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研报告(精选11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交流学习专辑2】
按照局党委的要求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安排,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保工作,组织农保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现状
自1992年开始,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分别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推广阶段(1992─1998)。1992年7月,市政府同意市民政局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性高、宣传力度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二阶段:整改阶段(1998─2002)。1999年7月,有关方面反映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收新业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向商业保险过渡。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出现参保人数极度下降,农保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问题。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0年12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部门负责。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2005年,更是在事隔十八年后连续两年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第六、第七个一号文件。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市渐渐恢复并发展了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探索。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完善政策、突出重点、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总体工作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据调查了解,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554.7万人,农业人口395.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1.2%,其中18岁以下91.2万人,占23.1%,18-59岁的251.4万人,占63.5%,60岁以上的52.8万人,占13.4%;农村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77.5%,可以说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农村社会的迅速变迁和核心家庭的分离,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遭遇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家庭养老的脆弱性及局限性在新形势下突出地显露出来,这一变化必然使农民的养老问题上升为社会重点问题。在全市395.4万农业人口中,适龄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约208万人,占农业总人口数的52.6%。全市参保
农民达到109万人(其中:泰山区3.8万人,岱岳区23.8万人,新泰市18.7万人,肥城市28.5万人,宁阳县17.3万人,东平县16.9万),占农业总人口的27.5%,占适龄参保农民人数的52.4%。当年保费收入突破6000万元,创历年来最好水平;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
7.2万人,占参保人数的6.6%,当年发放养老金2454万元,人均月领取养老金28.4元(含被征地农民),月领取最高的为880元。从以上数字分析来看,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还占不到农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2012年参保率要达到70%的目标相差甚远,参保金额多少不均,多数达不到养老的目的,农民社会养老问题急需解决。
二、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近几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参保人数逐年增多,参保金额年年上升,在巩固发展现行农保的基础上,结合泰安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型农保制度。为做好这项工作,组织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村进行调研,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农民经济收入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等。结合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测算,据调查统计,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46元,其中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的乡镇42个,5000元以上的30个,4000元以上的14个。以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的家庭计算,按每户4口人的家庭有2人参保,每人按360元交费,年交费额为720元,仅占家庭收入的4.5%,不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负担。从财政收入情况来看,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6.4亿元,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以上的有2个,7亿元以上的1个,4亿元以上的2个,3亿元以上的1个。2008年全市为参保农民发放养老金1390万元(不含被征地农民老金),暂按领取数额的10%进行补贴的话,财政每年才拿出13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一点八,完全有能力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观念的更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各县市区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先后探索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从农民缴费情况看,参保农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愿缴费,最低每年缴费100元,提高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从补助补贴情况看,新泰市按个人缴费额和领取额的20%分别给予补贴。肥城市和宁阳县政府对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参保农民分别按领取额的10%和15%给予补贴,充分体现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从补助补贴形式看,县、市政府给予参保人按比例进行补贴,体现了多缴多补,鼓励农民多缴费;政府补贴记入个人账户或直接随养老金一块发放,让农民直接看到实惠,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虽然目前领取的养老金还比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待遇将逐步提高,农民还有土地、劳作等其他收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会逐步提高。
三、现行农保制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财政支持,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不高。目前实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倡导的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应承担资金投入的责任,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对此没有投入,有的还挤占挪用。在公共财务上没有给农民进行补贴,农民得不到实惠,自己拿钱来参加社会保险,并且几十年后才享受,所以参保积极性不高。
