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0篇)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

谈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促进道德教育的作用

江苏省淮阴棉纺织厂小学 钱 皓

道德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且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的道德,任何道德规范都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与精神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也应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仅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并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势必相当困难。所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90年代如果不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会进入可怕的道德环境之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可见道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了。

道德教育离不开理性的说教和以理服人,而说教往往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如果在德育过程中渗透美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乐之中不知不觉接受‚善‛的观念,从而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美育实现德育。苏教版语文教材正是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练好语文基本功的同时,突出了美育和德育内容,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全面安排审美教育以加强道德教育。

1、激发审美感知,强化道德意识。

审美感知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提供大量的道德表象和道德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如最能给予人们鲜明直感,突出印象的自然美可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教材中语言文字的描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从而生成一种新的形象,再现了大自然的风光。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其优美的文字(荡、推、倒映、环绕、轻轻、飘荡等)和精美的画面,诱发学生对少年儿童泛舟北海的具体画面展开想象,如临其境。《北大荒的秋天》使人想象出北大荒秋天天空的‚一碧如洗‛和傍晚天空绮丽的晚霞流云;小河的‚清澈见底‛和小鱼逆水而有的情景,给人以静谧恬适之感。《西湖》把有远山和湖面构成的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优美的词句再现的绮丽风光(‚绿色镶边‛、秀美典雅的孤山,向绿色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苏堤)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仙境,真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月光下西湖的妙境(游动的银蛇,悠扬的琴声)使人回味无穷。《泉城》借泉水的形态(‚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和声音(‚如虎啸狮吼‛、‚如秋雨潇潇‛)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东方之珠》是学生充分领略到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并把一个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向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自然界中的美使人浮想联翩,情思悠悠。《蓝鲸》以打比方、作比较、列举概括等说明方法,从行动、呼吸、拉力、吃食等四个方面让学生感知蓝鲸的样子、生活习性和用途,诱导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这种形态上非常直观的每,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对祖国山川的美有了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川的道德意识。

2、陶冶审美情感,促进道德升华。

别林斯基说过:‚感情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利用美育的情感性特征来感染、鼓舞、激励学生,使之陶醉其中。教材选编了许多具有强烈审美感染力的课文,学生在学习时,会自然而然进入作品所展现的境界,为作者的情感所笼罩、所左右,引起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与作品同欢愉、共悲戚,即同情共鸣。促进道德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学生体会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时无比愉悦的心情,并一歌曲特有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身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涌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北大荒的秋天》以其原野热闹非凡的场面(‚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是学生体会到了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人们情绪的高涨和开发北大荒的壮志豪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把学生带到了他乡去做客,通过内涵深邃的诗句是学生感受到了远离家乡的寂寞心境,体会到了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之情。《花瓣飘香》使学生语文中的小女孩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深受感染,通过‚闪动着泪花‛体会到了小女孩激动的心情,‚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使学生获得感知,陶冶了其继承传统美德的高尚情操。《孙中山破陋习》把学生带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那个残酷的岁月,感受到了‚姐姐‛肉体和内心的巨大痛苦(‚痛苦极了‛、‚直往下流‛),激起了其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之情。

3、深化审美理解,完善道德标准,规范道德行为。

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直觉和领悟,这种理性直觉和领悟,与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非常接近,可促使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确定。教材中许多词句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而这些词句又是三年级学生容易理解的,对学生‚美‛的确定和道德标准的认定起着很好的推进作用。如教师可抓住《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红领巾‛和‚阳光‛的内涵,‚迎‛、‚洒‛的蕴意,加深学生对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理解。《我的外公》对稻穗可爱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稻穗‚不炫耀自己‛的理解(‚懂得‛、‚应该‛、‚回报‛),强化了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通过对‚外公怎样学习‛及‚沧海‛和‚一粟‛喻意的理解和模仿可是虚心好学的美德变为行动。学生通过对《蒲公英》中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的理解,可以养成做任何事都脚踏实地的品质。《掌声》告诉学生‚人人都需要掌声‛,并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获得理性感悟:关心爱护残疾儿童的高尚品德。通过对《花瓣飘香》中‚飘香‛一词象征意义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对《三袋麦子》不同处理结果的理解,可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和爱劳动的品质。对《石头书》中‚雨痕‛、‚波痕‛、‚矿物‛和‚化石‛的理解,体会‚石头书上的字、画‛的含义和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培养从小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对《哪吒闹海》中‚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口气‛的理解,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的精神,从小形成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通过《航天飞机》‚本领可大了‛和《小稻秧脱险记》中‚喷雾器‛、‚除草剂‛的理解,可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3

我班学生生活在农村,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从未见过。因此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比较有兴趣。但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等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

2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3.1.2学时重点

3.1.3学时难点

3.1.4教学活动

3.2 第二学时

3.2.1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3.2.2学时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2.3学时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翠鸟》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瞧,这就是翠鸟。

3、认识翠鸟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活动2【讲授】《翠鸟》

二、读课文,感受翠鸟的美丽。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没思考:文中讲了翠鸟的哪些特点?

