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启示名言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的启示名言(精选12篇)

生活的启示名言 篇1

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

3)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

4)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学峰 】

5)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6) 要知道伟大的爱和伟大的成就都含有极大的风险。

7) 当您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时,即时采娶措施去港颀它。

8) 过高尚地、正直地生活。当您年老回首往事时,便能再次享受您地一生

9) 书籍如朋友,应该少而精

10)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

11)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

12) 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13)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

14)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生活的启示名言 篇2

仅就思维方式而言, 要不断克服传统的、惯性的以及随俗的思维方式, 而逐渐养成实效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新型的思维方式, 才有可能在惯常的事务中, 产生创新的精神, 走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之途!

这些理念, 对实现创新, 非常重要, 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需要另外学习、深入探究。不过, 还有些成功人士的名言或有关创新思维的小故事, 会让人获得巨大启示, 引出许多新的想法, 对提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信条

成功的企业家王永庆,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经营, 不仅缔造了一个“石化之国”, 号称“石化大王”, 而且从中总结出许多有益于中国式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思想, 号称“经营之神”。

他的关于企业发展动力 (“依靠”) 和企业成功信条的理念, 很有深度。

他说, 什么是企业发展的依靠 (内生动力) ?

第一是靠不断演进的领先理念带动企业员工行动;第二是以实践为本, 不断探讨实践, 发现新理念, 引领企业的进步。企业的文化, 就是在理念与实践持久互动中形成的。

这让人想到原乐凯杜昌焘总经理说的话:“中国企业家我最佩服张瑞敏, 只有他能做到不断总结实践, 提新理念, 再贯彻到员工群体行动中去, 以形成同心同德的新企业文化氛围。”

王永庆发展企业依靠的是创新文化, 而创新文化的灵魂是持久执著的“创心”。

他还提出了“企业成功的信条”:

第一条, 是尊重知识, 对“知识就是权力”这个铁律深信不疑。表现在王永庆身上, 他不只是尊重有知识的人, 而且有炽热的求知欲。他相信, 知识是工作前进的动力源。有了这一条, 就能做到遇事有“三预”:一是预感 (感性) , 二是预见 (悟性) , 三是预谋 (胆识) 。有了这“三预”, 就有了应变决策的能力。王永庆50年的巨大成功在此一条。

第二条, 追求“合理化原则”, 一切遵守“止于至善”的严细要求。实现“合理化原则”与“止于至善”的要求在于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王永庆在管理上几乎永不改变的目标, 就是把企业引向永无休止地追求合理化的长河之中。

强化企业员工的能动力和创新力

众所周知,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同目标。何谓“企业软实力”?

在企业, 与设备、厂房、资本、人员、盈利等硬实力相应的管理架构、研发创新、文化理念、品牌形象等称为企业的软实力。软实力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把相关资源要素 (包括硬实力) 整合起来, 形成核心能力, 因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力的强弱和生命力的持续。具体而言, 企业的软实力就是企业理念、文化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企业软实力也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与创新精神直接相关的是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关于执行力与能动力。

先从一个小故事读起。

甲乙两人在同一个公司里从事着相同的工作, 可是公司老板对甲却总是高看一眼, 经常给他加薪, 而对乙却不然。长此以往, 乙忿忿不平起来, 去找老板讨说法:为什么同工不同酬?老板笑了笑说, 你先到商场买10斤土豆回来, 然后再说。于是乙就犹犹豫豫地去了商场, 买回了10斤土豆交给了老板。老板问:除了有卖土豆的还有卖什么菜的?乙根本没注意, 摇了摇头。老板又问:买10斤土豆是一个价, 买多了是否优惠呢?乙答:不知道。这时老板拿起电话给甲打过去:你到商场买10斤土豆回来。过了一会儿, 甲提着土豆回来了, 老板问甲:还有卖别的菜的吗?甲说:有, 有卖白菜的, 1元1斤, 有卖西红柿的, 1元6角1斤, 还有……老板与甲的对话, 乙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 老板就对乙说:你能明白我为什么总是给甲奖励了吗?乙面红耳赤地嗫嚅着点了点头, 讪讪地走开了。在这个例子里, 甲比乙细得多, 其能力高低立现, 不能不使乙心服口服。乙只能说具备了机械的、简单的执行力, 交给他办的事情他会不折不扣地去办, 但是他却不具备能动力, 而甲则具备, 他会联想, 能触类旁通, 工作主动, 有创造性。所以我们提倡提高执行力, 这是能够开展工作的起码条件, 若想把工作开展得更好, 只有简单的执行力是不够的。执行力理所当然地包括执行中的能动作用, 包含能动力, 而能动力则是积极的、灵活的, 能够结合实际创新地开展工作的能力。

