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精选11篇)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篇1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为把这项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特建议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照“五个好”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措施,以治理“五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2、要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切实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力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 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指导工作全局。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由县建设局指导,各乡镇负责,从实际出发,突出适用原则和村街特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村街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目标,使创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标、远有蓝图,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化。

4、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定严格的督导、考核、评价措施,保证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长效性、持久性。二是建立健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督促各职能部门切实承担起各自职能和任务,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完成时限,努力建设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建立健全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建立一套完备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管理机制,实行群众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创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篇2

1 村屯绿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 村屯绿化工作建议

2.1 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 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武江,崔巍.辽宁省村屯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2(06):46-47+57.

[2]黄丽花.浅谈广西省柳城县村屯绿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5(06):60+63.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篇3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仍旧沿用以往旧有的模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环境压力。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以及不断发展的制造业,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产生的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产生的能源消耗是比较巨大的。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而且我国政府当前主要采取的还是高投入、高速度、运动员型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对于环境成本的影响,全国上下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对于人群的影响也更加的广泛,所以也就引发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关注度。

2.现如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导致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属于是复合效应型的,对于这种类型的环境问题,处理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受到后发优势比较严重的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上,后发国家的时间被高度压缩,的由于我国特定发展模式的作用比较大,因此长期的高速发展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的集中式爆发,各种问题出现交互叠加的情形。我们的环境已经从天到地、从海洋到陆地的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就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具有比较严峻的形势。这样的局面也就造成我国的环境空间上回旋余地非常的有限,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意识储备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其产生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治理环境问题。

3.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形势导致当前的环境压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由于环境问题的转移继而造成了新的问题的存在,从当前全国的发展形势上来看,部分环境污染的数据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环境治理的效果也相对较为明显。但是从数据构成上看,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工业烟尘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等在我国东北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仍旧是居于前列的。我國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出现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情形,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了朝着农村转移的严重趋势。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当前的环境数据压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分布人群也更加的广泛了,因此居民对于环境质量的感受也越来越差。

二、造成我国当前存在环境问题的原因

1.当下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越发的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在各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非常不加节制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的阶段,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因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

2.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长,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往过猛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迫于生存压力,人们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植被的破坏,人类很多不合理的行为和活动均给大自然的支持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其承载力不足也造成了环境的崩坏。

3.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并协调,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轻环境保护,重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有一些甚至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滞后的环境保护直接导致社会发展中各种状况监管不利,矛盾丛生。

三、落实我国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理论依据。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应当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于产生污水的企业,需要其支付污水处理的费用,综合运用金融、财税以及价格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对于以往环境无价以及资源低价的行为加以改善,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最终切实改善环境发展与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2.加强对环境保护中的监管,完善各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和评级,建立并实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及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制。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对于有些企业排污超标的行为,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違法的环境问题应当严惩不贷。

3.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能够走上一条法制化的轨道。环境立法工作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对于各种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当务之急在于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执法机制,诸如调整环境监管体制、加重处罚力度。

4.不断实施科技的创新,对于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化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化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的、可循环的适用技术,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应不断提升。落实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和分类指导,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若对其不加重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而且面临着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日益减少的能源资源,更加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环节环境压力,这对于后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和谐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一步上,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是一件造福的事。因此,我们呼吁,不论是相关的环保部门,还是居民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参与。

参考文献:

[1]孙静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5(16):227-229.

[2]金惠兰.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J].环境保护,2016(12):131-133.

[3]刘华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现代化[J].社会科学家,2015(22):309-311.

[4]周世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7):192-194.

