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各级领导班子储备合格的接替人选,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单位推荐、组织确定是后备干部产生的主要方式,已逐渐不符合干部工作扩大民主这一基本导向,不利于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6-8月,我们紧紧围绕乡镇换届和县乡机构改革两大主题,认真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结合仙居实际,积极探索后备干部选拔新机制,实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这个做法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明显实效。

一、传统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备干部工作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直来,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后备干部工作机制,使大批县管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各级领导班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工作成效是比较好的,但调查发现,后备干部工作相对滞后于其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选来源上的单一性。民主推荐时,推荐人选往往局限于机关单位热点岗位上的个别正职,习惯于在领导身边选,在机关单位选,选人上重资历轻表现,重热点岗位轻普通职位,重行政干部轻一般职工。由于选人视野的局限性,搞“矮个里拔将军”,一方面,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如去年我县某中学就有一名普通教师通过公开选拔被杭州一家重点中学录用为校级领导。另一方面,当个别职位出现空缺时,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

2、操作方式上的封闭性。传统的后备干部人选产生方式比较封闭,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和审定几个主要环节的透明度不高,如单位推荐党委定、组织考察背靠背、审定人选“暗箱”操作以及后备干部名单不公开等,直接影响着后备干部工作水平的提高。1997年至2000年,我县组织县管后备干部民主推荐4次,推荐各类优秀干部1700多人次,但从参与民主推荐的干部群众的广泛性和确定人选上的公开性上看,没有走出“暗箱”操作的怪圈。

3、培养模式上的滞后性。对不同类型的后备干部的定向培养力度不够,党务干部、经济干部、行政干部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同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单一,以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为主,但能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的后备干部却屈指可数。据统计,1997年以来,全县共有250多人被选送到省委党校培训,培训覆盖率不到三分之二。

4、管理方式上的静态性。目前后备干部管理是由组织部门和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共同负责,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管理为主。近年来,我们在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方面虽然也建立了诸如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等有关制度,但仍存在重选拔、轻管理现象,组织部门在后备干部人选确定后,除每年在领导干部考核中对后备干部进行“点到”式了解外,其他过问的甚少,难以准确把握后备干部动态变化。有人认为县管后备干部属“宝座”型,只要职务不提,年龄不超,错误不犯,年年都是后备干部,缺乏竞争的压力。由此,一方面导致少数年轻后备干部忽视自身素质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另一方面,在册后备干部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出现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

5、选与用上的分离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备用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造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结合不紧,个别人选产生未能完全坚持从后备干部中产生,没有真正引起各级领导对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从仙居实际看,备用结合率约9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后备干部的备用结合率。

二、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当前后备干部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双推双考”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对原后备干部推倒重来,实行“零起点”竞争公开选拔县管后备干部。具体工作中做到:

1、明确条件,规范程序。按照有利于大范围发现和遴选人才,我们规定参加公开选拔对象的资格条件是:职务要求各乡镇和县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的股级干部,以及县属学校、医院的中层干部,乡镇中心校、单设初中以及重点骨干企业的正副职;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文化程度要求大专以上(妇女、非党条件可适当放宽)。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程序是:①推荐报名,由各单位发动符合报考条件对象参加选拔,采取分类报名、统一考试方式。即分乡镇、党群、政法、综合、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科教文卫七个类别进行报名。②资格审查。着重从职务、年龄、学历、工龄等要求进行审查,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审查结果。③笔试。在市委组织部领导参与监督下,组织命题组到有关院校请熟悉选拔业务的专家出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公共知识为主,卷面总分140分,主要测试应试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博度。④考核。调用2000《干部测评汇总系统信息库》中的乡镇干部、一般干部以及机关部门中层干部民主测评结果的同时,对参加笔试对象全部进行考核,充分征求报考者所在单位意见,详细掌握参考人员有无违法违纪情况和2000考核结果。考核充分体现其职务、考核结果及原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后备干部,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对报考者进行好、中、差等级分类排队,二是设置职务加分,即对正股级干部加10分,副股级干部加5分,一般干部不加分。在此基础上,按考试70%、考核测评30%择优确定出面试对象。⑤面试。在择优确定面试对象中,按上级规定比例把女干部、非党干部单列出来进行确定,不设统一分数线。组织了120位乡镇部门领导当面试评委,采取口试方式,分组进行面试,以主观发挥题为主,主要了解和测试应试者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看是否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和潜能大小。面试设候试室和试场,考生抽签确定面试序号,候试室考生按序号逐个由工作人员带入试场面试。为保证面试成绩的客观公正,设计出《不同评价要素素质高、低者评分对照表》,统一评价标准及参考答案,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打“√”。⑥人选审定和公示。以面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笔试、考核情况,经部长会议讨论并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择优确定后备干部人选向全社会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2、严格把关,公开公正。在公开选拔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推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同时对每一阶段都进行跟踪报道,并分单位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符合报考条件的人选积极参加,为这项工作推行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程序公开。对报考资格条件、资格审查结果、参加面试对象以及初步人选确定等都作出公开,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开范围,提高选拔工作透明度。报名时制订出报考细则,资格审查后向不符合条件对象说明理由,公布参加面试对象准考证号,初定人选提交常委会讨论后向全社会公示,未入围对象允许查阅笔试、考核、面试成绩。三是严格组织纪律。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面广量大,仅面试就有372人参加,每个环节的组织纪律都十分重要。我们对公开选拔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笔试、面试试题由部长一人单线联系,同时在笔试、面试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部署演练,严格按规程操作,特别是笔试、面试阶段的组织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周到。笔试监考人员分考场由部长在考务会议上当场宣布,考生和监考人员通讯工具一律上缴,面试评委分考场在开考前十分钟宣布,且上、下午调换考场,每个试场都安排一名纪委同志参加监督打分,候试室考生和面试评委一律停止使用通讯工具,评委评分时相互间不得交流评价情况,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名,并由评委组长审核签署意见后统一汇总。由于各个环节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从而保证公开选拔工作公开性和公正性。四是公示调查。对公示有问题反应者进行调查核实,对查证属实但不影响任用的,将调查结果纳入《后备干部监督信息库》,留档备查;对问题经查证,性质严重的,取消资格。公示期间,收到群众各类举报中,涉及后备干部17人,共23条意见。

3、完善制度,巩固成果。为了巩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成果,我们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好深化提高工作:一是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培养进行总结规划,有计划地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选派50名左右后备干部到党校进行系统理论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百名后备干部当村官”活动。同时抽调部分后备干部到县信访局、县长热线受理中心和艰苦复杂环境锻炼,让他们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和理论测试,两年统一进行分开选拔,实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确保老后备干部出口有渠道、新后备干部进口有途径。同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责任人制度、工作评议制度、谈话提醒制度等,严格加强管理。此外,建立完善《后备干部管理信息库》,对后备干部基本情况、考察材料以及信访反映等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后备干部使用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完善备用结合制度。把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起来,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定今后提拔人选必须在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使其形成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

三、初步成效

“零起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推行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认可,从实施情况看,成效也是显著的。

1、提高了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零起点”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将原来各单位推荐的300多名后备干部推倒重来,重新确定选拔条件,打破身份、编制界限,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竞争,彻底改变传统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推荐范围狭窄、民主程度不够、透明度不高的做法。同时对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结果都通过新闻媒体向群众公开,使干部群众不仅知悉整个工作的全过程,而且还了解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细节,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大大地提高了后备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

2、拓宽了选人视野,进一步优化了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面向全社会招贤纳才,不仅在党政机关中选,而且在经济部门、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去挑选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从而大大拓宽了识才选才渠道,使一大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陌生面孔”能脱颖而出,真正收到了“选拔一批,储备一批,发现一批”的效果。这次公开选拔,有157名富有潜质的年轻干部新进入后备干部队伍,淘汰了200多名原在册后备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比例明显提高,文化趋向“高学历化”。经公开选拔产生的306名县管后备干部,其中大专以上文化294人,占96.1%;妇女67人,占21.9%;非党51人,占16.7%。