关于学习力与创新力。

学习, 狭义地讲就是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 从广义上说即了解、掌握自己所不知道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事物, 包括科学、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习力指的是能够掌握这些知知知识识的能能力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思而而不学学则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起来来来, , 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不断地学习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 创新就是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 创新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思考使它们重新叠加、交融、嬗变, 产生新的知识的能力。“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就会善于创新。只学习不思考, 学了也不会用;只思考不学习, 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 就会缺少能够排列组合的元素, 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力。

跑不了的两只螃蟹和煮死的青蛙

■乱争乱斗要不得, 规则不容破坏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一个有小盖子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 他们会把盖子盖严, 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以后, 渔民就不再盖盖子了。

这是为什么?原来当有两只以上的螃蟹时, 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但是, 竹篓口很窄, 只能允许一只螃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 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 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由另一只强大的蟹踩着它往上爬。尽管篓口一直敞开着, 但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幸运地脱离牢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在竞争面前, 规则是不容随意践踏, 因为规则是约束, 更是保护。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竞争规则, 有序就会变成无序, 竞争就会变成乱争, 那么在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下, 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如同螃蟹那样苦苦挣扎到篓口又再度被拖回深渊的状况。

■麻木松懈是要命的缺陷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 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 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 慢慢地加温, 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 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 它已经来不及, 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

煮青蛙理论告诉我们, 一些突变事件, 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 而易致人于死地, 但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 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而没有清醒的察觉, 却会导致失败。

要善于从各种角度想问题

在职场中, 头脑清楚、逻辑思路清晰的大有人在;但是, 却也有些人说话老是抓不住重点, 讲了老半天, 大家还是听不懂。碰到后者, 就算是提醒他们说得“更准确一点、更具体一些”, 也没什么用, 因为所谓的“准确”与“具体”, 并非只要改变措辞或提升表达能力就能做到, 而是要看当事人对于议题了解多深入、能够分析到多细。换言之, 对于问题不够敏感, 或是根本看不出毛病, 其实与平时就不善于提问大有关联。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问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训练。而在所有逻辑思考方法中, “5W2H分析法”可说是最容易学习和操作的方法之一。这种分析方法是在二次大战时, 由美国陆军的兵器修理部门所提出, 之后广泛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管理议题上, 有助于工作者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有所疏漏。

“5W2H分析法”包括:Why (为什么做) 、What (做什么) 、Where (在哪里做) 、When (何时做) 、Who (由谁做) 、How (如何做) 、How much (成本是多少) 。更详细地说就是:

What就是确立问题, 了解“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y是说明背景或提出问题, 也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en指的是时间, 设定“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是对象, 指明“由谁来做?谁来完成?”

Where是地点, 确认“在哪里做?从哪里人手?”

How是方法, 提出“怎么做?如何做会更好?如何实施?做法是什么?”

How much则是花费或成本, 计算“要花多少预算?金额是多少?”

