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篇1

论文题目 从“三农”问题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院系金山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系

年级专业2010级动物医学

姓名厉冬彬

学号100605058

指导教师

成绩

从“三农”问题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工作,对于顺利实现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路线方针。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十二五”规划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并且,国务院还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三、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及市场制约大。

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按照上级相关政策,量身定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目标,确立一个具有衡量标准、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以明确的标准来导向与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新农村建设指标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公共产品公益化、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建立剩余劳动力流动市场、普及农民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

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和财政支出格局,把国家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自身投资投劳,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首先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要从村屯的建设水准着眼,村屯建设状况依赖于村屯领导班子,也依赖于村民。要把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得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政治性和方向性的历史任务,要把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的策略,这是我国农村工作不断进步的传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群众路线。服务农民、造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以动员和组织全体农民的觉悟和奉献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的途径。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创业人才。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人才培养,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人才。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经转移就业人员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发挥高等院校和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作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开发实用课程,强化创业孵化功能,打造立足本地创业和经营的“老板”队伍,推动全民创业扎实开展。

选准切入点。一般说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可以考虑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其他公共事业建设。例如,有的地区提出从“四改、五通、六建”入手。“四改”:即进行改路、改水、改厕、改电。“五通”,即实现通电信、通有线广播、通有线电视、通信息网络、通路灯。“六建”,即建新民居、建污水处理设施、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超市、建文化活动站、建农民培训设施。也有的以创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示范村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中国政府网,2010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篇2

但是, 从全国趋势来看,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不平衡, 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化发展的落差太大, 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现有农村文化建设不平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的文化素质, 而这种文化素质, 取决于农村的文化生活, 各地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对农村的延伸。本文就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贯彻和落实并举, 规划和措施并重

早在2005年, 国家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以及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也已经非常完善, 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国家和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真正使农村文化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做到“五纳入”, 即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

二、继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规划, 保证资金投入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我市近年来推出的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 福州共争取省、市资金2353万元援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现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7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民文化活动的一块阵地, 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中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崭新平台。对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要继续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的推进力度, 每年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 不断解决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三、有计划地解决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的问题

过去, 在农村普遍存在“三难”问题, 即为“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 如今, 随着农家书的建立, 农村电影播放频率的增加, 城市三下乡文化的推进, “三难”问题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已基本解决, 可是, 随着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与需求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是现今全国绝大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 建议以县 (市) 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的基础上, 以乡 (镇) 文化站 (中心) 为基础, 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农民健身舞、棋牌室、健身房、阅览多功能厅、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民间老人会、祠堂文化为补充, 以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 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 要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县、乡文化机构的作用

健全各项农村文化活动的机构,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 以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为目的, 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同时, 发掘农村文化人才, 做好农村协管员的培训, 发挥其带头作用, 抓好农村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同时, 有计划、有选择地, 推出地方特色的农村文艺、民间文艺、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

首先, 要解决各县 (市) 文化馆、各乡 (镇) 文化站 (中心) 文化干部人员编制紧缺、“不务正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 有的县 (市) 还建议将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体制改为由县 (市) 文化部门垂直管理。

其次, 组织市、县文艺团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把普法教育、传播法治文化、杜绝六合彩等教育内容融入歌舞、小品、相声、曲艺等艺术形式, 同时, 扶持地方民营剧团的组建和发展。

笫三, 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活动, 通过培训、比赛等文化方式,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成立一支农村文化艺术团, 通过培训, 排练, 逐步使之形成一支具有农村艺术创作、表演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农村文艺队伍、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 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同时, 政府要保证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骨干培训及演出设备、音响服装等经费的落实, 每年有针对性的安排专项经费, 抓好农村各项文化工作。

(二) 要确保“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一项利国惠民工程,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市县一级图书馆要派出专业人员到农村做好农家书及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导工作, 让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 要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

建国几十年的历史说明, 长年活跃于乡村、海岛的县级专业剧团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 改变目前大部分县剧团濒临崩溃的局面, 使每个县 (市) 的县级专业剧团得以健康发展, 确保县剧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四) 要尽快形成福州市农村电影放映网络

