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总结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学概论总结(精选7篇)

环境学概论总结 篇1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育,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到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体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技术规范。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危险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的固体废物。

噪声: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全球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产生了超出主权国家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活动,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入大气,这些气体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个要素,对人群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对了 自身的开发发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可能性的发展。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经济。

节能:应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保护和社会上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光化学污染:指大气中的碳氧化物、碳氢化物,在收到太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混合体。

等效声级:在声场中的某一定位点上,连续暴露出的不同A声级变化的噪音,以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音大小称为等效声级

垃圾堆肥:垃圾经过前处理,通过垃圾和土壤本身的真菌、细菌,使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降解,得到可以改良土壤的物质的一过程

半衰期:特定的某种物质的浓度,通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用的时间。焚烧法;指对垃圾进行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过程

固体废物资源化: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在循环,狭义讲:为了在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固相(土壤空气)等三相四种成分组成的多相疏松多孔体系。

水质:水相的质量。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特性。水体: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

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EIA):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带给环境的影响。

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二、论述题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何看待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A、人为性 a、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b、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c、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d、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e、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自身 B、变化规律自由 C、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

D、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大开放系统 E、不完整性 F、高“质量”性 G、复杂性 H、脆弱性

2、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a、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b、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c、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的需要

d、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e、生态城市建设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

f、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

g、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h、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i、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2、阐述水体污染指标中,植物性营养物(N、P)和耗氧有机物(BOD、COD)的主要来源,如果过量排入水体分别可能引起什么水环境问题? 答:

1、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来源:

a、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植物、杆、牲畜粪便等)b、城市生活污水(人的粪便等)和含P洗涤剂 c、某些工业废水(制革、造纸、肉类加工、炼油)

d、由于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使一定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汇入水体。危害:

a、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藻类繁殖引起死鱼

c、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d、水生生态失衡

e、自来水厂处理成本增多

2、耗氧有机物 主要来源: a、生活污水 b、农业废水 c、工业废水 危害:

a、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b、水体能见度下降 c、水体发黑发臭 d、有气体从水中冒出 e、水体表面有浮渣

3、对我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提一些建议 答:

1、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建立国家土壤质量信息数据库,创设土壤污染档案。

3、建立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战略,建立我国土壤污染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编织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指南。

4、建立满足我国土壤种类多样化特点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加强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研究。

5、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土壤防治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基于风险的土壤污染管理理念,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6、加大土壤科学研究资金投入。

7、开展保护环境,清洁土壤,拯救土壤宣传教育活动。

8、建立土壤科学污染监测网,加强土壤污染监测,依法对国土管理。

9、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染源

10、建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点。

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类型?阐述土壤污染的自然化过程。答:

1、土壤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a、有机污染物 b、无机污染物 c、生物污染物 d、放射性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自净过程: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

旧的观念+旧的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人类的早期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佐证。

而旧的观念+新的技术却产生了当前我们所感知的环境现状,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旧的生产生活观念。

还有,当下量该解决的是人口问题,就是因为人口数量庞大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资源的疯狂的掠夺的原因也是为了解决这庞大的人口的生存问题。所以说是人的问题。

6、阐述大气垂直结构分层的主要依据,以及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分析燃煤排放的SO2对哪一层影响大?

答: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对流层的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位于大气层的最底层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平流层的特点:

1、空气稀薄

2、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

3、能见度高

4、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

5、不易成云致雨

6、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7、存在紫外线

燃煤排放的SO2对对流层的影响大,因为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对流层。

7、阐述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以及资源化的方法,你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

1、方法:

(1)提高居民对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认识(2)加强城市垃圾管理

(3)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5)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技术监测的应用科研工作(6)稳定环境卫生职工队伍

2、关键:

(1)关键一是认识的问题

不少城市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仍然认识不足,重现不够,没有把它纳入城市重点工作的议事日程。

(2)关键二是资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严重不足

(3)关键三是政策

缺乏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致使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再生利用

(4)关键四是管理

环境卫生行业管理薄弱,缺乏强制性法规和行政、经济手段,生活垃圾总量的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

(5)关键五是技术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落后,科研工作跟不上,开发生产尚未形成能力

