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精选9篇)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篇1

演讲与辩论协会 年11月09日2012

群雄舌战展雄风 争锋相对辩天下2012年11月09日晚7:00,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在图书馆201隆重举行。比赛特邀电气系学生会主席,电气系社联主席,校社联副主席,校学生会网络部部长,电气系社联主席助理,电气系学习部部长,新传系学习部部长,文学院学习部部长担任评委。

本次比赛共分为三场。第一场的的题目是“大学做兼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比赛由新传系和电气系组成的正方小组对战由电气系组成的反方小组“弊大于利”。继正反双方的自我介绍后,比赛进入开篇立论环节。随着正方一辩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陈述大学生做兼职利大于弊的观点,反方也不示弱、毫不逊色于正方的开篇陈词,一场唇枪舌战正式开始。在随后的攻辩环节中,双方更是争锋相对、双方相互挑对方的漏洞。大赛继续进行,进入自由辩论环节。群雄舌战,争锋相对。辩手们措辞精辟,语言犀利,气势过人。观众们的目光凝聚在各个辩手身上,当论到精彩之处掌声不断,自由辩论将辩论赛推至到了高潮。比赛进入总结陈词环节,双方四辩对其观点做了透彻、清晰的总结,辩手清晰的思路和巧妙的陈词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短暂而精彩的观众提问环节过后,接着,演讲与辩论协会11届社长高国星和平顶山学院学生会网络部部长对本次辩论赛做了精彩的点评,他们指出了辩手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辩手们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提问时要切住对方要害,各队友之间要相互配合,有集体意识。之后正反方离场。

紧接着第二场辩论赛“是否同意男女生宿舍互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正反方依旧是由不同院系组成的辩论小组。

第二场的辩论演讲丝毫不比第一场的逊色,双方之间巧作比方,运用实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口如灿花,妙语连珠,时不时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气氛一片热烈。随着四辩总结陈词,第二场辩论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中场休息十分钟时,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随后,经评委商讨决定,第一场比赛中反方“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胜出,第二场比赛中正方“同意男女生宿舍互访”胜出。由两个胜出的辩论小组进行第三场的巅峰对决。

在观众们的期盼中,第三场辩论赛“文才与口才哪个更重要”正式开始。这场辩论赛更是精彩绝伦,正反双反剑拔弩张,步步紧逼,激烈非凡,使整场的气氛进入白热化阶段。最后正反双方四辩总结陈词,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本次辩论大赛完美结束。

评委们经过仔细讨论宣布了最终结果。由新传-电气代表队组成的“文才比口才更重要”辩论小组获得了团体奖第一名,电气-电气代表队组成的“口才比文才更重要”辩论小组获得了团体奖第二名,刘**同学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李**和周**获得优秀辩手称号。

本次大赛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更增强了各班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同学们组织能力。

演讲与辩论协会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篇2

2014年, 笔者依托于教学改革项目, 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以seminar教学为指导, 做了系统地教改尝试。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困境及其出路

多年来, 笔者一直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平心而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 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指出:“在大学里, 最需要强调的是要停止对固定知识的传授, 转而强调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的方法, 掌握这些方式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2]

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找到通往知识大厦的钥匙, 主动去追求知识, 是教师帮助他们推开一扇又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 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也就是说, 教学的目标, 不但是培养具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更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兼具自信心、意志力、创造力等品质的综合素质人才。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 笔者决定采用Seminar教学法对课堂进行改革。Seminar教学法“用多向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取代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 它以“学生”和“能力”为中心, “教”与“学”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动[3]。

二、“Seminar”为中心的教改方案及其实施

“Seminar”的核心词是“师生研讨”, 包括“研讨什么” (What) 、“谁来主持” (Who) 、“怎样研讨” (How) 三个方面。在Seminar教学中, 教师始终居于中心指导的位置。

笔者根据《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知识体系中基本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分布情况, 搭建不同的教学平台 (演讲、研讨、辩论) , 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在课下准备, 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主持师生讨论, 随后由评委团打分。

(一) 教改方案。课堂教学活动, 包括“关键词演讲”、“主题研讨”、“专题辩论”3种形式。

(二) 教改的能力指标。教改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 而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 也是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的能力训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自我能力 (如胆量、自信心、自控力等) 、专业能力 (如资料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和社会能力 (如团队合作能力、交往与对话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策划与设计能力、语言与表达能力等。) [4]

基于此, 笔者在制定教改方案的时候, 为每一项教改活动设计了能力指标, 具体如下:1.关键词演讲能力指标:资料能力、写作能力、PPT制作、自我设计与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话能力、胆量、自信心等。2.主题研讨能力指标:团队合作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资料能力、写作能力、PPT制作、策划与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共对话与沟通能力、胆量、自信心、自控力等。3.专题辩论能力指标:团队合作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胆量、自信心等。

(三) 教改方案实施

1.关键词演讲:此教改活动每位同学满分为10分。关键词均来自于本课程的教材, 以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为主要内容, 涉及核心概念、人物、历史事件、理论及其流派等。

此教改活动步骤如下: (1) 教师提炼出“关键词”, 1位同学负责1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制作演讲PPT;每次课举办1次关键词演讲活动;关键词演讲与授课进度保持一致。 (2) 课堂开始, 教师抽选7位同学组成评委团、1位同学担任计分员;负责演讲的同学以PPT的方式解读关键词, 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随后主持讨论, 时间为10分钟左右;演讲结束后, 评委团根据既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并将打分结果交给计分员;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性分析与点评。 (3) 计分员计分, 去掉1个最低分和1个最高分, 平均分即为该同学的得分;此分数计入平时成绩。