近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为启动农村电影市场已做了不少工作, 调查表明农民群众对电影、尤其是科教片是非常欢迎的, 为了推进农村电影发行事业, 解决好县级电影队当前面临的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 切实解决诸如放映设备、片租、供片渠道、收费等问题, 认真解决好“2131”工程电影放映设备不足, 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 影片库存老化, 知识面、信息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问题, 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五)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发展农村文化相结合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开发旅游资源, 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 但是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业缺乏纵深发展的依托, 是不能持久的。各地的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 发展旅游业应在充分显示山美水美的基础上, 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艺术特色, 注入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 下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互相配合, 共同研究, 采取措施, 在开发建设旅游事业过程中, 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拨出专款, 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六) 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 养护长效机制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36-02

1 引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与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仅给农民的出行提供的便捷,还大力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公路在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却仍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特别是养护管理滞后的问题,致使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严重脱节,阻碍了农村公路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养护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完善農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维护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实现农村客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农村公路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

农村公路是指通往乡镇、行政村的公路,作为县域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发展速度和层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我国的农村范围非常大,农村公路建设分布广、数量多。然而,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相比具有路网基础薄弱、路面等级较低等劣势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等特点。此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大气降雨往往极易进入路面,严重时还进入了路基工作区,这大大降低公路的承载能力,路面易于出现各种难以处理的病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的投资,2011年中央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全社会农村公路投资1901.6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9.03万公里。五年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1978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车购税用于农村公路建设1 623亿元,约占车购税交通专项资金总量的34.3%,中央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投入355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3.7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98%,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9.39%。

2.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资金投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具有建设里程长,覆盖面积广,投资金额高等特点,以及长期处于失养状态,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偏低

由于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农田、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土地使用方面的限制,很多农村公路基本都是在以往存在的土路或者是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故在建设方案和技术指标的选择方面都难以满足基本公路建设规范的标准,大部分道路为三、四级公路,村通工程路面设计宽度仅为3.5m,通行能力较差、行车安全隐患较多、升级改建任务较重。此外,农村公路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不到位,有少数项目在设计标准与施工标准上存在“缩水”现象,违反操作流程,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缺乏保障

随着国家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政策的取消,乡村两级失去了原本乡村道路的财力和能力,对农民义务工依赖程度较高的农村公益事业直接受到很大影响。在建设方面,少数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降低公路等级或缩减了工程造价,严重影响了工程实际需求和建设目标质量。在养护方面,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也导致了农村公路往往处于失养状态。由于建养资金缺乏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

(3)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是政府,参与管养的机构有交通部门、公路管理部门。几个部门同时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其次,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养护机制不成体系。许多乡村还没有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农村公路基本上实行的是“一事一议”制度,很难保证养护资金的长期稳定,从而易于导致农村公路常常处于失养状态。此外,公路路政管理未触及村道,公路养护责任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管理极其不规范。

(4)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体系,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护队伍,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基层养护人员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农村公路专用养护设备的缺乏,使得养护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完善养护管理体系时,各方面数据积累得不够,检测手段精度和效率不够高、费用大、效益低,从而在指导养护管理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养护维修在材料、工艺、设备等综合研究上还较低,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十分缓慢。

3 建立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

农村公路是公路路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建立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实现我国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养护一条、长期有效”方针,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形成良性循环。

3.1 合理规划路网,确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公路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经济对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结合干线公路路网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合理规划路网,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确定线路的技术等级,进而合理配置农村公路等级结构,克服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以及规模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高,并制定符合规范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一般说来,主干县道要实行二级标准化,次干乡道要实行三级标准化,乡村支干道要实行四级标准化,但也必须根据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打开丁字口,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农村公路等级的同时,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地段或者针对农村重交通增多及车流量加大的特殊情况,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适当调节建设指标, 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宜。

3.2 拓宽农村公路建养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

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所需的资金应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因此,加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资金筹资渠道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农村公路仅仅依靠单一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我国农村公路筹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路事业,成为缓解农村公路建养资金不足的关键措施。

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的筹集要在巩固原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来增加筹资总量。(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建立专门的农村公路专门资金账户,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禁止挤占或挪用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3)加强资金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式来节约工程成本,这是一种隐性筹资方式。

