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岗位实践平台建设工作总结(精选8篇)
校内岗位实践平台建设时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落实示范校建设对校内岗位实践平台建设工作的要求,我院数控专业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和学院建设要求,着力建设校内岗位实践教学平台,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的特征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技能。
一、校内岗位实践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考察企业。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我院对初选的16家企业进行了反复比较,确定了东莞瑞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为合作单位。
(二)校企双方签订合作方案,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三)制定了实习课程标准和考核办法。
企业派出专家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根据行业标准直接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真实的生产活动。
(四)校企双方共建岗位实训平台。
企业引用日本、台湾生产的精密机器设备,校方提供部分实训设备,共同构建了实训平台,为学生参加实训实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组织学生参加迈克思(瑞成在校内公司)生产和教学活动。组织11-5班、11-6班在迈克思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产性实习;安排11-12班、12-4班学生在迈克思开展各三个月的生产性实训。学生每天填写互评、出勤表,对当天每位学生的学习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和总结。
二、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1、迈克思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所拥有的生产设备,大多是从欧美和日本引进的高精度和生产性能高的现代化设备,引进迈克思公司,大大提高了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实力。
2、迈克思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学院教师和学生参加公司生产实践,大长见识,学习和吸收到欧美、日本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大大提升了学院实习教学的软实力。
3、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按院方和企业方的合同约定,企业方每年向院方支付一定数量的场地借用金;二是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帮助企业创造200万的年产值,为企业也是为社会创造较大经济效益;三是院方同迈克思公司的良好合作,在襄阳乃至周边地区树立了良好形象,这既为企业也为学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4、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安排4个班共160名学生参加迈克思公司生产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学生在岗实习率达98%,毕业生就业率达99%,首次中级技工合格率达80%,学生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至2013年参加省、市有关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见列表)。
5、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迈克思公司生产、作为直接参入者,教师得到更直观的锻炼机会,加上学生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对教师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
6、完善了考评体系。学生参加迈克思生产实践、学习成绩的考评由学校单一的考评方式,向学校考评、企业考评、用人单位考评多方位考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层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7、学生参加迈克思生产实践是我院开创的一种适应企业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我院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8、发挥了重点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我院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2012年被推荐为襄阳市第三职教联盟理事长学校,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市数控专业教师技能提升活动,成功承办全省数控专业教师培训活动,省内外近40家兄弟院校来我院进行交流学习活动,充分彰显了我院重点专业对兄弟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体会与思考
将校内和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探索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是中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引厂入校”构建校内实践岗位平台实训基地,学校的实训设备为企业生产服务,企业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放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就学校而言,可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和老师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实践技能,还能利用企业生产材料加工实训有效解决学校的实训耗材问题;就企业而言,可为企业节约生产设备投入的成本,同时还能解决企业用人问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引厂入校构建校内实践岗位平台中还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
1、校企合作是双方的事情,企业参与是关键,不能停留在协议的纸面上,必须建立“合作”实体。作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作为学校,希望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将企业需求融入典型教学任务中,提升教学效果。如何从政策层面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院主管部门、政府层面应该解决的问题。
2、生产性实训,指真正意义的与企业一样的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一样的产品。因此,在培养成本上稍显不足。
关键词:工作室平台,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广厦”)是一所由广厦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工程代建机构、工程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业主主体单位等等,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第一线具体的造价事务性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依据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解剖,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工程识图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工程招投标能力,工程造价控制能力等,同时,应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等职业素质。
近几年来,浙广厦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浙广厦特有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之路。
1 开展课程整合,重构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浙江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工程造价人才岗位群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高职生的生源素质实际,本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三大课程模块,自主拓展”方案进行,即,以土建造价员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拓展模块,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围绕土建造价员、安装造价员、市政园林造价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并把造价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工程造价领域和造价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的执业资格标准,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革原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进行梳理,系统设计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础、文化、素质拓展课程;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培养方案中。
1.1 理论教学体系的组成
根据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模块设计,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学科体系,理论教学知识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公共素质教育知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园林工程造价技能培养三个方向进行设置,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核心,安装工程和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二选一自选,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体系内容包含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员技能要求,融合了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现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完全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执业岗位技能,使学校学习与岗位上岗的融合度大大提高。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实际岗位群,将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根据个体兴趣、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以选修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设有关工程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增设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测量技能实训、鲁班LQAC培训认证等基本技能强化,为学生就业面的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1.2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按照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有利于提高造价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教学情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单项技能操作、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
(1)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开设了工程认识实习、建筑识图技能实训、CAD强化培训、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课程,依托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对各种类型的工程现场进行认识获取第一感性认识,通过识图、测绘、构造模型制作、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识图能力、构造工艺解读分析能力、钢筋计量能力等,为后续造价类实训奠定良好基础。(2)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建筑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安装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市政工程造价技能实训、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利用真实工程资料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训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采用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编制预算并与专业人事所编制的预算造价对比)、真题假做(模拟电子招投标流程,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不同小组分别编制投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假题真做(教师结合工程实际、新规范、新技术、新材料等,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小组成员间模拟实际审计岗位进行对账等等)三种方式相结合。(3)毕业综合实践: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工程造价实际工作,参与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确定及控制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搜集来自顶岗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制预算、结算、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在企业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双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近60%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直接被企业采纳,用人单位也一致反映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
