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共12篇)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在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向大家展示一下吧。(生展示)你们积累了这么多带给人们启示的名言警句,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复习铺垫,引出启示。

学了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生交流,板书“启示”)

二、激情引入,感悟启示。

1、有这样一本书 ──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生活中的广告。

2、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3、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像刚才的那个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翻阅”它。一件小事,一句格言警句,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启示,成为我们人生道路的一盏指明灯。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敞开心扉,把自己生活中的启示与大家一起分享感悟吧。(板书“生活的”)

三、畅谈启示,分享精彩。

1、出示启示备忘录和交流要求。

(1)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完成了一份启示备忘录,现在请把它拿出来,大声的读一读,边读的时候边想想,哪一条是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启示备忘录:

a)我经历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b)我读了()这句名言,让我想起了()。c)我看了()这幅漫画,让我懂得了()。

……

(2)小组内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启示备忘录,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选出一个讲得最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2、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漫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图片大家都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想对这些乱丢垃圾的人说些什么呢?

(2)简单描述图画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从正面赞扬这两个孩子保护环境的行为)这是一种写法。还有别的写作方式吗?(结合自己在现实中发现的类似情况,从控诉的角度举例,衬托出教材图片中两位孩子爱护环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

四、课堂习作,书写启示。

1、拓展内容。

通过刚才的交流,有的同学是从日常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有的同学是从一句话终究领悟了人生的道理;还有的同学通过解读一幅幅的漫画,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包罗万象,除了一件事、一句话、一幅漫画,还有很多情况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一本好书、一张照片……打开你们的思路,想一想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情况?

2、课件出示《智慧背囊 》征稿启事。

3、如果要你以“ 生活的启示”为主题命题,写一篇作文,你会怎样命题,怎么写。

4、提出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评议,升华启示。

1、出于“文章不厌百回改”。

学生自评。(大声朗读,画出自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全班交流,评改作文。

3、推荐书籍。

《丁丁历险记》、《心灵鸡汤》、《智慧背囊》

4、课堂小结。

上完了今天这堂作文课,你有什么启示?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1. 为“生活化”的课程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

当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 很少涉及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 有些即使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 也多半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出现了“脱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1]。不可否认, 为了达到课程和教学的“生活化”目标, 教学中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表达、证明或者衍射某种观点实属必要, 但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则是值得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和反思的。

2. 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没有固定的范式和程式, 然而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共识, 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 形成貌似轰轰烈烈的辩论场面, 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轻松达成“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于是, “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上去告别了沉闷, 学生的手、脑、嘴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 师生思维空前活跃。然而, 就教育教学效果而论, 一味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可以而且应该休矣!因为这样的教学除了收获形式上的热烈吵闹之外, 着实难以形成冷却后的沉思和积淀。

3. 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 借助这个过程, 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 丰富情感体验, 锻造多样技能。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生活的时候, 往往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或者说眼下生活, 常用虚拟的现在生活情境来解释现在生活现象, 用虚拟的“理想化”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不远的生活, 于是近视地认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化效果。那种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带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和脆弱的“理想化”的生活态度, 殊不知, “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

二、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内核之当代审视

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了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的清晰的论述见诸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准备。”基于这种认识, 杜威借助于批判传统和对儿童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照, 系统阐述了教育思想和功能, 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原则和手段。

1. 关于教育思想和功能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教师观出发, 重新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 注重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为了谁?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使得一切主要工作是为儿童而不是为教师, 在学校生活中, 视儿童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和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 在现在看来, “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这又一主体的作用, 并非意味着只需单纯着眼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同时强调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个体出发, 但最终指向的并不是有生有死的个体“一生”的质量, 而是社会生活的保存, 因此,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和价值传递的手段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2. 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

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基于此,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 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杜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智慧训练”, 是养成人生行为的“智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倾向”, 其中包括“智慧态度”和“道德态度”、“智慧能力”和“智慧行为”。归根结底, 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 即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些“智慧”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基于此, 杜威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 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 杜威将其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并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3. 关于教育原则和手段

