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共8篇)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1

近年来,铅酸蓄电池技术不断发展,产品日臻成熟。起动电池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免维护蓄电池广泛使用、仍然是军用、民用交通运输装备的重要电源装置,为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阀控电池、胶体电池等作为备用电源、大型储备电源的核心部件,其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产业。铅酸蓄电池行业大有可为。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原料——铅可回收反复使用,只要出台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市场,就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有色金属短缺、铅污染等资源、环境诸多问题。因此,正确认识蓄电池行业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有效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循环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向国民经济科学发展有效途径。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

自加入WTO后,随着国家相关产业的拉动及国际电池生产厂商在华投资的增多,中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30%以上。同时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铅酸蓄电池出口国之一。我国铅酸蓄电池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不明显,汽车电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用、电动自行车用电池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免维护和密封蓄电池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使铅酸蓄电池不仅在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被广泛应用与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通信电源、电力变配电系统、铁路、船舶通讯、起动、照明电源、UPS电源中。技术进步推动了蓄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之一。但是由于铅酸蓄电池主要原材料——铅的价格在2004年下半年大幅度增长,并持续保持高价位运行,铅酸蓄电池的行业利润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方式及工艺不断完善,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电池比能量、循环寿命、性能一致性、使用安全性和环保性不断提高。随着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等动力电源的发展,高温固化技术发展较快。一般认为高温固化可以提高蓄电池的寿命近年来负极添加剂及配比也积累了大gesep.com量参数,并找出了一些有规律的经验。国内对于其他先进技术如卷绕式电池,双极式,薄型极板等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没有批量生产。

从我国专利技术申报情况看,蓄电池行业在近几年的总体技术发展防线是电池结构改进及电池型号开发。而国外专利技术则主要涉及现金的薄型极板双极式铅电池、使用模块结构的密封电池和胶体电解液铅电池。因此,我们的专利技术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铅酸蓄电池产业环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已基本形成体系并呈快速发展

趋势,环保问题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对铅烟、铅尘、硫酸雾和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已基本成熟,各大、中型铅酸蓄电池厂家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更新工艺设备,普遍采用环保高效率的滤筒式除尘器替代静电除尘器,采用湿式除尘器净化铅烟,采用湍球式酸雾净化塔进行硫酸雾吸收处理,对含铅酸废水絮凝反应处理,从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生产作业环境不断改善,多数大、中型生产企业做到了清洁生产,有一部分通过了国家环境体系认证。

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蓄电池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部分中型及小型企业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严重:生产厂家繁多、规模小,污染较严重、品质参差不齐,一些不具备环保条件的作坊式工厂一哄而上,约四分之一的企业未经环保审批擅自选址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生产没有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工业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对操作者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生产许可证制度没有严把清洁生产、环保设施达标这一关口。虽然我国自2005年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但由于在审批和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真正促使生产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许多不达标厂家都转为合法化(目前发证企业已达930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相关的法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污染企业,环保等部门罚款数额是有限的,无法与企业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失相提并论。另外,国家没有指定保护大、中型蓄电池厂家的政策,且当地环保部门也属于对小型蓄电池厂家的管理,只重视对大中型企业的监管,致使大中型企业排污费、监测费、“三同时”评价费等等负担沉重。

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举措是全面实施电池回收政策

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废旧蓄电池的90%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我国产业政策没有给废旧电池回收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致使其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蓄电池发展的瓶颈。我国没有一部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管理的法定规范,全国未建立一家专业性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公司,无一家专业再生铅企业或蓄电池企业建立了全国性回收网络和地区性回收网络,整个回收工作处于分散经营的无序状态,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率不高。铅回收的问题出现在不规范企业之中,整顿与加强管理势在必行,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像取缔小煤窑、小冶炼一样,取缔小的废旧铅回收企业。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大型蓄电池生产厂家进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制约我国再生铅行业发展因素主要有:第一,环保设备成本负担重。企业技术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企业经营效益敌不过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乡镇“小炼铅”。第二,监管力度不够。没有经营许可证也在进行再生铅生产,治理整顿治标不治本,一度关闭的“小炼铅”风声一过,死灰复燃。第三,产业政策不利于正规企业的发展。赋税过重也削弱了大型再生铅企业加大环保治理的能力。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趋势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铅酸蓄电池由于材料廉价、工艺简单、技术成熟、自放电低、免维护要求等特性,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会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起动用、动力用电池的市场空间可能会有拐点,在近期国家产业发展中仍将占主流地位,中期也将占有一席之地,长期来看,在不需要高重量比能量的用途领域还

将继续存在。目前,其原有主要应用领域如汽车用、摩托车用、备用电源用等在大幅增长,而且也在新的应用领域如电动助力车用、游览车用等得以发展,阀控式电池技术的发展,满足了高科技如UPS、电力、通信等设备用电源的需要。由于铅酸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动助力车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并对减少燃油汽车和燃油摩托车的污染做出了贡献。免维护技术、拉网板栅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在这些应用领域中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进步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对小型移动电源的需求刺激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增长。电动自行车所配置的电池大部分是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经过性能改进,在比能量和循环寿命方面有所突破,但目前为止都还存在着在中、高速率比能量不够高、深循环寿命不够长等缺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高速成长。

电动自行车作为欠发达国家的代步工具,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我国。由2000年的29万辆发展到2005年的1209万辆,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4%。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动助力车用蓄电池产品将会蓬勃发展。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池95%以上采用铅酸蓄电池。2006年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市场容量有40-50亿元,到2015年中国电动车的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其中配套电池160亿元。二级市场的替换电池达48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方向设想

(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应对各种市场风险,通过设备、人才、技术的有效整合,减少浪费,形成结构优化的产品些列,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有效解决生产过程污染问题,进一步提高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二)铅酸蓄电池呈增长趋势

抓住市场给予,不断扩大铅酸蓄电池产业规模,力争到2010年产量约13175万KVAH,销售收入660亿元。

(三)铅酸蓄电池发展重点

虽然铅酸蓄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其比功率、循环寿命等问题仍是产业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加强研发力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大力为企业创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同上游铅、隔板等行业、下游如车辆、机电设备组成联合研发体,集体加入国外ALABC联盟或组成类似联盟共同研发,增强产业的研发能力。

(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规范回收与再生市场

增加新型产品比重,发展无害化和资源节约型产品,重点发展密封免维护铅蓄电池,逐步淘汰开口式电池。加快铅酸蓄电池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有效控制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清洁生产。鼓励胶体铅蓄电池、卷绕式铅蓄电池和双极性等新型蓄电池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比功率和铅利用率。规范铅蓄电池回收与再生市场,减少废弃铅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向无害化和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

(五)拓展、规范出口市场,规避贸易摩擦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2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SOOPAT平台,同时也参照CNIPR专利检索平台和欧洲专利局检索平台。在检索的方式上采用关键词检索与IPC分类号检索相结合。检索的时间截止点为2015年8月25日。

