业合并为经济资源的联合, 即通过股权交换实现合并各方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 而并非是控制权的转移和争夺。简而言之, 权益结合法强调的经济行为是“联合”。

(三) 新实体法

新实体法, 将企业合并视为完全组建一个新实体, 如同若干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一个新企业。目前, 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公司改组或创立合并, 报告实体作为一个新机构出现的情况。

二、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一) 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主要变化

1. 合并理论的选择———合并理论由注重母公司理论转向注重实体理论。

暂行规定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在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间单独列示, 少数股东当期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前作为费用列示, 合并商誉与子公司少数股权股东无关。而现行会计准则中对于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的列示、商誉的确认以及内部未实现利润的处理等方面都符合实体理论的理念。不难看出, 关于合并报表的合并理论, 《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侧重的是母公司理论, 而现行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合并理论已转为侧重于实体理论。

2. 合并范围的变化———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 这里提到的控制必须是有投资关系的控制。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扩大了合并范围。同时,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 解决了暂行规定对特殊行业子公司 (银行、保险业) 、小规模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规定所导致的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未真实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问题。

3. 取消了比例合并法———改用权益法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 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 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而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原采用比例合并法的合营企业, 应当改用权益法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基本精神, 如果母公司对合营企业能实施控制, 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如果母公司对合营企业不能实施控制, 应按投资进行处理。

4. 确认合并商誉———取消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

暂行规定要求, 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消时发生的合并价差,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在购买日,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差额, 应当在商誉项目列示, 准则确认合并商誉, 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

(二) 现行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带来的问题

1. 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说明间接拥有比例的计算方法, 选用的方法既可依据加法原则, 也可依据乘法原则, 由此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为不同会计人员的不同理解而作出不同的合并处理, 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财务信息不同。

2. 合并方法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带来的问题。

在权益结合法下, 如果企业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 就会增加合并当年的利润, 从而有可能掩盖合并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现象, 以至于粉饰其经营业绩。在购买法下, 企业还可能通过高估被购买企业的负债, 在合并后予以转回, 以冲减经营费用等来操纵利润。

3. 企业合并带来的利润操纵问题。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却往往被用来操纵利润。在采用权益结合法时, 由于无需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重新计价, 合并后通过出售另一方已增值却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 即可实现经营收益 (如出售存货) 或非经营收益 (如处置长期资产) 。

4.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问题。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规定将公允价值确定的投资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 体现资产的处置损益。其实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下, 处置资产都是有处置损益的, 只要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同, 就会有损益产生, 所以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给企业利润调整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三、完善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建议

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 弥补了暂行规定的一些缺陷和漏洞, 但也并非十全十美, 在实际执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甚至可能会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新工具。因此, 密切关注现行会计准则实施中带来的新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 合并范围的规定应进一步明确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合并范围:

1. 明确哪些子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应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并未明确哪些子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 但实际中一定会存在不符合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子公司。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附属公司在以下情况不列入合并范围: (1) 由于收购和持有附属公司是专门为了在近期内出售, 因此控制是暂时的; (2) 附属公司长期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经营, 严重削弱了它向母公司转移资金的能力。对此, 我国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可以加以借鉴。

2. 实质控制的标准有待明确。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并未明确实质控制的标准。当前股权分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 不能排除存在企业虽未满足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或者准则中所列示的四种情况, 但仍然实质上控制着被投资企业的情况。因此, 有必要明确实质控制的标准,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务操作。

(二) 各个企业应做好应对措施

现行会计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现行会计准则的这种新要求必然需要企业自身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 以便更好地执行新会计准则。

1. 做好备查簿的登记。

企业合并准则第十五条要求, 企业合并中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 母公司应当设置备查簿, 记录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2. 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

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 搜集与整理相关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聘请专业评估员等。在没有可参考的活跃市场价格时, 必须懂得应用计价技术, 以提供可以计量公允价值的依据。

3.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结构化主体;量级;可变动性

2014年,财政部修订并颁布了若干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 “准则33号(2014)” )的修订,强调了投资方应当在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基础上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进行判断。相关事实和情况主要包括: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以及如何对相关活动作出决策;投资方享有的权利是否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投资方是否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是否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以及投资方与其他方的关系。该修订对所有行业尤其是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在内的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部分金融机构需要将其管理的若干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从而影响其资产规模、业务指标等数据。虽然该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以来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但是包括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是监管机构对于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的量化指标仍然没有统一标准,因而企业对于该准则的理解有所偏差,执行情况也各有不同。本文将围绕结构化主体及其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判断依据进行探讨。

一、结构化主体的定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中对于结构化主体的定义,“结构化主体,是指在确定其控制方时没有将表决权或类似权利作为决定因素而设计的主体”。该定义适用于金融机构发行的投资管理产品。包括如下几类产品:

1.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可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

2.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主要分为三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3.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及专户业务。

4.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主要分债权类、股权类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

5.其他金融产品。其他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信托产品、私募基金、互联网P2P产品等,都是目前市场上为投资者熟识的金融产品。

