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教育语文课件(精选10篇)
杨秀娟
假期里,读了《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一书,我认为里面每一篇都富有智慧、充满深情、蕴含哲理,不带一丝束缚,娓娓道来而又清新流畅,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然后能有所得,尤其读了里面的小故事,让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了。里面的故事让我的心灵不断地净化着。
如前几天读到 李镇西老师的《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一文,泪水止不住溢出眼眶。任安妮是李老师班上的一名女孩,自幼患了白血病。由于身体衰弱,经常头昏,做事慢腾腾的,说话细声细语。李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任安妮一次迟到时罚站他15分钟,后来由于病情加重,任安妮休学,复学后留级了。这样李老师多少有些庆幸——没有任安妮,平均分会提高不少名次呢!没多久,竟传来任安妮去世的消息。这样李老师深感惭愧和后悔,他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一过失,他带学生亲自去为任安妮送行。而任安妮母亲的哭诉,更让作者内疚与不安。因为任安妮临终还在念念不忘要回到李老师的班,最后的日子还在想念李老师。这让李老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因愧对学生而嚎啕大哭,这件事,给作者上了深深的一课。作者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 “教育,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 “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情、人道和人性!”李老师的反思是多么深刻啊!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
李老师是多少人敬仰的教育家,是多少教育人学习的楷模,却敢于坦言自己罚站过学生;坦言听到安妮要休学回家时请她母亲转告给安妮的话是言不由衷的客套,内心里却为甩掉了一个包袱暗自庆幸;坦言曾为她将到另一个班而暗暗高兴。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敢于将“皮袍下面的‘小’”亮出来给大家看,又惭愧于我自己不敢直面灵魂里虚荣和懦弱。
从教接近三十年,我罚站过学生,因为学生不努力、调皮发火,责备他们不理解老师的苦心,甚至煞费苦心地将不爱学习影响他人的学生劝退,等等。可我很少记得我对他们的不好,只记得我付出的努力,以为学生的进步自己功劳很大,哪里意识到学生的不好也有我的责任!
我庆幸我的痛还有机会弥补,我比李老师幸运。我更庆幸今天从李老师身上我懂得了如何爱我现在和将来的学生。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学生又何尝不是老师思想、精神的传承呢?我将牢牢记住: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爱今天的学生,就是为明天的自己积累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多”———语文教学要突破教材数量的限制, 增加教材的容量
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的研究表明, 语言的学习, 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 才点点滴滴“说出”, 是在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之后, 才“奔涌而出”的。换句话说, 语言的学习, 不是仅凭一本教材, 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 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 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 一言不会, 1周岁左右仅能说最简单的“爸、妈”等字词, 2周岁左右时就能自如运用语言, 说出奇妙的句子了。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 效率如此高呢?因为口语的学习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 而是在一个小社会中, 在与众人的交往中, 接触了“天文级数量”的语言“例子”。以平均每天听100句话计算, 每句10字, 每天就是1000字, 一年即36.5万字, 两年即73万字!也就是说, 孩子学会口语, 等于用两年时间用耳“读”了五六部长篇小说。“听话数十万, 说话自然成”, 这是奇迹也是自然。
韩军的研究是有道理的, 因为事物的发展, 总是要先有一定量的积累, 才能引起一定质的变化。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认为, “诗歌的写作, 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 需要终年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 就需要用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鲁迅先生说过,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
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 一直不自觉地走以数量巨大取胜之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事实证明, 广收博采, 多多益善, 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而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恰恰就是“数量太少”的问题。教材数量太少, 再好的教法也难以求得较高的质量。
吕叔湘曾对中国与外国的几种语文教材进行过对比, 他说, 中国的语文课本恐怕是世界上分量最轻的本子。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认为:“目前中学生每学期阅读课文30篇左右, 作文五六次, 我认为太少了, 要大大增加。”
学语言, 需要接触“天文级数量”的语言“例子”。一个中学生学语文, 究竟需要接触多少本文学书籍才算达到“天文级数量”呢?“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10000本?“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读1000本?“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300首诗歌?教育部《大纲》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100本。我们认为中学生6年读100本书是个适当的数量标准。
6年读100本书, 平均每三个星期读1本书, 能完成吗?