生态文明新城区战略构想思考建议 篇4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xx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这个规划要达到的效果:为我区未来发展作前瞻性,概念性的战略思考;对我区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个性特色进行系统性的全面设计;使我区有一个可以操作的、逐年推进的开发建设的总体安排。

这个规划的内容包括:(一)市政道路扩建改造规划。东西向的道路有阳明东路延伸,南京东路、北京东路、洛阳东路、解放东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洪都大道,上海路、**大道、高新大道、京东大道、昌东大道。要求交通通畅,绿化美化亮化各有特色,路两侧建筑各具风格,现代服务业布局合理实用。(二)核心商务圈规划。即以恒茂国际都会为主体的城东核心商务圈。这个商务圈应成为我区的中央商务区。(三)特色街规划。比如解放东路市场物流带,上海路商贸餐饮一条街,顺外路欧式建筑商贸特色街,湖东路网特色商业街,洪都中大道商住购物特色街等等。(四)工业园区规划。主要是民营科技园和昌东工业区二次创业规划;罗家针纺特色产业园规划;湖坊村工业园转型规划;一批村级工业园规划等等。(五)乡镇街道规划。主要是罗家新区规划和扬子洲列入改革与发展试点乡镇的规划,也包括其他乡镇和两个街办的规划。扬子洲作为**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如何规划更值得关注。(六)城中村改造规划。打造进顺、湖坊、青湖、彭桥等一批城中村改造的亮点工程。每个城中村都应该有规划,要求有现代气息,节约用地。(七)低洼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八)特色农业基地规划。(九)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如城东示范学校打造,第十医院搬迁,传媒大楼建设等,都要作整体考虑。(十)生态旅游规划。主要是天香园国际品牌的规划建设。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篇5

镇党委政府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

*镇是蠡县人口最少,占地面积最小,而经济总量占全县第=,基层党建、财政收入等各项工作贡献突出,成绩卓越,有着很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镇。全镇共==个行政村,村村相连,民风纯正。民营企业家,其中入统企业=家。====年乡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自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伊始,镇党

委政府就确定了“典型引路,村村开花”的总体思路。全镇各村全部投入创建之中,武家营、北郭丹两个市级示范村顺利通过====年达标验收。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县委政府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给我镇提出了建设文明生态镇的更高要求。北郭丹镇把文明生态镇创建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集中精力、狠抓亮点、精益求精。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个村全部达标,=个村获县联查互看通报表彰。截止到====年==月=日,全镇投入创建资金超过===万元。新修道路=条,千米,新植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多平方米,修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个,面积====多平方米,安装路灯===多盏()。形成了“村村象花园,人人讲文明”的文明生态示范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文明生态建设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改变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的伟大革命。广大广大群众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因此,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宣传发动放在工作首位。召开了全镇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多人参加的动员誓师大会,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拉开创建工作的序幕。之后,组织全镇==个村的两委成员===余人,先后=次到唐山、易县、某省等地参观学习,求经问计;各村也自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多人到县内外先进村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这===多人成为各村文明生态建设“义务宣传员”,迅速形成了由镇党委政府引导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确定责任区和联系户,向群众宣传创建的意义和任务,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党委政府为==个村选配了得力的包村干部进村指导,印发《明白纸》近万份;同时,镇妇联、镇团委向全镇妇女、青年发出了《倡议书》;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全镇===名党员按照“一挂双定三评”的要求,成为创建工作“排头兵”。

二、形成创建合力

为民办事、造福百姓是我镇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作风,对于文明生态创建我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不急于求成。各村都从打井、办电、修路入手,先地下后地上、先硬化后绿化扎实推进。但是,这些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急创建所急,想创建所想,确定了==个县直部门和=个市直部门组成==个帮建工作队,分包=个村,进驻结对帮建,县电力局、民政局、广播局提供帮建资金==万多元,市老干局帮助枣林村完善了创建规划,谋划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并支持创建资金=万元。到目前为止帮扶资金累计达到万元。辖区企业争相捐款捐物,镇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了“文化一条街”、“平安大道”、“文明生态示范户”、“绿色通道”等活动,在全镇形成“党政领导挂帅,上级部门帮扶、各行业支持”的喜人创建氛围。解决了创建过程中资金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多种模式推进

