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1

[摘要]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实际意义的,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问题、聚焦问题

首先,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罗列问题;第三,教师围绕所寻找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循环思考,依据本校、本学科特色,最后确定将进行研讨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应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通过本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解决其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挖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现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去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规划“校本教研”活动

听课后,活动组织者根据确定的研讨主题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好活动环节,做好人员、材料的准备,明确活动分工,确定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地点,确定反馈记录、主导总结的教师。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

规划活动计划后,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在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中要关注:

(1)教师的自我反思。用心去琢磨、去设计,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探讨,进而反思,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出现之后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2)参与研讨的教师每个人必须有负责任的发言。通过集体备课,每位参与者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将各自的思考讲出,进行碰撞和交流,寻找共性和个性差异。

(3)集体的智慧。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教研活动提升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让青年教师先发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教研氛围将更活跃,大家的发言交流就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听课观察

教学策略设计好后,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策略,由授课者将集体智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进行听课观察,关注所设计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并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评课分析及时总结,教师反思、提升

通过“行动”即授课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策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是否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策略。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调整预期安排的教学进程。通过教师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针对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反思,并逐步将问题解决。

六、校本教研的持续性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教研过程应咬住问题的尾巴,连环推进,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有新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会拓展开。

研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观察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进?对研究的认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是否提高?研究过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质疑、回应同伴的技能;剖析自己的技能;倾听、评课的技能)。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2

1.机制呆板。新学期伊始音乐教研组所有教师也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撰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小结,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但许多老师都是流水账似的写小结和计划,缺乏思考和创新,多半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即使开设公开课也是轮流坐庄式的,积极性不高。校本教研活动没有把学生、学情作为立足点,更没有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出发点而有效开展。

2.教研虚假。音乐教研组活动都是按照惯例简单评课,填写学校存档的表格,抄写和阅读学校印发的理论文章,音乐老师参与性和主动性较低,根本没有深刻的教研意识,甚至只是在一起聊天谈家常,这样的教学研究难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火花。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3.管理缺失。音乐学科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部分学校教研组长缺乏教研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学校音乐教研组寄生在其他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没有足够重视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认为音乐学科教学在学校起点缀作用,逢节日编排节目搞一台晚会就万事大吉,偶尔培养出一个艺术特长生,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组就获得充分认可。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音乐教研工作不能高效开展。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广大音乐教师要自加压力,努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一贯的教研方式,在教研的夹缝中求生存,开创适合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的教学研究新天地。我校音乐教师进行充分酝酿和深刻思考,创立了适合中学音乐学科教情的校本教研方式。

一、创设沙龙式的教研模式

每次教研活动都根据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兴趣特点推荐一喜的局面。

世事如棋局局新。学生在变,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不应是僵死的教条。教育不是短暂的工作,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虽说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完全控制的,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个教研活动主持人,并由该主持人确定一个课题,全组教师根据这个课题进行教研活动。如对“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校本课程的开设”、“音乐教师基本功提升的思考”、“音乐高考分析”、“音乐欣赏课的模式探索”等一系列与教学工作相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

二、建立录评研讨课模式

根据我的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点评,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录评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开课录评模式,另一种是随机点录评课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打磨,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录评课为所有老师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影像资料,这套资料记录了老师们教学成长的历程。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对照录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了教学形象。一名音乐老师通过录像才发现自己多年的教态需要改进,他总喜欢坐在钢琴旁,不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学气氛沉闷。之后他不断地努力改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搞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同课异构展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音乐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气质内涵产生了截然不同教学风格。为了吸取他人的长处,我们决定经常性地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就是按照同一教材的同一课题,由全组音乐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重新备课进行碰撞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研讨,扬长避短,全面改进教学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们清晰地观察到每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同课异构”下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思路活了,话题广了,校本教研更加深入。“同课异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光照亮了他人,也使我们扬长避短,增长智慧。

四、学习是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的,音乐教师不能停留在原点裹足不前。面对现代中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们必须制订音乐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否则就会被迅猛发展的教育大潮所淘汰。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重温《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写作是音乐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板,音乐老师平时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总结经验,导致职称评定和提升层次之时缺乏有力的材料。音乐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找准写作切入点,从很微小的话题入手写一些教学反思和体会,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定的写作能力;网络时代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发掘,我们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省、市、县、校开展的各层次的信息化与教学大赛,通过教学竞赛不断磨炼、花烂漫的时节,你将在丛中笑。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2]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

[3]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新课程研究.2009.12.