(二)参保率过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但目前的情况来看,参保率还很低,据统计,近几年每年投保续保人数都在3─5万人左右,占适龄参保人数的1.4%─2.4%。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1998至2001年的四年清理整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不像新农合那样,各级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单靠个人缴费积累,参保不如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保障水平低,达不到养老的目的。据统计,目前全市领取养老金人数为72042人,年发放养老金2454.4万元,平均每人月领取额28.4元。其中,月领取额20元以下的51828人,占71.9%;月领取21─50元的8846人,占12.3%;月领51─100元的6495人,占9%;月领101─200元的3011人,占4.2%;月领200及以上的1862人,占2.6%。从以上数据看,70%以上的参保农民月领取养老金在20元以下,根本保证不了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四、关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关键举措。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起步试点、发展和整顿后,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市按照“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切实解决广大老年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途径。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标,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农保事业,要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二是各级财政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真正体现政府对农民的责任,逐步达到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的目的,具体工作中可借鉴先进市财政补贴经验,对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是按比例进行补贴,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保机构建设,健全配强农保工作队伍,确保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加强宣传发动工作力度,营造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市新增投保续保人数任务目标是7.5万人,与农村人口总数相比,任务指标是少了一点,但是难度很大。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动员有条件的农民自觉积极参保,不断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1 新农保试点推行现状研究———以孟村县为例
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也是沧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辖6个乡镇, 126个行政村, 农村总人口18.2万人。据统计, 16~59周岁农业户口105 341人, 60周岁以上人口22 801人, 老龄化程度为21.6%。
孟村县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商业养老以及社会养老3种主要的养老模式。首先, 家庭养老, 是指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 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家庭养老模式长期处于农村居民养老中最广泛最基础的地位。由于受农村传统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费缴纳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影响, 商业养老保险难以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发展。社会养老在农村, 基本包括进公费养老院、五保户家庭等形式, 其相对于城镇养老保险来说不具有固定性和制度性。这3种养老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2009年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开展。孟村县根据实际情况, 对重度残疾人和低保人员参保缴费政府按每人每年81元予以补助, 对于特困家庭及五保户均有一定的优惠措施。其在积极推进新农保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孟村县于6月中旬全县完成参保登记, 截至7月底, 全县16~59周岁参保人员89 131人, 收缴保费981.96万元, 参保率92%;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20 618人, 参保领取率94%, 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养老金全部从2010年度8月份开始发放, 当月发放养老金113.4万元。就试点地区的参保率来说, 新农保的参与率及收益率都是比较不错的, 新农保采取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 政府给予每月55元的补助, 农民能够真正地得到实惠, 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农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共走访了700户农村家庭, 其中有老年人的住户307户, 16岁以下未成年人989人, 16~60岁人口1 643人, 60岁以上人口403人。
在孟村县老年人的生活中, 子女赡养占很大的比例, 这也说明了在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 家庭养老方式依然是最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 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缺失。在对家庭的访谈中, 超过50%的居民认为新农保的保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对少数不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进行访谈时, 当问及为什么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 部分农户表示家庭养老仍是他们选择的第一方式, 而另一部分农户则认为费用过高无力缴纳, 这些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目前新农保制度并不完善。
2 新农保推行中所面临的不足
具有普惠性特点的新农保制度的建立, 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转移, 减少社会震荡成本, 更有助于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但在孟村县的实际调研中, 我们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 无法保证农民基本生活水平。按孟村县政策, 基础养老金为55元/月。在通货膨胀的趋势下, 其保障水平太低, 难以保障未来的老年生活。 (2) 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的制度设计并不合理。在制度设计的5个缴费标准中, 国家与地方补助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打击了其向高层次缴费的积极性。 (3) 在缴费档次与其对应的养老保险金设计上, 其对应的投入比例亟需改善。2010年孟村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上半年孟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400元, 农民并不是完全没有支付能力, 却仍然只愿投100元的档次。笔者了解到, 充分考虑到投资与回报率, 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没有多缴的必要。 (4) 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大, 财务可持续性差。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来承办社会保障会力不从心。
3 新农保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老龄化;武鸣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76-02
一、我国农村居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目前的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辅以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老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成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专门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参保农民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投入,有能力承担更多生产风险;有利于促进农村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此外,还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1.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2-20元/月10个档次进行选择,但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按照1992年12.8%的利率计算,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能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才可以领取9.9元,保障水平很低[1]。
