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习新课标教案(精选11篇)
复习目标
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
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常见的运动大多为变速运动。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将物体运动路程S除以所用时间t得到的结果,用来表示物体在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一、力
1.理解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三点:
(l)力的物质性 离开了物体,力是不能存在的.一个物体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这两个物体一个称为受力物体,另一个称为施力物体.单一的受力或施力物体是不存在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力的测量方法
力的测量仪器叫做测力计,其中常用的一种叫弹簧秤.
由实验可知:在弹性范围以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弹簧伸长的长度来表示拉力的大小.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所谓弹簧的伸长量,指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之差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又把物体的重力叫做物体的重量,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5.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为是物理学中的抽象概念,为了使它形象化和便于研究,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叫力的图示法.用图示法画力时,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图是粗略地描述力的图,它是只沿着力的方向画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的受力作用.不严格追究箭头的起点和长度.
6、关于力的合成,要注意以下几点:
(l)合力与它的分力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换.
(2)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合力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夹角.因此,合力的大小并不一定大于每个分力的大小,如果两共点力的大小是F1、F2,则合力F合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θ而变化,0≤θ≤180°,θ变大时,F合减小,其变化范围是(F1+F2)≥F合≥|F1+F2|,F合方向亦因θ而变化。
二、简单的运动
1.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不能只会背诵定义和公式,就认为是懂了,要理解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l)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谓“任何相等时间”是以测量精度和实验要求为依据的.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的大小在变化、所以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入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大体上的运动快慢程度.
(3)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求哪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便应该用哪一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要张冠李戴。
(4)由于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所以在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时,可以分别先把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到需要的单位,然后再进行运算。中间过程写上单位,可以防止错误产生。
2.在研究机械运动的时候,作为标准的,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以及运动情况跟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要选择那些使问题简化而且是最合适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力和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出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由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只能由物体本身的某种性质来决定.物体本身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外界的因素没有关系.物体受力与否不会改变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2.要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运动状态的变化可以是: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如由小到大(加速)或由大到小(减速);速度大小不变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发生了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我们便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必然是由于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的将永远静止,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时候有力作用,什么时候就会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3.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就互相抵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实际上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我们便可认为物体一定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必须学会物体在二力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会用图示法表示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的力.即:从物体所处的状态看,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受力特征上看,所受的两个力必须满足二力的平衡条件。
4、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是难点。
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深入理解,初学者往往只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记忆深刻,而对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力如果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根本谈不上平衡.所以,这是讨论二力平衡问题的前提.那么,在讨论二力平衡问题时,为什么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呢?这是因为:尽管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受力物体将发生转动而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5、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不能理解为阻碍物体的运动、如在自行车运动的过程中,后轮是主动轮,由于链条的作用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地面对后轮上的接触点施加向前的摩擦力f,f的方向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相同,这就是自行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
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运动,取三次压力和摩擦力的数据,根据此数据研究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研究这些数据我们发现
这个常数即滑动摩擦系数μ,由于接触面性质(材料、光滑度)是确定的,所以μ为一个常数.实验结果刚好表明这一性质。
由此可知:在接触面性质一定时,摩擦力和正压力成正比。
一、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突出知识梳理
