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1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2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引入梯形概念及特殊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在探究有关等腰梯形的性质时,笔者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P106-107“梯形的性质”稍作加工处理,将教材设置转化为两个折纸活动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进而验证数学,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活动一:操作与发现

师: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有几条?对称轴的位置在哪儿?

操作活动:请你用手中的等腰梯形图片,进行操作观察,探索与发现.

生1: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沿上下底中点连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由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什么特征和有关的结论?

生2:(1)边:AD//BC;AB=CD.

(2)角:∠A+∠B=180°;∠C+∠D=180°.∠A=∠D;∠B=∠C.

(3)对角线:AC=BD.

师: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生3: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反思:思维是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动手折纸的操作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发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由学生展示或说出他们的发现或结论.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并发展合情推理思维.]

活动二:探究与验证

如何验证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师:如何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和解决?

操作活动:如何将等腰梯形纸片折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由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生4:我沿DE对折,将等腰梯形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图1.

生5: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

生6:AD//BC,过D作DE//AB,可得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ED,又因为AB=CD,故DE=CD.

师:如何证明∠ABE=∠DCB?

生7:∠ABE=∠DEC=∠DCE.

师:还有什么折法?

生8:我将等腰梯形折成了一个矩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2.

生9:可以不用折纸,延长两腰,如图3,也能证出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师:能具体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9:……(学生证不下去了.)

师:他的想法很好,但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遇到了困难谁能帮助他?

生10:利用等腰梯形的轴对称的特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等腰梯形的两腰的延长线必交于对称轴,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师:为什么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

生11: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对称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且对应线段是相等.

[反思:设计探究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展示学生对添加辅助线问题解决的不同策略(平移腰,作高和延长两腰等),使其真正参与并经历体验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问题解决的过程.把发现证明方法的策略和机会留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卡”住了(生9).此时,老师并没有急着将正确的证明教给学生,而是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这个同学修正和发展这一证明(生10).这样,教师仅作为问题的提供者,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教学目标与任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中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以学促教,在学中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数学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实验,归纳等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篇3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4

1、为了我的计划而赶时间。很多题都是只让学生说一说,没有动手写一写加深记忆。说明我在备课的时候设计的不合理,没有做到精讲多练,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还应多研究教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板书问题。在和孩子们共同探讨时,我快速的写下关系式,但是不够严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自己做好,才能要求孩子们做好。

3、算式书写格式问题。还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不敢让学生上台板演,最后导致在写作业的时候部分学生列出算是直接写得数,做的不规范,这是我的一个失误。

4、随然学生说的较多,但总觉得学生说的太少,老师总想帮学生说出来,而且提问的范围也较小,说明自己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需要自己的努力。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例1要求学生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标出知道的图形名称,并进行分类。然后从众多四边形中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例2教材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接着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梯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班级: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

握它们的特征。

6、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七、教学难点: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

练习

九、教学方法:谈话

操作

指导

讲解

讨论

十、教学准备:各种图形、剪子、七巧板。

十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例1)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1、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看另外的图形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4、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5、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①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作业设计: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十二、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二课时(教学例2)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

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在梯形中试画高)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74-76页4、8、10题。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6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第64页做一做

2.选择:(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3.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画垂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引入

.复习旧知,揭示本质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垂直的概念。旧知识的复习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互相垂直的本质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回顾,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画垂线做了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初步尝试,感知画法

①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

a.用两把三角板来画

b.用量角器来画

c.用一把三角板来画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③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师:为什么使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尝试画图初步感受到画垂线的实质就是让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板来画比较简单,为后面教学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积累的相应的活动经验。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师:你能用三角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呈现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

②学生汇报交流,师:你能说出过直线上一点,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吗?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画垂线的步骤,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板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上直角符号。

③演示用三角尺画垂线的过程,结合演示教师总结提升:线线重合、点点重合。线(直线)-线(直角边)重合,点(顶点)-点(直线上点)重合。牢记这两个重合就可以正确画出垂线。

④练习: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最初自主画垂线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与概括,让学生自主总结画垂线的方法,此时的方法总结以及操作的准确性将成为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2)学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

师: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板应该怎样画呢?