2、感受翠鸟的美丽

(1)师:那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了翠鸟的美丽的?赶快找出来。(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美丽。)

师:很好,那同学们现在赶快读一下第一段,看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翠鸟长的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适时板书)

(3)指导读。师:好,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美在哪里读出来。(生自由汇报)

(4)同学们说得真棒!把翠鸟的外形特点都说了出来。面对这样一只美丽的小鸟,你想对它说些什么?(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翠鸟的可爱和美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写得这样美呢?(生汇报)

(6)小结:作者除运用了比喻句外还在描写的时候还注意了一定的顺序,你们能找找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翠鸟的羽毛的?

(生1:头、背、腹。生2:先总后分,因为先说了颜色鲜艳,后又分着介绍了头、背、腹的颜色。)

活动3【讲授】《翠鸟》

三、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师:同学们,翠鸟不仅外形美丽,而且它还是捕鱼能手,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能体现翠鸟动作特点的词、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2)汇报交流

生1:“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a.“贴着水面疾飞”说明什么?(翠鸟飞得低而快)。

b.“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怎样?(停得急而轻)。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生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机警)

生3: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的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出翠鸟的眼锐利。

生4: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了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行动迅速敏捷)(3)小结

活动4【活动】《翠鸟》

四、保护鸟类

1、翠鸟这么可爱,这么美丽,我真想捉一只来饲养。可以吗? 为什么?

2、我们应该要保护鸟,同时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保护鸟类,你们有哪些保护鸟类的好方法吗?(交流汇报)

3、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鸟儿努力吧!

活动5【作业】《翠鸟》

小练笔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4

1、读通课文,对 “什么是搭石”有个整体的感悟,理解搭石对于家乡人民的重要性。

2、通过“一行人走搭石”、“面对面过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几个场景,具体感受搭石带给大家的音乐美、画面美以及家乡人的美好情感.2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同时,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往往不能深入文本。

3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搭石》教学设计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指名回答)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1)指名读

(2)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出示: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教学生字“绾”:卷起来的意思 通过读体会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3)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搭石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而且刘章爷爷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家乡的一道的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美)

风景应该是相当美的,可是那么不起眼的搭石怎么会成为美丽的风景呢?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觉得美的画面用波浪线画下来。(生默读、圈划)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1.一行人“走”石图。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读通句子,正音。“行”变红,多音字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可引导: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全班合作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读准词语,选择绰字的正确读音 绰: 宽绰。

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生想象,指名描述)

C、读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齐读)(3)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推荐生读)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小山村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配音齐读)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2.面对面“让”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请两个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情境,下面的同学配音提示。师: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的美)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这一点?(止、招手、让、等、才)男生齐读 3.背老人“过”石图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自主练读:句子很普通,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些词会让你心灵为之一颤的。

(2)朗读理解:哪个词打动了你?:。

“总要”:难得背一次不算什么,可贵的是“经常、常常”背,因为年轻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伏”:年轻人心甘情愿地伏下身子背老人,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他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谈)谦让是一种美,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更能打动我们的心。这份美好情感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4、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 , 总是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师: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写一写你心中的假如吧。(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从大家的想象中,我看到了你们都有一颗温暖的心,谢谢大家带领我走进搭石,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5、齐读第3、4自然段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寻找其他的美丽的画面。

4.1.2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指名回答)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1)指名读

(2)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出示: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大多数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成绩较好。但有个别学生非常贪玩,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还有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较差。因此,整个班级成绩两极分化很严重。

3重点难点

分角色认真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案

一、导入

1.板书“心愿”

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指名说)你们的愿望都很美好。心中美好的愿望,就是——“心愿

”2、森林的小云雀和云雀妈妈也和大家一样有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云雀的心愿》板书:“云雀”。(提示:雀

隹zhui字旁的字都和鸟类有关)

检查预习

挑战一指生朗读。

冠:多音字这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什么读音,请生组词。相机指导冠的读音和如何区分

理清脉络

我们解决了生字。挑战二小云雀云雀妈妈的心愿是什么呢?课前你们已经预习,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旅行。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它们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云雀的飞行路线就是这篇文章写作思路,同学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思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晰。)

说了这么多,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2、小云雀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途中的所见所闻,相信一定可以给大家触动,让大家心动。

四、走进文本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出了家门,他们飞啊飞,先来到沙漠。

2、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词语形容或用句子表达。观察一下天气,看不到蓝天,只见风沙黑天黑地,这样的天气在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看看第二段,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看这样的图片,用文中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上面的天气状况呢?漫天飞舞

3这样的天气,云雀和妈妈说了些什么?谁来读一下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大家听一听,你从俩人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心情?

