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英文(精选8篇)
in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hu noted tha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lso a requisite requirement for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to clear away challenges and risk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cluding unfair world order, rocky road of multi-polarization of world political framework,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ecurity concerns.harmony means democracy, justice...”a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feature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equity, justice, sincerity, amity and vitality,“ hu said.such a society will give full scope to people”s talent and creativity, enable all the people to share the social wealth
brought b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forge an ever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these things will thus result in lasting stability and unity,” hu said.to meet this goal, hu told the country“s high-ranking officials to:
--strive for sustained, rapid and coordinated economic growth;
sound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ing abundance of social wealth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country”s rural population will play a decisive role.“when the farmers can lead a good life and assume a higher overall quality, the vast countryside will be stable and prosperous.”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
by developing democracy, the people“s opinions may be further let out, their intelligence be fully absorbed, and a democratic policy-making mechanism will help balance different social interests and avoid social conflicts.--actively enforce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the rule of law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realization and safeguar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rinciple should be rigorously implemented in all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sectors to ensure the powerful be checked and accountable for their misdeeds.--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buildup;
”without a common ideological aspiration or high moral standard, a harmonious society will be a mansion built on sand.“ honesty, unity, fraternity, professional ethics should be advocated to the whole society.--maintain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is key to bringing people”s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s to full play, because people will not
be happy without it.it is important to balance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strive to ensure equality for all in terms of
personal rights, opportunities, game-playing rules and wealth distribution.--establish a fine-tune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well handle the peopl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social conflicts are emerging in great numbers and in more varied forms, which are inevitable for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but they must be properly handled in case they pose risks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and to beef u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prese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in china are rather tough and grave in some places.“ without a sound natural environment, people will have no clean water to drink, fresh air to breath, healthy food to eat, which will result in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和谐社会并不是消除了矛盾的社会。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 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同样存在。和谐社会是使各种矛盾协调、平衡, 让矛盾各方在不致引起冲突的限度内各得其所, 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对立程度, 使之良性运行的社会。矛盾与和谐好象是一个悖论, 但其实是事物的辩证法。和谐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性, 当矛盾各方处于统一、平衡的时候, 社会便显出和谐的状态。不和谐是矛盾的对立性, 当矛盾各方的统一、平衡状态被打破, 处于尖锐对立的时候, 社会便显出不和谐的状态。永远的统一、平衡是不可能的, 到一定时候, 统一、平衡必然会被打破, 而出现不统一, 不平衡, 这时候, 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这时候, 就需要人们去努力, 消除矛盾双方的冲突, 使之重新统一、平衡, 推动社会趋向更高层次的和谐。既然和谐是矛盾的统一, 是以社会存在矛盾和对立为前提的, 那么和谐的被打破, 不和谐的出现, 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尤为突出, 如城乡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 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 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等等。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发展, 不和谐因素必然大大增加, 以至导致原有和谐的破坏。那么就需要我们努力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 重新寻求和谐。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辨证过程和必经之路, 每一次和谐的打破和新的和谐的构建, 都使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也都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2 建设和谐社会, 要特别处理好两种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 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因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的大量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 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使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去, 发挥无限的创造性, 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 就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愉快, 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和谐。在当前, 要特别处理好公共用地需要和被拆迁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用地拆迁中, 应该说大部分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而且大部分的补偿是合理的。但毋庸讳言, 有一些拆迁不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而是出于少数人利益的需要。比如说, 有的房地产开发。为了共同利益, 房地产商和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 强行征用群众住房和土地, 而且补偿极不合理, 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致使群众不断上访, 到处喊冤, 造成社会动荡, 产生了极为有害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对拆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严格用地审批, 凡不是出于真正公共利益需要的, 一律不予批准。