高考物理学科复习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 以教材为线索, 以考试说明中覆盖的知识点作为重点, 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 不仅理解它们的含义, 弄清楚它们的本质, 而且要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产生背景、适用条件、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终要会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要突出知识的梳理, 形成知识结构, 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在复习中还要针对高中所学的重点知识以及对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进行归纳分析, 要抓住主干知识, 突出重要考点, 分清主次。因为高考考的知识是对高中所学的知识的抽样, 这种抽样源于命题老师对物理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水平, 哪些概念和规律对培养中学生的物理素养是重要的, 哪些对继续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物理相关专业是必不可少的, 哪些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是有启迪作用的等等。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开拓思路, 发展思维, 优化科学素质的目的。要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技巧, 掌握对问题转化的策略, 提高物理建模能力。养成善于审题, 善于分析类比, 善于从关键词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二、重视实验, 注重原理, 强化设计能力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 要抓好实验的复习, 要对每一个实验 (包括演示和分组、课后小实验) 都要认真弄懂实验原理, 熟悉实验器材, 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 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并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见性现象, 能准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 通过真正动手去做实验, 得出正确结论。此外, 还要进一步向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靠近, 强化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时,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如果是测定性的, 就根据实验仪器的功能, 找到恰当的物理规律, 把被测的物理量与实验仪器所能测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设计方案即可。近年高考中尤以电学设计性实验较多, 主要设计思想有电表的量程选择, 电流表、电压表的内外接选择, 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选择, 电表的另用 (作待测电阻, 电流表作电压表使用) 等。
三、强化概念, 掌握技巧, 提高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化窄为广, 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 如:速度计、斜拉桥、汽车的ABS系统等都来源于生活。因此, 我们在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中要选择合适的例题。
具体的物理问题, 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 用“整体法”简便, 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错,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 方法灵活, 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 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 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 使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究策略, 规范解题, 加强应试指导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 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应试指导, 要明确告诫学生:第一、应试时要有信心;第二、要注意答题顺序, 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答题,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到自己很难答出的题目上;第三、重视审题, 读题时要注意及时记录题中信息, 必要时还要作图帮助记录有关信息, 此外, 通过作图还可以帮助自己审题, 使自己尽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第四、要注意解题策略, 对于选择题, 若是单选题, 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 也不要空着, 可凭直觉选一个, 若是多选题, 通常选对其中一个选项, 就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因此, 对于无把握的选项就不要选上, 否则, 连这一半的分都得不到;对于填空题, 若是文字填空, 要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 遇到数值填空, 则要注意单位, 对有有效数字要求的, 要严格按规定的有效数字填;第五、要注意卷面整洁、清晰, 使人一目了然, 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关键词】新课标 高考文科数学 备考复习策略
文科学生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提高文科数学备考复习的质量对于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较理科学生要低。因此,在进行文科数学备考复习时,教师要在备考复习策略上狠下功夫,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文科生高考数学备考复习策略进行探讨。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考试内容的媒介,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成点。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思想,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
(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复习的重中之重。复习中要以课本例题、习题为载体,抓好基础题型和通性通法的熟练掌握,淡化特殊技巧。教师应通过教材例题,习题的重组、演变、推广,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深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形成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学生也应做到:课堂勤做笔记,课后认真思考,对任何问题先思考,后解答,对错题要经常反思总结,将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成高考一样认真对待,培养良好的应考心理、技能以及规范答题的习惯。
(二)夯实解题基本功
高考复习的一个基本点是夯实解题基本功,而对这个问题的片面做法是只抓解题的知识因素。其实解题的效益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基本的有:知识因素、能力因素、经验因素、非智力因素。学生在答题中除了存在知识性错误之外,还存在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高考数学历来重视运算能力。学生运算要熟练、准确,运算要简捷、迅速,运算要与推理相结合,运算要合理,并且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确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考数学试题强调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学生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的训练,如不等式、数列、函数的综合问题,数列、数学归纳法、解析几何、不等式的综合问题,向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等式的综合问题,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期望、方差、正态分布的综合问题等。
二、构建知识网络,加强知识交汇点问题的训练
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之间的基本联系,它反映知识发生的过程,知识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一个把厚书(课本)读薄的过程;同时通过综合复习,还应该把薄书读厚。这个厚,应该比课本更充实,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宏观的认识,更个性化的理解,更具操作性的解题经验。在数学备考复习基础知识时,要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坚持“低起点,中强度,细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再现主干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克服“眼高手低”现象,主要在速算、语言表达、解题、反思矫正等方面下功夫,尽量不丢或少丢一些不应该丢失的分数。复习中,应加强学生对知识交汇点问题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问题,往往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题意,将之分解,找到突破口。
三、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多次再现,不断深化,逐步内化,使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