2 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引企入校,构建工作室平台,不断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
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行业优势、东阳建筑之乡的区位优势和广厦集团的优势,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按照“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围绕工作任务训练技能,瞄准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校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造价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校企“双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1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项目,贴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2.1.1 课程内容改造
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必备的职业技能,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借助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建立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改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实际岗位做什么,就教什么,将实际工程项目整合内化为教学项目,按照项目实施程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
2.1.2 教学法设计
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学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建筑工程预决算》课程教学中,采取了双项目并行设计,根据预算编制程序及编制内容开展教学,其中一个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设计了若干工作任务,另一个项目在课外同步进行迁移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现行计价规则、地区和工程实际,完成实际造价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编制预算造价文件,解决了学以致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在操作中不断遇到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培养岗位必须的技能。
2.1.3 实施“驾证式”考核,引入企业考核元素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方式,实施“驾证式”考核。所谓“驾证式”考核,即每一门课程均采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学生只有两部分考核均达到合格标准,该课程考核才算通过。在技能考核中,考核项目设计与课程能力目标直接对接;考核实施突出过程考核、淡化期末考核,阶段考核阶段通过;考核标准设计参照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基础,由校企双师共同制订;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积极推行口试、综合答辩、情景模拟、实际项目操作等开放式考核形式。
高职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通过实施“驾证式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项目操作考核,不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一步一步,循环递进,不断夯实基础。
同时,在技能考核中引入企业考核元素,对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完成工作的质量、团队协作性、责任意识、严谨性等进行同步考察,专项评分。实践证明,通过此考核,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1.4 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需要,按照项目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改革,改变教材滞后于实际的状况,按照“项目引领、教培融合、强调技能、依托实例”的原则,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内容,在编写中引入实际工程、引入企业、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校企结合积极开展项目化教材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紧密结合浙江省地域特色,以浙江省工程造价地域特色的案例为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3本项目化教材,其中2本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开发5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工学结合特色的校内自编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成工学结合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 教师团队建设
2.2.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注重学历、职称建设的同时,“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浙广厦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施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制度、工作室轮岗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授课轮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打通课程模块间的界限,实施教师授课轮岗制度,以更好地把握所授课程的定位,加强课程模块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打造课程合力,紧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培养、考核和评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引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5%,建立起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2.2.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与校外十余家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造价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通过几年的建设,遴选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构建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场所,浙广厦紧紧围绕“校企共建、产学合作、开放式教学、精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运行规范管理,构建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2.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形成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浙广厦紧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功能,现已建成完全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了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室,建成了大型的1:1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建成了能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造价实训中心,能满足工程造价电算化、招投标模拟、工程管理等综合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基地能仿真模拟或全真训练岗位工作任务,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养成职业素养,循序渐进形成职业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校外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依托工作室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投入师资到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基地教学,互惠互助,积极推广企业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校企联动,将原有松散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深度合作、具有教学功能,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校外实践的培养要求,使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地促进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的改革。同时,以工作室为窗口,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
2.4 构建基地———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了实训基地、专业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训实施前,抓好实训方案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顶层设计,建立实训交底培训制度;实训开展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学双方存在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训结束后,通过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师的评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向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反馈。
通过实施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2.5 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
以造价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通过组织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武,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组织校际比赛,选拔尖子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等,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目的是建设一支造价精英队伍,不断引领全体学生向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同时,依托校外合作企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带项目走进工作室,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技术服务,校企“双师双岗”互通,实现了“老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学生在工作室边做、边学,提前体验社会公司严格管理模式,感受随时面临淘汰的竞争氛围,师生共同为企业技术服务,学生提前达到顶岗实习效果。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进入企业也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脱颖而出,给企业带来效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3 结语
浙广厦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接近高职生实际,实施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的“理论一实践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保证了工学结合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至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校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好评率为85%,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强,有大批学生在工作一年以后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爱贤,孟亮,刘桂英.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长三角职教,2007(10).
[3]田颖.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对策思考[J].成人教育,2008,(4).