2.主题研讨。此教改活动每位同学满分为10分, 研讨小组的满分根据小组成员数计算。

教师提炼出一些带有争议性、趣味性的研讨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负责1个主题。研讨题目, 均来自于本课程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此教改活动步骤如下: (1) 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小组内部选举产生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1个研讨主题, 要求课下分工合作, 撰写研讨报告, 制作研讨报告PPT。 (2) 研讨课上, 教师随机抽选6位同学与教师一起组成评委团, 抽选1位同学担任计分员;教师临时指定1位研讨小组成员担任主讲人, 讲解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 随后研讨小组主持全体师生讨论, 时间为50分钟左右;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分析, 时间为20分钟左右。 (3) 研讨结束后, 评委团根据既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并将打分结果交给计分员;计分员计分, 去掉1个最低分和1个最高分, 平均分即为该研讨小组的最终得分;小组长将此分数在组内分配, 但不得平均分配;计入平时成绩。

3.专题辩论。教师拟定3个可供辩论的题目, 根据授课进度, 安排3次课堂辩论。每次辩论, 由2个学生小组分别担任正、反方, 其他同学, 可在辩论过程中, 自由加入正、反方阵营, 亦可随时变化阵营。

此活动不计分。

三、教改实践总结

这种以“Seminar”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已持续2年, 每次课程结束, 笔者都要求学生撰写“教改心得”, 并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 教改效果是很明显的, 具体如下:

(一) 学生教改心得总结。从学生的“教改心得”来看,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普遍肯定这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2.普遍认为“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增强”;3.普遍认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堂参与感提高”;4.普遍肯定“专业教学效果提高, 各种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5.许多同学认为“促进了专业认知、增强了专业认同”。

(二) 调查问卷分析。以2015年春问卷调查为例, 本班32人, 发放问卷32份, 收获有效问卷32份。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对教改的总体评价。有85%的同学认为总体上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8%的同学认为“有效果但不大”, 7%的同学认为“有很大缺点但可行”, 选择“失败”选项者为零。2.学生的“最深感受”。针对“本次教改中,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2%的同学选择了“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17%选择了“学习兴趣提高”, 14%选择了“课堂更有趣了”, 10%选择了“自我设计与展示”, 9%选择了“团队合作”。3.学生的“最大收获”。针对“本此教改, 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23%的同学选择了“思维能力”, 22%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 14%选择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1%选择了“合作能力”, 9%选择了“专业兴趣”, 9%选择了“交流能力”。4.“教改最成功的方面”。

结论

以Seminar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无论是“关键词演讲”、“主题研讨”还是“课堂辩论”, 都是尝试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目的是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锻炼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

这些改革实践, 有着相似的操作流程, 即教师布置题目→个人/团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并制作PPT→课堂展示、主持讨论→评委团打分→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性的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他们不断更好地理解、掌握了专业知识, 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更增强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63.

[2]王英杰, 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 2005:64.

[3]丁宁.借鉴Seminar教学法,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2) .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篇3

2000年,《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将“说话能力”改为了“口语交际能力”。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首先是认识的变化。”(《课程·教材·教法》 2000年第5期)认识的变化必将引领相关教学的一系列变革。作为教材应该引领这样的变革,为一线的教师教学实践提供支撑。笔者在开设选修课,接触到《演讲与辩论》(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教材时,受益于这本书资料丰富,所设活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有几个疑惑,不吐不快,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导。

一、说写比重失调

一定要写得好,才能说得好吗?写和说的关系不需要在这儿赘言,笔者想探讨的是“如何写得好”在《演讲与辩论》这本教材中所应该占有的比重。演讲作为一种人类语言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写可以是说的基础,却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在现在写作教材满天飞,写作训练课贯彻中学课堂始终的现实前提下,我们这样一本以口头交际为训练目的的教材难道还是要把写放在基础作用的地位上时刻不忘吗?而且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提升,可以更好的展示学生个性,那么就应该让学生开始全新的知识技能建构,让无论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的同学都能在演讲与辩论这门选修课的学习中持有慎重和自信的态度,而不会因为教材编排上的问题受到其他的不良心理暗示。

《演讲与辩论》没有避免的落入了“书面式”口语训练的窠臼中。以“演讲”部分为例,这部分有四课,其中前两课“主旨与材料”,“开场白、主干与结束语”,谈如何确立主旨,如何围绕主旨选择合宜的材料,是从故事引入,还是开门见山,又是如何“言虽尽而意无穷”结尾的,这些说到底还是进行的写作技能训练。第三课语言、情感与体态中应该是着重致力于演讲本身的特点,比如说有声性、情景性、复合性(语言与非语言的复合行为)等等,并针对其特点做充分的演练分析。但这课中所选的案例,有一部分还是远离了演讲本身的特殊形式。我们看到这一讲所举到的一些案例(本课共4个案例),及其要求:

1.案例1:例举了张志公先生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全文。

文后要求为:张志公作为一位语言学家,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展现了出口成章的深厚功力,说说他在讲话中运用了那些得体的言语技巧。

2.案例2:胡志明在法国社会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文后要求为:结合历史背景,说说胡志明是怎样将激情化为铿锵的言辞,打动每一位听众的。

选文没有问题,而文后所设的要求却立足于言辞及其技巧。感情、思想如何传达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在这儿的重点我以为应该是如何通过声音、体态来传达感情的,又如何通过整个大会形式的分析,观众的反应等来确定要传达的感情及思想的,大会中有没有一些特殊状况发生,演讲者面对这些状况是如何反应调节的。