就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 也要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标准, 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只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 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一个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也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当前, 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力量依然存在, 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仍很猖獗。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就是敌我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要尽量化解各种矛盾, 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敌我矛盾。但是, 对于敌我矛盾, 最主要的还是要用专政的方法。因为这些社会主义的敌对力量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他们仇视、破坏社会主义, 危害整个社会利益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对他们实行专政, 进行严厉的打击, 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刹住他们的嚣张气焰, 使他们有所收敛, 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如果对他们心慈手软, 期望他们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只能使他们更加猖狂, 恣意危害社会, 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失, 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 对于可以化解的矛盾, 我们应当尽量进行化解, 使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 或者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 给整个社会添加一些和谐的因素。
3 构建和谐社会, 首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
当前, 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利益主体的矛盾, 国家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 工农之间, 城乡之间, 私营企业主和员工之间, 高收入的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 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所有这一切, 都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逐步解决这些利益矛盾,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才能使人人安居乐业, 生活舒适, 构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如果不发展经济, 上述矛盾必然愈加尖锐,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得不到提高, 那么社会就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和谐就无从实现。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最重要的是按科学发展观去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上一个项目, 还是制定一个政策, 都要考虑到这二条。只有这样, 才能一步一个脚印, 把经济发展起来, 使国家富裕起来, 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 搞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 不顾客观实际, 不顾资源环境, 那样搞起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因为违背了经济规律, 它必然无法实现其经济目的, 同时也会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损害和破坏, 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 构建和谐社会, 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 心理咨询 妇女维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09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妇女的发展和进步。而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人人享有同等机遇和权利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当前女性维权话题焦点集中在婚姻家庭问题,此外还有性骚扰,劳动权益等方面,但如何将心理咨询引入社会性别视角,促进男女平等,已成为女性维权现场咨询中的亮点。
一、心理咨询介入女性维权工作的原因及依据
上海市杨浦区妇联在全国较先将心理咨询引入到信访接待工作中。2008年妇联工作人員联合心理咨询人员对来访人员进行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4%的信访者都觉得“虽然可以正常生活,但觉得心情苦闷,希望得到安慰”,19%的人觉得“非常痛苦,正常生活很受影响”。其中来访者往往自诉“生不如死”,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已严重影响她们的正常生活,还些女性自身具有依赖、软弱等人格特点,现有的维权模式无法改变其人格缺陷,这都需要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她们调整情绪,树立自强自立的人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心理咨询的介入弥补了以往妇女信访接待工作的单一性,正如杨浦区妇联主席张丽丽在十三届妇代会中提到“积极推进集妇女信访、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维权预警为一体的维权工作网络建设。”上述只是全国女性维权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越来越多信访群众的不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在维权工作中变得更有必要。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运用专门的心理学知识,在与来访者的交流中帮助来访者处理问题、共同协商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最后增加个体适应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心理咨询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技巧性谈话,用来帮助来访者提高自己,更好适应环境为目的。其中常用的一些咨询技巧在妇联信访接待中也会使用到。
1.共情。共情指心理咨询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准确体会对方的内心感受,领悟其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及时反应。这种方法常用在信访工作中,可让信访对象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增进对妇联信访工作的信任,有利于维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咨询师常会以肯定的言语帮助来访者发现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正视问题,缓解情绪。这种方法能够鼓励一些生活受挫,情绪抑郁的妇女,帮助她们调整视野,看到自己的长处,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3.倾听。要求咨询师全神关注、客观全面地接受信息、留意来访者的非语言表达。倾听是一种技巧性的态度,不仅仅是咨询师在接待信访工作时要做到,也同样适用于信访接待工作人员本身。以倾听的态度面对信访对象,首先让他们感到自身被无条件地接纳,从而打消顾虑,信任并听取信访意见。
4.解释。解释是指咨询师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合理的思考方式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求询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剖析和说明,使来访者扩展视野,调整思路。事实上,妇联信访工作者在接待工作中运用了解释的技巧。需要注意解释的要点要扣准主题,适合来访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着重点出事态中的积极因素。
由此看出,各种心理技巧为妇联信访维权工作提供了依据,为维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女性维权工作引入心理咨询的方法及途径
(一)组建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服务队
目前许多城市的妇联维权站与当地心理卫生协会共同合作开展工作。以常州市为例,市妇联、市社科联与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启动“百名心理咨询师牵手巾帼维权站”志愿服务行动,心理咨询师为妇女维权站妇女干部提供心理指导服务,每月集中1-2天为结对的基层妇女维权站来访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和谐社会环境。
(二)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培训
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维权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培训,一方面让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接待来访群众,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面对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相关讲座
大多妇女群体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由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开展讲座,涉及到的婚恋技巧,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内容可以帮助妇女群体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心理咨询的介入对女性信访维权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专业的视角帮助女性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身心。当然,心理咨询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未来的队伍有待扩大,宣传力度还需增强,以使心理咨询更好地为女性维权工作服务,更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献文.树立妇女工作新理念,探讨维权工作新方法.福建教育学报[J].2003,(4):77-79.
[2]李慧.现代女性维权策略[N].唐山劳动日报.2009-03-09.