关键词:高职学校新闻专业实践平台体系
平台,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实践平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构建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模块考核标准。本文探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与上述“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部分内容相关,主要讨论可以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单位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保障条件。
一、 高职新闻专业现有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校以培养动手能力见长,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对实践平台有很高要求,不仅要有仿真性,更强调不同实践平台衔接的系统性。但由于学校条件和专业水平的局限,高职新闻专业现有实践平台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1. 现有实践平台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
新闻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为校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网站等。校外实践平台为电视台、广播台、报社、杂志社、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校内外实践平台各有侧重。校内媒体平台一般较完善,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都有,但校级网站一般学生参与较少。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多是依靠高校教师与媒体人员的个人关系建立”,为了建设而建设。
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新闻专业立足于培养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所需人才,实践平台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应并重。这在校内实践平台方面做的不错。《正德院报》、正德校园电视台,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网站、系报《新视线》、系报官方微博、原创杂志《EYES画报》,以多种媒体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但该专业的校外签约实训基地则以平面媒体为主(东方文化周刊社、《南京晨报》、江苏《莫愁》杂志社),只有一家手机视频制作公司兼顾了培养视频制作能力与网络传播能力,还有一家是婚庆公司,暂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2. 现有实践平台未成体系
即使在现有实践平台条件下,这些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更别说形成体系了。
(1)校内实践平台发展不均衡
校内实践平台中的校电视台、广播台和报纸,一般是新闻专业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但它们多属学校宣传部门管辖,无法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也无法对校园媒体的内容、形式等做出要求,和专业教学的配合较松散。
以正德学院为例,《正德院报》和正德广播台属于院宣传部门管理,而校电视台则隶属于新闻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这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多选择参加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和院记者团近几年少有新闻学生加入。即使这样,加入电视台的学生也仅为新闻专业的少数,如2012级新闻班总共28人,参加电视台的学生为7人。因为并不强制参加,也不算入学分。少数加入记者团的学生,缩写稿件多为宣传性稿件,采写技能并不能得到全面训练。
为弥补校级媒体不足,正德新闻专业创办了一些系媒体,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把系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分别放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站制作等课程中。将网站内容与结构建设分化为多个任务,打包让学生分批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系网站。
(2)与校外实践平台合作度不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很多是“面子工程”, 缺少长远合作办学的思想,没有与之商讨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
在没有具体实习目的的情况下,实习基地的人员除了日常工作内容的展示外,也难有实质内容的教导。当然,若单位正好有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才能得到一定锻炼。如正德学院2010级新闻学生1年级时曾经去东方文化周刊社见习,恰好该社正在进行一项杂志改版的读者调查,该班学生分批前往南京市各报刊亭进行调研,并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对学生有很大的锻炼。
二、 高职新闻专业“三步走”实践平台体系的搭建构想
搭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理想实践平台体系,要整合现有实践平台资源,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度。
1. 加强与校内实践平台的合作
虽然为了弥补校园媒体参与度不够的不足,系部媒体正崛起。但其发布平台在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上没法和校级媒体相提并论。专业教学还应加强与校级媒体的合作,如增设院报专刊、摄制校园视频新闻等。但这需要专业教师与校级主管部门在审核机制与时效性上进行协商与合作。
2. 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合作程度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依靠专业教师的人脉外,系部人脉也不能缺少,还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适当平衡不同技能培养方向的实习基地。以正德学院为例,需要增加1-2个网站为实习基地。
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要深度参与到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中。将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前,教师要与单位沟通,共同制定学生在实习期的学习任务、考核形式和标准。在学生实习期里保持与单位的联系,随时了解情况。
3. 纳入教学计划,搭建“三步走”实践平台体系
多数学校只将毕业前的大实习纳入教学体系,进行学分管理。可仅凭一次实习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业界多赞同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模式。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要设计“基础—专业—模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新闻专业立体型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提出了初次、一般和深度专业实践的立体式实践教学。
实现实践平台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可搭建 “三步走”体系:
实践学分可不算入总体教学计划,但要和毕业挂钩,规定16分并且三个层次都必须达到才可拿毕业证。每学期核算一次,同时将实践内容放入教学大纲,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与实践平台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43-44.
[2] 陈欢 陈春生. 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2:111-113.
