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共9篇)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篇1

秦腔 Qin opera

功夫Kungfo

太极Tai Chi

口 技 ventriloquism

木偶戏puppet show

皮影戏 shadowplay

折子戏 opera highlights

杂技 acrobatics

相声 cross talk

刺绣 embroidery

苏绣 Suzhou embroidery

泥人 clay figure

书法 calligraphy

中国画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水墨画 Chinese brush painting

中国结 Chinese knot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火药 gunpowder

印刷术printing

造纸术 paper-making

指南针 the compass

青铜器 bronze ware

瓷器 porcelain;china

唐三彩 Tang Tricolor pottery

景泰蓝cloisonne

秋千swing

武术 martial arts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

儒家文化 Confucian culture

道教 Taoism

墨家Mohism

法家 Legalism

佛教 Buddhism

孔子 Confucius

孟子 Mencius

老子 Lao Tzu

庄子 Chuang Tzu

墨子 Mo Tzu

孙子Sun Tzu

象形文字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文房四宝(笔墨纸观)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brush, ink stick, paper, and ink stone)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Mencius

《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水浒传》Heroes of the Marshes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易经》The I Ching;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三字经》Three-character Scriptures

八股文 eight-part essay

五言绝句 five-character quatrain

七言律诗 seven-character octave

旗袍 cheongsam

中山装 Chinese tunic suit

唐装 Tang suit

风水 Fengshui;geomantic omen

阳历 Solar calendar

阴历 Lunar calendar

闰年 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 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 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 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 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 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 spring couplets

庙会 temple fair

爆竹 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 New Year pocket 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元宵 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元宵节 the Lantern Festival

花灯 festival lantern

灯谜 lantern riddle

舞狮 lion dance

踩高跷 stilt walking

赛龙舟 dragon boat race

胡同hutong

山东菜 Shandong cuisine

川菜 Sichuan cuisine

粤菜 Canton cuisine

扬州菜 Yangzhou cuisine

月饼 moon cake

年糕 rice cake

油条 deep-fried dough sticks

豆浆 soybean milk

馒头 steamed buns

花卷 steamed twisted rolls

包子 steamed stuffed buns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拉面 hand-stretched noodles

馄饨 wonton(dumplings in soup)

豆腐 tofu? bean curd

麻花 fried dough twist

烧饼 clay oven rolls

皮蛋pidan

蛋炒饭 fried rice with egg

糖葫芦 tomatoes on sticks

火锅hot pot

长城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烽火台 beacon tower

秦士台皇陵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

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大雁塔 Big Wild Goose Pagoda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敦煌莫高窟Mogao Grottoes

华清池 Huaqing Hot Springs

五台山“Wutai Mountain

九华山 Jiuhua Mountain

蛾眉山Mount Emei

泰山 Mount Tai

黄山 Mount Huangshan;the Yellow Mountain

故宫 the Imperial Palace

天坛 the Temple of Heaven

午门 Meridian Gate

大运河 Grand Canal

护城河the Moat

回音壁Echo Wall

居庸关 Juyongguan Pass

九龙壁 the Nine Dragon Wall

黄帝陵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Huangdi

十三陵 the Ming Tombs

苏州园林 Suzhou gardens

西湖 West Lake

九寨沟 Jiuzhaigou Valley

日月潭 Sun Moon Lake

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

鼓楼 drum tower

四合院 quadrangle;courtyard complex

孔庙 Confucius Temple

乐山大佛 Leshan Giant Buddha

十八罗汉 the Eighteen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喇嘛Lama 转世灵重 reincarnated soul boy 中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Emperor Huangdi’s Can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神农本草经》Shennong’s Herbal Classic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针灸 acupuncture

推拿 medical massage

切脉 feeling the pulse

五禽戏 five-animal exercises

旧石器时代 the Paleolithic Age

新石器时代 the Neolithic Age;New Stone Age

母系氏族社会 matriarchal clan society

封建的feudal

朝代 dynasty

秦朝 Qin Dynasty

汉朝 Han Dynasty

唐朝 Tang Dynasty

宋朝 Song Dynasty

元朝 Yuan Dynasty

明朝 Ming Dynasty

清朝 Qing Dynasty

秦始皇皇帝 Emperor Qinshihuang;皇太后 Empress Dowager

汉高祖刘邦 Liu Bang, Emperor Hangaozu, founder of the Han Dynasty

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春秋时期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文成公主 Tang Princess Wencheng