出示: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②学生汇报,总结方法:

先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把三角板沿着直线平行移动,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直线外的点,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③教师演示,总结提升:一对、二移、三画、四标。

一对:直角边对齐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另一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三画:画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四标:标上直角符号

④练习: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认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识经验,学生借助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方法的迁移,自主探究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在充分感知、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画垂线的一般方法、步骤,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图的规范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促学,形成能力

.先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填空。

我发现:过直线上(或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条。

2.练习十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画垂线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作图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结: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虽然点的位置不同,但是都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规范作图,画直角符号。

3.拓展延伸:练习十第6题

坚持四个创新,反思体育教学 篇7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离不开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能否与当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将会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以及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发展。而且,教师还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健康第一”的内涵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了解健康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以及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锻炼,培养他们追求健康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校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逐步由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转变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又能很好地体现出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地区性、娱乐性、竞技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文化传统,合理、有效和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地方内容科学化;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把教学的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合适的锻炼方法和运动项目。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体育课上,长期存在着准备活动单一、游戏老套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不同阶段的准备活动都是慢跑、徒手操等,游戏也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游戏。很多教师忽视了新颖、有趣的准备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的作用,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准备活动甚至体育课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了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必须勤动脑、多实践和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然而,在课次少、时间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的功能很难在较短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仅只局限于课堂,而更多的是向课外延伸。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在课间,教师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体育协会和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宣传有关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或者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运动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学生举例.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看到这图形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些的应用都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有关。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5)用直尺自己再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各条边的长你又发现了什么啊?(板书:对边相等。)(6)用量角器分别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每个角你又发现了什么特性呢?(板书:对角相等。)3.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4.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关系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明确梯形只是四边形中的一种特殊图形。

④这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2.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4.智慧大考验:数数下面有几个梯形(只为学生思维发散而设,可不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特性: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2、对角相等,3、易变形。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 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70-p7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3)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3、教学等腰梯形。通过PPT出示等腰梯形,教师讲解。

4、四边形的关系。

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关键词:铰链四杆机构;教学分析;教学内容

一、教学分析

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学习的能动性不强,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按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讲授这部分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直观的、生动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并且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表1)。

二、教学设计

1.动画演示(学习活动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应用)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及基本形式,并能对生产生活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模型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是由机架、连架杆和连杆组成的,并且清楚了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类型,但是光靠模型很难让学生把这四个杆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播放大量的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我以小区中司空见惯的运动器械为例,循环播放工作视频,引导学生先将四个杆找出来,然后确定机架,分析两连架杆的工作情况,最终确定该机构的类型。明确了机构类型,又搞清了主、从动件的运动

路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该机构的功用。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处下手,有的放矢。打铁趁热,我开始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表2),认真分析视频中的机构,并给机构分类。布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2.实验探究(学习活动2: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判别)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能独立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并能动手制作简单的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直接给出“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条件”,虽然结论清晰,但学生理解并能长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学生掌握了做题方法,也难于把他和实践工作相联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动手实践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为此我对该节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我给每组发放四个长度不同的带孔木杆,要求学生用教师提供的螺栓作为连接件组装铰链四杆机构。组装完毕后,依次固定一个杆作为机架,转动或摇动连

架杆,确定此时的机构类型。根据杆长条件不同,每组共进行三次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杆长条件、杆长、杆件位置以及机构类型记录在表格中(表3)。

■  ;  ;  ;有了数据,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发问“如果满足Lmax+LminL′+L″的条件,得到什么机构?此时哪个杆做机架?”学生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就是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别条件。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给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按照算、看、判三步骤来准确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当学生熟练掌握类型判别方法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拓展的任务,让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制作颚式破碎机机构。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协作精神,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游戏引入(学习活动3:铰鏈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这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涵盖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引出新课,同时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授课前我组织大家进行了一个小小的竞技游戏——运乒乓球。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组5人,每人用球拍托运乒乓球从起点出发,至终点将球放入桶中,迅速返回,并将球拍交给后一人,后一人继续运球;运球过程中球不能脱离球拍,若球掉落需捡回放于球拍上继续运球,用时最短组胜出。游戏结束后我会问大家“每个同学在运球过程中,是运球行程速度快还是返回行程速度快?”不难发现,运球是工作行程,为了防止乒乓球掉落,大家都小心翼翼,速度会慢些,返回行程是个空行程,为了节省时间,大家都快速奔跑,显然返回行程的速度要快于工作行程。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时,教师要引出急回现象的概念,导入新课。为了解释急回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让学生演示上节课制作的曲柄摇杆机构,并提出问题:“曲柄摇杆机构有急回吗?曲柄回转一周与连杆有几次工线位置?(教师引出极位夹角的概念)指出摇杆在两极限位置往复摆动时曲柄转过的角度?”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最终推导出产生急回的原因。