2.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呈现很大差异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参保人也多为富裕农民,他们基本不存在养老难题,而那些真正面临养老难题的不发达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却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3.特殊群体的社会养老困难重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样的特殊群体。中国现有9900万农民工跨区域转移就业,有1.36亿乡镇企业职工非农就业,合计约有2亿多人。目前,政策上已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并允许农民工退休前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部分。由于这种支付没有统筹部分,支付数额较少,加之农民工多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岗位,或者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流动性较高,很难有效实行,所以2亿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目前约有4000多万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总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面临同样困境,都成为无法市民化的城市“边缘人”[1]。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推广工作
(一)新农保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了改变传统家庭养老和老农保带来的农民养老困境,必须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它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二)广西武鸣县新农保试点开展情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我国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现推行的新农保是在之前老农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较之以往,第一,在筹资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我储蓄模式,明确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将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第二,在支付结构上,摒弃以往单纯依赖个人账户的做法,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中央财政保证最低限度的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的补贴纳入其个人账户,目前国家最低限度基础养老金为55元/人/月,地方财政以当地实际情况对其补贴。
本文于2010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罗波镇布凌村对全村44户农户共67个小家庭106位六十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共进行访谈调查118份,整理有效调查记录97份。从武鸣县实际情况分析,罗波镇为武鸣县第二大镇、武鸣县的农业大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位于前列,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全镇总人口100221人,其中城镇人口30000人,农村人口70221人。布凌村是罗波镇人口较多、农业经济较发达的自然村,各项评价指标处于全镇中上水平。全村的人口年龄结构见表一:
被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基本情况如下:全村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年龄为67.9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限为58.8年;人均年收入为963元;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为22.22%。
武鸣镇政府规定:第一,对年满60周岁以上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人,按地方政府规定需要其在本县农村户籍年满16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加新农保,才可享受国家和县政府每月发放的60元基础养老金。第二,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对象的农村居民采取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参加新农保,具体为按100元缴费档次,参保户缴费50元/年,其余由政府给予补助。第三,武鸣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武鸣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对农村认真实行贯彻计划生育的家庭参加新农保的采取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参保。具体为按100元缴费档次,参保户缴费50元/年,其余由政府给予补助。经过以上措施的认真执行,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调查的武鸣县罗波镇和武鸣县全县新农保的实施情况:
(三)新农保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则以表一的布凌村为例,新农保一实行,有22%的人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当然前提是子女必须参保,而剩下的80%人中,计划生育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只需交最低额度的一半,也就是50元,这部分人大概是百分之十几,然后剩下的60%,也并不一定参保,或者缴费不满十五年,所以,从此看出,新农保的试点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对武鸣县罗波镇农户的调查了解,发现新农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
1.农户对政策了解不足,有24.8%的农户表示了解相关政策,56.26%的农户表示了解一些,18.94%的农户表示不理解。这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还停留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同时也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工作还有待提高。
2.农户对政府工作手段和方法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以60岁以上老人能否领取待遇与其子女是否参保相挂钩为例,有18%的农户表示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71.65%的农户表示不理解但勉强接受并按规定参保;6.09%的农户对政府工作表示理解并按规定参保;4.26%的农户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反映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行相关政策时与农户缺乏沟通,导致政府与群众关系不和谐。
3.一些地方存在参保登记与缴费和建档管理不同步等问题。有的镇一半以上的参保人员只登记未缴费,登记参保的农民最终能否实际缴费参保还存在变数。
三、新农保制度试点及全面推广实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使农民理解并接受新农保
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条件。试点地区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于新农保还认识理解不清,不愿参保或者没钱参保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二)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条件。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各种支农政策,以多种方式建立了政府投入机制:一是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二是探索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资助农民参加农保。
(三)能保证新农保能坚持实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综合建议
新农保能否坚持实行下去并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这项政策是否适合中国的农村国情,从老农保失败经验和新农保的试点经验来看,政策是对的,基本适应了国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综合如下:首先,还是要县镇政府和村干部重视并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国家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再次,应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理解并接受新农保政策,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这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保热情,并坚持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路径分析[EB/OL].
http://www.studa.net,2009-08-05.
[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EB/OL].
http://www.lortui.com,2009-02-26.