北郭丹镇在创建中坚持“一村一策、村村开花”的思路,不拘一格,因村制宜。形成了多种模式,成为文明生态示范镇创建的一个创举。其中包括:武家营村的“一盘棋”,不是只抓一条街,或者只抓硬件建设,而是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辇庄的“高标准”,去年该村没被列为试点村,但他们按照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主动搞创建,提前达标;西丹的“大手笔”,一开始没有急于求成,先是筹集资金、制定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去年底将全村所有大街小巷建成水泥路面,两侧建成高标准绿化带,今年=月,植树全部达标;北丹的“大动作”,今春在村内外=条道路上共植树=万多株。在它们的带动下,东丹、南丹、祁口、辛庄等村,纷纷加大力度,投入===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

四、环境招商谱新篇

随着道路硬化、街道绿化、村庄美化,镇容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乡镇企业欢迎光临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文明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今年辇庄村与某省合资兴建的化纤厂项目,资金投入====万元,年创利税===万,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占地==亩的第二期工程正在谋划之中。某省二毛与我镇栓龙毛条厂和资精品毛料生产线,新上纱锭====个,建有纺、织、染三个车间,总投资上亿元,其中引入资金====万元。该项目的土建工程已开始。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篇6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篇7

1正确认识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难题

1.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数量少

以前,我国一直宣传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6位。 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 /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 /3左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水资源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 各行各业生产、人民生活都离不开水,将来的战争将是争水的战争。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越发突出。

1.2水资源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江河流域众多,但普遍遭受污染,且污染呈现扩大趋势。许多河流、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地, 但由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导致水质下降,蓝藻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中小河流原本清澈见底,鱼虾畅游,但因工业污染、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很多水生物难以看到,河流浑浊不堪,有的出现黑臭、富营养化等不良状况。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统计显示: 46. 5% 河长受到污染; 10. 6% 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 90% 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 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 以上,全国有1 /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1.3水灾害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局部地区发生多年不遇的水灾害,造成水量供应不稳定, 水质不能保证。突发性水事件时有发生,取水口水源地遭受有毒污染、化工废液排放污染整条河流等突发事件屡见新闻媒体。这些水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4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法律缺失

我国水污染防治保护相关法律主要有《水法》、 《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对水资源的保护在一定区域发挥了作用。但从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看,法律内容有交叉,法律可执行条款少、 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法律对水生态综合保护与防治涉及的内容少,法律赋予的水生态管理职责、权限不明。 实践中,出现的破坏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行为没有适用的法律约束,又或者有法律禁止条文但无惩罚条款, 或者有惩罚条款但处罚界限不清,导致法律形同虚设, 难以执行。违法行为不断增加,惩罚措施难以落实,结果导致水生态保护不得力,水污染问题不断扩大。

1.5水生态管理职责不清

水生态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但综合管理的职责不明,环保、水利、市政等部门均可管也可不管,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导致水生态管理既有多头管理、目标不明的现象,又有管理空白、力度不够、措施不力的状况出现。由于管理的缺陷,水污染、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水污染不断加剧、水资源流失不断加大、水环境不断恶化,更谈不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1.6水生态文明理念缺乏普及

我们面临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尽管水利主管部门也大力呼吁保护水生态,但就身边所接触、了解的群体来看,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对保护水生态认同度不一致,还没有形成合力对水生态进行齐抓共管。政府机构尽管关注水生态,但付诸于保护管理的力度还不足。广大群众对水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垃圾乱丢乱弃、污水随意排放等不良现象仍屡禁不止。

2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生态委员会,形成合力保护水生态

水生态文明涉及水利、环保、国土、市政等多部门,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生态情况,仅依赖一个部门,难以管理到位,突出存在的问题。 水生态的管理与保护、治理与预防过程繁杂,牵涉面广,涉及人群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类似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个水生态委员会,综合管理水生态,形成水生态管理与保护的合力。建立一个水生态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引起更多的人群关心水生态,从而保护水生态,实现水生态的持续发展。