(6)关键六是稳定环境卫生职工队伍

环境卫生专业人员劳动条件差,强度大,津贴少,工资水平低,加上住房条件差,致使环境卫生行业招工难,专业技术员少,后继无人。

8、阐述环境噪声的特点,你认为应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 答:

1、噪声的特点:

a、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b、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c、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2、噪声的控制

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A、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a、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 b、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 c、建立卫星城 B、技术措施

a、用液压代替冲压

b、吸声、隔声、消声、隔振、耳塞等

9、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

1、原因

a、人口的过度膨胀

b、物种赖以生存的生境受破坏,生境退化 c、环境污染

d、外来物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 e、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2、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从根本上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是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 二是破坏了药物来源; 三是破坏了工农业资源;

四是破坏了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

五是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六是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因此,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3、保护途径

a、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网络

b、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c、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

d、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 e、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异地保护与研究

f、寻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协调的途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g、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总结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保护示范工程建设等

10、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方法 危害:

1.辐射对人类本身带来瞬时及中、长期危害

大剂量瞬间引起的急性放射性辐射伤害,可使人或生物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受到微量放射性污染伤害的人或生物,即使当时并不危及生命,经过一定时间,也可能诱发癌症、白血病等,缩短寿命以及遭受遗传伤害等,产生后发效应。2.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危害 由于通过食物链传递,使许多污染物,尤其是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性质稳定且在自然界能长期存在,将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即使原始污染域污染物的浓度很低,不足以伤害生物,但经过富集浓缩之后就可积累到足以伤害生物的程度。而且,放射性元素可以远距离污染。假设放射性物质在一次爆炸后,产生的粒子被顺风而下的云所携带而扩散,除任何居住在被污染地区的人们将被灰尘辐射,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受到污染外,同时受污染的灰尘将被风、运动的车辆及其它运动物带远,加大辐射量。3.对社会稳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放射性污染一旦发生,除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环境外,还将在人群中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并极易造成社会混乱。

处理方法:

主要应着重于预防,控制污染源。一旦发生,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核工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杜绝核物质泄漏事故。核工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无害标准后排放。对放射性强的废物要放置在封闭的专门场所,并禁止人进入。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也不容忽视。居室中的一种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氡气。高剂量的氡可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疾病,氡已经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辞肺癌的因素。氡很多藏在花岗岩等岩石中,地层深处的氡也可以通过地裂缝和地下水钻到地面上来。室内的氡96%来自地基,4%来自放射性建筑材料。为了防治氡气污染,居室应保证良好的通风,还应堵塞地板和各种管道的缝隙。盖房子或装修时要慎用花岗岩一类的能产生氡气的建材,最好选用大理石和人造花岗岩。

有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如煤渣和矿渣,导致建筑的墙体含有超量的核辐射物质。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对新建筑物应进行放射性检测。在使用核技术的医院和科研单位,必须加强放射物质的保管,严禁遗失,更要防止被偷盗。以免扩散到社会上,导致严重的后果。

11、分析阐述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特点和异同

酸雨就是ph值小于5.6显酸性的降水,具有腐蚀性,这要看酸雨的酸性程度,还有就是酸雨一般因为稀释等因素 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对建筑物,作物有害。一般对人无直接影响。臭氧层破坏特点:

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农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特点:

1、季节性

2、总体呈上升趋势

3、地域的差异性 三者的不同点:

1、成因不同: 造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SO2、NOx,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污染物主要是氟氯烃类物质,造成温室效应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

2、造成的危害不同: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森林衰退;土壤酸化;水体污染,造成鱼类等水生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空气质量恶化。臭氧层破坏的危害主要是 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2.减少渔业产量。

3.破坏森林。

4、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

5、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

6、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7、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材料老化 温室效应的危害主要是: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三者的防治措施不同: 酸雨的防治

减少矿物燃烧,采用清洁、新型能源,使用脱硫煤,较少硫化物的燃烧,硫酸工厂应重复利用尾气,使尾气中SO2充分利用。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温室效应的防治

1、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2、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4、三者的产生位置不同