慈禧太后 Empress Dowager Ci Xi

皇帝,君主 emperor;monarch

诸侯vassal

皇妃 imperial concubine

丞相,宰相 prime minister

太监 court eunuch

少数民族 ethnic minority

祭祀 offer sacrifices

西域 the Western Regions

战国 the Warring States

中华文明 Chinese civilization

文明的摇篮 cradle of civilization

秦始皇统一中国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Emperor Qinshihuang

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

太平天国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戌戌变法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ution

新民主主义革命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南昌起义 Nanchang Uprising

918 事变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长征 the Long March

西安事变 Xi”an Incident

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抗日战争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毛泽东 Mao Tse-tong

孙中山 Sun Yat-sen

蒋介石 Chiang Kai-shek

国民党 Kuomingtang

中华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满族 Manchu

蒙古人Mongol

士大夫 scholar-officials

学者 scholar

诗人 poet

政治家statesman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篇2

早在20世纪后期,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不过中国英语重在强调用标准、地道英语表达反映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事物。世界上有些国家, 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同时又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这时人们会把这种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称之为某某国家英语。然而中国英语只是指借助于英语来表达反映中国的事物的英语, 绝不是官方语言的概念, 是有中国语言文化印记和属性的英语。例如, hukou (户口) , chengguan (城管) , Yangge dance (秧歌) , gelivable (给力) , Confucius institute (孔子学院) , kung fu (功夫) 等, 都属于汉语语言特征显著的英语变体。翻译的难度在于对于源语中未曾言说、隐约其辞的内容的解读以及选择恰当的方法和词语予以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 有崇尚简约、寓意丰富等特征。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是需要经历大量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的,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只有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较为完整的翻译体系和机制, 从而才能提高这类词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地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总结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相关成果, 查找详实的例证, 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 以多元翻译理论的架构, 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以此提升对外交流文化的能力, 准确表达含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 实现可理解、能接受, 顺畅而有效地交流。

近些年来, 语料库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取得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重视, 这标志着语料库研究策略的进步和研究思维的转变。语料库的发展为提升翻译研究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在逐渐满足信息时代师生学习翻译和研究翻译的实际需求。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的目的, 是对于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 可以透过语言表达认识到文化元素所传递的真实信息, 从而加深理解和沟通, 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畅。

跨文化交际是涉及到多元文化因素的综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交际者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和准则。这些必要的原则和准则是实现交际的必要条件, 只有依赖于此, 才能把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才能够彼此相互沟通而无障碍。

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机制, 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 要研究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词语的文化身份、审美干涉、政治干扰与伦理干预, 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的影响, 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实质,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第二是, 要从跨文化和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 对中国特色词语承载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验证中国英语在文化交往中应发挥的作用。并以等值翻译理论为基础, 对中国特色词语英译的对应策略加以分析, 从而明确这类词语在汉译英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三是, 中国元素特色词语翻译研究应该经历的过程———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要以语内翻译为切入点, 侧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义阐释, 协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探讨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语际翻译的表达方法, 避免文化冲突, 实现有效的交流。

最后是,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差异, 分析语言中借词本土化的方式, 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国特色词语翻译应侧重以音代义的音译法。据此, 要阐释音译的机制和动因, 从而科学而慎重地使用音译词, 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

其中, 第二、三和第四点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上述四点的研究探讨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机制。

词语承载着各种文化信息, 其含义也是由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决定的。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涉及各种各样的跨文化因素。就词汇翻译而言, 涉及到的跨文化因素可以有词汇的文化身份、词汇的审美干涉、词汇的政治干扰、词汇的伦理干预等因素。

其次是如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进行界定。需要阐明的是, 中国特色词语属于颇具民族特征的词语, 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在任何语言中均不存在, 那么就是外语中的空缺语言。同时还要阐明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与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的相互联系。中国英语中大部分词汇来源于中国特色文化词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现状、动态和发展。究其主要侧重方面有:⑴包含有传统文化的词语;⑵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政策方面的词汇;⑶反映经济生活方面的词汇;⑷反映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词;等等。

