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 篇1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

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9.反硝化作用:当发生缺氧或厌氧环境时,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20.好氧活性污泥法(了解):

21.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22.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方法。

23.灭菌:利用理化及生物因素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4.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丝状体,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判断)

25.一步生长曲线(补充):将适量病毒接种于高浓度敏感细胞培养物建立同步感染,以感

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繁殖曲线。

26.生长曲线(补充):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单细胞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以绘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极小

2、分布广、种类繁多

3、繁殖快

4、易变异

第一章

病毒的特点:

1、不具备独立代谢能力

2.营寄生生活

3.易变异

4.具有抗药性和耐药性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动物病毒:球形、椭圆形、砖形

植物病毒:杆状、丝状和球状

噬菌体:蝌蚪状和丝状

大小:纳米计通常100~300nm

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球状、杆状、螺旋状、丝状

大小(长乘宽):以微米计

0.5~2 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磷壁酸、细胞质膜

革兰氏阴性菌:外壁层(脂多糖、脂蛋白、类脂)、肽聚糖、细胞质膜

细胞壁生理功能:1.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

2.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3.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周质

4.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1.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

2.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

3.膜内陷形成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4.在细胞质膜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荚膜的定义:荚膜是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

功能:1.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

2.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免受干燥的影响

3.可做碳源和能源,有些荚膜可做氮源

4.有生物吸附作用

芽孢的定义:某些细菌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芽孢的特点:1.含水率低

2.芽孢壁厚而致密

3.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含量高

4.芽孢含有耐热性酶

细菌的染色原理:用染色液染菌体,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带负电荷的菌体刚好可以被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液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涂布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

碘—碘化钾媒染

中性脱色剂脱色(阳性菌不褪色呈紫色,阴性菌褪色呈无色)

番红染液复染(阳紫阴红)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等电点和细胞壁,1.阳带负电荷多,等电点低与染剂结合牢固不易被乙醇提取。2.阳细胞壁脂质少,不易被乙醇溶解,通透性弱,染剂不易被乙醇提取 放线菌的定义: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腐生菌、在自然界循环中起积极作用、改良土壤。

形态: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菌丝分枝,为单细胞。

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体:“二分裂”革兰氏阴性、营寄生生活、传染病有流行斑疹、伤寒、姜虫热及Q热等

支原体:“二分裂” 革兰氏阴性

衣原体:革兰氏阴性:二分裂、能引起人患沙眼、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粒性结膜炎

第三章

原生动物“有关于水处理”:不同种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鞭毛纲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中污带生活,所以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水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做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肉足纲变形虫出现,处理效果一般;纤毛纲钟虫、累枝虫耐污能力强,是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真菌:酵母菌:细胞壁结构:与细菌不同、含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及脂质。啤酒酵母还含几丁质

繁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又有出芽生殖和裂殖。

霉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大多数霉菌的细胞质含几丁质,少数水生霉菌的细胞壁含纤维素。

繁殖方式:借助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繁殖,也可借助菌丝的片段繁殖。

菌落特征: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易挑取、相似: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不同:较大、生长迅速(相比其他微生物)

不同霉菌的孢子形状结构和颜色都不同。

第四章

微生物的酶:单成分酶(只含蛋白质)和全酶(酶蛋白和辅助因子)

酶的活性中心定义: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是酶催化功能的基础。

组成:两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酶的分类(六大类):氧化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合成(连接)酶 酶的催化特性:1.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2.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催化条件温和

4.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

5.催化效率极高

影响酶促效应的因素:1.酶浓度

2.底物浓度

3.温度

4.pH 5.激活剂

6.抑制剂 微生物的营养(六大营养):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碳氮磷比:根瘤菌要求11.5:1

霉菌要求9:1

固氮菌要求27.6:1

混合群体要求25:1 水处理中好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100:5:1 水处理中厌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100:6:1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发酵要求碳氮比30:1

碳磷比75~100:1 培养基的定义: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

配制步骤:按顺序加入缓冲化合物、无机元素、微量元素、生长因子

培养基的分类:1.选择培养基

2.鉴别培养基

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1.单纯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4.基因转位 ATP的生成方式:1.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

2.氧化磷酸化(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发酵的定义: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仅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好氧呼吸:是指有氧气存在时对底物的氧化过程:两个阶段(1)葡萄糖的酵解

(2)三羧酸循环看124页转化图

细菌的生长曲线:1.延缓期(适应期)

2.对数期

3稳定期(.静止期)4.衰老期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式种类:1.计数器直接计数(血球计数板)

2.电子计数器计数

3.染色涂片计数(单位面积菌数*面积*稀释倍数)

4.比浊法测定细菌悬液细胞数(分光光度计测定)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温度、pH(较重要)、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太阳辐射、活动与渗透压、表面张力

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1.竞争关系(不同微生物种群同一环境)

2.原始合作关系(可单独生活的两种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

3.共生关系(不能单独生活的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与同一环境中)

4.偏害关系(甲对乙有害,乙对甲无影响)5.捕食关系

6.寄生关系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遗传性使各种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得以延续:微生物发生变异,使其得到进化,退化是产生了负变,复壮是在性状没有退化之前做好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菌种保藏适宜条件:低温、干燥、缺氧、贫乏培养基和添加保护剂。

方法: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

第七章

土壤自净的定义: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水体自净: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进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

第八章

碳氮循环:

硝化作用的定义:氨基酸脱下的氮,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恒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

反硝化作用:植物藻类及其他微生物体内通过硝酸还原酶将硝酸还原成氨,由氨合成为氨基酸、蛋白质及其他含氮物质构成它们的机体。

第九章

好氧活性污泥: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厌氧)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絮状体或称绒粒。

图9—1:

菌胶团的作用;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栖息场所。4.具有指示作用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1.指示作用

2.净化作用

3.促进絮凝和沉淀作用 活性污泥膨胀:有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呈现为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以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

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1.温度

2.溶解氧

3.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

4.有机物浓度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对策:1.控制溶解氧

2.控制有机负荷

3.改革工艺

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好?