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专业品牌

———对技工学校专业设置的一些思考

(丹阳市技工学校,江苏丹阳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各行业对技术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技工学校如何适应市场,如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训各类人才,这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市场经济的巨浪,直接挑战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作为牵系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技工教育体系,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如何使技校专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在技校中大力造就一大批符合自身经济要求,有较强技能的、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并熟练掌握心智技能、新型技能的能手,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这是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

当前的技工学校专业设置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体制的变革,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凸显。专业设置表现为专业偏窄、科类单一、低水平的重复设计,这样浪费财力、能力,不适应工农业生产企业部门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技校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处在这样快节奏的经济市场大潮中,企业经营、生产部门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招聘或短期突击培训急需的实用人才,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不少技校毕业生改行,所学非所用,浪费人才,制约了市场经济发展,随着项目的更新与发展,每个层面需要不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专业品位不高、毕业后难以胜任岗位,这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有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媒体到社会上找专业人才。

我们的专业设置还表现在设计专业无连贯性、无代表性、更无渗透性。技工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有的档次偏高,不受社会上大、中、小型企业的青睐,究其原因,基础理论课“超额”,实践操作吃不饱。实践证明,现有的对市场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是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过硬的操作基本技能,最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全过程的这样一大批人。而从现实来看,目前这些人都不能一一到位。这就造成分配到企业的毕业生流离于外,达不到需要的点子上,往往有机械专业的人才不对口、不对路,到外面跑营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磨镜片、做皮鞋等。这样的专业不对口,直接影响技校毕业生的声誉和质量。

结合现行的教育专业设置状况,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总结,提出解决专业设置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调查,把握市场需求。

技校走向市场后,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分配问题,在办学上转变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强化市场调查,把握准确经济信息,与地方经济部门如劳动保障局、计经委等有关部门及招工企业多联系,打主动仗,摸清各企业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提升音乐教师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是音乐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题研究将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成果汇总进行推广,也可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通过研究能增强音乐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课题研究也是广大音乐教师个人的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和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选题的切口从小处入手,不可好高骛

劳动力需求的种类、时间、人数,超前地对市场进行评估预测,主动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把信息收集、预测、整理、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放到主要议事日程中,准确捕捉信息,建立恰当的专业信息库,快速传递和架起市场经济和专业设置的信息和桥梁,有的放矢地培训市场经济急需人才。按照市场企业需求,设立市场经济人才开发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专抓信息调查,建立人才库,为迎接市场挑战,千方百计地做好专业预测工作。

二、优化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抓起。

在2006年我校立项的镇江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优化技工教育的行动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技工教育”的理念,“优化”就是思考和实践技工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骨干企业、支挂产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适用型建设后备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大文章。其核心是专业设置的优化。目前,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大力改革,将准确的合理信息转化为技校专业的设置平台,对旧的无益于能力培训的教材大“砍”特“砍”,要有大胆的意识,要有经济发展“前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企业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就是随着当前企业发展的深入,一些新技术必将得到推广应用,而英语、计算机能力应用将成为每个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所谓个性,就是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淘汰过时的教材。专业课和实习操作课要大幅度增加,以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保证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打造专业课和实习操作技术精品名牌,保证技校学生既懂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有相当熟练的动手操作本领,保证技校所设置的每一专业都具有独立社会效益。

在专业调整方面,要设置复合专业,提倡在学好主专业的基础上,再自修1-2门专业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及寒、暑假时间,对于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第二甚至第三专业证书。

在培训教学方面,要走出校门,主动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我校举办的电气焊、电工培训班,采用了周末派教师到企业授课的方式,这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专业设置要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主动与县、乡一级的专业技术部门远,大而空。如我们研究的课题《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该课题范围选择从我们县内民间音乐、民歌、淮剧方面入手,通过发动学生参与,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和论文撰写,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该课题不但成为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料,更重要的是整理了我县即将消失的民间音乐文化。课题研究可以从校级课题入手,随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亦可参加更高级别的课题开发研究。

当然,我校音乐校本教研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仍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创新音乐校本教研方式,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音乐校本教研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转变教育形象。

摘要:音乐学科在很多职业中学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学科,学校没有认识到开设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课时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音乐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学校音乐教研工作也不能常态化地认真进行。作者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音乐校本教研方式,开展诸如重温《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开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写作能力等活动,有效发挥音乐校本教研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3

一、 解决认识问题,为开展校本教研打下思想基础

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他们改变学校薄弱面貌的信心。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校本教研问题。

1. 正确认识薄弱学校的后进生问题。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这个一般规律。建立管理机制与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精神和利益需求,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共性。然而,薄弱学校在发挥教师作用的过程中又有自身的特点,即个性。

我们开展一年多的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薄弱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依靠教师的关键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看待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就会产生认识偏差和消极情绪。比如,拿后进生与优秀生比,越比越没有信心,却不拿后进生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其进步;对后进生的缺点越看越多,优点越看越少,从而失去耐心;对后进生只盼其快些进步拿到好成绩,为自己争得名气和面子,但现实又往往使得越盼越没有信心……教师的这些观念和做法,一方面会影响学生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教师逐渐产生负面心理阴影,即认为“后进生难以炼成正果”,何必枉费心机。因此,薄弱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积极地引导教师树立“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和有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前提”等基本理念,然后将这些认识和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 明确转变后进生的基本途径。薄弱学校后进生多是其特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后进生进步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遵循教育活动共同规律的同时,找到后进生的特殊教育规律,是转变薄弱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薄弱学校的教育必须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帮助后进生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追求的健康人生之路,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怎样做这样的人等。后进生一旦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的学习便有了方向和动力。另外,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主要还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他们缺乏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3. 要正视现实,敢于改革,善于改革。薄弱就是差距,只有正视现实,科学对待差距,改变薄弱面貌才能对症下药,产生效果。不敢承认薄弱,越遮掩就会越被动,越走向薄弱。可见,承认薄弱是转化薄弱的开始,对薄弱点认识越深刻,加强的措施就会越正确越有力。