3、增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笔试、考核测评和面试等环节的层层挑选,对后备干部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平时不注重学习的干部就过不了关,从而促使干部系统地学习理论,掌握现代领导必备的知识和本领。公开选拔期间,县城各家书店有关公开选拔书籍被报考者抢购一空,大大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强化了干部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加快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设置了资格审查、笔试、考核、面试、公示等五个关,每道关口都是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测,过不了关就要被淘汰。如资格审查淘汰了91人,笔试考核淘汰了362人,面试淘汰了66人,经过“德、能、勤、绩”的全面测试和检验,产生出了306名后备干部,同时县委又作出今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规定,使干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强,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竞争态势,确立了一种“有为才有位”的知识化、专业化干部导向。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既改变了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又拓宽了公开选拔制度的应用范围,为以后进一步推行和深化公开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

四、几点思考

我们专门以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的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但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是一项新的探索,需要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此我们提出几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完善这项工作。

1、必须坚持提拔使用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用人原则。中组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强调提拔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中挑选,这是开展后备干部工作的重要前提。但现实干部工作中备用脱节的现象却一定程度存在,这与有些地方对后备干部工作欠重视,后备干部名单长期不调整有直接关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之后,将产生明确的后备干部名单,公开选拔的方式也使这支队伍备受社会关注。如后备干部选出来,而今后使用干部又脱离后备干部,随意从其他人选中选择,那将严重丧失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公正性和吸引力,也将降低用人部门的威信。因此,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首先必须强调要从后备干部中选拔使用人才,这是前提条件。

2、必须明确后备干部的产生方式。传统的后备干部一般通过单位推荐再由组织确定的方式产生,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操作简单,人选确定比较灵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扩大了用人视野,但组织工作量大而繁琐,选出的后备干部一经决定,不易调整。并且,公开选拔存在周期问题,即间隔多少时间举行一次公开选拔。在不搞公开选拔的时候能否利用组织确定方式产生后备干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组织就不能再直接确定后备干部。否则,将降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公平竞争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公开选拔的实践证明,考试考出来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高分低能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并容易使一部分实际工作能力强而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考试的人才不能入围。我们认为,应采取公开选拔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具体做法:一是规定公开选拔周期。可每三年选一次,每次选拔都实行零起点竞争,即对原后备干部一律推倒重来。二是周期内实行滚动管理。结合干部考察和考核,对后备队伍进行跟踪了解,每年合理淘汰部分表现较差的后备干部,并根据民主推荐情况及时补充新鲜人才,保持后备队伍的生机活动。

3、必须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相衔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自开展以来,对打破干部任免单一的委任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开选拔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一是公开选拔使一批非后备干部过关入围,出现备用脱节,使一些人甚至认为后备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公开选拔在人选素质上把关比较薄弱,淘汰机制不尽合理,出现一些人选高分低能现象。三是公开选拔工作量大,并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规定,今后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从公开选拔中产生,如沿用旧的选拔模式则根本无法实行。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并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结合进行,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不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那样“选上来就上阵”,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锻炼时期,不断提高其素质。同时,也使备用脱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一是程序上的衔接。既应先选拔后备干部,再选拔领导干部,而不是同步进行。二是对象上的衔接。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应以后备干部为基础。由组织上从这些后备干部中,按有关职位条件和适当比例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择优。三是考试形式上的衔接。鉴于后备干部产生时已经进行了笔试,因此,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以面试为宜。

4、必须进一步规范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程序。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主要在三个环节上要求进一步探索完善。一是考试环节。公开选拔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考试,考试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选的质量。从这些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和我县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考试最好分类进行选拔,这种分类选拔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入围人选,防止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考不过党政干部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体现门类要求,为今后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培养方向提供方便。同时,还应建立我市市级题库,保证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防止由于“村村冒烟”所造成的无序状况,建议今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最好能由市里统一组织进行。二是考核环节。由于笔试入围人选一般较多,对他们的平时表现组织掌握较少,在较短时间内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考核,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建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做法和成效

兖矿集团公司积极推进选人用人制度的创新, 在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扩大群众参与、推进程序规范与方法手段创新、严格保密和信息公开等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形成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良性机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公司选任干部的重要补充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重视程度“高”,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公司高度重视公开招聘工作, 成立领导小组, 专题研究部署竞聘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竞聘过程中,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指挥、亲临考场看望鼓励考生、亲自担任面试主考官, 同时积极聘请上级主管领导参加评委会, 充分展示了求贤若渴的精神。公司各单位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 广大管理人员积极响应, 热情参与, 踊跃报名, 公开选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竞聘方式“优”, 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竞聘按照“一推、双考、四步骤、五公开”的方式进行。“一推”即单位、部门推荐;“双考”即理论笔试和面试答辩;“四步骤”即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答辩、组织考察;“五公开”即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人选公开、结果公开。竞聘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组织, 严格推进, 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破除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旧观念, 克服了说情、跑关系等不正之风, 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三是亮点举措“多”, 提升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严谨命题。充分体现竞聘岗位特点, 本着“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科学设置综合题和专业题, 面试设置竞聘演讲、指定提问、自由追问3个环节, 在全面考察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考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本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避免“高分低能”, 提高了公选质量。

公平运作。笔试阅卷时, 试卷主观题由2人先后阅卷, 独立打分,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 增强了客观性;面试前, 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评委, 增强了公正性;答辩时, 由公司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主任评委, 外聘评委和招聘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评委并主持面试答辩, 增强了针对性;评分时, 加大主任评委和副主任评委的评分权重, 分数不在去掉最高分、最低分之列, 增强了实践性;笔试、面试成绩都以最快速度, 以信封密封后书面通知本人, 保护隐私, 彰显了人性化。

阳光操作。扩大公开范围, 把“群众需要知道的”和“需要群众知道的”信息及时通过三大媒体充分公开;扩大民主程度, 组织民主代表10人对每位应聘者的面试答辩情况进行旁听、评议和打分, 分数占总成绩的10%;扩大监督渠道, 纪委、工会和新闻媒体派人全程参与监督, 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 提升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同时, 也使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在公众“评头论足”中得到完善, 使职工群众对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是选人视野“广”, 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公开竞聘从“伯乐相马”走向了“赛场选马”, 改变了“封闭式选人、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 实现了选拔一批, 考察一批, 发现一批, 储备一批的开放式、广视野选人。应试者准备充分, 表现良好, 给领导和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开选拔的干部均为大学以上学历、高级技术职称, 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五是职工反响“大”, 激发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公开竞聘对全公司广大干部的思想产生了极大触动, 带动了干部思想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 增强了干部的压力感和危机意识, 由被动、消极等待提拔, 转变为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向组织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 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问题和不足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干部选拔的一种新兴方式,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得到了广泛好评, 但也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 有一个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干部认识上还存有“偏差性”。有的认为公开选拔只是走形式, 人员已经内定, 报名也是陪榜, 不想参加;有的担心单位领导认为自己不安心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敢参加;有的信心不足, 怕考差了丢面子, 考不上没面子, 不能参加等等。充分暴露了个别单位在鼓励支持优秀人才参与竞争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 宣传发动不广泛, 工作措施不得力, 致使“岗位靠竞争”、“有为才有位”等竞争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二是条件资格设定上还存有“片面性”。调查摸底不够细致, 个别岗位报名条件考虑不够周到, 导致有的岗位报名人数不足;过于强调年龄、学历等资格条件, 导致部分有一定经验和政绩的后备干部被拒之门外;过分强调“年轻”化, 导致个别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 由于阅历不广、实际工作经验不足, 所担负的工作受到影响;个别岗位上没能做到“人岗相宜”, 出现了领导岗位要求与录取干部自身条件、性格特点不相符的现象。

三是方式方法亟待实现“科学化”。由于笔试、面试只能较直观地测试应试者的理论、文化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但对统揽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等难以全面了解和把握, “笔试一支笔, 面试一张嘴”的矛盾还有待于解决。考察干部的方式比较传统, 缺乏量化评价标准, 致使民主测评中, 清一色优秀票, 个别谈话时, 多赞誉, 少不足, 客观评价不够, 很难准确掌握每个考察对象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公开选拔工作亟待形成“机制化”。虽然我们在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统一考试、组织考察、纪律监督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但缺乏对成功做法和经验的进一步总结;缺乏对如何确定公选方式、方法、时机、周期的进一步思考;缺乏对如何采取公选与其他干部选任方式配合使用的进一步研究;缺乏对公开选拔干部最基本的跟踪管理, 因而亟待形成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对策和建议

及时总结研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尽快使公开选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是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 大力营造公开选拔的舆论氛围