3.3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阶梯管理体系,形成上下有机一体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系。省级人民政府与交通主管部门重在资金筹集、规划制定、监督管理等指导与服务方面。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 其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鉴于现存的“政企不分,事企合一”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具有许多弊端, 应通过改革养护运行机制,将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中的养护职能剥离出来,重组道路养护企业或养护队伍,并参加农村公路养护项目的招投标,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管理企业,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化进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人员机构膨胀、养护效率低下的弊病,使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4 加强人员管理培训,引入高效率养护设备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聘请资深养护专家对公路养护业务知识、技术、方法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讲授,普及公路养护基本知识,提升养护人员养护水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拟定一套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督促各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公路进行检查评比,确定优、良、次、差等级。

同时,加大公路养护技术的研发投入,也是实现农村公路高效率养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将等级高的公路养护相关技术经验借鉴于农村公路,逐步更新、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与消耗能量高的传统机械设备,并引进市场管理手段,引导农村养护企业配备操作性能好、工作效率高的适合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设备。另外,当地政府与公路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机械的投入,使之养护机械化,提高公路养护工作效能。

3.5 完善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监督考核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一方面,农村公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责任主体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所以,制定与完善农村公路建养监督管理考核指标,严格实行考核奖罚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机制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结合各个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如下五种:(1)资金筹集指标,如筹集资金所占总经济收入的比例、筹集资金的年增长率等指标。(2)资金使用指标,如建设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养护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工程项目费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等。(3)建设规划和投资效益指标,如农村公路發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率比例等。(4)建设工程质量指标,如工程的规范化与工程的规范化以及工程建设进度等。(5)养护管理指标,如农村公路优化率与养护市场化程度等。

4 结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篇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篇5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农村妇女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法途径。要培育妇女干大事的良好氛围;加强培训,提高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 农村妇女;新农村建设;现状;作用发挥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后,在全国掀起了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这也是党和国家重视“三农”,关注“三农”的伟大决策。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的形成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大批的农民工涌进了城市劳动,进而许多农民家庭目前的现实状况成为:男人出门做工挣取更多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而女人则是留守家中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这工一项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广大的农民妇女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农村妇女的现状

目前,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大批农民工都从农村的田间地头走了城市建设的一线,这也使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男人作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外出务工,赚取家庭收入的大头,妇女则由于要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留守家中。这样一来,农村家庭中的农业劳动力大多以农村妇女为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想更进一步的实施和推行,长期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则成为这些工作的推动者和承载者。照顾老人赡养孩子促进家庭和谐的家庭事务,以及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家庭副业,如养殖、种植、家庭作坊、农产品加工、粮食深加工等,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农村妇女来承担着重要责任。

随着国家提倡的九年义务基础教育的深入开展,农村女孩子和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还可能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刊物等多种手段进行学习,眼界拓宽了,所拥有的文化能力也促进了她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随着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干部以其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女性突出的亲和便于沟通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露出独特的优势。根据调查显示,愿意积极认真的参与基层选举和民主生活的妇女占了被调查妇女总数的75%,有意向竞选基层妇女干部的占到被调查的妇女50%以上。

二、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妇联组织不健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基层妇联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学习科技、带着致富、保护妇女的切身利益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基层妇联组织的职能

作用没有发挥好,服务水平没有跟上来。另外,这些基层妇联组织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支持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制约这项工作发展的原因。

2、受陈旧的传统观念和性别意识制约

尽管现在社会妇女与男子的受教育及政治权利等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因为受陈旧的妇女天地还是在家里的三尺锅台边的观念影响,妇女不主事不参政的性别意识约束。不能将农村妇女的素质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舞台上充分发挥出来。

3、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农村妇女自结婚后,一直就是围绕着家庭生活转,社会经验不足,对国家的法规政策不了解,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情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了解透,只是在家庭这个小范围内活动,不能将思想和认识水平,提高到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建设的高度来看问题,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她们的行动。

4、帮扶政策、技能培训不到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到的“发展生产、生活宽裕”的要求,是要求妇女带头发家致富,通过一些农业生产或者经济建设来实现这一目的。但由于创业初期没有资金,没有生产技能,所以会无从干起,不知道去做什么、怎么样做,这也延缓了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脚步,使广大农村妇女的劳动力作用没有用武之地。