二、“快”———语文教学要加快教学的速度, 提高效率
现在的教师, 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竟“深、细、透”讲35分钟, 热热闹闹一节课, 数数诗歌字数只有20个;千把字的一篇白话文, 竟讲三四个课时。中学6年所教的课文加起来又有多少呢?才36万字 (一学期学一本教材3万字, 中学6年12学期12本教材, 共36万字) 。漫漫6年 (加小学12年) , 学生跟教师咬文嚼字学书面语, 到头来竟读了区区36万字, 竟不如婴幼儿两年学口语所“听”字数73万字的一半。以这样的效率学习书面语言, 语文水平怎能过关?一本《三国演义》是73万字, 学生6年读了不到半本《三国演义》。以6年读了不到半本《三国演义》的速度读书, 一个人一生又能读多少本文学书籍呢?
目前的语文教学效率实在太低, 急需提高。一本现行教材教一个学期, 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 但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的语文教师韩兴娥却只用两个星期, 就将一本语文教材教授完毕, 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开始时她一节课教一篇课文, 然后就是一节课教2~4篇课文, 基本上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就把小学阶段的教材全部教完了, 五、六年级时教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等书籍。她教的四年级学生考六年级的试卷, 考试成绩很好。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语文的效率也很高, 一学期的教材他用30多个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 不改作文, 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时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的学生平均高7.8分。
“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 “一学期的教材用30多个课时就讲完了”———这个速度是一般语文教师教学速度的10倍。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有了这样的效率, 中学6年读100本书的任务完全可以完成。
三、“好”———语文教学要多选有价值的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学习语文需要多读书, 而且是多多益善, 但并不是说读书时可以不加选择地滥读, 如果不加选择地滥读, 那“开卷”就未必有益;如果阅读一些涉及凶杀、色情、赌博、邪教等方面的书, 不但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且可能还会带来危害。所以中学生读书时必须认真地加以选择, 要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书, 要选择有利于自己语文综合水平提高的书, 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书。其实, 前面我们提到的教育部《大纲》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00本, 就是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
6年读100本好书, 平均每3个星期读1本, 是个怎样的读法呢?
四、“省”———语文教学要省掉各种不必要的活动, 整个教学要以学生阅读为主
以前的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粮食》, 讲的是在朝鲜前线作战的志愿军为了抢救一批粮食而牺牲了的故事。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 有一个学生新课本一拿到手就翻看了,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很感动, 流下了眼泪。后来上课, 教师讲到那一课, 就分析开了:这一课时代背景怎么样, 作者生平怎么样, 段落大意怎么样, 中心思想怎么样……分析来, 分析去, 分析个没完没了。前面提到的那个学生说, 老师分析完了, 他却无动于衷, 眼泪流不出来。这种分析用吕叔湘的话说, 就是有些作品不分析还感动人, 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叫七宝楼台, 拆碎不成片断。一件艺术作品很美, 很打动人, 你把它拆散以后, 就不美了, 就不打动人了。可见, 语文教学中的有些分析确实是多余的, 不但没有好处, 而且很有害处。
七宝楼台, 拆碎不成片断, 是不是教师不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教师对一篇字数不长的文章花很长时间去“分析”是有一定的苦衷的。对于其中的原因, 叶圣陶是这样认为的, 他说, 以前语文念的是古文, 学生拿到这古文是看不懂的, 老师就怎么讲呢?就是念一句, 翻译一句。一句古文, 在苏州学校里头, 老师把它翻译成苏州话;在南京, 老师就把它翻译成南京话, 那学生就懂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做一个翻译员, 就是尽翻译的责任。后来呢?不念古文了, 念白话文, 念白话文就失业了, 没事可做了, 失业以后就改行, 他就不当翻译员了, 当起了分析员。吕叔湘认为叶圣陶的这话是有点道理的, 他说:“老师不是特别喜欢当分析员, 他这样做是有点不得已, 因为不要他当翻译嘛。这就是俗语讲的猢狲丢了棒, 没得玩儿了。”其实,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不要分析, 也不是分析完全没有用处。学生对于某些地方不一定能领会, 那就要稍微说说, 点一点, 学生懂了就好。篇幅短的课文一节课可以学完几篇, 长的也有一两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这样, 一本教材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可以学完, 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呢?追根溯源, 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分析过多”的问题, 还是因为语文教材的数量太少, 篇目太少的缘故, 这种“过多的分析”本来就是多余的, 是没有必要的, 往往还有害处, 是完全可以省掉的。