二、训练形式单一

演讲与辩论是一项实践活动类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师、教材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设计打开学生创造性设计的眼界。另外演讲、辩论是口头交际训练的依托形式,也以口才素质的提高为其目标。口才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训练表达能力,也训练心理素质;既要有有声语言的练习,也要有态势语言的练习,既要进行思维训练,也要进行控场训练,既要练听,也要练看。笔者以为这样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

《演讲与辩论》教材把实践活动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每一课都是由“案例分析”“技能演练”“活动实施”三块组成。笔者统计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活动类型大概有七种:演讲、模拟求职、主持集会、专题研讨会、辩论会、答辩、竞选。笔者觉得从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口才训练的能力目标角度而言,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形式还主要是成果显现型样式,缺少合成能力的各种过程性的活动。就演讲而言,要提高其能力,可以多次演讲,每次演讲中设计不同的关注点,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就像教材所做的一样)。但是不是也可以把能力分块,设立一些指向更明确、有趣生动的小活动。比如锻炼语言临场迅速组织能力,开展“卓别林训练法”、“死话说活法”等活动,为了更好的“说”,要先会“听”,用角色替换法,从听的角度体会说。现在流行的各种游戏大全中有很多语言技巧以及心理素质训练活动,都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相关知识欠缺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但必要的“知识”是不可少的,知识与方法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知识不是静止的呈现,而是动态的呈现或召唤”。(《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使用策略》,刘贞福《语文学习》2009.6)

第二单元辩论中分成辩护、反驳、辩术、综合运用辩论的技能技巧四课。辩论模式的了解不在口头语训练的范围之内。但不同的辩论模式下其实论辩技巧不完全相同。比如牛律式辩论赛主要用于对现实意义较大的社会问题的辩论。一般是由正方指出现实问题之严重,改革之必须,并提出改革的方案。所以正方是“立论者”,此时的立论相比于新加坡式创立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中的正方一辩破题立论所用的方法发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在中国名校式的辩论模式下,因为有教练员的战术事先预告,论辩过程中,怎么样在教练员的战术安排下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多变的防守反击,而不显得亦步亦趋,刻板死守,以及在提问回答一一对应的状况下,如何进行辩手位置的布置和攻防准备,这些都不是泛泛而言的辩术所能解决的。只是简单的就“辩护”“反驳”谈例证、喻证,以退为进、借题发挥等笼统的辩术,辩论作为一种口头语重要形式特征就不鲜明。

《演讲与辩论》这本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笔者莫大的帮助。也正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比较多的依赖到教材,所以特别希望它能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海燕,刘伯奎.口才训练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篇4

(一)继往开来,树立形象新的学期,演讲与辩论协会所有成员将继续以孜孜不断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推广普通话,培养高素质,展雄辩口才,亮青春风采”的社团宗旨,始终坚持“发现人,培养人,表现人”的工作思路,积极响应学院“两种素质,两种能力”的号召,全面持续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

(二)常项推进,创新发展演讲与辩论协会本学期将继续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诗文朗诵等传统活动,在传统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其精品性和创新性;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气息,开展迎合科技文化艺术节的特色活动;同时发掘具有与语言相关的特色的社团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

演讲与辩论协会简介 篇5

2013级新生杯辩论赛策划书

一、主办目的:

给予新生一个表现口才能力的舞台,为学院挖掘拥有突出口才能力的学生,同时为即将来临的校园热点辩论赛做准备。

二、时间:

初赛:

第一轮:10月19日(周六)晚上6:30—9:00(2个教室同时进行,共4场)第二轮:10月25日(周五)晚上6:30—9:00(2个教室同时进行,共4场)

半决赛: 11月1日(周五)晚上6:00—9:00(2场)

决赛: 11月7日(周六)晚上7:00—9:00(1场)

三、地点:

初赛:C1、C202 同时进行

半决赛:C

1决赛:C1

四、主办单位:

经济管理学院社团联合会

五、承办单位:

口才与演讲协会

友情协助:宣传策划部、文秘部、艺术团礼仪队、新闻部、摄影协会

六、参与单位:经济管理学院13级全体新生

七、宣传:初赛:各班宣传、海报粘贴(宣策部出)

决赛:红纸粘贴

八、赛前安排:

1、场地预定

2、下达通知

3、统计名单

4、抽签排赛

5、邀请比赛评委

6、邀请比赛嘉宾

7、组织人员观看

九、比赛流程

1、初赛

第一轮:各班抽签分组(1-9号,.国商暂定9号,直接进入第二轮比赛,)1到8号分组比赛,胜方出线,败方进入负者组。出线组中总分最高一班直接进入半决赛。第二轮:出线组三个班和国商班抽签进行比赛,胜方出线,进入半决赛;负者组再抽签比赛,四个班中总分最高的一个复活,进入半决赛。

2、半决赛

4个出线方继续抽签,两两比赛,胜方出线进入决赛。

3、决赛

半决赛胜方进行决赛

十、比赛规则:

(一)、比赛环节。每场比赛分四个环节,即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二)、辩论赛程序(由比赛主席执行)

1.开场白 2.队员入场3.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4.介绍比赛规则5.介绍评委和点评嘉宾6.比赛开始7.评委退席评议8.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赛事9.宣布比赛结果 10.辩论赛结束