任何工作如果缺少了这7个层面, 即使提出了方案, 也不会有具体进展。举例来说, 如果只传达“下礼拜四要开会”, 却未事先说明“从几点开到几点”、“在什么地点开”、“开会目的是什么”等讯息, 与会者就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表。

下次, 当你再接到工作指令时, 不妨试着用“5W2H分析法”去思考, 相信做起事来更能事半功倍。

坚持“再来一次”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 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能穿透硬石, 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某大公司应聘, 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 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 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 破例让他—试, 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 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 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 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 年轻人再次走进这家公司的大门, 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 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 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公司的大门, 最终被公司录用, 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生活的启示 篇3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生活是一本书,善于读这本书的人,时常会从中得到启示。说一说你曾经从生活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丫:我从七岁开始学习书法,虽然写字十分枯燥,但我每天坚持练字,现在我的字写得很漂亮,经常被别人称为“小小书法家”。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毛豆:学校运动会时,我参加了4€?00米接力赛,由于同学们配合默契,原来实力不佳的我们,竟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使我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众人齐心,其利断金。

小丫:每天放学坐公交车时,我发现与其一窝蜂地挤上去,不如排着队有秩序地上车更节约时间。

毛豆:……

老师: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这次习作除了可以写从一件日常小事中得到的深刻启发外,还可以写什么呢?请你们认真读读习作提示。

小丫:还可以写一句格言、一幅漫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毛豆:生活是包罗万象的。一本书、一次活动、一堂课、一次谈话……只要让我们有所启发的,都可以写。

老师:说得真好!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那么怎样把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写下来呢?

小丫:写生活给我们的启示,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如写一件事的启示可先把事情的发生及经过清楚地写下来,再写一写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以及这一启示带给自己的影响。

毛豆:写一句话的启示可先说清楚这是句什么话以及它的来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个具体的事例,写一写这句话带给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小丫:如果写一幅画的启示可先据画面编故事,再写一写自己从画面联想到的内容,然后写这幅画对自己的启发,对生活的影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习作时,到底要按什么顺序来写,同学们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思路有了,在习作时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才能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滋有味呢?

小丫:我们要围绕中心选材,抓住重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毛豆:最好能通过重点词句来揭示自己获得的启示,就像《落花生》一文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

小丫:我觉得还要注意给文章取个好题目。

老师:小丫说得真好。这次习作可以怎么命题?

小丫:我觉得可以直接以“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为题,也可以在所列举的题中加上一个修饰词,比如“一件()的小事”等。

名言的启示日记 篇4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句名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不要被困难吓倒。

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应用题时,突然不会了,怎么想也算不出答案,我就想要放弃,想做又不会,不做吧心里又放不下,我又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我对自己说;“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勇敢地去面对,才会获得成功。”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道题做好,我先把题目认真地读了几遍,经过思考,之后把它进行分解,在把它列成一道方程式,最后才终于把它算了出来,心里别提多开心,所以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不能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必须要认真负责竭尽全力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将永远激励着我要勇敢面对困难,面对现实。

人生启示的名言 篇5

1、眼睛因为流多了泪水而越来越清澈明亮,心灵因为饱经忧患而越来越淳厚。

2、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3、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5、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6、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7、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8、情生智隔。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0、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11、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就像是在写一本书,你的这本书是写的好或坏、写的厚或薄、写的.精彩或平庸,要看你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如何去下笔写,外人是无法为你代笔的。

12、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4、做一个决定很难也很重要,因为如果你的决定不对,那你的努力就会白费

15、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16、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7、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8、机遇总是在优柔寡断中出现,而在我们的后悔郁闷里失去,所以我们应该果断的抓住机遇。

19、跑的路程长了,才能知道一匹马是不是好马;在艰难困苦中才能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

读书名言的启示作文 篇6

书籍中的知识无穷无尽,;书籍中的故事能使人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欣喜若狂;书籍中的写作手法像是我们的作文辅导老师,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书籍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我,是我整天在书海中遨游。

以前,我还没有开通博客的时候,文章不知道怎样写才够精彩,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每次老师布置的日记、作文都很犯难,每次都是思考上好一会儿,再动笔,却只能“挤”出一点儿;再思考上一段时间,又“挤”出一点儿来……就这样,这里凑活一点那里取一点儿材料,七拼八凑的组合器一篇只有一页多的作文交差。有一次,我实在没啥写了,只好请教老妈,老妈却感叹道:“是你读的书太少了!”从此以后,我读的书多了起来,独占了书橱,我的知识丰富了起来,写作水平飞速提高。