2.2完善以水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理水生态

水利部门倡导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 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无论是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都应在法律法规中予以体现。法规应阐明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的职能者———谁来管理; 应阐明属于水生态管理的范畴的行为———管理的界限; 应阐明破坏水生态行为的处罚措失———怎么处罚。以水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应突破行业利益,打破条块分割,消除法律死角,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政策引导作用,形成破坏水生态有人管、管理失职有人抓、水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综合管理体系。

2.3开展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让保护水生态形成共识

a. 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水生态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从学生的教育做起。利用公益广告、微信平台等对社会人员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开展水生态正反典型教育,倡导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光荣理念,让破坏水生态、污染水资源的集体和个人受到惩戒。

b. 完善政府监督平台,引入媒体监督、公众监督, 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及时曝光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增强各行各业保护水生态的意识。

c. 加强水生态文化公益宣传,传播水生态建设正能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群众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

d. 重点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和大型工矿企业主要领导进行宣传教育。水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政府负责人必须要承担起管理重任,不能以招商引资为名引进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大型工矿企业主要领导更是宣传的重点,让他们明白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就愧对子孙后代的浅显道理。

2.4狠抓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技术举措,让水生态恢复原生态

a. 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设工程、新项目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按照建设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环境的目标,使水生态环境在不同领域得到改善。

b.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按量供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立管道供水等有效手段,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c. 大力加强污水处理、排放管制。工业项目必须建有污水处理厂,杜绝直接排放。排放的废水必须严格处理,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得排放。

d. 注重科学研究,追求科技创新,大力倡导废水再利用,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e. 加强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工程必须能够正常使用,不能成为做样子的面子工程。

f. 保证水生态经费,工程预算、财政拨款应列入水生态管理与保护费用,并专款专用。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思考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60-02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式的选择中,正确进步的观念的提升、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养成、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保证等等方面,法治化都是绕不开的路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态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我国签定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近几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通过,《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责任的专章规定,特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立法理念、基础手段、监管手段、监督参与、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但这些仍然与我们建立生态文明法治国家的最终目标相差甚远,还存在一些缺陷,如环保意识淡薄、法治环境欠缺、社会管理乏力等。这些缺陷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略作探讨。

一、树立生态法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环保在实践中上的知行分离,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态法治理念未能渗透进血液中,还没有形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如何提升生态法治理念?第一,明确绿色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真正弄清绿色生态的价值所在,尽一切努力保护好涵养好,并使其增殖。第二,真正树立起生态法治理念,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要转变思维定式,正确认识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把法律作为行动的唯一标尺。要注重公开透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依法保障人的健康环境权,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绝不为偏颇的政绩观和评价标准所左右,形成道德精神层面的高度自觉。第三,用生态法治理念指导实践。要将生态法治理念渗透于生态立法、生态执法、生态司法的修改和完善。在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健全和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加大执法能力建设,营造顺畅的司法环境。同时还要动用社会力量,明确政府、企业、公民的生态法律责任。

二、构建环境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环境法律存在空白、内容滞后、规定过于抽象、难以操作、法律法规之间相互矛盾等问题,应该加快环境立法步伐。

一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纳入到有关刑事、民商、行政、经济、诉讼和其他相关法律之中,促进相关法律的生态化。特别是刑法作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最具有强制力,应在刑法中规定生态罪,充分发挥刑罚手段使其成为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是制赋予《环境保护法》“母法”效力。并重新定位,完善基本法内容,比如针对《环境保护法》倾向于污染防治这一现象,应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增加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机制,使其真正成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的综合性基本法律。

三是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目前,世界上约有60多个国家的宪法或组织法中包括了环境保护条款,将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及国家机关的职责,或是个人、社会团体的义务,有的已明确承认国民享有环境权。我国应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诉讼权;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得出控告和检举,有权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

四是健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现有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标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衔接。同时要重视程序立法,提高环境法律的可操作性。改变现行环境立法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改变“宜粗不宜细”的落后立法思路,在立法中注重具体尺度的确立,明确操作程序。在立法中应将公民参与制度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把环境民主停留在表面上。在环境基本法中应有具体的公众参与条款,设置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大执法能力建设

