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精选7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作品特点: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过程,往往孕育着成功。
推荐理由:《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让我们百读不厌。
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品特点: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启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理由:一群豪杰人物,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反抗精神,一部英雄传奇,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心目中的英雄。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描写了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青梅煮九论英雄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人爱民。
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造木牛流马运粮草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关羽: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英武神威、义薄云天,忠肝义胆。
张飞:桃园三结义 刚烈耿直、疾恶如仇、机智勇猛。
曹操:青梅煮九论英雄阴险、狡诈、专横的一代枭雄。
推荐理由: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林黛玉: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天性率真,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薛宝钗:在贾府人眼中是“完美”的,因为她不仅遵从封建礼德,并且八面玲珑;但比起叛逆的黛玉和宝玉,她显得过分地世俗了,她虽然举止娴静高雅,却信奉封建仕途,常常因此惹得宝玉生气;人们在谈起她的端庄美貌时,也会同时想起她极深的城府。
相关故事情节 :黛玉进贾府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
将古典文学名著纳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 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培育与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探索热情。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能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高中古典文学教学的意义
(一)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是高中教学的一部分, 它一直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教学, 以触动学生的灵魂为目标与归宿。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 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怀, 拥有正确、全面和真实的人生世界观。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一个深入探索与发掘的过程, 对作品描述的世界进行开掘, 这同时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开发。通过将古典文学引入到高中的教学中, 可以展现先人所留下的一些人文思想, 从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人们开始思考理想、使命、责任与尊严等人生问题。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文化修养以及情感底蕴的形成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
古典文学作为我国的经典艺术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艺术的结晶, 读者在细心感悟和品味作品后能够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 字里行间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蕴藏在文字里的意思。这些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与空间,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理解能力。
从写作的技巧上来看, 著名的文学家一般都是语言大师, 驾驭文字的能力一流, 方式也比较独特。在描绘人物的手段与布局谋篇的手法上为后辈提供了写作的榜样和极佳的范例。
(三)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落实“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的教学应选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采用语文材料, 改善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对生活的学习, 用长久的学习热情来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大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 将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学科有效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的过程太过程式化,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往往都是通过解题的方式在分析课文, 一篇优秀的佳作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正确而被解析得毫无价值可言。很多教师在教学前都没有判断文章的体裁就开始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紧扣文章后面的问题来解析各部分的内容, 毫不顾及整篇文章的意境美。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将多姿多彩、意境悠长的阅读转变成了乏味枯燥的解剖课、问答课或是习题课。久而久之, 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带有局限性, 难以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语文教学和学术研究分离
新时代各种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 对于学术研究也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语文课堂上, 一些教师还在因循守旧地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 这严重有悖于当前学术的研究。比如《红楼梦》、《百家讲坛》引来了一股“红学热”, 越来越多的红学家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可是很多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还是一味地遵照以往的教案进行该部分的教学, 用老眼光去看待问题, 没有和时代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方式探索
(一) 古典文化名著教学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
作为古典文化名著教学的教师, 应该懂得要给学生们一碗水, 自身需要有一桶水。想要提升古典文化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成为相关作品的专家, 能够从各个方面去看待和解读作品。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 懂得如何去感悟作品的精髓。
关注学术的动态, 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 学术界开始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都开始从多种方法与角度去解读一些经典作品, 而语文教材的更新很慢, 因此需要教师及时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
(二) 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研究问题、获取知识最大的动力, 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 这对于阅读效果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
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作品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经典的文学名著能够流传千年, 肯定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此点并运用到教学中。
多媒体的利用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动态的画面比静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学生的兴趣持续时间也会越长久。
四、结束语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 提升文学素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师应该积极摆脱呆板的教学模式, 灵活地将古典名著中的人文精神文化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们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只有这样中国的古典文化才能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于朝盈.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举措[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4) .
[2]吴小鸥, 石玉.经典的理念与启蒙的思路——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5) .
[3]罗晓莉, 王全盛.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的解读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9) .