(三)、辩论赛流程与规则.立论:正一发言3分钟立论需求清晰有序,避免多重复杂逻辑。

2.立论:反一发言3分钟.盘问:正二提问反二3分钟盘问时间为1分钟,回答时间为2分钟,当一方停止发言时,另一方计时开始。当一方时间用完时,另一方可继续发言,直至时间用完为止。

4.盘问:反二提问正二3分钟

5.盘问:正三提问反三3分钟

6.盘问:反三提问正三3分钟

7.小结:反一发言2分钟针对盘问环节的交锋,进行己方观点的初步结论。

8.小结:正一发言2分钟

9.自由辩论各4分钟正方优先发动,随后交替发言。

10.总结:反四4分钟针对整场比赛进行总结陈词,不鼓励背诵事先拟好的稿件。

11.总结:正四4分钟

总时间为:38分钟

十一、比赛流程: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宣布比赛开始

4:介绍评委及嘉宾

5:请正反双方参赛选手自我介绍 6:辩论比赛

7:评委团退席评议

8: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9: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0:宣布比赛结果

12:辩论比赛结束

口才与交际协会辩论培训策划书 篇6

口才与交际协会

辩论培训

学生社团联合会口才与交际协会2012年12月12日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院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

口才与交际协会

辩论培训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对会员展开一系列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口才与交际能力,让会

员感受到协会的魅力。

二、活动主题

培养强大的辩论能力,便于在今后的生活中说话得体又不失力

度。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提高会员的口才与交际能力让会员感受到协会的魅力,在轻

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各项能力。让会员在此次活动中培养自

身的辩论能力,并且提高对辩论知识的认知,让会员感受到辩论的魅力,并能够提升自我素质。

四、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院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口才与交际协会

五、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20:40—21:30

六、活动地点

2C30

2七、活动领导小组及参与人

领导小组:组长:游园园

副组长:张咪、闵娟

参与人:口才与交际协会会员

八、活动流程

前期安排:

1.2. 活动部干事写辩论培训策划书; 活动部干事负责到系团指导老师及系团总支签字,并到学

生社团联合会处签字;

3. 活动部干事负责通知口才与交际协会各部门干事做好对活

动的准备。

中期安排:

1、主持人(辩论赛主席)上台讲话拉开比赛序幕;

2、主持人(辩论赛主席)介绍参赛队伍;

3、主持人(辩论赛主席)介绍评委;

4、主持人(辩论赛主席)宣读评分规则及比赛规则;

5、请各辩论队队长上台将抽签结果贴在粘贴板上;

6、主持人(辩论赛主席)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准备开

始比赛;

7、开篇立论

正方一辩发言(3分钟)

反方一辨发言(3分钟)

8、质辩阶段

(1)反方三辩提问

(2)正方一辩回答、提问

(3)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4)正方二辩回答、提问

(5)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6)正方三辩回答、提问

(7)反方三辩回答

(每人30秒,共3分钟)

9、质辩总结

正方二辨(1分30秒)

反方二辨(1分30秒)

10、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

分钟)

11、总结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2、观众自由提问;

13、评委评分;

14、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5、选出获胜团队,继续参加比赛,输的团队淘汰;

4(各

16、主席宣布比赛结束;

17、由口才与交际协会会长团向到场会员剖析此次辩论过程中的优缺点;

18、活动结束,主持人讲话总结。

后期安排:

1.全体干事负责打扫场地卫生;

2.活动部干事负责写活动总结。

九、活动安排

1.宣传部制作展板、宣传单、广播稿;

2.活动部负责场地申请并负责请老师;

3.财务部负责复印资料;

4.财务部负责买水;

5..外联部负责迎接会员入场;

6.监察部维持现场秩序;

7.宣传部搬展板到会场;

8.办公室发会员证及资料;

9.财务部负责登记未领到资料的会员;

10.宣传部打扫场地;活动部做出活动总结;

11.办公室收集剩余资料;

12..财务部复印剩余资料;

13.监察部写监察报告。

十、经费预算(财联费用)

演讲与辩论实践报告 篇7

古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世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意为,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心理沟通。

2013年6月8日--6月14日,我们法学11级的同学们在王卉老师的指导下在校模拟法庭进行了演讲与辩论实践周。演讲与辩论实践周的举行,是我们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同学们辩证的看待法律问题,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本次辩论实践周我们组的题目是:文凭能否代表知识水平。我是正方的一员,我方观点是: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作为正方队伍中的三辩,明确自己的职责: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首先是在立论方面: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所以说,立论在辩论赛中是至关重要的。“文凭仅能证明一个人的一段学习经历,只能代表人受教育的“有限的”知识范围,不能够代表人的知识能力,不能证明人的全方面的能力和将来的发展潜力。这样既能明确我方观点,又能给对方限定范围,先发制人。同时,我认为依靠自身努力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有效文凭是能够代表知识的水平的。这样既能解决对方自身不努力获文凭,又能解决对方的不正当途径及假文凭的问题。代表指的是体现,但不是完全替代,不是说文凭代表了水平了就

是说可以用文凭替代水平。”

再有就是提问环节:一些关于提问的技巧,比如:

(一)借力打力: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二)移花接木: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四)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

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在整场辩论赛中,自由辩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攻击技巧,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 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 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 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 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 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 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自由辩论环节我方以二辩王萱为中心,抓住对方的缺点与矛盾进行反击。