读《自然百科》使我进入了奇妙的自然世界;读《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读《108个发明发现故事》让我体会到发明者的艰辛与执着……

鲁迅的读书生活及启示 篇7

在求学时代, 鲁迅就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野史杂说, 古今哲学, 甚至是画谱古碑等, 可谓是无所不读。据周作人回忆, 鲁迅少年时就已博览群书:《诗经》、《楚辞》、《古文析义》、《东莱博议》、《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六朝文絮》、《剑南诗稿》、《古文苑》、《唐代丛书》、《太平广记》, 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李长吉、温飞卿、李义山、苏子瞻、黄鲁直……唐宋杂著、明刊十八史……小小少年, 无不涉猎。七岁时, 鲁迅进入私塾, 他的第一本书是老师要求读的《鉴略》。“我的第一本读的是《鉴略》, 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不许有别的书”, 面对这种刻板的生活和枯燥的书本, 鲁迅主动向老师玉田老人搜求其他书读。正是在玉田老人家, 鲁迅利用课外时间读过有关动植物的书, 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他最爱看的书是讲述园圃花木的《花镜》, 这些书中有许多插图, 画面生动形象, 符合少年鲁迅的求知心态, 这些书籍成了鲁迅的精神启蒙之书, 引导他步入书海, 增强了求知欲望和心智。从此以后, 鲁迅就开始广泛搜集图书, 对读书兴趣浓厚。这些书对鲁迅后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生时代的鲁迅, 不仅买书借书看, 而且抄书, 比如由于对百花诗感兴趣, 便将《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归类抄录。《农政全书》有丰富的野菜知识, 因买不到就抄。买书藏书、抄书, 就成为鲁迅课外生活的主要内容。鲁迅这种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 并没有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弃, 在日本仙台医专时期, 鲁迅的课业负担很重, 他晚上睡得很迟, 每天坚持看政治、哲学、文学等书籍, 特别喜欢德国籍犹太人诗人海涅的诗歌。正是鲁迅长年累月的课外阅读, 使鲁迅弃医从文用文艺唤醒国民的艺术活动成为可能。

鲁迅的阅读始终不是停留在某一领域, 而是随着年龄、身份和环境的变化, 对知识不断进行更新, 最终形成了博又专的知识素养。在三味书屋前, 鲁迅就非常喜欢读《山海经》和花鸟草虫兽等书籍, 到了大学南京矿路学堂,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小说, 比如笔记小说、西厢记、红楼梦, 等等;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启蒙, 他不断关注自然科学的前沿类书籍。当听说《天演论》单行本正式出版时, 鲁迅特地跑到城南, 花了500文钱买来看, 尽管胃病发作, 但仍坚持读这本书, 对某些章节甚至达到熟诵程度。在日本弘文学院时期, 他主修日语兼修普通科, 虽然普通科的许多课程已经学过, 但学习上并未放松。他利用弘文学院阅读的方便性, 用更多的时间阅读其他书籍, 比如哲学、文学, 拜伦的诗歌, 尼采传、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 被同学称为“顽强苦学、毅力惊人”。他从译学汇编里又发现了卢梭、孟德斯鸠等人, 对青年、儿童有独特认识, 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鲁迅除了阅读大量的书本知识外, 还始终保持课外阅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性。比如在日本求学期间, 他的阅读视野不断拓宽, 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皆是他感兴趣的领域。另外, 他也时刻关注国内政治动向、改革趋势。为此, 每一天他都阅读《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纸杂志, 日本的报纸也天天看。弃医从文后, 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开始自学, 形成了独特的学习读书方式:早上看新闻报刊, 下午逛书店, 晚上夜读。

鲁迅在学生时代, 究竟买了多少书, 读了多少书, 是一个无人知晓的数字, 正是这无法统计的数字构成了鲁迅这位精神战士无穷的战斗力与无限生命力。鲁迅的读书生活留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启示之一:科学与人文不分此重彼轻。