[关键词]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大众化数字化装帧设计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45-0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宝藏,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名著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古典文学名著的整理及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的不断变化,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存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许能从中探索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未来出版的发展思路,从而打开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也可借助其出版来传播华夏文明,为中国和平崛起助一臂之力。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基本现状
1.1内容上依托传统文化精髓
目前,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出版社非常多,大部分社会科学出版社都有涉及。其中主要以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最为优秀,最具权威性。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主要包括诗词曲赋、明清小说和散文三大部分,其中诸子散文、四大名著等的出版最多。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自身的特点,反映到出版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劣势。优势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丰厚,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优势二,古典文学名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考验,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完全经得住推敲的。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本身就提升了出版社编辑从业人员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积极性。同时,读者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认同,更为其出版提供了便利。
劣势方面,现代人对古典文学名著文字语言上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在内容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与一般的图书相比较,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难度就更大一些。此外,正是由于古典文学名著的“经典”地位不容动摇,目前出版社编辑人员出版古典文学名著时都比较拘泥于常规,不容易放开思路。
1.2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进
从目前的出版市场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传统出版的印刷品形式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籍。
传统出版技术制作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装帧风格一直都相对比较稳定,一般都较为古朴典雅。与其他书籍不同,古典文学名著除拥有平装本与精装本以外,还有价格高昂的“豪华本”。一般来说,因为古典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高价书的出版也是市场选择,无可厚非。此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非常多,涉及的出版社也有很多。除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录》等大部头丛书,还包括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等,不胜枚举。
当前出版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产品,大部分仅仅是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简单数字化。如由北京超星公司主持的“超星图书馆”网站中录入的《中国古典名著大系》,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出版尚在发展阶段,并不成熟。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现阶段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问题凸显
2.1缺乏创新,层次划分不明晰
2.1.1出版缺乏创新,导致大量重复出版
目前,古典文学名著一般都采用名著本身加解析的方式组织内容、划分体例,编排方式比较单一,加之文学名著不会涉及著作权问题,从而导致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且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
重复出版不仅浪费了大量出版资源,还给读者的甄别选购带来很大麻烦。除了前文中多家出版社重复出版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以外,据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抽样检索,截至2004年,可以粗略鉴别的图书种数,曹雪芹《红楼梦》就有390种,施耐庵《水浒传》133种,吴承恩《西游记》292种。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也说明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还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2.1.2读物分层与读者对象无法实现完全对接
目前市场上的古典文学名著大量重复出版,其内容大同小异,出版社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读者的年龄、阅读需求及知识背景出版相应的读本。而古典文学名著出版在读者定位上的分层不到位恰恰造成读者对象在选购与阅读上的困难。
古典文学名著的青少版主要针对在校初高中学生,但青少版读物中仍不乏一些过于艰深的读本,甚至还有一些出版社把一些高尖深的专业研究性著作当作大众化读本来出版。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许多读者在选购和阅读时都表示遇到过此类麻烦。出版物内容质量与出版社的出书水平密切相关,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各个出版社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几乎都会涉及到。出版物内容编排存在问题,自身的读物分层不清晰、不到位,该类读物与相应读者的对接就没有办法实现。
2.2装帧设计大同小异,数字出版流于形式
2.2.1传统出版物装帧设计缺少创新
传统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对于图书的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图书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一种文化商品,图书装帧的重要作用在图书的这两种属性中都有较大的体现。对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来说,其装帧设计直接影响着图书的整体文化价值。而对作为文化商品的图书来说,好的装帧对于图书的促销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装帧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创新,整体上设计也大同小异。同时,对于图书的精神产品与文化商品两种属性的均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图书装帧技术性问题。目前,国内纸张型号较少,书籍的开本也多数设计成大小三十二开或大小十六开,十分单调,给版面设计的多样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的艺术性问题。目前,古典文学名著在设计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与其本身的文化气息正好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就是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做简单的相加。市场中很多名著只是将传统元素做了简单组合,并没有与书中的主题相协调,因此在设计上往往平庸,有较多的重复,鲜有新意。第三,图书的商品性与艺术性不统一。目前,许多古典文学名著,有的过分追求艺术性、追求古典,有的则将商品性放在首位,追求装帧的现代化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都是只注意到图书的艺术性或商品性
的表现。图书的商品属性要求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上要有创新,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在选择图书时,能够最先并最直观地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就是图书的整体设计,好的设计在图书销售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图书的商品性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性。
2.2.2简单数字化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数字化是将传统出版物从纸质媒介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当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中文古籍数据库、光盘版古籍和古籍网络化。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应该以实现读者的检索、阅读和存储等为目的,而目前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仅仅是将传统纸质媒介上的文字搬到电子设备上,没有将相应的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等功能应用于数字化产品。因此,只能说目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只实现了技术上的转变,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出版。