1.菌体蛋白质吸收热水分凝固比干热容易

2.湿热比干热传导快,穿透力强,能迅速提高物体内部温度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 篇2

笔者把这一知识点分为两部分给学生归纳复习:

一、结合实例分析生物的进化

1.生物保护色的基本概。

首先, 掌握其概念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 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作用是,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和天敌发现, 有利于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比如说, 在水草丛生的池塘中的青蛙, 它身体的颜色为绿色, 但是在没有水草的水沟中或其他地方, 青蛙身体的颜色则变为灰色, 这是其本能的体现。

2.保护色研究过程。

笔者结合两种生物保护色的变化领着学生探索, 一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研究, 在1850年, 在地球环境大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情况下, 桦尺蛾大多数体色为浅色型, 树干上长有地衣, 浅色的桦尺蛾栖息在树干上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此时, 浅色的体色成了它们的保护色;到了1950年, 地球环境受到煤灰的污染, 地衣被杀死, 树干成了黑褐色, 于是大多数桦尺蛾的体色变成了深色, 这样, 深色的桦尺蛾生活在树干上, 便不会很容易地被天敌发现, 深色的体色成了这种生物的保护色。 二是桦尺蠖成虫的体色变化的研究。 这种生物的体色有深浅之分, 而且这两种不同的体色都是可以遗传的, 受其基因的控制。 在环境良好时, 浅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浅色便成了这种生物的保护色, 生存的机会变得多起来, 容易起来, 其繁殖的后代数量便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被污染时, 树皮由于裸露, 被环境污染成了黑褐色, 于是深色的桦尺蠖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深色成了它们的保护色, 其生存的机会多起来, 繁殖的后代多起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就是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其中不利的变异会逐渐被淘汰掉, 而有利的变异则会被生物逐渐不断积累, 导致生物物种不断朝着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更好的状态发展, 使生物的物种不断保留下来。

3.为加深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设置探究性问题色研究。

教师首先给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然后给学生作出假设, 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再次, 制订探究计划, 让同学们分成几组, 分别拿着红、粉红、蓝、绿、黄等小纸片若干, 同时准备彩色布料, 要注意彩色布料与小纸片的颜色有一致的。 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是监督者, 其他组员是捕食者, 而拿着小纸片的学生则是猎物, 通过捕食者捕捉猎物的游戏, 体会保护色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从而得出前面假设结论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的正确性。

二、是自然选择

一是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包括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二是把握自然选择。 其概念是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积累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

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促使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 物种变异便定向地朝着一个方向积累, 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便形成了新的物种, 由于所处的环境的多样性, 经过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但是需要让学生们掌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物种进化的基础, 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而自然选择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生物的进化发展就是在这种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教师要提醒学生, 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生物进化仍然在不断进行, 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 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之上, 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世界是不断联系的,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其他认识。 生物在繁衍过程中, 会不断产生变异, 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 既要与自然环境作斗争, 又要与其他生物和自己的天敌作斗争;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 而具有不利变异的生物个体则会被淘汰, 这便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 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 逐渐积累有利变异, 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 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最后, 利用长颈鹿的形成原因说明以上问题, 长颈鹿的祖先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长一些, 有的则相对短一些, 而颈和前肢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这一物种在食物繁盛、丰富时期, 所有生物个体都因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但是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青草缺乏, 食物不够充足, 颈和前肢比较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 在生存斗争中就能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发展下来, 并且繁殖后代。 那些颈和前肢较短的生物个体, 在这种环境发生变化时, 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被环境淘汰了。 这样,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长颈鹿物种。

在学习自然选择的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人工选择的问题稍作了解,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的选择, 从而使其形成生物新物种的过程。教师可以举例: 蛋鸡的形成就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 根据人们的需求、爱好选择产生了变异, 留下了产蛋多的鸡, 再经过数代的选择和遗传积累, 便形成了蛋鸡。

高中生物知识点记忆技巧初探 篇3

[摘 要]高中生物知识点多,有不少内容需要记忆,但如何记忆值得关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五种记忆方法。

[关键词]知识点 记忆技巧 规律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润滑、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五、通过实验现象增强记忆

记忆是靠多途径输入信息的。输入大脑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来完成。在学习中,若我们把知识点与实物、挂图等直观手段结合起来,通过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来获得生动表象,就会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通过直观的感受,可增强记忆的效果。

关于记忆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提纲记忆、自测记忆、理解记忆等方法。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勤奋和付出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7、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 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注意点: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特点: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语句: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 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

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 :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光合作用

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上海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n

春秋《诗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n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n

后期——实验法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n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

n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物命名的方法

n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n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n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n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n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

n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n

提出疑问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n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n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n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n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C

H

O

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生物体中无机物

(一)水(60%-90%)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形式。

n

鲜重,水是最多化合物,蛋白质是最多有机物

n

干重,蛋白质是最多化合物和最多有机物

2.功能:

结合水:细胞组织结构组成成分

自由水:

n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营养物质的输送、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水。

n2、水参与大部分化学反应,也是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介质。

n3、比热大,水可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两种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n