[3]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阶段问题探析[EB/OL].http://www.cnss.cn,2009-10-29
实践主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及农民的参与程度
地点:山东省莱阳团旺镇
由于家住山东省莱阳团旺镇,而且父母都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者,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兴趣,本次暑假的实践报告围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展开。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农民60岁以后将享国家普惠式养老金,这就是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
过去的养老保险都是农民自我储蓄模式的自己交费而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时三个筹资渠道。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贴是直接补到农民的身上。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师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
在此次实践调查中,我在镇上随机抽取了5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并且调查年龄段在30-60之间。结果发现在这50户家庭中有43户都参与了农村养老保险,比率高达80%以上,但凡夫妻之中有一人参与的,令一人也必定参与。在实践调查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如何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你带来哪些实惠。结果大部分人对这些并不是很清楚,而他们投保的基本出发点却大体一致——养老!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本人从网上查到相应的答案。
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山东省农村适龄(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保,享受新型农保待遇不分男女,一律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如何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一)参保人员应在达到领取年龄前一个月,持专用存折、户口本、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社保所提出领取养老金的申请,并对社保所提供的《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进行确认。符合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员,确认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不符合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员,确认是否延期缴费。不选择延期缴费的人员,确认享受的一次性养老待遇。(二)社保所将参保人员的《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专用存折账户信息和户口本、身份证的复印件等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上交到区县经办机构。(三)区县经办机构对参保人员的材料进行核实。(四)区县经办机构应在每月底前根据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清算、转移等情况,编制次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计划报区县财政部门。区县财政部门应按照本区县经办机构编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使用计划,在次月10日前将资金拨付到位,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你带来哪些实惠。一是利于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二是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三是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还有零花钱,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又减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四是参加新型农保,60周岁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多。
在对此次实践调查进行总结整理中本人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寄予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都已成熟。新型农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广大农民的老年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惠及居多家庭,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贫困化、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和社会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农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何区别。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我省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为什么要设立基础养老金。实行基础养老金,既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决定了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既解决了用什么制度模式破解农民养老难题,又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题,是一条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新路子,开辟了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途径。采取基础养老金的做法,一是这样做既能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便于实际操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年预算当年发放,见效快,社会反响大,农民能看到实惠,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对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上实施了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普惠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一种补偿,较好地体现着社会公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是各级政府直接提供基础养老金,不需要运营增值,减少了操作环节和管理成本,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五是基础养老金按绝对数发放易于控制,便于根据财力状况而随时调整。
在解答了这些问题后,可能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政策将给农村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是可以使广大农民的老年生活得到一个较大的改善,应该说可以惠及众多的农村家庭,也有利于广大农村家庭实现老有所养的梦想。另外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政策实际上也是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一个体现。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把我们国家的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和农村联合在一块。此外这也是一个应对农村老龄化严峻形势的一个需要,因为目前我们国家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农村比城市更为严峻。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效关键在执行力!
新农保试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农民老有所养这个朴素愿望制度化实现的开始。与养儿防老的淳朴的生活常识相比,与自我储蓄性质的“老农保”相比,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让农民的个人养老享受到了财政的有力支持,农民的养老问题将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好的制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有效的执行。我曾与亲戚聊过,发现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有两个担心:交钱养老,到底安不安全?交钱养老,到底值不值得?
前者是个信任问题,怕辛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后者是个价值判断,算的是投入收入比。因此,要想吸纳农民参与新农保,首先应解决农民的顾虑,让他们感到真正受惠。
其实,农民的顾虑也并非是一种过虑。在基层,一些好的政策往往会出现匪夷所思的变形。要消除农民的顾虑,必须关注新农保政策的执行力,要加强监督力度和明确处罚程度。只有权责对称,执行才能自觉、有力,新农保的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可以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利国利民,但真正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不让老百姓寒心,我想,加强执法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0702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三、历史弊端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工作,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方针和“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收”的原则,依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南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南政发„2005‟156号)。《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方向,以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基金筹集渠道上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保证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同时,规定领取待遇上包括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指挥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 1
态度全力做好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06年以来先后在10个镇(街道办事处)的98个村(居)中全面推行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5.5万人纳入参保范围,已累计征收基金14454万元,有 1.6万人累计领取养老保险待遇5705万元。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对促进农村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普遍重大的意义。诚然目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适时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覆盖范围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根据农业部门初步提供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市以户为单位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大约有 1.2万人(实际总人口41021人,按“4045”人口占30%比例匡算)尚未纳入参保范围,共涉及 16个镇(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 3900人迫切要求参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参保。这些群体无论从标准和时机上都已具备了参保的条件,如若不将其及时纳入参保范围势必形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实行县级统筹,上级财政对农民参保未给予补助,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展和完善。