酸雨和温室效应发生在对流层,臭氧层破坏发生在平流层 三者的相同点

1、三者都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2、三者对人类的影响都很大

3、三者的作用时间都很长

4、三者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5、三者都是大气污染现象

12、阐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凡新建或扩建工程,由建设单位将建设计划向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申请,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专家确定该建设项目是否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则由建设单位委托有关单位承担。当评价单位在接到评价任务后,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评价区域的环境特点组织技术领导小组,并尽快熟悉拟建工程的有关情况,接着赴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踏勘,全面收集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工程的环境影响及主要影响敏感点,并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经审查通过后,即可开展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3、为了协调环境和经济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什么工作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试述在环保工作中的意义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5、加强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督,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或企业应劝其转变生产模式,改善能源绿色化,生产污染小,质量高的产品。

6、抓住市场经济下仅仅追求利益这个弱点,政府部门要提高其企业税收,使企业产生危机感,自觉降低污染能耗。

7、实现经济转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减少废气、水、有毒有害废物的排放;

8、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

9、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转移,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

10、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不再批准;

11、强化舆论引导,利用媒体对危害较大、民愤较高的项目曝光一批,处理一批;

12、改革政府干部审查标准,不再单纯以GDP论政绩,对环境、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贡献也要作为考查内容。意义:

(一)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是高度发展生产,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清洁、优美、安静环境的需要。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人们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不能违背。如果违背这些客观规律,使资源受到破坏、环境遭受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调,则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只有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是人类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

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人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动、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护环境是保护生产力、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14、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1)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

(2)大气污染程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总的说来,北方重于南方城;冬季重于夏季。但酸雨现象,南方重于北方。(3)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15、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

(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

(3)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也加重了大气污染。

(4)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工厂集中等都对大气污染产生重要影响。(5)生态环境的恶化, 使大气污染状况复杂化

16、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对策

(一)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保护大气环境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

(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局工业

2.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4.发展绿色植物,增加自净能力

(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如实行用煤向石油的转换;在我国南方大力发展水力应成为选优战略;在有机废物来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应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沼气的使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研究氢能和高效率的光电转换技术。

2.集中供热和区域取暖,发展城市煤气 3.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加强大气环境管理

大气环境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从宏观上、战略上、总体上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的方式管理环境。为此我国人大、国务院和各地方、各部门结合国情、区情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和法规。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17、论述中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人口老龄化问题

3、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4、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各省区人口密度差异大

5、城市化速度快,农业人口比例明显下降

18、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试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谈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可能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② 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③ 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19、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

2、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固定热源及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3、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环境学概论总结 篇2

一、基于课程特点, 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内容体系

环境保护概论作为非环境专业的公选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 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选修环境保护概论的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 基础各异。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打破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体系, 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若干专题, 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度。本课程分七个专题:第一专题:概述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二专题:环境要素 (水, 气, 固及土壤) 污染及防治, 第三专题:噪声及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第四专题: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专题: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 第六专题: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统的环境保护概论相比, 增加了一些环境社会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掌握运用社会学、管理科学的知识保护环境的能力, 激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现代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 将视角立足于全球, 把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纳入到课程中, 形成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学生在今后工作或进一步学习中, 将环境保护知识向本学科渗透, 同时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二、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探索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专题研讨、多媒体及音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 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讲解“水体污染与防治”时, 以松花江硝基苯事件、太湖蓝藻爆发及海水赤潮等实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的严重程度;讲解“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时, 以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病和骨痛病为例。通过这些实例, 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从中得到警示进而培养其环保意识。课堂专题研讨也称换位教学法, 即师生角色换位法,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每讲完一个专题, 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制作ppt文件, 上课时抽查部分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内容, 并对讲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很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在好强心理的驱使下, 制作出了有视听震撼效果的多媒体文件, 引起班上同学的一片赞叹,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更为浓烈, 效果更好。多媒体教学是把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集于教学之中, 并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 通过视觉和听觉, 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比如讲解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时, 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处理构筑物对污水的处理过程, 各种除尘装置的结构和运行过程, 各种焚烧炉的结构和运转过程以及垃圾填埋场的底层防渗结构等。这些多媒体辅助材料的使用, 无疑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方式, 不仅使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技术, 而且通过视听信息的同时轰炸, 必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提高了教学生动性和教学效果。