二、合并结构化主体的理论依据

我们首先从合并结构化主体的理论依据进行讨论。准则33号(2014)修订了控制的定义,包含以下3个要素: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1.针对第一个要素,即评估权力时,根据准则应用指南通常应考虑相关合同安排、投资方的参与度、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做出的承诺等因素。

2.针对第二个要素,即对于可变回报的判断,根据准则应用指南所述,“管理被投资方资产获得的固定管理费也属于可变回报。

3.针对第三个要素,评估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的能力,即权力与可变回报之间的相关性时,根据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需要判断金融机构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的身份行使决策权。若为主要责任人,则对投资管理产品形成控制。

三、合并结构化主体的实务操作

通过与大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对标,目前的实务操作中均以量级作为合并结构化主体的主要判断标准,如量级超过30%,通常情况下合并;量级在20%~30%之间,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量级在20%以下不合并。下面列举了在合并结构化主体的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热点、难点,并进行了逐一分析:

1.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需要单独进行讨论,因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不同,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因其风险由银行承担而在单体层面就已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且财政部于2015年12月16日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的通知,专门对商业银行如何判断是否控制其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了解释,并提请银行关注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增级、支持及其原因、获取的对价或面临损失的风险程度等方面对合并理财产品的影响。虽然解释第8号中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但是仍为银行在执行准则33号(2014)提供了指导意见,决定了实务操作的基调。

2.量级及可变动性的计算

大部分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通过(管理费收入+业绩报酬+自有资金享有收益+其他收益(如有))/产品总收益的公式来计算量级,比较统一;而针对可变动性,不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可变动性的理解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有的采用期望值法,即产品总收益的标准差和管理人收益的标准差进行比较;有的采用边际收益法,即以产品某一特定水平业绩为衡量基数,在该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的每一元人民币中,金融机构所享有的比例;有的还会考虑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损失敞口。不同的计算方法采用的判断标准不同,难以说孰优孰劣,应尽快统一全行业的处理办法。

3.是否有自有资金参与

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自有资金参与的产品,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产品的量级很难达到30%的标准,且企业如果不对产品进行投资就直观印象而言很难将其与控制联系起来。因此大部分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判断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的依据时通常着重关注有自有资金参与,且占产品总份额20%左右的。然而也有人质疑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是否过于简单,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合同的特别条款,如提供担保等;另外,有极端情况也可能存在没有自有资金参与,然而量级却超过30%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考虑。

4.投资目的

有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应将公司自有资金参与产品的目的纳入考量因素:公司自有资金参与目的一部分是出于客户对产品安全性需求的考虑,显示管理人对产品的信心;一部分是出于公司对自营多样化的需求,通过产品来实现高收益的目的。前者是被动投资,后者是主动投资,目的不同,分类应有所区别。

而在产品运营期间,对于投资者逐步退出,而管理人承诺在产品存续期间不退出而导致持有份额被动增加而达到合并标准的,对于该类被动合并,管理人并无主观意愿去控制结构化主体,且该变化不是证券公司主动行使决策权导致,并且证券公司管理产品的业务目的、本质和资管产品的初始设立的目的与设计并没有发生改变,不应当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5.产品收益率的选择

金融机构在计算量级时,其管理费收入、业绩报酬以及自有资金投入的收益都与产品标的资产的收益率直接挂钩,收益率的浮动会直接导致量级的计算结果,特别是权益类产品受到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大,若金融机构在计算量级时采用实际收益率则会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时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实质上该产品的规模、架构、投资标的等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会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然而也有人采取预期收益率的方式进行量级计算,根据类似产品以往的收益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进行适当调整以推算出该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保证财务报表不受产品经营成果的影响。但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判断能力,人为主观性较大,存在操纵财务报表的可能性。

6.量级与可变动性的侧重

在上文中提到,大部分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以是否有自有资金参与作为判断是否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的首要依据。然而市场上还有部分产品,其投资者享有既定收益,超额收益100%归管理人所有,即可变动性较高。针对不同的产品,应当于侧重于量级还是可变动性对于合并结构化主体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有的事务所认为,管理人的绝对收益,即量级更为重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实际收取的报酬才是其管理该结构化主体真正的收益,也决定了该收益是否能够达到控制该结构化主体的程度。

而有的则认为,管理人的相对收益,即可变动性更为重要,原因在于边际收益对管理人更有激励作用,边际收益的敏感性直接影响到了管理人的投资决策,更为契合控制的定义。

目前关于量级与可变动性的侧重尚未有定论,大多数事务所选择两者同时考虑来判断是否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

7.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

对于金融机构以证券公司为通道进行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尚待探讨。一种观点认为这类产品100%由金融机构持有,量级及可变动性均超过标准,应该在合并层面将产品穿透,将真正的标的资产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通道公司作为管理人,只是执行金融机构的指令,但实质上其有尽职调查的义务,且在大部分合同中会有条款约定,管理人在某些情况下有权拒绝委托人的指令,从这一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对投资标的并没有绝对控制权,因此无需将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纳入合并范围。