一要加大公选的宣传力度。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 组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不断扩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覆盖面, 使公开选拔成为干部选任的重要途径。二要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 教育鼓励干部端正思想认识、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积极参与竞争。要让干部明确参与公选既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测试, 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途径, 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从而增强干部参与公选的勇气和信心。三要把公开选拔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竞聘中成绩优秀的落选者及时纳入后备干部, 加强培养并量才使用, 达到“一次选拔成果, 多次开发利用”的效果。

(二) 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

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套, 相互支撑才能有条不紊进行。当前, 要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力度, 逐步形成“12345”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以“一个方针”为指导。“一个方针”即“四化”方针, 指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这是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革命化是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要求, 不讲革命化, 就会迷失方向;年轻化是保持干部队伍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要求, 不讲年轻化, 干部队伍就会暮气沉沉、一潭死水;知识化、专业化是对干部知识水平、综合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的要求, 不讲知识化、专业化, 工作绩效就难以提高。这四个方面既是对干部个体的要求, 也是对干部队伍的整体要求, 对于推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从组织上保证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两个原则”作标准。用科学的方法选准用好干部贵在坚持以“两个原则”作标准。一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德”放在第一位, 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 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 要坚决调整下来。强调以德为先的同时, 也不能放松对才的要求。二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 大力选拔那些群众拥护和赞成的干部;选拔那些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选拔那些勇于创新、敢有作为、大刀阔斧干事业的干部。

以“三个结合”上规范。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 要坚持和贯彻好党管干部原则, 就要求企业党组织、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要各自找准定位, 依法履行职责, 共同促进干部人事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确保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以“四个注重”促完善。通过“相赛结合, 人尽其才, 合理配置, 精心挖掘”四个注重, 促进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工作力度, 努力搭建公平竞争平台, 积极营造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环境;要重视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搭配好班子, 把各类优秀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要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 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 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 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 精心挖掘各方面优秀人才, 并合理使用。

将“五个标准”落实处。只有切实将“品行优、学历高、能力强、资历深、口碑好”的优秀人才选出来, 才能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 推动建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

(三) 扎实推进群众有序参与

一要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坚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原则,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 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闻发布制度, 掌握舆论主动权, 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二要充分听取和尊重职工群众的意愿。要探索推行民意调查、民情搜集和民意问询等制度, 及时掌握干部在职工群众中的表现。要切实尊重职工群众的意见, 对于群众反映好、民主推荐票集中的干部, 要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择优使用。三要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科学设置测评指标, 量化评价标准, 加大重要指标的权重, 建立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完善测评的方式方法, 通过随机采集信息、集中听取民意、调查问卷、网络投票、设立专门信箱等方式进行。要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 不断加强公开选拔干部的管理

一要加强岗前培训, 帮助其尽快进入角色。特别要加强对公选干部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培训。二要坚持试用期制度。对选用的干部实行一年试用期, 期满后重点考核其对试任职务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不称职的, 免去试任职务, 另行安排工作。三要加强跟踪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帮助干部发现和克服不足, 加大奖惩力度, 让那些踏实肯干、业绩突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肯定和鼓励;让那些作风轻浮、投机钻营、群众不满意的人受到批评和处分。当前,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的氛围。

摘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进行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队伍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兖矿集团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为例, 分析现有做法和成效, 剖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对国有企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实践证明,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构建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引领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得到了群众认可。

一、实践经验

(一)谨慎动议,合理选配

组织部门对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进行定期分析,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对急需岗位进行梳理,形成干部情况报告,报公司党委参考。党委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求,选准重点,确定需要进行公开选拔的岗位。

(二)严谨程序,掌控重点

组织部门依据干部选拔制度、文件要求,编制严谨的干部选拔方案。从竞聘小组、竞聘监督小组成立,到下发通知、公布方案、时间安排、竞聘程序等工作细节,以及工作标准、工作要求进行仔细规划,把所有的环节、所有的节点尽量涵盖。重点掌控评分标准、方法及民主推荐程序。

(三)全面考察,客观评价

客观公正地考察干部是防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关键,是党委决策干部人选的重要参考。选择素质高、党性强、做人正、态度平的干部作为考察组成员,尽量避免主观化、片面化。考察干部要多方面,既要看政治品德,又要看情操道德;既要看到工作业绩,更要看重思想品质;既要看到平时能力,又要看到发展潜力;既要看到执行能力,又要看到创新能力;既要看关键时刻表现,又要注重日常表现;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考察干部要多渠道,既要找人谈话,又要实地考察;既要听取干部评价,又要听取职工评价;既要查看平常资料,又要查看档案资料,这样组织部门对考察对象在德、能、勤、绩、廉方面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按规操作,接受监督

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地有效运行,重在按照制度、规定、既定方案刚性操作,把工作过程放在阳光下。组织部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制度、敬畏群众。对党委汇报要全面、客观、公正,包括工作方案、民主推荐结果、考察结果等;公示材料要具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详细工作经历、原任职务、拟聘任职务等。拟聘任人员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前要征求纪检监察部门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对选拔任用工作要全程跟进,能力测评、民主推荐等重点程序都要参与。

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思考

(一)干部考核机制要配套

不但要把好的干部选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选出来的干部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只有对干部定期进行科学考核,才能有效激活干部队伍。目前我们对干部考核的评定标准主要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是一个定性的标准。在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时,也会掺杂很多个人主观因素在内,参评人员秉承好人主义,被测评人员也会为了当好人,工作缩手缩脚,怕得罪人。完善的考核机制一要定量考核,合理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得分标准。二要把握好分数权重,要把握好德、能、勤、绩、廉分数权重;把握好上级领导、同级干部、党员群众评分权重;把握好完成年度经营指标与平时工作表现权重。三要有效运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与诫勉谈话挂钩,与任免挂钩。

(二)要合理运用选拔方式

目前,公开选拔干部方式有公开竞聘、组织选拔、竞争上岗。虽然公开竞聘方式范围较广,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于实干精神较强、不善言语表达者不太适宜,也可能出现高分低能者;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试、管理情景模拟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竞岗演说及答辩等能力测试环节侧重点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评分结果;三是参聘人员长期在野外,部分竞聘考评组人员对其认识可能不太深刻。组织选拔和竞争上岗较适宜于实际操作,但是在一些重要环节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漏洞。

干部选拔方式的合理运用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根据生产经营情况、选拔岗位情况、参聘人员情况、现有干部队伍状况等进行合理运用。在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的前提下,既要把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造力强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又不让工作能力强、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人吃亏。

(三)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针对各种选拔方式存在的不足,组织考察存在的缺陷,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队伍尤显重要。从后备干部的推荐、考察、确定,到培养教育、考核鉴定、动态调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把后备干部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基地。后备干部队伍的建立,一是加大了对优秀人员的培养力度,二是激发了优秀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有利于组织部门对优秀人员进行客观评价。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本站导航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新用户注册

| 汇款方式 | 汇款确认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首页 | 公共科目题 | 专业科目题 | 基础知识 | 面试题库 | 竞岗演说 | 时事政治 | 案例分析 | 公选辅导 | 公文写作 | 人机对话 | 最新真题 | 试题下载 | 免费试题 | 在线测验 |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公选考试网>>网站首页(中国公选考试网)是根据中组部制定的考试大纲精心设计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学习内容,并得到各地市中选考试中心的支持,汇集了大量历年来全国各地公选试题、模拟试题等各种资料及教材、视频、语音资料,以及公选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等,是公选考试的好助手。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新用户注册忘记密码?