此外,关于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转向市场,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目前我国数字电子市场尚不完善,版权问题严重,古典文学名著的电子版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大,进入市场后将遭遇到来自盗版的巨大冲击,整顿盗版问题是目前中国整个出版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未来展望
3.1内容明晰分层,实现大众化
3.1.1探索新思路,实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
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含金量。然而,正是因为文学名著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经典形象,才使得人们对文学名著的出版拘泥于传统的模式,缺乏创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正是要我们开拓思路,打破藩篱,突破选题策划中的局限,从而避免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大量重复。
《百家讲坛》带来了一场“国学热”,在思考其获得成功原因的同时,我们发现它也为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那就是使古典文学名著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真正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把这种常人看来曲高和寡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它平民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同时使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加容易。
诗词曲赋类著作因其形式的特殊性,导致面对的市场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著作只能拘泥于常规,创新在此类作品出版中也非常重要。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系列获得的成功说明,虽然现代人很少应用此类文学形式,但将其与现代文学形式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新思路。用现代式的美文形式讲述来体味古典诗词曲赋之美,也可为其带来较好的销量。
3.1.2针对相应读者对象,实现分层出版
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是作品面向市场的一种新思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它的广泛传播。但这种新思路并不是要一味将名著大众化,如果一味地通过使名著变得简单来方便读者的理解,势必会造成名著注水的状况,使得名著庸俗化。因此,大众化要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能够对古典文学名著不甚了解的读者起到兴趣引导的作用。
真正要走古典文学名著的规范化出版道路,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明晰读物层次划分。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针对目前读者状况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针对青少年以及普通群众的初级读物;其次,是面向非专业人员等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一般性读物:再次,是针对专家学者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精深研究资料。古典文学名著只有具备了明晰的分层,才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方便读者进行选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一家老牌古籍出版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够有着不错的发展且长久屹立的重要原因就是该社在做古籍传播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古籍整理工作,使得出版社实现平衡发展。
3.2装帧创新,真正实现数字出版
3.2.1装帧要结合传统与时尚,兼顾艺术性与商品性
针对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路。
首先,对于图书装帧中的开本问题,这不仅是古典文学名著面对的问题,也不是出版社能够轻易解决的。要实现纸张型号的突破到普及,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中将传统元素简单相加,是因为图书设计过程中设计思路与名著内容沟通的欠缺。所以,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一定要看重封面设计的“立意”。“立意”决定着图书的外在所创造出的整体意境。因此,要求“立意”必须与全书的主题相协调,使得读者在看到图书的整体设计时就能够对图书的思想内容有较直观的认识。图书装帧的“立意”应该是对图书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着重图书美感方面的设计,给读者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对古典文学名著本身的传统性来说,应该在设计中较多地加人中国传统元素,同时考虑读者现代化的审美情趣,在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中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切不可一味古典或者一味现代。如果一味追求古典,势必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整体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而一昧追求现代则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缺乏需要的古典文化气息。这也是对古典名著的艺术性和商品性做出均衡的一种体现,即要求图书的装帧要同时兼顾自身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港台地区中文图书设计往往简洁直接,版式编排也非常突出,并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港台地区在图书装帧方面的经验。
3.2.2数字电子产品转向国际市场,数字化要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化
目前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压力巨大,数字电子出版物可暂时避开国内市场,将重点放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更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2004年11月起,中国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共建立孔子学院282所,孔子学堂272个,共计554所,分布于88个国家(地区)。古典文学名著在国外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健全的版权保障体系,因此,针对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巨大的压力,暂时将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电子出版重点转向国际市场也是一个较为理性的选择。
数字出版与数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字出版是指一种崭新的出版理念,包括数字化编辑制作、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阅读消费,数字化只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当前数字化遭遇的困境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将不是问题。古典文学名著要实现由数字化到数字出版的过渡,就一定要结合传统出版品牌,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不可复制的创造性出版,如加入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鉴赏以及相关研究等特色内容,实现由数字化向数字出版的过渡,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以及与此相接连的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消费。电子图书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音、像上的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进行《全唐诗》的电子图书出版时,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情境,配备相应的图像、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加入与该诗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和专业诗歌赏析、品评。可以说,数字出版的来临非但不会冲击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反倒有可能为它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注释
[1]沈望舒.中国古籍出版发行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1991(5):37-40
[2]文晋京.欺诈:中外文学名著出版竞争中的违规行为[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4(1):58-63.
