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共11篇)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1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取得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贤用这种精神培育和塑造人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京津地区的三所著名高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大。它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培养出了“两弹之父”邓稼先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杨振宁以及一大批院士。西南联大中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一流,而联大师生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特别是其艰苦奋斗精神也同样是一流的。

联大教授们的生活极端困难,但他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国家民族的苦难。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都是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和教育部,拒要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经费,即额外津贴。其理由是: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第二,他们想到国家的苦难,不愿享受特殊照顾。其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何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精诚团结,倾心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和育人伟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西南联大约有1500名学生,是一所非常小的大学,环境非常艰苦,然而在8年的时间里却培养出一批非常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对中国后来的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的学术研究和人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不仅要学习西南联大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还要学习他们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发扬西南联大校训所说的“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常言道:人生在世,苦难在所难免。苦难一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亲人的死亡等;另一个是个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在社会生活中遭受重大的挫折等。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逆境。困境、逆境固然有些残酷,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进,启迪智慧,引人彻悟。艰苦奋斗精神是逆境成才的重要法宝。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建设,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前些年,朱光潜先生在台湾的一位侄女在一篇深情回忆朱先生的文章中谈到,朱光潜先生智力并不是最好的,家境也不好,但他却是一个极端勤奋的人,一个极具艰苦奋斗精神的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人,他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这番惊人成就,并不是其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他的成功全在于逆境中的奋进,在于他较早地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在学习中反而更能吃苦耐劳的事,也值得我们深思。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一个特别的“宏志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学习成绩优异,从而引起社会瞩目,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让自己的子女进人该班学会吃苦,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以期将来能够成才。

当然,我们共产党人并不主张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也不否认顺境可以成才,只是需要认真地把握。但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而不能成才,甚至有些已成为经不起风浪的“温室花朵”,就值得十分警惕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历经苦难而奋起。因为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每一项进步都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取得的,都是人类在不懈地艰苦奋斗中获取的。尽管时代在变,但人类文明的成果――艰苦奋斗精神是永恒的。

近年来,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人曾经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把有问题的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令人担忧的一代。我国目前独生子女有1亿人以上,超过法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人口的总和。到底是不是问题儿童?研究表明,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差别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问题儿童到差异缩小,直至为零,关键在吃苦精神以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迫切需要大学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但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只要到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少数人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阻碍了这些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

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养后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认为一个勤劳奋进的民族才能很好地把握未来,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英国贵族学校和中国的“贵族学校”有很大差别。英国贵族学校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但是学校的富家子弟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学校常常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不仅缺少取暖设备,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到操场、课堂上锻炼,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学校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这一生活环境的磨炼,以增强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能力,养成坚韧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就是英国人普遍所持的看法。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2

1 现阶段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反应到校园中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在社会上形成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的矛盾, 渗透到大学校园中, 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 (1) 生活奢侈, 追求档次, 崇尚名牌;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 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 但其绝对数不小, 而对他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2) 玩物丧志, 有的学生一起床就开始玩《传奇》、半夜了宿舍楼还在激烈地打C S等。学习上投机取巧, 采取请人代其完成作业、代其考试等舞弊手段蒙混过关。 (3) 道德意识下滑, 少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 不尊重老师, 不尊重同学, 不尊重自身, 教师上课, 他们自顾聊天, 旁若无人。 (4) 心理素质下降, 部分同学缺乏毅力和承受力。稍有成绩, 便趾高气扬, 得意忘形;遭遇挫折, 便斗志全无, 灰心丧气。 (5) 劳动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好逸恶劳, 少数学生则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懒得做。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收入, 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 有钱就花, 花完就要, 花得心安理得, 全不顾父母的艰辛。这些现象虽然表现在部分学生身上, 但影响不好, 后果严重,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上述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探究其原因, 有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身的, 社会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着消费讲排场、摆阔气、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 这对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相当严重的, 使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对学习、对理想无所追求, 得过且过, 虚度年华, 跟着感觉走, 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不辨是非。二是从高校教育和管理来看, 放松和淡化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有的教师认为,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没有必要经常对他们讲艰苦奋斗的事情了, 也有的教师认为, 过去国家穷, 底子薄, 人们没有条件讲享受, 现在国家富强, 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 何必还要苦自己。同时也缺乏引导学生艰苦奋斗的可行办法和措施, 对那些自由散漫、奢侈浪费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管手段。三是从家庭教育来看,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升入大学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初、高中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把升学作为一切行为的轴心, 他们甚至要什么, 家长就满足什么, 对孩子太过于溺爱。