四、总结与展望

新准则的颁布,对于各行业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且技术处理方法也因行业特性而各有其侧重点。如本文探讨的合并财务报表新准则修订了“控制”的定义,对非金融行业的影响较小,而对金融行业的结构化主体产品却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第一章节的分析,目前金融产品2015年年末余额已达几十万亿人民币之巨,新准则的执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发展,而其发展的过程也是行业学习的过程,但最终的宗旨是为了使得财务报表能够更公正、更公允地反映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行业内部积极探讨交流不仅能提高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更能协助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以促进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萍.结构化主体及其合并问题研究.《财会学习》.2015(10).

[2] 曾德生.结构化主体会计问题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6(7).

作者简介: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4

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本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主要规范了短期职工薪酬和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实施至今已逾5年,对于规范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职工薪酬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保护企业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尤其是离职后福利计划日益发展,对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现行准则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规范尚不完整,导致会计实务中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等都有所不一致,这客观上亟需根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发展,完善职工薪酬准则;二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相关的应用指南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与购买劳务支出的区分、长期辞退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企业内退职工的工资薪金调整等,需要对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补充说明,以提高准则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的正文过于原则,只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定义,确认、计

量和披露的基本原则,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的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散见于准则的应用指南和讲解中,需要对准则、应用指南和讲解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充实和完善准则。

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进行了重大修改,取消了区间法,要求全额确认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变动,简化了设定受益计划的列报模式。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发布后,得到了全球各利益相关方的支持,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完善关于职工薪酬的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会计司借鉴修订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中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起草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征求意见稿)》。

二、本准则修订的过程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会计司密切关注职工薪酬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国内企业向境外员工提供的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问题。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随即,会计司于2011年6月,成立了职工薪酬准则项目组,全面研究我国企业职工薪酬体系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会计问题。2012年4月底,项

目组草拟完成了修订我国职工薪酬准则的讨论稿,并开始小范围内征求各方意见。5月至6月,会计司征求了部分证券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意见,并赴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项目组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并于7月至8月征求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项目组草拟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征求意见稿)》。

三、本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充实和明确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将适用于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类别,除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和企业年金外,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范。征求意见稿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主要理由:这有助于适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发展的需要,统一规范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披露要求等,使财务报告更充分地反映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短期薪酬的概念,且许多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条文分散在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征求意见稿单设一章规范短期薪酬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对短期薪酬的具体会计处理要求作了如下修订:一是将现行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纳入准则正文。这主要是对准则体例的调整,将具有规范性的条文尽可能纳入准则的正文。二是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实质上向职工提供了离职后福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将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离职后福利。这主要是引入离职后福利计划后,对准则内容结构所作的调整;三是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获得时,可以采用成本计量。这主要是解决现行准则中非货币性福利计量不一致的问题,并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三)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

现行准则中提出了关于辞退福利的定义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但相对简单,例如,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同时,在报告期末十二月内不需要支

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四)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现行准则中没有提及其他长期职工薪酬,征求意见稿提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对于不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其确认与计量应适用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主要理由,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种类繁多,准则无法完全列举,在列举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有助于囊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以完整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

四、征求意见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职工薪酬的范围

问题1:本征求意见稿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并且将离职后福利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您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二)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与计量

问题2:本准则要求依据无偏、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以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计量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您认为是否合适?本征求意见稿要求确认所有的设定受益计划负债和资产的变动,您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三)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列报

问题3:本征求意见稿要求区分服务成本、利息净额、重新计量三部分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您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问题4:本征求意见稿要求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资产导致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不允许在之后的会计期间转入至损益,您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问题5:本征求意见稿要求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资产导致的变动区分为精算利得或损失、计划资产回报、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三部分,您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四)关于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披露

问题6:根据本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关于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披露要求,是否能够足以提供您所需要的信息?您认为还需要披露哪些内容?

(五)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和辞退福利

问题7:本征求意见稿要求参照设定受益计划的相关规定对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予以确认、计量和列报,您认识是否合适?为什么?

合并会计报表 篇5

二、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其所控制的境内外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 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包括:

a.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

b.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

c.直接和间接方式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资本的被投资企业。

间接拥有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是指通过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

直接和间接方式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是指母公司虽然只拥有其半数以 下的权益性资本,但通过与子公司合计拥有其过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

2.其他被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母公司对於被投资企业虽然不持有其 过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但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将 该被投资企业作为母公司的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通过与该被投资公司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公司半数 以上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3.在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下列子公司可以不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的 合并范围之内:

(1)已关停并转的子公司;

(2)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3)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4)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

(5)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6)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

三、合并会计报表包括下列内容:

1.合并资产负债表;

2.合并损益表;

3.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

4.合并利润分配表。

四、合并会计报表以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以下凡涉及到子公司, 即为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本身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合并各项 目数额编制。