[3]刘果.数字出版视野下古籍出版创新刍论[J].编辑之友,2009(8):54-56.
[4]骆秀文.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1-62
[5]冯宝菩.国学热带给古籍出版的启示[J].出版广角,2007(04):19-20
[6]张继红.当下古籍出版的困难与机遇[J].出版广角,2007(04):9-10
[7]马骏.感受书籍装帧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9):219-220
[8]丁峰.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装帧设计[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3):54-55
非常庆幸能有这次机会,来探讨文学名著和通俗文学谁影响大的问题。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文学名著.所谓文学名著,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他们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佳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传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的秘密。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正如同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也正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英国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其次,文学名著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名著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的力量虽然无形,却如同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泉源。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这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感到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再其次,今天我方强调的是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无论其深度,广度还是持续度,都是通俗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文化工业时代,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应迷失在消费文化浦天盖地的席卷之中,也不应放弃那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或难以见容于时代惊世骇俗;或激起时代共振,狂扫文坛,最终大浪淘沙铸就成经典传世绝唱。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它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我们感谢名著,呼唤名著,倡导名著,热爱名著。
春秋·孔子编定 10《孝经》 春秋·曾参著 11《尔雅》战国 佚名 12《穆天子传》战国 佚名 13《黄帝内经》战国 佚名 14《老子》 春秋·李耳著 15《庄子》 战国·庄周著 16《荀子》 战国·荀况著 17《墨子》 战国·墨翟著 18《韩非子》 战国·韩非著 19《列子》 战国·列御寇著 20《商君书》战国 商鞅著 21《鬼谷子》 战国·鬼谷子著 22《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著 23《国语》 春秋·左丘明著 24《左传》 春秋·左丘明著 25《公羊传》战国 公羊高撰 26《谷梁传》战国 谷梁赤撰 27《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撰 28《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编 29《楚辞》 战国·屈原 宋玉等著 30《山海经》战国·佚名著 31《淮南子》 西汉·刘安整理 32《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 33《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 34《汉书》 西汉·班固著 35《后汉书》东汉·晔著 36《盐铁论》西汉·桓宽著 37《说苑》西汉 刘向编 38《列女传》西汉 刘向编 39《论衡》东汉 王充著
40《诸葛亮集》三国蜀 诸葛亮著 41《陶渊明集》东晋 陶渊明撰 42《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43《玉台新咏》南朝梁·徐陵编
44《昭明文选》南朝梁 萧统编
45《诗品》南朝·钟嵘著 4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 47《高僧传》南朝梁 慧皎撰 48《千字文》南朝梁 周兴嗣撰 49《搜神记》 晋·干宝著 5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5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52《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 53《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撰 54《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著 55《贞观政要》 唐·吴兢撰 56《王右丞集》唐 王维撰 57《孟浩然集》唐 孟浩然撰 58《杜牧集》 唐·杜牧著 59《李商隐集》 唐·李商隐著 60《李白集》 唐·李白撰 61《杜甫集》 唐·杜甫撰 62《元稹集》 唐·元稹著 63《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 64《韩愈集》 唐·韩愈著 65《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66《温庭筠诗集》唐 温庭筠撰 67《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著 68《离魂记》唐 陈玄祐著 69《柳毅传》唐 李朝威著 70《霍小玉传》唐 蒋防著 71《莺莺传》唐 元稹撰 72《虬髯客传》唐 杜光庭撰 73《南柯太守传》唐 李公佐撰 74《史通》唐 刘知几撰
75《唐摭言》五代 王定保撰 76《花间集》五代 赵崇祚编 77《万首唐人绝句》 宋·洪迈编 78《容斋随笔》 宋·洪迈著 79《太平广记》宋 李昉撰 80《唐诗纪事》宋 计有功撰 81《沧浪诗话》宋 严羽撰 82《新唐书》宋 欧阳修等撰 83《老学庵笔记》宋 陆游撰 84《大宋宣和遗事》宋 佚名 85《绝妙好词》宋 周密编 86《名贤集》宋 佚名 87《梦溪笔谈》 宋·沈括著
88《三字经》 宋·王应麟著
89《百家姓》 宋·钱塘老儒著
90《范文正公集》宋 范仲淹撰
91《剑南诗稿》宋 陆游撰
92《稼轩词》 宋 辛弃疾撰
93《欧阳修集》 宋·欧阳修著
94《曾巩集》 宋·曾巩著
95《苏洵集》宋·苏洵著
96《苏轼集》宋·苏轼著
97《苏辙集》 宋·苏辙著
98《李清照集》宋 李清照撰
99《王安石集》 宋·王安石
100《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著
101《近思录》 宋·朱熹撰
