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读后感范文(共5篇)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范文
从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虽然只有短短的5个月学习西方音乐史,但是我受益非浅。在还没有上西方音乐史之前,就听大四的学姐和学长们说,西方音乐史这门课,不但知识丰富有意思,更主要的是上西方音乐史的老师知识渊博,上课生动。但是“口说无凭”,我带着疑问来上第一节音乐课,结果真的是名副其实。
杨老师在科隆大学读完博士回来,上他的课斯毫不觉得课的乏味,因为他能为每一阶段或者每个人物讲出一个故事来。西方音乐史读后感。正因为杨老师讲课入胜,治好了我上课打盹的问题,以致能让我更认真地听讲。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我前所未知的知识,更充识了我对西方音乐的认识。接下来我就讲讲在这门课上我到底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在这些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失败和耻辱,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
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我学习到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并产生了大型声乐套曲以及由此产生的各轩具有代表性音乐家,像歌剧之国的意大利,法国、德国,也见识到了器乐的发展。
古曲主义时期对于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在学习钢琴弹奏时,我多数是接触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学习了西方音乐史后,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伟大的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外,歌剧和器乐随着三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产生了一种新器乐体形——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给我印象最深是这一时期的标题音乐,由产生到完整并拓展让我更了解到了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并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时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部分并有自己的新创作,标题音乐就是一个新创作,并且把交响曲摆脱了由原来的四乐章结构,创作出了五乐章交响曲,这并没有使音乐繁琐,而是使音乐更加地完整和生动,加上标题音乐,更能使音乐欣赏者们了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让音乐更加容易融入欣赏者的思想和总识。
但是这六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时期里都有器乐和乐器的发展,第一台的古希腊管风琴,1709年制造的第一架钢琴一直到浪漫无边际主义时期的器乐,是一个质的变化也是一种飞跃,所以随着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各种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像一条导火线,贯穿着西方音乐发展的始终。
所以在这一年里所学到了西方音乐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上学期期末考时,要求我们闭卷考,这就迫使我们去背西方音乐的内容。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很痛苦,因为这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要在5天之内都在记住,实在太困难了。但是后来我发觉给我带来了具大的好处。
经过几天气复习和背诵,我记住了很多内容,比如贝多芬、海顿、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生平与故事,并运用到了大四实习的三个月时间里,能使我把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得更生动,能吸引学生生的注意力,也让我对西方音乐有了更深地了解,并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范文
西方音乐史主要讲的是欧美音乐的历史,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二、音乐家的发展史,三、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四、音乐美学的发展史。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西方音乐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
音乐家的发展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记载在册的很少,从中世纪开始,游吟诗人、恋诗歌手等音乐家财大批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约斯坎,帕莱斯特利纳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 勃拉姆斯,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音乐作品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到20世纪,音乐作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单声织体到复调织体,到和声的产生,都验证了音乐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音乐美学的发展:音乐美学自古就作为一个音乐话题被人们讨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音乐美学一直是音乐上的重要理论学科,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音乐美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
固定乐思-----或叫主导动机,固定意念或者固定构思,即指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变形,并带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文字加以标志或者说明。
自由节奏-----在肖邦的乐曲中常用,右手的演奏在左手的节奏型内作句法的松紧处理。
交响诗-----李斯特首创,又称为“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多以文字和故事为题材,常用标题音乐形式。
神秘和弦-----斯克里亚宾是19世纪末最富个性的作曲家之一,音乐风格完2:音乐作品结构庞大而且自由、音响宏大、色彩斑斓。
3:表现意图强烈、个性鲜明。
4:擅长使用“固定乐思”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创作特点:1管弦乐作品和钢琴小品富有诗意,旋律优美抒情,感情细腻,和声丰富,配器具有明晰的色彩和个性化的形象。
2:首创标题音乐会管弦乐序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的幻想。
3:开创了三段体的钢琴小品《无闹歌》,追求器乐的声乐化倾向。
艺术成就:1:首创了短小精致的钢琴曲《无词歌》,在交响曲的创作中,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5:在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等,这些探索瓦格纳和印象派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6:作为魏玛乐派的带头人,他和柏辽兹、瓦格纳等倡导标题音乐,并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
七:瓦格纳的作品和音乐风格特点 作品:主要领域是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约堡的名歌手》、《罗恩格林》、《帕西法尔》等 音乐风格特点:1:“乐剧“的主张:诗歌性:注重从音乐中引出一种神秘、诗意以及绘画性。暗示性:注重气氛的渲染,制造朦胧、飘渺、轻盈的意境,重视创作直觉和直观感受。
十二: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
1:音乐具有反传统因素,旋律无连贯性,零碎的、急剧跳动的和弦进行,极端的力度变化,尖锐的不协和和弦,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音乐缺乏逻辑性。2:运用十二音体系
3:主张人们把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表达出来。
全游离于俄罗斯传统之外。他是斯克里亚宾首创的,以不同的四度音程(纯四度、增四度、减四度)叠加形成的和弦来代替以三度音程构成的传统和弦,他称之为“神秘和弦”。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象而出现的音乐特点流派,音乐追求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维,音乐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和色彩变化,代表作曲家有德彪西和拉威尔。
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前夕兴起的一个流派,主张把人们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用自己主观对现实的感受来代替真正的现实,他们把对世界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十二音音乐-----勋伯格首创的作曲方法,将音阶中的十二个半音自由组合成一个序列,然后用它的原型、倒影、逆行、以及逆行倒影组合成曲,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能重复其中的任何一个音。
机遇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机遇音乐或叫偶然音乐,是随机演奏的不确定音乐。随机创作是让偶然的机缘来决定创作构思;随机演奏是按照演奏者的意向来决定音乐材料的取舍、演奏的顺序和作品的结构布局,等等。代表作曲家美国的约翰。凯奇
民族乐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些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和民族的精神,被称为“民族乐派”。
10、新古典主义音乐-----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现代音乐流派之一。以“回到巴赫”为口号。追求音乐整体的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情感。主张复兴浪漫主义之前的曲式,提高复调音乐和纯音乐。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等。问答题:
一:舒伯特的作品和特点 1:作品:
声乐作品:
1、分节歌《野玫瑰》等
2、变化分节歌《菩提树》、《鳟鱼》等
3、通谱体歌曲《魔王》等
4、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 钢琴作品:
奏鸣曲、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圆舞曲、连德勒舞曲、进行曲等,其中对音乐瞬间和舞曲特殊的贡献 交响曲-----《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等
音乐风格特点:1:舒伯特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抒情人才。能用旋律准确的抓住每一件情绪和细节。
2:乐曲通常在大调和小调之间突然突然转换;或在两调之间游移,通常反映了歌曲情绪的转换,如《菩提树》。
3:使用范围广泛的转调,经常通过三度关系和等音转换,一般转向降号调的领域。
4色彩性的半音化和声,在自然音为主的的织体中运用减
七、增六等和弦。
二:柏辽兹音乐风格特点
1:作品大多带有文学意味的标题性构思,尝试用一种“综合艺术”的音乐形态。
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
2: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
3: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1: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苏格尔山洞》
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标题性序曲《伸夏夜之梦》 钢琴小品《无词歌》
四:舒曼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艺术成就:1:舒曼主办了《新音乐报》,发表音乐批评的文章,音乐批评具有现代的眼光和世界性的意义,并推荐了许多音乐家。
2:舒曼的钢琴套曲采用了声乐套曲的原则,有一系列精致而且独立的小品组成,织体变化多样,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体验。
3:艺术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远。乐句结构不规律,而且多变化,常通过音色的细腻变化来烘托意境,常以女性为主人公。
代表作品:钢琴作品钢琴套曲:《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梦幻曲”、《克莱斯勒偶记》、《大卫同盟曲集》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 五:肖邦的作品分类和特点