这个步骤采取的是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整个过程把难点分解了,推导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接下来的问题是根据急回产生的原因推导急回产生的条件,为了突出、强化这个重点,我会引入行程速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的数据自行导出K值和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析,结合牛头刨床的工作视频演示,回想运乒乓球的游戏过程,学生不难发现急回现象是为了节省空回形成的速度,间接提高了生产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死点位置的教学设计和急回特性的类似,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课程内容学完之后,学生会觉得这节课信息量比较大,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并加深记忆,我归纳总结了一个顺口溜:曲柄摇杆是基型,机构条理细分清;曲柄主动有急回,曲柄从动死点停;急回特性有K值,极位夹角相对应;死点位置很特殊,从动连杆把线共。

三、教学反思

1.生活实例,激发了学习热情

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只有用形象的、生活化的实例来阐释理论,学生才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授课时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个教学单元我所选择的教学实例大都来源于生活,用这些实例给学生一个理念:“机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机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生活化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2.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效率

动手组装铰链四杆机构,并在掌握类型判别方法之后动手设计铰链四杆机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将书本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游戏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活泼的游戏教学中,学生思想压力减轻了,自信心增强了,通过交流合作,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层层设问,步步铺垫”的教学过程,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侯晓英.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特性说课.中国机械,2013(3).

等腰梯形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腰梯形的性质,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并适时引导学生“我们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 那么我们能否将梯形通过合理添加辅助线,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说明辅助线添加后将梯形转化为怎样的图形)。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极高。

在例题处理上, 我以题组训练的方式出现。从学生熟悉的一个图形出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该题目的分析和证明,老师在中间又可以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些复习和回顾。在熟悉图形的基础上,注重图形中所隐含的其它结论。让学生学会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出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联系的眼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几何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思维跳跃的部分。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上完课后,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整节课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基本上是以教师分析为主。而且提问学生数不到班级一半,学生的回答稍不完整就立即补充,讲得过多。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另外个别学生的思路较奇特,由于出乎我的意料,方法也不是较简单,故我只是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课后感觉我太吝啬对学生评价了。学生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不能“好”或者“这种方法也可以”简单带过,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点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2、对教材的处理还需加强

梯形常添辅助线在梯形教学第一节课便要求学生掌握,淡化了学生对梯形的概念的掌握,对梯形基本概念强调不够。

今后需正确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数学教学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系统认知结构。因此,不必去苛求非要按照过去的课时进行教学,非要完成几个例题,非要教到哪。

3、落实不到位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12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1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2

一、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我通过用梯形与各种图形作比较,从而巩固、理解梯形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认识梯形的特殊特征,我又让幼儿动手操作“折”来体验其特殊性,让幼儿记忆深刻。最后,通过集体寻找梯形,独立寻找梯形来巩固,加深幼儿对梯形的印象。

二、缺少情境性;

中班幼儿的特点,还是需要趣味化、情境化的课堂。本次缺少情境性,也就缺少了趣味性,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可设计一些如:图形王国等有趣味的情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衔接语还应连贯些

教师在每个环节语的衔接语显得有些僵硬,过渡的不自然。教师应在这方面多考虑,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能自然又带有神秘性。

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如重难点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这一方面应多花时间思考,在今后的活动中减少发生这种问题的现象。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3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到梯形,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准备: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2,教师演示用具:自制动物模型(小猴子的圆形嘴巴,小兔子的三角形嘴巴等等)几何图形饼干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媒体课件。

3: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活动过程:

1,游戏:给小动物喂饼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3)各种各样的梯形。(出示多媒体课件)

(4)两边一样长,只有一边是滑梯的图形是梯形吗?