从先生的阅读史可看到, 先生在求学时代人文与科学并重, 双管齐下, 关注人文学科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吸收, 形成文理贯通的知识结构。小的时候, 鲁迅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 但是在课外阅读中, 他热爱自然科学书籍, 从小就爱看诸如《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等有关草木虫鱼的古书。从这些书中了解到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为日后喜爱现代自然科学打下了基础。弃医从文后, 鲁迅将主要精力放在文艺创作上, 但他仍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自然科学读物, 介绍西方科技成果, 主动致力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 如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不久, 鲁迅就写出《说镭》一文, 介绍人类这一新的伟大发现, 宣传西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启示之二:课外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学习活动。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 也是个体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有人说课外阅读不是短跑, 而是马拉松式的长跑,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不懈地坚持。无论是在三味书屋时代, 还是在日本的弘文学院、仙台医专时期, 鲁迅始终是一位学习的自觉者, 对学习一直抓得比较紧, 他往往在规定时间完成布置的作业, 其他时间就是他课外阅读的时间。鲁迅从入私塾开始的好奇于图画书, 到少年时代的买书、藏书、抄书, 一直到去世前在书桌签的创作, 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成了鲁迅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主动的行为习惯。因此,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都要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 让学生学会选择, 学会根据需要自觉挑选阅读读物, 也就是说学校既要重视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 又要体现学生自身阅读的独立性, 不可强制, 更不能追求阅读的统一性。老师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一种学习习惯培养, 不附带任何功利的色彩。

启示之三:课外阅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丰富的课外阅读, “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而且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读死书是害己, 一开口就害人。”鲁迅在课外阅读中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让书本的知识成为分析了解社会实际的工具。他极力主张读书“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并且要求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时, 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正是由于鲁迅在阅读大量中国历史书籍的同时, 能联系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情况, 才真正读懂了中国“吃人”的传统文化实质, 才能发出震耳欲聋“救救孩子”的呐喊声。应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阅读方式, 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拓宽了视野, 这就是鲁迅始终能站在时代前言、洞悉复杂历史的真相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高杰.鲁迅的读书生活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9年-2-1版.

生活的启示名言 篇8

1.为“生活化”的课程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很少涉及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有些即使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也多半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出现了“脱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1]。不可否认,为了达到课程和教学的“生活化”目标,教学中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表达、证明或者衍射某种观点实属必要,但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则是值得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和反思的。

2.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没有固定的范式和程式,然而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共识,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形成貌似轰轰烈烈的辩论场面,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轻松达成“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于是,“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上去告别了沉闷,学生的手、脑、嘴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师生思维空前活跃。然而,就教育教学效果而论,一味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可以而且应该休矣!因为这样的教学除了收获形式上的热烈吵闹之外,着实难以形成冷却后的沉思和积淀。

3.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借助这个过程,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锻造多样技能。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往往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或者说眼下生活,常用虚拟的现在生活情境来解释现在生活现象,用虚拟的“理想化”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不远的生活,于是近视地认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化效果。那种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带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和脆弱的“理想化”的生活态度,殊不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二、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内核之当代审视

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了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的清晰的论述见诸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准备。”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借助于批判传统和对儿童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照,系统阐述了教育思想和功能,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原则和手段。

1.关于教育思想和功能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教师观出发,重新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注重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为了谁?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工作是为儿童而不是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视儿童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和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在看来,“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这又一主体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需单纯着眼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同时强调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个体出发,但最终指向的并不是有生有死的个体“一生”的质量,而是社会生活的保存,因此,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和价值传递的手段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2.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基于此,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杜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智慧训练”,是养成人生行为的“智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倾向”,其中包括“智慧态度”和“道德态度”、“智慧能力”和“智慧行为”。归根结底,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即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些“智慧”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基于此,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杜威将其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3.关于教育原则和手段

杜威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确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总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从学校角度而言,“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环境;对个体来说,儿童能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将学校中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依据“从做中学”的原则,杜威在教学中把思维看作从疑难情境趋向于确定情境的过程,并称之为“科学方法”或“实验方法”,即“思维五步”:一是面对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问题所在,三是对疑难进行假设,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假设。他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方法上去,设计出“教学五步”:第一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考和假设;第四步,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第五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三、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之当代启示