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例越高,抗逆性弱

(二)无机盐

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n

含量很少,作用很大

n

存在形式:往往以离子形式存在n

作用:1、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合物:Fe2+组成血红蛋白,Mg2+组成叶绿素

2、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Ca2+低了,导致肌肉抽搐,Ca2+多了,肌无力,要适量

HCO3-缓冲血液pH,维持血液一定的PH值

K和Na维持渗透压,还会形成膜电位

生物体中有机物

1.生物体中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主要5种)

n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糖类、脂质、核酸、维生素的种类、作用。

(1)糖类元素

C

H

O

n

单糖:六碳糖—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果糖、半乳糖。

n

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

n

双糖:蔗糖=葡萄糖+果糖

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

n

多糖:淀粉

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

n

糖蛋白——细胞识别作用

(2)脂肪元素

C

H

O

n

脂肪——甘油+脂肪酸

n

功能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抗外力撞击

n

磷脂——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构成细胞膜)

n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合成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D,高了容易动脉粥样硬化

(3)核酸基本元素C、H、O、N、P

n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在细胞质内。

n

维生素是微量,但有用。分成水溶和脂溶。

n

缺乏维生素B1——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

(4)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肽键的构成和蛋白质的结构。

n

氨基酸基本元素C、H、O、N

n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都有羧基、氨基、中心碳原子、氢,不同的是R基团

n

肽键形成一个需要脱去一份水,所以一条肽链有m个氨基酸,就脱去m-1份水,形成m-1个肽键

1.蛋白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作用。

n

蛋白质功能:机体构造的主要成分、供能

n

蛋白质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以不同的数目、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

2.“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

n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颗粒状沉淀

n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先加5%氢氧化钠,再加1%硫酸铜

n

脂肪——苏丹III染液,橘红色油滴

2.2

细胞的结构

学习内容

细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外。

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

n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外侧少量多糖,膜间有少量胆固醇

n

结构特点:半流动性,例如变形虫

n

功能特征:选择性透过

n

糖蛋白和糖脂——细胞识别外界信息

1.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特点及实例。

小分子跨膜运输:1、被动运输:高浓度到低浓度。

(1)自由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不要载体)

(2)协助扩散——Na+

Cl-

葡萄糖等(要载体)

2、主动运输: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能量,需载体蛋白。是物质出入活细

胞的主要方式,如海带吸收碘,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

大分子进出细胞:胞吞、胞吐:大分子或者颗粒性物质,体现了膜具有半流动性。

2.细胞渗透作用的原理。

n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所以属于被动运输。

n

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中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一层选择性

透过膜,类似半透膜。

n

水分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水分渗出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水分进入

3.“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

n

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n

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n

需要选择颜色效果明显的植物细胞,比如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现紫色,有利于观察质壁分离的效果

n

引流法要正确,一边滴加,一边吸收,要缓慢

n

4.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的功能及其中各个亚显微结构的特点、功能。

n

光学显微镜看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看的是亚显微结构

n

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n

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

n

核膜——双层膜

n

核孔——物质出入通道

n

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n

核基质——代谢场所

n

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组成n

双层膜细胞器:叶绿体——光合作用

线粒体——有氧呼吸

n

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脂类合成、蛋白质加工运输

高尔基体——蛋白质再加工、运输、分泌

溶酶体——内含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消化

n

无膜细胞器: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n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和果胶等组成,保护,全透性

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n

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细胞核,无核膜,有拟核,代表: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n

真核生物有成型细胞核和核膜,代表: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6.“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

n

染液是碘液

n

引流法

n

水绵内部看到螺旋条带装叶绿体,染色后上面出现的蓝紫色颗粒是淀粉粒。

n

颤藻——原核

水绵——真核

2.3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病毒

学习内容

1.病毒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

n

非细胞、寄生

n

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装备和原料快速复制繁殖

n

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

n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n

疾病:HBV(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

n

造福:烧伤治疗(噬菌体)、转基因(载体)

主题三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3.1

生物化学反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

1.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n

同化——外界物质变自身,储存能量

n

异化——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

2.生物体内的合成与分解反应。

n

合成反应:小分子到大分子,如:单糖到多糖,核苷酸到核酸,氨基酸到蛋白质,很多是脱水缩合反应

n

分解反应:大分子到小分子,如:水解反应和氧化分解反应

3.酶的物质属性、反应条件和特点。

n

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n

专一性,靠酶的活性部位实现。

n

高效性

n

往往需要辅助因子(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也叫辅酶)参与

n

命名根据作用物和来源

4.ATP的中文名称及结构简式。

n

腺苷三磷酸

n

腺嘌呤+核糖——腺苷

n

A―P~P~P

5.ATP、ADP的相互转换与储能、释能的关系。

n

ATP分解为ADP、磷酸基,并且释放能量,供各项生命活动

n

ADP加上磷酸基,输入能量,合成为ATP,该能量可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ATP与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关系。

n

见上

7.“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

8.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n

受温度和pH影响。

n

胰蛋白酶(小肠内)是碱性,胃蛋白酶(胃内)是酸性,唾液淀粉酶(口腔内)是中性。

3.2

光合作用

学习内容

1.光合作用的研究进程中的经典实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n

赫尔蒙特实验——柳树获得的增重只是来源于水

n

普利斯特利实验——薄荷能改善由于动物呼吸、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n

英格豪斯实验——光照是普利斯特利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n

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n

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18O)——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n

卡尔文实验——阐明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暗反应),也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14C