汇款方式 | 汇款确认

热点试题 更多>>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开选拔副科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 2009副科竞争上岗试题(笔试+面试)2009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笔试试卷及参 2009年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共科 2009公开选拔副县级职位党政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副科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 2009省直事业单位后备干部竞争上岗考 2009公推公选省直事业单位后备干部考

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公共科目笔试辅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

社会热点 【辽宁公选考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宁夏公选考试】提升开发水平实现跨

【陕西公选考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

【云南公选考试】白恩培:加快建设桥

【河南公选考试】十二五,河南机遇何

【河南公选考试】河南谋划“中原崛起

【福建公选考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

【福建公选考试】抢抓机遇 福建发展

【福建公选考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天津公选考试】落实人才会议精神

【天津公选考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宁夏公选考试】优先地位 基础地位 【江西公选考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

现在所在位置 >> 公选免费试题

2009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于:中国公选拔考试网

本次考试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共100道题,每道题1分,满分为l00分。答题时间为3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请你从每道题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答案代号字母上划圆圈。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其性质来说是 A.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 B.以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补资本主义的课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政府的计划或其他手段进行配置 B.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D.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A.个人业主制企业B.合伙制企业

C.合作制企业D.公司(法人)制企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 A.优胜劣汰的市场竟争原则

B.按劳动量大小进行分配的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 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承包经营B.租赁经营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股份制经营

答案:1.C 2.C 3.D 4.D 5.C 6.我国地产市场的土地转让是指

A.土地所有权的转让B.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C.土地占有权的转让D.土地收益权的转让 7.我国现行分税制把税种分为 A.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B.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 C.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D.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8.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基础是 A.资金市场B.证券市场 C.外汇市场D.期货市场 9. 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有 A.国有资产分级所有

B.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 C.国有资产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经营 D.国有资产分散由各级政府经营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B.唯心与唯物的关系问题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6.B 7.B 8.A 9.B 10.D 1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加强党对思想理论战线的领导 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C.克服保守思想

D.对事物及其规律有正确的反映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与统一的观点B.分析与综合的观点 C.联系与发展的观点D.运动与静止的观点

13.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人们活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与社会分不开

B.社会由人组成,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C.人同社会服从同一规律

D.社会同自然无关而同人有关

14.衡量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管理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能

15.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军队B.政党C.政权D.思想

答案:11.D 12.C 13.B 14.C 15.C 1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当是 A.改革第一、发展第二、稳定第三

B.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

C.发展以改革为条件,稳定以发展为基础,改革以稳定为目标 D.改革在先、发展在后、稳定居中 17.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符合 A.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D.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8.我国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特征是贯彻 A.集权制B.分权制

C.民主集中制D.“议”“行”分立制

19.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行政组织的根本属性是 A.政治性B.服务性C.权威性 D.法制性 20.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 A.计划委员会主任B.政府办公厅主任 C.街道办事处主任D.居民委员会主任

答案:16.B 17.C 18.C 19.B 20.D 21.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 B.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 C.国家公务员的一切行为 D.国家公务员的民事诉讼行为

22.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中,有一方必须是 A.国家立法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 C 国家检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

23.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 A.出主意,用干部B.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C.制定规范D.保证任务完成

24.领导者把决策权力交给下级,对下级的工作不闻不问。这种领导方式称作

A.民主型领导方式B.参与型领导方式 C.放任型领导方式D.自决型领导方式 25.领导能力的评价依据是 A.自我鉴定B.群众意见 C.上级看法D.客观效果

答案:21.A 22.B 23.A 24.C 25.D 26.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修养中,摆在第一位的是 A.决断魄力B.创新精神 C.科学素养D.民主作风

27.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 A.《周礼》B.《秦律》 C.《唐六典》D.《明清会典》 28.我国民事、经济仲裁实行

A.一次裁决终局B.二次裁决终局 C.三次裁决终局D.又裁又审终局 29.下列情况属行政处罚的是

A.罚金B.拘留C.通报批评D.撤职 30.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答案:26.B 27.C 28.A 29.B 30.B 31.在我国,确认发明专利权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由 A.基层人民法院管辖B.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高级人民法院管辖D.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32.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菜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了伤。某己的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D.紧急避险

3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向应缴单位征得超标准排污费应当用于 A.上缴国库B.市政建设 C.防治污染D.赔偿损失 34.代表企业法人的厂长叫 A.法定代表 B.法人代表 C.法定代表人D.法人

3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A.指导、帮助和监督B.鼓励、指导和帮助 C.引导、监督和管理D.指导、限制和监督

参考答案:31.B 32.D 33.B 34.C 35.C 36.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一类是 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 37.我国已颁布劳动法,它属于 A.行政法B.社会法 C.民法和商法D.经济法

38.目前国际上统一用来度量一国或某一地区整体能力的指标是 A. 国民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综合国力D.科技实力

39.60年代出现的“绿色革命”,其含义是 A.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产量 B.抓好育苗,培育新品种 C.改造沙漠,营造人工牧场 D.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

40.我省近年运用试管香蕉技术来推广优良香蕉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 C.酶工程D.发酵工程

答案:36C 37B 38C 39D 40B 41.我国制定的旨在使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计划是 A.“火炬” 计划B.“星火” 计划 C.“863”计划D.“信息”计划

42.电能是用途最广的能源之一,它属于 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D.不可再生能源

43.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比较严格和更加完全的意义上,是从

A.林则徐开始的B.洪秀全开始的 C.孙中山开始的D.五四运动开始的 44.火烧圆明园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法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45.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统治时间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是

A. 瞿秋白B.李立三C.张国焘D.陈绍禹(王明)

答案:41A 42B 43C 44.B 45D 46.苏联卫国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保卫战B.列宁格勒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库尔茨克战役

47.1997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讲话中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

A.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不动摇 B.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

C.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D.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 4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九五”期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 A. 转变政府职能 B. 抑制通货膨胀 C. 深化企业改革 D.发展农村经济

答案:46C 47D 48B

二、多项选择题

每道题有5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其中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答案代号字母上划圆圈。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51.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市场规则包括 A.市场进入规则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供给规则D.市场交易规则 E.市场需求规则

5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A.产权清晰B.国家经营C.权责明确 D.政企分开E.管理科学

53.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A.产品成本B.供给商品的价格

C.相关商品的价格D.商品的预期价格 E.政府的税收政策

54.从广义上说,社会保障的内容有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D.社会供给 E.社会优抚

55.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条件是 A.可以改变的B.可以创造的 C.可以认识的D.可以利用的 E. 可以分为客观的与主观的

答案:51ABD 52ACDE 53ABCDE 54ABCDE 55ABCDE 56.马克思一生有两大重要贡献是

A.创立了自然辩证法B.发现了唯物史观 C.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D.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E.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

57.在下列成语中包含因果关系的有 A.名师出高徒B.东方不亮西方亮 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8.下列行为中,属于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有 A.核发居民身份证

B.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 C.接受专利申请 D.调整存、贷款利率

E.安排职工“双休日”的活动

59.依法治省、依法治国中的“法” 是指 A.国家宪法B.国家基本法律 C.地方性法规D.行政法规 E.行政规章

60.我国的领导制度中,属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 A.办公会议制度B.检查汇报制度

C.集体学习制度D.民主生活制度 E. 报告请示制度

答案:56BD 57ACDE 58ACD 59ABCDE 60ACD 61.在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有

A.政党组织B.国家机关C.人民团体 D.群众组织E.公民个人

6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E.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6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B.法律是由国家认可的 C.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E.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64.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依法成立 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有挂靠单位或主管部门 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E.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5.我国航天技术在以下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A.卫星回收技术B.多级火箭分离技术 C.载人航天技术D.一箭多星技术 E.通讯卫星制造技术

答案:61ABCDE 62AB 63ABDE 64ABDE 65ABDE 66.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前沿是指 A.航天航空技术B.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C.生物技术D.新材料技术 E.新能源技术

67.在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子B.孔子C.老子D.孟子E.荀子 68.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A.创办近代工业B.改革官制 C.兴办银行D.创办近代海军 E.创办一批新式学校

6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C.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

D.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E.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

70.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于部必须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应该做到

A.自重B.自省C.自管 D.自觉 E.自励

答案:66BCD 67 BDE 68 ADE 69ABD 70ABCE

三、判断题

请你判断下列问题的正确与错误。你如果判断为正确,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符号“V”上划圆圈;如果判断为错误,在相应题号的符号“X”上划圆圈。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72.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共生性。

73.银行信贷属于间接融资。

74.土地是国家的资源,不能进人市场。

7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76.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77.应当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78.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中,可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7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80.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表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81.电子计算机(电脑)出现的哲学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观点c 82.行政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这种管理具有社会性而没有阶级性。

83.行政制裁措施在同一事件中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使用。84.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无权向下级政府下命令,作指示。

85.领导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86.行政处罚是行政执法的最基本方式。

87.民主集中制是科学领导制度中的一项根本制度。8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民主的基本形式。

89.预算经过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认真执行。90.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91.在我国,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个人,其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9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凡是在我国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

