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学自考重点(精选4篇)
第一章
1.银行会计学P1
2.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 2
3.政策性银行3
4.会计对象5
5.资金来源和运用6
6.银行会计的要素7和内容8-9
7.银行会计的主要任务9
8银行会计的核算原则10
9.银行会计的特点和作用12
第二章
1.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16
2.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的作用 16
3.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17
4.会计科目按性质分类19 按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分类20
5.记帐方法包括,复式记帐包括23
6.会计凭证含义,会计凭证分类;会计凭证的作用27
7.银行记账凭证按格式和使用范围可分为29(基本和特定凭证的含义)
8.银行基本凭证分为30
9.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31
10会计凭证的审核34
11.会计凭证的传递原则35
12.银行会计凭证的特点36
13.帐簿含义37
14.银行帐务组织38
15.明细核算的核算程序38(分户帐及其类型;登记簿;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余额表)43
16.综合核算核算程序44(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的含义)
17.帐务核对的内容49
18.帐务核对的方式49
19.银行帐务组织的特点50
第三章
1.存款按对象,期限,范围,是否计息,币种分类53
2.银行存款帐户的种类54
3.单位存款业务分类56
4.通知存款分类和起点63
5.银行与存款单位进行对帐按不同对象采取的方式
6.对帐后,单位账面余额和银行分户帐余额不符时通过65
7.存款利息计息方式及那种更准确67
8.储蓄原则68
9.帐务处理方式78
10.支付结算含义81
11.支付结算作用82
12.支付结算原则83
13.支付结算业务的核算要求84
14.支付结算方式按收付款方向分类;按地区分类;按支付结算工具的特点和组织形式分类87
15.银行汇票含义88
16.商业汇票含义91
17.承兑汇票的特点92
18.商业承兑汇票93,银行承兑汇票97
19.银行本票100(及其分类;出票日起最长102)
20.支票分类104(及其起点106)
21.汇兑结算108(及其分类108)
22.委托收款结算115(及其日期117)
23.异地托收承付结算119(及其起点119;承付货款分为120)
24.逾期付款扣付赔偿金计算方法122
25.定期借记125定期贷记127
26.信用卡129和规定
第五章
1.贷款按性质和风险程度分137按流动性分138安资产质量分类138安承担经济责任分139 按承担经济责任分139
2.贷款业务的核算要求139
3.信用贷款的核算方式141(逐笔核贷贷款的含义141)
4.贷款计息的方式146(定期结息的方法147)
5.抵押贷款与逐笔贷放的区别154 ;抵押质押的区别154
6.票据贴现的含义158 ;票据贴现和贷款的区别158
7.转贴现和再贴现的区别163
第六章
1……联行往来167 ;联行电子汇划清算168
2.联行资金汇划清算的基本做法170(05年简答)汇划业务的基本规定170
3.联行电子汇划业务与资金清算的核算包括173.4.分散式;集中式178
第七章
1.金融企业往来190
2.金融企业往来的核算要求191
3.商业银行的(各级行处)在(当地中央银行)开立192<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下设192;借款设立193>
4.商业银行各行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金额起点195
5.大额汇划款项包括197
6.同业往来201
7.交换票据的办法202
8.同业拆借213
9.同业拆借的基本规定214
第八章
1.现金出纳工作的原则220
2.银行收入现金的方式221
3.营业终了现金收付的汇总处理226
4.出纳错款的处理原则229
5.库房管理的规定;办理金银收购的范围
第九章
1.外汇239
2.外汇业务核算的特点240
3.外汇业务的记帐方法241
4.外汇标价的方法243 5.外汇存款的资金来源250和存款分类250 6.外汇贷款的原则256;贷款的分类256 7.买方信贷258; 8.特种外汇贷款的分类260 9.汇兑结算及其采用的方法261 10.汇出国外汇款按汇款的性质和方式分类262 11.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的结算方式268 12.进口信用证结算的业务包括268 13.出口押汇276 第十章 1.固定资产的特点280 2.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分类,按使用情况分类281 3.固定资产计价方法282 4.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290;净残值的范围290 第十一章 1.无形资产296 2.无形资产按来源分类;按期限分类;按是否辨识;是否独立转让;是否拥有法律给与的权利 3.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区别299 第十二章 1.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307 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308 3.投入资本的数字规定309 4.商业银行资本金按投资主体分类;按投入资产类别; 5.资本公积金含义及其来源314 6.留存收益的分类318 7.盈余公积安提取要求不同分类318 第十三章 1.营业收入的特点323 2.收入确认324 3.营业外收入330 4.应纳营业税337 5.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公式340 6.本年利润余额的结转方法341 第十四章 1.决算的作用346 2.做好决算工作的前提346 3.决算的步骤347 4.决算的准备工作348 第十五章 1.会计报表的作用357 2.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359 3.会计报表的种类360 4.资产负债表361.损益表364现金流量表366 5.会计分析375 6.会计分析按时间不同分类;按范围分类;按事前事后的不同376
7.会计分析的程序377
8.会计分析的方法378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
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发散思维: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概括:头脑中把
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信度: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人格动力系统: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特质: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投射测验: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
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理健康: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共性特点: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点: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沟通: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日节制: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关系。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心理定势:指坚定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简答题
简述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答:a认识内在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心理学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和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答: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问题解决应具备哪些特征,影响因素?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指向性;集中性。1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具有哪些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和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简述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差异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群体的基本特征:1我们通常将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2基本特征: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1、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劳动力参与率:指经济活动人口占16岁以上人口比例。