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是学一技之能,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各工种的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经过2、3年的锻炼后进入企业,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之后并不一定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而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进到企业之后,企业要先对他们进行二次培养,才能真正地适应岗位需要。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将企业和实训基地结合起来,使实训基地具有生产的功能,将传统的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1、由于中职机电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设备,师资条件差,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搞教学难度很大,对机电专业要把教学搞好,难度更大,设备很难达到学生工位的需求,实习材料的消耗性太大。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使实训成本得以极大降低,使生产性实训成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会促进学
生技能的提高,学习效率高,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2、从教师层面上,由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没有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可以传授的东西很少,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要参与生产性实训,产品引进、来料加工等方面要全程参与,理论上得到了升华,老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容量不断的扩大,反过来,提高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训项目也由以往的传统性实训转变为真正的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涉及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企业的产品往往不是某个学科教师可以单独设计生产的,需要一些跨专业的教师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会促进专业发展,机电专业发展没有新方法、措施很难发展,通过生产性实训,能够达到和企业对接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对社会声誉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并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4、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当今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一体化促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可能成功,沟通和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并且经常一起交流、商讨、争论以设计较佳的研究方案,最后通力协作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如何影响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不但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建立稳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重点,开拓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控制实训过程成本
由于实训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加工或半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只能赚一点加工费。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科研能力,设计、开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实训基地收入。
2、提高产品合格率
我们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初次加工产品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上或技术上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残、次品,降低合格率。这需要加工前先模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后再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得到解决及其强化。生产性实训由于加工的产品数量众多,学生生产加工时同一操作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多次,由技能上升为技巧,从而提高实训产品合格率。
3、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
由于企业承担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在企业氛围中感受工厂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性,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学生掌握技能及与企业接轨至关重要的一步。
4、加大对外生产的规模
为解决机电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例如我校针对纸品机械市场需求旺盛,学校有较强设备、技术条件等优势的实际情况,自发研究生产组装了无纺布机械。由于我校成立的公司是属于校企,同时生产产品多属小件,单件产品利润较少,需增加加工数量,提高效益。
范钦涛
(河南教育学院a.信息技术系;b.河南,郑州 450014)
摘要:基于对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需求和现代教育模式的阐述,充分说明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证实了我院信息技术系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
On the Construction about Computer Productive Practice-Base
in the College
FAN Qin tao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tmentHeNan, ZhenZhou 450014)
Abstract:The articleelaborated thecompu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mode, introduced onthe construction about computer productive practice-base in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and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was introduced,that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scheme is feasible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tment in HeNan Institute ofEducation.Key words:practice base;construction
1.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技术,只有通过真实的操作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因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分析传统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探讨建设计算机应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探讨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来源,还有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创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建设计算机应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会经常听到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声音,“现在的企业都是要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我们这样的应届生没有
经验怎么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相反地,一些企业也在抱怨招收不到合适的操作型人才。一边是IT专业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一边是急需招收到应用型人才的企业。到底哪儿出问题了?是应届生的能力不足?还是企业设置的门槛太高?不!都不是!是大学教育与应用市场的严重脱节!
大学几年的时间里,很多大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性的基础知识,而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所以很多IT行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才会有相应的一部分毕业生只能去参加相应的培训机构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试想:大学学了几年好不容易毕业了可以有能力赚钱了,踌躇满志、雄心壮志的去投简历参加面试,结果呢?一连被好几个拒绝了,败兴而归。理由呢?你没有项目经验或是经验不足„没办法,你不得不再掏上上万块钱去参加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去积累他们所谓的经验,你说,毕业之后却还要掏上上万块钱去参加一个培训才能找到一份相对的好的工作?那么这个大学上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直接跳过大学去培训好了。而企业呢?每年的毕业生上亿,却找不到一个适合公司某个职位的人员,那么企业又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呢?应该不仅仅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并且能够把二者融合起来,按照本企业的工作流程来从事应用工作的专业人才。那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何而来呢?是的,只能通过长期的生产性实训培养,而如果把长期的生产性实训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一般的软件公司人员较少,办公场所一般都不大,很少有足够的场地,在同一时间接纳一个标准班实训。如果分批多次到校外实训又存在诸多问题:如交通、安全、食宿、费用等问题,所以在校内做生产性实训显得尤为重要,相应的在校内建设计算机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极其必要的。