2.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n

见第一册68页

3.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n

椭球形、双层膜

n

类囊体——光合作用光反应

n

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暗反应

4.叶绿体所含色素的种类、颜色、分布,色素与所吸收光谱的关系。

n

叶绿素a——蓝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

n

叶绿素b——黄绿色,类囊体膜,红橙光蓝紫光

n

胡萝卜素——橙黄色,类囊体膜,蓝紫光

n

叶黄素——黄色,类囊体膜,蓝紫光

5.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的特点与联系。

n

光反应:需要光,在类囊体发生,色素吸收光能,只有叶绿素a才能转化光能

n

暗反应:不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发生

n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

n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

6.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n

光反应物质变化:水分解成O2、e和H+

形成ATP和NADPH

n

暗反应物质变化: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固定为三碳化合物

然后还原为糖,条件为ATP供能和NADPH供还原性。这两者然后形成为ADP,Pi和NADP

n

光反应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n

暗反应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n

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7.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原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n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高,但是当光合速率达到饱和后,提高光照强度则不会使光合速率加快

n

二氧化碳——光照充分时,二氧化碳浓度低可能限制光合作用进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暗反应来抑制光合作用

n

温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通过影响酶的活性

n

还有水、无机离子,比如镁离子等也会影响光合速率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n

提取原理: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n

分离原理:各种色素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n

提取几个细节:叶片要绿

粗叶脉叶柄要剪掉

提取液:无水乙醇

碳酸钙作用: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石英砂作用:帮助研磨

研磨过程要迅速而充分,药剂适量

n

分离几个细节:滤纸条要剪角

画滤液细线要细而直

要重复画二三次

每次之间要阴干

层析液不要沾污管壁

滤纸条不要碰到管壁

层析液不能浸没滤液线

n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由上至下)——胡、黄、a、b

9.“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

n

控制变量原则

n

对照原则

n

实验前,要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n

CO2浓度这一变量是通过调节水溶液中NaHCO3浓度来实现的。

3.3

细胞呼吸

学习内容

1、细胞呼吸的概念。

n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细胞呼吸的类型、主要形式。

n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概念、场所、必要条件及两个主要阶段。

n

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n

C6H12O6

+6O2

6CO2+6H2O+能量

n

有氧呼吸场所:第一阶段——糖酵解,细胞质基质,产物丙酮酸和H+,少量ATP

第二阶段——首先丙酮酸脱去一个CO2,形成二碳化合物进入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产生二氧化碳和H+,少量ATP。其次在线粒体内膜,H+和氧气结合为水,大量ATP4、无氧呼吸的概念、类型(酒精发酵及乳酸发酵)。

n

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释放少量能量

n

酒精发酵——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酵母菌等)

n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n

乳酸发酵——产物乳酸,少量能量(乳酸菌等)

n

反应式:C6H12O6

2C3H6O3+能量

n

高等生物:人——肌肉无氧呼吸产乳酸

根受淹——乙醇和二氧化碳

马铃薯块茎——乳酸

5、细胞呼吸的实质及其意义。

n

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就是异化作用

6、无氧呼吸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n

酿酒、酒酿、泡菜、酸菜等

n

人在高原上易疲劳,剧烈奔跑腿酸等

3.4

营养物质的转换

学习内容

1.糖类代谢的途径。

n

单糖吸收场所小肠上皮细胞

n

氧化分解

n

合成多糖

n

转化为脂肪、氨基酸

2.脂肪代谢的途径。

n

脂肪消化第一步——肝脏分泌的胆汁的乳化作用

n

甘油代谢:通过丙酮酸进入糖代谢

n

脂肪酸代谢:通过二碳化合物在线粒体基质,进入三羧酸循环

n

合成脂肪

3.蛋白质代谢的途径。

n

合成新的蛋白质

n

在肝脏细胞脱氨基,含碳部分进入三羧酸循环,氨基转化为尿素

4.三大类营养物质的转化关系。

n

见上,另见第一册85页的图4-26

5.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合理膳食。

n

七大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题四

生命的信息

4.1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学习内容

1.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n

感受器获取信息,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到脑,脑产生感觉

n

皮肤感受器——压力、温度、痛觉

n

光感受器:视网膜的视细胞

n

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n

视锥细胞——感受色彩,视杆细胞——感受光亮

n

晶状体曲度可实现变焦

n

声波感受器——耳蜗

n

感受平衡——前庭器(三个半规管和前庭)

n

侧线——感受水流和方向

n

颊窝——红外线感受器

n

嗅觉——嗅黏膜上嗅细胞

n

味觉——舌上的味细胞

n

昆虫触角——感受气味

2.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n

反射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

n

反射的基本环节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

n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n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n

兴奋是靠神经冲动(生物电)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n

静息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由膜内的K+和膜外的Na+维持

n

神经冲动——外负内正(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

n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传递

n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它们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兴奋由此传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组成。

n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脊髓的调节功能,脑的高级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n