3,操作

在各种图形的饼干中找梯形饼干喂小动物吃。要求?想拿一块,在拿两块不同的梯形饼干喂小动物。

4,找梯形

(1)在教室里,院子里找一找,说一说。

(2)出示课件:寻找梯形宝宝。

5,分组活动

(1)给梯形穿衣服(涂色)

(2)拼一拼: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梯形。)

6,小结,结束。

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4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找图形、剪图形和画图形等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节课由“找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剪,而是让他们把梯形和长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在剪梯形环节中,让幼儿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剪,让它变成梯形。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幼儿剪梯形虽然有的剪的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在画图形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很多图形中选出是梯形的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很多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5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梯形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这节课我通过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和两种特殊梯形,从而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

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找图形和剪图形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活动以图形分类开始,让幼儿复习所学的各种几何图形: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认识梯形的开始中,先让幼儿发现梯形和什么图形有点像,幼儿说像三角形,接着我让他们找一找梯形和三角形哪里像,并且让一幼儿上前把三角形变成梯形,让大家对梯形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然后我又让幼儿比较长方形和梯形的相同和不同点,并且展示如何把长方形剪成梯形,孩子们都看得特别认真,很感兴趣。在认识特殊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时,有幼儿会说出怎么从长方形变的,真让我感到吃惊。

这节课上有一个遗憾,出于安全考虑,没让每个幼儿都亲手剪一个梯形,这样就使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宝贵探索机会。如果放上这一环节,相信孩子们会更加感兴趣,对梯形的认识也会更深刻。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6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梯形的概念是较抽象的,幼儿要了解它的特点,就要借助于操作,对比,观察等方法来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通过课件制作了一个闯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把握对梯形的认识。活动开始,我以幼儿熟知的动画角色—孙悟空导入,邀请幼儿们帮助他勇闯“梯形城”,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

在第一关,我设置正方形门、长方形门和梯形门,每道门的问题使幼儿初步感知梯形和已学过的图形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同时进一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来了解不同的梯形。在第一关中,我发现幼儿对于直角梯形的认识有点难度,我将直角梯形的特点“上下两边平行,一边斜的,一边直的”做了重点讲解,并且孩子们自己也发现这个梯形的一个角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直角是一样的。

幼儿喜欢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的方式,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随之大大增强!于是在第二关,我设置一条图形通道,通道内摆放不同图形,要求通过时只能踏在梯形图形上,碰到其他图形就要跳过去。这里的梯形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第一关认识了梯形,而这一关就是对上一关梯形学习的检验和提高。在此活动中,我发现幼儿都能很快地找出一般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但是当遇到一个斜边不一样长的梯形时,有一些幼儿认为它不是梯形。虽然此类梯形第一环节让幼儿看过,可是到这里有些幼儿却忘记了,我以梯形的特征提醒幼儿这也是梯形中的一种,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将梯形的概念阐述得又科学又能让幼儿明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第三关,我让幼儿在一幅图片里找出隐藏的梯形并涂色。通过幼儿实际操作,使幼儿进一步掌握梯形的概念,让幼儿切实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由于有了前两关的知识铺垫,这一关,孩子们进行的都很顺利,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正确地找到了隐藏在图片中的梯形。

反思整个活动,我觉得我的教师评价缺乏感染力,当幼儿很好地完成一个任务时,我只是以“你们真棒”“恩”“好”等简单带过,而且给孩子说的机会也不够多,每个问题都有很多孩子抢着回答,为了方便我只是随意叫几个前排的幼儿回答,这无形中扼杀了一些幼儿的创造性想法,也降低了一些孩子的积极性,这点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当然课件制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后也要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7

在今年的教学开放月中,我讲了《认识梯形》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相对来说这一课教学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通过对比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剪,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也注意了这点,但是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而并不只是简单的:“你同意吗?”“对不对?”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应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力求使每一节课更高效。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8

由于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长方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梯形的概念是较抽象的,幼儿要了解它的特点,就要借助于操作,对比,观察等方法来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

上一篇:仓库保管工作总结下一篇:九九重阳节贺卡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