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通用8篇)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1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

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

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

4.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二)选题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还要注意采用以下的选题方法:

1.问题筛选2.经验提炼3.资料寻疑4.现状分析5.意向转化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2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内容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传授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培养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总体系”[1]。而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内容是不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全部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体育教材。就像散文是教学内容, 而《荷塘月色》是教材, 通过《荷塘月色》这一教材, 要教的是散文。通过一棵树木要认识的是森林, 通过前滚翻, 要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前滚翻, 而是前滚翻所背负的能对学生发生影响的一切。所以, 体育教材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手段, 它和教师的行为目标有着重大联系。教具、教材和教学内容均是手段, 但唯有教材和体育教师的行为目标有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教学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才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使学生掌握的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都是体育教学内容。在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 成为具体的负载着体育文化价值的教学材料的时候, 才具有体育教材的意义。

采用什么事实和现象——教具, 教些什么——教材, 解决哪一领域的课题——教学内容。“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 在学习中被选择的、必要的教学内容。”[2] (城户潘太郎[日]) 。通常把教育实践理解为目的和手段两个部分, 前者的规定范围称之为教学内容, 而把后者的规定范围称之为教材[3]。“实质上教材是典型性的、具体性的教学内容。” (高村泰雄[日]) [4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从具体教材的制限中不断扩散和深化, 回到它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源, 避免体育教学中, 就教材而教材, 见树木不见森林, 导致体育教学与目标偏离。只有搞清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密切关系, 体育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才能明确, 只有以教学内容为根据, 才有可能开发出最新、最优秀的教材。

二、体育教材的层次

体育教材是在《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中, 根据体育教育目标给予的制限确定教学领域, 将各教学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 提炼出各领域典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 即体育教材。体育教师根据《大纲》或《课标》规定的教材, 进行再创造。如100米跑是《大纲》根据“跑”的教学内容提炼出的典型的跑的体育教材, 但是, 100米跑的练习形式、辅助练习、课堂上出现的具体教材及组合形式等是体育教师再创造的结果。

体育教材的创建过程中, 可以看到体育教材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广义的体育教材, 可以说是被《大纲》或《课标》制限出的体育教学内容领域, 如田径的跑领域、跳领域、投领域、篮球领域、灵敏领域。第二层次:《大纲》或《课标》按照制限的体育教学内容领域, 选择和规定的典型化的、具体化的教学内容, 即体育教材, 并将它编成体育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辅导材料、教学辅助材料以及视听教材等, 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第三层次:是体育课教案和体育课上, 经过体育教师对第二层次的体育教材进行再创造, 真正出现在体育课上的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手段。这一层次的体育教材是从范围广泛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规定较宽泛的体育教材中选择出来的具体的、特定教学对象的典型教学内容。

第四层次:是体育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硬件和软件,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教具”。如篮球、排球及相关的体育场地器材等。它包括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体育场地及相关器材。

三、体育教材与运动素材

运动素材的教材化思路更为宽阔, 和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体育文化形态均可作为素材。选择和《大纲》规定相适应的内容, 作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并把它改造成为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典型性的内容。如短距离跑等。

运动素材泛指人类的一切体育文化, 或者说是成为教材之前的文化性的运动游戏, 而体育教材则是实际进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材料。由此可见, 运动素材是教材的“母体”, 它是教材的原材料, 因而不可能等同于教材。运动素材广泛存在于各种体育文化形态之中, 只有经过运动素材教材化的过程, 即经过被选择、加工、改造, 成为适应学生条件, 并成为典型的内容时才会成为教材, 例如搏击操是将拳击这一运动素材进行了教材化改造出现在体育课堂上的。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 还有许多体育教师把运动素材等同于体育教材, 这些未经过精心加工的原材料与学生所需要的、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需求的体育教材区别太大, 如将竞技体育的练习方法不经改造, 直接进入体育课堂, 如小学2年级课上, 枯燥的蛙跳上了半节课, 也难怪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因此选择一项体育教材, 不仅要考虑到其锻炼身体的价值, 而且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身心的教育和培养。体育运动素材千千万万, 但这些素材又不可能都成为体育教材, 更不可能直接等同于体育教材。只有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又要结合实际的物质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体育运动素材的教材化过程, 才能使那些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走进体育课堂。

