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语活用现象(共2篇)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补偏救弊、飞短流长、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好高鹜远、怙恶不悛、激浊扬清、驾轻就熟、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挑肥拣瘦、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彰善瘅恶、党同伐异、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雅俗共赏、青黄不接、远交近攻、优胜劣败。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
2、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版版六十四(铸六十四文钱)。
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 门可罗雀 人皆可夫 2. 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 狼吞虎咽 烟消云散 风驰电掣 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 花容月貌 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 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拳打脚踢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 沉鱼落雁 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 厚古薄今 精兵简政 2. 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 重男轻女 不远万里 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 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五、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的动作行为,或者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又如“追本穷源”、“明火执仗”、“爱毛反裘”、“循循善诱”、“安贫乐道”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动词。
六、形容词用如名词
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另外,象“投机取巧”、“除恶务尽”、“去伪存真”、“驾轻就熟”、“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名词,表示有此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七、数词用作名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数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事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如“三缄其口”中的“三”字,已不只是表示数目,而表示有此数目的事物,“三道封条”。另外,像“从一而终”、“举一反三”、“丢三落四”、“一呼百应”等成语中加点的数词,都是用如名词。
八、数词用如动词
在某些汉语成语中,数词也象名词一样,在其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失去了它们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万不耐一”中的“一”字,用在能愿动词“耐”(同“能”)的后面,用作动词,有“找到一个”之意。又像成语“一轨同风”和“人一已百”中的“一”和“百”,也都用作动词。这种数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成语里不多见。
九、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在成语里面,主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远千里”中的“远”就是这种用法,“远千里”就是“认为千里远”。另外,像“尊师重教”、“厚此薄彼”、“贵耳贱目”、“轻财重义”、“大公无私”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十、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在成语里面,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如“积羽沉舟”中的“沉”就是使动用法,“沉舟”即是“使舟沉”。又如“众煦漂山”、“飞沙走石”、“赏心悦目”、“安邦定国”、“汗牛充栋”、“祸国殃民”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总的说来,汉语成语主要表现为以上十种“活用现象”。熟悉了汉语成语的词类活用,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这种特殊语法现象,以及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的确切意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钱梦龙:从成语中学古汉语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费力大收效小,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式,纷繁复杂,仅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如果从其他途径中理解掌握一些文言知识,那么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比如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掌握文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成语知识。
成语是长期使用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形式的词语,是一种表意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形式。成语大部分是四字,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八字乃至十几字的。结构上大都为并列式、动宾式、动补式等。节奏上为二二形式,如,怨天/尤人、不学/无术等;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文,民间口语等。
第二,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之目的。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的意思,而是“依靠”,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吊民伐罪,“吊”是“慰问”,不是“凭吊”之意;刮目相看,“相”为“他”之意,偏指一方,不是“互相”的意思。
第三,通过对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特征的整理积累,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之目的。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蚕食鲸吞,“蚕”“鲸”解释为“像蚕那样”“像鲸那样”;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像这一类的成语,狼奔豕突、礼尚往来、鳞次栉比、鹤立鸡群、虎踞龙盘、道不拾遗等。名词用做动词的,春华秋实,“华”“实”为动词,义为“开花”“结实”;道路以目,“目”为动词,“用眼睛看”之意。使动用法的,比如,触目惊心、汗牛充栋,再如,既来之,则安之,“来”“安”就是“使„„来”“使„„安心”;意动用法的,比如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之意;幕天席地,“把天当作帐子,把土地当作席子。形容野外生活不畏艰辛的豪情。”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对,今天的不对”之意。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句,时不我待、何罪之有等。
第四,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此类很多。比如下列加点的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关键词:“被”字句;活用;权利意识;觉醒
收稿日期:2010-03-23
作者简介:郝世宁(1964-),女,河北南宫人,河北邢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做事有主动被动之分,反映到语言中就有了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字句是被动句的一种,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被”字引进施事,或把“被”字直接放到动词前的一种句型。2009年度,一种不合语法规则的“被”字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大学生在工作没有任何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了”;居民收入本没有增长,但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却增长了,于是居民嬉称自己的工资“被增长了”;孩子上学要交赞助费,家长明明不情愿,然而还是“被自愿了”,其他如“被全勤”、“被捐款”、“被高速”等等,“被XX”高频出现,“被”字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活学活用,“被”字跻身2009年十大流行汉字,并高居第二,于是有人惊呼,中国即将走进“被时代”。
一、“被”字句活用的特点
和传统的“被”字句相比,被活用的“被”字句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传统的“被”字句中,“被”字所附着的一定是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且从语义上讲要有处置性;新兴的“被”字句中,“被”字所附着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的甚至不是动词,更不带有处置义,例如“被增长”、“被自愿”、“被全勤”、“被捐款”、“被高速”、“被代表”中,“自愿”、“捐款”不是及物动词;“增长”、“代表”虽然是及物动词,但语义上都不具有处置性;而“全勤”、“高速”根本不是动词。
2.传统的“被”字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者,而新兴的“被”字句,主语不但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且往往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例如“学生被就业了”、“家长被自愿了”、“职工被全勤了”,“学生、家长、职工”是“就业、自愿、全勤”的施事者;“工资被增长了”、“居民被小康了”、“工资”和“增长”、“居民”和“小康”之间不存在施事或受事关系。
3.传统的“被”字句中,动词要有处置义。说到处置,就要有处置的结果,所以从语义上讲,“被”字句往往表示结果已经实现;而在新兴的“被”字句中,结果往往是虚拟的,是没有实现的,例如“学生被就业了”,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就业;“居民被小康了”,说明居民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却被强说达到了小康;“某人被自杀了”,说明某人可能不是自杀而被说成自杀等等。至于“被代表了”、“被高速了”,结果已经实现,但都是被强迫实现。
二、“被”字句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首先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被”字句的活用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某种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某些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
1.个别部门的强权政治、弄虚作假,使公民权利得不到维护,是“被”字句被活用的根源。“被时代”里,有人被“××”,就一定有人在对别人施以“××”。一方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必定会有一方在压制别人享有权利,在侵犯别人的权利。作为“被××”的主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弱势的一方,比如“被全勤”,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被无情剥夺了,而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正是强势的单位、企业、工厂;如“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所以说,“被时代”来临的根源是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维护。
2.“被”字句的活用,是公民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结果。如果自身权利意识没有觉醒,“被”字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如此活学活用的。当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维护,而公民自己又开始意识到应该争取这种权利时,“被”字句被活用了。这说明权利意识或已经在广度上全面觉醒。一个“被”字,道破他们在强权面前的委屈与无奈。应该说,公民权利意识集体觉醒是社会的进步,它提醒有关部门,如果权力继续不受监督、横行无忌,变成打压弱者的利器,那么还将会冒出更多的“被”字词,来为这个时代命名。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被时代”这个词语迟早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推荐阅读:
歧义现象浅析06-01
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浅析10-24
成语集锦形容春天的成语11-28
150个成语造句_成语解释09-21
成语宝典:带有船字的成语01-05
四字成语-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1-06
四字成语故事-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7-01
异想天开的成语解释和成语接龙09-23
浅析红旗颂06-13
法律案件浅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