二、下达的任务指标与扩面之间的矛盾
2008年青岛市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责任目标是扩面人数达到6.9万人,这一目标比上年净增1.4万人。而按照现有98个村(居)的正常增长速度全年新增参保2300余人,仅占任务数的16%,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不继续拓展参保范围,恐难完成责任目标,势必拖了全市的后退。
三、建议和办法
(一)在我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行之有效推进的基础上,应保持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应继续贯彻执行南政发„2005‟156号文件,不宜突破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规定,应严格按照即征即保的工作要求,落实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从被征地农民参保人员范围的确定,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的制定到各种材料的上报等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对人均土地占有高于0.3亩,不适合纳入保障范围的有关情况,由相关部门作出说明,这样才能确保我市建设用地的顺利报批。同时对《试行办法》下发前全市因建设征用土地后,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的约1.2万被征地农民,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报市政府,由市政府研究确定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
(二)对我市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3900名海岛居民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制度在筹资机制、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在进行调研、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保障方案,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切实解决海岛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方式,尽可能的使大多数农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通过调整缴费比例和各方负担比例的方式,逐步将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国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条件好的村纳入保障范围。
(四)积极争取青岛市级财政对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的压力,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和基金支撑力度,为青岛市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全覆盖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财政补贴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家庭传统养老模式局限及其功能日益削弱,使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问题也成为我国新农保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筹资结构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自愿与激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筹资制度,弹性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为农民提供了选择空间,因此新农保在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制度设计仍存在对地区性差异考虑不够全面、政府补贴利用不够合理等问题。三方筹资结构虽然是巨大进步,但纯粹按照政策模式划分政府补贴标准,不能反应出各地区的不同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无法完全彰显新农保的优势。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提升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情况下,会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在发达、欠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不均衡发展,其社会保障水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需求量较大,原正常的财政收入不能够支付农村行政、社保等公共产品的支出,财政缺口突出将不同程度影响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三)农村财权和管事权划分不清,加重了地方政府负担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税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将税收按照税种类别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中央和地方、上级和基层政府之间对农村事务中的财权和管事权始终不明晰。在新农保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基础教育,还要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支付、保值增值等事权,有限的财权无法负担过多的事权,也就是造成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农保过程中资金不足、参保人不多的困境。
(四)农村地区缺乏自愿上缴保费意识
社会保险最基本属性是按时并强制性上交保费,在新农保制度中,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中央和地方共同缴费,都是遵从自愿原则。但是,在保险运行过程中,一般高收入、高风险者倾向于购买保险,而低收入、低风险者倾向于放弃购买保险。由于个人缴费遵循自愿原则,经济困难农民因为缴纳不了个人部分而“自愿”地被农保制度排斥在外,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收缴收入也因缴纳人员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对可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也会减少。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政策建议
(一)重新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我国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总百分比高达53.3%,财政支出只有21.3%,导致省级及以下省级政府有一个收支平衡差距,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严重,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占比高的省份,往往是经济发展总量与财政收入较少的省份。因此,新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要求中央政府的财政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养老保险,同时在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将难以支付必要的保费配套补贴,以确保贫困地区对养老保险的缴费补贴,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从而影响扩大农业保险制度和推进。
(二)加大新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我国大部分农民在客观能力上都可以参加新农保,但由于新农保的农民绝大多数是自愿的,他们参加新农保与否,以主要依赖于他们是否拥有主观参保意愿。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养儿防老”观念特别严重,导致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因此,地方政府应拓宽新农保宣传渠道,深入群众,了解农民心声,使得各项新农保推行措施能深入民心,从而能让欠发达地区农民能主动接受并认可新农保,提高参保率。同时加强村级农业保险协调员的培训,以确保新的农业保险试点办法得以正确地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新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三)加大财政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
首先,国家财政部尽快出台中央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抓紧制定本地的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规范补贴资金预算安排、申请拨付程序和使用管理工作,防止虚报冒领,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加强新农保财政补贴政策的执行力。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新农保补贴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并及时分配,及时到位。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设置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使用、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通过开拓投资渠道,缓解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紧张矛盾,使农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二是以征用的土地补偿费或转让承包土地收益作为社区补助。三是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地方财政可从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返还中按一定比例注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五)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
由于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主体(包括程序开发,处理和管理,基金管理)是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将承担重要的责任。有专家指出,在财政收入较高,相对富裕的县,县财政承担一些责任,省,市,县三级财政可以按照1:1:2或1:1:3的比例分担;而在财政收入较低,相对贫困县,县财政可以适当会减少一些责任,省,市,县财政可以按照1:1:1的比例分担。财政责任在省,市,县三级之间的明确划分问题,不同地方可先尝试的试点研究、探索,然后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当地方各级财政之间责任得到合理划分后,农村养老保险筹资境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刚刚在我国开始试点实施,试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些既与新农保本身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有关,也与农村居民传统思想认识密不可分,因此,改进完善新制度的同时,需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将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将这项利民政策根深蒂固,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投保,促进新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负责人.支持新农保试点国家财政出重拳.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9):11-12.
[2]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经济体制改革,2010(1):86-92.
[3]刘茜,刘艳美.普及新农保要破解资金难题.中国税务报,2009-8-14(3).