如何改善大学生目前的现状, 是目前值得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作为高等学校, 肩负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其责任更加重大。如何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中在校大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的意识;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为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这种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今天,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倡导艰苦奋斗, 不是主张吃苦受累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我们提倡艰苦奋斗, 应该侧重于奋斗, 不能简单地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仅看成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贫乏时期的生存手段, 而是要把它看成是经济发展、富国强民、民族振兴的长久之计, 要与时俱进, 突出其时代特色, 把握其时代要求。其永恒的意义表现在: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 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 去战胜一切困难, 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 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 不沉醉于物质享受, 不奢侈腐化, 继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一种忧患意识、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3 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性

3.1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需要大学生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作风和美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发展史, 正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发展史。历史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安思危, 戒奢以俭”等警世名言。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 艰苦奋斗的教育今后要抓紧, 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 我们的国家越发展, 越要抓艰苦奋斗”。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中华民族的事业能否屹立于不败之地, 靠的就是青年大学生们, 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青年大学生们继续发扬下去。

3.2 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是改善大学生不良现状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 就能够保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 去战胜一切困难, 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 就能够做到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而保持勤俭节约之风, 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反之,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且贪图享乐, 那么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 就会损人利己、违法犯纪;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 则会坐享其成, 不思进取。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分析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若能使艰苦奋斗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上扎根, 那么他们在行动上就会自觉体现,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地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

3.3 艰苦奋斗是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城镇发展不平衡, 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将长期困扰;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继续增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要想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与斗争中“突出重围”,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我们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明确肩上的责任,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认真学习和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持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某种程度上讲, 艰苦奋斗是福, 骄奢淫逸是祸。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优胜劣汰, 大浪淘沙, 不进则退。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将是我们民族支撑力的核心体现之一。

摘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过去它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现在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探讨, 阐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 蔡红英.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正确的消费观教育[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 彭进清.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2006 (1) .

[3]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学生应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篇3

今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到兰考县,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时强调,要像焦裕禄那样艰苦奋斗。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也应像焦裕禄那样,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始终做到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早在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斯诺正是从毛泽东在延安住的简陋窑洞、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制作的背心等艰苦朴素的平凡小事上,看到了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并感慨地把这种力量称之为“东方魔力”。

现在,不少大学生不是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与工作上,而是把吃喝玩乐享受放在第一位,互相攀比,别人用什么品牌手机、电脑,自己就要比别人用的更好;别人穿什么名牌服装,自己就也一定要穿,甚至更好;别人过生日花多少钱,找什么样档次的酒店,自己也一定要达到,甚至超过别人,等等,成为不正常的高消费人群。这些不仅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对大学生造成了坏的影响,也严重地侵蚀了我们的心灵。

“奢靡之始,危忘之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沾染上了奢靡享乐之习,就会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丧失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我们养成这种恶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就必然会逐步走向腐败,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全社会的奢靡之风。当前社会上,也确有一些人由于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生活上一味追求金钱和享乐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说明,生活上的朴素节俭,绝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人的思想的蜕变,往往是从生活上的贪图享乐开始的。

现在的我们,只是完全的消费者,而且是高消费者,并没有一分钱的收入。我们所有的花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而且是他们的血汗钱,我们没有理由挥霍浪费。一粒一粟当思来之不易。更何况我们不少大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有的靠卖粮食,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向亲戚朋友借款,有的甚至向银行贷款,想想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汗颜。因此,我们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把父母的血汗钱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上,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

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我们提倡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说不让吃喝不让穿,再过过去的贫穷生活,而是要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觉防微杜渐,避免摔跤栽跟头,把满足个人贪欲、一味追求个人享受视为祸害,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狠刹奢靡享乐之风,反对铺张浪费。

艰苦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格。一个淡化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人,不可能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更不会有为远大理想而艰苦奋斗的动力。相反,淡化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就会放松要求,在生活上就会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克服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有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筑牢思想防线,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