最后我们指出了对方存在的三大错误。

第一,混淆概念,指鹿为马。我们说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文凭能够代表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对方辩友冥冥之中对今天的辩题偷天换日,请问,这几个概念难道没有本质的区别吗?如果连这几个概念都区分不清的话,那你们的观点又如何成立呢?第二,以偏概全。我们说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文凭等同于知识水平。对方辩友高呼“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还企图列举李嘉诚等一批学历不高的成功人士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化为了个别的现象。看似列举了大量没有获得文凭的名人,实际上是通过结果的偶然性去代表原因的必然性,是不是人打了一个喷嚏那他就一定发烧了呢?这种用部分否认整体的观点,是严重的形而上学错误!第三,避实就虚。我们说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唯有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对方辩友以某些成功人士连

初中还没毕业的例子,就得出了“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的观点,这未免太过于狭隘曲解了,相反我们并不否认像莫言所获的诺贝尔奖项等其他途径也是和文凭一样能够代表知识水平。

然后我方总结观点:第一,我方主张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绝不是“唯文凭论”,更不是主张没有文凭就没有知识水平,而是要主张对付出的肯定,对经历的肯定!第二,文凭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拿文凭的人,对方辩友仅仅因为社会中个别的人,便将治学的态度变得飘忽不定,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水平不是随便看几本书、做几件事就能得来的,而是要通过选拔、学习、训练、考核等一系列过程才能证明,而文凭正是这一系列过程的最好证明!虽然我们是深恶痛绝一个招聘单位只看文凭不看能力的,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他们这样做是有其道理的。看文凭是高效率的保险的,能力是需要靠时间来检验的,证书瞬间就验证了一个人的实力,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文凭能代表知识,而且很多时候是可以替知识说话的。一张文凭,摆在用人单位面前,这就是一个客观真实有效的参考量。

但本次也存在了一些缺陷。首先,本届院辩论赛由于时间比较紧凑,参赛辩手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充足的准备,导致有些场次的水平不够,不能看到辩手真正的水平。其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为主持人配备一个话筒,而场地的选择上面,由于所选场地过小,而同学们的热情较高,出现了很多同学没有座位而站着观赛的情况,这是我们部门此次活动中工作上的失误。

总之,不管怎么样,辩论赛是四个人的战斗,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场上的协作。这是需要队员之间在不断地比赛中慢慢培养的。这次活动给同学们枯燥的课余学习生活中带来了一缕活跃的清风,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这次活动极大的锻炼了同学们的自主思考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大多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专业课本知识,而这次的辩论赛,我们化被动为主动,进行自主的分析思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能力。虽然我们这次的赛事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每一次的问题都是为下次的成功做铺垫,我相信下次的辩论赛,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让我懂得了很多:1.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考虑对方想要提问的问题及涉及的观点,才能提前做准备。2.部内与辩论队明确体制,协调好工作,增强沟通,达成共识,从而更有利于辩论队的发展。3.积极的参与到辩论队的各项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共同创新。同时我们坚信,与辩论队共同努力使辩论队的活动开展更顺利!

非常感谢我方队友的配合,感谢王卉老师的指导。

法学111安培清

演讲与口才辩论赛剧本 篇8

主席: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主席,今天我们的论题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还是因为自身素质不高”。其中正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难事因为就业机会少,反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自身素质不高。

主席:现在由我介绍我们的正反方辩手,正方辩手分别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反方辩手分别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现在辩论赛正式开始,由正方一辩开始发言,时间为一分钟。正方一辩: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方认为这和就业机会少有关系,原因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就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原因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主席:时间到,现在由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为一分钟。反方一辩: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正方一辩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以及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那我想问一下正方,如果真的是因为就业渠道不畅和用工制度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呢?再且,正方提到,企业的用工制度不合理导致很多大学生受不了,那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大学生会受不了?这不正是说明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够高,“伯乐”找不到“千里马”并非“伯乐”不会相马,很多时候也是“千里马”自身期望值过高。吉利集团曾把一批名校毕业的员工派往企业生产和销售第一线,一周后一些学生就要求离职,表示自己不该在艰苦地方工作。也曾有一位女大学生在求职现场提出“求职时应聘秘书不甘心”。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千里马‟要跑得远先要学习如何跑。” 罗晓明说,大学教的是学习方法和学到老,四年学习并不表明一个学生就是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

正方二辩:我想问一下反方,你说“伯乐”找不到“千里马”并非“伯乐”不会相马,而是“千里马”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伯乐相马》这个故事是说春秋时候,楚王让伯乐去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市集发现一匹驰骋沙场的骏马被用来拉车,伯乐把这匹骏马买下献给了楚王,楚王不悦,但伯乐解释说这匹马的确是一匹千里马,只是因为照料不当,用来拉车,使其丧失了神彩。这个故事不正告诉了我们,千里马不能遇到伯乐,是因为千里马被埋没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这不印证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社会就业机会少,因为社会就业机会少,导致很多大学生没有被重用,使其色彩被埋没了,伯乐自然也就找不到千里马了。反方二辩:我方认为提高个人素质,学习文化知识是创业的前提必备条件;根据正方二辩的发言,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凡是创业,就有成功失败,成功了可以给社会增加就业机会,那失败了呢?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去创业,具有很大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我想说摆地摊算创业吗?