执法工作是法律的生命,也是法治的生命力所在。

一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环境处罚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要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强制淘汰制度等。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针对违法企业坚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加大处罚额度,提高违法成本。

二是完善生态执法监督机制。要加强执法责任、执法监督、权力制衡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完成对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切实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其次要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和执法备案工作,使层级监督规范化和经常化。

三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首先要清理、废除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行政性法规与规章;从源头上解决地方政府干预环境执法正常进行的问题。其次要完善地方环境执法制度,建立与完善不受地方政府随意干涉的相对独立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再次建立健全环境问责机制。追究政府相关人员的环境违法责任,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经常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培训,不仅要深入透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同时要吃透法律要义,理解其法律精神,具备相应的执法素养,同时注重执法技巧,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执法准确化、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

四、完善环境司法制度

一是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环境诉讼是由法官来主持并决定其违法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以及裁判结论的得出都与法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升法官职业素质,优化审判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是环境司法救济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司法公正的有效保障。

二是对环境损害赔偿实行综合治理。首先要对各级政府及政府负责人进行“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自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其次要进一步排除地方政府对司法审判的干预。去行政化去地方化,提高法院独立审判能力,排除地方政府的干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改革方向,但只是一个党内文件,需要迅速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迅速推进落实。再次要建立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应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立独立的、专门处理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的机构,以提供环境损害赔偿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并赋予其裁决以法律效力,以利于快速解决纠纷。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篇9

雷多荣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大新县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手,积极探索县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形成新思路、选准有效载体、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新县的实践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有效载体,示范区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把自身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效应: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双赢”

生态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能源快速发展,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3081座,占农户总数的74.9%。同时,通过实施

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极大地推进生态林业发展。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8.6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61.5%,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石山绿化率达97%。生态林业建设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林得以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气象。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跃上新台阶。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和以“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做好各景区规划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纯天然、纯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特色吸引游客。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85%、33.21%,再创历史新高。

生态脆弱和被破坏地区的恢复重建有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新县严格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县城饮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功能区要求。

启示:提高重视程度是前提,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技应用是支撑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新县把“生态立县”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将创建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把“生态立县”作为永不谢幕的工程,做到换届不换生态建设任务,换届不换生态建设重担;形成党委、政府统一

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工作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在明确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大新县采取上级补贴一点、财政出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几年来,大新县共投入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资金达1亿多元。重点把资金投到农村生态建设上,扶持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依靠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等方面。而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大新县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正是以科技为强力支撑。工业方面,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农业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并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品牌。科技的应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

(作者系中共大新县委书记)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篇10

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一年来**镇认真贯彻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扎扎实实地把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推进创建活动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行动、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尝到了甜头投身创建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各方面发挥优势、广

泛参与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扶帮建对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一、认真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调动村两委班子实施创建的积极性。重点是解决由“怎样干”到“怎么干好”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教育培训、政策激励、典型引路全年共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示范村等就近参观学习达人次,创建文明生态村开始成为村两委“最大的村务”。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群众是创建的主体。为实现他们对创建活动由不太认识到全面认识、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变坚持“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为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创建活动中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创建活动带来的实际变化使群众真正明白了“为谁创建,谁去创建”的道理纷纷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骨干。一年来全镇创建活动中群众自愿捐资、捐物折合万多元出义务工多人次全镇形成了村与村比、户与户比的生动局面。

二、抓住根本深化创建内涵。以“绿化”为切人点建生态之“神”;以文化提升为前提塑文明之“魂”;以促进增收为基础本文来自强发展之“本”。

⒈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也就抓住了整个创建工作的突破口农村面貌才会显“精神”、增品位。我们从“绿化”切入坚持重规划、重变化和“大干不难、小干不易”的指导思想力求让群众短时期内看到明显变化。今年春季,全镇在去年的基础上新植生态树、经济林、观赏树近万棵,去年硬化预留的村内道边花池、树坑和村外路旁林带全部按计划种植完毕。其中武家营、北丹、西丹、辇庄绿化、美化同时搞,使村内外的生态环境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也进一步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一年来先后个来我镇投资办厂的项目达成意向,其中已经签约建设中的辇庄人造毛厂和辇庄化纤厂引入资金达万元。