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子公司向母公司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包括:

1.子公司所采用的与母公司不同的会计政策;

2.与母公司及与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业务往来、债权债务、投资等资料;

3.子公司利润分配有关资料;

4.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明细资料;

5.其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需要的资料。[next]

五、母公司为了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应当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决算 日和会计期间,使子公司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 计期间保持一致。不一致时,母公司应当按照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 间,对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子公司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要求编报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

六、母公司应当统一母公司和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 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当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时,母公司应当按照母公司本身规 定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当子公司与母公司所规定的会 计政策差异不大,并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大时,母公司也可直接利用 该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七、母公司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子公司进行的权益性资本投资必须采用权 益法进行核算,并以此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基础数据。

1.对於子公司因本期损益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母公司应当计算确定 其所拥有的数额,并将其计入本期投资损益,同时按照该数额增加或减少长期投资 ,调整长期投资帐面价值。母公司进行帐务处理时,在增加长期投资的情况下,借 记“长期投资”项目,贷记 “投资收益”科目;减少长期投资的情况下,借记“投 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收到子公司分来的利润时,母公司应作为长期投资减少处理。进行帐务处理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2.对於子公司因本期损益以外的原因,如接受捐赠、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接 受外币投资折算差额所引起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母公司应当计算确定所拥 有的数额,按照计算确定的数额增加或减少长期投资,调整长期投资帐面价值,同 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的数额。

(1)对於因子公司接受捐赠和对资产进行法定重估增值所引起子公司所有者 权益的变动,母公司进行帐务处理时,接受捐赠和确认的法定资产重估增值,应借 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2)对於因子公司接受外币投资折算差额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在外 币投资折算差额为贷方余额时,母公司进行帐务处理时应借记“长期投资”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在外币折算差额为借方余额时,母公司应借记“资本公积 ”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八、对於境外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母公司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将境外 子公司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额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并以折算为母公司本位币后的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於境内子公司采用与母公司记帐本位币以外的 货币编报的会计报表,也应当按照本规定将其会计报表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表 示的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1)所有资产、负债类项目均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 公司记帐本位币。

(2)所有者权益类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均按照发生时的市场汇率 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

(3)“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该项目的数额作为其数额 列示。

(4)折算后资产类项目与负债类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合计数的差额,作为 报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后单独列示。

(5)年初数按照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的数额列示。

2.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

(1)损益表所有项目和利润分配表中有关反映发生额的项目应当按照合并会 计报表的合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也可以采用合并会计报表 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在采用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市场汇率 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时,应当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平均汇率根据当期期初、期末市场汇率计算确定,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计算 确定。平均汇率计算方法一经采用,前后各期必须连续使用,不得随意变更。如果 确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变更理由及变更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2)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项目,按折算后损益表该项目的数额列示。

(3)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以上一年折算后的期末的“未 分配利润”项目的数额列示。

(4)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按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的其他各 项目的数额计算列示。

(5)上年实际数按照上期折算后的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的数额列示。

3.财务状况变动表

(1)有关收入、费用各项目,按照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或 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

(2)有关增减长期负债、增减长期投资以及增减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和无形 资产的项目,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

(3)有关资本的净增加额项目,按照发生时的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

(4)其他项目均按照折算后的子公司的其他报表相应项目的数额列示或计算 填列。

(5)“流动资金来源和运用”中的“流动资金增加净额”项目,按照 “流动 资金各项目的变动”中的“流动资金增加净额”列示。

(6)“流动资金来源合计”减去“流动资金运用合计”后的余额,与“流动 资金增加净额”不一致时,其差额在“流动资金运用合计”项目之后,“流动资金 增加净额”之前,单列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反映。[next]

九、合并资产负债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为依据,在相互抵销下列 项目的基础上,合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数额编制。

1.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 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有关抵销分录参见本规定中合并利润分配表规定。

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 项目中单独反映(贷方余额时以负数表示)。

对於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母公司应当比照上述做法,将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 的数额与相对应另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有关项目中相应的数额相互抵销,

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包括应收、应付、预收及预付等项目应当相互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应付和 预收等项目,贷记应收和预付等项目。

对於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的债券,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 报表时也应当相互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应付债券”项 目,贷记“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项目。

对於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销时发生的差额,应当作为合并价 差处理。当长期投资中债券投资的数额高於相对应的应付债券的数额,编制抵销分 录时,应当借记“合并价差”项目,贷记“长期投资”项目;当长期投资中内部债 券投资的数额低於相对应的应付债券的数额,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长期投 资”项目,贷记“合并价差”项目。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应收帐款与应付帐款相互抵销后,其已抵销 的应收帐款所计提的坏帐准备的数额也应予以抵销。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坏帐准 备应当以抵销后应收帐款计提的数额列示。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抵销 已抵销的应收帐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时,借记“坏帐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 项目。