3、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和就业岗位的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4、下岗职工:指1986年全国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企业正式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
5.公共就业服务: 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和其他服务内容。
6.“协保”制度: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人员同中心、原所在单位三方协商后,就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签订协议。这是再就业工程中,为帮助下岗人员向劳动力市场采取的一项政策。协保人员可凭劳动手册,按相关规定从事事务性工作,用人单位使用协保人员的,可以免缴社会保险费或补缴社会保险费差额。
7.农村转移劳动力:包括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所有劳动力,同时包括离开本乡到外地仍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并且时间严格定义为半年以上者。
9.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
10.劳动预备制度:是对青年劳动者就业前应经过培训的制度规定。其基本内涵是:组织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前接受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11.上海市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简称职业见习,是上海市职业指导中心推出的通过政府经费补贴的方式,组织青年人到一些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中,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际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来提高青年人包括职业经历、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
12.再就业培训:是职业培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对有过一次工作经历的职工失业或下岗后,对其进行的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
13.上海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针对长期以来单个培训机构对培训设施投入和改造能力不足的状况,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
14.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所进行的开办小企业或自谋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
15.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简答题
1、简要叙述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含义。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采取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它等于城镇失业人数除以城镇
从业人数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分母中的城镇从业人数包括城镇各种所
有制单位的全部劳动力;登记失业人数则包括就业转失业的劳动者和没有就业经历的失业青年。
2、当前上海失业人员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①思想不到位影响再就业;
②服务方法不多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③教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④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3、上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
(2)各区(县)就业促进中心
(3)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
(4)居委会(兼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任和专职就业援助员负责)
4.下岗职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4个方面的原因:
(1)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2)根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
(3)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4)科技发展和进步,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职工下岗转岗成必然趋势 5上海关闭“再就业服务中心”后,如何安置国企新产生的富余人员?
答:①经济性裁员;
②劳动合同因无法履行而解除;
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④劳动合同终止解除。
6、什么是积极的就业政策?
答:是在实施宏观经济社会政策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采取扶持政策手段和有效措施,鼓
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政治稳定。
7国家促进妇女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1)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女性下岗人员再就业;
(2)强化针对女性下岗人员的就业服务,努力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
(3)向女性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再就业帮助;
(4)不断完善生育保险政策,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
(5)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保障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8国家促进青年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
(2)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措施,促进城镇青年就业
(3)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4)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促进下岗青工再就业
(5)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
9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有哪几种?
答:(1)农业就业,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
(2)就地转移从事非农生产,主要是进入当地乡镇企业
(3)跨地区就业,主要是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就业
10、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比有什么特点?实施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技术性和技能性。
目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11、我国主要的职业培训机构有哪些?