作品分类:1:钢琴协奏曲两部2:钢琴奏鸣曲三部3:叙事曲四部4:谐谑曲四部:《第一诙谐曲》5:前奏曲二十四首:《b小调雨滴前奏曲》6:练习曲二十七首:c小调练习曲《革命》7:波兰舞曲二十八首: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8:即兴曲四首:《即兴幻想曲》9:圆舞曲:17首《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10:夜曲:21首:降b小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11:玛祖卡舞曲:58首,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特点:1:玛祖卡舞曲:最具有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题裁,一般为三拍子,具有民族性
2: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愫表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气势磅礴,保持了波兰音乐的节奏型和调性特点。
3:前奏曲和练习曲:具有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练习曲将训练价值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前奏曲是独立的作品、风格各异。
4:夜曲和圆舞曲:最富有浪漫气息的体裁,夜曲悠长高雅,伴随大量的装饰音,富于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典雅、精致、圆舞曲也有温柔抒情的性质。
六:李斯特作品和艺术成就 作品:交响诗13首:《前奏曲》、《塔索》、《玛捷帕》、《哈姆雷特》 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
钢琴作品:1:19首《匈牙利狂想曲》2:12首《超级炫技练习曲》、《6首波格尼尼练习曲》3:小品《爱之梦》4:《b小调钢琴奏鸣曲》5:曲集《旅行的岁月》等
艺术成就:1:首创了交响诗,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
2: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的民族特点,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是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3:他的超级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的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
4: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认为音乐服从于戏剧,戏剧第一,音乐第二。
2:取消歌剧中分曲编号带来的分割感,认为每一幕的音乐都是连续不断的。
3:否定一系列炫耀技巧的咏叹调、重唱等。4:“主导动机”预示剧情的发展,用主导动机来表现某一特定的人物,自然景物、情感、剧情等,在剧中反复出现,具有表现和符号的意义。5;提高了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扩大了歌剧的编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
6:主张伟大的歌剧应该以神话为主题
7:采用“无终旋律”,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避免明显的段落终止。8:“半音化”和声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造成调性的模糊,和声上大量使用转调、离调和模进;避免主和弦的表现。还创立了“特里斯坦和弦”。9:“整体艺术”的构思,主张音乐应该模仿古希腊艺术,成为音乐、诗歌、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艺术的综合体。
八:勃拉姆斯作品和艺术成就 作品:交响曲:4部、《学院序曲》 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 声乐曲:《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德意志安魂曲》等
艺术成就:1:严格按照古典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采用混合配器法。
2:他也是一位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曲中充满含蓄、怀念的情怀。3:音乐风格受巴赫、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意和幻想的特点。
九:柴可夫斯基作品和艺术成就 作品:交响曲:6部《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 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叶浦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歌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钢琴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 钢琴套曲:《四季》 室内乐:《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之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等
艺术成就:1:芭蕾舞音乐方面:创造了形式完美、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的经典作品。
2:音乐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特征,抒情性---旋律大师,每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鲜明,线条委婉悠长,戏剧性----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和对比来推动音乐的发展。
3:音乐技巧方面:采用长气息,单一反复的抒情乐句,节拍稳定规整,节奏具有舞蹈性,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和声遵循西欧的传统,乐队注重色彩编配,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浪漫派作曲技法融为一体。
十:19世纪意大利歌剧代表作品、作曲家 1:罗西尼《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奥瑟罗》 2: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军中女郎》 3:贝利尼《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
4:威尔第《茶花女》、《假面舞会》、《奥赛罗》 5:
1,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2,柏拉图的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文艺观: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4,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5,贺拉斯的《诗艺》的理论:《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6,贺拉斯的类型说和定性说 7,贺拉斯的合式论
8,奥古斯丁的文艺观: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9,托马斯·阿圭那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0,托马斯·阿圭那的四义说: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1,达芬奇的诗画比较 12,达芬奇的镜子说 13,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论: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14,锡德尼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1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16,启蒙运动 17,布瓦罗的《诗的艺术》的文论: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18,莱辛的诗画理论 19,莱辛的《汉堡剧评》的诗画理想 20,康德的文艺思想:《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21,康德的游戏说(名解)22,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 23,谈谈你对《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认识理论
答: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24,谈黑格尔对艺术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答: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25,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 26,华兹华斯的诗论
答: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27,柯勒律治的诗论 28,雪莱的诗论
答: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 29,什么叫现实主义,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的总特征:主张客观的真实性,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的反映生活;追求主客观统一的典型性,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概括,创造主观客观,个性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坚持社会的批判性。要求作家、艺术家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进行批判;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现实主要要求把人当做人来如实描写,同时也走向人性化的极端。30,什么叫实证主义?
一、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二、音乐家的发展史,三、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四、音乐美学的发展史。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西方音乐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史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多元化的一个时代。
音乐家的发展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记载在册的很少,从中世纪开始,游吟诗人、恋诗歌手等音乐家财大批涌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约斯坎,帕莱斯特利纳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 勃拉姆斯,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音乐作品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到20世纪,音乐作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单声织体到复调织体,到和声的产生,都验证了音乐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音乐美学的发展:音乐美学自古就作为一个音乐话题被人们讨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音乐美学一直是音乐上的重要理论学科,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音乐美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最佳答案
宏观的来说:1是要培养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只有对西方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有深入西方历史的基础。2是应该对西方历史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对西方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下在进入到音乐层面进行学习。3是在音乐学的指导下,整体把握西方音乐及其历史发展的过程。
微观的来说:1是熟练掌握(即背)西方历史中的音乐人物与事件。2是将这些人物事件联系起来。
近期对西方音乐的狂热依然不减。说起西方音乐,总会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等。这是必然的,因为现代音乐已经充斥了太多的现代无明显旋律的曲调,那种令人一想起来就心神飘荡的乐音已经离我们那么遥远了。因此急于寻找一个陶冶心境的音符,拼命找到那些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旋律。
其实,在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中,所有阶段的乐音都会独具魅力。我在练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其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是巴洛克时期的记谱法,看起来十分难认。似乎四个声部不能像当时那样小提琴初期的演奏。但是仔细听其中的似乎不和谐的和谐曲调,才发现原来旋律可以在隐约中透露出来,似乎教堂音乐的神圣也就把巴洛克的美丽显露出来。
有段时期在20世纪左右,隐约出现了一些似乎无旋律的无调性音乐,听起来很扭曲。还有巴托克等一些音乐,更是琢磨不到他们当时的心里,只是为了炫技还是叙述一种别样的风情?
这时不得不与刚刚产生音乐的古希腊对比。只有单音,只有平缓的似像非像的旋律曲线,甚至练单纯的两个同音不同八度的对比都没有,却让人仍然产生了今天的音乐不会拥有的神圣之感,我们能在肯定它后期的辉煌而忘记祖辈的基础贡献吗?不能。
西方的神秘不会只在音乐上艺术上,也会在更多领域,慢慢会了解到它的真相。1919以前,中国人对西方音乐乃至西方文化仅仅停留在猎奇的层面,无专门介绍西方音乐及其历史的代表