93.计算机中的数值运算是采用十进制的。

94.自然资源丰富与否不是一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95.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人工培育众多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生命现象。

96.人类社会发展的顺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社会发展都必然经历这5个阶段。

97.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9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99.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军费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共同承担。

100.1995年12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

(答案:正确的有:71,73,75,76,77,79,81,83,85,87,88,90,91,94,95,97,98,100。其余皆错。

【打印本页】【点击关闭】

上一篇文章:09年公开选拔考试专项突破: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要点详解10 下一篇文章:2009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标准模拟试卷06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本站导航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新用户注册 | 汇款方式 | 汇款确定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客服电话:0516---82966228 / 83667047 290503292 394862812 gxldksw@163.com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任意转载,违者必究.中国公选考试网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今年5-7月,全县公开选拔了300名科级后备干部。7-8月份,结合选拔结果,对公选综合成绩排名靠前、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程度高的47名干部予以提拔使用,使后备干部的选拔和科级干部的选用真正实现了“阳光”操作,成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胆选贤任能,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改“领导点将”为“比武选将”的一次成功实践,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勤学上进、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地巩固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一、初步成效

1、提高了选人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四权”。在整个公选过程中,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施方案、知识测试成绩、选拔结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电视宣传、张贴公告、下发文件、书面反馈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了后备干部选拔条件公开,选拔结果群众公认,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存在的推荐范围狭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后备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

2、拓宽了选人视野,进一步优化了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这次公开选拔科级后备干部不仅面向党政群机关,而且面向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使符合报名条件的干部都能公开竞争,变“闭门相马”为“开门赛马”,使一大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陌生面孔”脱颖而出。经过公开选拔,全县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趋于年轻化,整体学历进一步提高,女干部、党外干部比例明显改善。全县经公开选拔产生的300名后备干部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54.33%;大专以上文化的占92.67%;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占13%。

3、增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开选拔对后备干部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干部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同时,通过每三年重新考试调整,建立了后备干部队伍优胜汰劣、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始终充满活力。

4、激发了干部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开拓创新、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公开选拔规定要把知识测试与民主推荐、党委推荐、组织考察有机结合起来,不搞一考定终身,考试以后,还要经过民主推荐、党委把关、组织考察和组织决定等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公平竞争机制引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了干部工作由封闭向公开的转化,有效规范了干部任用中的推荐提名权,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了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随意性,从而使干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强,“有为才能有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进一步确立,全县干部想事谋事、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二、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深入宣传动员。把公选科级后备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成立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责任,抽调精干人力,为公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确保参选对象的广泛性,在深入宣传动员,积极创造参选良好氛围的同时,明确要求凡符合条件的党政群机关单位的干部,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报名参加公开选拔考试。由于组织、宣传工作到位,全县参加公开选拔的人数达到823人,占到了符合报考条件干部总数的97.3 %。

2、制定方案,规范选拔程序。公选领导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方案,将公开选拔工作具体分为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知识测试、民主推荐、组织推荐、组织考察、研究确定、管理使用八个步骤。在具体实施中,每个环节又分别制订实施细则,明确具体要求,做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精心安排,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结合全县干部队伍现状,把参选人员按正、副科级两个层次和乡镇、县直党政群、事业单位三个类别,分类确定入围人员比例,规定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占一定比例,提高了后备干部选拔的科学性。

3、明确条件,严格资格审查。在对参选人员从报名的基本条件和资格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大范围发现和遴选人才的原则,对近三年年度考核中有一个优秀等次或近三年受到县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干部,事业单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放宽报考年龄和学历条件,拓宽了选人范围。在资格审查时,采取单位党组织审查、公选办复查、公选领导小组审核的方式,严把关口,有109名同志因放宽了报考条件得以参考,有45名同志因不符合报考条件被取消报考资格。

4、严肃纪律,周密组织考试。先后制定了笔试规程、监考人员守则、考场规则等制度和办法,对笔试命题、监考、阅卷实行封闭运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并邀请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全程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在考试题型上,着重考察干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活题”比重,把测试的导向定位在靠基本功底、综合能力的竞争上,靠实践锻炼、经验积累的竞争上。

5、注重公认,民主推荐考察。公选办抽调干部,分类别、分行业对考试入围人员采用差额推荐的办法,组织民主推荐,明确规定推荐名额不超过考试入围人数的2/3,推荐票达不到1/3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对人数较少单位入选的人员,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集中按系统进行二次推荐,尽可能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提高后备干部推荐人选的群众公认度。民主推荐结束后,各乡镇、各单位依据知识测试成绩、民主推荐情况、干部现实表现和班子结构 要求,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后备人选分别不能超过1/3的比例,集体研究表决,以正式文件上报组织推荐意见。在此基础上,组成考察组采取个别谈话、查阅档案、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逐人做出评价,形成考察情况报告、个人考察材料,提高了选拔结果的准确性。

6、层层把关,严格审定人选。公选办按照知识测试成绩占40%、民主推荐结果占30%、组织推荐结果占20%、考察结果占10%的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分报考类别、层次将参选干部排出名次,并按公选方案确定的选拔比例,提出后备干部初步人选,经公选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函征求纪律监察部门的意见,最后提请县委常委会审定。对审定后的后备干部通过电视、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列为科级后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以书面形式向乡镇、单位进行反馈,并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经审定,全县公选后备干部共300名,其中:按报考级别分为正科后备干部100人,副科后备干部200人;按报考类别分为党政群类后备干部135人,事业类后备干部90人,乡镇类后备干部75人。

7、备用结合,严格管理使用。对进入后备人才库的干部,在县委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宏观管理,各级党组织分级负责,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每三年集中考试调整一次。县委组织部和单位党组织制定了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加强管理和监督。县委规定,今后提拔使用干部,除特殊岗位外,一般从后备干部中选拔,本单位后备干部中没有合适人选的,从全县各类别后备干部中择优交流使用;补充县直党政群机关缺编工作人员时,结合岗位要求,直接从后备干部符合条件的人选当中考察选调。公选工作结束后,根据公选成绩和考察情况,经县委常委会研究,从后备干部队伍中择优新提拔任职副科干部31人,正科干部16人,平级交流重用26人,并先后从乡镇、县直单位选调11人到党政综合部门工作,使后备人才库真 正成为干部选拔的主渠道,做到备用结合,备而有用。

三、几点启示

1、必须统一思想,明确认识,为选拔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和政治保证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也还存在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不能积极鼓励支持干部报名参与公开选拔;个别干部主观认识不够,怕考不好丢面子,或认为是走过场等错误认识。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公选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努力使更多的干部群众投身和支持这一改革,推动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继续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选拔工作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要尽可能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坚持用一把尺子去检验、衡量和挑选,使所有竞争者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平等地享有参与选拔和被选拔的权力,保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实现能者上、优者上。只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才能克服以往选拔后备干部中存在的神秘化、封闭化等问题,走出 “了解的不合适,合适的难找到”的窘境,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形成人才涌现、群贤毕集的局面,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必须坚持党管干部与走群众路线相统一,实现选拔工作中组织要求和群众意愿的有机结合。在选拔过程上,既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部门具体组织,同时,又要充分发扬民主,注重群众公认,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置于群众严格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组织的要求与群众意愿得到充分交换和沟通、互相补充和矫正,使选上来的后备干部,既符合组织要求,又使群众满意,保证选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4,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保证选拔工作的科 学化。大量发现人才和准确识别人才,是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不断提高选拔工作的科学化程度,既要坚持从质的方面作定性的考核评价,侧重了解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组织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廉政勤政及主要优缺点等全面情况;又要注重从量的方面作科学检测,对干部的理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等必备素质进行考试检验。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对一个干部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和判别,确保选拔工作的科学性。

5、必须规范操作程序、合理设置标准,提高选拔工作的质量。公选后备干部工作量大面广,程序的制定和每一轮入围标准的设置十分重要。结合本县实践,在程序的制定上,坚持笔试、民主推荐、组织推荐、组织考察等环节,才能全面掌握报考者的素养水平和群众的意愿,确保正确地选人用人。在入围标准的设置上,报考资格应在明确学历、工龄、任职年限等量化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干部考核、奖励情况,适度放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参与竞争;笔试环节上,积分比例应不能超过40%,淘汰率应适当降低,以防止一些日常工作繁忙,在单位内起骨干作用的同志,与一些平时工作相对空闲的同志相比,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理论积累较少,而过早被淘汰的现象;民主推荐环节上,积分比例和淘汰率应适当提高,以确保选拔结果得到群众的公认;组织推荐环节上,近期使用人选应不能超过1/3,以确保后备干部的质量。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6