看清了差距之后,敢不敢改革,是否善于改革更是重要的问题。

现实中,不少薄弱学校由于牵涉到教师利益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不敢改革的现象。有个别校长甚至担心改革失败,遭人耻笑,只是在小圈子里小打小闹,形式上应付一下。他们没有认识到,即使改革失败也比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更有价值,因而错过了学校的发展时机。

善于改革主要是方法策略问题。正确的方法策略,一要符合学校工作的规律和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凝聚人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三要结合实际,便于操作。

4. 认识薄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许多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有偏差或不到位。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部门的事,自己的责任是教好书育好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搞什么科研。其实,从实际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科学研究,而不一定要搞什么大课题,做多高深的大学问才是科学研究。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更多,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更尖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更多更复杂,不去研究,这些问题又怎么能解决?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反思、案例研讨、教学随笔、专家引领和借鉴吸收外地经验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和行之有效的。 “问题就是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校本教研”,这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最基本的认识和定位。

二、学习先进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找到努力方向

薄弱学校在其形成过程中积累了比较多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同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提高是主要矛盾。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突破口。

薄弱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异常艰苦、不易见效的工作。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一些新崛起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提高后进生相对集中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育理念问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相对的,是在其自身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教师能够树立起对后进生教育信心的思想基础。

2. 集中力量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排除干扰,把主要的时间、力量和智慧集中用来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要分散和削弱教育教学力量,更不能因意见不一而搞内耗,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力量保证。

3. 教育教学方法问题。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健康成长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怎样教,教师就要怎样教,不要追求按部就班的“规范”教法。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是后进生教育的有效方法。

4. 管理问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管理、学生学习和行为规范管理等都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来进行,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除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外,这些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兵教‘兵、在‘做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东庐中学的“集教案、学案、笔记为一体的讲学稿”等。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经验,推进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校本教研。

三、 真抓实干苦干,确保校本教研真正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我们从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脚踏实地地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一些成效,有关课题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以 “七课一反思”实现校本教研常态化。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尊重、解放学生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智慧为基础,以激活生机为追求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即以“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集“教、研、训”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的进修培训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2. 以 “三课并举”实现校本教研有序化。“三课”即常态课、展示课、听评课。做法是:关注常态课,以其作为发现问题的着眼点,每天抽取一些学科和班级组织随机听课,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推举展示课,让其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亮点,每月轮流推选教师代表上课,学校、教研组写出评估报告,让教师观摩交流后移植;研究听评课,以听评课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对常态课、展示课,及时组织教师评议、研讨,并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等,每月收集教师的反思、案例分析进行评比。

3. 用“磨课”促使青年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加快成长步伐。借助“公开课”、“竞赛课”等,让备课组成员一起参与“磨课”,能让青年教师较快地深刻理解教材,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总之,农村薄弱学校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认识和定位正确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努力探索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的有效途径。近两个学期来,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的学科进入了全市前列,教师参加各级教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人数也逐步增多,有近两百篇论文参加各级评比,获一等奖的有近百篇。

(此论文为玉林市级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 篇4

校本研修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有效载体,目前,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怎样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开展“内涵式”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由宣传倡导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认可

开展宣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校本研修相关知识宣传。如什么是校本研修,为什么要开展校本研修,开展校本研修的方法及途径等等。可采取召开专题辅导会、印发资料、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再认识。二是教育发展形势宣传。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开展研修工作,提高专业素养。三是教师岗位竞争形势宣传。随着学生人数的锐减,特别是撤点并校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岗

位与现有教师人数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内涵式”的教师岗位竞聘工作近在眼前,只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才是教师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四是利用营造文化氛围宣传。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中,要突出“研修”成分,特别是在年级组办公室,教研组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处室,要营造“学术研修”氛围,耳濡目染,达到宣传效果。当然,宣传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教师反复听,反复看,反复想,形成宣传―倡导―理解―认可的心理认知流程,逐步更新教师理念,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由感性学习逐步过渡到理性反思研讨

不管做什么工作,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了降低校本研修工作的难度,一是以感性学习为主,学习形式主要包括理论文章阅读、专题辅导、教学观摩、教育信息技术培养等等、难度较小、教师容易接受,便于工作开展。二是以理性反思研讨为主,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师个人工作实际,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类反思研讨活动,主要包括个人学习体会交流、教学反思、

教学问题研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等,两种方式交替运用,综合运用,不断强化,促进教师研修习惯养成。