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

n

外白质,内灰质

n

灰质集中神经元细胞体,是真正的中枢所在n

白质主要有神经纤维,传递信息为主

n

脊髓控制低级反射——排便,排尿,膝跳反射等

n

条件反射——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n

大脑皮质功能区——高级神经中枢

n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强化

n

人类还有特殊的特有的条件反射——语言文字抽象信号

n

支配内脏腺体,不受意志支配——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n

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功能拮抗

6.“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

n

实验前需要去除脑,以凸显脊髓的调控作用

n

有两个低级反射——搔扒反射和曲腿反射

7.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主要激素和生理作用。

n

肾上腺

肾脏顶部

肾上腺皮质激素——成分固醇,调节水盐糖代谢

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心跳加快等

n

甲状腺

气管两侧

甲状腺素——含碘,促代谢、促发育、促兴奋

n

胰岛

胰腺中一些特殊细胞团

胰岛素——胰岛β细胞分泌,降血糖

胰高血糖素——胰岛α细胞分泌,升血糖,两者拮抗

n

生殖腺

性激素

维持生殖腺功能,促进生殖细胞生成和第二性征发育

n

垂体

受下丘脑调控

生长激素——直接调节人体生长代谢

促***激素(3个)——调节3个内分泌腺活动

n

下丘脑

促***激素释放激素(3个)——通过调节垂体促***激素(3个)的释放来间接调节3个内分泌腺活动

8.激素的调节作用。

n

激素是“信使”,传递信息给靶器官靶细胞

n

传递方式——血液循环

n

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n

高效性

特异性

n

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体细胞

n

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脂肪细胞

n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9.细胞识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n

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n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

n

抗原——被识别为“异己”的物质,多为蛋白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n

非特异性免疫——天生、无特殊针对性

n

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n

吞噬作用功臣——巨噬细胞,胞吞,溶酶体释放蛋白水解酶和溶菌酶,杀灭对象

n

特异性免疫——后天,必须与抗原接触才产生,高度特异,一对一

n

主要是第三道防线(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n

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布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体液免疫

n

T淋巴细胞分化为致敏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杀死抗原或直接接触抗原细胞,使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细胞免疫

n

T淋巴细胞往往和巨噬细胞结合起来杀死细胞内寄生对象(如病毒和内寄生细菌)

n

二次免疫速度快,反应强,抗体浓度高

10.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反应方式。

n

见上

11.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的概念;疫苗的概念和作用。

n

天然免疫——患病后获得的免疫

n

人工免疫——人工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n

人工免疫方式——接种疫苗

n

疫苗——利用一些病原体人工制备的生物制品,有灭活或减毒两种

1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n

胚芽鞘尖端是感光的部位

n

弯曲发生在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

n

温特实验重点理解

1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n

向光弯曲原理——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n

成分——吲哚乙酸

n

合成部位——生长活跃部位,如茎尖、根尖、幼叶、发育的种子

n

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n

特点——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n

根最敏感,茎要求浓度最高

n

顶端优势——顶芽浓度较适宜,促进生长,离顶芽最近的侧芽积累浓度最高,抑制生长,稍远点的侧芽浓度低一些,抑制效应逐渐降低,故称宝塔形

14.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n

因为植物体内生长素少,且容易被酶降解和发生光氧化分解,所以人们人工合成生长素类似物,如萘乙酸、吲哚丁酸、2,4-D

n

培育无籽果实,要在受粉前的柱头上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溶液

n

促进插枝生根

n

防止落花落果

2.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3.一、遗传信息

4.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6.实验表明: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S菌。

7.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8.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

细菌

体内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

蛋白质

构成的,在它的头部含有

DNA。

9.实验过程如下: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标记一部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

体内大量繁殖时,生物学家对标记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

并未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

却进入细菌的体内。可见,T2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

DNA的作用下完成的。该实验结果表明:在T2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

10.如果结合上述两实验过程,可以说明DNA是

遗传物质。

11.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有些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说DNA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

12.二、DNA分子的结构

13.1、DNA分子的结构

14.1953年,美国科学家

沃森和英国科学家

克里克

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

15.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

磷酸、一分子

脱氧核糖和一分子

碱基

。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

腺嘌呤

(A)、胸腺嘧啶

(T)、鸟嘌呤

(G)和

胞嘧啶

(C),因此,脱氧核苷酸有4种: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6.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

胞嘧啶

脱氧核苷酸。很多个脱氧核苷酸

聚合成为

多核苷酸链。

17.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

双螺旋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T,C-G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8.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4种,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

遗传信息

。若含有碱基2000个,则排列方式有

41000

种。

19.例.下面是4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部分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C)

20.21.22.23.24.A

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一、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

解旋

复制,半保留

复制

条件:模板

DNA两条链、原料

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能量

意义:

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

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

鸟嘌呤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

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

氢键

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核糖核苷酸

。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

核糖、一分子

磷酸

和一分子

碱基

。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

腺嘌呤

(A)、尿嘧啶

(U)、鸟嘌呤(G)和

胞嘧啶

(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

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A-U

配对,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

细胞质

中,通常是

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

mRNA、tRNA、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

遗传信息,并具有

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

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

细胞核

模板:

DNA一条链

原料:

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2)翻译

场所:

核糖体

模板:

mRNA

工具:

tRNA

原料:

氨基酸

产物:

多肽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

mRNA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又决定了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

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

3、中心法则:

三、基因工程简介

一、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

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一—

质粒

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

获取目的基因

(2)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3)

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4)

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第七章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生殖和生命的延续

一、生殖的类型

生物的生殖可分为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两大类。

1、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

分裂生殖

(例:

细菌、草履虫、眼虫);

出芽生殖

(例:

水螅、酵母菌);

孢子生殖

(例:

真菌、苔藓);

营养生殖

(例:

果树)。

2、有性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信息,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

连续

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

结束

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

结束

时为止,包括

分裂间

期和

分裂

期。

1、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对于细胞分裂来说,它是整个周期中时间

最长的阶段。

2、分裂期

(1)前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

染色体明显,此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

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相连,同时,核仁

解体,核膜

消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

面上,清晰可见,便于观察。

(3)后期

每个

着丝粒

一分为二,染色单体

随之分离,形成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

牵引下向

两极

运动。

(4)末期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逐渐变成丝状的染色质,同时

纺锤体

消失,核膜核仁

重新出现,将染色质包围起来,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然后细胞一分为二。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