1 全球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专利的竞争态势

1.1 全球FCV专利申请、授权、公开趋势

采用上述检索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检索到与FCV相关的专利有19 056项,其申请与授权的趋势如图1所示。FCV专利申请始于1996年前后,二十余年来发展迅速。从2000年起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开始持续增长达十余年。从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分析,1996-2002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迅速上升,属于技术引入期;2003-2008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增长有所放缓,这反映出该技术进入发展期;2008年以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逐步下滑,这表明该技术逐渐走入成熟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FCV专利的公开量除在2009-2011年有所下滑外,一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1.2 全球FCV专利IPC分布

将FCV相关技术专利进行技术领域划分,统计其IPC小组专利数量,得前十位IPC小组申请量与授权量如图2所示。其前十位IPC小组代表技术如下:

H01M8/04:辅助装置或方法,例如用于压力控制的,用于流体循环的;

B60L11/18:使用初级电池、二次电池或燃料电池供电的;

H01M8/00:燃料电池及其制造;

H01M8/10: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

H01M8/06:燃料电池与制造反应剂或处理残物装置的结合;

B60K1/04:用于动力装置蓄电器的;

B60K8/00:不包含在B60K1/00至B60K7/00任一大组中的动力装置的布置或安装;

H01M8/02:零部件;

H01M8/24:把燃料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例如组合电池;

H01M16/00:不同类型电化学发生器的结构组合。

从专利的申请量看,H01M8/04属于FCV的核心技术领域,占FCV相关IPC大组总量的27%,专利申请达5 355件,授权量为2 535件;排在第二位的是B60L11/18,申请量为3 381件,授权量为1 916件,占总量的18%;排在第三位的是H01M8/00,申请量为3 056件,授权量为1 623件,占总量的16%。以上三类IPC大组构成FCV的主要专利技术。

1.3 主要国家FCV专利竞争趋势

1.3.1 FCV专利主要申请国分布

以申请人国别为划分标准,各国FCV专利申请与授权分布如下图3。日本为FCV专利的主要申请国,专利数量达2 513件,占全球FCV专利总量的26.88%。专利总量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国,共计2 270件,占总量的24.28%;德国以1 869件排在第三,占总量的19.99%;中国以1 036件排在第四,占总量的11.08%。这反映出FCV专利数量基本形成“大国包揽,小国靠边”的形势。

日本的FCV专利总量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要得益于日本政府早期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支持。2001年日本开始对燃料电池汽车实施国土交通省大臣认定制度,2004年经济产业省出台《新产业促进战略》,促进了该技术的发展。而在2010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下一代汽车发展规划2010》,确定2020年新一代汽车占新车销售比重的50%,其中混合动力汽车占30%,电动汽车(含PHV)占20%。[2]

目前,在FCV专利申请量上,日本、德国、美国均达千件以上,而中国仅为812件,较之前列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FCV专利授权量上,日本以809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为中国521件,随后为美国、德国。虽然从专利授权量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大,但仍需从专利授权的类别以及技术领域分布进一步考察。

注:因为总量统计的口径与申请量、授权量统计的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总量与申请量和授权量之和略有出入。

1.3.2 FCV专利主要申请国IPC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日本在H01M8/04、B60L11/18、H01M8/00、H01M8/10、H01M8/06、B60K1/04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都高于其他国家,其中H01M8/04、B60L11/18上均达千件以上,与排名第二的德国相比具有相当优势。而德国与美国在主要的IPC大组技术的专利数量相差均在200件以内,两国的差距并不明显。排名第四的中国与其他三国相比差距明显,比如在H01M8/04领域与美国相差520件,与日本相差1 175件。

1.3.3 FCV专利主要申请人分布

对比表1可以发现,FCV专利技术上的主要申请人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企业和自然人,其申请集中在发明专利。韩国现代自动车公司申请的FCV专利最多,已达557件;日本一个名为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的申请人获得的FCV授权专利最多,已有287件。排名前10的申请人有3个来自日本,3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德国,1个来自韩国。无论是申请总量还是授权总量,日本的申请人均具有明显优势,美国申请人虽有3个进入前10,但排名靠后且数量也不多。

2 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的竞争态势

2.1 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分布

目前,我国共受理FCV专利申请1 847件,其中我国申请了943件,占申请总量的53.25%。国外的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其中日本占申请总量24.39%,美国占10.73%。

进一步分析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状况发现(表2),我国申请总量和发明申请量位居第一,但我国申请的实用新型有378件,占到了申请总量的40.08%,而其他国家在我国申请的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在发明授权方面,日本排在第一,我国排在第二,但总量均只有150件左右。

综合来看,在全球FCV技术领先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并已初具规模。我国申请人虽在总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从总体竞争力而言仍令人担忧。

2.2 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的法律状态及技术领域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申请人以426件有效专利位居第一,日本和美国分别以290件和101件紧随其后。我国申请人的在审专利也居于首位,但我国失效专利的数量几乎是其余几国之和。从有效专利和在审专利的数量来看,我国申请人的优势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实用新型占比较高。

结合各国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如图6)来看,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仍然主要是由国外申请人申请的,其中尤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在H01M8/04、B60L11/18、H01M8/00、B60K1/04、H01M8/10技术领域可谓一枝独秀,均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申请人。中国申请人虽然紧随其后,但是差距均在50件以上。我国在H01M8/06、H01M8/02、H01M8/24技术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数量不多。美国则在H01M8/04、B60L11/18技术领域拥有的专利仅次于日本和中国。总体而言,就在我国的申请来看,我国申请人在主要技术领域拥有仅次于日本的专利实力。

2.3 在我国申请FCV专利的国外主要申请人及其技术分布

将在我国申请FCV专利的国外主要申请人与相应热点技术领域布局制作成图7,数字表示该技术的专利数量。由图可以看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在H01M8/04、B60L11/18、H01M8/00、B60K1/04、H01M8/10、H01M8/06五类技术领域已经形成包揽局势,在H01M8/04技术上专利数量已达150件。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B60L11/18有专利74件,仅次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在H01M8/00和B60L11/18具有一定实力,专利数量均在30件以上。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在H01M8/02有15件专利申请多于其他申请人,而排名前两位的丰田和本田还未在该技术领域申请专利。

3 我国申请人FCV专利竞争态势

3.1 我国FCV专利发展趋势

我国对FCV技术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专利公开情况来看(图8),我国在FCV领域的专利申请始于1997年,从2002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在2007年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几年出现小幅下滑,但自2010年又呈现上升趋势。从专利授权的趋势看,自2004年以来每年授权量基本维持在50件左右,授权趋势相对稳定。这可以看出,我国对FCV专利的起步与全球步骤较为一致,但在随后的发展中滞后于全球趋势,目前我国的FCV专利仍处于发展期。