三、由阶段重点安排过渡到长期系统安排

现在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有两种不正确认识:一是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只要有一些文字痕迹应付上级检查就行了。二是认为只是一阵风,过一阵就不搞了,基于此,在工作安排过程中,特别是活动初期,要以阶段性安排为主,安排必须具体,一是能量化的必须量化,如理论学习、反思交流、教研组活动等必须有具体次数,二是能表格化的必须表格化,对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教师操作,也能把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三是突出阶段重点,由于校本研修涉及的.面很广泛,教师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放任自流,由教师随意开展,就会影响工作质量,所以,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师实际,明晰阶段性研修重点,这样,既是对研修工作的一种管理,也是对研究工作的一种培训;四是明晰任务时限,明确阶段性研修任务以后,还要明确完成任务时限,并附有监测办法,确保研修任务落到实处。

随着研修工作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教师研修习惯基本养成以后,学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管理,可做长期系统的工作安排,把研修的时间留给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

四、由个体带动逐步过渡到群体研修过渡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先行者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更是这样,一是充分发挥业务管理人员的作用,主要包括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政教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等,要求这些同志在做好研修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自身的研修工作,收到“其身正、则令而行”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作用,在我们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有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等。首先要组织这些同志开展各类培训辅导、示范观摩、挖掘其内在的培训资源。同时,要强化措施,调动这些同志研修的积极性,要让其他同志感到这些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都在研修,我们更应该研修。三、充分发挥基础好的教研(备课)组的作用,教研(备课)组活动是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

有效载体,受组长责任心及工作能力,组员人数及个人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教研(备课)组活动的效果不尽相同,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讲,可以从基础较好的教研(备课)组入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如大力开展听评“教研(备课)组活动”活动,先听后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采取措施,让一个人带动几个人,一个组带动几个组,逐步形成群体研修的良好局面。

五、由强制要求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过渡

在工作开展初期,为了推开工作局面,学校的强制要求比较多,但这些都是短期行为,要使校本研修工作长态化,必须规范管理,一是形成职责体系,要让校本研修管理者及参与者明确,“我”该干什么。二是形成目标体系,要让校本研修管理者及参与者明确“我”该干到什么程度。三是形成制度体系,在修订制度工作中,要加强对工作漏点及盲点的覆盖,同时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制度的知晓率,便于制度的落实。四、形成评估考核体系,可采用自评、同伴评及学校评等方式,要让参与者

明确自己研修工作效果怎样。五是形成考核结果运用体系,在考核结果公示确认的基础上,将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岗位竞聘、评优树模、职务晋升等方面,不断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篇5

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小学校 史瑞峰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依靠领导推动,教师主动,制度保障。

在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学校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在传统上打转转,一边大喊教学成绩的重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边依旧鼓励教师题海战术。制度里明确规定一周不少于三小时的教研时间,却仅仅尘封在档案盒里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于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处在低糜状态。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带头人,校长的推动作用实为重要。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引领人,校长自身要充分认识教研活动意义所在,积极组织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各项制度,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氛围,保障充足的教研时间,促使教师参与的同时,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实践证明校长亲自抓哪项工作,哪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我们的乡镇联片教研更可谓兴师动众,活动效果却甚微,实效性差,关键原因也是领导不够得力,教师没有主动积极参与。

为此,学校要反思教研活动的问题所在。是不是做到了四有:有计划、有主题、有评议、有综述;是不是做到了六到位:准备到位、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效果到位、校本教研奖惩制度落实到位,鼓励多参会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有备而来,观点明确,自然

收获颇丰。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障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相信积极开展有效实效的校本教研,必将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要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1、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

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

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

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

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要加强课题研究

1、注重选题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课题选择是其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阶段。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兴趣、特长,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范围、难度,也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方向、价值等等。教师要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排序选出最急需解决和最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确定自己可能进行研究的课题。

2、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教师实践。

在实际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够,与研究成果与教师实践脱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边行动,边反思,在我校,我们提倡以案例为主的课题研究,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如何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是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求真

怎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才有实效 篇6

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工作永恒的主题。要想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统称。它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研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的培训活动。

结合实际,针对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它的实效性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1、加强教研组活动。

靠教师个人的能力,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加强同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困难或者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之中的互助与合作,以教师教学行为中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和开展研究。

2、教师个人的自我发思

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记”形式归纳出自己新的体会、见解和观点。这种方法对于第一线广大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研训”。

3、骨干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教研的氛围,进行教育交流。同时,还应注意隐性的专业引领,倡议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7

王生:学校不同, 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可能也会不同, 具体操作方式也会不同。教师素质与基础参差不齐, 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

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备课、听课、评课。首先我们会制订一个活动计划, 通常是四五位教师分成一组, 每人轮流做一节课, 做完课以后, 其他教师就开始评课, 在评课结束之后, 教师还有一个后续的改进活动。可以说, 原来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研究如何备课、上课为主的现实性活动, 看重的是眼前问题, 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上。我认为这种形式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 如明天的课怎么上, 没有想过或很少涉及明年的这节课要怎么上。我认为这种教研只能说是一种活动, 谈不上研究, 缺乏像课题研究那样的研究论证, 缺乏后续成果。