中国英语绝不等同于中式英语 (Chinglish) , 两者虽然同在一个连续体上, 但是中国英语以符合英语的规范语法和词语的曲折变化, 来表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概念和事物, 而中国式英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基于汉语意思借助于表达的中介语。中国英语中具有中国元素词语音译的研究, 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整个体系, 有利于英语词汇生成的动因和体系, 更有赖于音译借词在译入语中的接受度的调研。现行的汉语词汇生成英语词汇常用的是采用拼音加上英语注释的方式, 力图以加注来诠释和弥补汉语拼音在意义上阐释的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量汉语词汇转入英语, 必然会删繁就简, 方便使用, 加注翻译方式自然而然也就会成为历史。但是放弃加注翻译的前提是改译词为人们所熟知, 或是曾经被提及到, 否则就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当然汉语词汇译成英语的最佳方式是音义同构, 例如gelivable (给力) 。这个词中既有汉语中“给”的谐音“ge”和“力”的谐音“li”, 又有英语构词的曲折变化“able”, 其组合朗朗上口, 汉语文化元素丰满, 英语词型形态完美, 堪称用英语表达汉语元素词汇之范例。

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以中国英语方式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语, 译入语读者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是否为了保持原文形象, 而放弃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还是为了追求符合英文习惯而改变原文的中国英语表现方式。

再者, 阐述为什么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过程要先从语内翻译开始, 而后转到语际翻译的原由。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因此, 特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词语有着深厚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 从而揭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过程全貌。

最后, 从音译实质出发, 研究中国特色词语的语音翻译问题。在此, 要具体研究音义 (文字的读音和意义之和的意义) 与 (汉语) 拼音的关系, 音译翻译的文化心理背景, 拼音与英语结合翻译, 音义同构, 以及在何种情形下音译中国特色词语等问题。

本项研究的关键在于音译研究。众所周知, 音译词汇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表达词语的特性和本质, 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以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为出发点, 从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意义着手, 把握词语中的文化元素, 侧重文化信息和形象的理解和意义阐释, 协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避免文化冲突, 实现文化兼容, 考证在音译过程中源语的局限性和译语的可接受性, 从而得出能够阐述翻译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的规律, 抽象出阐释性翻译、翻译加注释、半音半意译、意译、音译等翻译原则, 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机制。

依据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机制, 可以有效地尝试具有中国文化元素词语的翻译, 对于有着外国文化背景的人们, 通过翻译体会中国文化, 也通过翻译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把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加以比较, 减少和避免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的障碍与冲突。可以有效地达到源语读者、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实效交流与沟通。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研究,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研究如何能够系统地、客观地把具有中国元素的词语有效地加以翻译的机制, 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理论体系, 为该领域的研究创立一个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 必将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国要与世界合作, 世界要与中国合作, 世界要了解中国, 中国有义务将各种资讯、国情、文化、传统等介绍给世界。中国语言文字必将影响到关联的国家, 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色词汇, 必将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 其翻译的研究必将在联系各国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 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 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 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 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1]Jacobson, 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59.

[2]Morris, C.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38.

[3]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 2015, 25 (01) :46-49.

[4]郝瑞松.翻译阐释活动探索意义和真理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 12.

[5]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音译探讨[J].语言与翻译, 2015, 04.

[6]周学艺, 赵林.美英报刊文章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7]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中英红色词语的文化异同及翻译 篇3

【关键词】红色 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一、引言

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色彩并各有其特点。每一种不同的颜色还被人赋予了超出其本意的丰富内涵,被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中。在翻译、语义、文化等各个方面了解色彩的内涵是语言的基本研究之一。虽然在不同语言中,色彩词汇的数量是不同的,但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因为民族文化习俗,地理位置,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想方式,语言所蕴涵的意义、承载的信息也不一样,所以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不同内涵,并且充分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所以从文化角度看红色词语的不同释义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英文红色词语的不同点

1.词语表达形式的异同——红与red不对等。

(1)英语中的red译为汉语时的表达差异。Red eye指的是低质量的威士忌酒,喝少量这样的酒会使人眼睛变红,所以我们叫它红眼,但它和“红眼睛”没有任何关系;red chicken,指的是海洛因;在球类比赛中,例如足球,篮球等,只要球员犯规,裁判就会出示“红牌”;英语中red tape字面意思是“红带子”,这个词源于17世纪前英国政府用红带子来捆扎公文,现引申为官样文章、官僚作风或繁琐手续。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paint the town red欢庆,seeing red生气,be caught red- handed在犯罪现场当场被抓,red alert紧急警报。