三、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法途径

1、培育妇女干大事的良好氛围

培育妇女也能干大事的良好氛围,大力支持女性的良好风尚,摒弃轻视女性、歧视女性的狭隘观念。要落实惠农政策,强化性别意识,在制定政策上要适当向女性倾斜,形成一个有利于发挥妇女作用的良好机制,为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做好农村女党员的培养和农村妇女干部的选拔工作,为妇女参政打造广阔平台。

2、加强培训,提高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对农村妇女,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全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本领。第一,进行思念观念的引导和基础文化的培训。打破旧的妇女从属观念,让广大的农村妇女从家庭小圈子里走出来,参与到社会生活,新农村建设中来。第二,进行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妇女根据她们自身的能力、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种植、养殖、或者手工制作等等生产技能的培训,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帮助农村妇女将她们的能力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出来。第三,针对创业发展的农村妇女进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培训,让她们及时掌握国家的新政策,了解一些法律法规,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在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走得踏实平稳。

3、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步伐

一是针对农村妇女致富信息闭塞和种植盲目的实际,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为农村妇女参与产业化经营、外出务工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和便捷高效的实用技术指导。二是

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优先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女致富能手给予信贷支持,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妇女从事的农业开发、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保证她们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发挥好科技推广、项目基地的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 篇6

中图分类号:D442.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6)06-0061-04由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承办、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协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研讨会于2006年11月6-8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名誉会长彭珮云出席会议。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深入研究农村妇女问题,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新妇女研究事业”的重要讲话。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陈秀榕在闭幕式上做总结讲话。福建省委、厦门市委、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及厦门大学的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3位特邀专家分别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践”、“从国际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与扶贫”作了主题报告。围绕“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反贫困”、“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创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4个专题,18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农村妇女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来自多个学科和实际工作领域的160余位代表依据各自的学科背景、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分组讨论。下面将会议的主要成果和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的关系

与会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为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突破妇女发展瓶颈、建立平等、和谐的农村性别关系的重要契机。黄晴宜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在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占60%以上。无论从农村劳动力结构上看,还是从增收致富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上看,妇女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广大农村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农村妇女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中平等参与、公平受益。

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性别平等的实地考察和女村长的实践经验总结也使与会者清醒地看到,新农村建设中妇女参与与受益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她们参与的热情和愿望,更基于妇女的综合素质与实力,也依赖于新农村发展政策中性别视角的体现,而在这两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必须强调将性别观点纳入新农村发展政策、方案、项目、计划的制定、执行与评估的主流,将资金、培训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源向农村妇女倾斜;使农村妇女真正成为农村发展决策的主体和重要力量。

二、关于妇女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与会者同意,保障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是建设性别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新农村政治秩序建立中的具体体现。村民自治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妇女参政的渠道,为两性的平等参与村务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但同时也给男女和谐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妇女在村委会中参与机会不足,村委会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当选女性多处于决策的边缘;一些不平等的“村规民约”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仍制约着妇女参与乡村公共事

务的管理;有关保障妇女参与农村政治和民主管理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仍有待提高等。

针对女性参与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妇联和非政府妇女组织通过项目实践创造了促进妇女参政行之有效的不同模式。大会专题讨论中,湖南省妇联、陕西省妇女研究会介绍了两地推进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经验。湖南模式的特点在于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纳入村民自治决策的主流。省妇联在试点的基础上,主动协调,与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联手合作,推动出台了村委会成员和人大代表女性比例要达到30%的政策。2006年换届选举后全省女村委比例达30.1%,选出女村委会主任1015名。陕西省妇女研究会开展的妇女参政项目,将干预目标直接确定在提高女村委会主任比例上,并通过提高相关部门领导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能力建设,提升妇女参选参政的热情和信心;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区动员,建立妇女参选参政的支持性社会环境等举措推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目标的实现。她们的经验表明,要扩大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影响,一方面要靠法律保障妇女的参政地位,实行倾斜政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农村妇女自身的主体意识、性别意识、参政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加强女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的能力建设。

在分论坛的参与式讨论中,与会者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促进农村妇女参政的机制,促进妇女参政的目标也尚未充分纳入主流政策中。建议将村委会中至少有一名女性的规定纳入到新修改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同时,在政策上要有双头战略,既要出台一般政策,也要设计特殊政策。很多学者提出,应从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理论角度深入研究妇女参与村民自治问题,要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推进农村妇女参政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意识。