四、教具与体育教材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 使得体育教材与教具的关系很密切, 有时候缺乏必要的教具就不成为体育教材了, 可以说教具本身就是体育教材的一部分。例如, 羽毛球运动是教材, 而与羽毛球运动本身所必备的羽毛球、球拍、球网及羽毛球场地等就是羽毛球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也可以说羽毛球的基本知识、技战术、规则和裁判法等内容是教材, 而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场地和器材等是教具。教材是被引进教学过程中的“实事、现象和材料”等, 教具则意味着向学生提示这些事物和现象时的一切物质手段。因此, 教材中借助某种物质手段提示的那部分教材所具有的物质侧面可以视为教具。

五、体育教材构建

体育教材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体育教材重新创造的过程, 就像演员重新创作角色的过程。像不同的演员演林黛玉, 在人物基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 会演绎出不同的林黛玉来一样, 体育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会创造出不同特点的教材, 而教出自己特色来, 将教材教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所教教材应是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 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该教材, 不能同一教材, 所有体育教师教出来都一个面孔, 必须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特点、教师教学风格等条件进行教材的再创造。

体育教材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首先, 要从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来研究创造教材。根据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步骤、练习方法系列、活动形式等。其次, 要从运动文化的功能来创造教材, 使之成为运动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术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运动文化、观念、意识、价值取向等身心的教化, 这更有教育价值内涵。这些需要教师对体育教材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 并通过教材的再创造将其转化为体育课堂上的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教材;体育教材的构建实际上也是教学内容教材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的教材化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进行选择, 成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 并把它改造成为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典型性的内容”[5]。

体育教材的构建过程有6个阶段:1.通过教学目标的研究, 了解培养何种技术和能力;2.分析作为教材背景的素材的结构与功能, 特别是分析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功能, 各种要素的技术结构;3.对《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4.分析学生的主体条件, 衡量必要的指导时间, 规划设施、用具与必要的教学条件;5.确定为落实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具体教材;6.对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的展开进行探讨[6]。

六、我国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没有进行教材化改造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

应将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后再出现在中小学的教材中。例如, 日本的体育教学大纲虽然也使用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 但已将竞技运动项目改造成了“亚竞技运动项目”[7]。也可改造成适合不同青少年的, 动作结构与原运动技术结构相似的各种练习。

2. 体育教材内容中确实还存在着一部分“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体育教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是必然的, 但是“从小学一直滚到中学的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学起跑”等奇怪现象就属于低水平重复了。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体育教材内容庞大, 各教学学段教材雷同。

对每一个学生来讲, 无论哪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面临着体操、田径、武术、球类、舞蹈、多个大项目的内容繁多的学习, 而且这些内容在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雷同现象严重。

4. 学校体育教材与社会体育脱节。

学校体育教材与社会体育开展的运动项目脱节, 学生学习了体育教材规定的内容, 可是毕业后, 却不能直接融入社会体育的活动中。因为学校开展的项目基本不能与社会体育接轨。

七、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

体育教材编订的核心环节就是教材内容的选择,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 是体育教材内容构建最大的困难之一”[8]。如何选择体育教材的内容, 一直困扰着体育教育界, 也是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选择体育教材应从体育育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应该具体, 并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务虚, 会在教材选择中无所适从。体育教材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体育的动机。一味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 把学生当成三基的“工具”和传承运动文化的“载体”, 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是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压抑。

2. 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教材内容过于简单,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产生厌烦;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和高难, 又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 丧失信心。只有教材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 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的, 学生才有信心, 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望。

3. 与学校特点相适应,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的作用。

基础教育正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 开发校本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各地、各校体育课程资源丰富, 在选择和制定教材内容时, 应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 有利于发挥校本的优势资源。