艰苦奋斗,重在奋斗,贵在学习和创业,奋斗中必含艰苦,要不畏艰苦而奋斗。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必然会导致我们学习劲头的减弱、人生追求的变异、政治信念的动摇。其实,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我们个人健康成长的“保护伞”,拥有它,我们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从而使个人人生的航向不会误入歧途。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舍得吃苦流汗,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磨练,靠自己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去开拓,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大学生党员和团员,要像焦裕禄那样艰苦奋斗,在生活上坚持向低标准看齐,学习和工作上坚持向高标准看齐,努力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当好广大大学生同学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排头兵。

机遇与奋斗演讲稿学生 篇4

人生盛气凌人地对机遇说:“你是我的属下,是我的力量促使你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你要服从我的指挥。”

机遇有些不服气,反驳说:“我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没有我,你就不会有闪光点。”

人生说:“离开你我依旧会有闪光点!我不需要你。”

二者争论不休,话不投机。于是,机遇离人生而远去。

结局是:

人生因为没有机遇而暗淡。

机遇因为没有人生而消逝。

哲人说:“人生因为机遇而精彩,机遇因为人生而辉煌。”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5

同学们:

大家好!我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在非洲的一片茂密的丛林中,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密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行走。他们跟随队长进入丛林探险,可是,队长却在任务即将完成时患急病而不幸长眠于林中了。临终前队长把他亲手制作的箱子托付给他们,并十分诚恳地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个箱子送到我的朋友手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埋葬了队长之后,他们便扛着箱子上路了。道路越来越难走,他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了,但他们仍然鼓着劲往前走着。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出了丛林,找到了队长的朋友。可是那个朋友却说:“我一无所知啊!”于是,打开箱子一看,竟是一堆无用的木头!

就这么个故事,看起来,队长给他们的只是一箱无用的木头。其实,他却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使他们获得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生命。从哲学角度上讲,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是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所以人不能像其它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人的行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

在座的各位都是文科班的学生。我们大学生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材。让我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吧!谢谢大家。

2018大学生爱党爱国演讲稿

我是一个中国公民,是一名中学生。我很自豪,也很骄傲,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我为自己长大后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出一份力而骄傲。我爱祖国也爱共-产-党。

“浴血中华,开天辟地”。历史上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全球狼烟四起,天下大乱,帝国主义列强为称霸一方,穷兵黩武,扩张形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与此同时,旧中国风雨如馨,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革命力量风起云涌。在生死攸关时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却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希望,指引了新方向,以最大的工农群众为基础,一心为民族,一心为救中华,舍生忘死,为新中国开辟了天地。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幸福生活的创建者,是我们现在没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崇拜与敬重的“偶像”。我唉中国共-产-党,因为没有她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我这个幸福的小家,以及我们共同的大家族!

"曲折探索,奠基伟业“,几经磨难,历尽沧桑,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率领下,最终赶走倭寇,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伟大而又可爱的祖国呀!你知不知道,你的成立触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啊!1949年,当毛主席宣告中国成立时,又曾震撼了多少人!我会恨自己没能早点出生,不能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出一把力。更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的场面,我爱祖国。今后,我将用自己的成绩报效祖国的培养!

”改革开放,共襄盛世“。随着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雪中苏醒,演绎东方崛起的传奇。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独立自立、初现繁荣的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经济,科技,盛誉已响遍全球,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受人瞩目的大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民的生活已经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在世界上已占重要位置,赫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中国的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力拼搏,与坚持不懈的奋斗才会有此局面。从”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一切反外中国的邪-恶势力进行着拼搏。1949年,总算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硝烟弥漫,慢慢步入了伟业道路。经历无数劫难,中华民族的子民得到保全。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6

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向青年人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希望,就是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必须要具备三点基本要求,即:善于学习,甘于奉献,艰苦奋斗。

一是要善于学习。大学生村官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缺少基层党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文化知识。要弥补这些欠缺,就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应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要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虚心向村干部学习,虚心向前辈的鲜活实践学习。

二是要甘于奉献。尽管大学生“村官”任职村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但农村条件相对艰苦,作为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村干部来说,干事创业更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与挑战,要认识到农村工作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献身农村事业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行动上更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充分做好吃苦奉献的思想准备,就要甘于寂寞、安于清苦和乐于奉献,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和干得出成绩,真正做到扎根农村、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7