在数学备考复习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深入学生内心。这样,学生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日常训练中的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精选试题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题,但决不能搞题海战术。数学备考复习要求“教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教师要有计划地精心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从中精选和改编部分面目新、质量高、难度适中、针对性强的试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训练,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对于解题,要求学生“会、对、快”;“会”即有方法,会动手;“对”即准确,指解答正确;“快”强调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量。只有会,才有可能得分;只有对,才能得满分(指某道试题);只有快,才能多得分(指整套试卷)。在复习中,首先要训练学生解题有“办法”,尤其对“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眼高手低”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审题的仔细、思维的严谨、表述的规范、计算的准确等方面下功夫,做到“会做的不丢分”。要尽可能稳中求快,对基本题要烂熟于心,对基础题、中档题要清楚明白,准确熟练,对难题要量力而行。
单元(章)主题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第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 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一)。(教材第83~85页)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方法的理解和掌握。2.能熟练地解方程。
3.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解方程。
难点: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什么叫方程? 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84页第1题。(1)学生独立判断,写在教材上。(2)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集体订正。(3)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22分析:(1)可以采用举例法判断a>2a是错误的,例如a=2时,a=2a,或当a=1时,a<2a。(2)依据方程的意义判断。
(3)用计算的方法判断,根据乘法分配律,将5(x+1)改写成5x+5,与左边相等。(4)将x=6代入原方程进行判断。
2.提问。
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3页第1题。指名板演。
针对学生解方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和指导。再让学生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与教训。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4页第2题。
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争取全对。学生完成后进行评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判断,是方程的在括号里画“√”,不是的画“✕”。(1)15+x=60()(2)4x=28()(3)48÷4=1.2()(4)6x-4=0()(5)4x-1>15()(6)38÷2()
2.看图,列方程。
3.解方程,并检验。
(1)1.2x=7.2(2)3.54+x=8(3)0.81÷x=0.9(4)2.3x=3.91(5)9.6+4x=24.8(6)12.8-8x=5.6(7)5x-4×9=24(8)x+1.5x=10(9)x-0.8x=0.2 4.解下列方程。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2)√(3)✕(4)√(5)✕(6)✕
2.(1)4.8+x=12(2)4y=48(3)3x+12=30(4)14+4x=60 3.(1)x=6(2)x=4.46(3)x=0.9(4)x=1.7(5)x=3.8(6)x=0.9(7)x=12(8)x=4(9)x=1 检验略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 分针长 秒针最长最细新课标第一网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走( )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 )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1圈是( )秒,也小是( )分
(7)( )针走一大格是1时,( )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 )个小格,也就是( )分,还可以说走了( )时。
(9)一天有( )小时,时针走( )圈,分针走( )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 )针,它走得最( ),最短的针是( )针,它走得最( )。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 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 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 )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 )时。
(2)( )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 时间短─→快 时间长─→慢
2、填单位 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 ),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 )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 ),跳绳10下用了7( )。
(2)小亮吃饭用了20( )。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
(7)脉膊跳10次用了8( )。
(8)妈妈每天工作8( )。
(9)一场足球赛需90( )。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
(12)1节数学课40( ),课间休息10( )。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 )分 1时30分=( )分
1分=( )秒 1分20秒
70分=( )时( )分 90秒=( )分( )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 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 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 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 70分-60分=10分, 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 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 + 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 分 秒
± 时 分 秒
时 分 秒
近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整体变化不大,只是在细微之处略作了调整。下面对比近四年的高考试卷,总结规律,摸索方向,为2014年备考打下基础。
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考查的主要是阅读能力。第II卷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运用能力。全卷共分为六个大题18个小题。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其中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以及“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均为史传类文章,均出自《二十四史》,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利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语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基本点在实词、人物形象的理解、内容分析和句子翻译四项。从答案看,测试的文言语段篇目出自“课外”,答案源自“课内”,因此,注重课本的基础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古代诗歌鉴赏”,2010年为南朝乐府诗,2011年为唐朝律诗,2012年为宋词,2013年也是宋词。虽然内容不同,但从命题的角度看,考查的几乎都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外在的意象和内在的情感,再者就是对艺术技巧方面的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三年的考查内容均出自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文章,其中初中50篇,高中14篇。