102《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著
104《倩女离魂》元·郑光祖著
105《赵氏孤儿》元·纪君祥著
106《单刀会》元·关汉卿著
107《窦娥冤》元·关汉卿著
108《琵琶记》元 高明著
109《救风尘》元关汉卿著
110《梧桐雨》元·白朴著
111《李逵负荆》元 康进之著
112《唐才子传》元 辛文房撰
113《中山狼》明·康海著
114《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撰
115《增广贤文》明 周希陶撰
116《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编
117《东周列国志》明 冯梦龙著
118《元曲选》明·臧懋循著
119《菜根谭》 明·洪应明著
120《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121《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2《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潆初著 123《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著
124《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著
125《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著
126《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127《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129《传习录》 明·王阳明著
130《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著 131《幼学琼林》 明·程登吉著
132《虞初新志》明·张潮编 133《封神演义》明 徐仲琳撰 134《剪灯新话》明 瞿佑撰 135《英烈传》明 郭勋撰
136《醒世姻缘传》明 西周生撰 13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138《红楼梦》 清·曹雪芹 高鹗著 139《饮水词》清·纳兰性德著 140《笠翁对韵》清 李渔撰 14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清·吴汝纶编 142《古诗选》清·王士祯编 143《十八家诗钞》清·曾国藩编 144《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 145《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14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沃尧著147《孽海花》 清·曾朴著 148《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149《包公案》 清·安遇时 15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15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152《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53《薛刚反唐》清 如莲居士著
154《济公全传》清 郭小亭著 155《荡寇志》清 俞万春著 156《再生缘》清 陈端生著 157《增广贤文》 清·周希陶著 158《曾国藩家书》 清·曾国藩著 159《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选编 160《日知录》 清·顾炎武著 161《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著 162《笑林广记》 清·游戏主人编 163《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164《长生殿》 清·洪升著 165《幽梦影》 清·张潮著 166《随园诗话》 清·袁枚著 16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著 168《弟子规》清·李毓秀著 169《隋唐演义》清·褚人获著 170《镜花缘》清·李汝珍著 171《全五代诗》清·李调元编 172《孽海花》清 曾朴著 173《闲情偶记》清 李渔撰 174《词综》清 朱彝尊撰
175《说岳全传》清 钱彩撰
176《儿女英雄传》清 文康撰
177《笔生花》清 邱心如撰
178《饮冰室诗话》清 梁启超撰
179《三侠五义》清 石玉坤撰
180《说唐》清 佚名
181《雷峰塔》清 方成培撰
69、《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刘宝楠撰。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又号秋槎,江苏宝应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元氏、三河(今均属河北省)县知县,政绩斐然。他年少时从其叔刘台拱受业,精研群籍,与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其为学不分汉宋,主张由声音、训诂以求义理,认为欲治经学,先通小学。初治《毛诗》、《郑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注一经,他抓阄分得《论语》,于是博采众说,著《论语正义》。另著有《宝应
图经》、《汉石例》、《念楼集》等。
此书初创于道光八年(1828),咸丰五年(1855)书将垂成而刘宝楠卒,后来由其子刘恭冕继写,至同治四年(1865)全书完成。此书共二十四卷,《论语》二十篇,篇各为卷,其中分《八佾》为二
卷,《乡党》为三卷,最后一卷为何晏《论语序》,书前有陈立序、凡例,书后有同治五
年(1866)刘恭冕后叙。对于此书的写作缘起及内容体例,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云:“粱皇侃依《集解》为疏,后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宋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我朝崇尚实学,经术昌明,诸家说《论语》者彬彬可观,而于义疏之作,尚未遑也。„„先君子发策得《论语》,自是摒弃他务,专精致思,依焦氏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为长编,得数十巨册,次乃荟萃而折衷之,不为专己之学,亦不欲分汉宋门户之见,凡以发挥圣道,证明典礼,期于实事求是而已。”此书的注疏体例为:经文、注文从邢昺《论语注疏》,经文之下加注,以邢《疏》本为底本;其次,注的后面为疏,即刘宝楠的“正义曰”,疏文依次解释经文的字、句及整篇之义,解释时引各书说法相近或相异者,如果对引文有异议,便加按语;再次,“正义”之后,加○为注文作解释,先用○引出所释注文,再加一个○,解释注文。
此书是刘宝楠的代表作,也是清代《论语》注疏中成就
最高的注本,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旁征博引,择善而从,详加引录。这主要表现在对清代学者注说的采用上,如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江永的《乡党图考》、陈鳣的《论语古训》、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包慎言的《论语温知录》、钱
坫的《论语后录》、刘台拱的《论语骈枝》、刘宝树的《经义说略》等等均有采录。其次,考证详备,尤其对古代典章制度、人名地名、风俗礼节、历史事件等考证相当详细。《八佾》、《乡党》两篇,多言礼