近几年海林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总结以往历次以公开比选的方式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与实践加大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特别是在2011年通过面向社会、基层一线公开选拔30周岁以下团市委书记、28周岁以下乡镇优秀年轻副镇长工作,激活了选任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力助推了海林市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

2011年加大力度面向社会、基层一线公开选拔30周岁以下团市委书记、乡镇28周岁以下优秀年轻副镇长工作的实践证明,通过搭建竞争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比武打擂”的平台,完善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与程序,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吸引集聚了优秀人才,激发了广大干部的进取精神,真正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根本上遏制了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和地域、部门界限,为优秀年轻干部向组织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一大批有真才实学、但苦于无关系、缺门路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领导干部队伍,有效解决了“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同时又防止了那些不思进取、素质平庸的干部进入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使组织上在更大范围内广泛推荐和挑选优秀人才。进一步满足了上级关于乡镇换届领导班子配备的年龄结构要求,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夯实了工作基础。

二、工作推进措施

1、在操作过程中体现重视度。今年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讨论公选方案,对重点环节的工作提出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公选领导小组成员承担了组织、协调方面的具体任务,实地踏查笔试、面试考场,现场办公,对一些关键、细节问题亲自过问,亲自安排;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全力投入,密切配合,为公选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公选面试环节,市委书记等常委们亲临考场担任评委,从市域外邀请有关专家担任主持评委,为市委选好人、用好人严格把关,充分体现了市委不拘一格选人的气魄和求贤若渴的决心。

2、在制度设计上突出科学性。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重点突出一个“竞”字。参选人员比的是阅历、竞的是能力、挖的是潜力、展的是实力,层层角逐、环环筛选、竞争比较、择优选择。从最初公告到最后任职近20个工作环节中,在资历评价、笔试、面试(结构化面试、角色模拟面试)和组织考察4个关键环节上科学设定权重,量化标准分值,各环节均百分起评,按相应权重折算并与前一环节分值累加,取综合成绩靠前者进入下一环节。市委在公选过程中负责定规则、定标准、定程序,科学设定权重、严格制定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之后,分值作为确定每一环节胜出人选的唯一标准。量化标准使公选从素质定性转变为量化分值,各个工作环节实现最大限度的同质对接并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保证了竞争择优和人职匹配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在进入公选笔试至常委会票决确定人选四个环节,采用了差额性选拔干部、“一差到底”的方式,确保最终胜任人选的高素质。

3、在运行程序上突出规范性。为确保公开选拔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程序上坚持了以下三点:一是科学设计工作程序。在制定工作方案中,经过认真总结、深入调研,最后研究确定了组织报名、资格审查、资历评价、笔试、实地调研、面试、组织考察、常委会票决等主要工作程序。二是完善细化工作流程。在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先后制定了公开选拔工作具体日程安排,各阶段、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方案,以及确定各阶段入闱人选的标准、报名咨询及工作进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有关问题等,并按程序提请研究审定后遵照执行。三是严格操作工作规程。每一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重点把好“四关”:人员关。抽调政治素质好、原则性强、作风正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从事公选工作,建立起了过硬的工作人员队伍。试题关。笔试选用省级题库试题并结合公选职位特点修订完善;面试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专家命制,最大限度消除人为干扰,保证试题权威性。回避关。涉及回避的工作人员一律回避,笔试评卷人员、面试专业评委均从外市聘请,面试期间考生与外界完全隔离封闭。监督关。笔试、面试全程由纪检部门进行专门监督,部队战士监考,全程实施录像监控,确保公选每一环节公开、公平、公正。

4、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提高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注重能力导向,做细职位分析,确保公选干部能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改进考试方法,在考试内容上突出测试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笔试突出岗位特点,注重按岗命题,把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体现到考试内容之中;面试采用即兴演讲、现场解答专家提问、安排解决现实问题,以及进行必要的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测试和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此外,在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副镇长职位时,我们还探索实行了对这些职位的“打包”招考,先不确定具体职位,只明确任职方向,最后根据个人德才表现和考察情况,安排到合适岗位,有效克服了“单纯以分取人”的弊端。另一方面,在题型设置上坚持以案例分析、申论等主观题为主,笔试环节,主观题多达66%;实地调研、面试则全部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主观题。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副镇长面试环节比照以往在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角色模拟面试环节,面试方式采取“模拟副镇长施政演讲”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方式进行。应试者在前期到海林镇调研的基础上,拟定自己是新任海林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总结调研成果,发表施政演讲。演讲结束后,在不指定领导的情况下,围绕给定问题展开无领导小组讨论,以此真实考察出了公选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

5、在参与主体上突出广泛性。我们公开选拔工作的亮点之一,就是采取“大评委制”。大评委团的评委来源尽量吸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人员,包括市级领导、专家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评委由领导评委、专家评委二部分组成,人数多达10余人。与此同时,为了使评委的广泛性最终能够体现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还对评分方法作了改进和完善,细化了决策判断能力、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等8个方面的“优、良、中、差”4个档次的评分标准,保证了评分结果的客观准确。“大评委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杜绝了“人情分”、“感情分”,避开了相同经历、相同类型、相同视野的评委的局限性,缩小了评价误差,提高了考试结果的公正性。在公选年轻副镇长面试环节的现场答辩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市委领导高度重视,首次市10位常委全部担任评委考官,聘请牡市委党校郭晓华教授担任主持评委,使整个评审工作更加专业、完善。

6、在考核评价上突出真实性。为解决“考分失真”和“高分低能”问题,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办法运用到公选考察工作中,拓展考察范围,实行延伸考察,从8小时以内扩展到8小时以外,从“工作圈”扩展到“社交圈”和“生活圈”,从干部现任职单位延伸到原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严把公选最后一道关口。考核评价工作中,充分引入量化评价机制,合理设定考核评价的指标内容,科学确定考察对象个人情况、群众评价、考察组评价等各项指标的权重,细化各项指标的具体评分办法。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分析比较,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科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考察结束后,加强综合分析的研判,把分数与能力、票数与实绩、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避免简单地以考试分数和推荐票数取人,让作风实、实绩优的出得来。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践的情况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或不足,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1、公选的方法还不够完善规范。一是公选的资格条件限定不规范。在规定报名人员的资格条件时,把年龄、学历、职级、任职年限、身份作为参加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的硬性资格条件,致使不少干部因超龄或学历不够等而被拒之公选大门之外,影响了一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公选报考职位限定在本区域内,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这样不利于更大范围选拔更优秀的人才。二是参加公选的对象不规范。为扩大参加公选的队伍,追求“轰动效应”,有时强行规定或者组织出面动员,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干部必须全部参加,这样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报考职位上,一些不是“热门”的职位,加上受报考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报考的人数刚好等于或者略为多于规定人数的情况,就存在着“矮子里面拔大个”的问题,难以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公选目的。三是认识上有偏差。少数干部认为公开选拔的职位“僧多粥少”,担心“落榜”和心理承受不了;有的认为机关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担心自己参加竞争会被当成“伸手要官”或“抢位子”;有的干部认为自己现在的岗位还可以,担心竞争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四是考试失准。在考试环节上,目前题库建设相对滞后,缺少权威性的命题机构,在命题过程中,人员临时抽,资料临时找,试题临时出,因而难使命题的质量达到与公选所需要的应有水准。在面试环节上,为便于保密,面试考官都是临时抽调,缺乏充分的准备,考官素质参差不齐,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宽严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权威性。五是考察不够准确。通过笔试、面试入闱被确定为考察的人选,在考察组进行考察时,其单位的领导、同事、群众大都抱着“能入闱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单位的幸事”的“好人”心理,因此,考察时听到的基本上是好话、赞歌,致使考察人员难以了解到真实、准确、全面的情况,大大削弱了考察工作的实际效果。