性专著和译作。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目光投放到了西方,此时也出现了一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音乐,他们把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法、演奏技法和音乐论著带到中国,同时,一部分学者对
西方音乐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光祁先生写作的《西洋音乐史纲要》(中华书局,1937年版)是第一批西洋音乐史书的代表作。本书纲要性地概述了从初始渊源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西方音乐主要线索,体现了作者所受的音乐形态进化历
史观的影响。
在译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洪岛翻译的瑞士音乐学家卡尔·聂夫所著的《音乐历史导论》,译本名为《西洋音乐史》(1952年出版),此书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西方音乐史书撰写的类型样式。
建国之后,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有这样两大特点,一方面,受政治上对外政策“一边倒”的影响,苏联成为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窗口,中苏之间展开了较为频繁的西方音乐史学学术交流活动。1956年,苏联音乐史学家阿伊·康津斯基在中央音乐学院较为系统地讲授了西方音乐历史,他对音乐史的阐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论,按人类政治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社会阶段来划分并印证音乐历史的进程,他的讲学提供了当时条件下比较丰富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并对诸多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名作进行了相当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他的讲课笔记后来被中国学者整理成了《西方音乐通史》,于1959年出版;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上对内阶级斗争逐步扩大化,在音乐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上都陷入了政治实用主义观念的误区,1960——1961年间,由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师分章撰写、张洪岛主编了《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音乐学者撰写西方音乐历史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主导的历史观念与方法,即“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撰写历史,“正确地认识、评价欧洲资产阶级音乐文化的实质”,对西方音乐史,“加以改造而有所借鉴”,使之成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新的音乐文化的养料”。
进入“文革”阶段后,被政治观念所左右的政治化的学术研究现象更加明显和普遍。1973年,再次编写的欧洲音乐历史的历史分期比前书划分得更细,包含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革命事件,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把人民大众的音乐写进音乐史,扩充了苏联音乐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流派的内容,内容大大的充实、丰富了,但由于学术隔离,所述还是有失偏颇的。
“文革”结束后,国家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在文化上提倡“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这时,在西方音乐史学界,如何人打破传统禁区、引进西方现代音乐,如何更贴近地把握、理解与阐述西方音乐文化的本体特征,成为这一时期学者们最急切关注并竭力探询的首要课题。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领域也有了空前活跃的交流,学术领域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将此时的西方音乐史学研究,尤其是西方现代音乐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著作和译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介著作有:1979年廖乃雄所著《西方现代音乐初探》,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译的《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的《20世纪外国音乐家词典》;罗忠容、杨通八主编的《现在音乐欣赏辞典》。具有代表性的译著有:张洪岛译保尔·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的一编名为《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陈宗群译格劳特《西方音乐史》,孟宪福译汉森《20世纪音乐概论》(1981年出版),汤亚汀译施图什密特《20世纪音乐》(1992年出版)。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音乐史学教学研究人员经过精心搜集、整理、学习、研究,写出了更丰富、更高水准的西方音乐史书籍和论文,代表性的有:钱仁康的《欧洲音乐简史》。此外,学者们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定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阐述,弥补基础理论修养的不足,还将西方学者的哲学、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的饿理论引入国内,为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知识。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的角度、思维方式以及领域事业都更加活跃和开阔,比如,引入了 “音乐史学美学化”、“音乐风格史”、“风格批评”、“音乐文化史”等不同的研究类型;将视野开拓到了“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比较学”、等音乐学科内部的学术领域;此外,还借鉴了“语言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与音乐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学术主张和思维方式。近年来,西方音乐史学的专业队伍不断地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然而相比较中国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这些学科,其发展进程还是相对缓慢的,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史,难免常常遭遇“瓶颈”尴尬,一般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资料来源有限。研究西方音乐史学必然要到国外取材,这在财力、物力、精力上都是颇费周折的,而对于获得的资料,甄别其真伪同样也是难度很大的工作;
2、语言限制。即使幸运地得到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如何准确将起翻译出来,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它要求翻译者既要通晓外文和翻译技术,又要精通西方音乐史,而事实上,这样的人才是十分匮乏的;
3、文化心理上的隔膜感。这是更难克服的一点,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难免还会存有误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格里高利圣咏及复调音乐的发展 2.理解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3.掌握中世纪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复调音乐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讲述。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讲授部分】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中世纪音乐(the Middle Ages)属于西方音乐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分,它的时间划分大致是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基督教兴起)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新艺术”)。
近千年的中世纪时期,音乐是为了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服务。其目的虽然是功利性、目的性很强,但却以极其理性的方式在各个领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流失,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在这里出现了断层,而之后能得以延续的就是以宗教精神为指引的基督教教会礼拜音乐,它成为了西方专业音乐发展的基石。
中世纪音乐的发展状况:
第一阶段,约5~10世纪,是中世纪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政权割据后的社会各方面发展都较为缓慢,音乐上格里高利圣咏的确立及扩展使局面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社会各方面发展进入轨道,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条不紊地走入繁荣,音乐上复调音乐的兴起,使以宗教音乐为核心的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民间世俗音乐逐渐活跃,新风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
第三阶段,14~15世纪初,是“新艺术”时期,围绕法国和意大利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有的音乐史书将其划为文艺复兴早期,但我们思想上要明确,“新艺术”时期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而它的发展中有冲突,有扬弃,尤其是世俗音乐成为了与宗教音乐并行发展的领域,世俗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性逐渐与宗教音乐的技巧性相结合,从而为文艺复兴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雅俗共赏)。
二、单声部教会音乐的状况(格里高利圣咏)1.概念:
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格里高利圣咏的定义就是: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亦称为素歌(plainsong)。应该说它是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源头,它不仅仅具有宗教文化的职能,而且孕育出专业音乐的萌芽。
2、发展历史:
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后,很快在各地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礼拜仪式也逐渐形成规模和系统,但各地的礼拜形式及其音乐部分——圣咏各具地方色彩。为了让基督教的仪式音乐得到统一,教皇格里高利派人到各地搜集圣咏,在罗马仪式音乐的基础上综合了其他地区的圣咏,汇编成了了两本圣咏集,以供基督教会统一使用,因此产生了格里高利圣咏。
3.基本特征(见书本P20-21)
4.圣咏的扩展:继叙咏、附加段、宗教剧 [欣赏]《格里高利圣咏》
三、多声部教会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1.奥尔加农(organum)
9世纪初,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organum),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也多半是即兴演唱。
(1)平行奥尔加农:在已有的圣咏旋律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平行声部,它还有复合的形式,就在两个声部各自叠置八度。德彪西擅用这种古音程,突出中空效果,作为一种和声上的色彩(中古调式)。平行奥尔加农的变化形式,看谱例15,同度到四度再到同度。
[欣赏]《平行奥尔加农》
(2)定旋律奥尔加农:12世纪初,奥尔加农产生新的变化,法国利摩日的玛夏尔修道院的一些手稿中有新风格的奥尔加农出现。原来是圣咏曲调作为低声部并已发生了变化,音变得长了,曲调已不十分明显,仅有支撑声部的作用。它作为低声部,是音乐的基础,称为“持续声部或定旋律”。高声部则是华丽、宽广、条约定旋律,一个音节对一连串音符。
2.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12、13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主要来自法国,尤其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由修士和一些二流、三流的作曲者所领导,因而音乐史上将他们称为圣母院乐派,他们使中世纪音乐发展至顶峰。以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他们俩是中世纪复调音乐中两位重要的人物。
(1)第斯康特(discant)
奥尔加农的花腔旋律从自由的节奏改为按照确定的节奏来演唱,就产生了新的复调形式(风格)——第斯康特。两个声部(圣咏定旋律和上方添加声部)都按照节奏模式来组织旋律,从而形成上下声部几乎同时进行的一音对一音的织体,而且上方声部的曲调更为灵活、更加突出。