[4]Estelle James. New Systems for old Age Security theory, Practice and Empirical Evidence, EDI Conference on Pension Reform, 1996: 144-157.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难以推进。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从2009年开始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通过与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联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社会养老保险等概念进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范围确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纯农民群体:对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进行述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研究目标及创新进行介绍。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理论基础”介绍了论文分析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公平理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公平理念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员穿全文,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中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第三章“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主要介绍了探索建立老农保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老农保发展过程和实施状况;分析了老农保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制定了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方面,与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相比,基本具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二是阐述了新农保试点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到目前为止,新农保发展经历了各地方新农保探索、新农保研究性试点和国家新农保试点等阶段,并且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分析了新农保特征。与老农保相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社会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明确强调了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在新农保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是阐述了新农保推进原则。新农保在推进中应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自愿参保、积极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五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人户分离的人群参保、缴费标准设计、财政补贴、村集体和其他组织补助及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问题。第五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主要阐述了研究者在全国试点前对新农保模式的探索研究,各地方新农保实践模
式以及全国试点后各地对新农保的调整和完善情况。第六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主要阐述了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立法职责、财政职责、组织实施职责、监管职责等责任。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新农保中财政责任及其各级政府承担财政补贴的方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经验,归纳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进口(缴费)补贴、出口(养老金待遇)补贴。分析了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效应:进口补贴能提高农民缴费意愿,激励效果较好,能提高农民参保人缴费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增加了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加重了财政困难地区地方政府负担,多缴多补的鼓励办法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出口补贴直接提高了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但没有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大。这一章还分析了目前新农保政府补贴在基金中存在补贴比例低、补贴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等问题和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和建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等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的三种方式——三三制、高中低或高低低、低中高。第七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及不同养老方式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目前和将来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还主要靠家庭养老,随着新农保进一步发展,将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也必须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才能完全实现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第八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通过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较,对新农保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合并实施,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易于建立相似或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内部管理机制不顺和保障水平缺乏相对公平等问题;认为新农保在制度模式、基金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衔接和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准备条件。在推进进程上,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第二步是到2020年,新农保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步是到2049年,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一致,城乡基础保障水平基本相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九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老农保的缺陷有必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较老农保设计更合理;新农保最终发展趋势应该更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新农保目前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共同完成农村居民养老功能等结论。文章村在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无法对新农保的中长期收支变动趋势进行精算,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不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 作者:张平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自2009年我国10%的县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来,对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调查的试点的做法和成效中进行分析,发现了试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金;农民
一、安徽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做法及成效
(一)做法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重视。试点县和乡镇成立或完善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配给编制和非编制的专门管理人员,村里配有协办员协助乡镇对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登记、缴费记录等具体事务。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启动。[1]各个领导干部都深入到家户进行宣传,解决村民的疑虑,加大村民参保的积极性。尤其是深入到家庭关系较复杂的家户中,询问情况,帮他们解决参保疑难问题。
(二)成效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试点得到了初步的成果。首先,初步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新农保可以依章进行实施。其次,使村民对新农保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保。最后,确立了相关的部门对新农保进行单独的管理监督,有利于新农保顺利的开展。