韩兴娥上语文课就特能省。她上课时不需要把课文一篇一篇地讲, 而是让学生把教材当读物来读。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 她的话少之又少, 几乎听不到组织教学的语言, 即便讲三言五语, 也是直奔教学主题, 没有一句虚套话, 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魏书生上语文课也特能省, 他教语文时不批作业, 不改作文。
本刊讯(记者 王化兵)2006联想家用电脑创新策略暨全家族新品发布会于11月9日在珠海海泉湾召开,志鸿教育集团作为“新联想100分学校”功能模块提供商应邀参加。
新家悦2.0版本正式推出的家悦U系列新品是联想在LVT技术基础上推出的三大系列家用电脑新产品之一,家悦U系列全面升级的2.0版“新联想100分学校”在前期与新东方、101网校基础上,今年携手国内最大的基础教育资源提供商志鸿教育集团,共同打造更为权威和丰富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志鸿教育集团提供的“课外辅导”及“智能测试”的互动性及智能性在此发布会上作为主打新增模块功能推出。
志鸿教育集团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课外辅导”及“智能测试”两个模块所体现的互动性及智能性是主要优势所在。“课外辅导”即网上家教,同步向用户提供志鸿优化系列各种版本教材的教辅资源,还辅以名师串讲栏目,以多媒体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名师串讲、复习等课程。“智能测试”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成绩测控和评价系统。它的智能性主要表现在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进行专家套卷的测试,系统将自动记录用户的错题并推荐相关的强化训练,同时系统将对用户欠缺的知识点推送相关的分析和讲解。用户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通过选择需要的知识点生成自组试卷并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更具有针对性。
智能的网络教育资源给予学生的实时反应,使他们感受到互动性,给他们的感官带来新的输入讯息,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思考。网校或网站提供多内容、多方面、多功能的交流条件,将是网络教育形成新的吸引力的有效途径。这也将成为区分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商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再掀“阅读旋风”“阅读大使”张之路
本刊讯 (记者 王化兵) 10月27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促进儿童阅读行动大使”张之路为无锡洛社中心小学的全校师生送上了一场名为“读书,美丽的人生之旅”的专题报告会,报告厅内,全场爆满。
江苏无锡市新华书店市场营销部的周科长表示,此次张之路的巡回演讲活动在一所学校实现了3000多册的销售业绩,刷新了无锡市店之前所有作家签售活动的记录。对于张之路签售活动创下的历史新高,周科长坦言,这次活动大获成功与学校、作者、书店及出版社等各方的配合密不可分,一方面,活动各方提前做了充分的沟通准备工作,如学校早早地做好了PPT、投影资料等宣传工作,书店也提前做好了精美的海报和招贴画,另一方面,张之路为孩子们奉献了一份幽默风趣的阅读大餐,其风格各异的“非常神秘、非常感动、非常可笑系列”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之风。
据了解,在近两年引进版少儿图书大行其道的图书市场上,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张之路“非常神秘”“非常感动”“非常可笑”三大系列作品销售累计逾100万册,数次在排行榜上超过了《哈利·波特》等作品,成为本土原创儿童作品的一道风景。张之路及其作品屡获殊荣,今年,他不仅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而且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授予“中国促进儿童阅读行动大使”称号。
1.按(安)装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5.泊(舶)来品6.脉博(搏)
7.松驰(弛)8.一愁(筹)莫展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14.幅(辐)射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23.震憾(撼)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32.一诺千斤(金)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44.了(瞭)望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47.痉孪(挛)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50.蛛丝蚂(马)迹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名(明)信片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56.沤(呕)心沥血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65.搔(瘙)痒病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68.人情事(世)故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77.洁白无暇(瑕)78.九宵(霄)
79.渲(宣)泄80.寒喧(暄)81.弦(旋)律
82.尤(犹)如猛虎83.膺(赝)品84.不能自己(已)
85.竭泽而鱼(渔)86.滥芋(竽)充数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89.醮(蘸)水90.蜇(蛰)伏
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100.做(坐)月子
另外,还经常错的字有:
象(像)什么;
A.濒临默契跌撞精疲力竭