(2)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它最早是单声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的孔杜克图斯。特点在于低声部不象奥尔加农、第斯康特使用圣咏曲调,而是由作曲者自己创作的,并且有灵活的节奏组织;织体有二到四个声部的类型,三声部较为常见,声部进行具有统一性,基本为音对音的第斯康特风格;歌词为拉丁文,但不象奥尔加农使用的散文体式的礼拜仪式用语,而是音节式有格律的诗体,一般为非礼仪性内容(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
[欣赏] 孔杜克图斯《赞美至贞的圣母》(3)回旋歌
(4)克劳苏拉(clausula)
二声部的宗教歌曲,低声部是圣咏固定歌词,歌词只有简短的几个词,高声部无歌词,旋律装饰性较强,节奏较活跃。
3.经文歌(motet)13世纪产生的上方声部(一个或两个)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是广为传唱的三声部的宗教歌曲,在克拉苏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低声部为拉丁文演唱的、节奏话的圣咏固定歌词,上方两个声部添加宗教或者世俗的不同歌词,用本国语的世俗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旋律较活跃,歌词超出宗教范围的体裁类型。它是宗教音乐受世俗音乐影响的典型。
13世纪后期,上方两声部为不同歌词的三声部经文歌较为常见,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形式。一条定旋律可以配以不同的上方声部,从而会创作出多种多样新的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的经文歌。经文歌中仅存的一些宗教成分,被越来越丰富多变的世俗因素所同化,在很多情况下,经文歌成为了世俗环境中的流行音乐体裁,而没有更重要意义的定旋律常常变成乐器演奏声部(法文经文歌常用这样的形式),它可以说是器乐正式介入声乐的开端。
经文歌在节奏上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新艺术”时期等节奏经文歌的繁荣,并且在复调创作的理念上开始有更多的创新。
[欣赏] 三声部经文歌《有些人嫉妒-爱情伤害人心-慈悲经》
4.弥撒曲
弥撒是基督教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仪式,它在西方音乐史早期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成为了宗教音乐中重要的体裁。
(1)分类:
A、常规弥撒曲(ordinary):是固定的,内容和顺序在每次进行时都不变。B、专用弥撒曲(proper):是可变的,不是每次都使用所有的部分,而是根据不同节日有选择的使用,歌词可变
四、教会音乐的理论
音乐理论仍包含两个方面:美学理论和技术理论 1.音乐美学
中世纪非常有影响是罗马的波埃修斯,他的音乐思想在很大部分来自于古希腊(柏拉图),他的著作《音乐的体制》就以古希腊一些思想家的音乐理论编著而成,强调音乐的道德力量和教育作用,强调音乐对人的性格影响。把音乐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宇宙音乐(“天乐”),即行星运动、四季变化中体现出的宏观的和谐,这被认为是最高等的音乐;二是人的音乐(“人乐”),来自灵魂深处,人的身体、灵魂及各部分的和谐;三是乐器音乐(“器乐”),被认为是低等的,乐器(包括人声)制造的可听音乐。
2.音乐实践理论:
最早提出字母记谱的是波埃修斯;
最早论述多声部音乐实践、线谱的是僧侣胡克巴尔德;
贡献最大的是意大利的规多,提出了四线谱,发明了“规多手”的记忆法,以左手的各关节代表各音。专著《音乐艺术法则浅论》
五、中世纪的记谱法与调式 1.记谱法
记谱法的发展在音乐史中的非常重要的。最早记录出现在瑞士。(1)纽姆记谱法: 抄写圣咏的教士们发明的,有了音乐的长短和旋律的大致走向,后来开始用彩色横线指明半音的位置。红色表示F音,之前标以F(演变为F谱号,就是低音谱号);黄线代表C音,之前标以C(演变为C谱号)。格里高利圣歌纽姆谱手稿,11世纪纽姆谱,原谱中C线为黄色,F线为红色
(2)四线谱:
后来规多又增加了两根黑线,成为<四线谱>,在线谱记谱法上的贡献极其重要。按三种谱号(F,G,C)基本确立,确定了音的唱名do到la,规多以此形成唱法体系。
(3)有量记谱法:
13世纪下半叶,它更为完善,由教士弗朗科提出的。它表明单个音符之间时值比例,有四种音符(都是黑色的):倍长、长、短、倍短,节拍并不是我们现在的二等分,而是三等分,他们认为二是不完美的,三才是最完美的,它代表至高无尚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
到14、15世纪,音符的时值逐渐朝细分的方向发展。2.教会调式
中世纪教会调式的形成是以对格里高利圣咏整理、归类为标准的,主要依据是结束音、吟诵音和音域,因而形成八种调式: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空符头带双杠的是结束音,不带双杠的是吟诵音。这里调式的名称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内容完全不同,二者毫无关联,音阶排列是从下至上。(至16世纪,瑞士理论家格拉瑞安提出12种教会调式,在此基础上加上伊奥尼亚(现在的自然大调),副伊奥尼亚和爱奥尼亚(现在的自然小调),副爱奥尼亚。形成大小调的调性体系)
具体调式见书本P26-27
【学生讲授部分】
六、两类世俗音乐的状况 1.民间音乐 2.骑士音乐
七、“新艺术”时期的音乐 1.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 2.作曲家:马肖
[欣赏] 马肖《圣母弥撒曲》
八、欧洲最早的作曲学派 1.尼德兰乐派的概述 2.作曲家:杜费、班舒瓦
[欣赏] 杜费《脸色苍白》
第四章 恢复人的尊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乐派的代表人物和发展特点 2.理解世俗声乐体裁
3.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讲述。
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讲授部分】
一、历史文化背景:
从14世纪,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社会开始了一些新的变化,封建主义制度开始衰退,十字军东征而带来的骑士阶层文化的繁荣逐渐变得落寞,神圣不可侵犯的罗马帝国和教皇的统治开始变得动摇,因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中层阶级开始发展,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飞跃,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经院哲学所宣扬的基督教神学遭到蔑视,人们的视线开始从神那里转到人自己的身上,开始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给予了人类文明一段新的历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大致的历史时段是从1300-1650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有双重含义:
1.狭义上讲是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和艺术价值。从古代文化那里找到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本来属性。
2.广义上讲是人的思想上的“复兴”。
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的主观创造力,人的价值和力量,人要逐渐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理性。抨击禁欲主义,肯定人可以追求世间的欢乐和幸福,荣誉和财富。这就标志着欧洲社会从专一的宗教倾向向世俗方面过渡,从一个绝对信仰和神秘主义的时代向理性信念和科学探索时代的过渡。带着这种渗透人性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方面,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达·芬奇三位杰出人物;科学方面,哥白尼(否定地心说,创立日心说,自然科学突破神学的进步)和伽利略(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成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文学方面,塞万提斯、乔叟和莎士比亚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音乐方面,出现了尼德兰乐派、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并鼎立于当时的乐坛。所有这些成就都远远超越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因此说文艺复兴的意义不仅是在于复古,更重要的是创造。
二、文艺复兴音乐概况
(一)世俗复调音乐体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宗教复调音乐因受到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和世俗生活与艺术的冲击,发生了许多变化。
1517年由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一方面是对抗罗马教会,提出一些对政治和神学的异议;另一方面,其改革的性质却又并不是完全推翻前人成果,创建新的理想模式,而是在保留传统的某些因素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革新。换言之,以路德为首的新教仍与罗马天主教保持一定的联系,从教义到宗教仪式都承袭了天主教的传统。音乐作为宗教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也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面貌。为了使音乐成为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路德将原有的、被天主教会统一使用的格里高利圣咏体系作了相应于符合新教宗旨的改动。
1.新教音乐的核心体裁是众赞歌(chorale),不用拉丁语而译成德语来演唱。2.常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简单易唱。
3.吸取弗兰德乐派的复调艺术,使单声部的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和声的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欣赏]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于此同时出现了宗教大型体裁——清唱剧。
(三)器乐逐渐摆脱对声乐的依赖和模仿而成为独立的音乐品种。
文艺复兴时期,是以宗教音乐为带领的声乐复调音乐发展的繁荣时期,乐器一直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而随着民间世俗音乐的兴起,一些乐器和器乐逐渐普及,从最初可以为人声伴奏到脱离声乐而独立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器乐音乐发展的起步,器乐表现力的宽泛、丰富及灵活等方面是声乐所不能比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描述乐器和指点如何演奏乐器的书籍)。之后,巴罗克时期音乐发展逐渐从以声乐为主过渡到以器乐为主,声乐和器乐成为两个并行发展的形式。
1.乐器
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年),乐器的类别增多,延续中世纪以来的一些乐器,主要为管乐、弦乐和键盘乐器。
乐器类别的增多,作曲家开始创作一些器乐作品,努力挖掘各类乐器的表现力,专门为各种乐器而作的器乐曲开始逐渐增多。
2.器乐
器乐的来源主要有几个途径:
(1)由舞曲演变而来。帕凡舞曲、加亚尔德舞曲等;
(2)自由创作(即兴风格)的器乐。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等;
(3)由声乐曲改编或根据声乐体裁原则创作的器乐曲。利切卡尔、坎佐纳等。
(四)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实践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也很显著。这时期产生了主调和声风格
(五)音乐理论的研究在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推动下也迅速发展。
总之: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过渡性质,由复调对位风格向主调和声风格过渡。
【学生讲授部分】
三、著名乐派和作曲家
(一)尼德兰乐派
早期作曲家——杜费、班舒瓦(前一章已经讲过了)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奥尔布雷赫特
奥克冈的主要成就在弥撒曲方面。他大约写了13首弥撒曲,其中有一半采用了定旋律弥撒曲的创作方法,选用的定旋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迪费不同的是,奥克冈有时把定旋律放在最低音部,并把定旋律当作乐曲的主要结构因素,每个乐章都要至少完整地呈示一次。奥克冈也有些弥撒曲没有引用定旋律,较自由地进行创作,常常使用“卡农”手法,包括复杂的有量卡农。
[欣赏] 奥克冈《用Mi-Mi音的弥撒曲》 第三代作曲家——若斯堪 若斯堪创作了20首弥撒曲、27部世俗作品和百余首经文歌,其中经文歌最为突出。他的经文歌中复调的各个声部地位平等,大多采用一种连续模仿对位的形式。在当时意大利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下,若斯堪在创作经文歌时很注意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歌词的内容和意义,无论是宗教的拉丁文歌词还是世俗的方言歌词。若斯堪的弥撒曲大多继承前人的传统技法,但也体现出他技术上的独创性。他在弥撒曲《不幸向我袭来》中创造了一种“模拟弥撒曲”手法。
[欣赏] 若斯坎 经文歌《唯你独自创造奇迹》 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拉索 [欣赏]拉索《回声》
(二)威尼斯乐派:加布里埃叔侄
叔侄二人先后担任圣马可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同时他们又是杰出的作曲家。他们创作的复合唱经文歌,使原有的复合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A.加布里埃利按音区把合唱队分成两组,使高声部和低声部有时对唱、有时混唱,来取得音色的变化。