二、安徽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对政府政策认识不清
村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不高是导致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政策认识不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农保与银行储蓄、保险没有差别。由于村干部等在宣传新农保时并没有把具体细节一一向农民作解释,使得农民有了误解,以为新农保与将积蓄存入银行没多大差别,实际上新农保除了个人账户还有政府和集体对农民的补贴,这部分补贴也是很丰厚的。第二,早交与一次性交没有差别。很多农民都认为每年都要交比较麻烦,还不如在快要领要老金时一次性交清,这也是对政策认识不清的一个表现。每年都交会按照当年货币的价值进行计算,不存在贬值还有利息,而一次性缴清不存在给予利息之说,更不承担贬值风险。第三,新农保只要交够15年就可以了。第四,养老金领取数额不清。当人们领取养老金时,对具体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清楚,这也是对政策不清楚的表现。
(二)新农保养老金捆绑式不合理
在调查中了解到的新农保捆绑式的缴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也令人质疑。捆绑式存在另种表现:一种是如果不参加新农保,家中就不能参加或享有其他保障待遇,如合作医疗待遇、社会救助甚至各项农业补贴。另一种是如果其中有一个家庭成员不参加新农保,那么等家中老人达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仍不能领取养老金,即使老人已经按照规定缴清了15年的新农保的保险费。前者不仅不利于新农保的实施,还不利于其他保障村民利益制度的实施,侵犯了村民享受物质保障的权利。后者是一种连带责任制度,但是在出于保护农民养老难的目的下实施连带责任制度这一强制性的制度是否与新农保的初衷相抵,这是值得思考的。
(三)集体补贴难以实现
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根据调查,目前新农保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再加上农民的参保,农村集体补贴是空白。在实践操作中,按照相关规定,集体是要对新农保进行补贴的,但怎样补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存在着空白。
(四)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
在实施新农保的实践中缺乏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衔接缺陷:一是新老农保之间的衔接。在实现新农保的同时,原本参加老农保的村民如何转入新农保,转入后会不会比原本所享受的少。另一个是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除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外,目前农村老人还享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计划生育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新农保的政策要与已经实施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统一,避免冲突,各自只在自己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影响其他领域作用的发挥。最后是相关制度衔接不完善使得人们对政策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害怕参加的保障制度相互交叉。
三、完善新型农村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加强宣传力度,不仅要体现在宣传的范围上,还要体现在宣传内容的详尽性上。在宣传范围上,要落实到每家每户,将新农保政策传送到每个人脑中,使得人们了解有新农保这一种养老机制,有参加新农保的意识。在宣传时还要做到将新农保的具体措施耐心地讲解给村民听,往往村民参保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对政策存有疑虑,对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清楚,从而产生了误解,总以为政策强制参加的对自己未必有好处,只不过是为了大局而采取的,实际上这是为了村民自己的养老问题而制定的。最后,在宣传方式上也应采用多样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对新农保进行宣传,还有利于详实生动的介绍新农保的各个方面。充分利
用村里的广播,每天利用清早或傍晚村民闲暇的时间普及新农保知识,也便于村民之间对新农保政策进行评价、讨论。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宣传册、挂宣传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编顺口溜,既娱乐也达到了使村民了解新农保的目的。宣传过程中要坚持长期做,注意特殊人群,比如,在外务工农民,要利用他们在家时间对他们讲解新农保。对于年纪较轻的应该耐下心来,不厌其烦的为他们解释,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年轻,现在考虑养老太早,应为他们说明早参保的好处。
(二)完善新农保基金的筹资制度
1966年,亨利•艾隆在萨缪尔森“生物收益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艾隆条件”:当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或等于市场息率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体制是有效率和可行的,否则应考虑选择基金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2]当下,我国实行的是基金积累式的新农保,政府、集体、农民三方投资建立的基金制度。但政府、集体、农民三方的出资比例如何分配仍需要仔细地考虑,有些地方认为实行2:2:1是比较合适的,农民也乐意接收,可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率。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政府应根据自身的财政承受能力进行分配,做到财政补贴方面各级财政合理分工。该政策在中东部富裕地区可以实施起来,但在西部贫困地区可能就无法实现。针对特殊地区可以通过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组织和商业保险来作为补充,增加新农保养老基金,对农民进行补贴,总之,在新农保基金的筹措上社会公益组织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商业保险要发挥其补充作用。
(三)健全与新农保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及机构设置
制度的运行和经办机构的科学设置是新农保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新农保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衔接。首先要与老农保之间做好衔接工作,保证制度之间平稳过渡,保证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其次要协调新农保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问题,切实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推广。这样也可以保证从各个方面对农民生活进行保障。而且还要保证各项制度间可以互相协调,防止相互抵触,影响制度原本效能的发挥。对各项制度的边界作一清晰的认识,使得各个边界相互吻合,协调发展,避免出现重叠或矛盾的现象。
健全新农保机构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指单纯的机构设置,还包括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工作管理等方面。机构的设置应该合理化、科学化,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的建设,各级间做好互通工作。而且还要合理设定各级经办机构的编制,确定与其工作机构相配套的工作人员。最后应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各级间建立网络链接,以便做好统筹工作,同时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农民对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疑惑或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反映,这样既方便有快捷,可以及时解决农民的问题。
(四)完善养老金的缴纳措施
捆绑式的养老金缴纳方式的有不合理之处,采用捆绑式有碍于养老金的领取,老人达到年龄仍不能领取养老金,仅仅因为子女没有缴纳保费就扣留老人的养老金,虽然是出于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的考量,但这将影响到老人的养老,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这种连带责任势必会影响新农保在农民心中的形象。
在养老保险缴费办理和养老金发放环节,实行社会化管理方式,需要一些金融机构加入进来。参保主体主要是针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腿脚、身体等各方面都不适宜长时间行走,如果在农村多建立营业网点,方便他们更积极的参加新农保。最重要的是,一般应该向国有商业银行缴纳,尽量避免向农村信用社缴纳,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在农村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建立多一些金融机构来方便参保农民,但也要适当的向信用社缴纳。总之,做好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十分必要,在参保农民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环节推出满足便民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2.“新农保”和“老农保”的区别
新农保和以前一些地方实行的老农保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首先,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
第二,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開,根据规划,将于2020年前实现所有农民都享受新农保。