三、改变传统考试考查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采用传统课堂提问、作业及课堂专题讨论形式, 这部分占40%。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 选择有关专题, 例如要求学生对家乡或学校周围环境状况进行调研等, 做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 最后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并用多媒体课件在班上宣讲, 占60%。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既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寓于教学实践中。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环保活动, 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概论不仅仅是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 如大量使用的一次性餐具, 随手丢弃的废纸、矿泉水瓶、饮料罐等固体废物污染;教室的长明灯、水管长流水等资源浪费;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污染等。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办法,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融合, 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其次, 结合学校环保社团, 举办环境专题辩论会、环境知识竞赛、环境宣传主题班会, 创办环境宣传报来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第三,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废旧电池回收、杜绝“白色污染”,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有效地改善现在的环境现状。高等学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是环境教育全民化、全程化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 但是这方面的教育教学, 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 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是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以期能促进交流, 提高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教学的水平。

摘要:近年来, 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教育类公选课程, 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考试考查形式和实习实践活动的改革等, 以期推动我国的公共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

参考文献

[1]刘树铎.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最大焦点[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1-16.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环境学概论总结 篇3

关键词:双语课程 环境工程概论 教学讨论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权威的学术期刊普遍使用的语言。作为高校学生,要想学好专业,了解国内外前沿的专业领域知识,除了查阅国内文献外,多浏览专业相关的英文期刊和书籍,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大多处于尝试阶段。

笔者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进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在美国高校学习相同课程的经历。本文结合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国外高校学习该课程的心得,试图探索适合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

环境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急迫地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经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因此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补充国内教材中缺乏的专业知识。

二、“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问题探讨

1.开课对象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涉及一些较专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把开课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选修。这些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很多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他们也已经完成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为“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没有相应的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我们选择了Gilbert M. Masters著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被多所美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为本科生的适用教材,因为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污染中涉及到的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产生和治理方法,并讨论了目前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风险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深入浅出。此外,该书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还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加以练习和运用。

但该书部分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美国为背景,中国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该书的价格较高,部分同学可能会由于价格问题不会购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该书中一些关于单位转换和环境化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点内容在课前复印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复习和课堂理解。同时,当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时,适当补充中国相应的环境法规内容,并通过与美国的环境法规相比较,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多,并无定论。关键问题在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导致没有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按照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的学生水平,拟采用“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幻灯片,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其余内容用中文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地解释和补充。目前打算运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要求提前预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一周上传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熟悉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

笔者在美国学习该门功课时,教师每周都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并在后续课堂中以测验方式进行考核。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节约课堂时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环境问题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和观看近期热点的环境问题或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英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进行英文汇报

并在该课程中后期,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模式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学的阅读内容制作英文的PPT,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将这项任务分组进行,每人完成一部分内容,而且控制汇报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样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都能积极地参与,而且在制作PPT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写和说的能力。

4.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究

“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应该既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能尽量公平公正,可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约占总评成绩的70%),课堂演示为辅(约占总评成绩的30%)的方式,并且对于本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

在闭卷考试试题中,可以采取用英文出题,但不完全要求用英文作答。但对于某些问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用全英文作答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允许用中文作答,但是对于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应该予以适当奖励,例如该题实际得分可以在卷面得分的基础上,增加20%,以此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去继续研究和解决。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为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方面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飞.船海工程专业《船舶概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24-126.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33-35.

[3]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82-84.

环境艺术概论 篇4

1、一、问答题(20分)

1、环境艺术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0分)

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泛,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环境艺术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与人的活动范围相一致。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环境艺术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就现代意义来讲,环境艺术至少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壁画、以及供人们生活、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环境艺术是以上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它包容了人的活动范围和空间,是人类改变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标志之一。

2、室内设计的内容 包括哪三方面?(10分)

1、空间设计:是在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空间进行处理,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决定空间与空间的衔接、过渡、对比、统一等问题。空间设计是整个室内设计的核心和“主角”,是室内其他设计的基础。

2、室内装修设计:是按空间的要求对界面进行处理,即对顶棚、墙面和地面的材料选用、色彩、图案、肌理的处理做设想和确定工艺方法。

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物理环境设计是对室内通风、温度、湿度、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与处理。

2、二、简述题(40分)

1、谈一谈环境艺术的存在与特性有哪些?(10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生活空间。不同的环境其优劣取决于自然和艺术性的高低。艺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们司空见惯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纯艺术和环境艺术作品,各自在接受欣赏方面有所不同。环境艺术在生活的任何空间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具体现象。环境艺术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感受为转移。

2、谈一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传统文化与艺术,借鉴西方文化与艺术时需注意的问题?(10分)