2.2可行性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社团为平台,院系为支柱,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活动和专业知识相辉映,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建设计算机应用实行校内实训基地与其他专业相比显得尤其简单,其他专业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涉及到生产和销售的诸多环节。所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就非常困难,即便可以建立也会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变化难以维持。计算机应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实训对场地要求不高,几间教室就可以了,硬件方面也容易满足,有足够的 pc机即可。软件方面需要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可以通过厂商的资助,企业免费授权使用。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基于计算机应用的特殊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以社团为平台,通过传统的实验室改造而成。以公司为样板进行建设及运行,传统的实践教学不足,在实验室布局方面:把机械放在电脑桌上,逐行摆放,比较呆板。给人一种教室的感觉,适合老师上课讲解。在实验内容方面:老师单一方面知识的传授,效率不高,再者老师只是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性缺乏对学科的整认识
实验内容方面:实验跟着理论走,紧跟章节的理论内容,按章节做相应的单元实验以及综合实训。
软企业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几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联合作战能力方面的训
练,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性综合技能。即便有综合设计的演练,也是按老师设定的设计方案创建功能,没有需求分析、项目策划、更没有项目前景分析,纯粹是练手,作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不能构成一个商品,开发工作也就不具生产性。学生对这样的学习缺乏激情,没有成就感,只有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流程才能做开创性和生产性的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构想
4.1对传统的两个实验室进行环境改造
参照cisco计算机应用企业的结构布局进行设置,摒弃传统实验室机房的行列格局。把整个实验室按照项目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需求分析、课件设计、图片处理、局域网搭建、撰写文档、安装调试、系统维护,每个功能区相对集中。配多台电脑及一个文件柜,并在该区域对应的墙上张贴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设立洽谈区,用于项目小组召开项目组会议,方便小型交流活动,实训室门口放置考勤机,上下班要考勤。实训期间要求学生佩戴员工卡,机位上摆放铭牌。这种公司式的环境营造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与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训过程中去。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师资建设。实训教学需要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我们采取内培外聘的方法解决。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之初,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及技术服务、熟悉计算机应用企业的业务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把老师培养成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和项目经理参与项目开发。既指导项目建设又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培训了本校的教师,从而打造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训基地也就成为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
5.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
“订单式”企业主动到高校开始“订单”班,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拔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
“任务驱动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某企业的项目要求拿到课堂上来,有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有企业进行评选和认定。同时,产品加工形式也是其表现的重要形式,如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
“技术推广”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并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
6.总结
把传统实验室改造成软件生产性实训基地,突出学院软件学院专业优势。既充分利用了原有设备,又节约建设成本,运行效果也十分理想,能保持自身持续性发展。建成后的计算机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三真(真实身份、真实环境、真实项目),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学生在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机制和
运营模式下完成一两个真实的项目的开发,大大提高其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该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完美结合与同步发展,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强化了老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老师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实训基地进一步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2008丁金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刘家枢 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1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如: 工程教育按照培养科学家模式实施; 工程实践教育仍未摆脱专业教育控制; 工科学生工程经历严重缺失; 校内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一线工程实践指导教师长期脱离生产实践,重验证轻创新; 等等,成为制约工程实践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3]。如何建设好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开展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讨以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为基础,构建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实现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工程实践教育的本质
工程教育是以工程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人才( 如工程师) 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强调实学、集成和创新的原则,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涉及全日制工程教育和继续教育[4]。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当前国际工程教育有两大互认体系: 一是由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 制定的《华盛顿协议》; 二是由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组成的“博洛尼亚进程”。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国际实质等效”,这是我国加入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以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行认证标准EC2000 来看,工程专业必须证实其毕业生具有以下11 种能力: 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设计和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根据需要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 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识别、系统阐述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职业道德和伦理责任的认知; 有效的交流能力; 宽厚的教育基础,能够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 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有关当代问题的知识; 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5]。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可以看出,现代工程教育实质是理工结合、工程与艺术交融的现代工程师的教育。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常指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在现场的实习,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以此来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力求通过实践来解决工程问题[6]。工程实践与现代工程训练有明显区别。我国高校中的现代工程训练,大多源自于高校内部金工实习,虽然不断拓宽训练的对象和内涵,扩展到工程领域,包括系统、管理和信息等方面,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但总体仍局限于制造领域,而且绝大多数采用车、铣、刨、磨、钳等传统设备,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以适应具有综合工程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二、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思路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促进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的链接和互补,应从功能定位、构建基础、特色优势、运行模式、安全保障等方面审视校内工程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7]。既可解决“卓越计划”大规模学生创新实践问题,也可以搭建起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
( 一) 功能定位