4. 贴近学生生活, 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贴近学生生活, 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终身体育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不间断地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如果学生走出校门, 在社区和家庭中不能利用在学校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体育锻炼, 只能说明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

八、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的思考

1. 如何解决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一般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基础性, 逻辑关系明确。但是体育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强,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无法完全按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排列教材, 而且教材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体育教材内容的划分通常是以运动项目来划分, 划分以后的教材之间又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如篮球和排球, 它们看似有某种联系, 但又看不清楚是什么样的关系, 更说不清这些教材应该谁先谁后, 谁是基础谁是提高。同一个体育教材内容, 可以在小学开始, 也可以在中学或大学开始, 甚至出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到大学不间断重复同一项目的现象。

2. 竞技运动项目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 竞技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出现了学习内容枯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又一味地按照竞技体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认为, 当务之急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 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3. 大中小学的体育内容应该如何衔接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合理衔接, 是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化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原《体育教学大纲》、现执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存在着体育教材区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导致大中小学体育课程雷同, 教学层次不清的问题。为有效实施体育教学, 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有机联系但又各有侧重的体育教材系统。形成“一条龙”, “首尾”分开, 各负其责, 而又连为一体, 而不能“手脚”不分, 责任不分。根据体育的内在价值和本质功能及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育的接受和发展特点, 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体系。“我国小学应以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主, 初中应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 高中应以学会运动项目发展专项能力为主, 大学应以学生应用体育, 实现体育多方面价值, 实现个性化、自由化的自主体育为主建立体育教材体系”[9]。

九、体育教材资源开发

要使教材丰富多彩, 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 与社会体育、区域体育、学校传统体育接轨, 需要对体育教材进行开发。

1. 竞技体育教材化

不能否认竞技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因为竞技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学体育教材中, 竞技运动是必须的, 但当它作为教材时, 必须进行必要的教材化改造。从1978年提出“打破竞赛项目编排体系”到90年代“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出现, 对竞技运动进教材进课堂进行过冷静思考。学校体育不能排斥竞技体育项目, 因为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有锻炼身体的价值, 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作为教材都要将竞技运动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 即教材化的改造。教材化可以从简化规则、简化技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和器材等方面进行。毛振明在《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一书中提出了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方向。如: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向游戏方向教材化、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向文化方向教材化、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向简化方向教材化、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

2.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

同任何学科一样, 体育教学内容也有“吐故纳新”的必要, 而且由于体育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体育运动的“时尚性”、“流行性”, 体育教学内容在更迭方面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强一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和学校采取了改造、简化时尚运动的做法, 并创造了许多开展时尚运动的条件, 如软式网球场、人造攀岩墙等, 在一定程度上在体育课程中引入了“流行”和“时尚”, 新兴运动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 给体育教材建设带来无限魅力。

3.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材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具有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教材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特色和个性, 往往更贴近我们周围的人文环境与生活水平, 至今仍是人们养身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 有着较强的体育锻炼价值和人文教育功能。应该根据本校体育课程实际情况, 开发利用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将本地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糅合到体育教材中, 有助于形成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联。

4. 体育校本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表明我国学校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能够体现一个学校和地方的特色, 是展示学校特色的窗口。

5. 体育教材多样化

什么是教材多样化?“国家提出‘一纲多本’是要求‘多样化’, 而不是‘多本化’, 也就是说不能造成多套教科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 (相同的体系、相似的内容、一样的风格) 的现象。‘多样化’是指教科书在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 体现出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区特色等”。“教材多样化”作为课程教材发展的一种状态, 在现实情况下, 体现出教材的多样性和共时性特征, 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多样化”作为一种运行过程, 体现出教材的特殊内部矛盾, 要体现教材发展的动态性、历时性和特色性。因此, 体育教材多样化在本质上就是体育教材的特色化。特色化是追求教材本质属性实现的过程, 而不是追求教材表面性差异的过程。因而教材的多样化并不是简单的实现多套体育教材问题, 而是要进行建材创新, 创编出不同特色的教材, 促进体育教材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

李树怡, 天津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 、学校体育社会学研究。完成课题20余项, 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研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 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授衔专家”等荣誉称号;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副组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建绩主编.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134.