杜威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确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总原则, 他认为, “从做中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从学校角度而言, “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环境;对个体来说, 儿童能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将学校中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以此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依据“从做中学”的原则, 杜威在教学中把思维看作从疑难情境趋向于确定情境的过程, 并称之为“科学方法”或“实验方法”, 即“思维五步”:一是面对疑难的情境, 二是确定疑难的问题所在, 三是对疑难进行假设, 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假设。他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方法上去, 设计出“教学五步”:第一步, 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第二步, 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 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 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考和假设;第四步, 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第五步, 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三、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之当代启示

1. 科学界定、正确把握生活世界

何谓“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关照、所依托、所瞄准的“生活世界”既区别于科学认识所建构的科学世界, 也不同于教学论反思建构的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 更不能等同于独立于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世界, 而是一个人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 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教学世界。“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基本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出发, 就必然要从人与人直接交往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教学现象, 也必然使用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 在寻找教学客观规律性的同时注重对教学根本意义的探寻。因此, 那种类似“确定结论, 然后证明过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认真反思并谨慎使用。

2. 理性回归、合理超越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理性, 应当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 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 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可能生活, 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 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上, 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特殊生活过程。教学与生活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区别。教学活动植根于人的生活, 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反映人的生活要求和需要;但它是一种改造了的、超越了的生活, 应该对人的生活保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 创造一种高于人的现实生活而更加美好的生活, 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总体上看, 人的生活涉及两大领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 教学应关照人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 并促进人从中发展出相关能力;引导人进行主体间交往与合作, 并赋予人作为主体的资格和地位, 即权利, 使人获得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能力。在主观世界中, 教学应关照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使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 教学应引入“自我”范畴, 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与主体作用[3]。

再次, 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看待教学的视角, 在这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对象, 教师赋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主体, 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符合思维生发、教学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的逻辑, 是最为有效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向, 要在其目标的引领下渐行渐远, 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打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时, 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课堂的实质, 从而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成就自身。

参考文献

[1]宗序亚.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管理, 2011 (1) .

[2]田继中, 支爱玲.谈杜威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宁夏教育科研, 2006 (2) .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1.为“生活化”的课程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很少涉及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有些即使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也多半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出现了“脱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极端以及简单沉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庸俗化’极端”[1]。不可否认,为了达到课程和教学的“生活化”目标,教学中借助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表达、证明或者衍射某种观点实属必要,但一味为了追求“生活化”目标而虚设情境的唯心主义倾向则是值得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和反思的。

2.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没有固定的范式和程式,然而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某种共识,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活动,形成貌似轰轰烈烈的辩论场面,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轻松达成“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于是,“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上去告别了沉闷,学生的手、脑、嘴皆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师生思维空前活跃。然而,就教育教学效果而论,一味为“生活化”的形式课堂而滥设活动的机械主义情结可以而且应该休矣!因为这样的教学除了收获形式上的热烈吵闹之外,着实难以形成冷却后的沉思和积淀。

3.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本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借助这个过程,师生在生动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感知多彩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锻造多样技能。然而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往往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或者说眼下生活,常用虚拟的现在生活情境来解释现在生活现象,用虚拟的“理想化”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不远的生活,于是近视地认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的最大化效果。那种为“生活化”的教育效果而急功近利的形而上学旨趣,带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和脆弱的“理想化”的生活态度,殊不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二、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内核之当代审视

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了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最早的清晰的论述见诸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的准备。”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借助于批判传统和对儿童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照,系统阐述了教育思想和功能,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及教育原则和手段。

1.关于教育思想和功能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教师观出发,重新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注重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为了谁?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工作是为儿童而不是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视儿童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和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在看来,“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这又一主体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需单纯着眼儿童个体的生长和发展。杜威同时强调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个体出发,但最终指向的并不是有生有死的个体“一生”的质量,而是社会生活的保存,因此,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和价值传递的手段功能才能得以显现。