校本教研就有所不同, 它是以问题为核心、以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为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提高性研究活动。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注重两点, 第一是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以问题作为一个小的课题去研究。这个研究可能和课题研究类似, 教师在前期发现问题之后, 要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 可以上网或者阅读文献资料与书籍, 首先要学习和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外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研究。我觉得校本教研突出的是对问题的研究, 探索的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 它不是要研究明天的课怎么上, 而是要考虑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或同类型的课时我应该怎么上, 要怎么处理问题, 是要研究出一种策略性的东西, 探索规律性的策略。我认为这一规律性的策略研究出来之后存在一定的科研味道, 这是一种成果, 对以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我认为, 这就是校本教研的新意。

现在, 我们学校正在努力推校本教研, 即各个教师要不断地研究问题。例如, 房山区现在正在做“课堂质量评价”, 我们学校是一个试点校, 重点探索课堂质量评价到底应怎么做。开学初期, 我们会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诊断性评价, 然后评议、改进。我们会根据开学初的诊断性评价确定一个学年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就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中期时我们会进行指导性评价, 着重探讨开学初确定的这个问题各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解决的, 有哪些成效, 进展如何, 下一步要怎么做。最后, 一学年结束之后, 我们会有个终结性评价, 反思这一年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反思一年的课堂质量评价, 就是从课堂当中发现一个问题, 用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地构建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形式, 用这种形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也会不断地提高。

通过在本校近十年的管理实践, 我最大的感受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快的途径就是做课题, 做出成效。在上一个五年规划时, 我们学校申请了一个校本课题, 这是北京市规划办立项批准的课题, 有经费资助, 现在我们又申请了一个。我们学校会将立项课题作为一个大课题, 将其分成各个子课题, 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 选出组长与组员, 之后去研究各个子课题。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问题, 我们让教师主动去学习, 可能有些困难, 但是一旦要做这个课题, 就得学点东西, 不然没有办法做, 也做不出来什么成果。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教师自主地学习, 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能够让几个教师形成团队, 产生团队意识, 共同研究。研究团队的合作、同步提高、资源共享, 这是教师进步的主要渠道。各个教师相互之间都有长处, 但是不管是普通教师, 还是校长或者干部, 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弱项, 那就是不会写论文。每个研究小组最后要写一个子课题报告, 这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哪些?

王生:校本指的就是以校为本, 立足本校的实际。而各个学校的实际是不同的, 教师不同, 生源也不同, 其家庭背景也不同, 诸多因素造成了校本只能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来开展一些校本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应具有不可仿制性。假如校本可以仿制的话, 就没有了校本的含义, 就变成普遍的了, 没有了自己的特性。基于学校自身, 以校为本, 根据学校的实际来进行教研活动, 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方法。

校本教研应具有整合性, 指的是要整合学校的一切资源, 如人力、物力与财力。在上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 我校所做的课题就是“利用社会资源, 同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 这实际就是在整合我们学校前勤的、后勤的、党务的所有资源, 将其整合, 让其参与。上述仅仅是针对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 还应整合社区资源, 学校应当研究在教学当中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当中。为此, 我们建立了一个资源库, 包括学校、家长、社区等所有资源, 学校会组织教师去学习、培训, 进行交流, 做课题, 做校本教研。为了提高教师的学习质量, 我们也开展了许多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读书沙龙”等。我们针对不同的课题安排了教师培训, 有外出培训, 也会请专家进行培训, 举行沙龙性质的交流, 并在交流之后进行问题研究。

校本教研应具有主动性, 即要能够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当前五年规划我校申请的课题是“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 整合教师工作中的问题, 使课题研究和教师日常工作为一体, 这样教师的主动性就会有所提高。

校本教研应具有时效性, 即通过研究, 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让教师与时代共进步。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服务教育, 并构建了服务型课堂。服务型课堂的“服务”理念是什么, 如何评价, 我们学校就是要对其进行研究。之所以没有将其叫做一个模式, 是为了不将教师框在里面, 因此我们强调的是理念与核心词, 强调如何评价。我们服务型课堂的理念是以尊重为核心, 以服务为载体, 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王生: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形成了以行政引领为主、自由结合为辅, 逐渐到以自由结合为主、行政引领为辅的形式。这也是一种探索。刚开始的时候, 活动与人员都是领导分配, 几个人一组, 但是这种形式往往研究味并不是很浓。我们学校的周生利老师, 是语文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 建立了一个工作室, 教师自由报名参加, 不是行政命令, 而是自主的, 群众性的。我认为这种活动的氛围, 其研究的意味就会很浓。我认为今后要慢慢地过渡到这样一种形式:我愿意做研究, 我就参与进来, 这样每个人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

还有就是以课题为引领的校本教研。不管是北京市规划办批的课题, 还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小课题, 我们都要构建“服务型课堂”这一大课题和其他比较小的问题形成的课题, 都以它们为引领来做校本教研。