结合图9对该FCV技术的法律状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FCV相关技术专利的申请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拥有943件专利总量,有效专利占比为58%,处于审理中占20%,其他情形包括被视为撤回、驳回和视为放弃三种,其中视为撤回最多,占总量的14%。视为撤回是申请人在审查过程中因未履行相关手续或缴纳费用的结果。专利申请中被驳回的情形占5%。由此观之,如何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是我国FCV专利申请人面临的问题。

3.2 我国FCV专利主要技术领域分布构成

将我国申请人的专利按照主IPC分类号进行统计,筛选排名前10的IPC分类号制作出图10,其中专利申请量在30件以上的技术包括:

H01M8/04:辅助装置或方法,例如用于压力控制的,用于流体循环的;

B60L11/18:使用初级电池、二次电池或燃料电池供电的;

H01M8/00:燃料电池及其制造;

G01R31/36:用于测试蓄电池或电池的电气状况的仪器,如用于测试容量或充电状态的仪器;

H01M8/06:燃料电池与制造反应剂或处理残物装置的结合;

H02J7/00:用于电池组的充电或去极化或用于由电池组(向负载供电的装置

H01M8/02:(燃料电池;及其制造)零部件;

C25B1/04:(生产化合物或非金属的电解工艺或电泳工艺;其所用的设备)电解水法。

可以看出,H01M8/04、B60L11/18属于FCV最核心的技术,专利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技术专利,这与国际上FCV热点技术是相同的。目前,这两个技术领域各有专利153件和148件,各占总量的16%。其他技术领域的申请与授权量大致相当。

3.3 国内FCV专利技术主要发展趋势

一种技术如果只是在专利数量上有优势地位并不意味着在将来一定会成为该领域的热门技术或必要技术。虽已拥有大量专利但在出现替换技术后被淘汰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需要将总量与时间维度结合起来分析。

由图11可以看出,从总体来看,H01M8/04、B60L11/18的趋势线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每个年份的申请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趋势,这是技术上存在共性特征或是技术上的关联所导致的,同时该两类技术在未来的专利申请中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他技术专利呈现出在较低水平上下波动的趋势,其中H01M8/06、H02J7/00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年申请量均在10件以下。在FCV重点技术上也存在下降的情况,如H01M8/00,而H01M8/02、G01R31/36技术的趋势线比较平稳。

3.4 国内主要申请人FCV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目前,我国FCV专利的主要申请人来自汽车企业和高校,排名前8的申请人中企业有5家,高校有3所。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在FCV专利申请上优势明显,其在FCV的核心技术H01M8/04、B60L11/18、H01M8/00、G01R31/36处于领先地位。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以上核心技术也有较多的专利申请,其中H01M8/04排名第2。清华大学在FCV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上也有不俗表现,其中B60L11/18的申请量与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相同。无锡同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H01M8/06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内申请人,但该公司在其他技术领域并没有相关的专利申请。然而,从总量上来看,除了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申请量有113件外,其余的申请人均在100件以下,其中排在第8位的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只申请了6件。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在FCV核心专利技术领域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专利申请十分分散,布局凌乱。进一步检索还发现,专利权人与专利申请人都具有单一性,这反映出目前国内申请人在FCV专利方面的合作关系不多。

对国内FCV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图13),排名前8位的申请人中有3个申请人的年均申请量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其中尤以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下降的趋势尤为明显,可见其后继研发乏力。可喜的是另外5个申请人的FCV专利申请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年均申请量却偏少。

3.5 国内FCV专利主要省市分布

按申请人所属地区划分,国内在FCV专利申请上有优势的省市如图14所示。主要的省市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辽宁省、浙江省、吉林省等,其中上海市的相关专利有222件,占全国FCV专利总量的23.5%,该市的主要代表申请人有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主要的技术领域集中于H01M8/04(57件)、B60L11/18(45件)、H01M8/06(44件)、H01M8/00(42件)、G01R31/36(15件);其次为北京市,FCV专利119件,占全国FCV专利总量12.6%,该市的主要申请人为清华大学,主要集中于B60L11/18(29件)和H01M8/04(14件);江苏省以100件专利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FCV专利总量的10.6%,主要申请人为无锡同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弗尔赛能源有限公司。紧随其后的是辽宁、浙江和吉林。从图中不难看出,国内在FCV专利上的主要省份都处于沿海地区,各省申请人优势不同,但重点技术研发方向趋于一致。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日本、美国、德国、中国为主的四大申请国,其中日本不仅申请了全球1/4以上的FCV专利,而且在H01M8/04、B60L11/18、H01M8/00、H01M8/10、H01M8/06、B60K1/04等FCV核心专利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得益于日本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在过去30年时间内先后投入上千亿日元用于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3]。从在我国申请的FCV专利来看,国外申请人在我国申请了大量的FCV专利,并在FCV核心专利领域占有优势,以丰田、本田、现代等为代表的外国企业在我国的FCV专利布局已大致形成。

我国FCV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当全球FCV专利已步入成熟期之时我国尚处于发展期。尽管我国的申请量位列全球第4,但是无论是申请总量还是核心专利数量均与其他三国具有相当差距。而我国申请人在本国的申请总量上虽然占优,但实用新型专利占据了40%,在FCV核心专利技术方面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较为杂乱。即便是位列第一的申请人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申请量一直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研发实力强劲的清华大学的申请量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我国FCV专利技术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拥有情况,表现为发明专利等。[4]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国FCV专利技术的发展,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4.1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我国FCV专利技术研发的引导作用

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新兴前沿技术,一直深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和“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分别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这一产业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我国FCV技术研发,并直接表现在随后几年我国的FCV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尽管这一《发展规划》中提到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但是与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明显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便是我国的FCV专利申请出现了持续下滑。扶持政策力度较大的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FCV专利发展也较其他地区迅速。由此可见,我国FCV专利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呈现正相关关系。目前,在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专利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的情形更应持续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从而持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专利的发展。

4.2 增进FCV专利的协同创新,形成专利竞争合力

高校和企业是我国FCV专利申请的两大主力,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必将推动我国FCV专利技术的新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轿车是由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提供动力系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负责制造的。目前,奇瑞、中国一汽、上汽集团、长安等整车厂与新源动力、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上燃动力、上海神力等已开展产学研联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分别开发相应的燃料电池汽车产品。[5]尽管目前已有较为成功的合作案例,但是总体而言,二者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仍需持续加强,真正实现协同创新还有相当距离。就中国的燃料电池车专利技术而言,一是要突破核心技术,实行“领跑”战略;二是要协同创新,获得专利竞争优势。[6]因此,还需进一步推动二者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形成我国FCV专利竞争合力。