⒉在“四化”突破的基础上我们以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深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与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稳定信访等工作结合起来拓展创建活动的综合效果。我们以广场建设为文明生态建设走向深入的标志,以广场作为村民文明生活的载体,大力加强广场建设,武家营村个、北丹村个、枣林村个、辇庄村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街心广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革除生活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的同时武家营等村还不失时机地在深入开展了“唱大戏、作宣传”、“科学生活展”和“大培训、大参观”活动有利地推动了农民文明素质、致富能力的“双提高”。

⒊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复合型载体功能从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展。特别是注重与本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相结合着眼于特色产业和长远发展推动持续创建。一是大力发展麻山药种植,积极引导大洋集团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扩大营销渠道,发挥麻山药产品加工的龙头作用,全镇麻山药种植面积达到亩。二是充分利用我镇亩的退耕还林的林间土地,引进和推广了百合种植,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三是以众康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园区在完成扩建工程的同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周边乡镇的奶牛入托。奶牛养殖突破头,羊和肥猪存栏分别比××年增长,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地理优势,采取以文活市、以工活市、以贸活市、以优质服务活市等措施,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饮食、服务、修理业,一年来新增个体工商户户,劳务输出人员达到名;通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全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原来的逐步达到现在的。

三、建立机制求真务实。我们在全面发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管并重创优机制。重点探索建立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多方投资机制。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群众投资投劳为主、联系单位帮一点动员本村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捐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的投入机制。其中去年以来全镇创

建资金投入达多万元。二是日常管理机制。围绕净化保洁尝试垃圾专埋场、村设垃圾专埋点、主街道设垃圾专用箱、清运设专职队伍推行门前三包、推行舍饲圈养的措施。围绕绿化管护重点落实“谁植树、谁拥有、谁受益”的产权机制。三是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了月例会、季联查、年终评比制度并把创建活动纳入对村两委班子的实绩考核。

省文明生态现场会后,我镇对今后的镇政府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汇报

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一年来**镇认真贯彻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扎扎实实地把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推进创建活动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行动、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尝到了甜头投身创建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各方面发挥优势、广泛参与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扶帮建对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一、认真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调动村两委班子实施创建的积极性。重点是解决由“怎样干”到“怎么干好”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教育培训、政策激励、典型引路全年共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示范村等就近参观学习达人次,创建文明生态村开始成为村两委“最大的村务”。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群众是创建的主体。为实现他们对创建活动由不太认识到全面认识、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变坚持“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为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创建活动中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创建活动带来的实际变化使群众真正明白了“为谁创建,谁去创建”的道理纷纷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骨干。一年来全镇创建活动中群众自愿捐资、捐物折合万多元出义务工多人次全镇形成了村与村比、户与户比的生动局面。

二、抓住根本深化创建内涵。以“绿化”为切人点建生态之“神”;以文化提升为前提塑文明之“魂”;以促进增收为基础本文来自强发展之“本”。

⒈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也就抓住了整个创建工作的突破口农村面貌才会显“精神”、增品位。我们从“绿化”切入坚持重规划、重变化和“大干不难、小干不易”的指导思想力求让群众短时期内看到明显变化。今年春季,全镇在去年的基础上新植生态树、经济林、观赏树近万棵,去年硬化预留的村内道边花池、树坑和村外路旁林带全部按计划种植完毕。其中武家营、北丹、西丹、辇庄绿化、美化同时搞,使村内外的生态环境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也进一步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一年来先后个来我镇投资办厂的项目达成意向,其中已经签约建设中的辇庄人造毛厂和辇庄化纤厂引入资金达万元。