第三、四两个大题为选考题。考试的时候两题中选做一题即可。其中第三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为小说。第四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为人物传记。两个大题的题型均为一道选择题和三道主观题。小说题的考点在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及环境的把握上,考查能力上以理解概括能力为基础,注重于鉴赏能力的考查,关注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物传记题考查的侧重点在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以及侧重于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大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包括成语、病句、语句衔接、语言运用、仿写共5个小题。其中成语、病句、语句衔接及仿写均不变,只是语言运用较为灵活。2010年为语言连贯,2011年为句式变换,2012年为语言连贯,2013年为图文转换。
第六大题为作文题,作文题均为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略有变化。2010年为寓理故事,2011年为新闻综合,2012年为寓意故事,2013年为材料作文。这些材料都不约而同地回避了热点问题,而把目光聚集到普通生活中,在普通生活中体现理性认识和辩证思维。
二、2014年复习策略
综合前四年的高考试题,并对2014年命题趋势做探讨,认为2014年高考语文科在试卷的结构、分值、题型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将遵循于前四年的高考。
在备考中要关注的重点可分为失分点、提高点、变化点、选考点、关键点和未考点等。
1. 失分点
名句名篇默写这一题虽然考得比较死板,但学生的得分率不高,答题时容易失误。常见的问题为不能背诵、多写、漏写、错写虚词、写错别字。针对这些问题,在复习时要化整为零,分散记忆,帮助学生逐一消化并强化默写,字字落实,定期纠错,同时还要规范书写,最后还要反复写难写的字、句。
2. 提高点
“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是分数提升空间较大的点。本题着重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不高,知识点集中在文言实词,所以复习时要以实词为重点,多注意考生难理解的、容易望文生义的词。对于翻译要注重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的把握和运用,翻译要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不落易得分点。与此同时还应回归课文,注重课内夯实,课外迁移,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并做到讲练结合。
3. 变化点
就全卷而言变化最为灵活的是语言运用题,也就是第16小题。考得最多的为压缩语段,今年应注重扩写、新闻短评一类的题型。
4. 选考点
虽然第三、四两个大题在命题时难易程度均在同一层次上,但从考试得分来看,人物传记的平均得分要比小说题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应把重点放在人物传记题上,同时要兼顾小说题。
5. 关键点
一份语文试卷,分数的大头在作文。作文写得好坏将直接导致语文考试的成败。只要立意正确,那么将达到45分左右的起评分。但若审题出现问题,偏离题意,那么也就只能得个20分~30分。所以在复习中要首先使学生学会正确审题立意。尽量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论点和论据要紧密结合,多积累素材作为论据。在积累素材方面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累听到、看到的新闻材料;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材料,要求学生写新闻短评。其二,多利用课文素材,如:《鸿门宴》《苏武传》《陈情表》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做适量的写作训练。
6. 未考点
高考中未出现的内容,有些反而是我们要注意的方面。字音、字形、标点这些是以前考试的必考题,但就新课标卷而言,这些将是不会考的内容。一般来说,既然不考,我们就不必去理会。可是如扩写、文言虚词、古文断句、散文阅读、新闻类作品阅读、命题作文这些题目是未出现,但并不是说一定不会出现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专家解读
2013年新课标Ⅰ全国卷高考作文《经验与勇气》这则关于钻石切割的材料,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富于时代气息,社会意义丰富,思想倾向鲜明,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
立意角度有二:老雕刻家的话和钻石。从老雕刻家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等切入;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瑕疵不足畏,改变成就美”、“要勇于改变自我”、“与过去决裂,勇于做新的自己”等角度切入。当然,从第一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
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住“勇气”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参考题目:《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源自勇气》、《一“勇”天下无难事》、《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虽拥有足够的经验,也有更多的顾虑,反而是年轻工匠勇敢站出来,并完美切割出两块宝石。为什么年轻工匠经验不足,却能做成大事,因为和没有经验比起来,没有勇气、没有担当、没有实干,更加可怕。经验是在勇于担当,勇于实干中产生和不断完善的。不敢负责,不愿担当,不去实干,就是有再丰富的经验都是纸上谈兵,空谈发展。专家点评“新课标卷外柔内刚”,讲的是一个道理:守成与突破。“考生要准确提取出这个意思,不可以剑走偏锋。”这个题目把深厚的道理埋在一个浅显的故事中,考察了思维品质,关照了现实生活。
2013年新课标Ⅱ的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
材料给了可以多方面确定的立意:①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叙,可以使用书信等体裁。②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③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应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容易导致缺乏说服力。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不禁诗歌。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书信体、诊断书、类似蒋干中计、孙膑膑脚的故事新编都是较好的立意。
作文材料更贴近现实,也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上,遇事多为他人着想,这样同学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遇事多为他人着想,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的做法,更是当今社会处理各种问题的一剂良药。当然2013年的作文题也出乎意料,避开了中国梦、正能量等热点话题,但还是在情理之中的,那就是关注中学生的成长。
二、作文复习策略
1题旨多元性
新材料作文的题旨具有多元性,所以,对同一则材料,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即使从同一角度切入,不同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和高考作文命题要让“人人有话说”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指导和训练中不要过分强调审题的对和错,而要注意立意的高与低;不要过分强调在内容上有话说,而要强调在表达上用多种方法把话说好,说流畅,说动听;不要过分强调立意的全面,而要强调观点的新颖和与众不同。
2彰显主流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蜿蜒曲折的,但它始终朝着一个主流的方向(真善美)前进。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是不能过内心没有火焰的生活,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这份渴望,就是渴望自己能够变得伟大,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成功,渴望自己变得有影响力,渴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渴望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作贡献。这种渴望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精神的重建,勇敢的责任担当,和谐宽容和理解的关系,信念的坚守,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主流价值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纽带。
今年的两道新课标作文题在此方面的考查尤为突出。没有勇气、信念、坚守和担当精神,只能是人云亦云的没有思想的懦夫,不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只能注定孤独。所以不要埋怨学生作文的贫血和不见真情,而要教育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和坚持拼搏的斗志,要让学生看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和医生等节目和视频,要让学生听催人上进的励志报告,读名人、大师的传记,收集考卷中传记类人物的事迹,摘录《读者》、《意林》中的好文章,关注《读者》3月份的增刊。这样会濡养思想、陶冶情操、砥砺品质、激发豪气,与时代同呼吸,和民族共命运,收到“腹有才华气自溢,妙语连珠谪仙人”的效果。
3培养理性思辨能力
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多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新课标1中,学生如果把“经验与勇气”并列起来,不分主次,平分秋色,那只能是浅层次的理解。经过理性思辨,就会准确立意,即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所以,此方面专项训练尤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寻因探果的能力,多维关照的思路,理清事物变化的内在逻辑。