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功能应定位于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以弥补本校在实践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的不足,主要承担专业实践内容和部分企业实践内容,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兼顾综合实践模块内容,对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效率十分重要。通过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锻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岗位适应能力和以团队合作为主的社会能力,弥补企业实践的不足。
( 二) 构建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条件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不足以胜任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8]。而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却拥有合适的条件满足武器类相关专业实践教育的要求。
汤山科研试验中心是国内常规武器领域实验条件齐全、规模较大的国防科研试验基地,也是实验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已建成1 条多功能靶道,4 条先进靶道,水下发射、爆炸井、火箭推力试验台等重大设施; 建成压药、装药工房,火工品工房,保温工房,机加、装配工房及智能弹药综合研究楼等各类建筑,面积约23000 平方米; 目前各种仪器设备共计1500 余台套,总值达到1. 5 亿元,其中80 多套大型设备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通过低成本、针对性、补充性地购置一些辅助性设备、耗材,可以有效地弥补高端设备的不足,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些仪器设备和设施可有效支撑发射、弹道测试、压药、铸药、装药、爆破等武器类专业大规模学生实践教育的需求。
中心教学队伍由总工程师挂帅,借助带头人的丰富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
( 三) 特色优势
汤山科研试验中心,作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构建的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有自身特色和优势。
1. 平台的综合性。汤山科研试验中心建设内容涵盖枪炮弹箭、火炸药、火工品、高端测试、弹道、先进发射、电磁电热发射等领域。通过平台建设,可以打破原有专业实践教学人为设置的界限,实现武器类相关专业在同一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的综合共享模式。这是解决大规模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环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破除原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控制的影响,实现跨学科发展。
2. 平台的先进性。通过平台建设,利用平台内各种先进仪器和设施进行工程实践教育,解决了学生去企业难以自己动手的尴尬情况,学生可以较早接触到日常很少接触到的高端仪器设备,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领域内研究所或企业的工作。同时,在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入到科研试验一线,了解科技前沿,这又实现了本科实验和高端军工实验相联系的通道,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研究潜能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 四) 运行模式
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基于中心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而构建。因此,必须理顺平台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工程素质提高、良性互动的运行模式,从而促进平台的高效运行。
( 五) 安全保障
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以国内常规兵器领域学科专业为主,而这些学科专业工程实践大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疏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障平台运行安全。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也是共享平台运行的重要保障。培训学生了解实践过程的危险,掌握应急事故处理方法。对任课教师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在实践过程中,尽量采用惰性模拟物替代危险品,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可以实现教学要求。
三、构建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探索
以造就未来优秀的工程师为目标,南京理工大学集聚了校内高精尖科研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打造与企业相同的工程教育环境,在基于军工试验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改革和课程综合化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已成为实施卓越计划培养高质量后备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 一) 构建与企业相同的工程教育环境
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实现培养大学生优秀工程素质的目的,必须给大学生提供与企业相同的工程教育环境。这里企业主要指研究所和从事科研生产、试验、研究等专业活动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9]。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进行实践,体验与企业一样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工程教育若能被置于工程实践环境中进行,将会更加有效。因此,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日常运行,按照企业实践要求管理。通过一系列实际工程教育环境的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服务理念、安全意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在良好的工程环境中得以锻炼和培养。实践表明,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大幅度地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 二) 依托平台开展课程改革
课程是工程实践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计划。中心开展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开设“军工专业实践教学”,含有火炮弹丸高速摄像测速等16 项可选择的单项实验; 开设“兵器试验工程概论”,含有综合设计的可选择的7 项大型试验内容,如枪械、火炮分解及射击精度测量综合实验; 压药、装药模拟试验; 火炮弹丸发射技术及膛压、膛口噪声测量综合实验等。教学内容涉及内弹道、外弹道和终点毁伤等,实验手段上采用了光、电、声、压等多种信号测试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的主要测试过程。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普遍反映“既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课程的设计,减少了总课程门数,增加综合课程的比例; 在学生选课过程中不受学科专业体系限制; 吸收了现代工程测试技术发展成果,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锻炼,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三) 创新开展基于军工试验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是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在主动实践、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近年来国际推崇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集中体现[10]。
结合中心承担大量国防“973”、“863”等军工试验项目的特点,平台以中心及其他教师承担的在中心进行试验的项目为基础,确定适合教学的实践项目,使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试验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开展军工试验项目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军工试验项目工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中心实施军工试验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了解危险试验管理的内容,提升学生工程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四)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保证。这支教学队伍由总工程师挂帅,由中心技术保障部的主要成员构成,涵盖了火炮、轻武器、引信、材料、光学等专业。他们有着在企业研发部门,或研究所,或工厂工作的丰富经验,通过为军工科研项目测试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强化理论研究水平; 通过进行火炮发射与测试等武器类综合实验的实践,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通过培训均具有辐射操作、危险品作业等特种设备操作资格; 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保证。
四、结语
一、“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所谓“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其基本内涵就是:中职校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困惑与趋势,优先区域产业与企业发展,嫁接高校研发技术,借助校内专业的资源优势,添置现代化生产设备,创办企业化运作,实现“教产研训”校内实训基地。它对内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产教工厂,对外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内企业提供有偿的新技术推广服务、企业引领式技能型人才的订单培养,具有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研发)、社会培训等多重功能。
1.体现主导性。“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区域主导产业领域的设备与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导区域企业开发或选用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使学生在基地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体现生产性。“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要通过企业化管理,建立与生产和服务实际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工位,研发并生产、销售区域类主导产业最新产品,使学生在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里,从产品的工艺到产品的加工、产品的检验、劳动纪律的养成、设备的保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真实生产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挣取工作奖励津贴,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掌握区域主导产业企业生产实践技能,走出校门就能顶岗操作。