在G.加布里埃利的复合唱作品中,采用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合唱队,每个合唱队都有不同声部的组合,大量使用各种乐器,除管风琴外,还有小提琴、短号等;合唱队之间相互问答,或与独唱声部交替演唱,或全体加入共同形成无比宏大的音响高潮,将教堂音乐的音响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宏伟程度。
[欣赏] G.加布里埃利《圣乐交响曲——为多声部而作》
(三)罗马乐派: 1.特兰托会议:
迫于德国宗教改革的威胁,罗马教会1545年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商讨应变措施来反对宗教改革,遏制新教的发展。对于出席会议的主教们来说,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关键是如何保住现有的一切。
2.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风格:
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宗教音乐,以弥撒曲最为突出。他的风格是一种平静匀称、清晰协调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音乐里有喜有悲,但是感情节制、安详,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感情冲动,而是表现一种崇高、诗意的感情。作品织体以四声部居多,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所遮掩,可以听得清楚;各声部旋律平静、流畅,以级进为主,三度以上跳进后必反行,具有高潮的对位技术而主旋律突出;不用半音语汇,坚持采用自然音的调式音阶;总是给不协和音以充分准备和规则的解决,或是作为经过音安排在弱拍。这种谨慎的处理使他的音乐具有别人音乐所没有的纯净和透明度。
[欣赏] 帕勒斯特里那《马尔切里教皇弥撒曲》
四、其他几位著名的作曲家 雅内坎[法] 托马斯.塔利斯[英] 马伦齐奥[意] 杰苏阿尔多[意] [欣赏] 雅内坎 尚松《百鸟之歌》
第五章 豪华与秀丽——巴洛克与洛可可音乐文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 2.理解世俗声乐体裁
3.掌握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 2.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3.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讲述。
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讲授部分】
一、历史文化背景:
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西方音乐史上称之为巴罗克时期。“巴罗克”(baroque)这个词是从建筑学、绘画史上借用来的专用术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o,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这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两种体制处在不断的斗争之中;基督教教会虽屡受冲击,总的来说地位仍居高不下,具有强大的势力;人文主义精神在继续发展,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弥尔顿等人的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思索和批判精神;伽利略、哥白尼、笛卡尔、牛顿等人的探索发现都是这个时期的伟大成果。巴罗克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显示出新兴资产阶级的旺盛生命力。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也同样具有与当时的造型艺术很相似的特征,是一种宏伟、壮观、充满活力的艺术,崇尚富丽堂皇,强调情感的表现,在细节上又注重装饰性,精雕细凿,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更注重发挥即兴演奏技巧,力求旋律的装饰和变化。
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采用完整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主调音乐风格在歌剧和器乐中得到巩固,复调音乐在与主调音乐的相互渗透中并没消失,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高峰;数字低音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是巴罗克音乐的重要标志,所以巴罗克时期也通常被认为是数字低音的时代。
二、意大利音乐发展状况
(一)歌剧的诞生——佛罗伦萨歌剧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意大利语camerata)小组以巴尔迪公爵为首,包括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经常在巴尔迪伯爵家里讨论人文主义和音乐方面的问题。
他们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音乐思想,对古代单声部音乐的简朴风格很是认可,认为自己身边的复调音乐容易把声乐中的歌词搅得混淆不清,因此他们主张向复调的声乐作品进行斗争。16世纪末有不少的作曲家为此作过试验,产生一种被称为“单声音乐”的新风格:歌唱的旋律近似于说和唱之间,伴奏被减缩到最低限度,只用键盘乐器和低音弦乐器来支持上方的旋律。他们继而发现这种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一首诗歌中,而且还可以用来表现一出戏剧,这样便产生了最早的一批歌剧。
欧洲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是由诗人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歌剧《达夫尼》(Dafne),可惜乐谱已经失传。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优丽迪茜》,由里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
(二)威尼斯歌剧——蒙特威尔第
蒙特维尔第(Montverdi,1567-1643)是早期意大利歌剧最突出的作曲家。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在当地的大教堂里接受音乐训练,后来成为重要的宫廷音乐家。
蒙特维尔第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歌剧题材与佩里的歌剧《优丽迪茜》相同,只是采用了原神话的悲剧结局,即冥王再次夺取了优丽迪茜的生命,最后,阿波罗神把奥菲欧变成一个星座,使他发出永恒的光芒,与优丽迪茜同在。
蒙特维尔第是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服从于戏剧的需要。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他把音乐作为表现人的最有力的手段,这个人是指整个的人,包括他的一切欲望、幸福、失望、愤怒、痛苦等等。他的歌剧中的人物都是有真实情感的人物,用歌声来表达喜怒哀乐。
在《奥菲欧》这部歌剧中,蒙特维尔第为了力求准确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奏法。他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在这部歌剧中自由地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并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弦(当时被视为“尖锐”的二度、七和弦等和声手法)来增强情绪表现。蒙特维尔第的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激情风格”(stile concitato)。
同时蒙特维尔第是第一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佩里的《优丽迪茜》只用了几个硫特琴和羽管键琴,而蒙特维尔第在《奥菲欧》中运用了40多件乐器,这在当时是个创举。
歌剧的结构在蒙特维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三重)、合唱、管弦乐队以及舞蹈综合在一起。蒙特维尔第的创作贡献对歌剧后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欣赏] 歌剧《奥菲欧》的咏叹调片段
(三)那不勒斯歌剧
到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重心转移到那不勒斯这座城市,那不勒斯歌剧不但称雄意大利,而且统治整个欧洲歌剧舞台长达一个世纪。
在那不勒斯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已高度地程式化,用宣叙调来展开和叙述剧情,咏叹调则集中进行音乐表现;和戏剧相比,那不勒斯歌剧中的音乐被提到了第一位,注重旋律的华美和外在的效果,尤其是歌唱者声音的美感,声乐独唱技巧达到了高峰。
歌剧中普遍使用“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即ABA的三段体,第一段提示主要主题,抒发基本情绪;第二段发展第一段的主题或是出现对比性的材料;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歌唱者可以即兴变化,随意添加装饰音和花腔来炫耀美妙的歌喉,乱用难度较高的装饰音和经过句哗众取宠。
这种单纯地追求“美声”以至于后来发展为只重形式而忽略戏剧内容的不良倾向,演员和观众都只注重歌唱的技巧,歌剧成为由一系列彼此孤立的咏叹调组成的“化妆音乐会”。正因为如此,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极度多产,却又很少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
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A.斯卡拉蒂
(四)协奏曲 协奏曲是巴罗克时期产生的大型合奏的新体裁,也是18世纪最重要的体裁,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音乐来体现对比和竞争的原则。当时的协奏曲分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两类。
1.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中的一种最早的形式:是以一组独奏乐器(常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与整个乐队相竞奏。是一种多乐章的乐队曲。
2.独奏协奏曲是以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相竞奏,突出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对比。
对巴罗克时期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学生讲授部分】 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父亲是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22岁时成为神父。一家人都长着红头发,他被称为“红发神父”。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有500多首,其中独奏协奏曲350首。
他完善了独奏协奏曲的形式,一般为三个乐章,速度是快、慢、快,三个乐章基本上同等重要。他摒弃复调手法,偶尔用对位,因此在风格上更接近主调音乐。他的音乐具有威尼斯人的热情和平民的开朗,音色华丽、节奏活跃,旋律性和色彩性都很强。
维瓦尔第著名的大协奏曲《四季》,四首分别标记为春、夏、秋、冬,描写春的到来、夏日的雷雨、秋日的狩猎和收获、冬日的冰上游戏等情景,每一首都是快-慢-快的速度,每一首的前面都冠有一首维瓦尔第写的诗句,洋溢着诗情画意。
[欣赏] 维瓦尔第 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分析曲式结构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教师讲授部分】
三、法国音乐发展状况
(一)歌剧
法国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15世纪时就有了专业的戏剧社团,17世纪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戏剧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
此外,法国的芭蕾舞传统由来已久,16世纪末在宫廷里就已流行豪华的芭蕾舞艺术,凡尔赛宫里每逢节日宴会就有盛大、装饰豪华的芭蕾舞表演,富丽堂皇、赏心悦目。这些条件对法国歌剧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不过,诞生于意大利的歌剧仍是法国歌剧的主要样板。当时一些意大利的歌剧团来法国演出时,豪华的机关布景、美妙动听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法国人。法国人利用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作出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艺术。
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Lully,1632-1687)。
吕利创作出一种他自己称之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形式。歌剧大多取自历史和神话题材,包括一个序幕和五幕戏,剧中穿插着有宫廷时尚的爱情情节、高雅的骑士风度,并大量使用华丽的芭蕾舞和舞台装饰,很适合宫廷欣赏趣味。
在音乐上,吕利不注重咏叹调的炫技,他却非常重视宣叙调,创作出能突出法语诗文的宣叙调,极力发挥法语的音色变化和抑扬顿挫的特点。
吕利的歌剧中感情的表达往往十分薄弱,甚至是在很动人的时刻,他写的旋律也常常仅仅是优雅、对称、高贵。
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法国序曲包括一个庄严缓慢的慢板段落和一个模仿复调织体的快速段落,以开头慢板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形成慢——快——慢的结构。序曲充满了庄严、尊贵的气氛,很能体现法国宫廷的风格。
[欣赏] 吕利 歌剧《阿尔米德》序曲