近年来,全球FCV专利申请均呈现下降趋势,核心专利技术也面临这一现象,这说明该技术目前存在较难克服的技术问题。特斯拉与丰田开放的专利中便有大量的燃料电池专利,不管其动机如何,但至少反映出这两个公司希望更多的研发人员关注FCV专利并且投入到FCV专利的研发过程中。这对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而言不失为一种机遇,如果我国申请人在该环境下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便有可能在FCV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3 推动FCV专利的产业化

盈利是企业的终极目的,而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是实现盈利的手段,因此FCV专利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产业化。2013年2月,世界上第一辆量产版氢燃料电池车在现代汽车韩国蔚山工厂正式下线。丰田曾宣布在2015年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是目前尚未正式上市。我国企业则是纷纷推迟燃料电池汽车量产的计划。这一方面固然与氢燃料站等基础设施匮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燃料电池汽车专利技术本身尚不成熟有关。高昂的售价使得很多人对燃料电池汽车望而却步。因此,如何实现产业化将是摆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面前的共同难题。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汽车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技术战略与研发进展[J].内燃机学报,2008(26):107-114.

[2]庞德良.刘兆国.基于专利分析的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杂志,2014(5):63.

[3]张剑波,葛昊,王诚.从文献统计看世界车用燃料电池研发的生态与演变:主要国家研发布局对比与启示[J].中国科学,2014(27):2743-2759.

[4]吴萍.甄子健.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3(1):52-55,59.

[5]金花.张宁.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竞争态势研究[J].情报杂志,2014(7):27-32.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3

通过对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根据 XX 旗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优势、发展路径及产业布局,现我旗已初步具备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应的基础条件: 一是具备获取氢气工业附产的途径。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现有 3 套制氢装置,包括煤制氢装置 2 套、天然气制氢装置 1 套。拥有设计氢气产能35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实际氢气产量27万标准立方米/小时的先决条件。按各装置设计运行周期测算,年氢气产量约21.048 亿标准立方米,所产氢气纯度均≥99.5%,目前全部用于煤直接液化加氢,可根据需要扩大天然气制氢装置的富余生产能力。经初步测算,煤制氢目前成本约 0.7 元/标准立方米,天然气制氢成本高于 1 元/标准立方米(受原料价格影响较大)。项目于 2020 年 8 月获国家能源集团批复立项,计划于2021年6月完成关键设备订购,2022年3月建成投用,2022年 10 月结题。目前已完成现场甩头施工,下阶段将寻求技术合作商,开展 EPC 合同招标。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建立氢能产业合作储备项目。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 200 亿元的氢能产业集群项目已落户于 XX 旗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区,2020 年 8 月 13 日,鄂尔多斯

市人民政府、XX 旗人民政府已与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将建设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园区,包括氢燃料重卡研发中心;氢燃料重卡制造、改装和运营基地;氢能制造生产、储运,氢能综合示范站,氢能源重卡产业链数据采集及管理平台等氢能产业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用地2平方公里,分两期开发,一期用地1000亩,二期用地 2000 亩。通过整合国内外氢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鄂尔多斯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氢能产业示范集群产业基地。

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细则 篇4

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

为促进我国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规范行业投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有序竞争,保护环境的原则,制定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

一、企业布局

(一)所有新建项目应在依法批准设立的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内的相应功能区建设,符合《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要求,不得建于居住区、医院、学校、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点周边。位于工业园区外的现有项目应逐步搬迁入园。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禁止新建、改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生产项目。

(二)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得位于Ⅰ—Ⅲ类功能类别的水域周边2公里内。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三条规定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内,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扩建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二、生产能力

(一)生产胶体、卷绕式等新型铅酸蓄电池的,或采用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等先进板栅和极板制造工艺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单班(8小时,下同)20万千伏安时。

(二)生产其他铅酸蓄电池或采用其他板栅和极板制造工艺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单班50万千伏安时。

(三)现有项目应在本准入条件实施后2年内达到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单班20万千伏安时。

(四)生产双极性、铅碳电池(超级电池)等新型工艺结构铅酸蓄电池产品,或其他经特殊审批的生产项目,不受上述生产能力的限制。

三、禁止建设的项目

(一)禁止新建、改扩建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硫酸溶液直接与大气连通,维护时需要加注硫酸,外壳为橡塑材质,采用沥青浇注工艺进行封盖的铅酸蓄电池)生产项目,现有生产线应于本准入条件实施后6个月内停止生产。

(二)禁止新建、改扩建商品极板生产项目,现有生产线应于应在本准入条件实施后1年内停止生产。

(三)禁止新建、改扩建干式荷电铅酸蓄电池(内部不含电解质,极板为干态且处于荷电状态的铅酸蓄电池)生产项目。

(四)禁止新建、改扩建镉含量高于0.002%(质量百分比)或砷含量高于0.05%(质量百分比)的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五)现有镉含量高于0.002%(质量百分比)或砷含量高于0.05%(质量百分比)的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线应于2013年底前停止生产。

四、工艺与装备

(一)项目应由具备国家批准的工程设计行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和工艺布局设计,并按照生产规模配备合适的工艺装备和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节能环保设施。节能环保设施应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并做好日常运行维护记录。

(二)熔铅、铸板及铅零件工序应位于独立、封闭的车间内,熔铅锅、铸板机应保持在负压状态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熔铅锅应保持封闭,加料口不加料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并采用自动温控措施。推荐采用集中供铅工艺,禁止采用开放式熔铅锅和手工铸板工艺。

(三)铅粉制造工序应采用自动化密封式铅粉机。铅粉系统(包括贮粉、输粉)应密封,系统排放口应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禁止采用开口式铅粉机和人工输粉工艺。

(四)合膏工序(包括加料)应使用全自动设备,在全密封状态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禁止采用开口式合膏机。

(五)涂板及极板传送工序应配备废液自动收集系统,并与

废水管线连通,禁止采用手工涂板工艺。管式极板生产应当使用自动挤膏机,禁止采用干式灌粉工艺。

(六)分板刷板(耳)工序若采用手工操作,应设置独立、封闭的车间,保持在负压状态下生产,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采用自动分板、刷板设备进行生产的,也应做好整体密封。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采用自动分板、刷板设备,禁止采用手工操作工艺。

(七)供酸工序应采用自动配酸系统、密闭式酸液输送系统和自动灌酸设备,禁止采用人工配酸和灌酸工艺。

(八)化成工序应配备硫酸雾收集装置并与相应处理设施连接,其中采用外化成工艺的,化成槽列应封闭,并保持在负压状态下生产,禁止采用手工焊接外化成工艺;新建、改扩建项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艺。

(九)采用手工分板刷板(耳)、包板、称板、装配焊接工艺的,有关工位应配备烟尘收集装置,推荐采用下抽方式工作,保持合适的吸气压力,并与废气处理设施连接。

(十)淋酸、洗板、浸渍、灌酸、电池清洗工序应配备废液自动收集系统,通过废水管线送至相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十一)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焊接工序必须采用自动烧焊机或自动铸焊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