对於以前会计期间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因内部应收帐款抵销而抵销的坏帐准备 的数额,在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坏帐准备”项目, 贷记“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对於本期内部应收帐示增加而计提的坏帐准备进行 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坏帐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项目;对 於本期内部应收帐款减少而冲销的坏帐准备进行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管 理费用”项目,贷记“坏帐准备”项目。

3.存货项目中,由内部销售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应当予以 抵销,并以抵销后的数额列示。有关抵销分录参见本规定中合并损益表中有关部分。

4.固定资产等有关项目中,由於内部销售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 应当予以抵销,并以抵销后的数额列示。有关抵销分录参见本规定中合并损益表中 有关部分。

5.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中不属於母公司拥有的数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 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前,单列一类,以总额反映。

6.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的数额根据合并利润分配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的 数额列示。

十、合并损益表

合并损益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损益表为基础,在抵销下列项目的基础上, 合并各项目的数额编制。

1.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

(1)内部销售商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时,应当在合并销售收入项目中抵销内 部销售收入的数额,在合并销售成本项目中抵销从内部购进该货物所发生的购进成 本的数额(即出售公司内部销售收入的数额)。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 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

(2)内部销售商品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存货时,应当在合并销售收入 项目中抵销内部销售收入的数额,在存货项目中抵销内部销售商品中所包含的未实 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在合并销售成本项目中抵销内部销售商品的成本数额(销 售商品公司销售收入减去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 销分录时,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存货”项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抵销 )和“营业成本”项目。

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根据销售商品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乘以内部销售收入的数额 确定。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3)在内部销售商品部分售出的情况下,应当分别已实现内部销售的数额和 未实现内部销售的数额进行处理。

(4)对於上一会计期间存货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处理。

1)上一会计期间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在本期编 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视为本期销售实现处理,其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在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视为本期实现利润处理。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 录时,应当根据上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存货中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 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营业成本”项目。

2)上期结转存货应当视同本期购进的存货处理,并以此分别按照上述(1) 至(3)的情况,抵销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和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 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交易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 间,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一方销售自身的产品,另一方购买对方产品作为固定资 产使用的固定资产购售活动。

(1)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1)将内部销售收入与该内部销售成本和固定资产原价项目中所包含的未实现 内部销售利润相互抵销,即在合并销售收入项目中抵销该产品销售收入的数额;在 合并销售成本项目中抵销该产品的销售成本的数额;在合并固定资产原价项目中抵 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 营业成本”和“固定资产原价”项目。

2)在该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内,每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都必须将该固定资 产原价中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直至该固定资产退出企业集团止。在 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应当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固定 资产原价”项目,其数额为上一会计期间该固定资产原值中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 利润的数额。

(2)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1)在发生该固定资产交易的会计期间,应当进行如下抵销处理:

在发生固定资产交易的当期,应当将内部销售收入与该内部销售成本和固定资 产原价中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相互抵销,即在合并销售收入项目中抵销该 固定资产交易的销售收入的数额,在合并销售成本项目中抵销该固定资产交易的销 售成本的数额;在合并固定资产原价项目中抵销该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 利润的数额。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营业收入”项目,贷记“营业成本”和“固 定资产原价”项目。

在计提折旧时,还应当将该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的数额抵销。抵销数额为该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额减去按照不包含有未实现内 部销售利润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在采用直线法时,即该固定资产 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总额除以该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在合并工作底 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累计折旧”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等项目。

2)在发生该固定资产交易以后的会计期间到该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止,应当 进行如下抵销:

将内部销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予以抵销。在合并工 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固定资产原价” 项目。

将内部购进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抵销。其 抵销数额为该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额减去按照不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 固定资产原价计提

的折旧额的差额。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累 计折旧”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等项目。

将内部销售固定资产原价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中以前会计期间已计入 累计折旧的数额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累计折旧”项目, 贷记“>

3)在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应当将该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 利润总额减去报废清理以前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中已计入以 前折旧费用的数额(即已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数额)后的余额予以抵销。在合并工 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贷记“管理费用”项目 和“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项目。其中抵销管理费用项目的数额为该 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额减去按照不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固定资产原价 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

(3)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固定资产交易发生不多,或其交易对 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的,也可将其固定资产交易视为企业集团外 交易,不按照上述规定进行抵销处理。

3.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发生的投资收益应当 与其相对应的利息支出相互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销分录时,借记“投资 收益”项目,贷记“财务费用”等项目。

4. 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收益应当予以抵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 制的抵销分录,参见本规定中合并利润分配表的有关规定。

5.子公司 “净利润”项目扣除母公司投资收益后的余额,即为少数股东本期 损益。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抵销分录,参见本规定中合并利润分配表的有关规 定。

少数股东本期损益应当在合并损益表中单列“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在“净利 润”项目之前列示。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权益法,购买法,企业合并

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规定

企业合并, 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形式, 同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要遵循市场理念, 合并方要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双方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或营业外收入。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虽然没有确指, 但实际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 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是购买法, 那么这两种方法对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以下将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权益法和购买法对合并报表的影响