一、目前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

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人早就讲过,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 这些警世名言至今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学生, 是难以有所作为的。艰苦奋斗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 它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现状, 我们在四川几所高校进行了随机调查和走访。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 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以适应竞争和社会的需要。但是, 还有部分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反映在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念两个层次上缺乏艰苦奋斗意识。

物质生活方面, 部分学生中铺张浪费、比吃比穿、比享乐的风气正在蔓延, 出现了“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 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 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 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的令人担忧的局面。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更加令人担忧的是, 少数学生追求高消费和社会上有些人“吃穿讲排场、花钱比阔气”的超前消费意识, 也极大地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削弱了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

价值观念方面,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 被“金钱、不良风气”扭曲, 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他们集中表现出只讲索取、不愿奉献, 好逸恶劳、学习松弛, 自私自利、不肯付出、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等缺点。大学生中的这些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健康成长。

二、艰苦奋斗意识淡薄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 导致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 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 大肆挥霍, 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 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少数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追求超前消费。

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力度不够,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 对青年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 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青年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重视专业教育和科研, 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 这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 家长的教育方式的缺点。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 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提出的要求, 不管是否合理, 总是有求必应, 更有甚者, 以金钱鼓励孩子。作为家中“小皇帝、小公主”的青年学生, 被家长“疼着、爱着、宠着”, 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许多家长认为艰苦奋斗教育有些不合时宜了, 甚至一些家长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家长对学生的种种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形成了学生的自私自大心理, 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盲目享乐,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效果。

最后,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由于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 其家庭环境比较优越, 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加之自身年龄较小, 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不深, 还不能充分认识不健康消费心理的危害。由于学生自身的攀比心、虚荣心等心理因素作祟, 所以他们习惯于舒适的生活, 对艰苦奋斗产生了“抗药性”。同时, 不少学生未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只重视考试成绩, 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三、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途径

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并不是要学生吃得差、穿得破, 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 而是一种思想教育、行为教育, 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 让他们懂得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我们的国家越发展, 越要抓奋斗教育。实践证明, 耳提面命, 生硬灌输, 空头说教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联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股合力, 构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而且要依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运用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思政教育第一课堂

高校可以通过《两课》平台, 充分发挥《两课》的教育作用, 与时俱进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一方面, 引导学生把消费节制在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合理限度内, 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使他们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追求和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 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积极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和作风。

2. 营造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 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育、启发、引导学生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通过宣传先进典型, 加强榜样作用。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邀请各界英模给大学生讲艰苦奋斗的革命史, 或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为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业史。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例, 以此达到宣传目的。更重要的是, 高校还应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用大学生身边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感染同龄人, 用他们的优秀品格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 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营造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 学校各级组织还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艰苦地区、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科技、文化服务。通过大学生在农村、山区进行调查, 使他们看到我国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 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体验生活, 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让他们在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时, 加深对勤俭节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3. 打造日常生活第三课堂

日常生活是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最佳场所,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无意识教育能达到一般课堂无法企及的长期效果。

首先, 艰苦奋斗教育应当从日常接触最多的学生群体入手, 发挥班级和寝室教育的优势。一般来说, 班级或寝室中的优秀个人对整个群体成员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以这些优秀学生的日常言行感染更多学生, 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促使他们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 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努力提升优秀个人的数量和质量, 使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 要尽可能发挥所有教师的作用, 充分体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再次, 艰苦奋斗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家庭的参与, 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比如创造一些困难情境, 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经受痛苦, 让孩子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成果。

4. 占领虚拟空间第四课堂

目前, 网络空间吸引了很多大学生,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创办思想教育网站、开辟交流论坛, 宣传艰苦奋斗教育成果, 表彰艰苦奋斗教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先进事迹,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元素来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通过虚拟化的信息平台, 构建一个全面参与、全面互动、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络艰苦奋斗教育阵地。

四、结语

总之, 在新的历史时期, 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高校要大力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四个课堂”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使学生鄙视那些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人和事, 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 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抱负, 培养他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 使其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淡薄、高校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 本文从调查情况入手, 分析了艰苦奋斗意识淡薄的原因, 主要阐述了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艰苦奋斗教育,大学生,高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求是, 2003, (1) .