三、关于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反贫困

与会者认为,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从性别角度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与反贫困问题,其目的不仅是要发挥农村妇女作为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决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影响力,促进妇女更加平等地分享经济资源和经济收益。

很多参会者认为,随着农业生产女性化趋势的形成和妇联系统组织的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的展开,社会各界对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因而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性别平等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对新农村发展政策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及可能的后果表示忧虑。北京大学的胡玉坤博士在大会发言中从历史和政策的视角探讨了国家、市场与农村妇女的经济参与的相互关系。她认为,虽然农村性别化的家庭经济使妇女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传统上使妇女处于弱势地位的机制依旧存在。农村多数地方形成了男性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女性在家承担田间和家务双重劳作的性别分工模式,其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对日益凋敝的农业的贬低和对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社会价值的漠视。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民委联合进行的“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生计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出口补贴和退税的取消、关税配额管理以及单一农产品关税制度直接导致了棉花、大豆、甘蔗和羊毛等农产品主产区价格的下降,造成对以农牧业收入为主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福利的消极影响,形成了女性收入减少、劳动负担加重、劳动时间延长、教育和健康条件恶化等问题。讨论中还涉及到妇女获得培训等发展资源的机会缺乏;农村发展政策中促进妇女发展的倾斜性政策依然不足;妇女参与经济发展仍面临资金困难、信息缺乏、文化阻碍、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

发展农村妇女新型合作组织,发挥妇女在新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是讨论的一大热点。针对妇女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妇联课题组提出了制定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做好农村妇女中介组织模式的选择,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的建议。一些专家指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预示着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重组,在继续发展培育“妇”字号新经济组织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农村产业化经营中各类新型合作组织中妇女的参与与作用。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本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认为,留守农民男女性别比是综合反映和影响农村性别关系的重要指标,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状态与趋势,不能胜任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大转移女性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男女劳动力合理有序均衡的流动。不少专家指出,扭转农村劳

动力女多男少、转移就业女性滞后的结构缺陷,光靠完善农村发展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完善各项促进农村妇女长期转移的相关配套的政策。上海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引导城郊农村妇女走向传统农民终结之路的做法与经验得到与会者的关注。

在小组讨论中,与会者对农村女性贫困的现状、致贫的原因、缓贫、脱贫的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就如何认识社会性别与贫困的多重复杂关系、从社会性别视角评估贫困和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制定性别敏感的反贫困战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建议建立多元的测量农村妇女贫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降低农村金融的信贷门槛,提供针对妇女的小额贷款等。在讨论中,彭珮云同志对女性贫困既是性别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的精辟分析,加深了与会者对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妇女贫困的认识。

四、关于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

与会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维护农村妇女各种合法权益的途径和制度。

全国妇联权益部邓丽部长在大会专题发言中介绍了2006年全国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抽样调查数据的主要结果。调查反映出目前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16个突出问题,提出应该把维护农村妇女和女农民工权益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机制,创新载体,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维护农村妇女和女农民工权益中的积极作用。其他与会者也通过大量地区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反映了当前各地农村妇女——包括留守农村和外出流动妇女——的经济权益、健康医疗、婚姻家庭、人身安全等各方面权益维护的现状和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以及改善其困境的政策建议。

在新一轮的土地承包中出现的农村妇女在承包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征用补偿以及宅基地分配等方面遭遇到的不平等对待依然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厦门大学蒋月教授通过对厦门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案件的深入分析发现,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受侵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受侵害妇女具有法律意识,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绝大多数裁判结果有利于妇女。针对《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出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不尊重妻子的意愿”等新老问题,提出了完善该法及其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议,包括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机构;规定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程序和条件;规定妇女与男子对所承包土地享有平等处理权;明确妇女在一定条件下有分割家庭承包土地中属于其本人份额的权利等。与会专家学者从国家政策、婚姻家庭关系、社会性别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深入剖析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遭受侵害的根源,就各地维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有益经验进行了深入讨论。