例:假设甲企业2008年6月1日以银行存款1000万元收购乙企业100%的股权, 乙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100万元, 其他均相同。甲乙企业2008年6月1日合并前的简易资产负债表见表1。

单位:万元

1. 权益法下企业的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 甲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会计处理为:

(1) 借:长期股权投资800

资本公积200 (假设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足够冲减)

贷:银行存款1 000;

同时为了编制合并报表甲企业还应当做如下调整、抵消分录:

(2) 借:所有者权益 (乙企业) 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甲企业) 800 (3) 借:资本公积500

贷:留存收益500

2. 购买法下企业的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 甲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会计处理为:

(1) 借:长期股权投资1 000

贷:银行存款1 000

同时为了编制合并报表甲企业还应当做如下调整分录:

(2) 借:资产100

贷:资本公积 (乙企业) 100

(3) 借:所有者权益 (乙企业) 900

商誉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甲企业) 1000

3. 合并日两种处理方法的对比

从表2和表3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权益法和购买法对企业合并日合并报表的产生的不同影响。

(1) 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价值 (3 200万元) 高于权益法 (3000万元) 。这是因为在权益法下, 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按账面价值 (500万元) 反映, 而在购买法下, 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则按公允价值 (600万元) 反映, 在当今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 资产的公允价值, 特别是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般会高于其账面价值。另外, 在权益法下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 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 不确认商誉;而在购买法下如果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大于与被并购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则要将两者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100万元) , 这样也会使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价值高于权益法。

(2) 权益法的留存收益 (1 500万元) 大于购买法 (1 000万元) 。在购买法下, 合并利润表中的收益仅包括合并方自身当年实现的收益和被并购企业在合并日后实现的收益;而在权益结合法下, 合并方自身实现的收益以及被并购企业的整个年度收益均包含在合并报表中。故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且被并购企业当年又有收益, 那么权益法下合并利润表中的收益一定会大于购买法。对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是一样, 由于在权益法下要将被并购方合并日前的留存收益 (500万元) 转回, 在购买法下则不需做此笔调整分录, 这样就会使权益法下的留存收益大于购买法。

(3) 对合并日后合并报表的影响。由于在合并日购买法下多确认了100万元的资产总额和100万元的商誉, 合并日后, 购买法下会有较高的资产折旧费和商誉的摊销费用, 相对于权益法各期营业利润会偏低。另一方面, 权益法按较低的账面价值 (500万元) 而不是公允价值 (600万元) 对资产进行计价, 会形成秘密准备。合并日后, 如果企业按公允价值出售账面上被低估的资产, 会即时地增加资产处置收入100万元并相应地增加每股收益, 但这种收入并不等同于从正常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营业利润, 因而会粉饰会计报表, 误导信息使用者。

三、政策分析

从对权益法和购买法的会计处理分析中可以看出, 相对于权益法, 由于采用公允价值, 购买法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更强, 目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相继废止了权益结合法。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广泛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但在企业合并中仍然保留了权益法, 这与我国的现实国情是分不开的。

(1) 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控股企业。我国的许多并购行为都是政府决策的结果, 且大多发生在国有控股企业之间。从经济实质上分析, 这些并购仅仅是国有资产的调拨, 并不会产生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 也不会对相关者的利益造成影响, 因此采用权益结合法更为合理。

(2) 权益法有助于我国实现企业并购。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通过合并, 扩大规模以增强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权益法下, 企业的报告收益较高, 对企业股东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同样的并购行为如果采用购买法, 可能会使企业合并后的账面利润大幅度降低, 甚至发生巨亏, 很多并购活动就有可能因此而流产, 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整合。

(3) 权益法操作简便。我国资产评估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购买法需要对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同时核算商誉, 而权益结合法只需将参与合并企业各方的资产账面价值直接加总就可以了, 比购买法易于操作和掌握, 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黎明.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权益结合法的认识[J].财会月刊:会计版, 2007 (12) .

[2]惠言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研究, 2007 (6) .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对策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类型企业与日俱增。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1],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具体38项准则,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目前,该准则已经逐步在全国范围的企业内实行。相对于1992年的会计改革而言,本次改革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其深度、广度均超过前者,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 新会计准则主要修改的内容

1.1 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1]。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后进先出”法,即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原材料存货的价格;“先进先出”法,是参考最早购入原材料存货的价格。

1.2 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1]。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1.3 会计计量属性 新的会计体系将按照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计量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模式[1]。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国际会计准则来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

1.4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1]。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国际会计准则中,允许资产减值转回,但是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不可以转回的。

1.5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1]。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1.6 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1]。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1.7 证券投资 新准则要求,交易性证券投资期末应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2.1 存货准则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的存货准则下,原材料价格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机械制造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将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会计利润。

2.2 投资性房产入账方式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被计入了固定资产,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因此,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物业的升值与否,将提高(降低)其净资产和净利润[2,3,4]。该变化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在存货中核算的企业,执行新准则后,会减少企业的流动资产,降低流动比率。