正方三辩:刚才反方二辩问到摆地摊算不算创业,我方认为创业不分贵贱,所以摆地摊也算是一种创业方式。但是我方想强调一个问题,我们的辩题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还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反方二辩提出的问题,与我们的论题关系不大,我们所说到的就业机会少是指外部给大学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而不是说大学生创业难,从反方二辩的说法看来,现在是把创业难和就业难混淆在一起了。

反方三辩:首先,我想说正方三辩认为摆地摊也是创业,那大家都可以去摆地摊,到时候我们的市容那就可观了。再且,正方三辩理解错我们的意思了。我们所提出的摆地摊算不算创业这个问题,并不是指创业难。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其实就业机会有很多,只是大学生自身对于自我价值过高,认为很多就业岗位都不适合自己,认为自己就应该选择更好的职位,而不是屈于此。大学生自己创业,这也是一个就业机会,那又怎么能说就业机会少呢?这一些其实都是当今大学生为了辩驳自身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借口而已。

主席:现在由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一分钟。正方一辩:反方二辩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去创业,具有很大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反方三辩又说创业也是一种就业机会,那如此说来不就矛盾了吗?既然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创业,那又何来机会而言?如此看来,反方也是支持“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这个论点的。如果说大学生就业难都是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的话,那高等院校大可以把“思想道德与素质”这门课列为专业课进行讲授,注重学生在德方面的教育就可以了,哪还需要教授学生那么多知识呢?

主席:现在由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一分钟。反方一辩:正方在辩论过程中一直认为大学生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才是根本,大学生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取决于大学生自身,而不是社会。面对同样的一份工作,有人会认为这不适合自己,有人认为无所谓,都是一种锻炼。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分歧,那都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他们对于就业的定义不一样就会导致他们以后的就业状况不一样。如此看来,就业机会少还不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导致的吗?

主席:感谢正反方一二三辩手精彩的发言,现在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一分钟,现在由反方先开始。

反方一辩:我想问一下正方辩手,就业机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正方二辩:就业机会少是因为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就业设置了太多的门槛,导致“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现象。反方二辩:按照正方辩手的说法,那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归咎于社会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问题,那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于就业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这个问题向社会延伸,形成就业难的局面。

正方四辩:我想问反方辩手一个问题,按照反方对手的观点,那大学是否应该把“思想道德与素质”作为专业课进行教授? 反方四辩:首先,我方的回答是“不应该”。其次,正方辩手的理解是错误的,我方所说的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并不是上课就可以改变的,还需要大学生本人自身的体会和感悟,这一些都不是说高等院校把“思想道德与素质”作为专业课由专业老师讲授就能改变的。

主席:时间到。现在进行最后的总结陈词,先由正方四辩开始。正方四辩:我仅代表我方进行最后的总结陈词。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就业机会少,对此,总结如下:

一、高校扩招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社会的就业岗位来不及增加;

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导致学生求职的方式减少,大多数人都拥挤在同一个岗位上竞争,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就业岗位;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对大学生限制过多,使得众多的大学生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而反方所提及的自身素质,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即使所有大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社会就业岗位不够,还是会造成就业难这种局面,这就说明了社会因素才是问题的根本,如此证明了我方的观点。主席:现在由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我方观点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自身素质不够。对此总结如下:

一、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对于就业的认识薄弱;

三、学生个人期望过高,同时,大学生对于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也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辩论协会成立致辞 篇9

感谢大家的到来!

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作为辩论协会的首任会长来致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未曾料想到这样的际遇。连同半年前我获得全校“最佳辩手”,都带有太多命运的偶然和巧合。然而此时我内心涌动的情绪,并不是感激命运,虽然我并非无神论者,总对命运的不可知怀有一种敬畏。我真正要感激的,是为辩论协会的创建付出心血的人,是为辩论做出贡献的人——在座的,以及很多今天无法到场甚至已经毕业的人们。组建这样一个全校辩论爱好者的协会,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尝试过,但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得不搁置。直到今天它才姗姗来迟,且依旧步履艰难。但我们充满信心,并愿意为此努力,因为作为一群执着和有热情的人,我们终将走向联合——今天,我们全校这么多的辩论爱好者在此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安徽理工大学辩论协会的成立。今天无疑是我校辩论史上最为值得记录的一天——假如还不存在这部历史的话,那么它就应当从今天写起。

是如此多的人的努力,才促成了我们今天的集会,也使得我有这样一个机会,作为其中的一员,以一个讲述者而不是比赛选手的身份站在这里,谈一谈我对辩论的理解与感悟。

辩论的起源如同人类文明的起源一样,难以确切地考证。可以说,从人类有语言开始,就有了辩论。宽泛地说,这是一种广义的辩论,几乎等同于争论,只要不失之理性依然可以称得上是辩论。最通俗的定义是,辩论就是人们围绕着一个话题,就不同的看法而展开的争论。这在人类的生活中,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只要有人要将自己的想法诉诸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就总也少不了辩论。建立在思维与语言之上的交流,这就是辩论最本原的面貌。几千年来辩论一直存在于人类文明中,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代中国的孟子,庄子,都是著名的辩论家。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断言,善于从事社会活动的人必然是善辩的人。正如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华人高行健所说,“语言乃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而辩论正是对语言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运用。

我这样介绍辩论,并非是有意抬高它。恰恰相反的是,我要将我们总是忽略而且不自觉回避的现实讲出来。辩论固然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千百年来,辩

论从来没有积累出多么丰富的内涵,开拓出多么广阔的研究空间,辩论也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即所谓“辩论学”。这个名词之所以没有成型,正是在于辩论其本身。辩论说到底只是一种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人们借助于语言而展开的思维与观念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辩论的实际作用是观点的交流,而辩论本身则是一种工具和媒介。因而,辩论总是普遍渗透在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形式中,却难以被抽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存在。辩论无法孤立地存在,它的意义总需要建立在其他的文化与生活形式之上。