很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留守的中青年和老年妇女承受着较大的生产和生活压力,包括过度劳累、角色焦虑、婚姻压力及性骚扰、性侵害等问题,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和法律保障。尹旦萍博士与代表们分享了自己对湖北省恩施市某村29位留守农村老年妇女深入访谈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现状。她们承担了中青年家庭成员外出转嫁的内外无别的劳动,得到的是不对称的收益和单向的牵挂。研究发现,在留守老年妇女家庭中存在着外出务工增强了家庭对老年“留守女性”的赡养能力,增强的赡养能力却并未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悖论。提出应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建立农村幼儿托管机构以缓解农村留守老年妇女的沉重生活压力的建议。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检察院的田微法官则从自己亲身经历办理的有关农村留守女性受到性侵犯问题案件出发,对引发此类案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村现有文化生活的贫乏和不良文化的泛滥、家庭中男性青壮年的外流,使得留守女性的生存环境安全状况遭到很大的冲击,而未成年女童的家庭监护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则是导致农村留守女童容易遭受性侵害的重要原因。代表们进一步提出,除了完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还应该注重规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鼓励夫妻共同外出流动,加强对农村女童的健康文明的性教育。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下降、农村妇女妇科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与会者提议,在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增加农村地区妇幼保健的财政投入、提高现有的基层妇幼机构服务能力以及对民众的健康教育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

五、关于创建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与会者提出,应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及变化,加强新时期农村和谐文化,特别是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创建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议认为,应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大宣传贯彻和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力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具体措施,利用传统的民歌、地方戏、标语、板报、宣传册等各种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性别观念,为农村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参与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骆晓戈教授关于湘西苗族农村妇女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教育民众的个案研究给与会者以启示,许多农村妇女不仅了解乡村文化的人类价值和内涵,她们还在不断地为创造独特的乡村文化、民族文化作着贡献。应重视农村妇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和不可或缺的巨大的潜能,鼓励并组织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二,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议题主要集中于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培养、女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等问题。会议认为农村妇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先进的性别观念,破除传统性别文化观念。有的学者指出,农村女性培训应该注重实用性,考虑女性的实际需求,采用适合女性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该总结和推广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的教育培训模式,注重教材的开发,重视发挥妇联和其它民间组织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提供面向农村大龄女童的培训项目和活动,设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妇女培训专项基金以促进和保障农村女性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家庭和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必须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做起。家庭和谐不能以牺牲女性利益为代价,既要防止用家庭利益掩盖性别利益,也不能片面强调性别利益损害家庭利益。与会者提出,特别要关注农村的分离式家庭和隔代家庭,关注留守妇女,特别是留守老年女性的家庭地位,倡导尊重妇女、尊重老人的文明乡风。

六、关于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所有专题的研讨中,特别是有关对策和建议的讨论,都离不开对妇联组织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如,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讨论中,与会者希望妇联在《村委会组织法》的修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创建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专题中,提出妇联组织要发挥优势,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整合、创新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促进平等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妇女的发展的目标,要求农村妇联组织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农村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包括村妇代会组织结构与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不相适应,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件与所承担的任务的不相适应,村妇代会主任知识结构和引领能力与发动、带领、帮助妇女发展要求的不相适应等等。大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妇联组织将工作重心下沉,为农村基层妇女服务,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农村妇女利益的维护者。提出妇联组织要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既不能越位代替政府部门,也不能错位代替妇女群众;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突出工作重点,变劣势为优势,变有限资源为无限资源,使妇联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活”起来。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 篇7

一、阜新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业产业化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阜新实现经济振兴, 首先要对经济转型进行产业定位。根据十年九旱的实际,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阜新经济转型和经济振兴的首选, 而且发展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小的新型畜牧业, 也使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阜新市的经济转型从“由黑变绿”起步,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使阜新转型中向更为高级的产业形态迈进, 现代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初步显现,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提升。目前, 经过经济转型, 阜新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3%, 总体上非煤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方向不仅促进了阜新经济振兴, 而且也拉动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契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项目户已有23.7万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7%, 这一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增加, 而且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市的城乡互动和以及经济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互相促进。首先, 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 容纳了大量下岗工人再就业, 使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4%左右;其次, 现代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二、三产业, 改善了产业结构, 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只占经济总量的27%;再次, 现代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 城乡收入比为2:1, 与全国的3.3:1相比有很大的改善。