(二)古钢琴曲 巴罗克时期的古钢琴包括两种类型,拨弦古钢琴(harpsic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ord)。
古钢琴音乐的体裁主要有主题与变奏、组曲两种。
(1)主题加变奏是巴罗克时期器乐创作的最普遍的手法,与之相关的还有恰空(chaconne)和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它们也都是变奏曲,一般采用通奏低音,三拍子,慢速。
(2)组曲这种体裁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阿雷曼德(德国,中速,二拍子)库朗特(法国,三拍子,快速)萨拉班德(西班牙,三拍子,慢速)
吉格(英国,三拍子,极快)
【学生讲授部分】
弗.库普兰
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库普兰(F.Couperin le grand,1668-1733)
库普兰的家族和巴赫家族一样也是一个多达数代人的音乐家族,其中有很多人是优秀的管风琴师,由于弗朗索瓦•库普兰最优秀,他也常被称为“大库普兰”,任教堂管风琴师和宫廷的羽管键琴师。
大库普兰创作了200多首古钢琴曲,分成四卷,每卷包括若干首组曲,每一首小曲都有标题,多以田园风光、景物、肖像为体裁,如《小飞虫》、《蝴蝶》、《神秘的夫人》、《打铁者》等等,纤美秀丽,每一首曲子都表现一定的情绪,没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深刻的思想,显然受到当时宫廷艺术中洛可可风格的影响。
这些作品旋律明快、流畅,很少有音程大跳,有丰富而考究的装饰音,是一种简洁明晰、典雅优美、轻松明快的艺术风格,富于精美的装饰和雕琢,代表了法国宫廷的艺术趣味。
[欣赏] 库普兰古钢琴曲《莫妮卡小姐》
四、英国音乐发展状况
(一)歌剧
在英国,歌剧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影响。英国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普塞尔(Purcell,1659-1695)。他的歌剧代表作是《迪多和埃涅阿斯》,这部歌剧体现出普赛尔的歌剧创作才能。
这部歌剧明显受到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如一开始使用了法国序曲,迪多的两首咏叹调都按照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方式写成。尽管如此,这部歌剧仍具有英国的民间音乐风格,音乐的旋律性和抒情性都基于本国的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显露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如一些歌舞中使用了英国人熟悉的音乐语汇,旋律、节奏依照语言的音调韵律,注重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等。[欣赏]
(二)亨德尔
1、生平
【教师讲授部分】
2、作品
亨德尔的创作数量浩瀚,包括40多部歌剧、26部清唱剧、以及大量的康塔塔、协奏曲、奏鸣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等。
(1)歌剧
亨德尔是巴罗克后期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歌剧和舞台音乐是亨德尔最喜欢的体裁,他一生都在追求创作歌剧的理想,用了35年的时间致力于歌剧的指挥和创作。
亨德尔创作的40多部意大利歌剧中,绝大多数是正歌剧,延续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体例,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既有英雄事迹,又贯穿着爱情情节;在音乐上也遵循了意大利原有的范例,剧情的发展靠宣叙调来叙述,角色的性格及内心的刻画由咏叹调来表现。
亨德尔最优秀的歌剧作品有英雄故事《凯撒》、《罗德林达》;奇幻故事《阿尔西那》、《吕纳尔多》。
[欣赏]歌剧《赛尔斯》选段“绿叶青葱”(2)清 唱 剧
清唱剧是为亨德尔带来持久声誉的音乐体裁,他创作了23 部,采用英国群众熟悉的圣经作为清唱剧的题材,直接引用其中的段落、词句,并配上气势雄伟的合唱、领唱,赋于清唱剧一种宏伟壮丽的风格,使其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史诗性。亨德尔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独唱、合唱组成,但歌词全用英文,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是他首创的。在亨德尔清唱剧中,戏剧的中心是合唱,他最有创造性的特点是对合唱的运用,合唱在清唱剧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用合唱表现人民群众,表现强大的集体感情,作为整体结构的支柱,来参与、评论、叙述故事的发展。
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是《弥赛亚》,“弥赛亚”是希伯来语,愿意是“被浇圣油者”,也是“救世主”的意思。它的内容是哲理性的,中心思想是摆脱苦难、追求永恒的幸福。作品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叙述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另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参孙》也是传世杰作。[欣赏]清唱剧《弥赛亚》选段“哈利路亚”,讲解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3)器乐音乐
器乐音乐不是亨德尔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也写了许多器乐作品。一些键盘音乐包括羽管键琴组曲、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前奏曲、赋格等。作品主题鲜明,音乐形象具体,显然是面向广大听众的。
管弦乐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他的歌剧及清唱剧的序曲、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其中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都是为露天演奏而写的,以活泼欢快的舞曲为主,很富有生活气息,是雅俗共赏之作。
[欣赏]管弦乐《水上音乐》选段,讲授创作背景
五、德国音乐发展状况
(一)歌剧
巴罗克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意大利歌剧主宰了整个德国舞台。特别是在德国南部,大批的意大利作曲家活跃于德国的各大城市和宫廷。这些宫廷几乎只上演意大利歌剧,人们习惯于把意大利文和译成德文的唱词都印在节目单上。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歌剧的题材范围扩大了,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喜剧性内容等等。德国作曲家在创作本国歌剧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使宣叙调适应德语的语调,保留意大利式的咏叹调。
德国第一部歌剧《达夫尼》(1627年),由许茨创作。
(二)巴赫
【学生讲授部分】 1.生平
【教师讲授部分】 2.创作特点
巴赫的环境和他的社会地位及经历,使他在音乐创作中既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如对上帝、天国及美好理想的歌颂追求,同时也写进去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体验和思考,如对时代的沉重感、民族的苦难、教友之间的情谊、市民生活的消遣娱乐等,都融汇于他丰富的音乐之中。
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作品无不涉猎。在音乐风格方面,巴赫的贡献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他融会贯通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和他同时代人的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法国、意大利等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德国的音乐传统相结合。尽管他不出国门,他的创作却并没有受到地方性的限制。
巴赫娴熟地驾驭各种复调手法,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同时他又表现出创作主题旋律的才能,旋律个性鲜明而精炼,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使巴赫在音乐历史上成为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后人在他的作品中所得到的启迪是无法估量的。
3、重要器乐作品:(1)管风琴音乐
作为一位优秀的管风琴师,巴赫创作起管风琴作品来尤为得心应手。他在这方面的一些代表作如《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一些众赞歌前奏曲等,乐曲中严谨的对位逻辑、所表现的宏伟悲壮的感情以及乐观明快的抒情性,充分体现出巴赫发挥管风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力的才能和技巧。
[欣赏] 巴赫复调作品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2)古钢琴音乐
巴赫的《创意曲》包括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各15首。其创作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每一首都是以一个乐思为基础,用各种复调手法来加以发展。
巴赫的两册《平均率钢琴曲集》也是很重要的器乐作品。两册共48首,各包括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每一首均由在同一个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成一套,用24个大小调证明了平均率在键盘乐上的可行性和艺术性。
这套乐曲是惊人的艺术宝库,是键盘艺术的经典,不仅在技巧上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堪称是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与后来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新约全书》”)交相辉映。
[欣赏] 巴赫钢琴作品 《二部创意曲 》BWV 779(3)器乐合奏曲
在小型合奏中,巴赫的主要作品包括: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长笛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等,多数是三重奏鸣曲。全曲象一首组曲,很有宫廷气派,对演奏技巧的要求很高。
在大型合奏曲中,巴赫著名的创作是协奏曲,他的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的管弦乐曲中的典范之作。这套乐曲是巴赫在1721年应勃兰登堡的一位侯爵的要求而创作的。许多人认为《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的最高典范!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按照大协奏曲的体裁进行创作的,通常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乐器组合。它作为巴赫最早的一部大型器乐作品,展现了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技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绚丽多彩而有富于独创性的对比。
[欣赏]巴赫 《F大调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一乐章(4)复调艺术
两部复调的伟大精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
《音乐的奉献》是巴赫在1747年应邀访问普鲁士腓特列大帝的宫廷时,根据腓特烈大帝当场给的主题即兴创作完成的。
这部作品包括两首利切卡尔;一首四个乐章的长笛、小提琴与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鸣曲;10首卡农;显示出巴赫炉火纯青的复调写作技巧。
(5)组曲
巴赫把组曲这个流行已久的体裁也推向了顶峰。他共创作有3集组曲,分别是《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蒂塔》,每一集均包括6首组曲,每一首组曲都以巴罗克组曲中的4首舞曲为主并在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附加一些其它的乐章。
“法国”和“英国”并不是巴赫本人起的名称,而是反映了巴赫在创作中吸取了其它民族风格的影响,《法国组曲》是因为按照法国的风格写成,而《英国组曲》是为英国的贵族而创作。
(6)变奏曲
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巴赫称这部作品是“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咏叹调及各种变奏”。据说作品是巴赫应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的要求而创作的,这位大使晚上总是失眠,巴赫便为他创作了这套变奏曲,由巴赫的学生戈德堡每天晚上为大使演奏。
在这一套变奏曲中巴赫使“主题加变奏”这种形式达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水平。主题是一首优美的萨拉班德舞曲风格的曲调,随后是30个变奏,以3个变奏为一组,每组的最后一曲都是卡农。最后一首变奏是集腋曲(quodlibet,指即兴串联起来的若干熟悉的乐曲或歌曲。),把两个流行曲调“我离开你已经很久”、“青菜萝卜”的曲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重要的声乐作品
巴赫的声乐作品大多是宗教内容的,另一小部分是世俗性的,创作的声乐体裁主要有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和弥撒曲。
(1)康塔塔
巴赫现存的康塔塔有200多首,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半。
宗教康塔塔的特点:格式基本相同,以一首复调性的合唱曲开始,中间是一系列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以四声部的众赞歌合唱结束。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有的重抒情,表现内心情感;有的具有史诗性,表现宏伟壮丽的气势。