1.科学界定、正确把握生活世界

何谓“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关照、所依托、所瞄准的“生活世界”既区别于科学认识所建构的科学世界,也不同于教学论反思建构的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更不能等同于独立于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人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教学世界。“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基本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出发,就必然要从人与人直接交往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教学现象,也必然使用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在寻找教学客观规律性的同时注重对教学根本意义的探寻。因此,那种类似“确定结论,然后证明过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认真反思并谨慎使用。

2.理性回归、合理超越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理性,应当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可能生活,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特殊生活过程。教学与生活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活动植根于人的生活,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人的生活要求和需要;但它是一种改造了的、超越了的生活,应该对人的生活保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创造一种高于人的现实生活而更加美好的生活,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总体上看,人的生活涉及两大领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并促进人从中发展出相关能力;引导人进行主体间交往与合作,并赋予人作为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即权利,使人获得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能力。在主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使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教学应引入“自我”范畴,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与主体作用[3]。

再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看待教学的视角,在这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对象,教师赋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主体,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符合思维生发、教学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的逻辑,是最为有效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向,要在其目标的引领下渐行渐远,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打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时,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课堂的实质,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成就自身。

参考文献

[1] 宗序亚.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管理,2011(1).

[2] 田继中,支爱玲.谈杜威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宁夏教育科研,2006(2).

[3] 袭普良.把能力交给学生: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名言警句启示的作文 篇9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天里,老师要让我去参加一个演讲比赛。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害怕。荣幸是因为我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才艺,害怕是因为我很胆小,站在舞台上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本想这个春天会很美好,但是要面对如此大的困难,我的心一下子就灰了。

第一次彩排时,站在舞台上的我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后来就被要求下一次再演讲,我对自己失望极了。回到家,我翻开语文书准备做作业,忽然看见了那句刚学的名言,像得到大家的支持似的,鼓起勇气,面对困难。

第二次彩排时,我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将故事演讲出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次成功还得感谢那句名言。若不是它给了我自信和力量,我还不知道还会出多少次丑呢!

名言警句的启示作文 篇10

记得那时我刚上三年级。三年级嘛,比较大了,要开许多的课程,科学啦,省情啦,英语啦,我也没把它们放在心上,把精力都放在了语文和数学上。不知不觉,我迎来了英语第一单元的考试。

非常快试卷改出来了,望着试卷上许许多多鲜红的叉,我惊愕了。不会吧,六十六分!我没想到我对英语的轻视竟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我现在仍能回想起我当时的心情有多么难受,简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一下子都涌到了我的心头。

我回到了家,把卷子交给了母亲,红着脸,低着头,等着挨骂。但我等来的不是母亲严厉的批评,而是她语重心长的教导:“孩子,加油吧,努力才会成功。”

后来还发生了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晚我都没睡好,一直翻来覆去地想母亲的那句话。

我开始慢慢努力,在学习前预习,在考试前复习,一个单词、一句话、一篇课文……我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从六十到七十,从七十到八十,从八十到九十……终于,我在第五单元的测试里获得了一个真正令我满意的成绩——一百分!我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时,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快乐。

生活的启示名言 篇11

一、立足学生生活,不局限于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与学生生活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被教材所限制,而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用生活来教育(education by life)”。

1.不局限于英语教材的选用

目前,基础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多个版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些教材已经历多次改版,从时代特征和生活特点考虑,教材的内容会继续改变,但不可能过于频繁地更换,某一时间内,对某一群体的学生来说,其内容必然会与学生生活存在一些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学校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很受学生欢迎。

有人认为基础英语教学,应采用英语语言国家的教材,以实现英语教育的文化目标。但正如张正东指出:在学习跨文化交际时,如果只注重英语民族、国家的习俗,就有可能损伤中国学生的审美观和自尊心,从而损伤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人文内容。所以用英语国家教材有悖于中国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实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近80%来自于非英语国家,用所学语言的国家观念界定“文化”早已落伍。单一文化规范的理念不符合当今全球多元化的形势。