(十二)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封盖工序必须采用自动胶封机或自动热封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

(十三)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电池清洗工序必须采用自动清洗机。

五、环境保护

(一)项目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应符合国家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

(二)项目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应采用两级或两级以上处理技术;其中铅烟应采用静电除尘或布袋除尘加湿法(水幕或湿式旋风)除尘技术;铅尘应采用布袋除尘、旋风除尘技术、湿法除尘技术,废水应采用一步净化加离子交换或离子膜、反渗透等处理技术;酸雾应采用物理捕捉加碱液吸收的逆流洗涤技术。

(三)厂区应设置清污分流设施,工业废水、地面冲洗水及厂区初期雨水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后方可排放。项目产生的废水原则上应自行处理或接入集中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确需排入的应报经城镇污水处理行业主管部门充分论证并领取《城市排水许可证》,且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指标应达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标准或《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的要求。项目废水总排放口要安装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并与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鼓励将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所有项目水重复利用率不应低于60%。

(四)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铅泥、铅渣、含铅废料、废电池、废极板、商

品极板包装物以及直接接触铅的手套、口罩等废弃劳动保护用品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妥善处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过程应符合现行危险废物贮存、利用、转移、处置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

(五)企业应建立铅、镉、酸等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每月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企业应向社会发布环境报告书,公布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情况。

(六)企业应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七)新建、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和分类管理的规定,在办理备案(核准)手续后和开工建设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八)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环保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并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九)现有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应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六、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

(一)项目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条件,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新建、改扩建项目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应在试运行12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三)生产作业环境必须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的要求。

(四)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应设置专门的更衣室、淋浴房、洗衣房等辅助用房,场所建设、生产设备应符合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要求。员工生活区与生产区域应严格分开,加强管理,禁止穿着工作服离开生产区域;生活区设在厂区内的,禁止员工家属和儿童等非生产人员居住;员工下班前,应督促其洗手和洗澡。应为员工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在员工离开生产区域前,应收回手套、口罩、工作服、帽子等,进行统一处理,不得带出生产区域;应定期对使用过的工作服等进行统一清洗。

(五)熔铅、铸板及铅零件、铅粉制造、分板刷板(耳)、装配焊接、废极板处理等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设置

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应安装集中通风系统,其换气量应满足稀释铅烟、铅尘的需要,通风系统进风口不得设在车间内。

(六)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普通员工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工作的员工,应采取预防铅污染的措施,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血铅检测,发现血铅超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排铅治疗。

(七)企业应通过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七、节能与回收利用

(一)项目的产品、设备和工艺能耗应符合国家各项节能法规制度和标准的要求。应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规定执行。

(二)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应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主动建立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系统,或委托再生铅企业等相关单位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企业应关注原料供应企业的环保守法情况,不得采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再生铅企业的产品作为原料。鼓励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利用销售渠道建立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机制,并与符合有关产业政策要求的再生铅企业共

同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系统。

八、监督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应符合本准入条件的要求,项目的投资管理、土地供应、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手续应按照本准入条件中的规定进行审核,并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

(二)各地人民政府及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本地区现有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统一规划,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并使其符合本地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已经存在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在其卫生防护距离之内不应规划建设居住区、医院、学校、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应引导现有企业主动实施兼并重组,有效整合现有产能,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大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三)项目应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

(四)企业如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决定,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应由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罚款或者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五)新建、改扩建项目应达到《清洁生产标准 铅蓄电池工业》三级水平。现有项目应达到《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每两年实施一轮,并通过评估验收。对不按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审核结果的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企业,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法从重处罚。

(六)对不符合本准入条件的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备案(核准);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城乡规划和建设、消防、卫生、质检、税务、电力、工商、安全监督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七)所有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企业,应在本准入条件公布后,对本企业符合准入条件的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由两部门负责进行核查。

(八)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将建立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公告的制度,实行社会监督和动态管理,有关实施细则另行发布。

(九)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做好行业自律,协助政府有关部

门做好准入条件的实施和跟踪监督工作。

九、附则

(一)本准入条件中涉及的企业和项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特殊地区除外)所有新建和现有铅酸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企业和生产项目,但经特殊审批的项目除外。

(二)本准入条件中涉及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产业政策等若进行修订,则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执行。

(三)异地改扩建项目在执行本准入条件时应参照新建项目的有关规定;于本准入条件公布前备案(核准),并在本准入条件公布后6个月内建成投产的项目可参照现有项目的有关规定执行。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5

前言

现在我国邮电部分已广泛采用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作为通讯电源。由于这种电池是密封的,?不像原来的自由电解液固定型铅蓄电池那样透明直观,又无法直接丈量电解液密度,因而给使用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于是人们希看通过检测电池内阻的办法来识别和猜测电池的性能。目前进口的和国产的用于在线丈量电池内阻的VRLA电导测试仪已在一些部分得到应用。然而实践中可以发现,利用在线检测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或电导)来识别和判定电池的性能并不能令人满足。本文拟在分析电池内阻的组成、测试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阐述这一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1 蓄电池内阻的组成

宏观看来,假如电池的开路电压为V0,当用电流I放电时其端电位为V,则r=(?V0-V)/I就是电池内阻。然而这样得到的电池内阻并不是一个常数,它不但随电池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条件而变,而且还因测试方法和测试持续时间而异。究实在质,乃因电池内阻r包括着复杂的而且是变化着的成分。 第一文库网 理论电化学早已指出,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其端电压V是由以下3部分组成的:

(1)

式中的IRΩ称为欧姆极化,它是由电池内部各组件的欧姆内阻RΩ引起的;是由电极?四周液层中参与反应或天生的?离子的浓度变化引起的,称为浓差极化;是由反应粒子进行电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称为活化极化。由(1)式?可知,?宏观上测出的电池内阻(即稳态内阻)R是由3部分组成的:欧姆内阻RΩ、浓差极?化内阻Rc和活化极化内阻Re。

欧姆内阻RΩ包括电池内部的电极、隔膜、电解液、连接条和极柱等全部零部件的电?阻。虽?然在电池整个寿命期间它会因板栅腐蚀和电极变形而改变,但是在每次检测电池内阻过程中?可以以为是不变的。

浓差极化内阻既然是由反应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只要有电化学反应在进行,反?应离子的浓?度就总是在变化着的,因而它的数值是处于变化状态,丈量方法不同或丈量持续时间不同,?其测得的结果也会不同。

活化极化内阻是由电化学反应体系的性质决定的;电池体系和结构确定了,其活化极化内阻?也就定了;只有在电池寿命后期或放电后期电极结构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反应电流密度?改变时才有改变,但其数值仍然很小。