植物

动物

纺锤体形成方式

纺锤丝

纺锤丝、中心体

细胞一分为二方式

细胞板分割

细胞膜内陷

意义

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填表: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

2n-4n

4n

4n

4n

2n

染色体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

三.细胞周期

1.请根据右图回答问题(括号内写标号)。

(1)依次写出C、E两个时期的名称

G2;中期;

(2)RNA和蛋白质合成时期为(A)

G1期,DNA复制时期为(B)

S期,核仁、核膜消失的时期为(D)

前期,核仁、核膜重新形成时期为(F)

末期。

(3)细胞在分裂后,可能出现细胞周期以外的三种生活状态是

连续增殖、暂不增殖、细胞分化。

四.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实验材料:

植物根尖

2.实验步骤:

解离(试剂:

20%HCl)、漂洗、染色(试剂:

龙胆紫)、压片。

3.实验的观察部位是:

根尖生长点。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等的变化如下表:

染色体行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对数

DNA数

间期I

复制

2n

0-4n

n

2n-4n

前期I

联会、交叉、互换

2n

4n

n

4n

中期I

同源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

2n

4n

n

4n

后期I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n

4n

n

4n

末期I

染色体数目减半

n

2n

0

2n

间期II

前期II

染色体散乱分布

n

2n

0

2n

中期II

着丝粒排列于细胞中央

n

2n

0

2n

后期II

着丝粒分裂

2n

0

0

2n

末期II

细胞一分为二

n

0

0

n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体细胞(从受精卵开始)

精(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二次

同源染色体行为

无联会,始终在一个细胞中

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彼此分离

子细胞数目

二个

雄为四个,雌为(1+3)个

子细胞类型

体细胞

成熟的生殖细胞

最终子细胞染色体数

与亲代细胞相同

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

子细胞间遗传物质

一般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一般两两相同(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相同点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

意义

使生物亲代和子代细胞间维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维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和变异有十分重要的3.精子的形成过程:

4.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受精作用:

6.7.判断动物细胞分裂方式、时期

8.据减数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方式判断细胞

9.根据染色体数目判断:

假设某生物体细胞2n,若染色体数目为4n是有丝分裂,n为减数分裂。

例:

1.下图是某种生物不同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

(1)在A、B、C、D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

B、D。

(2)A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8

个DNA分子,0

个染色单体。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A、B、C。

(4)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

A、D。

2.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分裂薄玻片标本,看到哪些现象是减数分裂细胞所特有的(B)

A.有纺锤体的出现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C.染色体的复制

D.分裂后期形成细胞板

3.10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和10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若全部受精,则形成受精卵(A)

A.10个

B.5个

C.20个

D.40个

4.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后,一条染色单体含有(B)

A.两条双链DNA分子

B.一条双链DNA分子

C.四条双链DNA分子

D.

一条单链DNA分子

5.某生物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有染色体18个,该生物体细胞有染色体(A)

A.18个

B.36个

C.

72个

D.9个

三.细胞分化和植物细胞全能性

细胞分化是指

同一

来源的细胞发生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蛋白质合成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但科学研究证实,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能力,即保持着

细胞全能性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遗传信息。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

细胞全能性,过程可以简要归纳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根茎叶分化)

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1.概念整理:

杂交:基因型

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一般用

x

表示

自交:基因型

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一般用

表示。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

隐性

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的总称。

相对性状:

同种

生物

同一

性状的不同

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

表现

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

未表现

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

显性

性状和

隐性

性状的现象。

显性基因:控制

显性

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隐性基因:控制

隐性

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d。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

位置上,控制

相对

性状的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如D、d。

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

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

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控制

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是由含有

相同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是由含有

不同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2.例题:

(1)判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x)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x)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x)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x)

只要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杂合子。(√)

等位基因必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必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x)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B)

A.人的长发和白发

B.

花生的厚壳和薄壳

C.

狗的长毛和卷毛

D.

豌豆的红花和黄粒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C)

A.

aa

B.

Bd

C.

Ff

D.

YY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

减数

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

基因会随着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不同的配子中,独立

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

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

染色体分开时,导致

等位

基因的分离。

例:

(1)在二倍体的生物中,下列的基因组合中不是配子的是(B)

A.YR

B.

Dd

C.Br

D.Bt

(2)鼠的毛皮黑色(M)对褐色(m)为显性,在两只杂合黑鼠的后代中,纯种黑鼠占整个黑鼠中的比例是(B)

A.1/2

B.1/3

C.1/4

D.全部

(3)已知兔的黑色对白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只黑色雄兔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选用与它交配的雌兔最好选择(A)

A.纯合白色

B.纯合黑色

C.杂合白色

D.杂合黑色

(4)绵羊的白色和黑色由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白色公羊和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小白羊,第二次交配却生下一只小黑羊。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是(C)

A.BB和Bb

B.bb和Bb

C.

