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9.《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10.《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
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泝:击空明兮泝流光(通“溯”,逆水而上)
4、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5、举匏尊以相属樽酒杯
二、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7、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②如怨如慕(副词,像)
【二】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二、古今异义
1、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古,放纵、无拘束。今:放荡
2、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3、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4、或取诸怀抱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
5、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6、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今: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俯仰一世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古: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6、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四、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1.多义词(1)其
其为惑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3)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之
吾从而师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士大夫之族()(5)师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7)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无
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9)惑
孰能无惑()则耻师焉,惑矣()2.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要词
孰能无惑()古之学者必有师()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或师焉,或不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圣人无常师()余嘉其能行古道()官盛则近谀()作诗说以贻之()3.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位卑则足羞()吾师道也()则群聚而笑之()
4.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特殊句式(写出句子类型并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基础知识总结
一、词 1.多义词(10)其
其为惑也(代词,那,那些)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
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那些)(11)道
吾师道也(儒家思想,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相似也(懂得的道理)(12)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13)之
吾从而师之(他)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士大夫之族(这)(14)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作动,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15)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16)乎
生乎吾前(介词,于,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于,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呢)(17)无
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论)(18)惑
孰能无惑(疑难)则耻师焉,惑矣(糊涂)2.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要词 孰能无惑(谁)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惑而不从师(跟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懂得;本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哪里)是故无贵无贱(因此)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或师焉,或不焉(有的)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低微;高)君子不齿(并列,看得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圣人无常师(固定的)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官盛则近谀(谄媚)作诗说以贻之(赠送)3.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意动,感到羞耻)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4.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逗”。)
二、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判断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生乎吾前(介宾短语后置)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不拘于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欣于所遇(宾语前置)
c)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
【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一)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趣舍万殊 “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2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2.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1.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b歌曰(名词 歌词)c倚歌而和之(名词 曲调)(6)长 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1、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2、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3、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05-26
必修四文言知识梳理04-03
必修一 文言文训练07-11
文言文翻译必修全09-19
必修4文言文复习01-07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01-29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02-28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06-25
语文必修六必背文言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