2.3 “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能够更清晰的反映企业营业利润的构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掌握更详细的信息。“公允价值”也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非货币(即实物)交易中易产生的收益,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现实中只是利润表上的一个数字。

2.4 资产减值准则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中以账面价值填列财务报表更符合资产的定义,反映的资产更加真实、准确、可靠[4],资产减值部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反映在资产中。新准则的实施,使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这一手段失效。

2.5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2]。债务重组收益可以纳入利润,又可能存在包装利润的风险。

2.6 合并财务报表方式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

2.7 证券投资准则的修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证券类投资市价比成本价高,而公司并没有抛出实现收益,账面盈利并可以计入当期收益,使得证券投资的账面盈利也能成为净利润。

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3.1 强化准则的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由于新、旧准则存在较大差异,新准则涉及内容广泛,存在高难度内容,因此,财会人员必须要强化新准则的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面领会新准则的内容和实质。在进行报表分析时,要充分了解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与报表数据结合,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报表。

3.2 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5]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明确职责目标,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和判断能力,从而规范、合理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3.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 企业加强信息管理,及时获取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及相关部门如税务机关的信息等[5,6],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系统不断的分析与复核可以消除财务数据作假的现象,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2.

[2]褚晓春.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J].法制与经济.2007.

[3]刘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4]吕兵,张庆.浅析新会计准则中财务报表的变化[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6)

[5]何松,陈洪强.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8

上海网友:cj

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其收益的抵销

(一)内部权益性投资的抵销

1、抵销分录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合并价差(借或贷、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少数股权%)

2、合并价差

(1)产生原因:由于母公司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第三者取得子公司股份,支付给第三者的价款高于或低于发行该股份的发行价。

(2)合并价差的计算

合并价差=母公司内部权益性投资-被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比例=股权投资差额。

(3)报表列示:合并价差属于“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调整项目,在合并报表中应单独列示于“长期股权投资”项下。

3、少数股东权益

(1)含义:反映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中的权益,表示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拥有的份额。

(2)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1-母公司在子公司投资比例)

(3)报表列示:在“负债”类项目与“所有者权益”类之间单列一类反映。

【例1】母公司拥有子公司80%的股份,年末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帐面值为28000元,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如下:实收资本26000元、资本公积4000元、盈余公积2000元、未分配利润1000元。

借:实收资本26000

资本公积4000

盈余公积2000

未分配利润1000

合并价差1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8000

少数股东权益6600

(二)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抵销

1、抵销原理

(1)子公司本期净利润已包括在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少数股东本期收益,合并报表实质上是将子公司的本期净利润还原为收入、成本费用处理,那么必须将对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予以抵销。

(2)因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子公司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已包括在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及期初未分配利润(或其他所有者权益)帐上,应予抵销。

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出现了大批巨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是我国现已加入WTO面对国际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企业集团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1995年2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为规范我国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1月1日实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要求、方法和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财务会计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新准则合并范围有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或简称合并范围)是指可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范围,以控制为基础进行确定。要明确哪些子公司应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哪些应被排除在编报范围之外。确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合并报表的信息含量乃至其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合并范围的直接影响。随着并购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相关规定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1.控制的定义不完善

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新准则中把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但本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仍需改进, 新准则中对控制的定义仍不完善。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的有关规定,可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或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或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损失,或者有权收取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就应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因此,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可以对合并范围进行规范,能够明确哪些可变权益实体应纳入合并范围,增强准则的指导作用,给企业合并政策和将那些实体纳入合并报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复杂持股合并原则的选择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会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持股情况,如间接拥有及直接和间接共同拥有等。新准则中规定没有就如何计算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的规范性说明,由此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为不同的会计人员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会计信息不同。

例如,假设有甲、乙、丙三家公司,甲持有乙60%的股份,乙持有丙60%的股份。那么按照加法原则甲持有丙的股份是60%;而按照乘法原则,甲持有丙的股份是60%×60%=36%,两者相差24%。可见在实际中相同问题,由于采用方法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实际上,由于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但加法原则更能真实的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公司的表决权资本数。

3.股权控制和实质控制的关系不明确

新会计准则强调以控制为标准界定合并范围,但对暂时控制并未明确说明。从字面上理解,是不满足股权控制的情况下,才适应于实质控制。但是,股权比例仅是一种形式,实质控制才是合并基本前提,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所能控制的资产负债、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规模和实现程度。因此,相对于股权控制来说,实质控制才是真正的控制,母公司不应当将其不具有实质性控制权的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但由于有关时间规定比较含糊,缺乏操作性,按照这条规定,上市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可能以暂时控制而非实质控制为借口,不编合并报表,这样无法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因此建议应该明确“暂时控制”的含义,可将其界定为短期投资,明确与企业会计准则概念一致,即通常是易于变现、持有时间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的投资,并且在新的准则中最好隐含该条款。对于期限,可规定期限为一年内。