(2)汉语中的红译为英语时的表达差异。Black tea指的是红茶,汉语中的红茶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称为红,而英语的表达侧重茶叶的颜色,使用black。眼红green- eyed,在英语中,green表示嫉妒 envious。红葡萄酒purple wine是就酒的颜色而言。在中文中的一些表示物体的名词中有红色的意思却在英语中是没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红利是赚取利润是喜庆的意思,而在英语中只是一个bonus表示利润,并没有带有感情色彩的欢乐。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红糖brown sugar,红榜honor roll,红运good luck,火灾red ruin,红颜beauty。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红色词汇常常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别导致联想差异的产生。

2.生活在不同文化习俗和背景下的人们给予红色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背景,最明显的是在结婚仪式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婚夫妇常常穿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利的红色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是主色,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带着红盖头。红色“喜”字常常贴在窗户,门和墙上等,以显示好运。然而,在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上,白色为主色,在西方人眼中,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是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并且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人们在特殊场合穿特别颜色的衣服,它是一种文化结果。经过长期的积累,它演变成一种文化沉淀,人们通过这种文化积累来表达或维持一种特殊的感情,或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寄托”。

三、中英文红色词语的相同点

1.本色意义的对应性。英语中用于描述事物本色的red所表达的概念与汉语具有相同的意思,都可以当形容词或者名词用。如:blood-red血红色;orange-red橘红色;peach-pink桃红色;red-carpet红地毯;red corpuscle红血球;red wine红葡萄酒。

2.外来词汇的对应性。汉语中许多词汇是有英语中的词汇翻译过来,保存了原来词汇中所隐含的比喻意义,并在长期的使用中成了约定俗成的,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如:red carpet的比喻意义是“迎接贵宾用的红地毯”,来形容铺上红地毯隆重欢饮之意,现在中国的走“红毯”被认为是荣耀象征;red clause或letter of credit翻译成“红条款信用证”,是由于当初这种条款在信用证上采用红色字样。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词义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了解并掌握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促进文化交流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对于颜色词的翻译方面,更涉及两种文化。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状况而形成的,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的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色彩,多了些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包慧楠.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l):61-62.

[3]邱春滟.颜色词所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及其译法[J].学科教学在线,2008:123-124.

[4]曾祥文.英汉“红色”之文化内涵差异对比[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5-76.

中国旅游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篇4

中国旅游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也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提供了有利务件.在接待国外游客的时候,涉及到向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展示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底蕴.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艰巨而关键的任务.由于不同语言本身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在众多翻译策略中的选取,造成了旅游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成分的遗失和扭曲.本文旨在探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在不同情境下对于翻译方法的选取策略.

作 者:高民贵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H0 关键词:旅游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传递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篇5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评析,进而对处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杨国强 Yang Guoqiang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年,卷(期):8(2)分类号:H059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翻译与研究 文化全球化

汉语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 篇6

汉语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

要想使译文文情并茂,译者不应在原作前无所作为,也不能甩开原作随意挥洒,而是在两种语言交汇的有限空间里自由驰骋.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能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译出四字格词语,那么就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大增加译文的流畅程度.

作 者:左宝霞 作者单位:天津天狮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四字格词语 词语特点 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篇7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融、密切相连的, 文化是语言表达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受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和制约, 有着鲜明的民族或地域文化色彩。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斯曾说过, 没有语法, 人们仍能表达很多东西, 但如果没有词汇, 人们将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 词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也体现着社会变迁、历史变革和民族发展。 (谢水璎, 2007)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交际活动, 也是一项跨文化的思想情感交流, 词语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词语的内涵意义对翻译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而, 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理解文本、开展文化翻译的基础。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表达的差异, 在英汉翻译时部分词语相对应或相契合的词语很难找到, 因而, 人们应从词语入手比较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在准确把握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减少误译、谬译现象的发生, 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王挺, 2002) 一般情况下, 英汉翻译中有以迎合读者反应与感受为主的归化策略、以注重源语文化为主的异化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方式相辅相成, 并贯穿于英汉翻译的全过程。

2 造成英汉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在意义系统中, 每个词语都包含着构成语言基本内容的指称意义和在特定语篇中传达信息的内涵意义。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考察, 才能反映出词语之间的差异, 才能把握词语所体现的真正意义。