B.沮丧熹微趴窝恍然大悟
C.眩耀槲树钦佩强驽之末
D.肿胀僵持充沛油尽灯枯
92.下列词语中字形错误的是(A)
A.茶洞山岨黄麂暧昧
B.怜悯敏捷羞惭竖笛
C.俨然慷慨怜悯攀引
D.屯戍篁竹起卸残忍
93.下列词语中字形错误的是(B)A.辉映耸入云天开天辟地
B.苛克载人飞船拔地而起
C.嫦娥飞天圆梦可供借鉴
D.嘟哝咬文嚼字自惭形秽
94.下列词语中字形错误的是(B)A.璀璨脍炙人口功名利禄
B.渎职无与伦比风搔
C.便宜风流倜傥绝望
D.袅娜倩影梵阿玲
95.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是(A)A.幽静蓊蓊郁郁冷静
B.寂寞迷迷糊糊阴森森
C.稀疏和谐酣眠
D.羞涩没精打彩曲曲折折
96.下列词语中字形错误的是(C)A.嘶哑悲愤激怒腐烂 酝酿轨道 横亘 家当鼎力相助偏僻参差不齐西洲曲 热闹 隐隐药药擅动 朗照
B.寂寥忧愁彷徨彳亍
C.冷莫凄惨凄婉迷茫
D.惆怅篱笆温柔悠长
97.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是(A)
A.厌恶蹲坐便当燠热
B.疑惑斩新笨拙油泥
C.坚困慎重沉陌耐心
D.迟疑退辟污秽灌概
98.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是(D)
A.寂漠翩然形式休憩
B.袖珍宁谧眉黛点掇
C.玲珑姿态千陌一望无际
D.花蕊绽开清晰燠热
99.下列词语中字形错误的是(A)
A.攀援眩耀痴情绿阴
B.慰藉险峰威仪戟
C.霹雳红硕衬托凌霄花
D.伟岸坚持雾蔼流岚
100.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是(B)
A.笑靥惊诧萦绕左顾右判
B.份礼幽默刮痧奄奄一息
C.殷红绽放虹倪受宠若惊
——题记
一、守望教育的家园,追寻诗意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故乡是生命出发的地方,那里山清秀,水长流,让人魂牵梦萦。古今中外,无数诗人留下的乡愁诗篇至今仍荡气回肠。浪迹天涯的游子,终有一天会重返故乡,可是,哪里才是教育的家园、语文的故乡?
脑海里时常浮现这样的情景:在一抹春晖里,我走过狭长的煤屑路,踱过窄窄的小木桥,湖水潺潺,草地芊芊,四面满是青翠欲滴的山峦,迎面的清风裹着优美的歌声飘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陶醉间,巧遇夏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门汀桥,便到了校园里。经亨颐的“长松山房”,何香凝的“蓼花居”,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丐尊先生的“平屋”……似一幅打开的卷轴画,次第呈现在我的眼前。国文课上,朱自清先生将自己刚刚发表的散文《绿》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教材给>学生讲作文之道。美术课上,丰子恺先生把自己刚刚创作的漫画拿来给学生示范。音乐课上,学生们唱的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词谱曲的《送别》……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惬意、美好!
这情景如梦似幻,但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和无法忘却的记忆!这就是19世纪20~30年代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这里没有开不完的会议,也没有考不完的试卷;这里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本,也没有写不完的计划、分析和总结;这里没有班级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排名,也没有考前悲壮的犹如赶赴刑场的誓师大会。那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恐怖与肃杀,在这里更是闻所未闻!
但,这里有小鸟的鸣唱,阳光的和煦;这里有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空;这里有堤岸上的漫步,湖面上的游弋;这里有慷慨的陈词,琅琅的书声;这里有沉思时微蹙的眉,斟酌时问号似的腰。这里的学生能在落日的余晖下从容走进湖光山色,能在夜深人静时谛听天籁之音,他们每天都能在晨曦中自然醒来,用来看世界的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春晖教育的精髓是教育的自由、个性、活泼、潇洒,还有成人之美的教育宗旨,那里便是我向往的教育的故乡。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应当拥有一份诗意,葆有一份本真,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二、沿波讨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两千多年前,孔子跋涉在语文的长河边,寻觅着通往彼岸的渡口。“不学诗无以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修辞立其诚”……这位哲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他以自己的虔诚、睿智与经验不断地给后人指点迷津。
语文教育史已经几千年了,即使现代语文教育史也已百年,无数的语文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艰难探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语文教育指南,但这些探索的经验却各不相同,它们是我们的出发点,却永远不是我们的终点。它们给了我们帮助,但时代的变化仍然让我们常常感到困惑与迷茫。
面对丰富的语文,人们寻觅的方向与手段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在对语文教育进行理论的思考,有的在对现行的语文教育现状问难质疑,有的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仔细探索,有的则到邻近学科里去寻找支撑……
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在反思,在探索,在实践。也许,我们不必在意寻找的结果,风景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沿波讨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找语文的家园,让语文教育魂归故里!