世俗康塔塔多是为贵族而创作,是巴赫的音乐中最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一部分。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而是象歌剧一样,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组成。有些作品直接采用民歌小曲做素材,带有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
[欣赏]巴赫 《咖啡康塔塔》片段(2)经文歌
经文歌发展到巴赫的时代,以采用圣经或众赞歌歌词的合唱曲为主。巴赫的6首经文歌都很长,多数采用了众赞歌的曲调。
(3)弥撒曲
《b小调弥撒》是巴赫弥撒曲的力作。包括15首合唱、6首咏叹调、3首二重唱,不仅有庄严的重唱和合唱,还有充满人情味的独唱咏叹调。
[欣赏] 《b小调弥撒》片段(4)受难乐
巴赫一生中并没有写过歌剧,但是歌剧的形式、戏剧性、音乐语汇都在他的受难乐中体现出来。
在巴赫的受难乐中,只有《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也是这两部受难乐,使德国的受难乐体裁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欣赏]巴赫 《马太受难乐》片段,并讲解作品重现天日的故事
[讨论归纳]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总体特征:
旋律: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
节奏:一种是自由、松散的节奏,带有频繁的急缓变化,常用于托卡塔、前奏曲等体裁中;另一种是以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持续律动的节奏,多用于赋格曲、舞曲中。两种节奏常常前后结合。
情绪:音乐的情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不会有繁复、细腻的变化,如一个乐章或一首咏叹调之内基本保持一种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情绪对比。
力度:巴罗克音乐在进行时采用一个相当稳定的音量,一段始终响亮的乐段后面跟上一段始终低柔的乐段,前后两段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这种从一个响度到另一个响度的转换叫做“阶梯式力度”(terraced dynamics)。
主要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第六章 理性的主宰——古典主义音乐文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体裁
2.理解喜歌剧的兴起和格鲁克歌剧改革 3.掌握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讲述、讨论。
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讲授部分】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一)启蒙运动的影响:
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潮是产生于法国并迅速波及欧洲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但又发展了它,是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启迪民众。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及贵族特权,提倡个人平等、自由;主张发展科学和知识,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为了传播启蒙思想,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众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小说、戏剧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控诉和鞭挞封建专制的戏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阴谋与爱情》(席勒);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坚强不屈、崇尚科学精神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迪福)等等。
古典主义美术在形式上强调结构稳定、色彩单纯,以朴素自然代替华丽装饰,以理性取代夸张,以全人类的至高理想取代少数人的权势和享乐。
18世纪的音乐生活进一步走向了世俗化、民众化,一些专供普通市民欣赏的音乐会开始繁荣起来。当然,在18世纪中下叶政治情景的重重矛盾中,艺术生活也是多重并列发展的,音乐家的创作与演出必须符合各个阶层人的需要,因此服务于王宫贵族的娱乐性作品也大量存在。
(二)前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它包含了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Pre--Classical)和“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
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的术语来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如“洛克克风格”(Rococo)、”华丽风格”(Gallant Style)和“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它们与已处于尾声阶段的巴罗克风格同时并存,反映了18世纪音乐风格衍变的进程。
1、创作风格
对于18世纪新风格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方整性结构,与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
(2)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3)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乐章中主题的对比变化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模进展开。
(4)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
(5)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注重形式的统一和结构的严整,笑不可以大笑,哭不可以大哭。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追求二者平衡。
【学生讲授部分】
2、代表作曲家(1)曼海姆乐派:
18世纪中叶,在曼海姆地区(现属捷克)宫廷的公爵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业余音乐家,他在自己的宫廷里建立起当时全欧洲最完备的一支管弦乐队。生于捷克的约.斯塔米兹在这支乐队里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作曲家。他和来自欧洲各地的作曲家、演奏家云集这里,创作和演出十分活跃,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交响曲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歌剧序曲”。由于意大利序曲与歌剧的关系不大,意大利作曲家萨马蒂尼就把意大利歌剧序曲从歌剧中独立出来,组成二或三个乐章的单独的管弦乐曲在宫廷、酒馆、咖啡馆等等各种音乐会舞台上演出。
(2)C.P.E巴赫
C.P.E巴赫是J.S巴赫的儿子,在普鲁士腓特列大帝的宫廷里任羽管键琴师,音乐史上称他叫“柏林巴赫”。
在以 C.P.E巴赫为代表的柏林作曲家的作品中,认为表达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是演奏的目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情感风格”。这种情感风格和德国文学中兴起的“狂飙运动”的精神一致,是浪漫主义的先声。
他的奏鸣曲通常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增加了奏鸣曲这种体裁的戏剧性因素,奏鸣曲式主题之间的对比度加强,各乐章之间运用了远关系转调的并置手法。C.P.E巴赫开创了近代钢琴奏鸣曲的前河。
[欣赏] C.P.E.巴赫《a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3)J.C巴赫
J.C巴赫1762年定居伦敦,因此常被称为“伦敦巴赫”。在协奏曲领域里,他创作了近40首独奏协奏曲和15首乐队协奏曲。
J.C巴赫的协奏曲显示出鲜明的新风格:明确确立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已经预示了奏鸣曲式的主要原则,即主题在调性及材料之间的对比并置和变化统一;第二乐章常采用小步舞曲。
华丽风格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也很明显,旋律流畅,显得优美从容、灵活敏捷,还融进了苏格兰民歌的流行曲调。
(三)格鲁克歌剧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却逐渐成为贵族宫廷节庆社交的装饰品,内容逐渐变得贫乏、空洞,形式也日益僵化。对阉人歌手的崇尚趋之若鹜。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布景更是必不可少。到18 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由于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
2、改革的措施: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他创作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和传统歌剧相比已大相径庭,原来由阉人歌手演唱的奥菲欧改由男高音担任,咏叹调优美简朴而符合剧情需要,不去迎合歌唱家的炫技兴趣。加强了宣叙调的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占有重要地位。
(2)长期以来,合唱一直在意大利正歌剧中被忽视,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格鲁克认为舞蹈的表演必须要与剧情、人物和情感相符合一致,要与剧情发展有密切联系,不再为炫耀场景而随意添加。
(4)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5)意大利正歌剧的序曲往往与剧情没什么关系,是孤立的,脱离剧情的整体构思,格鲁克认为歌剧的序曲应该来暗示剧情,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要展现的剧情性质,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欣赏]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咏叹调 “我失去了优丽狄茜怎么办”
3、喜歌剧(Opera buffa)
意大利喜歌剧是从“幕间剧”(intermezzo)发展而来的,“幕间剧”是在正歌剧的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诙谐的片断。早在17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就有一些喜剧性的幕间剧,幕间剧与正歌剧的情节毫无联系,常有一些恶作剧、诙谐的绕口令等。
18世纪初,这些不同正歌剧幕间演出的喜剧场面开始被抽出来独立演出,它们规模较小,音乐幽默,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原形。
佩尔格莱西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喜歌剧,剧情生动有趣。音乐包括一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宣叙调、2首二重唱,宣叙调半说半唱,近似于说话一般,咏叹调和二重唱诙谐俏皮、轻松活泼
[欣赏] 喜歌剧《女仆作夫人》选段
二、约瑟夫.海顿 【学生讲授部分】
(一)生平
【教师讲授部分】
(二)作品介绍
海顿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所涉及的领域,都是惊人的:108首的交响曲、为各种乐器写的协奏曲、不同类型的室内乐(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小型器乐曲(嬉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30多部歌剧、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声乐曲。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108部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在这两个领域里体现出他永不停息的探求精神。
1、交响曲
海顿被人尊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成就在于把这种原来较粗糙的音乐形式发展到更新、更完美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创作逐渐完善了交响曲的基本模式。海顿早期交响曲的乐章数目并不确定,直到60年代初期,他的三首交响曲“早晨”、“中午”、“晚上”,已明确采用四个乐章的结构。
[听赏]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 》第二乐章,并介绍创作背景
2、弦乐四重奏
海顿被后人尊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他的68首弦乐四重奏和他的交响曲一样,逐步达到成熟完善,也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领域。
优秀的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和技巧逐渐完善:结构确立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式中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内涵的张力也有所增加;早期的协奏曲往往第一小提琴处于支配地位,成熟时期的协奏曲中四件乐器各有自己的个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四个声部之间更为平等、协调、均衡,让四件乐器都能得到独立而充分的发展,各声部都十分独立。