另外, 课题研究要系列化。一个研究问题可能一年能够结题或者不能够结题, 假如在一年的时间内结题了之后我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围绕课堂与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将其做成一个系列, 将市规划办批的大课题分成各个子课题, 分成小组, 实现课题的系列化。这也是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事情, 之后我们会围绕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研究, 组与组之间能够交流,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促进。

《中国教师》:贵校为有效校本教研创设了怎样的氛围与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王生:时间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校一直在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刚开始排课表的时候, 尽力实现周一上午是体育组活动, 那么就会努力让体育老师在这一天上午没有课, 实在不行的话, 就让体育老师前两节没课, 开展体育组活动。但是班级多, 教师人数也多, 在时间保障上就会比较难。

在经费方面, 周生利工作室就有自己的经费, 大约在1万元, 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购买一些书籍与学习资料, 也能够外出学习与培训。我们让教师开拓视野, 也创造一些机会, 搭建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我们也会给教师一定的任务, 让教师申报不同的课题, 这些课题都是要结题的, 结合这些课题给教师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如建立工作室、请专家培训。

目前影响校本教研的另一个因素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一线教师通常都比较忙, 从学校来说, 不管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 压力都比较大, 事务性工作也比较多, 还有就是家长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很高, 这些都是导致教师压力比较大的原因, 教师也就没有时间琢磨其他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安全, 班主任、普通任课教师都是如此, 先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才会考虑如何才能将课上好, 假如时间允许的话, 还要进行家访、处理个别生的问题, 之后如果有时间的话, 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并且教师行业女同志比较多, 还要承担较大的家庭责任, 时间就更少了, 很难谈得上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 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生:强化教师学习应该是每个学校都在做的, 我们比其他学校做得比较早的方面就是建立了工作室, 一个是学科教学工作室, 聘请四位专家, 音乐、语文、数学与英语学科的, 这是因为当初我们只有这四个学科的专家主管学科教学工作;一个是班主任工作室, 张红老师是这个工作室的专家;一个是科研工作室, 聘请原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副校长陈瑞颖, 这位副校长就是搞科研出身的, 指导我们做科研。这三个工作室加上之后又建立的周生利工作室, 可以说工作室中专家的引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知道怎么做, 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做, 理论知识相对要差一些, 专家的指导让教师不仅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能够举一反三, 实现自身“造血”的功能。专家的引领对我们学校校本教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学校也建立了领导带学科的制度。学校领导根据其特长深入一个学科来做校本教研。领导做的具体工作可能不多, 主要起引领作用, 领导和教师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是领导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价值。

此外, 和我们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的学校也比较多, 尤其是那些山区学校,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派1~4个骨干教师全年支教一年。每年除了支教之外, 我们还会做一些活动, 例如教研活动、总结活动等。这些活动对教师素质会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与新教材教学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王生:校本教研的重心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与教材的关系, 准确把握新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在我们房山区正在搞“三说”活动, 即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 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中国教师》:关于校本教研, 您还有何建议?

如何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8

1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创设网络教研平台,如教育博客、QQ交流平台、交流论坛、留言板等板块,为网络教研搭建多个交流平台,为网络教研的开展创设空间条件。

2建立网络教研制度。针对网络教研开展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教研制度,制度要对网络教研的开展提出具体的开展思路、操作方法、评价机制等。

3抓好抓实网络教研过程。网络教研过程要精心组织,要提前确定好活动的地点,准备好器材,安排好人员,组织好流程,组织者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好网络教研的开展,确保网络教研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4建立反馈、评价机制。网络教研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必要的反馈、评价机制,对活动、对教师等进行考评和反馈,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性。

二、网络教研形式的优势

1网络教研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听课教师在不受评课地点的约束下,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作出有建设性的评价。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开展研究、共享成果,这是传统教研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

2网络教研形式,使信息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对于上课教师,执教后从听课教师的评课中再次感受着自己的课堂,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真实地面对着自己的教学,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理念得到了提升,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听课教师,听课者在听课中,受关注点的影响,往往对课堂的研究是不全的,定位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侧面,而现在,他们通过一个个的回贴,重温着课堂,从各个侧面感受着课堂的教学,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把握。同时,看别人的评课也是一种理念的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中,他们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对于未参与的教师,他们由于时间的影响,未能参与课堂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的回贴中收集课堂的信息,从他人的评课中感受研究的成果,以此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大家的观点,参与研讨,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三、开展网络教研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营造网络教研的氛围。学校要形成浓愈的教科研学术氛围,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等方式,利用新教师的活力和电脑操作优势结合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网络教研的开展。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网络教研需要每位教师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在网络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但有些教师由于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参与网络教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提高网络教研的操作水平。

3强化教师网络教研习惯。由于受传统教研方式的影响,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活动的意识还需要培养与强化。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每天都注意对新知识的掌握,每刻都关注对新见解的了解。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网络教研开展计划,保持对网络教研的兴趣,培养网络教研的习惯。