[2]曲宗湖,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49.

[3]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378.

[4]季浏等主编.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

[5]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 (上) [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 :5.

[6]李树怡等“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5)

[7]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0-7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9.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3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滞后于网络时代发展的现状,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在实施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灵活把握、巧妙实施,要做到富于针对性,体现差异性,增强灵活性,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时应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则;方法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98-04

The implemental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selection

HU Heng-zhao1, WEN Li-juan2

(1. Political Colleg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2. Yongan School, Jiu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ujiang 332106,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g behind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innovative methods are needed. In implementing various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ust be flexible, focusing on particular targets, reflecting differences. In choosing the method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be targeted, comprehensive, flexible and creative.

Key word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principles; method selection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和教育载体,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间。网络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与方法的单调、枯燥,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双向互动,有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脉搏,依据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现状,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调整和变革常规的、过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生成机制与形成规律,选择、综合与创造运用各种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网络实施方法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富于创造性。

一、方法实施应坚持的原则

原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坚持的重要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改变方法落后的面貌,实现各类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充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运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应当坚持以下几种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实效性。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面对“争夺眼球的战争”,敌对势力、反动势力常常利用网络进行思想煽动,腐蚀大学生纯洁的心灵,与我们争夺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博弈。面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沉着应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使网络为我们所用。我们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网络文化可以居无定所,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必须要牢牢坚守。方向性是首要原则与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就等于失去了灵魂。高校应主动出击、掌握主动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占据网络的思想政治文化阵地,建立主题网站,加强中文域名服务平台的建设,针锋相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渗透,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文化侵略和思想污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统一,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在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大学生,来净化他们的灵魂。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理论只有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发生联系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持理论教学与网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做到与网下联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网络虚拟世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与重现,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但网络并不是解决大学生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网络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还是要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去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折射与延伸,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只是经由电脑这个媒体中介的虚拟人际交往,网络上的一个拥抱,永远也代替不了真实世界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从虚拟社区到真实世界,我们更加能够清楚发现,多样的表情符号,终究还是代替不了真实灿烂的笑容和深情地凝视。”[2]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网下现实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做到理念上的契合与行动上的统一。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联动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自育与他育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授人以渔”。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理解和关心大学生,珍视大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提高,做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人的网络思想道德素质并不是顺从和盲从的产物,它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道德理性,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个体主体性的需要与选择。”[3]网络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与视野,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大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网络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当做被填充的“美德袋”或者“道德之洞”,教育工作者应从信息的“传声筒”位置上退下来,要重视学生内在的自我修养与觉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做到自觉、自省;应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为基础,使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

(四)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世界不可能是超脱尘世的仙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从大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出发,关心大学生的疾苦,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疏导,了解问题的症结及根源,对症下药,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关注大学生的兴奋点和要求,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动态以及行为倾向等,从大学生所处的这个时代现实出发,及时处理大学生面临的困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果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奏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常使大学生感到悲观失望、心灰意冷;草根明星的一夜成名,消解了他们奋斗的动力。在网络丰富多彩的娱乐攻击下,严肃沉闷的课堂往往缺乏活力。网络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特点,在网上,每个学生都有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并且可以主持栏目,与他人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网络为平时在现实交流中害羞、内向、不愿发言的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与平台。对这群成长中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握他们思想发展的脉络,拓宽言路,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交流与沟通中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和克服他们的情绪障碍。教育者要善于做一名听众,架起彼此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的桥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他们吐露真情,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把他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须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如心理咨询、文化娱乐、资料下载等。例如,自从2005年3月以来,重庆大学的11个部门负责人每周四在“民主湖论坛”与学生进行网络“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聘请各类专家在线回答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极好地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思想素质问题和利益需求问题。