现代化是不是必然以淡漠人情,甚至牺牲和压抑人性为代价呢?我们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在一种清醒的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获得新的生命。

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把双刃。注重传统的设计风格,并能有效地将其与当地的文脉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良好的设过良好的设计能建立历史延续性,能表达民族性。地方性,有利于体现文化渊源;如果生搬硬套,就会显得拙劣,令人厌倦。被动地模仿历史的复兴主义和完全不顾历史的某些先锋派人士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设计师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可以在“旧的无能为力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环境给部件以意义,而改变环境也使意义改变。

“城市环境及其建筑物是特定环境下历史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传统,具有明显的可辨性和可识别性。要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文化,就要注重历史环境保护。城市是个有机体,生生不息,城市需要更新,受到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表现出强大的延续性和多样性(德国剧作家席勒)

对待西方文化与艺术理应采取“拿来主义”的度。但是,我们对西方文化的领受和吸取往

往是得其形而忘其意,浮光掠影式的。虽然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逐渐深化过程,但始终主要侧重于器物这一最初引发冲动的层面,因而对三个层面始终缺乏一尊咂耍自觉的区分意识,当然也缺乏整体的意识。目崇洋崇新的心态背后,潜伏着一种文化虚无主义。

3、东方审美意境方面的思想如何为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所用?(10分)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在艺术创作中和艺术品欣赏中情景交融产生的神韵

或境界(情感与景物合二为一),体现气质、气韵。

强调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一种较高的审美意境。即人对环境的审美关

系达到高潮的精神状态。儒家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经历了致用—强调供用;目观—形式美;比德—象征,赋予人文意义;畅神—审美境界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特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在设计中关注景观气脉连贯。关注园内园外的脉缘关系。

强调主从与重点: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大小的比,重点突出。

注意藏与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空间组织上起到引导与暗示的作用。重视时空与季相:风、花、雪、夜、雨、雾、朝、夕,清风晓月使人产生“迁想妙得”的联想而“乐而不忧”。为补虚设景。

4、分别谈一谈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类景观。(10分)

宏观环境:主要指国土规划与设计。对于宏观环境,艺术设计师应于环境学家及其他专家一起,承担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工作。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社会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可行性分析、场地选择、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土地使用,其工作的结果包括:地图、报告和其他文件。

1.新城建设、城市开发与居住区开发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承担城市形象策划、城市美化、城市景观风貌设计、环境艺术规划与设计对建筑、结构设施、地形、给排水、绿化予以布局和协调。工作成果为: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及向主管部门审批所需文件。

2.滨水区、休闲地与旅游游憩地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水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是城市鲜明的界面形象。

滨水区成为设计的重点对象、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予以强调,作为休闲地的大型开放空间与公共绿地结合在一起。

旅游游憩地指各种类型的公园,还有度假村、游乐场、露营地等。

3.街道与广场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景观中的线性因素。人们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街道。分为交

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性街道。环境艺术设计师要与市政工程师处理好功能与技术问题。承担街道空间环境尺度与景观问题,特别重视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处景观设计(节点处的景观识别引导)、周边地块建筑群体开发策划、交通组织及外部环境绿化的综合规划设计。微观环境:指小规模场地的详细设计。特殊园区包括工农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园区、校园、墓园等。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的企业开始拥有宽广的开发空间和休闲资源。

3、三、论述题(40分)

4、环境艺术设计是否需要提倡地域性?地域性与时代性有何关系?(20分)

“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勒内,迪博斯

不必一味强调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对于环境艺术建造材料,在许多地方首先应

考虑就地取材,并尽可能地发挥材料的物质的、美学的潜力。在形式类型上,由于受当地条件、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应有明显的地域性。环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传统砖石等材料与现代设计构思相结合,这种做法既区别于历史式样,又为群众所熟悉,能获得艺术上的亲切感。

人们对区域特性、地方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越来越有目的地、自觉地去发展地区文

化,包括保留城市内部的“亚文化群”,历史城市及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的保护,地区特色的追

求等。地方特性将不仅被看作是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而主要是体现新的文化设想的追求。趋同现象下地方特色的追求,乡土建筑、乡土环境受着生产、生活、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民俗、感情气质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它置身于地域文化之沃土,虽然粗陋但含内秀,韵昧无穷如大自然山间野花独具异彩,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待挖掘,予以推陈出新。