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
12、目前上海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劳动力就业走向大众化;
②职业岗位的能级和层次结构上升;
③劳动力市场供应总量大于求,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转移过来的劳动力素质不高。
13、劳动预备制度培训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根据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基本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期限2年以下的课程采取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四大模块进行教学。
①基本素质知识。包括文化知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公共关系、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和技能等内容。
②职业知识。包括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劳动安全与保护知识和社会保险知识等内容。
③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企业实习等内容。
④社会实践。包括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参观学习、勤工俭学等活动及开展文体活动。
14、我国企业职工培训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培训对象,职工培训可以分为:对管理人员进行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科技知识更新和科技开发、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的培训;对一线生产操作人员进行的上岗资格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以及班组长培训等。
根据培训内容,职工培训可分为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岗位练兵、转岗专业培训、学徒培训等。
15、上海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①进行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工调查;
②开展残疾人求职登记、劳动能力评估、失业登记、就业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 ③组织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④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
⑤帮助残疾人个体开业;
⑥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服务。
16、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①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工作总体部署,统筹推动;
②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③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
④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
⑤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引导更多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⑥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7、再就业培训的实施内容有哪些?
①搞好摸底调查,制定再就业培训计划;
②发动社会,确立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③立足市场需求,组织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
④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⑤加强创业能力培训,培训一批小老板;
⑥落实培训经费,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⑦搞好就业服务,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衔接。
18、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哪些单位开放?
①上海市职业培训机构;②上海市各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
③上海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部门;④国际知名品牌认证和培训机构。
19、实施创业培训包括哪些环节?
⒈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国家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有根据,司法有准绳,公民活动有章可循,行为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和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是指执法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实施法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是指任何公民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必须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⒉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实施的保障。
(3)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和体现了对民主权利行使的制约。为人民正确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破坏法制、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为的制裁措施,从而为捍卫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保障。
(4)必须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离开民主讲法制,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法制,就可能是专制;离开法制讲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就可能是无政府主义。⒊法律的实施方式及监督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式一般分为:①法的执行,又叫执法;②法的适用,又叫司法;③法的遵守,又叫守法;④法律实施的监督。
(2)法律实施的监督,是指社会主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和程序对于法制的各个环节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予以监察和督促,从而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活动。法律监督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于法律的实际贯彻和执行活动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所有社会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对于法律贯彻和执行活动的监督。我国按照宪法规定,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⒋试述依法治国(十六大相关内容),如何做到司法公正
这个论断明确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内涵:(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3)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要严格执法,并加强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执法,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要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坚决纠正和惩办执法犯法这种腐败现象。还要加强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完善坚强有效的法律监督系统,防止滥用权力。第二章
⒈宪法的概念,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外,它还具有自己的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征。
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
1)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
(2)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归纳为以下几项:(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⒊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和履行的最主要的义务。又称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它和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相比有以下特征:(1)它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2)它是公民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最主要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权利和义务。(3)它能派生出一般的权利和义务(4)它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公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可分,(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宪法规定体现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上和在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上都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公民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发生。(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首先,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同时,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
(3)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首先,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是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既有法律规定,又有物质保障的,从而是有现实性的。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第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的主体是同一的。第二,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如劳动权和受教育权,是结合一起的,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第三,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公民权利实现越有保障,公民义务的履行越有可能;公民越自觉履行义务,则公民权利就越有保障,两者互为因果。第三章
⒈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除具备一般法律关系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个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少数情况下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某些行政机构或法律授权的某些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不是以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意或者符合双方的意志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是以国家的名义行使职权,参加法律关系的,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而当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时,相对人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国家机关申请履行或按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第一,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第二,行政行为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第三,行政行为的内容主要指行政行为作用于行政相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4)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产生的,或者是与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有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相对人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申请复议,如果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是依法行政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所有环节,是全部行政法规范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行政法基本原则有三个,即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或行政法治原则。就是说行政活动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3)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特别需要,行政机关可以在限制条件下,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同法律抵触的措施。
⒊诉讼法的概念和种类
诉讼法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诉讼活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诉讼法可分为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第四章
⒈税法的概念与分类
.(1)税法的概念: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过程中和国家进行税收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⑵税法的分类:
①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②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③按照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类税法,所得类税法,财产类税法,行为类税法和资源类税法。⒉环境法的概念与意义