1、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2、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过程:
一、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练习。(让学生先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
二、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1、例:用 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然后讲解)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
(4)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综合算式:
(3-2.25) -0.9
=0.75 -0.9
=1-0.9
=0.1
0.75除以 ,虽然是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但是像这样情况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练习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0.2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25.16÷3.7- 0.2×20
=6.8-4
=2.8
问:这里“的商”“的积”为什么可以不添上括号?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174.8-74.7)÷0.91-100.95
=100.1÷0.91-100.95
=110-100.95
=9.05
问:这里“的差”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
a÷b可以读着:
(1)a除以b; (2)b除a;
(3) a被b除; (3)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对于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列式时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地使用括号,以及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复习内容: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复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
出示算式:
过程要求:
(1)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2)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3)选择部分算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列式计算。
(1)200的 是多少? (2)200减少 后是多少?
(3)甲数是500,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 ,乙数是多少?
(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 ,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过程要求:
①利用电脑课本或幻灯逐一出示以上题目。
②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
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列式计算。
二知识梳理
1、说一说解决问题,有哪些主要步骤。
学生回答时,不必要求统一表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内容正确都应该予以肯定。
如: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4)计算;
(5)验算。
2、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过程要求:
(1)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互相探索、整理;
(3)不必作统一要求,让学生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方法。
3、举例说明。
(1)出示例题。
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1/4 。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
(2)解决问题。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数量关系。
A、这里的1/4 表示什么?
(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六(1)班多其中的1份)
B、画线段图表示。
C、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1/4”)
D、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1/4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 1/4”是多少件)
E、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6、7题。
教学内容:式与方程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用字母表示数。
(1)请学生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说明。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3)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再与同学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情况。
①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如:a乘4.5应该写作4.5a;
s乘h应该写作sh;
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②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面积公式:s=a平方
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公式:V=a三次方
圆的周长:C=2πr
圆的面积:S=πR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 sh
(4) 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举例。
如:X+2=16 4.5X=13.5 X÷ =30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解方程。
②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③师生共同评价,强调书写格式。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结合例题说一说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3)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交流。
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
3.8×=实际速度×2.5
(5)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学习目标
1、经历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明确加法、减法的不同含义,能选择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正确地计算1~5的加减法。初步直观感知加减法的联系。
3、培养自主意识,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会正确、迅速地计算1~5的加减法
导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来源:学科网ZXXK]
1、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数一数,比一比。[来源:Z§xx§k.Com]
先认真数每种动物有多少只,然后进行大小比较。
让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评价,全对的予以表扬。
2、第2题:5以内各数的组成,要求人人会背,会用。
3、第3题,计算。出示加减法算式题卡。进行开火车比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练习七的第1题:按顺序填数。
二、观察研讨、再次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教
师
活
动引入:同学们掌握得真好,火车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大花园,好美啊!蝴蝶、蜻蜓在唱歌跳舞,羊羔、青蛙在游
戏玩耍。集体交流。(青蛙主题图)练习七的第3题
呱呱呱,小青蛙在招呼我们呢?你看到了小青蛙在干什么?要想知道现在荷叶上还有几只青蛙,可以怎样想?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班级交流。小青蛙在干什么?现在荷叶上还有几只青蛙,可以怎样想?列算式表示。
2、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评价。
三、联系生活、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师: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哦,到家了,老师开始点人数了。
[来源:Zxxk.Com]
1)1号车厢原来有4个小朋友,下车2人,帮老师想想车上还有几个人?(学生直接说出得数)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小红看到2号车厢一开始下车4人,后来又下来1个人后车厢里就没有人了。原来2号车厢有几个人?现在2号车厢还有几个人?