(1) 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价值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价值观是不同民族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向往、追求和诠释, 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赋予汉英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 (张全, 2002)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位, 以家庭为单位, 推崇集体主义。受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功利为本位, 有着鲜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特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和道德, 也影响着双方的语言交际。中国文化崇尚群体意识, 认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强调“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人人好公, 则天下太平”、“宁公而贫, 不私而富”等等, 这种独特的价值观不仅使中国人非常重视社会对个人的期待和反应, 而且还使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自由和独立, 注重个性发展, 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重要的、最值得肯定的价值观, 这决定了西方人在行为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正如, 英语中“I”永远是大写的一样, “个人主义”不仅被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开拓进取的象征, 也被认为是“American Dream”的最好诠释。

(2) 历史文化传统差异。虽然许多英汉词语的字面意思相近或相同, 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这些词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而在表述时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也极易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例如, 中国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回头看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时间取向上一般体现出崇尚传统、注重历史的过去时间, 如汉语中“前所未有”、“前无古人”中的“前”指的是过去的时间, 而“后无来者”、“后人”中的“后”则是指将来的时间;与汉语表达截然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更为关注未来, 在时间取向上多为将来时, 英语“from that day forward” (从那天以后) 中的“forward”指的是未来的时间, “a while back” (一会儿之前) 中的“back”则指的是过去的时间。此外, 由于中西方时空观的不同, 英汉词语在表现先后时间顺序时也有所不同, 这种先后顺序在英汉状语的语序上能够得到验证:汉语以人的生存活动方式为出发点, 其状语语序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和动词, 这种以时间为先导的逆时性、线性延伸式时空观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而英语以人与自然抗争的活动方式为出发点, 其状语的语序为动词、方式状语、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 这种以空间为先导的顺时性、线性延伸式时空观是西方文化中的独特特征。 (万明莉, 2008)

(3) 自然环境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各民族语言词汇意义选择起着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俗和风土民情的差异对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等也会影响人们对词汇含义的理解, 如在英语中“西风”象征着温和、春天, 预示着万物复苏, 因而, 英国诗人雪莱在作品《西风颂》中以浪漫高雅的格调高度赞颂了带给人希望和力量的“west wind”;但在汉语中西风有着寒冷、秋天的意味, 带给人的是凄凉、萧条之感, 如“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西风吹成今古”、“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等。究其原因, 英国地处西半球, 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春天时常刮西风;中国地处东半球, 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秋天、冬天常刮西北风。如由于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当中国正处于隆冬时节, 英国则处于万物复苏的春季。

3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翻译策略

(1) 英汉词语差异的具体表现。第一, 词义空缺。每种语言都拥有许多独特的词汇, 例如, 汉语中就有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 如八卦、阴阳、中庸、太极、气功、饺子、豆腐、风水、生辰八字、赛龙舟、飞龙在天、龙凤呈祥等, 很难在英语语言中找到这些词汇的概念意义, 也很难准确翻译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样, 英语中也有许多富有民族色彩的词汇, 这些词汇涉及英国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 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此外, 民族语言中常有一些与历史传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相关的词汇, 这些词汇往往都有着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如围魏救赵、破釜沉舟、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卧薪尝胆、叶公好龙、夸父逐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 在英语中有“an apple of discord wool”、“much cry and little”、“A chille's heel”、“send one to Coventry”, 等等, 这些词汇反映的文化传统、神话故事等为本国人熟知, 但外国人要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却非常不易。

(2) 内涵意义不对应。在东西方文化中, 相同的词汇可能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 例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杜鹃”象征着悲伤、凄切、忧愁;“鹤”象征着健康长寿, 如“松鹤延年”;“蟋蟀”象征着孤独寂寞、忧伤凄凉, 杜牧、欧阳修等人常以蟋蟀表达忧伤的情感。 (雷志梅, 2009) 但是, 在西方文化中, 杜鹃、蟋蟀、鹤等都没有这些联想意义, 如英美文化中“蟋蟀”反而有着欢乐、愉快的含义。再如, 汉语文化中, 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 象征了人的高洁品行和高尚人格, 如松柏常青、青梅竹马、胸有成竹、苍松翠柏等, 而英语文化中的松、竹、梅并无这种意义。