Bb和Bb

D

.BB和bb

(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父母正常,但她的弟弟是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几率是(D)

A.1/4

B

.1/6

C

.1/8

D

.1/12

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自由组合。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上,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基因重组);实践上利用基因重组进行

杂交

育种。

四、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用豌豆做试验材料:严格的闭

花受粉;有一些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2、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再对两对、三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由单因素到多因素)。3、对实验结果记载,并应用

统计

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例:

(1)若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子代只出现1种表现型的是(B)

A.aaBb和AABb

B.AaBB和

AABb

C.AaBb和

AABb

D.AaBB和

aaBb

(2)有一基因型为MmNNPp(这3对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雄兔,它产生的配子种类有(B)

A.2种

B.4种

C

.8种

D.16种

(3)黄色(Y)、圆粒(R)对绿色(y)、皱粒(r)为显性,现用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杂交后代得到的种子数为:黄色圆粒106、绿色圆粒108、黄色皱粒110、绿色皱粒113。问亲本杂交组合是(C)

A.Yyrr和yyRR

B.YYrr和yyRR

C.Yyrr和yyRr

D.YyRr和YyRr

(4)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在(B)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的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的一次分裂末期

D.减数的二次分裂后期

(5)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会出现几种表现型和几种基因型(B)

A.4和4

B.4和6

C.4和8

D.6和6

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叫

染色体,另一类是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叫

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通常就是由

染色体决定的。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XY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

XX,雄性的性染色体是

XY

。以人为例:男性的染色体的组成为

44+XY,女性的染色体的组成为

44+XX。

②ZW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

ZW,雄性的是ZZ

。蛾类、鸟类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二、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

性别

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

XBXB

XBXb

基因型

XBXB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表现型

正常

色盲

例:

(1)某男孩体检时发现患红绿色盲,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无红绿色盲症状,在这一家系中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是(D)

A.祖母---父---男孩

B.外祖父---母---男孩

C

.祖父---父---男孩

D.外祖母---母---男孩

(2)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也能决定性状,人的耳廓上长硬毛的性状就是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现有一对夫妇,丈夫患此病,若生一男孩,其患病的概率为(A)

A.100%

B.75%

C.50%

D.25%

三、人类遗传病与预防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

遗传物质

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1、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一对

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可分为:

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X连锁隐性,X连锁显性、Y连锁

等。

2、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多对

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还比较容易受到

环境的影响。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

直系

血亲和

三代

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所生的孩子患

隐性

遗传病的机会大大提高。

2、遗传咨询

3、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一般是

24-29

岁。

4、婚前体检

三.遗传病的类型判断:

例:

(1)以下家族图谱分别是患有何种类型的遗传病:

(2)右图为某个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或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致病基因在     常

染色体上,是   隐

性遗传病。

(2)I-2和II-3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100%。

(3)Ⅱ-2的基因型可能是     Aa。

(4)Ⅲ-2的基因型可能是      AA、Aa。

(2)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基因用A,a表示)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色体

性遗传病。

(2)5号与6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为

3/8。

(3)7号与8号婚配,则子女患病的几率为

2/3。

(3)下图是某家系红绿色盲病遗传图解。图中除男孩Ⅲ3和他的祖父Ⅰ4是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色觉都正常,请据图回答:

(1)Ⅲ3的基因型是XbY,Ⅲ2可能的基因型是

XBXB

XBXb。

(2)Ⅰ中与男孩Ⅲ3的红绿色盲基因有关的亲属的基因型是

XBXb,与该男孩的亲属关系是

外祖母

;Ⅱ中与男孩Ⅲ3的红绿色盲基因有关的亲属的基因型是

XBXb,与该男孩的亲属关系是

母亲。

(3)Ⅳ1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25%。

四、生物的变异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

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由于

生物体

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缺失

增加,而引起的基因分子脱氧核苷酸的改变,就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发生在DNA

复制

阶段。即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在有丝

分裂的间期;由原始的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基因突变是产生

新基因的主要来源。对生物的进化

具有重要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点

(1)

可逆性

(2)

多方向性

(3)

低频性

(4)

随机性

3、应用:

诱变育种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概念

生物体在进行

有性

生殖过程中,控制

不同

性状的基因

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产生的原因

(1)

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3、基因重组的意义

通过

有性

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这是形成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

进化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有染色体

结构的变异、染色体

数目的变异等。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四种: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

恒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

可遗传的变异。

(1)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

非同源

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二倍体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3)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

三个及三个

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茎杆

粗壮,叶片、果实、种子比较

大,蛋白质、糖

等营养物质含量

高。

(4)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方法: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秋水仙素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

幼苗,从而得到多倍体。

成因: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

纺锤体

形成,导致

染色体

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加倍,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分裂,将来就可以发育成多倍体植株。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见课本图解)。

(5)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

配子

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可能含有一到

个染色体组),叫做单倍体。与正常的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

瘦弱,而且高度

不育。

(6)单倍体育种

方法:采用

花粉离体培养

培养的方法先得到

倍体植株,再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它的染色体数目

加倍

。这样,它的体细胞中不仅含有正常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

纯合的。(花药离体培养法与单倍体育种的区别)。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相比明显

缩短

了育种年限。

例:

(1)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产生新的基因(A)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不可遗传的变异

(2)"一猪生九仔,九仔各不同",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B)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影响

(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B.体细胞中含有奇数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C.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D.体细胞中含有奇数染色体组数目的个体

(4)下列能产生可遗传变异的现象是(D)

A.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得到无籽果实

B.正常人接受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

C.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后表现出各种变化

D.一株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部分黄色皱粒豌豆

(5)填空:若某生物体细胞含有六组染色体组,称为

倍体,其花粉中含有

组染色体组,称为

倍体。

(6)判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是单倍体(X);单倍体只含有一组染色体组(√);配子都是单倍体(√)

第九章

生物进化

1.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证据来自___胚胎学_______,__比较解剖学_____,__生物化学______,古生物化石___的研究。

2.鱼类等水生脊椎动物存在的鳃裂,在陆生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说明陆生脊椎动物是由

水生

生物进化而来的。

3.在发生上有共同来源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器官称为__同源器官________。