3)3号车厢原来有2个女同学,2个女老师,3号车厢原来有几个女性?
四、总结巩固
1、今天你乘着火车干了些什么?[来源:Z&xx&k.Com]
2、指导学生完成书本练习七中的第4题,巡视辅导。
1.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乘除法的认识。
3.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
新年快到了,动物王国的动物们正在进行比本领大会。老师听说动物一国的动物们想邀请聪明好学的孩子去参观指导,同学们想去吗?太好了,这也正是检验我们本学期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还等什么,赶快出发吧!现在加上老师去动物王国的共有41人,如果我们坐汽车去,每辆车坐9人,需要几辆车?如果每辆车坐8人,5辆车够坐吗?
一、赢取门票(口算)
我们已经来到动物王国的门前。同学们只要能在三分钟之内答对题纸上的口算题,就可以进去担任指导。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汇报: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画线的题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小结:同学们都有资格走进动物王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的友谊大使早已把门票藏在你们的座位下,大家快来找。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动物王国,同学们,小动物们正为参加这次大赛抓紧排练呢!你们最想先去谁家看一看。(课件演示)
二、给大树治病(计算改错)
咦!啄木鸟没在家,原来它去为大树治病了。你知道它是怎样给大树治病的吗?它的本领你会吗?你的题纸上也有这些算式,教师想看一看谁能最先为大树治好病,请把做错的题改正确。
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为大树治病的?
同学们真有本领,把生病的大树都治好了。看,大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三、摘桃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到了小猴家,我们发现它正在练习摘桃子。你们知道它是怎样摘的吗?想不想亲自动手摘一摘呢?请同学们完成摘桃子题。
汇报:要求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最后一道算式还可以怎样填?
同学们真能干!树上的桃子都被同学们摘下来了。
四、给小天鹅排队形(给24平均分)
小天鹅是动物王国的舞蹈家,在这次大赛上它要和伙伴们跳芭蕾舞。现在正忙着给大家排队形。它在想给24名演员怎样排队。
你知道应该怎样排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该怎样排,然后用小天鹅的图片动手排一排,粘一粘。要求横竖排要对齐,看哪一组排得正确,美观。
汇报:请每一组代表把本组的作品拿上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评一评,哪一组排得最好,颁发优秀指导奖。
其他小组排得也不错,老师相信小天鹅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在演出中一定会变幻出许多优美的队形来。
五、指导小袋鼠蹦格子(找2,3,5的倍数)
小袋鼠正练习蹦格子,它要怎样跳呢?
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
小袋鼠要从数几跳起?每几个数一跳?用同样的方法,3和5的倍数你们会找吗?请把2,3,5的倍数写在答题纸上。
汇报:分别说出2,3,5的倍数。
同学们,这四个小动物都各有各自的本领,其它的小动物也不甘示弱,它们都要在这次大赛上一显身手。
现在比赛马上开始了,我们赶快到赛场去看一看吧!
六、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图画应用题)
比赛开始了,小动物们比得多起劲呀!在比赛的过程中,它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及时为它们解决吗?
1.如果每边六只熊比拔河,需要多少只熊来参赛?
2.小刺猬和4个伙伴比运苹果,结果它们每次运得同样多,它们每次共运多少个苹果?
3.( ),小白鸽每天送5封,几天能送完?
4.12只青蛙被平均分成4组比跳水,其中第3组有几只?
汇报:读题并列式解答,再说一说每一道题的思考过程。
现在小动物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想这些小动物们定会在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和复习新课标教案】推荐阅读:
课题六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05-25
新课标初中物理重点课程教案09-10
二上复习计划和教案11-12
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习教案06-08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压强和浮力07-10
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06-23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09-1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09-29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