⒉在“四化”突破的基础上我们以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深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与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稳定信访等工作结合起来拓展创建活动的综合效果。我们以广场建设为文明生态建设走向深入的标志,以广场作为村民文明生活的载体,大力加强广场建设,武家营村个、北丹村个、枣林村个、辇庄村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街心广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革除生活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的同时武家营等村还不失时机地在深入开展了“唱大戏、作宣传”、“科学生活展”和“大培训、大参观”活动有利地推动了农民文明素质、致富能力的“双提高”。

⒊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复合型载体功能从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展。特别是注重与本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相结合着眼于特色产业和长远发展推动持续创建。一是大力发展麻山药种植,积极引导大洋集团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扩大营销渠道,发挥麻山药产品加工的龙头作用,全镇麻山药种植面积达到亩。二是充分利用我镇亩的退耕还林的林间土地,引进和推广了百合种植,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三是以众康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园区在完成扩建工程的同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周边乡镇的奶牛入托。奶牛养殖突破头,羊和肥猪存栏分别比××年增长,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地理优势,采取以文活市、以工活市、以贸活市、以优质服务活市等措施,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饮食、服务、修理业,一年来新增个体工商户户,劳务输出人员达到名;通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全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原来的逐步达到现在的。

三、建立机制求真务实。我们在全面发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管并重创优机制。重点探索建立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多方投资机制。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群众投资投劳为主、联系单位帮一点动员本村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捐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的投入机制。其中去年以来全镇创

建资金投入达多万元。二是日常管理机制。围绕净化保洁尝试垃圾专埋场、村设垃圾专埋点、主街道设垃圾专用箱、清运设专职队伍推行门前三包、推行舍饲圈养的措施。围绕绿化管护重点落实“谁植树、谁拥有、谁受益”的产权机制。三是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了月例会、季联查、年终评比制度并把创建活动纳入对村两委班子的实绩考核。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篇11

摘要: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最新的一个。借助十八大的春风,定西作为西部一个贫困地区,应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采取有效途径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资源 现状 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最新的一个。生态文明如何发展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借助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定西市作为西部一个贫困地区,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近年在生态方面取得了多少成绩,但面临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由此可见,当前的生态文明对我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从资源来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习惯认为,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确实如此,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世界第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三,都没问题。但是,地大了,物博是不是名副其实?通过这些年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发现,中国的物产一点也不博,尤其是现代工业所需的一些资源,如水、土地、矿产,中国都是极度欠缺的。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我国是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我国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我国是世界的十分之一;人均天然气,我国是世界的二十分之一;人均铜储量,我国是世界的五分之一;人均铝储量,我国是世界的十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这些资源在全世界的水平都非常低,我国是一个资源贫国。尤其是,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资源的浪费非常巨大,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说,在我国,资源高消耗之路是不可行的。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当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事件就已经达到了13起。除了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0%的草原程度不同的退化;90%的江河湖泊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40%的城市处于中度甚至重度污染。这些问题都深刻的向我们揭示着,我国的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毁灭为代价。不同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资源承载力来发展。对于生态脆弱,但又亟待发展的定西市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重要。

二、定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内年均气温5.7-7.7℃,海拔1420-3941米,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的82.3%。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酷劣、农业基础脆弱,成为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联合国组织的有关专家认为,定西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片“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定西人民通过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为了改善生态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定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1.梯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上下通过整村、整乡、整山系、整流域的大规模推进,涌现出了通渭长川、陇西盘龙山、安定太白山、临洮上营等万亩精品示范点。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立地条件和土壤水分的微循环状况,土地生产能力和旱作农业水平大大提高,保证了粮食安全,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11年底,累计兴修梯田524万亩,农村人均1.9亩。据测算,在梯田种植一亩小麦的产量相当于坡耕地产量的2—3倍。即使在大旱之年,梯田地种植马铃薯的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比坡地种粮收入净增5倍以上,人均年收益达1600多元,占人均GDP的50%以上。