你从小云雀的话中听出了什么?提示语中,指名读。讨厌

睁不开眼,能不讨厌吗?

你从妈妈的话中体会出什么?心疼,心疼什么呢?大家找一找,用文中的话。这里原来是采木茂盛、鸟语花香,现在却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这样的沙漠,没有水,没有土,树木庄稼难以生存,我们人也难以涉足啊,所以妈妈才怎么说?心疼的说,再来心疼的读一下。

7、贫瘠的沙漠形成的原因就是——乱砍滥伐。因为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因为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就变成了沙漠。这时,我们想到了云雀的一句话,生: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师:因为森林能——生:保护土地.(师板书)

过渡:云雀妈妈看到美丽的家乡被沙漠吞噬着,心疼啊,伤心不已的妈妈带着云雀继续飞。人们乱砍滥伐的后果远不止这些,他们飞啊飞,又飞到了大河的上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很快从文中找出描述图片的一段话?河水像什么?在这里脱缰的野马的是指?浑黄的河水发疯似的向下游冲去,声音怎么样?

“咆哮”。你们想一想,水向下游冲去,河堤被冲垮了,树木倒塌了,农田被淹没了,可以说,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灾难。

2、这样的河水用文中的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凶猛,为什么河水会这么凶猛呢?就是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失去了森林的保护,所以才会泛滥成灾。

3、我们来读一下云雀和妈妈的第二次对话,指名读。你从中听出了小云雀的什么心情?为什么?从妈妈的话中听出了什么?无可奈何指名读。

这时,我们又想到了小云雀的一句话: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明白了没有了森林,洪水就会泛滥成灾,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森林有防洪的作用。但有一个词他不明白,森林水库

4、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小云雀的问题你能回答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9、10自然段。(自由读)

师:我们现在分学习小组练习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小云雀的问题,听听哪一小组说得好。(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指名按图复述树的各部分是如何蓄水的?

5、句子比较:①森林是一座大水库。

②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这是一个反问句。

我们用反问句表示强调,语气更加肯定。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语气就可以用反问句。师读反问,生读肯定。强调的森林可以蓄水,被人们叫做森林水库。

小云雀对这个词清楚了,森林有蓄水的作用,雨期可以吸收雨水,旱期可以把水释放出来共植物生长,所有的植物都离不开蓄水的作用,如果现在用一句话来小云雀最想说,那就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四、课文最后一部分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飞累了,她们又回到了森林里,(出示森林图)

自读课文11—13自然段,讨论:森林还有什么作用?调温,蓄水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6

1、了解诗歌押韵的特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学习作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并尝试着仿写1-2句。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尝试仿写诗歌1-2句。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悄悄来到,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并观察图片后思考: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教师播放幻灯片,学生观察并思考。)

1、学生回馈: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教师过渡:秋天在你们的眼里是这么美,在作者的眼里同样像一幅幅有趣的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用文字所描述的画卷。

2、学生齐读课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3、解读“微笑”,把题目读出味道。

活动2【讲授】二、浏览课文,找出学习方法

1、学生浏览课文,知道本文是一首诗歌。

2、理出学习诗歌的方法,并按阶梯写出副板书。

仿写

感情

想象

读准

活动3【讲授】三、学习诗歌,读准、读流畅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同桌,同时把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巡视)

2、回馈:教师请学生朗读每节诗歌,遇到读错的地方,请学生及时纠正。预设重点词语:高粱的粱应该读轻声,酿造的酿是鼻音。

3、学生再次读诗歌,要求:不读错字,句子读流畅。

活动4【讲授】四、了解诗歌特征:押韵

1、学生观察“袄、袍、恼、造、抛、巢、抱、梢、耀、笑”等字的拼音都喊有韵母ao。

2、点出押韵的特点。

3、读相关句子,感受押韵的特点:朗朗上口。

活动5【讲授】五、展开想象,读出感情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巡视)

(三)回馈:

预设一、第三小节

1、抓住“举、乐、烦恼、红着脸、笑了”等词,感受玉米和高粱的在秋天成熟后的美。

2、点出作者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生仿写。

4、教师在学生自由选择两小节后,剩下的小节学生按学过的方法自由朗读。

5、齐诵。

活动6【讲授】六、方法总结,提升学习效果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诗歌,可以选择今天学习的一种方法来学。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篇7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篇9

1.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篇10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飞行翻译岗位职责下一篇:代写个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