4转变教师的教研理念。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教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教师成为教科研的主人,通过教科研来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

四、如何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

要有效地组织并开展好网络教研活动,切实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研讨的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为增强网络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网络讨论的话题一定要是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具体问题,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并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因此,广泛征集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做到“问题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网络教研,能有效地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实用性。教学实践案例往往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更能引发教师研究的兴趣。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将征集到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教改中的难点,组织成有针对性的案例,挂在网上,案例要突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要集中反映教师中普遍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共同的思索。

3网络教研通知的发布要提前。每次活动都要提前通过网络发布举办通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知晓并参与到其中。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参与的人员、研讨的内容或专题、活动的要求、评价方法等,用一定的管理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

4网络教研的组织引领要到位。深度、高效的教学研讨需要组织者有效地进行调控,给予引导。组织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要讨论的话题发布到论坛上,想发表言论的教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对教师的讨论进行引导。一是了解并控制整个研讨活动的进程和内容,突出研究的主题,始终围绕研讨的专题展开;二是引导网络教研活动的深度展开。适时将教师的发言进行整理、提升,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抓住时机抛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教师的讨论,将研讨活动引向深入;三是进行阶段小结,肯定网上教研活动的成绩,布置下一阶段网上研讨的话题及内容。

5引导参与活动教师的反思要及时。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教师交流经验。获取信息,开启思路。这一过程使教师无形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课堂实践中无法获得的启示。要引导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由讨论别人到琢磨自己。置身其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引发对以前或今后教学教研工作的深层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9

大家都知道消防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首先从消防安全培训入手,但绝大多数消防安全培训的效果不太尽如人意。本人通过这几年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的理论和培训方法,来和大家分享。

一、消防安全培训效果及其制约因素的思考

从理论上讲,消防安全培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植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防安全培训的施行,可以看成是一个外推力,受训的个体是否会发生行为的改变,要看这个外推力被个体认可、消化和吸收的情况。若个体认可这个外推力,并经过自我消化和吸收,就会产生一个内在的驱动力。这一驱动力促使个体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情绪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这说明,消防安全培训是一个外在的作用过程。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其中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受训者的内在响应程度。若个体响应程度高,则消防安全培训的效果好,若个体响应程度低或不响应,则消防安全培训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消防安全培训方法

1、理论讲授法。主要由施教者将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受训者传授,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培训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向受训者传授消防安全知识;引导人们理解消防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处置初期火灾等,掌握预防、控制火灾发生发展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理论灌输,来强化消防安全的意识,使受训者不仅仅知道怎样去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培训方法的优点是培训内容具有系统性、理论性,能一次对多人进行培训并且能降低培训成本。其缺点是理论性过强,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并尽量将理论与实际案例、感性知识相结合,在形式上多采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2、情感疏导法。“情、理、法”架构被称为中国式管理,它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性善论根基上的管理模式。尽管“情”排第一,但“情、理、法”中却是以“理”为中心。以情感人,是要用情来讲理,讲情要讲到合理的地步,同样,讲法也要讲到合理的程度,这才是“情、理、法”的真正意义。在消防安全培训中,也必须注意“情”,情感启迪法的目的,是要让受训者从内心深处受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培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环境渲染法。文明、整洁、有秩序的经营环境,醒目的安全防火警示标志,严格的规章制度向顾客传递一种向上的企业文化、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等信息的同时,也起到了暗示和约束作用。顾客受到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感染,会自愿地使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产生与周围环境相符合的情绪和行为,乱扔烟头、损坏消防设施等行为便受到约束。反之,管理作风拖拖拉拉,工作场地杂乱无章,会向顾客传递一种管理无序的信息,受这种氛围的影响,顾客会获得没有约束的暗示,并认为可以我行我素。因此,单位应尽量营造良好的消防环境,使顾客自愿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4、寓教育乐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这一类教学方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其形式丰富多彩,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活动类。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消防安全从我做起”以及“消防安全月”、“消防安全周”等活动。二是表演类。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文艺汇演,“消防安全在我心中”演讲会,消防安全书法、漫画、摄影展等。三是竞赛类。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查隐患竞赛,消防安全征文征联竞赛,有奖征答等。

5、以身示范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消防安全培训还应体现在各个单位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单位领导者应自觉成为“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的模范执行者,名符其实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者”,并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素质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形成持久的消防安全局面。

6、自我转变法。消防安全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使广大受训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得到提升,产生“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由消防培训的客体转变为消防培训的主体,使外在施压式的学习过程变为一种内在需求的索取过程。消防安全培训的方法多种多样,消防安全培训的形式千变万化。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在于激发受培训者的内在需求,引起思想的共鸣,这样外因才能通过内因的响应起作用,消防安全培训的效果才能持久。

王煜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10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效率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体方式如下。

1.学唱乐谱要充分发挥学生听与记的能力

唱谱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听力的最佳时期,可在反复听和模唱中学谱。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学唱歌曲《小红帽》时,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歌曲中,让学生靠听和记忆来学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视唱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高年级学生则可分乐句视唱,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可带领全班唱谱。