2.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定西市乃至全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曾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安定区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关川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开创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间合作交流的先例。建成了官兴岔、花岔等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以官兴岔流域为典型的治理模式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2011年底,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6940.6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1.5%,有360条小流域先后列入重点治理,有203条小流域治理达标并通过验收,其中官兴岔、安家沟、高泉沟、石家岔、花岔、张山等11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安定区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3.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定西市完成营造林82.2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5.16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45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义务植树4200万株。特别是定西城区面山绿化造林2.09万亩,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经过各单位坚持不懈的努力,城区面山造林绿化基本完成了改造提升任务。另外,大面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开展,为发展全市畜草产业提供了充足优良的饲草料资源,全面提升了全市畜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

(二)定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业基础依然非常脆弱。全市梯田累积面积仅占坡耕地面积的56.8%,农村人均仅1.9亩,且人均占有量很不平衡,还有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304万亩,依然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急需治理改造。

2.造林绿化难度加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市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现场不断向远山、深山推进,造林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造林的成本越来越高,成果巩固越来越难。

3.治理资金依然非常短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生态建设项目中的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导致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影响生态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推进定西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

要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全省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要在通渭、陇西两县要分别打造一个10万亩的高标准梯田建设精品示范带,安定、临洮各打造一个5万亩的梯田建设精品示范带,带动全市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展梯田建设。

根据定西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报告,计划至2015年,全市新修梯田要达到120万亩,至2017年,全市要新修梯田60万亩,至2020年,全市要新修梯田90万亩,通过这些坡耕地梯田的改造和兴修,为提高旱作农业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以“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的思想,对全市历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果,进行整合完善,改造提升并整体推进。据定西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报告,计划到2015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12平方公里,至2017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00平方公里,至2020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50平方公里,届时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将达到一万多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1.6%,为今后大规模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经验,提供示范。

(三)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全市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中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工程。这就要在巩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但因各县区气候、土壤、植被差异较大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在林种、树种选择上必须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各有侧重,以便充分发挥各县区优势,做到地尽其用。全市按地域划分,全市分为:

(1)北部梁峁沟壑半干旱水土保持林区。该区位于渭河以北,包括安定区、通渭县全部和临洮、渭源、陇西三县东北部。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差,气候干燥,宜林性差,发展方向应为乔灌结合,主要营造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在树种选择上,灌木以沙棘、柠条、山毛桃等为主,乔木以云杉、刺槐、榆树、山杏、文冠果等为主。

(2)中部浅山河谷半湿润水保经济林区。该区位于临洮、渭源、陇西、漳县的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流经区。这一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交通方便,发展方向以乔、灌为主,乔、灌、草结合,林种结构以生态林为主,局部地域适当发展经济林。在树种选择上,乔木以落叶松、云杉、侧柏、刺槐、榆树、文冠果、花椒、仁用杏等为主;灌木以沙棘、柠条、山毛桃等为主

(3)南部湿润水源涵养林区。该区位于渭河以南,包括渭源、漳县两县的南部和岷县的全部。这一地区气候高寒湿润,宜林条件和现有植被较好,是全市发展水源涵养林的最佳地域。发展方向以乔、灌为主,乔、灌结合。在树种选择上以云杉、落叶松、沙棘为主。该区宜适度整地,避免大开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三北”防护林工程。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省上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中的三大战略平台之一,“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作为我市生态建设的强大“引擎”。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把治理重点放在生态区位重要、治理效果明显,对经济影响显著的地区。

3.面山绿化工程。要坚持不懈开展面山绿化工作,在抓好新造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向提升改造转移,多树种、多色彩混交栽植,提高工程整体效益。

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定西更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面对多少挫折与困难,定西人民都有信心再造秀美山川,也一定能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定西生态梦,建设好美丽的定西。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252(11).

[3]贾文雄,田玉军.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

[4]定西市统计局.定西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7).

上一篇: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企划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