二、方法的科学选择

在实施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灵活把握、巧妙实施,积极探索适应网络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各种方法的实施要富于针对性,体现差异性,增强灵活性,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时应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一)针对性

我们在选择方法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之相匹配,应以适合为前提,从实际出发,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反对机械地照搬模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每一种方法都有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以及范围,在方法的实际运用时,我们“要根据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最佳选择,使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不看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而盲目使用方法,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分对象、分方面、分层次地进行,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的具体特点,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采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

(二)综合性

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多具有变化性和复杂性,单一的方法常常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就必然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局限和优势,超出了适用范围,离开了特定条件,某种方法就会难以正常地发挥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1+1>2的综合效应。”[5]“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宜苛求某种最佳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探求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如何配合,形成教学方法体系,只有这样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成效。”[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考虑方法的科学选择以及多重组合与相互配合,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各种方法能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灵活性

由于教育情境复杂微妙,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当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方法的灵活多样、有机统一,才算“得法”。因为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因素复杂多样,受教育者在年龄、性别、生理、心理、道德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所以没有适合一切的绝对完美的教学方法。如果方法千篇一律、故步自封、缺乏新意与突破,必然就会被学生所拒绝。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拘泥窠臼,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综合和灵活运用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各种方法,使之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只能给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提供一个大的方向与一般的途径,而要真正付诸实践,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在现代网络社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日益多样化、思想问题日益复杂化,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道德层次和要求,努力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如果方法得当、通情达理,对方就容易接受。方法是开放的、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打破常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具体方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构建出适合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实施方法形式,才能增强自身的生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创新应当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应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立体、网状、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小结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寻对方法的把握和运用,挑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育的网络化趋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体系。方法得当,则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规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辐射力和渗透力,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需要,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投身于网络,就会落后于时代,为现代社会所抛弃。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创新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篇4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孔子论为师之道 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篇5

一:健身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器官都尚未发育完善,过大的强度、负荷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内容是否简便易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对学生的身体会带来伤害的内容就不可选择。二:差异性

教学宗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自身素质等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依照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三: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有意注意开始阶段,这时无意注意仍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感知常常与具体形象思维融合在一起,且自我克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尤其是7—8岁的孩子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只能维持10—15分钟左右。所以,低年级教学内容应该趋向一般单向传递和简单的游戏情节为主。四:生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选择能与学生实际爱好、兴趣、需求相一致的内容,注意内容的终身效应。本来我们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我们也应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五:多样性。

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同一内容的练习,时间久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进而产生怠倦心理,对体育活动也随之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六: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器官都尚未发育完善,身体需要均衡地发展,柔韧、灵活、速度等身体素质需要得到全面的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把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七:安全性 “安全第一”,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准备工作做好,才能相对减少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八:科学性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6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院系:

专业:

组员:孟长林

刘 帆 赵英杰

田进林

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课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教学目的

让作为准教师的同学们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同学们都要走向教室岗位,了解教学方法和如何选择和设计,这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后,在工作岗位上才会游刃有余,才会得心应手。

三.授课类型

新授课(ppt结合传统讲授方法)四.教学重点

现代教学方法 五.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方法和相待教学方法的异同点,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如何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学进行教学。六.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解析问题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发现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程序教学法 掌握学习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设计方法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教育心理学教案

探讨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怎样的基础知识,如何安排一堂程,结合上一节课程内容,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高效地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学要,采取先进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

(一)传统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之前,应明确讨论的程序和规则,包括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和讨论过程中的分工等。

④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提问法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1.理想的课程提问过程是:创设情境、给出问题、启发作答、评价扩展。2.有效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把握问题难度的梯度水平,一般从容易到难,稳步推进 例 ②提出不同认识和水平或种类的问题,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 ③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育心理学教案

④控制等待时间,要与发问的问题难度相适应,⑤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适当的反馈,起到强化的作用 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⑦一般不重述问题

(二)现代教学方法:

(1)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基于自己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出的。指教师根据学习的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检验、补充或修正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直至掌握科学结论。

步骤:

①创造相关情境,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内部动机

②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指导学生搜索可靠资料,将他们新旧知识结合,使得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假设

③让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验证自己的假设。④根据结果,认真评价后得出结论和最佳解决方法。

(2)程序教学法 : 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及时得 到反馈信息。

类型:

①直线式程序法,又叫斯金纳型的程序学习。②分支式程序法,又叫克劳德型的程序学习。

(3)掌握学习教学方法:

由布卢姆提出。指只要学习所需的各种学习条件具备,任何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的全部课程内容。

(4)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获取与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素质的教学方法。

应用过程:

①探究性学习的准备 ②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③探究性学习的总结

教育心理学教案

(5)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

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真实时间和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求: ①设计问题

②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

③通过拆分、解决问题讲授相关知识点

④通过类似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6)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能力训练摆在首要位置,实质是在能力训练中真正得到落实,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点:

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教授为辅 ②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③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④教师的教案应具有导学性、开放性。

(7)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学生之间小组协作或其他自由合作方式,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协商、辩论、竞争、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建立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基本组织形式:

①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目标或任务。②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③各小组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

④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评议,教师总结。合作学习的模式: ①学生小组成绩分组 ②小组辅助教学

③合作性综合阅读和作文 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特征: ①异质小组

②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④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 ⑤学生有个人责任 ⑥奖励小组的成功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7

1 铁路电力架空线路路径选择在线路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

在铁路电力架空线路设计的初步设计中, 在接受设计任务后, 首先需要的是确定线路起讫点间的路径。一条铁路电力线路有的经过几个区、县, 有的经过几个省 (市) , 线路经过地区多, 涉及面广, 与外部关系复杂, 碰到的问题多。所以在明确起讫点后, 要充分收集可能的几个路径方案的沿线资料, 对几个方案根据投资、运行费用与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作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如果线路经过重点跨越, 则应当在选择路径之前, 对几个提供的跨越方式与跨越点进行比较后予以确定。对所有根据收集的地形图在室内初步拟定的路径方案, 应当进行现场勘测 (初勘) 和详细研究, 选择出技术合理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不仅要体现当前国家的建设方针和技术政策, 而且要方便施工, 更重要的是在电力线路投入运行后要安全可靠, 便于维护、抢修容易。不然, 如果路径选择不当, 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甚至引起整个铁路电网崩溃, 给国民经济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所以在线路初设中, 要十分慎重, 全面权衡各种因素, 选择好路径经过方案, 作好路径经过地形图。

2 铁路电力架空线路路径选择的原则

1) 首先向电网规划部门取得5~10年的电力规划, 对其进行充分研究, 了解规划中是否出现中间变电站或发电厂, 在路径选择时尽量与电力系统规划结合起来, 以避免造成重复投资, 或者给今后的电网改造增加麻烦。

2) 当前执行的《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 电力》, 对路径选择有以下明确的要求:

(1) 与铁路总体规划相结合, 与各种管线和公用设施相协调, 线路杆塔位置应与城镇环境相适应, 与站场规划相协调, 通过城镇及规划区域应配合建设单位取得有关部门同意。

(2) 自动闭塞线路和电力贯通线路, 为了日常维护和维修方便, 应尽量靠近铁路架设, 但不能违反铁路建筑接近限界, 以及与铁路通信线路的允许接近距离。

(3) 架空电力线与通信线原则上应设于铁路的不同侧。当铁路两侧均有架空通信线时, 电力线路可考虑设在铁路通信线的一侧。在新线区段, 应事先与通信方面商定, 使通信线路和电力线路各占铁路的一侧。避免电力线和通信线交叉跨越。如遇特殊情况必须跨越时, 应采用标准杆塔或单独成立孤立档, 并且要保证足够的跨越距离。

(4) 电力线路要尽量做到路径最短, 有条件时要使线路平直, 避免曲折迂回。线路短, 工程造价就低, 施工维护量就少, 线路中电能损耗也少。在开阔地段, 不应出现不必要的转角, 要避免出现小角度转角杆。