2 电池内阻的丈量原理

2.1 直流法测电池欧姆内阻

对于平板式单电极而言,当有阶跃电流i流过期,其电位就会随时间t而变化,当?t?>5×10-5s时,电位变化η可用下式表示[1]:

(2)

式中Cd表示电极四周双电层电容值,io为交换电流密度,RΩ为电极欧?姆内阻,N、R、T、F、n均为常数,其物理意义可参阅文献[1]。

(2)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iRΩ表示电极欧姆内阻引起的电位变化,它与时间无关;?第2项表?示浓差极化随时间的变化;第3项表示因给电极四周的双电层电容充电引起的电位变化,在?t→0时其值也→0;第4项则表示电极反应的电化学极化,铅蓄电池的.i0较大?,则1/i0必然很小。由此可知,当t→0时,η→iRΩ。

由此看来,在电池中有阶跃电流I流过期,电位就要发生变化;只要测出t→0时电?池电位的变化△V,就可以算出电池的欧姆内阻。

试验结果表明[1~2],当电池以恒电流I放电时,测出其在0.5~1ms内电位的?变化?△V1,则由RΩ=△V1/I即可算出电池的欧姆内阻。用此法测得3Q10?5汽车电池欧姆?内阻1.8mΩ,单格电池为0.6mΩ[1];200Ah的VRLA为0.5mΩ[2]。

目前在一些部分使用的VRLA电导测试仪,其测试原理与此相似。它将已知频率(大约为10Hz)?和幅度的电位加在单元电池的端子上,观察相应的电流输出[3],用此法测取电池?的电导?(或电阻)。由于其频率较低,信号持续时间较长(100ms),则测得的电阻值中既含有欧姆?内?阻又含有变化着的浓差极化内阻(此时活化极化内阻忽略了)。

2.2 交流法测电池内阻

在工作[4]中先容了用交流阻抗法测密封铅蓄电池内阻,其交流信号频率变化范围?为0.?05Hz~10kHz。由于电池阻抗模与频率的对数之间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但在高频区(1kHz~?10kHz)却变化较少,于是取此时的阻抗模作为电池内阻,结果得到6V/4Ah密封铅蓄电池内?阻为40mΩ。

由于电池中的电极是多孔性的,而且又是多片电极紧密并联在一起的,它的交流阻抗等效电?路极其复杂,至今尚无法从理论上精确地解决,只能根据在平板电极上得到的理论分析结果?近似地处理电池中的多孔性电极题目。再者从(1)式可以看出,电池中有恒定电流流过期,?其端电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同的时刻测得的电位变化中包含了不同的成分,因而用本方?法测得的电池内阻是随交流信号的频率而变化的。

过往也曾用交流阻抗法测电池内阻,但均得不出正确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建立正确的?等效电路,并且受外来噪声的干扰比较严重。

3 电池内阻跟荷电态的关系

在工作[2]中采用直流电压降法对200Ah/2V的密封铅蓄电池欧姆内阻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浮充状态下工作?的电池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池失效之前其容量很少变化,欧姆内阻也变化不大;一旦电池容?量迅速下降时,其欧姆内阻也同步增大。固然如此,但仍然得不到电池欧姆内阻跟电池容量?(荷电态)之间的严格的数学关系。

表1 电池荷电态与欧姆内阻的关系

荷电态/%?100?85?68

欧姆内阻/mΩ?0.50?1.20?1.93

根据文献[4]采用交流阻抗法对6V/4Ah密封蓄电池的测试结果,在电池剩余容量高于4?0%时,电池的内阻(它包含了欧姆内?阻和部分浓差极化内阻)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在低于40%时,其内阻才迅速增加。此结果跟文?献[2]中观察到的相似,即密封铅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容量高于80%),其内阻改变很?小;一旦电池内阻有了明显变化,则电池的寿命也即告终止了。在电池剩余容量与内阻之间?没有找到严格的数学关系。

4 电导法在线丈量结果的分析

根据以上对单个电池的丈量结果,再来观察和分析当前邮电部分使用的电导测试仪对密封铅?蓄电池组的测试结果。

表2列出了用电导法对2V/300Ah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内阻和电位的测试结果。前2?行取自文献?[3],后4行取自曹昌胜先生在4月召开的通讯电源检测技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表2?中最下排的代表该组电池的电导或电压的均匀值;S表示它们的标准差,它代表了该组电池中?各单电池电导或电压的离散程度。S越小,则该蓄电池组中各单电池的性能越均匀,反之亦然。S/则代表了相对标准差。

表2 电导法对在线电池的测试结果

电池号?电压

/V?电导/kS?放 电?充 电

电?压/V?电导/kS?电压/V?电导/kS

1?2.26?1.02?2.08?2.33?2.37?2.70

2?2.24?1.35?2.08?2.08?2.33?2.173

3?2.28?0.702?2.07?2.25?2.33?2.25

4?2.24?0.936?2.10?2.78?2.32?1.81

5?2.29?1.35?2.12?2.88?2.32?2.10

6?2.26?1.36?2.02?2.19?2.30?2.28

7?2.24?0.548?2.04?2.23?2.32?2.08

8?2.23?1.52?2.01?2.12?2.46?2.42

9?2.23?0.938?2.02?2.07?2.29?1.71

10?2.26?1.21?2.08?2.61?2.34?2.15

11?2.24?1.34?2.00?2.24?2.33?2.37

12?2.27?1.05?2.03?2.17?2.37?2.20

13?2.21?1.40?2.10?2.39?2.36?2.21

14?2.26?1.05?2.02?2.28?2.29?2.10

15?2.27?1.69?2.08?2.86?2.58?2.68

16?2.24?1.31?2.03?2.18?2.29?2.20

17?2.29?1.53?2.03?2.25?2.37?2.37

18?2.26?1.37?2.02?2.30?2.33?2.54

19?2.30?1.64?2.02?2.04?2.30?1.81

20?2.27?0.768?2.04?2.09?2.30?2.20

21?2.18?0.345?2.06?2.24?2.42?2.88

22?2.27?0.826?2.02?2.03?2.42?2.73

23?2.23?1.70?2.03?2.39?2.31?2.08

24?2.27?1.08?2.03?2.35?2.30?1.84

2.254?1.170?2.047?2.306?2.348?2.245

S?0.0272?0.359?0.0333?0.244?0.0669?0.304

S/?0.0120?0.307?0.0163?0.106?0.0285?0.136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①电池的电导跟电压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②同一组电池的各个?电导之间的离散程度远大于电压之间的离散程度,③对同样的2V/300Ah电池,不同作者?用不同电导仪测试的结果会相差1倍以上。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看来首先在于目前用电导?仪测得的电池“电导”的含义不够明确,?它既包含了电池欧姆内阻的影响,又包含了变化着的浓差极化电阻的作用。再者从所测的电导值来看,电池的内阻是在mΩ级,丈量过程中接触电阻引进的误差(接近mΩ级)严重干扰了测试结果。