如此看来,辩论并非是某种具有崇高价值的文化,反倒更像是一种简单的依附品。然而,正是辩论的这种特点才造就了它独特的价值。辩论普遍地存在于人的思维及其表述中,从而成为一种人性的内在力量,尽管通常无法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由于人总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出于政治的、社会的、伦理的、规约的原因,言论及其形式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争辩并不多见于实际的行为,而纯粹的观点上的辩论往往更是难以谈起。这种老成与世故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人在追求物质发展的时候往往要在精神上作出一些让步乃至牺牲。然而,辩论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恰恰因为它普遍而隐晦的存在。人的思维总是多元的,而且常常是发散的,因此只要有思考,出于人的天性与习惯,正反两面乃至多方面的思考总也少不了。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总是在和自己进行辩论。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内在而显得深沉的思辨,它往往不向外延展,进而成为一种针对于他人的语言武器。在这种过程中,辩论体现的,是人对自我思维和感知的探索和丰富。在长久的思考中,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获得了对于外在世界的更多层次的认知。

付诸语言与实际行动的辩论,往往都伴随着利益的诉求。提倡一种纯粹的辩论,使得辩论能在一个公正、公平而且无关利益矛盾的环境下进行,是辩论的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就有了辩论赛。辩论赛作为一种理想的辩论形式,最初开展于高校的大学生中。而当辩论赛被搬上银幕,进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开始尤其凸现出来。从1986年第一届亚洲华语大专辩论赛举办以来,华语电视辩论赛的历史已有近25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它的宗旨是促进华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应用,展现华语的魅力。辩论赛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且随着多年的发展逐步普及。尽管辩论赛与辩论并不等同且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辩论赛依旧为辩论的发展提供的巨大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辩论赛对社会现象如此关注,可探讨的素材如此之多,参赛的辩手的思维又是如此的缜密而敏锐,加之精心设计的赛制,使得辩论赛成为一种颇有价值的活动形式,进而广泛地进入大学校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在这里我也不妨谈论一下辩论与辩论赛的关系。辩论本身是一种思维和语言形式,只是人与人之间观点的碰撞,无关功利;而辩论赛作为一种有胜有负的比赛,自然而然地涉及到利益,哪怕仅仅是获胜的荣誉。辩手站在场上的任务,就是要赢得比赛。尤其当辩论赛也成为各个学校、学院或组织之间争名夺利的战场,更是无法避免功利色彩。这是社会发展之于辩论的一个不算美妙的结果,却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这样说,也并不是认为辩论赛与辩论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驰的。辩论赛那激烈的思维较量、令人陶醉的气氛以及特有的魅力,无疑是对辩论的推广与受关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只有通过功利性的比赛的洗礼,辩手才能逐步提高水平,从而突破原有的层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境界上的高度。

境界,是举凡有素养的人都想追求的东西。就辩论来说,曾有人提出了其三个层次的境界:为辩而辩、为理而辩、为心而辩。在此我仅提出我的看法。“为辩而辩”自不必说,是将辩论作为一个任务或者一种使命,集中体现在辩论赛中,为了打败对手而想方设法。尤其是刚接触辩论的新人,往往将比赛视作一种表现自我的机会,难免陷入一种对胜利的偏执和狂热中。而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老手有时也难免俗,若是为辩而辩,则能做到尽可能地构思、设计与执行,在赛场上形成强大的力量。以追求胜利为出发点,是一种现实的鼓舞,尤其对于新人来说。但是,求胜心和求知欲的往往并不一致,其关系也未必和谐,区别就在于前者容易让人看不到比赛之外的东西。辩手作为辩论赛的主体,固然有其责任在肩头,求胜是一种常态。然而我想,即便如此,辩手也依然有其应当另外承担的东西。这就是另一个层次,“为理而辩”。

“理”,即理念。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对于辩论赛作用的看法,因为几年来我看到不少辩手和辩论爱好者都或多或少地进入一个误区,这就是对其目的的认识往往较为缺乏,甚至并未想过这一问题。正如我前面说的,辩论无法孤立存在,同样辩手也无法孤立存在。我认为辩论赛的目的并不在于两个或两队辩手之间的一教高下,而是在于场下的观众。辩论赛不同于体育比赛,例如篮球赛。后者在进行时,观众的多寡并不明显地影响比赛的质量,精彩总归是精彩。而辩论赛如果缺少了观众,那就无法成为辩论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辩论并非是要让两个或两队辩手在较量中分出胜负,而是借辩手的表现向观众提供某种理念和信息。感动与启发观众是辩手存在的第一理由,而且从来如此。这近乎是一种伦理。一场辩论赛是否成功,其最大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它是否为大众提供了充足而新颖的理念和信息。它以比赛的形式将观众带入某个特定的命题中,提高辩手的指引,使人看到平常并未思考过的东西,使之有所收获,这便是辩论赛的目的所在。辩手的使命不能仅仅是争名夺利,更应当为我们所注意的,则是对于理念的传播。在这个意义上,辩论与演说和写作的相似处便十分明显,即它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传播理念,而辩论不同于这二者的地方则在于它不是一家之言对观众进行灌输,而是以两种理念的对峙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其自主地思考与吸收。需要指出的是,辩论赛的胜负只是辩手的胜负,而非理念的胜负。任何一种理念与观念都自有其价值,其价值与地位,并不取决于传播它的辩手的胜负,世人自有其判断。辩论之超越胜负,正在于此。另一方面,理念的传播也无法离开辩论。不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十四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各种理念总是在不断的辩论中得以传播,也获得了自我的更新与发展。同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的伏尔泰和卢梭,由于理念不同,生前从未停止过争吵,然而他们同样地位这一伟大的思想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死后共同安葬于法国的先贤祠。可以说,只要各自的理念能得以传播,使观众有所感悟,辩手就已经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是独立于比赛之外的。