2.采取节奏、歌词和歌谱相结合的学歌方法

传统的教唱歌曲时,都是先学节奏和歌谱,后唱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歌曲中的词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将学词和学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通过歌词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变化中体会旋律的变化。例如在教《校园小戏迷》时,我先让学生随着歌曲伴奏,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降低学谱的难度,又能让学生通过歌词的朗读,去体会旋律变化和歌曲的意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会歌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谱的自信心,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用艺术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易随音乐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感情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三、使用语言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例如,我在教学歌曲《草原上》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っ僮乓衾种械男畔?,此时老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四、运用光线,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记得我在教学《闪烁的小星》。铃声响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课件,静静的夜空星星闪烁的动画片段,安详地弹起《闪烁的小星》。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来的情感。

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在音乐和老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安详,表情端庄,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音乐课。

五、采用唱游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在演唱歌曲中,创设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以情境中的角色去聆听和歌曲旋律,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歌曲教唱模式,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感情,激发学生自信地表演,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培养歌唱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享受生活的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与人们沟通感情。

一遍遍地演唱歌曲,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地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能达到巩固与体验歌曲。正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巧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

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62-02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

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现 象

1.校本教研选题“偏”

当前小学校本教研选题“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题太大,比如“我与新课程同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等,这样的选题可以说是“无用的真理”、“正确的废话”。二是选题不切实际,比如有些学校的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中老年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有限,而学校选择“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这样的选题,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三是选题不具普遍性,没有研讨的价值。比如有一所学校把一位低年级教师提出的“提高学生口算正确率”确定为全校数学教师的研究选题,这样的问题其实只要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去探讨就行了,作为全校性的选题价值不大。

2.校本教研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本学期校本教研的内容是“七个一”活动:每位教师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摘抄一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和一篇专题论文,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听一次专家的专题报告……

——摘自某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如此校本教研只会出现两种结果:或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主义,为应付学校检查而机械完成任务;或远离实践高谈阔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教师对理论研究敬而远之。教师的能力能发展吗?

3.研究者态度不端正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要把学生“教好”,进行校本教学研究自己没精力也没能力,教学研究是专家的事情,与我们普通教师无关;另一些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为应付上级的工作检查,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中看不中用。这些认识和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涵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也是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收获所造成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二、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以研究解决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为内容,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的组织单位,以边研究、边解决、边提高为基本特征,以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为原则,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活动。

可以看出,校本教研既不是否定原来的学校教研工作,也不是拒绝新的做法,而是对原来教研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集体备课、随堂听课、集体评课这些原有的教研方式仍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不能放弃,需要继承,并增加新的内容使其更好的发展。要形成学校教研特色,就要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研的形式,充实教研的内容,提升教研理论水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形成学校教研的共同愿景,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1.“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

校本教研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研究向学校的回归、向教师的回归、向教学实践的回归。其选题应该历经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过程。具体地说,首先,校本教研的选题不是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行政部门从上而下强加给教师的“他人的问题”,而应该是教室里、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是教师发现并提出的自己的问题。其次,校本教研选题还应该历经一个收集、分析、提炼、整合,再由学校确定下达教师、教研组的过程。在科学、合理选题过程中采用“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所谓“大题小做”是指校本教研的目光着眼于教学的微观层面,把大课题分解为更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加以研究,使校本研究的课题更小一些,更具体一些。如在研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校本课题时,可以将这个大课题分解为“学生评价的原则”、“科学评价学生的方法”、“教师评价的作用”等若干子课题,教师可以从大课题的各个小层面开展研究,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所谓“小题大做”是指在校本教研中重视每个小问题,教师立足课堂将小问题看作大课题进行研究,放大其研究价值。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上。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教学即研究的理念、过程即研究的理念、反思即研究的理念。同时,可以把本校已经立项的旧课题放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重新审视,充分挖掘旧课题在新课改中的科研价值,把校本教研的小课题认真大做。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策略

所谓“大处着眼”是指校本教研具有校本性、科研性、人本性、牵引性。校本教研的根本在于观念和意识,不在于方法。方法不是不重要,但意识和观念更具根本性、先导性。因此,校本教研要着眼于学校、老师、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学校、老师,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要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校本研究的全过程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所谓“小处着手”是指运用“案例分析”开展校本教研。案例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可以“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案例的研究者、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案例分析被认为是课改中“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和教学理论的故乡”。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管理策略

学校应改革“考试成绩”这个一元评价模式,建立教学过程、教研成果等多元的评价体系,在教师的晋级、评优、提干、福利待遇等方面,既要注重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业绩,又要注重他们的研究精神和理论素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例如,将教师分为合格型、经验型、研究型、专家型四种类型,制订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可参照评价标准自主评价,申报所属类型,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审核评定。同时,给予“研究型”和“专家型”特殊奖励,并为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搭建学习、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构建一种和谐、平等、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体系。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企业文化行动纲领下一篇:凤仙花观察日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