[3]陆静.从社会性别视角论我国妇女维权途径的创新[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鹿永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妇女能发挥突出作用[N].新华每日电评.2004-12-14.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但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同志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我们才能更加坚定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也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首先,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要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其次,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这个“四位一体”的布局,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谋划更加全面、协调、均衡,从而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才能使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出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总的说,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扎实迈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族精神得到有力弘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三是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四是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立足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实际,针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创造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了挑战和风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着眼于进一步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与水平。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和决心,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100名之后。尽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而且还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建立更广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靠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当然,不发展经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重视社会发展同样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推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又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紫禁城的红墙碧瓦是古老的,长安街的流光溢彩是现代的,但就是这种古老和现代的融合,造就了北京独特的魅力。春的烂漫和秋的飘零体现了自然界生与灭的交替,看似对立的表象中却蕴涵着生命过程的和谐。和谐并不是同一,和谐并非没有反差、没有矛盾。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正是永不停歇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历史过程。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既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致的,也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们必须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又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前者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后者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努力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要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群体与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还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持之以恒地加强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和道德力量。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
深度阅读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
2007年
千差万别求相宜——--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新特点?
为什么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如何统筹协调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如果没有丹青妙手的尽情挥洒,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起来就只是简单的色谱,而无法描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没有音乐大师的精彩演绎,哆、来、咪、发、唆、拉、希排列起来就只是单调的音阶,而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实现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顺利地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新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比较单一,干部、工人的工资按级别来定,农民按“工分”分配,收入差距不大且比较固定,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购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据统计,1991年年底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为2491.5万人,到2006年年底达7474.1万人,而同期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则从10664万人下降至7409万人。又如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利益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7∶1,2006年扩大为3.27∶1;二是区域差距扩大,197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6年达到6.21∶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1978 年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17∶1,2006 年上升为大约4∶1。整体上讲,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1978 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 年则上升到0.496。
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据统计,2006年1月至8月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因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18.88%,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事件占15%,因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问题引发的事件占7.66%,因民间纠纷问题引发的事件占5.96%,因争矿、林、水、草场、土地问题引发的事件占4.82%,因集资、股票问题引发的事件占2.32%。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上述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既保护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又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
为什么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006年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了人民内部矛盾调处中心。当你走进中心大厅时,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象征意味的标志:一只火红的凤凰昂首迎向一轮旭日,凤凰的下方是两只紧紧握在一起的手。丹凤朝阳,象征着作为北京商务中心的朝阳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握在一起的双手,则寓意着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就越要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越要重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类似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内部矛盾调处中心这样的部门,目前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在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实现经济腾飞、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总体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矛盾无处不在,冲突时有发生,而和谐的“真谛”就在于不同领域的统筹兼顾、多种利益的协调统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和各种冲突的妥善处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协调利益关系、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因此,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对于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统筹协调利益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加强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协调,更加重视经济领
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建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更存在着不少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激化矛盾,从而导致出现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因此,只有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实现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形成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使得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都兼顾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促进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畅,也才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如何统筹协调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春风送暖,玉兰飘香。2007年3月27日至28日,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的统计表明,2006年全国县以上党政部门受理的信访总量同比下降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也要看到,目前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是初步的。面对改革攻坚时期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调整越来越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各种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出,要注意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众的利益,切实找准大多数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最大限度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使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大多数群众所共享。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和谐的利益调节机制。
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请进--这里就是你的家。”这不是某某茶楼的广告语,而是河南省义马市群众工作局信访大厅里的标语。当群众看到这样亲切的问候时,怎能不想把心中的诉求、希冀倾吐出来?近年来,随着新修订的《信访条例》的颁布,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总体来看,我们在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使他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转贴于:
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表达利益诉求只是前提,对各种诉求进行协调才是重头戏。一是通过利益引导机制来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个人或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和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四是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工作中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必须着力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政策措施,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此外,还需要在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进展。要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公平正义的实现包括多方面的要求,表现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立法、司法、公共财政体制、分配与保险等方面。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法律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促进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加强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可见,公平正义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分配公平。而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与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社会分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建设,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张。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出现了收入差距颇为悬殊的现象。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呢?构建和谐社会是否可以藉由社会心理学方法来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何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据此概念可知,个人既受社会影响,又会影响社会。若结合公平分配问题来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就是,个人得到与自己的劳动或付出基本等值的收入,社会的公平分配问题就会在个人层面得到落实。而侵犯行为就属于社