我以为,语文教育应当是“半亩方塘”!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天地。在这“半亩方塘”中,老师和学生就像“天光云影”,于荡漾的碧波之中共同徜徉。在这空灵澄碧、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中,始终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语文课堂,是纯洁的象征,她应当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获得精神的皈依。
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诗化,她应当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语文教育,有“非常之观”。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或连峰接天,枯松挂壁;或金戈铁马,古道西风;或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它应当给我们的孩子以知识的滋养、智慧的启迪、审美的陶冶、文化的熏陶……
三、寻找语文的家园,让语文教育“魂”归故里
语文的“家园”在哪里?语文教学的“魂”指什么?我以为,语文学科的特质就是语文的“魂”,回归语文的“家园”就是回到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上来。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追求教学行为的学科品质,让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寻找语文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方向。
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味关照下的语文教学,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与“思想”或者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是一对困扰语文教师的矛盾。事实上,当我们强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因素时,并不意味着思想内容不重要;而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又丝毫不能忽视工具的意义。应当提倡“言意兼得”,反对得“意”而忘“形”。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功利驱动下,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应试技巧的训练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应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的总结当成教学的重点,把反复的单项或综合训练当成主要手段,使得语文教学走进了技术、技巧训练的逼仄胡同。另一方面,脱离文本,远离言语,或架空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或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会儿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会儿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课堂呈现的景象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学科课程,语文的课程形态决定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必须凸显其“学科”意义。语文实践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经历和接受语文知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特质定性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把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把养成作为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指明了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修订稿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有两个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规定性;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养成”理念,弄清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所谓养成,一是指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二是指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三是指综合性、基础性、过程性、非线性。
四、把握语文教学的行为向度,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行为向度,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追求。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弥漫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强化语感训练,内化语文素养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强化训练。训练的途径与方法是:
1. 亲历言语实践,把握训练特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意义,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言语材料,通过“听听—读读一讲讲—写写”等方式,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系统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语感。因此,言语实践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口语交际实践,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言语运用中催生新的言语和新的思想,形成丰富、敏锐的语感和高尚的情感。
2. 提升语感品质,明确目标指向
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感品质上,良好的语感品质又主要体现在语感的丰富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清晰性上。因此,语文课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为目标。语感的品质主要包括语感的独特性、丰富性、深刻性、敏锐性和清晰性。
3. 坚持有机融合,提升训练境界
语感训练中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有机的整体,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也是语感训练的两个方面。离开了语言内容进行语言形式的赏析是失之根本,离开了语言形式去进行语言内容的感悟则失之依附。要把握语理和语感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语感实践,敏锐而直觉地领会语言的意义;通过语理分析,把握语言事实中富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落叶缤纷的语言丛林里涵泳品位,实现浸润性习得,进而走进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从“怎样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的思维活力,把握作者的写作心路和思路,因为“语言作品是作者智慧开出的花朵”。阅读教学要实现华丽转身,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关注“说什么”转向关注“怎么说”,从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转向指向写作指导的阅读教学。
(二)感悟语文魅力,享受语文之美
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感悟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借助情景感受美,展开想象再现美,感情朗读体验美,真情表达抒发美,也可以拓展延伸创造美,这些都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方法和情形,在此不再细述。
(三)注重思维训练,深化言语活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离开语言,思维的内涵无法显现;离开思维,语言活动便失去意义。很多教师对阅读感悟理解片面,思维训练有所忽略:“朗读感悟”满足于你读他读,而细读深思,具体地感受语言则有所忽视;“形象感悟”满足于看看画面,而透过形象,本质地感受语言则关注不够;“情境感悟”满足于角色表演,而引入情境,深刻地感受语言则不够重视。结果,学生所感悟的只是零碎的形象、粗浅的意义和抽象的情感。脱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固然是空泛的,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无疑也是肤浅的。只有坚持语言发展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阅读感悟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言语活动才可能是深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发散、运用比较、灵活理解、鼓励求异等多种手段,将言语活动引向深入。