虽然新准则中规定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占多数表决权。但是,新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仍有企业不满足准则中所列示的四种情况,但仍然实质上控制着被投资企业的现状。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好的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提供更合理准确的合并会计信息。

4.特殊经营企业是否纳入报表合并范围

(1)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很大的比重。在我国这种环境之下,公有制企业控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背后往往有各级政府的左右,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与控制其的公有制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很可能成为这此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业操纵的工具。此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逐步脱离财政核算体系,提倡自给自足,自己搞创收,甚至投资办企业。有必要在合并准则中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问题,如果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事盈利活动,则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这些非营利组织是否有必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怎样确定合并范围?可以说,我国很有必要对涉及到非营利性组织的报表合并问题进行规范。

(2)合作型法人企业和合作项目。合作型法人企业的法律性质更类似于合营企业,其权益分享方式接近于:共同控制资产,如输油管道;共同控制经营,如合作开发石油;共同控制实体,如合营企业中的一种或其混合体。而合作項目是那些不具有法人性质、独立核算、采取一定方式分配收益的组织,如合作开发房地产,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房。对于前者,应按照合作合同、章程的约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不论分享权益比例是否超过50%,都应参照合营企业采用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而对于合作项目,不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应由合作方各自单独核算或成立非法人企业独立核算,在编制合作方个别财务报表时再还原为各自的经济业务,相当于汇总报表。该项目类似于共同控制经营一样,不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也不存在权益法问题,因投资和投资收益均是抽象项目,反映不出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方面,当一个公司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某母公司的子公司时,如果该公司不承担子公司经营风险,只是向母公司按照约定收取固定的承包费、租赁费或托管费时,说明母公司对这些子公司的经营仍然进行控制,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因此母公司仍将这些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对于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公司来说,可视为向这些子公司提供劳务而收取的收益,可作为其他业务利润,而不纳入合并范围。另一方面,当母公司向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收取固定的费用时,母公司对子公司不再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缺乏了对他们控制的实质条件,不纳入合并范围。而对于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公司来说,盈亏风险均由他承担,,而且承包,承租和委托经营的期限较长,预期在期满时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取得这些子公司所有权时,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这些子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5.提供分部报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发布了第131号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是对14号会计准则的修订,用以规范分部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4年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1997修订),要求上市公司与正处于上市过程中的公司,应提供分部报告,同时鼓励其他非公开交易企业自愿提供分部报告。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一分部报告》是首次全面的对分部报告有关问题进行的系统全面的规范。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可能涉足不同的行业,跨越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在这样一个集团内就产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盈利水平可能差距较大,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可能复杂多样,潜在的成长机会也会有很大不同,而一张合并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而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给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带来许多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可将分布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财务报表一起提供给报表的使用者。因为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仅仅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某些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汇总合并的过程会掩盖掉一些重要信息,使合并报表存在不少局限性。同时提供分部报告,可以时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到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揭示出一些业绩欠佳的投资结果,尤其是在与集团的主要经营没有太大关系的行业方面的投资。而且,当一个集团具有多种经营时,提供分部信息有利于评价这个集团的风险或预计它将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情况。

6.合并范围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1)合并日的确定。合并日是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控制权实际转让给购买企业的日期。合并日是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会计事项都要依据合并日来确定,如企业合并调账日、合并资产负债表日、合并企业确认被合并企业损益日期等。目前,我国确定的合并日确认标准是:并购协议已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購公司和被并购公司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并购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超过50%);并购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并从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

企业合并涉及的重要日期还包括:协议日、董事会批准日、股东大会批准日、评估基准日、产权交割日、营业执照变更日等。根据上述确认原则对以上日期进行分析确定。其中,股东大会批准日,是股东大会批准企业合并方案的日期,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批准合并方案意味着合并方案可以正式施行,所以股东大会批准日应当被确认为合并日。

(2)合并范围变化时年初数的调整。按照我国相关的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在合并范围发生变化时不调整年初数,但要对购买或出售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披露。但本人认为合并范围变动时,变动年度合并报表年初数是否调整,应视合并报表范围变动的原因而定。

①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引发合并范围变动,应当调整变动年度合并报表的年初数,就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执行和会计差错从未发生过,追溯调整报告年度合并报表所列示的年初数,以增强会计信息纵向上的可比性。

②由于发生亏损或经营规模扩大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发生亏损或经营规模扩大,原先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按规定纳入合并范围,年初数不必调整。此项变动不属于企业会计差错更正,只是因为子公司本年度内自身情况发生变化,根据重要性原则或为了加强对亏损子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③由于增加子公司或减少子公司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由于增加子公司或减少子公司,或由于母公司控制权受到限制引发的合并范围变动,实质上是母公司控制范围的变动,合并报表的年初数不应当调整,以保持会计主体的延续性,而这种会计主体正是以母公司控股能力来界定其空间范围的。如果不区分具体原因一律调整年初数,忽视了不同时点上母公司控制范围的不同,实际上恰恰破坏了同一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结论

上一篇: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作文下一篇:丽江生态旅游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