2.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根据生活教育学说,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都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关注学生生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综合而具体地“考虑到学生能够做、学生应该做、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即3个情态动词:can,should,will)”。要把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历、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的关注点变成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习的场效应。

例如,在讲解The environment单元时,笔者呈现了CCTV-9新闻播报的华北等地区沙尘暴的画面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印象、深刻的感受与思考,使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内心世界距离拉近了,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环境话题产生了兴趣,学会了借用文中语句表达。有了现实生活基础,学生的表达具有了思想的真实性,在交流时言之有物,不是背诵交际套话,并能够由此延伸,在交流中拓展思想深度和视野。思考来自实际的问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人文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二、紧贴学生生活,选择教学方法

机械的记忆、背诵、操练很枯燥,而且效率不高;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或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借鉴。

1.让活动进入英语课堂

学生在符合他们生活的活动中会更活泼,感情更丰富,更乐于尝试,比较积极。分组对抗赛、个人挑战赛、演讲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英语歌曲比赛、海报制作、课本剧表演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在主动而愉快的参与过程中,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避免了简单的灌输和移植,避免了英语课堂上师生间“我说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的单调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学生学会了自主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材料、合作完成集体任务、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选策略,提升了综合素质。

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在教学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教师联系学校的主题辩论活动,把其中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话题延伸到英语课堂,让大家联系实际,选择一个与自己的关系有过起伏的朋友,谈谈彼此之间的相处,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话题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借用文中语句表达观点,自然地促进了英语交流水平的提高。

2.把艺术融入英语教学

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融入英语教学,形成独特的英语教学艺术。

把幽默融入英语教学,能够让英语学习充满快乐。俞敏洪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特色。例如,在讲解“at stake(濒于险境)”这个词组的时候,他幽默地解释道:“stake是股份的意思,现在买股票经常被套牢,所以买了股票就等于‘处在危险中。”这种幽默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好。把演讲艺术融入英语教学,可以让英语学习充满激情。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奥巴马的Yes, we can等都是激情洋溢的演讲,很值得教师借鉴。把心理咨询师的谈话艺术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和风细雨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将“三明治”式的谈话艺术应用于学生作文的面批。首先肯定学生的作文,接着委婉地指出个别地方存在的不足,然后中肯地建议如何修改。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三、联系学生生活,检测教学效果

生活教育学说主张“为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英语教学效果的检测,不应该只通过传统考试卷,而更应该看学生能够用英语“做”到什么。

比如,在学习了Growing pains之后,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师要求就同学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的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检测语言交流目标(communication goals)、认知思维目标(cognition & thinking goals)和社会人文目标(social-cultural goals)的达成情况。

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有利于促进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发展;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学说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英语教学和教改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需要英语教师拥有热爱生活的心灵、发现美好生活的眼睛,才能够悟出“生活教育”的道理。

生活的启示名言 篇12

1. 关注热点文化现象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是政治新课标、新课改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因此, 选取热点文化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是《文化生活》模块教学的经常性举措, 也是《文化生活》模块命题的常规性做法。

文化交流作为热点文化现象, 历来为高考命题所关注。山东卷第23题以全球形成“汉语热”, 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为背景, 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广东卷第37题第2问以我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 要求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谈谈对中华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的认识;浙江卷第31题以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充满中国元素为背景, 考查文化创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天津卷第11题以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印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为背景, 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北京卷第26题以北京一些中餐馆菜单英文译法闹出笑话, 有关部门规范出版《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为背景, 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北京卷第38题第4问以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为背景, 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其他热点文化现象, 如网络恶搞, 高考也有所关注。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 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 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 杜甫时而手扛机枪, 时而挥刀切瓜, 时而身骑白马, 时而脚踏摩托。在一个恶搞文化盛行的时代, 恶搞杜甫可以宽容看待, 但是, 在恶搞的同时, 不能忘记一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不能丧失了对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基本尊重。福建卷第32题的命题虽然没有以恶搞杜甫这一文化现象为背景, 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命题专家对恶搞杜甫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 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 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 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 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 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此题可以说是显性考查文化热点的一道好题。通过此题, 可以巧妙地表达“恶搞杜甫, 不如阅读杜甫”这一思想, 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此题正确答案是B。