而且老师多才多艺。今年六一儿童节,他和他的老师带领我们练习唱歌跳舞,成功完成了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我们还获得了班级优秀奖。
她也很关心我们的安全。每天放学后,她看着爸爸妈妈和老师接我们回家。有一次我爸妈忘了接我。而且老师打电话给我爸,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到学校。老师看到我爸接我才回家。
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老师是燃烧的红烛,是焕发的春天,是善良的天使,是我们的指路人。她带领着学生们驶向知识丰富的海洋,在学生们的人生转折点上为学生指向光明的道路,在学生们困难时默默守护在他们身边。
语文老师对同学们都很好,不仅是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中也处处关心我们。
一次,下午放学,我和朋友们在路上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注意前方的车辆。忽然,一辆车朝我疾驶而来,司机急忙踩刹车,才免了一场车祸,可我被排气管烫伤了,脑部也出了血,只好送医院。在医院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老师常常带领同学们来探望我,偶尔跟我开开玩笑,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我感觉,这段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了。病愈后,老师还常常抽空给我补落下的知识,让我追随同学们前进的脚步。作文
1、骆宾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 王勃、杨炯、卢照邻 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则是领衔人物。
2、我国古代的经典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我国民间四大传说: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与洞庭龙女。我国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3、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4、食虫植物是有陆生种类,也有水生种类的。全世界约有食虫植物 500多种。
5、赵州桥是隋代木匠李春 所造,为世界 之首创。
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丞相李斯主持下,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统一工作,制定小篆字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字。囚徒程邈花了十年的功夫,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日常应用简便的新体字。这种字名为“隶书 ”。
7、世界十大文豪分别是古希腊诗人荷马,著有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著有《神曲 》;德国诗人歌德,著有长诗《浮士德悲剧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37部戏剧和154 首十四行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著有《人间喜剧 》,包括 多部长、中、短篇小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雨果,著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印度诗人 泰戈尔,被誉为东方的“诗哲”,著有诗集《故事诗 》;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著有《变色龙》、《套中人》、《 海鸥》和《 樱桃园》;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著有《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母亲》等;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著有小说《呐喊》、《彷徨》等,有《鲁迅全集 》16卷本行世。
8、1949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周年,毕加索将题名《鸽子 》的画献给“巴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著名诗人聂鲁达 得知后,为了“ 世界人民和平”便给它取名为“和平鸽 ”。
9、素有“欧洲旅馆主人”之称的思想家是伏尔泰。“天才的预言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10、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 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
11、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凝结了古人的聪明的智慧。你知道的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
12、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数学书是《兰德纸草 》,它于四千多年前出现在古埃及。它是长条形的书,长544 厘米,宽33 厘米,写着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记载着85个实用数学习题的解答办法。这书又叫做《阿墨斯纸草 》。
13、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部分组成。
14、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有诗、书、画三绝。对读书也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善读书者曰攻,曰扫,二是问,三是博览与精读的关系。
15、中国古称“华夏 ”,中国还有一些美丽的别称:中华、赤县神州、九州、震旦、支那。
16、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最大爱好是“用鹅毛笔 ”。
17、最早的风筝制作,相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鲁班,最早用纸扎风筝的是中国五代时的 李邺,最早利用风筝进行科学试验的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18、在正常情况下,体温的变化范围大致不超过1℃。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19、19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20、我国先秦时期将散文和诗赋、古代神話 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
21、《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 年的历史。全书共294 卷,约300 多万字。
22、最早使用“糊名”考试这个办法的是 武则天即位初年。
23、成语“班门弄斧 ”往往用来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的人。原是明代文人李白墓为了讽刺游客在李白墓地乱题诗。
24、解缙是明代才子,被皇帝任命编《永乐大典》;纪晓岚是清代才子,被皇帝任命编《四库全书》。
25、在汉语宝库里,有一部分词语前后两个字可以颠倒,很有意思。如女儿——儿女,你还能写出几个吗?如:子弹——弹子、演讲——讲演、网鱼——鱼网、觉察——察觉、风扇——扇风、依偎——偎依(更多些请参见有趣的颠倒词一文)
26、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编的《史记》,全书共183 篇,合计五十二万多字字,是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名著之一。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合称为“两司马 ”。
27、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叫《诗经》。全书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8、中国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全唐诗》。
29、中国最早的词典是西汉时代的《尔雅》,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在我国语言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春秋四大名人孔子、庄子、孟子、老子。
3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32、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有二,一是源于点灯敬福,二是源于东方塑与元宵姑娘,元宵又称 汤圆。
33、孔子用“苛政猛于虎 ”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繁苛的政令和繁重的政令比老虎还可怕。
34、在武器装备中,被称为“开路先锋”的是火药,它的用途十分广泛。
35、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是陆游,留存至今的诗有九千多首。
36、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红楼梦》。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37、《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