因此用电导仪测试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时,必须由专人细心操纵,尽量减少引进的误差,这样?得出的数据才能真正反映电池实际。对照相同情况下电池电压的分布,其离散性则小得多。?这是由于电极的电位是电极表面热力学和动力学状态的直接反映,并且在丈量过程中引进的误差较电导丈量要小,因而电池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不是开路静置时)电位的变化比较更能反映电池的状态。

5 结论

a.密封铅蓄电池的内阻是复杂的,它包含了电池的欧姆内阻、浓差极化内阻?、电化学反应内阻以及双层电容充电时的干扰作用。

b.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不同时刻测得的内阻值中包含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是不同的,因而?测得的内阻值也不相同。

c.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或电导)跟电池容量之间没有观察到严格的数学关系,无法根据单个?电池的内阻(或电导)值往猜测电池使用寿命。但电池内阻忽然增大或电导忽然减小时,则预?示着电池寿命即将终止。

参考文献

1,桂长清,包发新.大容量电池欧姆内阻的测定.电源技术,1984,(6):13~?15

2,Isamu?Kurisawa,Masashi?Iwata.Internal?resistance?and?deterior?ation?of?VRLA?for?stand-by?applications.GS?News?Technical?Report,1997,(2):19~25

3,陈熙.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的治理计划.通讯电源技术,1998,(3):33~35

4,佘沛亮,陈体衔.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的内阻.蓄电池,1995,(3):3~6

发布时间:2011-03-07 14:23??来源:未知??作者:

上一篇:单片机芯片的三相半控整流电路设计

下一篇:二次设备状态检验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6

一、总体要求

(一) 明确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严格准入、强化监管、标本兼治的原则,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核查、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证管理,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有效控制铅排放, 实现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到2015年, 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50%, 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把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作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 立即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 并于2015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禁止将落后产能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 严格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管理。

按照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相关准入要求, 对现有企业逐一进行审查, 并向社会公告通过审查的企业名单。严格铅酸蓄电池生产许可管理, 申请或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行业准入条件;因不符合相关要求而被依法取缔关闭的, 要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外贸企业出口的铅酸蓄电池应为具备有效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研究建立再生铅行业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四) 强化项目审批管理。

加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新、改、扩建项目备案管理, 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铅污染超标区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增加铅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在非重点区域内新、改、扩建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要符合区域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设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集聚园区应当开展规划环评, 强化园区规划控制, 严格落实防护距离要求。

(五)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

依法对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公布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每两年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清洁生产方案,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清洁生产的信贷支持。

(六)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双极性密封电池、超级电池、泡沫石墨电池等新型铅酸蓄电池的技术研发, 推广卷绕式、胶体电解质铅酸蓄电池技术。采用内化成、无镉化、智能快速固化室、真空合膏、管式电极灌浆挤膏等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对现有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开展铅酸蓄电池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式板栅制造工艺技术应用示范。加快废铅酸蓄电池规模化无害化再生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三、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七) 强化环境保护核查和监管。

开展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核查, 并向社会公告通过核查的企业名单。建立健全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 对企业周边环境开展经常性监测, 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采取限期治理等措施, 确保达标排放。对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的地区, 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 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要落实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建设完善的铅烟、铅尘、酸雾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并保证设施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要逐步安装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网, 逐月报告日常监测情况。严格执行固体废物分类贮存、处置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制度, 含铅废渣、污泥等危险废物应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要制定重金属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并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加强职工劳动保护, 健全血铅定期检查制度, 改善工作场所环境, 维护职工身心健康。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

(九)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制定《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机制和操作办法, 明确生产企业 (进口商) 的回收责任, 督促企业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充分考虑产品废旧回收时的便利性和可回收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调动销售者、消费者参与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十) 规范回收利用行为。

依法规范个体商贩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为, 严厉打击非法拆解和土法炼铅等行为。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 鼓励生产企业通过其零售网络组织回收废铅酸蓄电池, 支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专业回收企业和再生铅企业共建回收网络。加强对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储存、运输全过程的监管。支持规模化、规范化的铅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十一)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2012~2015年, 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对全国范围内的铅酸蓄电池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予以支持。加大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符合准入条件、排放达标的企业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能力。

(十二)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对利用废铅酸蓄电池生产再生铅的企业,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再生铅行业鼓励政策, 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六、加强组织实施

(十三) 明确职责任务。

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铅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 相关企业是铅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国家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和相关协会参加的协调工作机制, 统筹研究产业升级、行业准入、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计划、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等, 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推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自律、监督和协调作用。

(十四)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7

一、宗申摩托车一机部售后服务部

宗申使用的电池品牌有裕祥、统一、格林、海玖,规格为5AH、7AH、9AH、12AH,主要以7AH为主,年报废量约10万只,其中有30%的电池为三包期内,将退回电池生产厂。由于未找到部门负责人,不在三包期内的报废电池不知其处理情况。当天在售后服务部库房看到已经报废的电池约400多只。

二、火车南站(杨家坪)机务段、车辆段

据火车南站的工作人员介绍,重庆机车(火车头)100多台,其中30多台内燃机车,60多台电力机车,车皮(车厢)1200多个。使用电池规格为46AH,每台机车使用18只电池;每节车厢使用电池量部分为18只,部分为36只。每年的报废量约3~5万只。

三、统一电池、万里电池零售点

统一电池有维护电池和免维护电池销售,厂家有保修卡,一年之内有质量问题包换。据销售人员介绍,统一电池生产厂家不回收废电池。但他们自己回收旧电池,购新电池可以拿旧电池折价,汽车、摩托车修理厂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将维修时收回的废电池交给他们,他们可以将新电池按批发价销售给修理厂。他们把废电池中电解液倒调,将铅板取出卖给收购铅板的小商贩。万里电池销售点也回收旧电池,其销售人员说回收的旧电池将交回电池生产厂。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篇8

2008-01-03 22:20:22|分类: 原创感悟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端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即CRT(显像管)电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高端电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一帆风顺,可以说,我国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所以,研究如何迎接

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危为安,使我国电视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1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1.1传统电视发展过程迅速,产能巨大

我国电视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生产,在90年代中飞速增长,年产量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台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台,增幅高达几十倍。同时,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类型日益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大满足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国民彩电拥有率已由1985年的17%增加到现在的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131%和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67%的较高水平。

1.2传统电视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

我国电视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技术水平、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我国各彩电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价格、技术、规模则成为它们竞争的战略方向。我国彩电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三大“战役”,即价格战、技术战和规模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频频爆发彩电价格战。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彩电企业频频降价,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降价导致彩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劣势厂商退出,而优势厂商通过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技术升级等战略行为推出新的产品,促使彩电价格同升,业内竞争再次加剧,新一轮的降价重新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就在这样的价格循环中起伏不定。传统电视的降价高潮