2. 直面思想道德建设

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012年3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 期望通过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上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视。对此, 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文化生活》模块的命题也作出了积极回应 (见下表) 。

2012年高考八套文科综合试卷中, 都只有一道考查《文化生活》模块知识的非选择题, 其中五省市不约而同考查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考点, 充分发挥了高考命题对加强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导向作用。

3. 考查三维课程目标

分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 是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规范。它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现由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促进这一转变, 迫切需要高考命题作出回应。换句话说, 高考怎么考, 教师怎么教。如果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 那么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就会成为教师的首选,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关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提高学生分数没有实质意义。从目前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省市已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并重阶段, 过渡到以能力立意为主, 兼顾知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阶段, 这对一线教学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这一特点, 在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文化生活》模块试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福建卷第39题第4问为例:

材料雷锋, 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 从《文化生活》角度, 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 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 (要求: (1) 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 (2) 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参考答案: (1)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2) 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3)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 脚踏实地, 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题考查了三维课程目标, 实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谐统一。解答此题, 考生不仅需要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书本知识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等时政知识, 还要具备写倡议书的基本技能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能力, 更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文化生活》模块的命题特点对于备战2013年高考的启示

1. 贴近文化生活, 感悟理论价值

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文化生活》理论是有意义的。但是, 如果脱离了文化生活实际来复习《文化生活》理论知识, 往往会使得本来就单调乏味的复习更加单调乏味, 不仅毫无乐趣可言, 而且直接削弱复习的质量、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 在文化生活中复习《文化生活》, 应该是《文化生活》备考最基本的思路。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2012年暑假, 一定有很多同学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种比赛。“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如果我们在观看伦敦奥运会电视转播的同时, 能自觉地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就完全可以称得上备战高考的“行家里手”了!

列举一些角度供同学们揣摩: (1) 伦敦奥运会“影响一代人”的口号, 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对英国文化的集中展示, 可以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 伦敦奥运会带动英国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4) 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游泳小将叶诗文的出色成绩的质疑, 即便在遭到国际奥委会官员的正色驳斥后, 仍没有“收兵”的意思, 可以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依然存在。

2. 把握文化脉搏, 明确复习重点

文化现象异彩纷呈, 但高考命题在选材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纷繁芜杂的文化现象中把握文化脉搏,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并储备重点知识。为此, 有必要把握高考文综命题“以我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 即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文化热点问题, 特别是国内一些持续性的文化热点问题的考查。这一指导思想在前文提及的广东卷第37题第2问、北京卷第38题第4问、山东卷第31题第2问、安徽卷第39题第3问、浙江卷第40题第1问、福建卷第39题第4问及天津卷第14题第1问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全国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万亩龙脑樟原料林为背景, 要求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也体现了该思想。

根据“以我为主”的指导思想, 我们大体可以确定以下复习重点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可自行补充相关文化热点、整合相关《文化生活》知识, 本文在此不一一赘述) : (1)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 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 规范文化市场, 发展大众文化。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 “以我为主”意味着对国际文化热点考查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 国际文化热点就不要关注, 而是要看国际文化热点与我国的相关度。一些与我国核心利益、内政外交紧密联系的且本身又相当稳定、清晰的国际文化热点在复习中也要加以重视。

3. 提高文化素养, 坚持正确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程光泉教授在《必修3<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介绍》一文中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科技革命的涌天大潮, 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使各种文化现象五彩缤纷, 各种不同文化相互激荡,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文化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 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 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 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程教授的论述明确了《文化生活》教学的重要任务, 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坚持正确方向。同样, 2012年高考文综《文化生活》模块试题也把引导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坚持正确方向作为了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文化生活》备考过程中, 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上一篇: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一提纲下一篇:考博介词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