[听赏]海顿《弦乐小夜曲》
3、宗教音乐
宗教作品在海顿的创作中也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包括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和清唱剧。在各类宗教体裁中,有两部伟大的杰作完全可以和海顿晚期的交响曲和四重奏相媲美,那就是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这两部作品都是海顿在伦敦听了亨德尔宏伟壮丽的清唱剧《弥赛亚》后,激发了他创作德语清唱剧的热情而创作的。作品的宗教感情已十分淡薄,更多的是对人世的热爱。
(1)清唱剧《创世纪》采用了英国诗人弥尔顿根据旧约圣经写的《失乐园》的词句,他请人译成了德语。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神创造世界的头四天;第二部分叙述神创造世界的第五天和第六天;第三部分写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2)清唱剧《四季》根据英国作家汤姆森的同名长诗而创作,分四个部分,就象是歌剧的四幕,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象,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快乐,对大自然各种声音的描摹十分生动,并显示出一种纯朴的幽默感,真诚地赞美淳朴农民的日常劳动。
[听赏]海顿清唱剧《四季——秋》片段
三、莫扎特
【学生讲授部分】
(一)生平
【教师讲授部分】
(二)作品介绍
莫扎特创作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器乐小品等等各类体裁,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他的音乐的特征与最突出的贡献,可以通过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来说明。
1、歌剧创作(1)作品:
优秀的歌剧作品有: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仁慈的狄多》、德奥歌唱剧《魔笛》、《后宫诱逃》等。
(2)创作特征:
A、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与格鲁克恰恰相反,莫扎特强调诗歌要顺从音乐,音乐在歌剧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宣叙调也富有歌唱性。
B、莫扎特是个戏剧天才,他巧妙地把音乐的旋律和戏剧情节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
C、重唱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一向不重要,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他以重唱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并通过重唱来表达戏剧矛盾冲突。如第二幕的终场,伯爵和伯爵夫人的矛盾通过二重唱表现出来。D、序曲简练、个性化,在性格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联系。[听赏] 费加罗的咏叹调《不要再去做情郎》,并简单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
唐璜的咏叹调《香槟之歌》
2、交响曲
(1)作品:莫扎特共创作了41部交响曲,其中以《第35交响曲“哈夫那”》、《第36交响曲“林茨”》、《第39交响曲“布拉格”》、《第40交响曲“维特”》、《第41交响曲“朱比特”》最有代表性,至今仍是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
(2)创作特征:
他的写作技术是从海顿那儿直接继承过来的,但他去掉了以往海顿交响曲的引子,加强了奏鸣曲式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促进了戏剧性的发展。和声、调性大胆构思,展开部的不稳定幅度都已大大区别于海顿的交响曲,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新倾向。
[听赏]《第40交响曲“维特” 》第一乐章,结合流行歌曲《不想长大》一起欣赏
3、协奏曲(1)作品: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优秀作品:《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
(2)创作特征:
A、莫扎特仍按照巴罗克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来创作。所不同的是,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即先由乐队演奏出第一呈示部,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之后由独奏乐器与乐队共同演奏第二呈示部,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分别在主调和属调上,有时出现新主题。
B、在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尾声前,乐队停留在主四六和弦的延长音上,这时开始独奏乐器的炫技段落,称为“华彩乐段”,华彩乐段具有相当强的即兴性质,以显示独奏者精湛、高超的演奏技巧为主要目的。
C、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慢板,有着抒情而悠长的旋律;第三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速度比第一乐章要快,情绪也更为热烈,具有明朗乐观的生活气息。
[听赏]《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4、莫扎特的其他创作:(1)奏鸣曲
莫扎特创作了有17首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早期风格受海顿影响,是短小的三个乐章形式,结构和内容都偏重第一乐章。70年代后期创作的几首奏鸣曲有着华丽而细腻的钢琴技巧和较强的戏剧性。
(2)室内乐
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优秀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421、428、458、464、465,1782-1785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莫扎特诚挚、乐观的精神。
莫扎特在室内乐创作上的天才更多地表现在五重奏上,最为突出的是《g小调弦乐五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单簧管加弦乐四重奏)也是室内乐中的杰作。(3)小型器乐合奏
主要体裁是嬉游曲和小夜曲,大多是受友人或贵族的委托而创作,用于节庆活动。嬉游曲的乐器以弦乐为主;而小夜曲的乐器以木管为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听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4)宗教体裁作品
受到巴罗克时期庄严宏伟的风格,特别是巴赫和亨德尔音乐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安魂弥撒》、《c小调弥撒》、《加冕弥撒》。
四、贝多芬
【学生讲授部分】
(一)生平
【教师讲授部分】
(二)作品介绍
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创作了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形式。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奏鸣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最高峰,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1、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中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第一、第二交响曲属于维也纳的早期创作,继承了海顿交响曲的模式,都是以海顿式的缓慢引子为开端。也有创新之处,如《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首次以谐谑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末乐章的主题及发展带有一种粗犷的性质。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
《第三交响曲 “英雄”》 《第五交响曲“命运” 》 《第六交响曲“田园” 》 《第九交响曲 “合唱” 》
[听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英雄” 》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合唱” 》第四乐章,结合电影《贝多芬传》的电影片段
2、钢琴作品
(1)钢琴奏鸣曲(32首,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一般认为,前10首更接近于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风格,事实上这几首也已显示出贝多芬的一些创作个性,如第二奏鸣曲中以谐谑曲取代了小步舞曲,第八首“悲怆”奏鸣曲其中主题间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的大胆,戏剧性的冲突、大幅度的力度和音区对比,都是贝多芬所特有的。
第17首“暴风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热情”等钢琴奏鸣曲成为中期作品的代表作。第17首“暴风雨”,坚定果断的音型与柔弱音调之间反复运动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贝多芬本人曾暗示这部作品的内涵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有一定的联系;第21首奏鸣曲“黎明”充满了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清新质朴,展开部和尾声都大大扩展有着强烈的动力性和紧张度;第23首“热情” 极富有英雄气概和战斗气息,描写了无数次的战斗、冲击,已完全显示出贝多芬盛期的典型风格。
最后6首奏鸣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的创作特征,更注重用音乐表达最内在的自我,手法复杂、深奥,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更多地使用复调手法。[听赏]贝多芬《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2)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其中后三部作品在精神内涵、风格、技法上都远远超过了海顿、莫扎特的同类体裁作品。
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富有贝多芬个性的是《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部作品在气质、风格上很接近第三和第五交响曲,富丽堂皇、气势豪迈、庄严,富有英雄性格,后来常被称为“皇帝”协奏曲。
[听赏]《第五“皇帝”协奏曲》第一乐章(下方为“基本主题”)
3、重奏作品
贝多芬一生的几个时期都写有室内乐作品。早期重要的有钢琴三重奏(Op.1,1-3)、为钢琴和管乐的五重奏(Op.16)等。重要的四重奏体裁他一共写了16首,代表作有Op.59、Op.74(”竖琴四重奏”)、Op.95等。
作于1806年的3首弦乐四重奏体现出对古典传统风格的突破,这3首弦乐四重奏是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苏莫夫斯基的,也称《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3、声乐作品(1)歌剧: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2)宗教作品:
《D大调庄严弥撒》是一部大型声乐、管风琴与乐队的作品,贝多芬认为这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尽管这部作品有宗教的外形框架,但由于虔诚而获得超脱平静与欢欣之中渗透着强烈的戏剧性。光辉灿烂是这部作品的特点。
《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传统常规格式,但它像一部包含5个乐章的声乐交响曲。其中有优美的独唱、重唱段落,也有雄伟壮丽的合唱;乐队配器和声乐一样精炼;每个段落的音乐结构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被精心设计。第二段“荣耀经”的结束部分用了再现的手段。第三段“信经” 结尾段的歌词,“我们期待来世的生命”,是以几乎完全消失了的音响,又重新升起,逐渐积聚直至最后的高潮。
(3)歌曲:
贝多芬还写有大量的歌曲及一些带乐队的合唱曲,从早期的艺术歌曲《阿得拉伊德》到晚期由6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采用了德国诗人阿罗伊斯•叶特罗斯的组诗。
这些歌曲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包含了温柔的幻想和冲动的热情,尤其是后期的细腻歌调与浪漫主义潮流息息相通,成为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先行者。
[讨论归纳] 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
(1)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方整性结构,与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
(2)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
(3)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乐章中主题的对比变化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模进展开。
(4)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
(5)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