4.化石证据不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由

细胞到

细胞,由

水生

陆生,也证明了生物界是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的。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是:___遗传_______和____变异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_繁殖过剩______是进化的必要条件,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并由此带来

生存斗争

;只有

适应

环境的个体才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6.现代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___种群_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___突变_______为进化提供原材料,______自然选择____主导着进化的方向,隔离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_____生殖隔离_____和______地理隔离____。____基因频率______是指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在它的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

7.生物灭绝的原因是:

物种对原有生存环境的高度适应,基因库变小。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是指来源于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形形色色的活的生物体,包含___遗传多样性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_______和____生态系统多样性____三个层次。

2.__遗传多样性________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是指物种内的基因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层次。___物种多样性____是指地球上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分布均匀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种类丰富程度的客观指标。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_____生境_____、___生物群落____和_________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______的多样性。

3.人shengw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活动包括:

毁坏栖息地、环境污染

和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4.以DDT为例,在食物链中,随

营养级的递增,DDT浓度

增加,称为

富集。

5.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就地保护_____、___迁地保护__和___离体保护_______。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例:

“富集”是指(D)

A.某些生物在人体内大量积累

B.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C.生物从食物链中大量积累某些物质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1、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集中的DNA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2、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3、真菌(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4、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5、细菌、真菌的作用:酵母菌制面包馒头、酿酒;乳酸菌制酸奶、泡酸菜;醋酸菌制醋;霉菌制豆腐乳、酱等

6、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7、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8、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的遗传信息制造新病毒

二、生物的分类

1、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是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动物主要通过其形态特征分类

2、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3、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4、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基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有性生殖: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马铃薯、蒜等

3、无性生殖的运用:(1)扦插(2)嫁接

4、昆虫、青蛙发育的类型:变态发育。它可分为:

(1)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如:蝇、家蚕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      假设       红细胞    动物细胞

生物学倡导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会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往往依旧将教学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方式有悖于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单刀直入地介绍某一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点,很难达到让学生记忆深刻的效果;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相关知识,再进行假设,如讲到动物细胞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动物细胞,学生为了让自己更为出彩,必定想方设法动脑思考,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以恰当的方式把自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

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截取既普通又常规的几个教学片断,合理利用教材,假设学生自己就是动物细胞或者血管中的红细胞,让学生来做“自我介绍”,将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力求通过该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

要求:学生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正在小鱼的血管中旅游,说说旅游途中你的感受。(提醒学生注意从血管的管壁、管腔、血流速度等几方面入手)

学生自学: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介绍管壁、官腔和血流速度的关键词句,同时思考这些特点对旅途中的红细胞会造成什么刺激。

学生自学效果检测:其中一位同学给出了以下出彩的自我介绍。假如我是一个红细胞,在小鱼的血管中旅游,旅途中我会有以下感受:在血管中顺着血流的方向流动,突然间我来到了一条类似高速公路的血管中,在里面我的速度可快了,像F1赛车,一路上狂奔,连红绿灯都没有。我想这时候我正在动脉血管里,而且要是我一不小心撞到了壁上,还会感觉软软的很有弹性,不过这种刺激的感觉很快就没了。慢慢地,我跟同伴的速度越来越慢,到最后只能一个一个排队通过,连想要牵手一起走过都很困难。同伴说我们来到了毛细血管,这里管腔特别小,小到我们只能排队通行,就像是在单车道上,只能一辆车接着一辆车通过,在毛细血管中排队行走一会儿后,我们来到了不一样的道路。这时候我们的速度相对较快了,当然跟刚才在动脉里的速度还是不可相比的,不过比在毛细血管中快多了,道路也不再是单行道了,可能是双车道或者是更多的车道。

教师评价:该同学侧重介绍红细胞在血管中随血液流动的速度,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通过比喻的方法描述得形象、具体;将红细胞比喻为车,将血管比喻为高速公路、双车道、单车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学热情,还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该知识点。但是该同学的介绍较少涉及管腔、管壁以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后续同学的补充让该知识点更加完善、具体。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装片是静态的,学生很难通过显微镜获得血管的特点及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速度等知识,因此大部分内容还需从课本中获得,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行收集和处理课本中的信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2: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要求:学生形成两个有关细胞的重要概念。

教师布置任务:假设你是一个动物细胞,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的科学性)

学生自学:学生首先从课本中找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记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抽象的专业名词;其次,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或适当地比喻,或画简图,或借助其他手段;最后,在自学完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想象,组织语言,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自学效果检测:甲同学将动物细胞比喻成一个人,细胞膜就像是人穿着的衣服,细胞核就像是人体内的器官,而细胞质就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乙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汤圆,边画边介绍,他认为细胞的结构更像是一个汤圆,汤圆的外层皮是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细胞核就是里面的馅,起着核心的作用,因为每次我们买汤圆最关注的就是汤圆的馅,汤圆里还有些汁水,像是细胞的细胞质,可以流动;还有同学将动物细胞比喻成鸡蛋或是其他更形象、具体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本来看不到的动物细胞就像汤圆、鸡蛋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教师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将自学成果展示出来。虽然自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会有偏差,描述上可能会欠缺科学性,但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恰好是课堂生成的不可或缺的良好素材。在稍后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学生也在自己和教师知识的碰撞中,更好地掌握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体积较小,肉眼不易观察到,学生之前已经进行了“认识和使用显微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因此对细胞形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细胞的具体结构,如构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胞,能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使枯燥的《动物细胞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这种方式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呈现学生自学中的思维轨迹。通过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而纠正并解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花儿朵朵》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银行员工优秀党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