2、个别干部能力不适应,跟踪问效机制不够健全。通过公选,一批年轻优秀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从个别领导干部成长经历看,虽然他们原来都是本单位、本系统的中层干部、业务骨干,他们工作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但走上领导岗位后,一些弱点逐渐显露出来。一是领导经验相对不足。大多干部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没有经过领导岗位的锻炼,缺乏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和组织领导工作的实践锻炼,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进入角色慢,干着急没办法,不知道怎样抓工作;有的作风不实,工作飘浮,不会联系群众;还有的虚荣心强、清高自傲,不注意自身形象,一定程度上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二是学习意识淡化。个别新提拔干部因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工作压力较大,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具体的工作当中,学习时间安排较少,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还有的个别干部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了领导岗位,觉得大功告成,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三是跟踪问效机制不健全。通过公选将高素质人才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状态,能力和业绩缺少相应的考核考评和跟踪问效机制,致使个别干部在工作中过于注重年度目标考核项目,对工作缺乏整体考虑和相应措施。

3、公选的成本较高。公选程序多且严密,投入的人、财、物力大,从公布公选消息至研究任用,至少需要1个月时间,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导致工作效率不高,长期坚持,大面积推行,则精力和财力吃不消。

四、工作对策和建议

针对公开公选领导干部暴露出的不足和问题,做为干部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好地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意义,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1、完善公选方法,提升公选工作科学化。一是合理确定公选的资格条件和职位。根据公选职位层次和实际需要,适当放宽公选对象的年龄、学历、职级、任职年限、身份等,不搞年龄、学历等“一刀切”,在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前提下,加大公选中干部参与的广度。合理设置公选职位,每次公选的职位不宜定得太多,事先作一些调查预测后再确定,从而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目的。二是提高考试质量,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在考试命题上,提取上级题库的同时,加大试题的针对性,改善试题结构,针对岗位需要和目前干部的现状,按照“考用一致”的原则,重点测试干部应知应会的内容,加重对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方面的试题比重,了解考生具备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在笔试、面试完成以后,增加实景案例分析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门的课题调研,以检验应试者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三是加强对笔试阅卷人员和面试评委的培训教育。聘请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遵守纪律,并有相应的评判工作经验人员做为笔试阅卷人员和面试评委,全面加强培训管理;实行面试评委资格制度,评委的资格应通过考试和考核来确认,为今后公选考试储备一支考官队伍。对阅卷人员和面试评委实行回避制度,采取异地交叉的方式抽调组织笔试阅卷人员和面试评委,防止打“人情分”、“关系分”、公选不公的现象发生。四是严格把好组织考察关。努力改进考察方法,拓宽考察渠道,扩大考察范围,在考察方法上引入量化分析、绩效考评、“反向测评”等创新手段,防止出现“高分低能”、能优德劣和投机取巧者侥幸被选上的情况。扩大谈话对象层面,了解考察对象工作、学习、生活全貌,既考察其工作圈的表现,又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进行述职评议,让群众为考察对象打分,在民主测评前,可让考察对象就岗位职责、工作成绩与存在不足等方面向参与民主评议的群众述职,让群众对其综合表现和述职报告的真实性分别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自我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和掌握群众对考察对象的信任度。

2、强化培养锻炼,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强化对公选干部的跟踪培养,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加强培养和监督,切实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培养锻炼,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单位领导要在业务上多指导、多帮助,扶上马送一程,促使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在一年的试用期内,组织部门每半年应对公开选拔干部考核一次、谈话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派公选干部到重要部门、重点项目建设挂职锻炼,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快速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配套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考评管理和跟踪问效机制,充分利用“平衡记分卡”先进管理工具,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为每名干部制定个人目标管理责任卡,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跟踪问效,全面客观地培养锻炼干部,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二是加强理论教育,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公选干部终身学习理念,充分利用集中培训、集体学习、网上在线教学等各种学习形式,为公选干部开阔思路和眼界提供平台,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各级领导应定期检查干部学习笔记,审阅干部学习心得,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积极意义

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使一部分人才从“盲区”进入组织视野。近几年, 各地实行公开选拔, 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一些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组织上才开始对其熟悉了解, 走上领导干部岗位, 甚至成长为高级干部。

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各地开展公开选拔干部工作, 一般都设定学历、年龄、资历要求和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前置条件。有效促进了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良性循环, 领导干部队伍学历、年龄结构等进一步改善, 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具体操作中, 还可以根据班子结构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设定报考条件, 可有效缓解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激发广大干部的进取精神。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成功的经验就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经严格的选拔程度, 有利于按照我们党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标准, 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严密的程度、严格的纪律, 把干部选准用好。通过公开选拔, 不仅能发现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 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凭知识、凭能力、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 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激发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

有利于坚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开选拔的显著特征就是公开性,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拟选职位、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方式方法, 并广泛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竞争, 最后公布选拔结果。同时, 具备同等条件和资格的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加公开选拔考试, 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界限, 突破了人员身份和工作性质和界限, 突破了论资排辈的陈旧的观念, 重能力而不凭资历,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与依法办事原则。公开选拔的制度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公开选拔面向社会进行, 这是公开选拔方式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公开选拔在党委领导下进行, 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由党委讨论决定任命, 贯彻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基本制度, 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公开选拔方式有利于坚持和贯彻依法办事的原则。《干部任用条例》既规定了公开选拔的条件和资格及适用范围, 又规定了公开选拔必须遵循的程序。公开选拔要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条件和资格, 严格按照公开选拔的程序办事, 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 执行标准不走样, 履行程序不变通, 遵守纪律不放松。

二、存在问题

岗位报名冷热不均。多数人愿意报考管人、管钱等实权部门或者直接选择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部门, 而对一些专业性较强、考试难度较大或社会影响力不太大的部门兴趣较弱, 有些因报名人数不符合开考条件而作废。

资格条件限定问题。在资格条件的设计上, 过于强调低年龄和高学历, 缩小了选拔范围, 使一部分有一定经验和政绩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后备干部被划在圈外, 影响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对公选岗位因人而设, 甚至量身定做, 致使大多数干部往往被挡在“门槛”以外。

考试程序还不够规范。目前考试题库建设相对滞后, 命题滞后于当前形势, 往往导致考题针对性不强, 难易程度不一。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命题方面, 由于职位设置千差万别, 要在短期内由非专业人员制定高质量的试题很困难, 其质量普遍反映不高。面试中有的评委缺乏基本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 在定性核分上有时难免流于表面。事实上, 公开选拔考试科学化水平越高对应试者德才素质的测试就越全面和准确, 也就越有利于坚持和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考察方法有待改进。一般被确定为考察对象但不是后备干部、过去未进入组织部门视野的新人会占到相当比例, 组织部门对他们不熟悉、不了解。要做到选准、选好人, 一方面取决于考察组的考察质量, 是否真正严格按规定进行考察, 考察的程序方式有待于规范;另外, 受局部利益驱动, 多数地方和部门对入围干部都会极力推荐, 这既有荣誉之争, 也有缓解干部职数压力之意。有些单位对本单位不好安排的人、甚至素质不高的干部, 都会尽量文过饰非, 送客出门。

提名环节不规范。有的地方在确定考察人选后, 首先由主要领导审阅提名。在目前体制下, 进入考察圈的干部一旦被主要领导提名, 就意味着被选定, 其他副职不便于或者不能充分发表意见, 民主不够。

“唯考是选”的观念。《条例》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时代精神, 但在实际工作中, 长期以来建立起的一整套干部培养、考察、选拔机制仍是行之有效的, 选的踏实, 用的放心, 绝大多数干部是称职的、胜任的。所以, 在组织部门视线内长期考察 (如建立后备干部队伍, 设立人才库等) 仍是选拔干部的主渠道, 不能一考就灵, 唯考是用。否则就会诱发应试者在考核中的投机心理, 产生“考试专业户”现象, 导致少数人只专注复习考试而不思工作, 甚至是实绩平庸、群众反映差的人, 反而以高分排挤忠实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

公选成本过高。组织一次公选, 投入的人、财、物力一般都比较大, 公开选拔程序多且严密, 工作效率偏低, 从公布公选消息至研究任用, 至少需要1个多月, 需要投入很大人力和精力。

一哄而上倾向。公选干部固然是一种好的形式, 但各地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 你实行科级竞争上岗, 我进行处级公开选拔, 你选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 我公选30岁左右年轻干部, 一轰而上, 互相攀比, 有的职位明明没有空缺也赶时髦、追热点, 好像不实行公开选拔就没有进行干部制度改革, 把公选作为干部使用唯一渠道。