[2]梁剑锋.浅析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 (7) .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苏成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荣辱观教育[J].世纪桥, 2007, (1) .

给学生注入不懈奋斗的动力 篇8

张存军是南阳幼儿师范学校1998届的毕业生,笔者当了他3年的班主任。

那时候,我们学校不叫“南阳幼儿师范学校”,而是叫“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张存军是班长,也是笔者的同乡,因此我们俩沟通得比较多。笔者总是一方面要求他搞好文化课学习,为日后从事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鼓励他积极进取,努力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他的职业生涯证明了这些话对他人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毕业后,张存军被分配到邓州市一所乡村小学做了一名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他早上5点多起床,备课、下操、上课,忙忙碌碌到夜里10点多才入睡。张存军工作勤奋、教学成绩突出,文笔也很好,而且待人处事热情大方,服务意识强,因此深得领导的信任。从教的第4年,他被借调到镇政府办公室。在繁忙的工作里,他挤时间自学,并取得了自考专科和本科文凭。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他利用业余时间备战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考试被淅川县政府某部门录用,成为一名公务员。在淅川县工作期间,他仍坚持学习,又于2012年通过考试被省政府某厅人事处录用。

在张存军毕业之后的这些年,我们师生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他曾多次邀请我去他那里做客。有一次,我就利用到郑州出差的机会与他促膝长谈,在聊到这些年的经历时,张存军感慨地说:“我读师范的时候,您经常教育我‘一定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这是我职业生涯前进的动力。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听了这些话,笔者很是欣慰。应该说,他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老师的教导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是不可能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的。也就是说,不是教师设想让某个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学生毕业后就一定会从事这一职业;也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毕业后把某一职业做好,学生就能够做好。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与他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的教育有关联,但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还会受到人际关系、经济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不可准确预见的,也是不能够控制的。笔者在当张存军班主任的时候,还没有公务员招聘考试之说,根本不可能为他设计出一条从小学教师到省政府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之路。当时,只是觉得他勤奋好学,应该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对他人生发展进行了有益地指导。而他记住了老师的教诲,不断积极进取,抓住了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说,学生的职业生涯,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最关键的是教育他们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会敏锐地捕捉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断学习,获得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和意识,那么再好的机会也很可能会错过。

在这里,笔者不是以社会地位的变化来论人生的成败,而是想通过职业的发展,来说明梦想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关系:积极进取的心是人前行的动力。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去奋斗;有奋斗,才会有成就;有成就,才会拥有闪光的人生。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9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

姓名:

2014年 月

孙越崎优秀学生奖申请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起我坚毅的性格。我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以及习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我党的指导理论和思想,并且将这些理论和思想与平日的实践相结合,在思想和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理想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它犹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大学的校园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萎靡不振,虚度光阴,有的人勤勤恳恳、勇往直前。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理想和意志。志者,心之向也,气之帅也。字典上的注释更为明确,“志”,要有所作为的决心。大文学家嵇康说过:“人无志,非人也。”意思就是,人必须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出生的境况,但你可以不断开拓”。

作为当代大学生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我们有坚实的基础,有知识渊博的教授讲解,有老师同学温暖的帮助,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用自己的毅力获取学业上的成就才能在学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艰苦奋斗、励志成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更要把这种美德和精神发扬光大!在大学的一年半里,我正是这样做的。

在2013—2014学年我担任了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机械学院年终表彰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心理委员,在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获得校级竞赛一等奖,并在该学年通过了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在该学年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成绩平均分分别为87.94,均为全班第二,获得了专业学习类奖学金。以481分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

生活中,本人朴素节俭﹑性格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时很善于和同学沟通,也乐于帮助同学。在生活中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在2012—2013学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得到了老师和学 生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本学年的优秀学生奖学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充实是一种满足,学习是一种快乐,工作是一种幸福,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从点滴中努力,持之以恒,付出终会有所回报。凡事重在过程,不在结果,积极对待生活,善待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然,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努力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在这里,我诚挚的申请“艰苦奋斗、励志成才”优秀学生。敬请各位领导加以评判审核!谢谢。