3.体现教学性。“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在设备选配、环境布置等方面既要满足生产功能,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既要有利于教学,又能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在真实的实习、实训、生产环节中,完成学生向企业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
4.体现开放性。“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尽可能进行专业群内专业的综合实训。既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又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及鉴定,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二、“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为了体现“教产研训一体”功能定位,有效实现“六个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我校构建了校内“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六要素”组成的循环驱动系统建设(见图1),尝试了教学系统与产教工厂之间“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组建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建立“实验(习)室-校内实训基地(工程部专业中心组+专业实训室)-产教工厂”三级实训教学管理体系[1](如图2所示)。搭建“四个环境(企业化育人环境、生产实践环境、教学实习环境、职业训导环境),渗透“7S”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节约(Saving)、素养(Shitsuke),从而使学生在提高技能和实训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符合现代企业素质要求的岗位习惯,促使学生向现代企业员工转型,提高学生在区域企业受欢迎的程度。
三、“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的程序
以我校校内食用菌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为例,简要剖析“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的程序。
1.产业调研。当前,灌南县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打破了以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实现了“企业→农户→企业→市场”的一体化经营,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全县近万农民增收。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建设目标为“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之都”。目前灌南县的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积聚效应已跃居全国第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被省农委授予“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称号。但是调研发现,灌南区域食用菌产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品种单一问题。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目前以纯白金针菇为主,其余食用菌生产量很少。其中秀珍菇、杏鲍菇等菇种生产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杏鲍菇的出菇控制问题,秀珍菇发菌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食用菌的生产。因此有必要从技术入手,根据市场变化有选择地生产食用菌,让各种食用菌生产齐头并进,从而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2)技术研究问题。目前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大都是照搬福建等地生产技术,而这些地方气候与灌南县有很大差别,降低了生产效率。灌南县区域性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还存在空白。
(3)培料多样问题。目前灌南县食用菌培养料的配方以棉籽壳为主,过于单一,成本太高。灌南县每年农户大量焚烧稻草和麦秸,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灌南县有必要研究和试验出无棉籽壳且能高产的配方,从而既解决原料的瓶颈问题,又解决原料成本过高的问题。
(4)人才缺乏问题。灌南县食用菌的生产者人群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总体上接受新技术能力较低,大多数食用菌厂生产初期都出现过失败,造成很大损失。为此,灌南县应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食用菌专业实验室和食用菌实训基地,培养大批实用菌生产技术人才。
(5)规模提升问题。目前灌南县虽然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量很大,但由农户生产的食用菌量却很少,“企业—农户—企业—市场”一体化经营度不高。究其原因,当前灌南县食用菌的主要品种都不太适宜由农户单家独户地生产。农户要生产大量的食用菌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一是有适合本地农户栽培的品种;二是能利用农户现有的材料做培养料;三是能让农户掌握生产技术;四是栽培不需要特别的设施,或设施投入不能太大。
2.论证定位。学校多次组织校内外行业专家研讨基地建设方向,最后明确校内“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教产研训一体”内涵建设的“三个定位”:
(1)功能定位。以中国农科院等高校为依托,由县政府聘请省内外食用菌方面顶尖专家组成外聘教授智囊团,参与县内产业规划与校内专业设置、课程确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修订等研讨工作,将校内食用菌技术应用基地(培训中心)建设成为中国农科院(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四大中心之一(食用菌培训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物流中心),设立“博士生流动站”和“研究生工作站”,为江苏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人才、市场等培训。
(2)培训定位。建成省内职业教育食用菌技术应用资源库,实施技术培训(育种、制种、生产、加工、营销)定位;技术研发与推广定位;中职学历教育定位:采取 “4+1+1”技能人才培养方式:“4”——学生用四个学期时间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在基地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1”——以生产项目为载体进行一个学期的基地生产性实训,训练综合技能;“1”——在基地企业进行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3)示范定位。实训基地不仅用于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还面向社会开放,开展企业职工、下岗职工、进城民工、复转军人、全国食用菌类职业教育教师操作培训工作,服务社会,并获得运行维护经费。可以纵向争取科研项目,横向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真正起到产学研结合的作用,体现食用菌技术应用培训中心的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
3.建设内容。食用菌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四个中心”(研发中心、实训中心、生产中心、培训服务中心)、“二个平台”(网络培训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三个建设”(专业文化、教师队伍、课程)项目创建,把食用菌技术应用基地打造为区域内食用菌产业重要的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技术服务研发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实训基地建设按调研、论证、基地建设、基地调试四个阶段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基地建设项目总投入45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200万元,学校注入资金150万元,合作企业、教师入股等共投入100万元。建设内容见下表。
四、“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的感悟
1.基地建设要有效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度。学校要找准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对接点,促进课程改革,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就业要素,教学要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要注重区域行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三服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学生)的能力。
2.基地建设要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建立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岗位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把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开放,使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
3.基地建设要有效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学校要对专业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实施,重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进、职业证书的融合等,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指导教材,建设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型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
4.实训基地建设要有效提升区域辐射与社会服务能力。“产业引领式”实训基地建设要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开展区域内主导产业新工艺、新技术研发。面向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学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切实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伟,于红伦,周如俊.关于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河南教育(下旬),2011(4):43-44