(5) 架设在丘陵和山区的电力线路, 应尽量使线路的纵断面比较平缓, 勿使起伏太大和高度过分悬殊, 避免中间杆出现上拔。

(6) 长距离架空线路的直线部分应设置耐张段。耐张段的长度:10 (6) kV宜为1~2km;35kV宜为2~3km。

(7) 线路路径应该选择在靠近道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避免把线路引向远离道路的深山峡谷。选择路径时还应注意不占或少占农田, 避开农村固定场院, 尽量不引起机耕、交通和人行困难。

(8) 避免同河流尤其是大河流交叉跨越。线路通过河流尤其是大河流时, 不仅施工困难, 并且当发生事故时, 将造成不良后果, 抢修也不方便。

(9) 区间架设的电力线路, 要躲开铁路两侧的绿化林带。

(10) 避开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的建筑物和仓库区域及危险品站台。与火灾危险性生产厂房、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 (气) 体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

(11) 架空电力线路应避开易受腐蚀污染的地段、易被车辆碰撞的处所和妨碍瞭望信号标志的地点等。某些处所不能避开时, 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此外, 选择线路路径时, 还应考虑今后发展规划可能出现的其它临近线路等。

3 铁路电力架空线路路径选择的方法

3.1 图上选线的方法

图上选线是先拟定出若干个路径方案, 进行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及技术分析比较, 并取得有关单位的同意和签订协议书。确定一个路径推荐方案, 报上级审批后, 再进行野外选线, 以确定线路的最终路径。

图上选线通常是在比例为五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更大比例的铁路线路地形图上进行的, 图上选线是把铁路线路地形图放在图板上, 先将电力架空线路的起讫点标出, 然后将一切可能走线方案的转角点, 用不同颜色的线连接起来, 即构成若干个路径的初步方案。按这些方案进行线路设计前期的资料收集。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 舍去明显不合理的方案, 对剩下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计算, 确定2~3个较优方案, 待野外踏勘后决定取舍, 确定电力架空线路最佳方案。

进行路径方案比较时, 应包括如下内容: (1) 线路的长短; (2) 通过地段的地势、地质、地物条件以及对农作物、其它建设的影响; (3) 大跨越及不良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气象地段的比较; (4) 交通运输及施工、运行维护的难易程度; (5) 对杆型选择, 技术上的难易程度、技术政策及有关方面的意见; (6) 线路的总投资及主要材料、设施消耗量的比较等。为使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 对输电线路可能涉及到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邮电通讯、城镇建设以及军用设施等, 要与有关单位协商研究解决, 并签订相关协议。

室内选线时由于受铁路线路地形图测绘时间限制, 建设与发展也不可能及时反映到地图上来, 其上所反映的地形、地貌也不可能十分详尽, 甚至与实际的地形、地貌、地物条件相差出入很大, 因而除了根据图上选线方案进行广泛收集资料外, 还必须进行野外沿线踏勘或重点踏勘。其目的在于校核图上选线方案是否合理, 或提出更好的线路路径方案。同时, 在踏勘中还要了解主要建筑材料的产地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作选定路径的参考。

3.2 野外选线的方法

野外选线是按照初步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核意见进行线路路径的终勘选线, 所以也叫终勘选线, 它是将初设的路径在现场具体落实, 为定线、定位工作确定线路的最终走向, 设立临时标桩。野外选线工作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是线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野外选线一般在终勘时提前一段时间进行, 也可以与定线工作合并进行, 需要看线路的复杂情况而定。在选线中要做到“以线为主、线中有位”, 既在选线中要兼顾杆位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和关键杆位成立的可能性, 对于特殊点应该反复选线比较, 再做出最优路径。