会心理学理论的范畴之一。据侵犯行为理论,构建和谐社会要减少侵犯行为(指反社会的侵犯行为)的出现,而达到对侵犯行为的控制。控制侵犯行为的措施有多种: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惩罚侵犯行为、说服教育、恰当的宣泄与控制暴力电视。可见,综合《决定》要求与侵犯行为控制理论,就可以运用此社会心理学理论以构建强调公平分配的和谐社会。在此主要谈谈分配问题。分配公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分配不公与机会不均等、部分群体的利益未得到保障等问题,从而实现和谐共享。关于分配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一、有效协调各种阶层利益关系
为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党和政府要能够有效地协调阶层利益关系。新形势下的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只有处理和协调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才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力。建立利益调整、协调机制,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化解阶层冲突的主要途径是克服制度和体制性障碍,实现社会流动、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个人或群体能够从一种社会集团移向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另一种社会集团,或从社会集团内部一个层次移到另一个层次。要保障分配的公正,还需要保持一种变化机制而不是僵化的体制。
二、要正确认识共享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共享,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为共享就是搞平均主义,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共享的公平含义应是:对穷人要照顾,对强者要肯定,肯定强者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由
此获得的合法收入,而不能搞平均,更不能搞“均贫富”,劫富济贫无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二是以为共享就是不劳而获,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共享的前提是劳动优先,我们提倡的共享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共享,劳动优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不劳动者不得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凡是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劳动光荣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社会改革、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潜伏已久的不和谐因素日益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就业问题。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者,他们没有获得通过诚实劳动取得报酬的机会。目前,我国下岗工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大量“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大学生群体无不显示着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但仍未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问题,总的还是供大于求,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需求者提供的职位与供给者之间的矛盾。就我们学生所关注方面来说,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并且每年有上涨的趋势,如此庞大的失业群体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安置,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而且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的、现实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了社会成员在发展的初始条件上的机会平等,发展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完善具体的制度安排、改进发展方式和策略,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参与经济建设并分享发展成果,共同享有经济自由和经济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可见,就业优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安定,需要通过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让广大劳动者真正享有充分的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以赢得充足的物质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就业和工资。强调就业优先,一方面是让劳动者获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可以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并给予所有的劳动者以自尊和自由。我国目前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业(包括隐性失业),而贫困又是产生社会犯罪和暴力的温床。即使政府通过社会失业救济等措施,使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不至于走上贫困乃至犯罪的道路,但仍不能解决失业者所面临的个人自尊和自由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多数劳动者个人资产的积累程度还很低、生活来源对就业的依赖程度还相当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高潮才开始不久的关键阶段,就业更是处于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核心位置。所以,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就业优先为目标。首先,这种通过就业优先实现的充分就业,必须是在符合效率原则下的充分就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并不是和谐;其次,这种通过就业优先实现的充分就业,必须是在劳动者获得公正报酬、享受合理待遇、劳资关系融洽的前提下的充分就业。如果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劳资关系紧张,那么这种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和谐。调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和中心工作。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一方面在于实施“劳动力输出”战略;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扩大“劳动力内需”,即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城镇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三位一体”的构想。这样将加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社会矛盾,特点,和谐
1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特点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并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式、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等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1]总体了解了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表现,我们还须加以分析,把握其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当前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其产生的根源和内容具有利益性这是我国当前社会矛盾最鲜明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财富的分配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的矛盾被淡化,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利益矛盾的潜伏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效率是建立在不平等和不平衡基础上的,而改革的实质有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一种调整,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社会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矛盾,同时受市场经济的驱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的实际利益。这样就使得存在差距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并且随着差距的逐步扩大,这样矛盾更趋激烈。并成为社会的核心矛盾。“自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发生了国有企业破产,农村土地广泛征用和居民房屋拆迁这几件大事,引发了大规模职工下岗,农民失地和住户利益受损,大大加剧我国社会利益矛盾。”[2]
1.2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矛盾复杂且解决起来难度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人口越多,资源与环境所承担的压力就越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在人口基数非常大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地区,个别群体的局部、短期利益受到影响。但是从绝对数上看,这种利益受到影响的群体是巨大的,例如广大的下岗工人,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与生存压力的大学毕业生,辛勤劳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巨大动力,但生活依旧艰辛的广大农民兄弟们等等。这些群体存在,必将导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加,如果不能尽快、尽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再次,解决农村与农民贫困问题成为新阶段的一项重大课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灭贫穷,消除贫困。然而,“当前我国没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人口仍有2000多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残缺现象严重。因此,新时期的减贫工程,特别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任务将相当繁重。”[3]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逐步的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2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及主要特点,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的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式,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系统的、伟大的工程,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式下,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2.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4]国情,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利弊得失,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这个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就是要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最后,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发展形式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2着力构建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我们说“中国的关键问题在党”,党能否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和谐一致,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5]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关系和谐了,党才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领导作用。对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时期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党内和谐,将是一项系统的、伟大的工程。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2.1以先进的理论教育党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党制度,一般是指有关行为的法则和标准。党的制度就是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也就是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加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做到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制度好与不好、严与不严对党的生活构成极大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论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的伟大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6]这要求我们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各项制度相互配套,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保证我们的制度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它的标尺作用。
2.2.3以民主的气氛活跃党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重要保证。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2.2.4德法并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
2.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7]
和谐社会要全社会共同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不能骄傲自满,也决不妄自菲薄。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4][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政协报,2007,10,16.