二、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构建及其政策选择

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需要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 致力于将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努力实现产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 走符合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地说, 阜新市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构建。一是集中, 加快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合作, 引导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或采用经纪人方式;三是统筹, 搞好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四是产业融合, 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产业发展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针对阜新市现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 实现城市化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完善城乡相互促进机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1. 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积极推进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是“一体两翼”, 可以说没有城市化就不会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 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 减少农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归宿要解决的问题是, 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除此之外, 加快推动阜新市的城市化进程, 至少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中等城市扩容应该是国家城市化的重点, 阜新市作为中等城市, 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是理性的选择;二是阜新市的特殊市情: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为52.48%, “十二五”末期将达到65%, 而辽宁省的数字分别是62.1%和70%。按照“十二五”规划, 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0%, 同时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 但阜新市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到2015年末, 要缩小为相差5个百分点,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阜新市保持比全省更高的城市化速度。

2.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阜新市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而且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一些品种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但是目前阜新的农业仍然属于小农的生产模式, 说明离现代产业还很远, 因为现代化意味着消灭小农经济, 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 就目前的情况看, 应在资源条件好的乡镇试点改造传统小农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作为规模化农业, 排挤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即潜在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必然的,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 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因此城市要有能力接纳“技术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 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要求提高城市的接纳能力, 依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通过非农产业带动, 实现工业、服务业扩容。

3.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选择

政府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城乡统筹发展, 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的首要涵义是, 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 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 使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 而是排挤农民进城, 农民工问题就是这种“排挤”的集中表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设定一定的门槛, 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待遇。一方面, 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 需要城市政府先期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 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 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保证进城农民工有房住, 同时提供义务教育, 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

三、完善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存在一系列的掣肘因素, 如阜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慢、城乡发展脱节;GDP及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工艺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高消耗、高投入、高碳。同时, 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滞后问题, 如农产品加工品牌、绿色、无公害产品少, 加工环节增值低、链条短, 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等问题。实现阜新经济振兴, 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1. 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 以企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需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集约化, 二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 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 引导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档次, 扩大规模, 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2. 促进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 农业就不能规模化, 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大幅度提高。真正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最终靠城乡互动, 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放开户口, 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二是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 农民可以随身带走, 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 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 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3. 细化服务功能, 发挥政府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水利工程建设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新农村

水利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可从以下几点体现:

1.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广大农村的饮水问题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广大农民的饮水问题。新农村坚持以人為本,饮水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急需建设农村自来水安装工程,实现农村人人饮用洁净自来水的目标。

2.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命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从西南五省的特大旱灾来看,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关系广大农民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只有广大农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新农村。

3.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新农村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耕地保护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而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降低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减轻洪水对土地的侵蚀。所以,水利工程在农村水土保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保障。

4.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实现水产结合

现在的新农村已不是完全只以土地为生了,水产行业也是新农村的一大经济来源。如何让广大农民朋友在水产行业有所突破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综合治理水,科学利用水,以水兴业,以水求富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就要求水利水产两项工程扭在一起抓。让水利工程为水产行业提供良好的场所,才能更有利的发展水产行业,才能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才能为新农村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优化新农村的环境

新农村的农民朋友再不是仅限于吃饱的问题,他们也要享受文明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新农村的环境必须是整洁的、优美的。但是,现在农村的环境不容乐观:生活污水到处乱倒、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原来的小清河变成了小黑河,河水灌溉变成了污水灌溉。新农村的环境却新不起来。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改造农村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疏通水利,减轻农村环境污染,让昔日的小清河重现新农村,让新农村的环境更加优美,让广大新农村的朋友享受优美的精神生活。

6.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农民拓展致富之路

农村的种田方式不再是以前的靠天吃饭了,人们对农田的灌溉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常用的灌溉方法还是以地面灌溉为主,喷,微灌面积会有较大的发展,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衬砌渠道,管道输水和非充分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将日益发展,改进灌溉管理,提高自动化程度,电子计算机,激光,红外线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灌溉中。这就能大大节约劳动力,使广大农民朋友有能力和时间从事其他行业,走向致富之路,实现新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

上一篇:科学课《有趣的纸》教案下一篇:两学一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