(3) 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是指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意义, 从目的语中选择与原文含义相同的词汇进行翻译, 它以尽量减少译文的异域情调为主旨, 是一种“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原文作者向读者靠近”的翻译方式。 (胡美珠、肖辉, 2006) 例如, 成语“大煞风景”若译为“to kill the scenery”, 读者就无法理解成语的内涵, 因而, 应该翻译为“to be a wet blank”;“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city”, 若按照字面意义翻译, 则无法准确表达句子的内涵, 因而, 可以翻译为成语“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首先, 意译法。意译法是在源语和译入语存在文化差异时, 译者舍弃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将原文形象转换为译者熟悉的形象, 实现译文和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相一致的翻译方式。如“A lucky dog”可以译为“幸运儿”, “a top dog”可译为“最有权威的人”, “Homer sometimes nods”就可以意译为“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an eye for an eye”可以意译为“以牙还牙”, “plant dragon teeth”可意译为“挑动战争”。中国文化中的“鬼”神通广大、威力无比, 西方文化中的“鬼” (devil) 是邪恶的象征, 与中国文化中的“鬼”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 因而, “有钱能使鬼推磨”应译成英语应当是“Money is a good servant”或“Money makes a mare go”。

其次, 替代法。替代法是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用某个概念意义不同而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替代原文词语的翻译方法。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可以译为“dragon”, 但两者的含义却并不相同,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也象征着权威、力量、吉祥、进取精神等,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形如蜥蜴、身上有鳞、长有利爪与翅膀的怪兽, 它性情凶猛、残忍、暴虐。因而, “亚洲四小龙”就不能译为“the four Asian dragon”, 而应翻译为“the four Asian Tigers”。从色彩词汇上看, 不同文化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热烈、欢快, 如春节时人们要帖红对联、放红鞭炮, 结婚时用红盖头、帖红双喜、穿红衣服;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寓意着流血、暴力、危险等。因而, 人们把《红楼梦》翻译成了“The Story of Stone”, 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3) 异化翻译策略。在英汉翻译中, 异化策略是“译者尽量不打扰原文作者, 让读者向原文或作者靠拢”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有助于保持异域情调和语言风格, 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第一, 直译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法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 有利于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 丰富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例如, “cowboy”可以直译为“牛仔”, “hot dog”可以译为“热狗”。第二, 音译法。在英汉翻译中, 人名、地名、特殊词汇等在本族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这时可以用音译的方法。如“磕头”可以译为“kowtow”, “功夫”可以译为“kungfu”, “豆腐”可以译为“toufu”;“Sauna”可以译为“桑拿浴”, “coca kola”能译为“可口可乐”。

文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它们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 在英汉词语翻译中, 应当依照“求同存异”的原则,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在保留源文化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同时, 又要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以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胡美珠, 肖辉.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

[2]雷志梅.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万明莉.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法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4]王挺.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1) .

[5]谢水璎.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 篇8

“文化”一词内涵和外延差异很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一切闻名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文化不是独立和封闭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并加速了它们的融合,在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差异,各国文化也千差万别,每一种文化中都带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内容,这些承载着文化现象或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称为文化负载词,也叫文化专有项。Aixela(1996)对文化负载词提出了11种处理策略,而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英文版本的《围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奈达认为,没有对文化背景的充分理解,译者就无法理解文中的习惯用法,无法很好地传达整篇文章的信息;译者应充分了解五种类型的次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及语言文化。《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反应了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对于某一地区的人来说,不熟悉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理解带有地区特点的表达可能会有难度,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洛阳纸贵”,“不到黄河不死心”等词就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在中国文化中,东风一般指暖风,通常象征春天和温暖,与西方的“west wind”的意义更接近,而不能译为“cast wind”。

(2)物质文化负载词

这一类的词语反应了某一语言文化群体下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特点。比如说小说中存在的中国物质文化负载词,“饭碗”(job),“衙门”(yamen),“麻将牌”(Mahjong)等等。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反映在亲属称谓以及颜色等方面。比如说英文中“uncle”在中文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伯伯”,“叔叔”,“舅舅”,“姨夫”,“姑父”等。此外,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如,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幸福,“白色”代表悲伤。然而,在西方国家里,“red”经常与暴力,血腥联系在一起,而“white”则象征着纯净与高贵。

(4)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在中国,以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因此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5)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层面,汉语有四个声调。在语法层面,汉语习语一般多为四字结构,相关统计显示,汉语中四字俗语占到了总数的95%以上。比如“飞黄腾达”(advance rapidly up the ladder of success),“失魂落魄”(they were busy to the point of distraction),“分庭抗礼”(when they were equals)等。

三、《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的结合,两种含义互相补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力图更好地传达出这两种含义。

(1)直译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做些调整或变动,才能翻译出既忠实又流畅的作品。下面是《围城》中应用了直译方法的句子:

“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In China the heat was even more oppressive than usual. Later everyone agreed the unusual heat was a portent of troops and arms,for it was the twenty-six year of the Republic(1937).