关键词:学校主导;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思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呢?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参与者,笔者结合我校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就中职校主导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中职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在中职校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该选用何种模式呢?经调研,常规管理的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学校模拟教学自主管理模式,二是以企业为主委托一家或几家企业参与管理模式。三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各有特点。
1学校模拟教学自主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大量采用教学机床、模拟机床,学校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课程改革初期实训设备不足,很多学校多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拟实训教学。主要通过“知识的传递——接受、技能的示范——模仿”程序实施,具有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较易理解掌握,技能形成“形象”,正确的动作不断被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被纠正,教学效果较好等优点。但是由于生产真实感不强,缺乏职业意识和质量意识,而完成的产品是纯消耗性的课题作业,实训成本极高,学生毕业到了企业一线,不能及时适应生产要求,废品率很高,出现在校“高分”、顶岗“低能”的现象。
2以企业为主参与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多以企业进驻或企业租用学校设备的形式为主,学校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学校可依托企业带来的生产任务有效地开展生产性实践锻炼,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工料有效地降低实训成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性环境。但这类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要求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演变成企业办学的趋势。由于企业的管理占主导地位,在实际的生产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学功能降低,学校的地位也常常处于依附于企业的模式,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科学发展。
3中职校主导式生产性实训管理模式
这种主导模式是学校为主导,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注册公司,建立具备企业资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管理模式主体是学校,企业或公司也是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角色分别转换为师傅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参与的生产性实训。管理上抓住教育性质为主,企业性质为辅的本质,以实践教学而不以纯盈利为最终目的,通过企业生产的盈利反哺实训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现场,又可以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通过实训基地企业性质的管理机制进行固定产品生产,运用价格优势开展与地区间的大型企业相对固定产品的来料加工服务,承接一部分实际生产任务,如相对固定的轴、孔类零件以及一些标准件,分组交叉加工,使学生从产品的工艺到零件的加工、产品的检验、劳动纪律的养成、设备的保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真实生产的机会,同时使实训成本得以极大降低,若管理经营完善,还能实现盈利。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挣取工作奖励津贴,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掌握生产实践技能,走出校门就能顶岗操作。
二、中职校主导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条件,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以教育为主体功能的运行方式、以企业化的管理为机制、以生产性的培养为模式。为此,我校先后注册成立瑞奇顺机电有限公司和安博机电有限公司两个企业,依托这两个企业建设以中职校为主导的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管理组织包容三个层面。
1以教育为主体功能的企业化管理体系
瑞奇顺机电有限公司经营生产无纺布及纸品机械:安博机电有限公司注册为一般纳税人公司,开展机电产品对外加工生产。这两个企业都是以学校设备为基础,学校机电专业部的管理者及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师傅,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专业教师在企业开展过程管理与教学考核,生产与考核都以企业模式运作。专业部的各个职能科室分别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对应,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职能部门。
中职校主导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体系如图所示:
2以教学质量为目标而不以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化运作体系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校为主体,因为是以企业化方式运作,当然可以盈利,但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应以纯盈利为最终目的。而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学校教学成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理想接轨为最终目的。
首先,实训基地的业务部门运用价格优势,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联系各企业单位,寻求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任务订单;第二,实训基地的教学生产部门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将按生产的具体情况对加工件进行重新整理,编制成学生生产性实训计划安排表,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并转化为适合教学的项目;第三,实训基地的岗位管理人员按教学生产部门的要求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完成教学和生产两项任务,同时对生产性实训教学进行管理与评价;第四,实训基地后勤部门根据教学生产部门下达的用料计划和生产性实训进度,组织进行材料购买和备料安排,并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生产性实训的正常运作。后勤部门还要根据生产性实训计划、生产性实训管理评价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工作奖励核算与发放。
3以产品项目为标准的企业化评价体系
生产性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和合理,将对能否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起重要作用。
我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机电专业的职业能力为依据,借鉴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方法,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一是实训基地采取了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在实训全过程的企业化评价模式,在项目产品实训时采取引入产品质量观念,实行定量评分、定性评价结合,将产品分为合格产品、可修复产品和不合格产品等不同等级。用定量打分了解各项技能掌握情况,用定性等级评价加工能力;二是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相关课程时。以班组为单位,在生产规范、专业技能、工作态度、项目产品的完成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考核。实训结束时上报实训基地,与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工作奖励挂钩,同时作为相关项目实训课程的成绩记录在案。这样把团队合作、质量管理等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具体专业项目实训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以产品生产为人才培养载体的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学生技能掌握与产品项目相结合的企业化评价体系。
三、对中职校校内主导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
1实训基地业务部门如何承接实训性生产任务
基地业务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要保证实训效果。接单的原则,一般为数量大、时间长、结构为中初级工操作层面上的,如标准件、法兰、螺纹加工、孔轴加工为主。这样一些零件不但可以依靠实训基地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争取到订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行产品项目整理,符合专业实训教学项目的要求。
对于一些具备较高难度的小批量零件,进行有选择的承接,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这些零件一般由专业兴趣小组利用小组活动时间来完成,对他们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展有很大帮助,也是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学生练手的好机会。
2实训基地教学生产部门如何实施教学生产
教学生产部门接到业务部门的生产订单后,按照相关专业工种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的相关要求,将生产订单的生产任务分解为不同专业工种、不同教学项目,再依据学校相关专业实施性实训教学计划把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的不同课题,分班组将企业订单的产品穿插于学生的实训中。由于所接的企业订单数量一般较大,有利于实训教学课题的编排。部分企业订单产品经分解后不能涵盖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则由专业实训组拿出相应的补充训练课题进行指导。
3实训基地后勤服务部门如何进行核算管理
一是成本核算,除正常上课时间不包括管理费用和教学费用,其他如材料费、水电费、设备工量刃具损耗到加班工作量的奖励等完全按企业模式开展。每年通过生产性实训可为学校节约实习材料费10余万元,还创造利润约10万元。
【校内岗位实践平台建设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校内实践自我鉴定10-18
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09-07
学校2017年度工作总结(校内总结)10-06
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作总结10-11
活动申请校内05-30
校内儿童故事10-23
校内新闻200字11-10
北邮校内实习报告07-15
校内外巡查制度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