5、2、“可持续发展”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在前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现实。今日人们进行的“可

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意义已变为人们与生活、生命过程的关系中形成一种十分神圣的关

系。这种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如何得以体现?(20分)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晌子孙后代他

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应是支持性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留下蓝天清水。现在以至未来,可持续性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它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基本的内涵),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问

题,把它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一环。设计师应该依照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掌握生态学和设计学的一些专业技巧,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它,不仅需要环境

艺术设计师、建筑师和规划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技术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深刻的环境意识(节约自然能源;少制造废弃物;自愿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全过程。

人只有适应地球,才能世代分享地球上的一切。只有最适应地球的人,才能其乐融融地

环境科学概论2002 篇5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

2、环境本底值

3、空气二次污染物

4、“三同时”

5、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办法

四、叙述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期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篇6

室内环境污染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

建筑设计大师、室内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室内环境是为人们室内活动提供的场所,它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拓展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效应,在生存活动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甚至已达到全天的80%~90%,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国际上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二至五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100倍。室内空气中可检测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20多种是致癌物。所以美国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公共健康的5大环境因素之

一。加拿大的一个卫生组织的调查也显示,当前人们68﹪的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有关数据统计表明: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80%的家庭装修甲醛超标;70%孕妇流产和环境污染有关;每年我国因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11.1万人,平均每天304人死亡。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二、室内环境污染12种常见表现

1:每天清晨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甚至头晕目眩 ;

2:家里人经常容易患感冒;

3:虽然不吸烟,也很少接触吸烟环境,但是经常感到噪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

4:家里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新装修的房子孩子不愿意回家;5:家人常有皮肤过敏等毛病,且是群发性的;

6:家人共有一种疾病,而且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就有明显变化和好转;7:新婚夫妇长时间不怀孕,查不出原因;

8:孕妇在正常怀孕情况下发现胎儿畸形;

9:新搬家或新装修后,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枯萎,特别是一些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也难以正常生长

10:新搬家后,家养的宠物猫、狗或者热带鱼莫名其妙地死掉,而且邻居家也是这样;

11:一上班感觉喉疼,呼吸道发干,时间长了头晕,容易疲劳,下班以后就没有问题了,而且同楼其他工作人员也有这种感觉;

12:新装修的家庭和写字楼的房间或者新买的家具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异味,而且超过一年仍然气味不散。

三、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室内环境污染物主要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气、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和可吸入颗粒物。

1、甲醛(HCHO)

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对皮肤和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抑制细胞机能。室内空气中浓度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胸闷、气喘甚至水肿,浓度达30mgPm3 时 1

可致死亡。长期接触低剂量可致慢性呼吸道疾病,还能致使胎儿畸形等。释放期达3~15 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物。

主要来源于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还有墙布、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

2、苯(C6H6)

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对人的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严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1993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

主要来源于装修中使用的含苯溶剂型涂料、油漆,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中的粘合剂等。

3、氨(NH3)

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黏膜上皮组织,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轻度中毒表现为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严重者会出现中毒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甚至还会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主要来源于冬季施工时掺入防冻剂及早强剂的混凝土主体中,另外家具涂饰时的添加剂和增白剂也是来源之一。

4、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是指在空气中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量。长期暴露在高浓度TVOC 污染的环境中,会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可致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和血液中毒,出现浑身赤热、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呼吸气短、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眩晕、疲倦等。主要是由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散发出来的。

5、氡

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体内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会很快衰变成人体能吸收的核素,进入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达15 年以上;体外辐射:天然石材中的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的一种生物效应,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主要来自地下地质构造断裂,花岗岩、铝矾土、煤矸石、粉煤灰等中含量较高,氡气在水泥、沙石、砖块中形成后,一部分会跑到空气中来。

6、悬浮颗粒物

较大的悬浮颗粒物如灰尘、棉絮等,可以被鼻子、喉咙过滤掉,至于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小悬浮颗粒物,如粉尘、纤维、细菌和病毒等,会随着呼吸进人肺泡,造成免疫系统的负担,危害身体的健康。

四、室内环境污染防治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要注意装修材料的选择。要选择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或名牌及正规厂家生产无毒和少毒的装饰材料;