第14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联系诗歌意思,想一想诗歌中那一句触发了诗人故园之恋?此夜曲中闻折柳。【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
【解析】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联系诗歌的意思,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案】“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根据诗句的意思: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来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3,“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二、文言文阅读
①
②古诗词阅读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贪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戆(zhuàng):愚。④败:祸乱,祸害。4.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③
④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顾()全身()...【答案】回头 保全自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雀善惊而难得/人不知而不愠 B.而以所从为祸福/以中有足乐者 C.故君子慎其所从/其真无马邪
D.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辍耕之垄上 【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
6.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善惊以远害,贪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答案】容易受到惊吓 就能远离祸害,贪食就容易忘记危险的处境,这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啊。
【解析】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7.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孔子是怎样的劝诫弟子的?这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提出的哪一条建议有共同之处?
【答案】①君子应当慎重的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②亲贤远佞
【解析】解决内容理解这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是为了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
9、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案】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妈妈的话,抓住关键词“不满足”“最喜欢”可解答此题。
10、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妈妈为我做绣有蒲公英的书包,连衣裙,教育我像蒲公英学习,所以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积极进取。
11、细读文章,说说“飞来飞去”这个词语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三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飞来飞去”是按照我的成长历程来出现的,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成长、进取的情景。
12、谈谈你对文章题目“会飞的蒲公英”含义的理解?
【答案】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有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解析】题目含义解题技巧:先思考表层含义,即内容概括。在理解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即揭示主旨。“会飞”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由文意可知,题目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案】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解析】根据文中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妈妈对我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可理解此句: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说明文阅读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竞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主席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14、文章以《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用疑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容易引起共鸣)。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是要从形式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标题用的是疑问句,能够吸引读者注意。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瓶装水锑元素含量(远远超过天然地下水锑元素含量)大大增加。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划线句子把天然地下水的锑含量和瓶装水的锑含量进行了作比较,突出了瓶装水的锑含量之高。
16、根据阅读第②段的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重金属元素锑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答案】不正确,原文说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只有“大量摄入”时才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而本句则说是“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这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忽略了原文中“极少量”、“大量摄入”等个词语的强调作用。
【解析】原文“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说明只有大量摄入锑元素才可能致命。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17、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大多”指比例较多,说明不是所有的塑料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去掉后变成全部,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
18、结合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中“妈妈”的做法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说明原因。
【材料】在我国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妈妈给新生儿喂奶粉时,所选购的奶瓶是塑料瓶。这种奶瓶比玻璃奶瓶价格也便宜,加之不宜破损,所以,塑料奶瓶成了首选。冲奶粉的过程也很简洁:把奶粉先放入瓶中,然后用高温的水一冲,再摇晃几下,感觉温度合适了,就开始喂婴儿。如果这次婴儿没吃完,下一次加点奶粉,加点水继续让婴儿喝。
【答案】答案示例:“妈妈”的做法有3处不科学,具体为:选购塑料奶瓶,因为塑料瓶含有锑元素;(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用高温的水冲奶粉,因为温度越高,锑 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让婴儿吃过时剩奶,因为这样极易被细菌和真菌污染。这样做,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儿有更高感染危险。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作答时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从塑料瓶、高温的水冲奶粉、剩奶会感染三个角度说明其不科学性。
【100教育语文课件】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06-02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05-31
语文教育教学风格06-12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07-02
语文学科教育评价09-10
义务教育语文八下10-11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案例10-16
语文教育学期末试卷09-09
一年级语文入学教育教案10-01
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