三、对策措施

规范公开程序。按照《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要制定出操作较强、详尽的实施办法, 从报考条件、笔试、面试、考察、任用、公示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具体规定。特别是报名审核环节要严格, 防止出现进入考察任用程序后再出现反复。

细化公选形式。在报名人数较多情况下, 为提高效率一般采取逐轮淘汰法, 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人员可以适当再增加, 从而拓宽选拔面。在岗位报名人数不多的情况下, 一般可以将笔试、面试成绩按照适当的比例计入总分, 确定组织考察的对象, 并严格实行全委会投票表决程序, 有效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情况的出现。

加大试题的针对性。试题要针对岗位需要和目前干部的现状, 按照“考用一致”的原则, 加强考试的检验功能。在命题思路上, 应以考能力为主, 重视对工作能力和潜在素质的测定。同时还可以在笔试、面试完成以后, 增加实景案例分析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门的课题调研, 以检验应试者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同时, 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型”面试评委队伍, 要量化考察结果: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 细化考察内容, 量化打分。

严格科学地组织考察。具体操作中, 要将被考察对象单位的测评分值和考核组的打分以合理的权重计入总分。考察中既要注重干部的革命化、又要兼顾专业化;既要看到干部的现实表现, 又要对长远发展有一定的预见。一是注重思想政治的考察。要在考察中重点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现实表现, 鼓励年轻干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为政治上比较成熟的干部创造机会。二是注重工作实绩的考察。要设置合理的加分因素, 适当设置加分因素, 鼓励干部积极进取, 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业绩。三是注重潜在能力、培养价值的考察。在对现阶段履行岗位的能力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特别要加强对发展潜力的考察, 对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进行全面分析, 努力做到好中选优。

扩大公选效果。经过笔试、面试进入考察范围的人员, 普遍能力水平相对较高, 素质较好, 除被任用和个别经考察不符合条件的人员, 其余的都列入后备干部人选或人才库, 既为干部队伍增强后备力量, 又扩大公选的成效。

降低公选成本。统筹规划, 合理设计, 尽量有足够多的空缺岗位需要考录时开始运行, 一般应有10人以上。要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可以组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公开选拔, 集中进行笔试、面试, 并联合组成评委进行面试。这种形式可有效地降低公选成本。

总之, 提高对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程度, 规范公选的操作程序, 分析研究公选干部工作的得失, 总结经验教训, 推动公选干部的健康发展, 进而推动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002.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9.

[3]河南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创新用人机制的成功实践 (新华网2008.12.24) .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定的选项所对应的字母(A、B、C、或D)填在括号内(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公有制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努力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2、宪法规定,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的规律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

B.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共存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5、党的十四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方向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

C.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改组国有企业

D.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6、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是指()。

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B.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

C.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在政府机关中从事党务社团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

D.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7、我国《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确认为()。

A.是一种与物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B.是一种与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C.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D.是特殊的一种民事权利

8、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A.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量刑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依法量刑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

C.依法量型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9、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主题是()。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

B.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C.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D.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

10、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

A.提高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B.拓展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持久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

C.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D.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平的国际市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你选定的选项所对应的字母(A、B、C或D)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意义是()。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国方略,它的重大意义体现为()。

A.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D.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

A.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

4、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原则是()。

A.非歧视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B.公平贸易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D.市场准入原则和贸易自由化原则

5、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

A.巩固一产、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B.以潜力产品为切入,以"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

C.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促进多种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

D.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辨析题:判断下列命题或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3、政协委员必须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以利于统一认识,增进共同政治基础上的团结合作。

4、上下级人民政协之间有领导与被领导、指示与接受指示、报告与接受报告的关系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提出提案有哪些形式?

2、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1:2001年12月,中纪委、监察部对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案件做了严肃处理。李真,1962年出生,先后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副主任,省国税局副局长、局长。然而在短短几年内,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接受贿赂868万余元,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接受贵重物品等,共计折合人民币1051.09万元。一个不到40岁的正厅级领导干部,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案例2:某地张某,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该地某局正处级局长。上任之后,张某一心想把工作干好,每天都把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早上要开例会,安排一天的工作,然后批阅文件、接待来访、处理纠纷;中午要应酬各方面的宾客;下午要到基层调研、检查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晚上又要忙于应酬;深夜了还要做一天的工作总结,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和会议发言材料。如此几个月下来,他个人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支撑;副职们对他这种事无巨细的做法也甚为不满,认为他这是大权独揽,独断专行;职工们认为他不胜任领导职务,能力有限。久而久之,不仅工作成效低微,而且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增大。为此,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案例3:某地年仅36岁的副处级领导干部李某与年约45岁的副处级干部王某共同竞争同一正处级职务。李某与王某相比优势突出,不仅学历高于王某,而且工作业绩、群众口碑都强于王某,中选的呼声也最高。但由于工作需要和组织上的其他考虑,决定选任王某担任正处级领导职务,李某另做安排。组织上的这一决定,对一直仕途坦荡的李某来说,无疑是迎头痛击,他由此而心态失衡,情绪变得暴躁,认为这一切都是王某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上处处和王某做对,甚至搞一些小动作。上级领导了解情况后,认为李某还不够成熟,需要再锻炼,于是调任李某到基层艰苦的环境担任副处级职务,对此,李某认为是组织和他有意过不去,又无能为力,于是心灰意冷,无心工作,思想空虚,寻找寄托,无意之中,接受了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由一名年青有为、前途远大的党的领导干部堕落成一名法轮功的邪教徒,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政治生命。

问题: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综合分析,在各种风险挑战下,做为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领导素质。

六、作文:(30分)

江泽民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始终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与全体人民的奋斗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这也是它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人民政协只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把自身的工作融入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之中,才能不断以新的光荣业绩走向未来。"

请根据江泽民同志这段讲话的精神,和中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政协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自命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议论文体裁;(2)字数不少于600字

处级领导干部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A2、C3、A4、B5、A

6、D7、C8、D9、B10、C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D2、ABCD3、ABC4、ABD5、BCD

三、辨析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错误。(1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只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1分)。

2、错误。(1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和运行总体(1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主要在于范畴序列不同,出现的时间不同、范围的大小不同、存在的条件不同,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2分)。二者也有联系,没有商品经济,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伴随物(1分)。

3、错误。(1分)

政协章程规定,政协要组织和推动委员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2分),而不是强迫的或命令的进行学习(2分)。

4、错误。(1分)

上下级政协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分)。上下级政协之间有指示和接受指示、报告和接受报告的关系(2分)。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答:(1)政协委员可以个人或者联名方式提出提案(1分)。

(2)政协全体委员会议期间可以小组或者联组名义提出提案(1分)

(3)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可以本党派、团体名义提出提案(1分)

(4)政协专门委员会可以本委员会名义提出提案(2分)

2、答政治协商(1分)、民主监督(2分)、参政议政(2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政治思想素质(4分):(1)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2)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实事求是精神。(3)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

道德情操素质(2分):(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2)端庄正派,良好的工作作风。(3)民主谦逊,优秀的思想品质。(4)谦让容人的豁达胸襟。(5)严于律己的自我批评精神。

文化专业素质(1分):(1)扎实的文化基础。(2)精通的专业知识。(3)比较广博的知识面。(4)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

组织能力素质(4分):(1)统筹全局的思考能力。(2)多谋兼听的探讨能力。(3)权衡利弊的决断能力。(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筹划能力。(5)调兵遣将,使用干部的能力。(6)平等待人,公道处事的协调能力。(7)接受反馈,适时反映的应变能力(8)交流思想,沟通关系的表达能力。

心理素质(4分):(1)成熟的心理态度。(2)敏锐的认识能力。(3)卓越的思维能力。(4)坚韧不拔的意志。(5)健全崇高的人格。

联系实际(5分)

六、作文:(30分)

评分标准:

(1)观点正确,立意高,能够结合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以及加入WTO以后政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21世纪政协工作的新发展,以及对做好本职工作有设想,有打算。为一类卷,得分25-30分。

(2)观点正确,论述清楚,逻辑性强,不脱离题目。为二类卷,得分为20-25分。

上一篇:【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8专题:党的建设下一篇:班干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