2.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基于此,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杜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智慧训练”,是养成人生行为的“智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倾向”,其中包括“智慧态度”和“道德态度”、“智慧能力”和“智慧行为”。归根结底,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人获得和增长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即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这些“智慧”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基于此,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杜威将其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3.关于教育原则和手段

杜威在教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确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总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从学校角度而言,“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环境;对个体来说,儿童能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将学校中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依据“从做中学”的原则,杜威在教学中把思维看作从疑难情境趋向于确定情境的过程,并称之为“科学方法”或“实验方法”,即“思维五步”:一是面对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问题所在,三是对疑难进行假设,四是对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假设。他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方法上去,设计出“教学五步”:第一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考和假设;第四步,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列;第五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三、杜威回归生活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之当代启示

1.科学界定、正确把握生活世界

何谓“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关照、所依托、所瞄准的“生活世界”既区别于科学认识所建构的科学世界,也不同于教学论反思建构的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更不能等同于独立于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人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教学世界。“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基本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出发,就必然要从人与人直接交往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教学现象,也必然使用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在寻找教学客观规律性的同时注重对教学根本意义的探寻。因此,那种类似“确定结论,然后证明过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认真反思并谨慎使用。

2.理性回归、合理超越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理性,应当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可能生活,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并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主体性的特殊生活过程。教学与生活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活动植根于人的生活,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人的生活要求和需要;但它是一种改造了的、超越了的生活,应该对人的生活保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创造一种高于人的现实生活而更加美好的生活,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成为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总体上看,人的生活涉及两大领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并促进人从中发展出相关能力;引导人进行主体间交往与合作,并赋予人作为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即权利,使人获得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能力。在主观世界中,教学应关照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使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教学应引入“自我”范畴,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与主体作用[3]。

再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价值理性的确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看待教学的视角,在这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对象,教师赋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主体,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符合思维生发、教学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的逻辑,是最为有效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向,要在其目标的引领下渐行渐远,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打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时,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认识课堂的实质,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成就自身。

参考文献

[1] 宗序亚.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管理,2011(1).

[2] 田继中,支爱玲.谈杜威德教育思想及启示.宁夏教育科研,2006(2).

[3] 袭普良.把能力交给学生: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生活世界观/生活认识论/生活和生命全域/现实生活人/关系性思维

长期以来,教学认识论一直是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认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教学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教学认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例如,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因此,“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应该说,这些建设性的批评具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认识论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不够,没有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立足于现代生活世界理论,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揭示教学认识论的丰富的人文关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教学认识论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生命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认识论,从而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推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一、生活世界观与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英国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对于认识论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当做日常的知识或常识的问题;二是当做科学知识的问题。也就是说,认识论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研究领域----生活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但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成熟以及它给人类社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把自然科学当做其他一切人类文化的统一模式,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泡括历史学、社会科学和各种人文科学等),要么被纳入科学认识论,要么被逐出认识论的视野;人的生活世界要么被还原为科学世界,要么将科学世界看做人的生活世界的缩影。于是,自然科学的认识模式成为近代哲学的主流认识论,几乎支配了人类的全部认识方式。人们只是把认识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科学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排除在了人的现实生活之外或凌驾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而没有把认识作为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导致认识成为一种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一)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倡导哲学理论摒弃抽象的科学世界观,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开始把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近代的抽象科学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不再把认识看做是获得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对认识作了一种生活的理解,强调了认识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这里的“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是指不能以理论态度来看待认识,而是应将其看做人的现实生活。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或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特征,人只有理解了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生活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把理解由传统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本体论问题。他们认为,理解不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心理工具,而是人对存在和生活的理解,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本身,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中的精神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把理解导向了关涉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本体论方向,整个世界和人生都成为理解的内容和范围。

(二)生活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逐渐认识到传统认识论的局限和偏颇。他们认为,科学认识只是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不可能在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但是,在我国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由于受泛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把自然科学认识论的一般认识论原则当做一般认识论范式的内在精神和核心内容,忽视了对生活认识论及其与科学认识论关系的研究。为此,当代的认识论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以人的现代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即认识论必须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理论基础的转换,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