[2]周罗庚.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2).
[3]祝灵君.一致与冲突[M].人民出版社,2007:10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380.
关键词:和谐社会 价值体现 政府公共关系 途径
1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关的关系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它包括政府与公众,以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本文所涉及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概念。作为政府从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关是政府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等各种联系形式,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与公众相互理解、信任、合作的持久关系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职能。事实上,政府公关是政府沟通和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状态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1.1 和谐性是政府公关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体现 政府公关就是一般公共关系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它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以获得公众支持,从而实现管理目标,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政府作为公共关系中的主体,在行使社会职能和运行职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对象都是公众。其目标实现的好坏,取决于主体与公众的最优状态。一方面,政府公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政府在行使社会职能和运行职能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功能。没有政府公关的社会秩序,必然是僵化的、冲突对立的,它不可能具有效率、充满和谐。另一方面,公众关系是政府公关的载体,政府公关的功能和价值主要是在和谐的社会公众关系中得到实现的。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是政府开展公关活动、行使管理职能的必要基础,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2 开展政府公关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 第一,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利于理顺政民关系。政府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它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各部门、团体、阶层公众与政府机关交织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如果公众不知政情,政府缺少联络和听取公众意见和愿望的可行渠道,就容易造成政民之间隔阂。因此,只有积极开展政府公关活动,加强政府和广大公众的沟通和联系,才能切实地摆正政府和公众的关系。
第二,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利于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公共关系是利益协调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阶段,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仍然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另外,一些改革措施会不同程度地使部分群众的利益受到影响。因而,政府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三,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效率与和谐并不矛盾,开展政府公关能有力地解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明等不良现象,使得政府和社会公众真正做到互通情报,互相支持与合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实现高效基础上的社会和谐状态。
2 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政府与公众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问题 与公众沟通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感,使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策给与最大限度的支持与理解。简单说,沟通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日本在战后,政府行政部门与公众沟通实行“广报广听”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社会中,有效的行政行为需要通过沟通来支撑,争取民众的理解、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阻力,实现政府行政效能的高效。
2.2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对普遍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激烈讨论的课题。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替代关系,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而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哲学角度出发,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则是增进效率的推动力,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它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日趋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3 社会各阶层及群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它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协调的首要原则。社会转型,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在总体格局中,利益总量的增加,各阶层成员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各自分享到更多的利益。当然,阶层成员的利益有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利益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个体利益成为主流。在政府与社会的胶合格局被打破时,不同的利益要求不断出现,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与个人需求处在一种“多与一”的困境中。
3 从政府公共关系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几点建议
3.1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传播渠道 政府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发布信息,尽可能把政府的各项活动情况、重要事件、重大决策等向公众作广泛传播,形成有利的公众舆论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作用。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介向民众对即将实施的方针、政策、法令进行宣传、教育、解释,并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利用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不定期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到各级政府部门参观或采取与公众协商对话的形式,如:某某专线电话、某某信箱专邮、座谈会等,及时沟通信息,寻求广泛的参与,激发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热情。
3.2 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切实地为民服务。从公关角度来说,这是“求本”、“治标”之术。其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社会公平调节制度,防止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政务公开化,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尽可能保证公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有知情权;健全民主化决策机制,尽可能地体现公民参与的全面性和广泛性,增强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3 完善各类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关应对机制 和谐社会应是更具预期的社会。我们要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完善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关应对体系。首先,要正确分析认识新环境下各类公共危机,针对各类社会矛盾与危机的类型、性质、现实原因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其次,要健全各级政府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和科学的动员机制,让切实的善后工作使损失和危机减至最低;通过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民众公布真实的信息,稳定公众情绪。因此,我们应将各级政府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公关制度视为保证公众安定,构建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虞云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5-18.
[2]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1).
【构建和谐社会 英文】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稿与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12-02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10-29
构建和谐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系06-15
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做06-28
试论政协在构建和谐城区中的优势和作用10-05
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06-17
实现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07-16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10-25
推进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12-08
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