此致

敬礼

艰苦奋斗与大学生 篇10

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历史经验证明:三代领导人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切实做到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 者:贾钢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5(3) 分类号:A849.1 关键词:艰苦奋斗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在希望与奋斗中讴歌 篇11

【关键词】马思聪 小提琴 演奏 创作 民族化

马思聪自小就拥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天赋,在三岁时,外婆家的留声机是其音乐之旅的启蒙,而七岁时堂嫂家的风琴让他能够从中领会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十二岁时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演奏的曲目后,马思聪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思聪与小提琴艺术

演奏是伴随马思聪一生的重要工作,也是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对舞台的热爱的具体体现。在其职业演奏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曲目演奏中覆盖面宽广,从时空跨度来看,马思聪不仅演奏自己的作品,还对国外曲目进行表演,如巴赫的音乐、莫扎特的古代主义风格、舒伯特的浪漫主义以及法国的圣桑,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德沃夏克,墨西哥的庞切等,从选曲体裁上也体现出多样性,既有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又有技巧性强的小品。二是在曲目安排上体现出对听众的喜好,特别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于国外的曲目演奏上,多以浪漫主义的风格为主,而对于新技法学派作品几乎没有,在民族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他走近人民群众,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他用音乐来表达对抗战激情,他用民歌来创作,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元素。三是在作品演奏风格上更温厚、蓄美。马思聪的作品演奏风格与其人格是融为一体的,宽厚、正直、坦诚、质朴,而其作品演奏中所体现的“偏于秀美、甘香、质朴无华却很隽永”的风格,将小提琴那涓涓细流般的音符抒展开来[6]。在演奏艺术上,他以克莱斯勒为榜样,从其古典主义的严谨中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表演特质,不以炫技为目的,而是从富有表情而不夸张中,来表现乐曲的干净秀美。与俄罗斯学派的弓速发音不同,马思聪在演奏中,对运弓及发音的表现,提倡弓不宜太长,声不希望太响,主张用轻盈的运弓来确保音符在琴弦上传得更远。同时他还将中国书法中的笔法与弓法进行比较,对书法中的笔锋与弓法技艺中的发音建立关联,强调发音上要有骨力,要干脆,不能模糊,尤其是对中国书法瘦金体的倾慕有加,将清丽秀美作为发音的重要思路。四是注重小提琴艺术的自然性,让情感为演奏插上幻想的翅膀。

马思聪与小提琴作品创作

马思聪在专攻小提琴演奏的同时,也对钢琴、指挥、视唱练耳等进行学习,尤其是在第二次出国学习中,对作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更促成了他创作上的成就。总地来说,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7]:

1.早期创作及作品分析

马思聪早期作品的创作与其所受的国外的音乐教育是相关的,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这一时期的小提琴作品主要体现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的结合,如《摇篮曲》从其时代背景来看,就与马思聪童年在广东的《白字调》民歌存在渊源,特别是悠长而温婉的旋律,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五声音阶化的编配,还带有明显的法国式的细腻情结。如果说早期作品的“洋味”较浓,而到了抗战前期,马思聪创作的《第一回旋曲》和《内蒙组曲》,却是其进入民歌和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在《第一回旋曲》中,以内蒙民歌中的《情别》来作为初始旋律,并对其进行改编,以刚健而富有舞曲的风格加重了悲切情绪。同时在音调的切分上,八度大跳以及分解三和弦式的旋律更为突出,在第二主题上,以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来构成的长短句,融入了幽默的气质,而在第三主题上,以钢琴的伴奏来增强情绪得热烈,从而洋溢着丰腴的民族风情。

《内蒙组曲》是由《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部分组成,也是其成名作,在马思聪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地不断接触和融合中,特别是吸收绥远的民歌元素,从黄沙地、胡笳声、庙台和群驼的景象中,让《内蒙组曲》表现出更多的民族地域特色。如在《史诗》一章中,从激昂的主题中展现民族的勤劳与乐观,更加强了对抗战的精神歌颂;第二章《思乡曲》在主题表达上,将内蒙河套地区的《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融入其中,并将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作为主题,乐曲以慢板、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结构而成,既充满了思乡情结,又给主题赋予了新的形象,展现出激昂高涨的情愫,特别是在变奏曲调下,音符既有活泼的气质,又有内心的呼唤,以及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进行了憧憬,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也成为最为人所喜爱的作品之一。