.(1)环境法是指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的总称。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2)环境法律制度的制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越来越成为摆在整个人类面前的极为迫切的重大问题。
(3)环境法律制度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及“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愿望。(4)环境法律制度的制定,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社会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5)联系实际举例加以论证。
第五章
⒈民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⒉合同法的特点及应具备的一般条款
合同有如下特点:(1)是一种法律地位平等的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3)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按照《合同法》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6项条款:(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数量、质量;(3)价款或者报酬;(4)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5)违约责任;(6)解决争议的方法。第六章
⒈我国刑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⑴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的根本原则,我们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①罪刑法定原则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③ 罪刑相适应原则。⒉刑罚的概念与种类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刑罚的种类:
主刑: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附加刑: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第七章
⒈人生观含义及内容,如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人生观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1)因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与社会的科学的哲学。
(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使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都能兼顾。
(3)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叙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生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的。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就是树立为人家服务的人生观。⒉人生价值的含义,怎样理解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 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2)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首先,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并存,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3)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⒊人生目的的含义和作用
人生目的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观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是人的理性的重要标志;它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人生最终奋斗目标,并通过一生的活动、工作来实现;人生目的是否正确是区分先进与落后人生观的重要标志。人生目的对人生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第八章
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重点)的内容和特征
社会理想在我国指的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也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们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客观要求和必经阶段。对于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来说,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⒉信念的含义,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2)其对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即信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出发点。如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人总以为所有的人都跟自己一样自私,因而总是对别人的善良愿望表示怀疑。
第二,信念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即信念作为一种稳定的立场,会左右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如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自己,信奉“金钱就是一切”的人则可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赚钱。第三,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信念中包含着的坚定不移的认识和情感上的高度认同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如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而献身。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着内在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因为现实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所以理想的生命力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正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才要求变革现实,理想的能动作用也在于此。我们决不能因为理想和现实存在着矛盾,就怀疑历史发展规律并对理想产生动摇。
第九章
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点)
(一)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二)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
(三)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其生命力的源泉,它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只有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才能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聚起来,坚忍不拔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精神动力。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民族精神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⒉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结合十六大)
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小康社会”不单纯指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
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经济,而且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添许多内容的市场经济。在建设市场经济,由于部分市场主体的唯利性等缺陷,会在思想领域中滋生出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德治的社会功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进行正确引导。
⑶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历史意义。
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最重要的是始终 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干部和群众。不断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问题。
⒊集体主义的含义及内容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在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原则所维护的集体利益,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全体劳动人民 的共同利益。
内容:(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2)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4、集体主义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原因有哪些?
(1)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必然选择;(2)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的;(3)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第十章
⒈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社会公德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其基本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联系实际举例: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根据事例论述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而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也是在为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作贡献,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⒉道德品质的含义,如何做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道德品质即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
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
1、正直无私
2、忠诚守信
3、仁爱互助
4、勇敢进取
5、敬业好学
6、勤劳节俭
7、谦虚谨慎
8、遵纪守法
9、文明礼貌
第十一章
⒈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含义不同。人际关系一般是从静态角度看的一种状态,人际交往是从动态角度看的一个过程,指的是行为和活动。人际交往是一切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任何人际关系都是以往人际交往的产物;而人际关系又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依据,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渠道。人际关系通过交往表现,又通过交往实现。没有关系就不会有交往,同样,没有交往也就形不成关系。另一方面两者又互相影响,人际关系发展和变化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交往的状态况与人际关系发展程度成正比;人际关系的程度又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交往的内容和性质。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对人生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⒊竞争,合作的含义。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竞争,合作的含义。
①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竞争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合作。(2)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②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在竞争与合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第一,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第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第三,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第十二章
⒈自身素质与自我修养的关系
自身宿素质是指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经验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自我修养是个人自己努力,修身修养,达到人性的理想境界。自身素质可以通过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现代化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认真学习,把握自我。第二,勤于实践,塑造自我。第三,严格要求,完善自我。
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①常思己过,有则改之。②自觉锻炼,陶冶情操。③坚持慎独,纯洁品质。⒉“四有”内容的辨证关系,如何加强自我修养,争做“四有”新人
努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人生修养的根本目标。(1)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2)纪律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自觉的纪律,而理想的实现又要*纪律来保证。离开了自觉的纪律,美好的理想也就等于空想。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纪律尤为重要。
(3)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必然要求遵循共产主义道德。(4)有文化是提高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
【银行会计学自考重点】推荐阅读:
银行会计自考11-28
银行会计学素材12-20
银行会计学复习资料07-01
名词解释题——银行会计学06-15
银行会计简答10-31
银行会计复习有答案09-06
银行会计心得体会09-14
银行会计考试资料10-11
银行会计实务题12-0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