在这句话中,“兵戈之象”被直译成“a portent troops and arms”。也许当译语读者看到这个词时并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但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他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直译加注

“对人家干脆不说年龄,不说生肖。”

He would simply not tell anyone his age nor give the animal sign of the year of his birth.

Note:Each year is represented by an animal(i.e. rat,ox,tiger,hare,dragon,snake,horse,sheep,monkey,cock,dog,and boar)and the complete cycle repeats itself once every twelve years. Hence its possible to know another persons age simply by asking him what his animal sign is.

中国人计算年龄不仅有年、月、日,还有生肖,而外国人只按日期计算年龄,因此,生肖对外国读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空缺。如果只用异化的方式来翻译,可能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此,这里用注释加以解释和说明。

(3)意译

意译就是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等。比如:

“希望两位马到成功。”

“I wish you immediate success”

在这里,“马到成功“被意译为“immediate success”。在古代中国,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马到成功”就是指骑马的人一到目的地就会成功。这是一个中国习语,词中的“马”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含义。

(4)音译

音译是以两种语言之间的读音联系为基础的。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 “san-fu” 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三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语,指夏天中最热的三十天,在英语中找不到词语与之对应。译者用音译的方式很好的传达了源语的韵味和风格,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因为译者在后半句中添加了相关的解释,所以目的语读者仍然可以很好的理解“三伏”的含义。

总结

景观词语英文翻译 篇9

孤植景观树Alone Feature Tree 白沙滩White Sand

密植灌木Thick Planting Frutex 景观草块Lawn

景观灯Lamp

条石座椅Stone Stool

浅水滩Shallow Pool

银灰色花岗岩Silver gray granite 白色花岗岩white granite 浅水池Shallow Pool

灰色板岩Gray Shale

条石Strip Stone

出水口Spout

人行路Walking Round

座椅Chair

孤植树Sole Scenical Tree 喷泉Fountain

雕塑Sculpture

休闲步道Relax Footpath

水池Pool

树池Planting Pool

灌木丛Boskage

花丛Clustered Flowers

叠水Falling Water

大树Big Tree

汀步Stepping Stone

花池Floral Pool

应季花卉Seasonal Flowers

叠水喷泉Falling Water And Fountain 绿岛Grassy Island

边缘绿地Fringe Lawn

车行路Driveway

特色座椅Funture Chair

特色景墙Themed Wall

雕刻石凳Carved Stone Bench 木桥Wooden Bridge

竹丛Tufty Bamboos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景墙座凳Scenic Wall with Bench 景观廊架Scenic Pergola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木平台Wooden Deck

运动区Playing Field

交流广场Communicative Plaza 灯光广场Lighting Plaza

条状种植Plants in a Row 景观廊架Scenic Pergola

回车场Turnaround

孤植树Single Tree

跌水Dropping Water

木栈桥Wooden Bridge

平静水池Quiet Water

沙地Sandlot

儿童活动区Plaza for Children 竹丛Tufty Bamboos

景墙Scenic Wall

观景步道Scenic Path

观景亭Scenic Viewing Pavilion 景墙Scenic Wall

木平台Wooden Platform

棋弈区Plaza for Chess Fan 回车场Turnaround

雕塑Sculpture

波形墙Flexuous Wall

中心广场Central Plaza

花池Flower Bed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汀步Stepping Stone on Water Surface 门卫Guard Door

花丛Floral Cluster

标示墙Title Wall

汀步Stepping Stone

木平台Timber Deck

花池Flower Pool

座椅Chair

景墙Feature Wall

景观树Feature Tree

廊架Scenic View Pergola 木栈台Wooden Deck

喷泉Fountain

景观石Feature Stone

亲水平台Waterside Deck 大水面Water Lever

亭Gloriette

亲水平台Waterside Deck 木栈桥Wooden Bridge

木栈台Wooden Deck

亭Gloriette

廊架Scenic View Pergola 花池Flower Pool

林荫广场Tree Plaza

叠水喷泉Falling Wall And Fountain 回车广场Turnaroumd

攀爬墙Speel Wall

上一篇:《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下一篇:高校团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