乐制度,作者就分为五卷,大篇幅对其进行详细疏解考证。又如《子罕》篇“子畏于匡”,作者引用《左传》、《庄子》、《经典释文》、《说苑》、《史记》、《寰宇记》等对“匡地”进行考证,不厌其烦。再次,在考据的基础上,注重阐发义理;在注疏体例上,打破疏不破注的陈规。如《论语正义凡例》云:“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以正向来注疏家墨守之失。”
一、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
阅读名著提倡“学生自读, 教师引导, 课外为主, 课内为辅”的原则。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某一部名著前, 自己先读过两遍, 认真研究其中的疑点和难点, 并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 加深自己对此名著的理解, 精心设计好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还应随时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检查和方法指导,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确保名著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让学生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二、搭建交流平台, 分享阅读体验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是最直接的思想传递, 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交流, 能构建起一种阅读名著的兴趣场和信息场, 单独的感受流通了, 这种流通又往往能增值。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流之后, 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因此, 安排读书交流活动是名著阅读指导中最重要的一环, 不可或缺, 势在必行。
三、强化阅读的深度
针对学生对作品匆匆浏览一下、草草收兵的“浅阅读”现象, 教师应带领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理解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语言特点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导读和原著相结合, 给名著提问题
一些学生在读原著时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有关的解读本、辅导书、参考资料去读。首先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学生在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原著, 就能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了。学生要想从名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还必须在读完了导读之后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原著才行。同时要求学生在通读名著之后, 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 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原著。因为只有提出问题, 才有可能去进行思考, 去寻求答案, 而且疑问使人的大脑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 使精神高度集中, 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境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能力, 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 与写作结合
初中起步阶段, 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 比如设想主人公的命运逆转情节、改编一些经典短篇小说的结尾, 或者续写一些名著片断, 这样的活动, 一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原著的精髓, 明了原著的提示或暗示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接近和亲近文学作品。让学生参与原著的改编, 重新设计故事结局, 使学生有自己也是一个小作家的感觉, 在他们能够胜任独立阅读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更深体悟。
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 具有无穷的魅力, 是因为其内容博大精深、隽永耐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 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 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定能引领学生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在书香浸润中, 取得素质培养和升学考试的双赢!
摘要:文学名著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于青少年来说, 阅读经典名著, 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全面贯彻实施语文新课程理念,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对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伍尔夫.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 (杂志选编)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
[2]尹春峰.名著阅读应把握好四个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4) .
[3]王群.名著阅读教学浅谈.文学教育 (上) , 2007 (1) .
[4]张葵.文学名著作品阅读优化教学策略初探.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1) .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4]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le: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古典文学名著】推荐阅读:
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03-29
中国古典名著赏析10-06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02-23
外国古典名著的名言03-16
论朱自清散文的古典文学传统10-28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反思02-23
古典名著《西游记》读后感01-16
文学名著简爱赏析11-12
江苏高考必读文学名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