2、最好请正规的家装公司施工,在签订装修合同时要提出附加有关室内环境标准的条款,交工时要求提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3、要做好装修房间的通风和空气净化。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多通风,如没有条件可选用室内通风装置和对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4、注意做好工人和入住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特别对于油漆工,在施工中

应尽可能佩戴防毒器具,尽量不要在油漆现场过夜,若出现头疼、恶心、气喘、喉咙痛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要及早请医生诊治;

5、做好装修房间室内环境的检测和治理。

五、未来展望

环境学概论总结 篇7

作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环境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结合教学重点,现实热点和学生难点,通过设计、选定、制定课题,制定计划、调查研讨、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开阔视野,试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知识体系,探寻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教学新方法。

1 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教学被视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位置,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学家的批判。随后发展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开始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认识活动,具有双向性,既包含教师的教,有包含学生的学,初步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首先,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实现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先进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可大量快速传递信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教学进度,如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对大量信息的被动接受,甚至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3]。反之,摒弃多媒体教学会造成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指的探讨的热点。

其次,《环境科学概论》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知识储备不多理解能力较弱,传统教学模式又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指导,一旦结合现实生活,学生总表现出陌生。而理论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又存在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再次,同时该课程使用教材更新较慢,部分内容存在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本身内容覆盖面广,知识交叉性强,外界环境问题案例更新快,环境质量动态变迁迅速,应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课题教学应反映不断变化的环境热点以及前沿科学内涵,做到不断丰满教学内容。如讲到大气污染章节引入雾霾专题、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章节引入微滤、超滤、反渗透概念,及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提起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最后,传统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考核形式单一。学生对于课题型教学中所规定的论文撰写往往敷衍了事,大多数情况下视论文为一次平时作业,而忽略了其实践调查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机会,内容雷同时有发生,即收不到预期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目标,又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本身的抵触情绪。

2 教学科研一体化途径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就是把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科研严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设计出科研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有效地建立起课堂与学术科研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带有目的性、目标性的学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科发展,不断向陈旧知识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台前退居幕后,统筹全局,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指引学生,恰当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例如在讲到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时,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成因、诊断及防治为教学重点。设计研究课题“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其趋势”,为使学生有充分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前两周提出课题,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报道、收集图片及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探索学习提升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正确的的引导学生,教师不再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自己,学生通过文献阅读,了解事件前因后果。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在我国太湖、滇池、巢湖九十年代都发生过大规模的绿藻爆发事件,甚至三峡水库曾经也出现过7天以内的短时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顺此脉络让同学们探寻绿藻爆发的成因,水体理化指标的极端变化,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环境问题,及我国针对不同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所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等。这样的课题因为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课外积极准备。课程设计2学时,1次课,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评价课题小组研究成果、成果交流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三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针对不同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实例,每组重点分析案例中富营养化具体防治工程的不同特点,充分说明该措施在本案例中的适用性。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中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使教师和学生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下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作用。

“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科研实践过程,注重的是过程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知识[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存在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的或者居高临下的关系。教师通过生活中可触及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

3 考核与评估方式的讨论

广为采用的课程评估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形式单一。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重点关注课程进行中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程度,采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课题活动,并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指标[5],但中间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组内合作主要评价课题小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每个小组最后能够提供的相关成果载体在分数的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组间竞争侧重各小组间的成果交流评价,主要采用以学生代表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打分模式,在学生代表科研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所点评的内容不能够深入,也致使每一小组所得分数相差不大。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为更好的完善完整教学工作,作为任课教师要对各组的研究内容及方向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必要的引导,避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及内容的传播。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小结和点拨,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及适当的提问。在最终成绩评定时引入课题小组研究成果评价(权重40%)、成果交流评价(权重40%)及成果进一步完善评价(权重20%)三大部分,通过适当增加课题型研究后期完善性成果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培养同学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4 结论

本文提出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途径,旨在解决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提出将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将科学研究中严谨治学的方法、态度、精神引入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倡导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改变单一学业成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重点关注课程进行中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程度,提升完善性成果评价体系所占比重,探索多途径学业评价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翠英,徐向华,李仁英.《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62-363.

[2]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3]杨永琼,胡丰青,梅再美,等.《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广东化工,2015,42(16):269-270.

[4]赵海涛,刘继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12):53-57.

上一篇:XX年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下一篇: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优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