比“为理而辩”更高一层的,是“为心而辩”,即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辩论,为自己的信念而辩论。这种追求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为理而辩”固然有难度,因为传播一种理念是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与表达的技艺,但其终归是置于辩论赛之中,辩手接到辩论立场时只要认真准备即可。然而“为心而辩”却是在赛场之外,它需要辩手自主地洞察和发现问题,并为之思考,为之辩论。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复杂与深奥,这个世界上需要进行一番思辨与讨论的事情实在太多。而联系到这一点,使我们发现这个境界的辩论者具有一种崇高的品质。此时的辩论,更是为了波涛汹涌的社会潮流中那些脆弱而无助的人或事而辩论,这使得辩论具有一种抗争的意味,例如一些法庭辩论。这里我要

提一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06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爱琴海战役获胜,战后,指挥这次战役的八个将军因为没有将阵亡将士的遗体运回而被陪审法庭处死。苏格拉底作为陪审法庭成员,曾经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取得胜利的将军们辩解。他曾有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我的职责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法律和正义一边,绝不能怕牢狱之灾和死亡的危险而支持你们错误的决定”。尽管最后法庭依旧处死了这八个将军,但这句话所体现的抗争精神却流传千古。

当辩论者不惧权贵,不怕威胁,不回避社会的种种阴暗与邪恶,仍要将脆弱的人们的利益诉诸语言抗争,辩论便走向崇高和伟大。近代以来涌现出来的为民请命的斗士,多半是行动上的革命者,在他们身上不容易看到辩者的气质。但也有这样一些例外,比如马丁·路德·金。他为美国黑人的权益不断奔走、与当权者辩论,即便面临被暗杀的威胁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崇高与伟大并不值得去攀比,在我们所未曾了解的地方也同样存在着如此的精神。许多为信念而辩论的人,比如某些记者、律师,他们从来不为我们所知,但却以辩论来支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超出职业与阶层,直逼人类光辉的人性光芒。而我认为,呼唤这样一种崇高的辩论,更是一种现实的客观需要。前不久在河北大学发生的校园撞车事故,也就是所谓“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官二代肇事者飞扬跋扈,而校方竟然畏惧政治权势的压力,非但不保护在校园中无辜惨死的学生的利益,反而严禁目击事故发生的学生接受警方和记者的询问。于是全校两万学生集体沉默,可谓万马齐喑。事实真相也就迅速地被时间淹没,给破案造成了极大影响。集体的沉默比一桩车祸更让人心寒,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想要抗争哪怕仅仅是语言上的抗争,都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在这里我并非是主张不计后果的抗争,只是想说,不回避公众的疼痛与苦难,将使得辩论避免仅仅是辩论而无法升华,只有当辩论与信念和信仰相关,才能摆脱局限,不再是纯粹的语言上的玩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心而辩”,实际上已非辩论的进行方式,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使人反省自我,并非是问“作为一个辩者我该如何辩论”,而是“作为一个辩者我该如何活着”。是辩论为人而存在,而非人为辩论而存在。

然而,辩论的境界是难以越级突破的。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说教没有多大的作用,即便我的水平确确实实比听者高。因为事实上只有达到了某种境界或者层次的时候,人的视野才能开阔到足以看到并理解更高的层次。因此我所见过的辩手,基本都是要到大三大四才达到水平的高峰,无论一开始接触辩论时多么有锋芒,终究要在漫长的时间里确认自己的为之,这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你只能从基本功开始学起,一步步向上攀升。过来人的教导和提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你的效率,让你少走些弯路,而突破自我却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随着时间和阅历的积累,人在成长,对于辩论的掌握与理解也同样在成长。它融入我们的思维与精神,使我们即便脱离语言上的交锋也依旧能在所作所为中体现它的力量。无论在座各位是否在比赛中辩论或者在生活中辩论,只要能长久地保持辩论的思考,就总能从中获得进步。因而学习辩论,不只是对表达和交流技巧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人格的培养。是辩论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而明朗,让我们在固执己见的时候,还能发现与我们相对的观念与意见竟是如此的富有内涵,自成一说;是辩论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坚韧而独立,让我们得以不断地以自我的思考来指引我们,而不会轻易地被一种看似理性而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观念所误导甚至奴役;是辩论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容而大度,让我们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不至于走向自我封闭,让我们在思维碰撞中能同与我们相左的观念握手言和,共同进步;是辩论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高尚,在我们的存在方式中以其普遍的体现,诠释着人性的光明面,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这便是我所认识的辩论。就我个人而言,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自有命运的偶然,但更离不开的是我长久的思考和努力,以及我众多的朋友和队友——许多都是在座的——给我的支持和教益。在此我就不一一致谢,因为这将是一个很长的名单。一个人终究要走向成熟,对我来说,辩论则是期间一个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也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而从事辩论的三年多时间里,辩论深深融入我所经历的悲欢、得失,在这青春里留下印记。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得我有充足的思考,来关注我的人生轨迹。

各位来宾,各位会员,朋友们,我感谢你们今天的到来,感谢你们对辩论作出的贡献,我感谢你们给予我这个机会,在这里发出这一番经历时间冲刷而成的尚且值得一听的言论,更欣喜于你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对辩论这样一种常常不为人重视的事物还抱有兴趣与热情。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辩论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集会的意义。

上一篇:学校志愿者活动方案公益活动方案下一篇:考试心得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