3.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5.怎样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从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该市2003年就出台了《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他们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务农人员纳入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所有参保的务农人员,县级和镇级财政补贴50%左右,有的县(市)达到60%。在2003~2005年间,全市各级财政对务农人员的参保补贴额达到13.38亿元,且每年的补贴资金呈上升趋势。该市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究(上)
广西财经学院课题组
2012-10-11 09:52:38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9期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09]216号)(以下简称《方案》)和《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桂政办发[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启动了广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广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2010年1月和10月,广西先后启动了两批共计27个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覆盖农业人口1007.68万人,占广西农业人口总数的24%。①截至2011年6月底,广西共有369.46万人参保,有106.86万人按月领取到养老金。其中第一批试点县参保率已达83%,养老金发放率达97%。②据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高层领导向记者通报:2011年,广西又启动45个县开展第三批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到2011年年底,广西将有72个县开展新农保的试点工作,新农保覆盖广西2905万农村人口,占广西农业人口总数的68.6%,到2012年广西将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③这比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前达到对农村适龄人员的全覆盖要提前好几年。可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新农保试点工作推进力度非常大。然而,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广西新农保的试点进行跟踪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新农保制度简介
(一)基本原则。
《方案》规定:广西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广西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并为今后逐步提高标准留出空间;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既要体现公平普惠,又要体现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不搞纯福利补贴;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④
(二)资金筹集方式。
广西新农保基金的筹集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集方式,政府承担了资金筹集的大部分责任。
1.广西地方财政对农民“个人账户”进行补贴,即“补入口”。《意见》规定“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缴费标准设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广西部分试点县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增设了一些档次。如武鸣县就增加了600元、800元、1000元等三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文件还规定了补贴标准: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按最低缴费档次缴费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增加缴费补贴5元。农村重度残疾人、五保供养对象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缴费的,地方政府予以全额代缴;农村低保对象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缴费的,地方政府每年代其缴纳养老保险费50元;地方政府按最低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再给予每人每年30元的补贴。农村重度残疾人、五保供养对象、低保对象选择最低缴费档次(不含最低档次)以上缴费的,地方政府不再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自治区确定的缴费档次所需的缴费补贴资金由自治区、地级市、县三级财政按6︰2︰2(自治区直管财政改革县按8︰0︰2)的比例承担;对农村重度残疾人、五保供养对象、低保对象参保,由地方政府代缴的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由自治区、地级市、县三级财政按7︰1︰2(自治区直管财政改革县按8︰0︰2)的比例承担。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增设缴费档次的,所需缴费补贴资金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负担,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从文件内容可以看出,在缴费环节,地方财政对农民进行补贴,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政府补贴全部进入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中央财政全额支付广西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补出口”。国发[2009]32号文件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广西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待遇(55元人月)是由中央财政全额补贴,而对于提高和加发部分的基础养老金则由地方财政负担。因此,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对广西地方财政负担影响很小。表1集中反映中央、广西地方财政对广西新农保的补贴情况。
(三)参保对象及待遇标准。
《意见》规定:“凡具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参保时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每人每月55元,地方财政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力适当提高,提高部分由地方财政支付,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对未满60周岁的,新农保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中支付,参保人的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统筹地区政府负责继续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
(四)基金管理和监督。
《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纳入县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和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今后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保制度实施情况,逐步提高管理层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五)关系的转移与制度的衔接。
《意见》规定:参保人在自治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因户籍地发生变动,申请转移新农保关系的,按以下方法办理:参保人在统筹地区内流动,其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予以转移,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移;参保人在跨统筹地区转移,可将其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个人账户资金一次性转入新参保地,按新参保地有关标准享受相应养老保险待遇;转入地未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其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个人账户资金暂存于原参保地,待条件具备时转移。
文件还规定了新农保与老农保的衔接,对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其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从当地实施新农保制度起,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新农保与其他政策制度的衔接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定。
二、广西新农保制度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完善。
【关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2-14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07-10
关于推行太谷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11-23
5s推行制度01-06
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09-27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11-22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