2.中期创作及作品分析

在马思聪中期的作品创作中,题材及体裁更为广泛,并在技法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如1950年《第二回旋曲》及三个舞曲,即《鼓舞》、《杯舞》、《巾舞》,1951年为郭沫若的《屈原》配曲,还有1954年代的管弦乐《山林之歌》、《新疆狂想曲》等,都是其在坚持民族化路线上取得的创作成果[8]。

1953年《春天舞曲》源自其参加淮河治理劳动,并从《慢赶牛》、《斩板山歌》中运用民歌音调,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在《春天舞曲》曲式结构中,A段(主部)以简洁的八分音符与建立在a羽调式上的旋律进行呼应,并在钢琴的伴奏下勾勒出一幅欢舞的劳动场景。随着小提琴的跳弓技法的运用,将力度和双音的加强上都增添了欢舞的氛围,特别是小提琴切分特点的表现,将钢琴固定的音型与小提琴形成卡农效果。在B段(副部)表现上,3/4拍的小提琴将情感的抒发发挥到淋漓尽致,对于A段的欢舞与B段的抒情进行结合,将春天的音符一一再现,在A段以小提琴的高音声部来形成主旋律,在B段则采用调式的回归,从而将全曲的欢舞气氛表达得格外引人注目。

其1954年创作的管弦乐《山林之歌》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技法被誉为马思聪交响乐的精品。而其创作之由,源自一封信,信中对《牧歌》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了他对西南怒江的回忆,也从信中的几首民歌中,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同年,他结合自身曾在山林生活中的感受,并以民歌为素材创作了这部交响组曲。组曲由五章,第一章“山林的呼唤”,运用行板的交替节拍,以双簧管奏出的羽调式抒情旋律来表达山林的静幽,而又引入屈原关于山鬼呼唤情人的描写来渲染夜深人静的山林,低音弦乐器表现山鬼,以圆号来奏出呼唤,并从小提琴的音色中来表达鬼女的温柔。第二章“土家之舞”,以土家族民族风情为主题,在豪放中高歌丰收的场面,并用土家族的民歌素材,结合民间打击乐,逐步将乐曲推向高潮。在第四乐章中用回旋曲来营造端午节的隆重氛围,并在木管衬托下,由小号来演奏富有号召性的音调,低音单簧管将对屈原的思念与悲壮主题进行表现;在第五乐章中对“夜”的突出,以管弦为主题来衬托柔情,并与第一乐章中的“山鬼”进行呼应,从而构成富有诗意、层次分明、饶有情趣的音乐诗篇[9]。

3.晚期创作及作品分析

马思聪在晚年时期移居他乡,而其创作热情仍然高涨。如《阿美山歌》、《高山组曲》、《晚霞》、《热碧亚》、《双小提琴协奏曲》等。《阿美山歌》与《高山组曲》是风格迥异的姐妹篇,一个是突出春天、山歌、月亮、山地舞蹈;另一个是从祭祀、饮酒、芦笛、战舞、招魂、丰年舞来表达不同的场景。而《G大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是以古典协奏曲“慢、快、慢”的形式来完成[10]。第一章以奏鸣曲为主题,采用“双程式部”的古典协奏曲写法,并在再现部和尾声都插入了“华彩段”,都是对传统西方古典协奏曲的延续,如果断的快板,开头刚毅豪迈的节奏,两个核心音调表现了主题的性格,尾声与开头相应,双小提琴在与乐队的合作下推向了高潮,音乐里所表现的乡愁与怀旧,如前奏采用不断重复的短音符来呈现,更增强了婉转的思绪。

结语

小提琴是歌唱性乐器,马思聪在小提琴弓法、技法及作品创作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情愫,他热爱舞台、热爱生活,更为我们奉献出了别具一格的小提琴艺术作品,为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作出了典范。

参考文献:

[1]汪毓和.马思聪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地位[J].人民音乐,1992,12.

[2]苏夏.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J].音乐研究,1989,1.

[3]辛洁.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风格[D].山西大学,2013.

[4]蒲方.马思聪钢琴创作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1):55-68.

[5]张慧敏.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2):150-155.

上一篇:给孙中山先生的一封信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