在野外选线的人员应该遵从野外选线的基本原则, 要求不能违背国家、集体大的利益, 在选线中进行对运行安全、施工方便以及经济合理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技术比较。对一条电力线路, 当然越短越好, 但不能只从一方面考虑, 还要考虑跨越、地质水文情况, 避免为今后维护带来困难;而且在提倡环境保护的今天, 选线人员还应该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尽量避开森林、绿化区、公园以及防护林带, 减少砍伐破坏,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铁路电力发展, 而且更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

4 结语

在铁路运输生产中, 铁路电力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满足铁路运输生产需要。

铁路电力架空线路的路径选择是铁路电力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线路路径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线路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技术指标及安全可靠性;线路路径选择在线路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作为设计人员必须慎重对待, 在选线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与原则进行, 在野外选线的同时取得有关部门对于路径通过的意见,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全面地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处理, 以求选出一条既经济合理, 又便于施工运行、安全可靠的线路路径。以确保线路运行安全为先决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选取长度短、转角少、转角度小、跨越少、拆迁少、交通运输和施工方便及地质条件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电力.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S].

[2]TB 10008-2006, 铁路电力设计规范[S].

[3]许建安.35~110kV输电线路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4]李铁军.浅谈电力线路设计路径的选择与定位[J].宁夏电力, 2006 (3) :20-23.

[5]于金权.山区架空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J].森林工程, 2002 (3) :12-13.

[6]孟遂民, 李光辉.架空输电线路设计[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0.

[7]邢春茂.架空送电线路勘测设计[M].沈阳: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出版社, 1996.

教学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篇8

一、奠定基础

1.牢固树立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

从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真正的物理学是伴随着伽利略的实验力学的兴起而产生的。并由此奠定了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物理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来看,物理教学就是把人类关于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传给学生,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有相似之处,即要运用物理实验、数学运算和思维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做到生动直观。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实验方法为基础。其中的实验归纳法是中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实验验证法是对物理规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

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趋势来看,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形势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物理教学要立足于知识传授,放眼于智能开发,养成科学作风和培养优良品德,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2.掌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理论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和电子学、工程学、建筑学等物理技术理论以及近代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来探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最优化理论、技术和实践,总结出有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确定、原理构思、仪器研制、程序编排、操作管理、手段运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结果报告等实验环节的系统理论。

3.训练和提高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素养

实验素养泛指实验的习惯、作风和精神。根据教学的相互作用理论,要养成创造物理环境,在实验条件下进行物理教学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要养成遵守操作规程,爱护仪器、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实验工作要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追索机遇、乐在其中的工作态度,对于认定的目标应争取时间、争取第一,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能力

1.操作动手能力

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动,要加强对仪器的操作使用、观测记录的训练。重点应放在调整实验装置及对基本仪器操作使用的程序化要求上,具体要训练认识与调节仪器的能力;按照实验原理安装仪器的能力;多种感官并用,手脑协调的操作能力;分析原因排除故障的能力等。

2.数据处理的能力

数据处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应在理解精密度和有效数字、准确度和误差、平均值与偏差的基础上,掌握用偏转法或指零法确定直接量的结果和进行有效数字的组合运算,确定间接量的结果,还要掌握用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多个变量的基本方法。

3.自行设计实验和研制简单仪器的能力

设计实验和自制仪器是涉及实验教学全局性的一环,其能力来源于对各种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技能迁移。也取决于基本实验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对基本仪器的使用、要善于使用厂制产品说明书,并会选用各种类型的组合教具和学具。

三、适应形势

面临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着眼于教改动态,着重研究新教材、新教法、新手段,尽力反映新信息、新技术、新成果。在实验内容和方法手段上,要考虑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的适应性。既要立足于以经典物理为主的实验内容和传统的实验教法,又要着眼于反映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关键性实验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突出特点

1.高校性

教学内容要居高临下,融会贯通。要充分运用学生在大学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师范性

要运用教育理论做好示范。要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理,注重学生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是高校学生,同时又要有教师角色。要模拟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示范训练,造就一代新型物理教师。

3.基础性

上一篇:中级会计实务复习笔记下一篇:最常用的英文缩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