也殃及了高端电视,液晶和等离子在不久前也开始面对了价格战的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类电视的价格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200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2005,PDP(等离子)电视在整休产品和重点尺寸(42英寸)月度价格变化上都明显呈下滑趋势。与PDP电视相比,LCD(液品)电视在重点尺寸上(32英寸、37英寸),2005月度价格变化也呈现逐步

走低态势,在整体价格曲线中,与年初相比整体价格趋势也以下滑为主。

1.3高端电视突起,给传统电视带来挑战2004年5月夏普中国基地悄悄全而停产传统

显像管彩电。接着,LG宣布全面进入中国高端彩电市场。9月,苏宁电器一款46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首次跌破2万元。同月,国内外各彩电巨头掌门人集体亮相北京长城饭店,参加平板电视发展论坛,并将2004年定为平板电视元年。这些无疑给发展困难的CRT电视又带来了一些沉重的问题。

1.4差异化的特征,隐藏着发展的希望

当前,高端电视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市场价格、技术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市场销量难有大的突破。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使得各种显示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成本、量产能力、VIDEO性能等指标上都很理想,但亮度、体积等指标不尽人意,正逐渐被平板显示更替;LCD(液晶显示)技术在成本、量产能力、绘图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势,但在VIDEO性能方面稍逊一筹;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体积、VIDEO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大屏幕显示方面它将是未来的主流,但成本成为其应用普及的瓶颈;OLED(有机发光显示)是近来平板显示技术的热门,但OLED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只有纳米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厂印

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出现大规模生产。

由于顾客对不同的显示技术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传统电视和高端电视都将占有一定的消费市场。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纯平彩电拥有率继续上升,比2003年增长了7.4个百分点,达到38.2%。国内消费者购买电视机产品的结构类型仍以CRT彩电为主,购买比重占彩电总量的90%以上。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液晶、等离子电视零售市场分析,2005年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总量为190万台,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足近几年家电产品增幅最大的品类,也是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品种。在重点城市调查范围内,2005LCD、PDP销售量占有率为16.7%,其中LCD市场占有率为11.90%,PDP市场占有率为4.8%。(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全国106个城市、750家专营、百货商场月度零售监测系统)。

1.5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我的特色

1.5.1 我国已经形成了配套齐全的彩电制造体系

CRT彩电业具有全世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从CRT产业上游关键材料生产配套,到下游彩电生产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年产8000万套玻壳、6000万只彩电用CRT管以

及600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

1.5.2 基本形成了CPT(彩色电视机)用CRT(彩色显像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生产彩色电视用CRT的制造骨干企业就产权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外国独资或控股公司,另一类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前一类公司包括索尼、松下、东芝、三星、LG、飞利浦与汤姆逊。后一类有彩虹、上海永新与赛格三家。第二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掌握了彩色显像管开发技术。虽然在原创能力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明显差距,但自行设计开发产品的能力已基本形成。

彩虹、永新等都已独立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5.3 高昂的前期投资及技术壁垒成为高端电视发展的瓶颈

高端电视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技术上落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时,前期高昂的投资又给本来利润空间已很狭小的电视制造商们带来了挑战。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越高的生产线,投资额越大,例如,TFT-LCD尺寸超过30英寸后,生产成本将会不减反增,第五代TFT-LCD面板厂,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额5亿多美元,TFT-LCD七代线以后,一条生产线的建厂成本动辄20亿~30亿美元,夏普八代线投资额更超过30亿美元,如此庞

大的投资额是非一般厂商所能负担的。

2电视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

(1)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创新,是一切企业前进的动力和成长的源泉。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正处于一个前进的十字路口,不进行创新,就有被替代的危险,不创新,就有灭亡的危险。高端电视由于技术创新而引发的价格降低,本身对电视产业而言,就是一种机遇,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一点,就会在这方而失去优势。

企业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彩电企业尤其是人中型企业都应设立创新基金,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人。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工程师参与其中,同时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

例要逐步增加到3%。

同前,我国彩电企业研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投人不足,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由于研发投入费用昂贵,企业单独开发将导致重复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

考虑由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协调,加强联合开发,但同时又应鼓励有序竞争。

(2)内部控制一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

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创新力,另一方面义有赖于控制力,可以这样说:创新力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而控制力则是企业健康的保证。对企业而言,内部形成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的管理机制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电视产业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我国目前的电视产业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同时,我国的电视产业

也在影响着世界电视产业,所以,我国电视产业的管理机制就应该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电视产业,只有通过诸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形成较以前更强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才能获得在质的方面的提高。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必须在满足当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重新调整和整合,而调整和整合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无形中变大变强的过程,这就是量的方面的提高。质和量的双重统一,构成了电视产业的一种新的竞争力,而这种新竞争力的形成,必有赖于创新思想和创

新思维的存在。

2.2走向多元化,取得高增长

适度的多元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渡过行业生命周期中关键的转型期,并取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由于电视行业的日渐成熟,增长率逐步降低,势必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业务的价值。我国的电视产业制造商们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一方面降低由于单一的电视产业带来的风险,摆脱单一的生产电视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单一电视

产业的外部环境适应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实力适度地向多元化拓展,为开发新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尔、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都是从生产单一产品起家,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逐步发展壮人起来的。从实践上看,实施多元化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的技术、特长、经验、顾客等的基础上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从同一圆心向外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因此,电视行业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依然不能脱离现有的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脱离了现状搞多元化战略,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3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竞争力

由于受世界电视产业调整的影响。我国虽已成为传统电视的制造中心,却不能成为一个电视技术中心,而且,我国的资源优势也相对有限。所以,利用“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电视行业企业应在立足同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彩电产品出口。一是要通过优化我国彩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和推动我围彩电产品进军围际市场。二是继续推动我国彩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引导我国彩电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彩电出口规模。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形成跨国公司,并同时与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三是积极依法应对国外对我国彩电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并且推动我国彩电行业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尽快建立。

2.4生产专业化、高端化

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快产品的升级和换代,积极研发和生产数字电视、智能电视等高端彩电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彩电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做精,达到

做大、做强的目的。

3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给目前的电视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新的机遇和替代的挑战。所以,一方面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创新,积极开拓,紧跟世界高端电视发展的历史潮流,努力实现传统电视向高端电视的顺利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传统电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利用我国当前在传统电视上的技术和生产优势,根据当前产品替代时期的顾客需求差异化特征,努力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上下上夫,使我国电视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同时,生产、研发要以本国为基地,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辐射全球消费市场,实现产业上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我国电视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l 王成慧,彭星闾.创新力与控制力失衡的悲剧——另类视 角看安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上一篇:外呼话术下一篇:微信营销推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