那么,什么是生活认识论呢?生活认识论是指从现代生活世界观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把认识看做人的现实生活的形式,当做现实的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相比,生活认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性质,这种独特的理论性质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基础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其本体论前提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并把这一前提当做人类一切认识的原初性前提。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是一种关于一切知识、认识之最终基础的认识论,其对象世界----人的现实生活领域是以主客体的自然交融为本体论特征的,它并不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而是深入到主客体自然交融的原初生活世界这一人类经验的基本层次之中,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关系。第二,生活认识论是一种综合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这种认识论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匹配和符合,因此。人们一般把真理问题看做传统认识论研究的最高问题。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的对象领域是人类原初的生活世界,是人类理智、情感、意志和真、善、美尚未分化的交融的世界。生活认识论认为,真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价值,生活的价值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真,还包括善和美。生活认识论试图通过揭示生活世界中知、情、意以及真、善、美的自然联系来展示人类生活的完整本质。第三,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实践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遵循的是一种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一种由事实到事实的关系;生活认识论遵循的则是一种实践逻辑,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与意义相互作用、不断转换和自然交融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理论逻辑无法解决的从事实向意义的转化、由“是”向“应是”的过渡,在实践逻辑中却变得顺理成章。第四。生活认识论是一种规范性认识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一种描述性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只注重对人的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抽象条件进行现象描述,没有把认识过程与人的原初的生活世界及其多重价值蕴涵统一起来,导致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失去了对人类实际认识活动的规范意义。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不仅仅是对人类认识的事实性描述,更是对人类认识的规范。它从根本上转换了人类认识的根本宗旨:认识不在于获得一个与人类生活无关的、一劳永逸的绝对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的关联中不断调整和改善的连续过程。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认识论与现代生活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对认识作了生活的理解:在科学认识论中,认识主要是一种科学认识、知性认识,是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获得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在生活认识论中,认识不再是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人的现实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为了人的生活,指向人的生活,以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以及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生成为目标。因此,在生活认识论看来,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任何一种认识形式(包括科学认识)都不应该独霸认识活动,居高临下地对其他认识形式发号施令,强行规范其他认识形式,人的现实生活是各种认识形式的有机结合。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这是人的认识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推动了认识前提、性质和功能的根本置换。如果说科学认识论是一种工具性认识论,关注的是科学认识,追求的是准确地再现对象的本质,那么,生活认识论则可以称为一种“人学”或“存在论”,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是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反映,是现代社会与人类理性的普遍发展趋向。这种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它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在价值取向上,它是面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在思维方式上,它是指向人的动态生成过程,从实体主义走向关系性思维。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不仅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理性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促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

(一)教学视界的转变:从“认知领域”到“生活和生命全域”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教学论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单纯的认知体来对待,以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人与人、人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被看成活生生的生活关系,而是仅仅被当做一种认知关系,这样,课堂教学成了一个“祛魅”的世界,培养的是一种“认知体”,这是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完整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科学认识、理性认识被扩张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这些认知性目标,这样,学生的认识活动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丧失了应有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严重影响了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培养。正是由于传统教学论只是把学生看做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整个学习生活,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缺乏对道德、审美的体验,人生价值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不可避免地被湮没。

狄尔泰认为,认识应当从“生命”或“整体的人”出发,应当始终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有知、情、意的人密切相关,传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太偏重人的“知性”方面,否定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为此,现代教学论必须实现认识论基础的转换,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由科学知识、认知层次提升到完整的生活和生命层次,努力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世界,这是一场深层次的教学观念变革。现代教学论必须超越学生仅仅是一个认知性存在的传统观点,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建构人与世界的全面、丰富的生活关系和意义关系,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丰富价值和意义。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和提升的过程。目前,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了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得到同等重视,我们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而不能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的“全人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要具备文化的全部。什么是“全人教育”呢?在小原国芳看来,就是“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是人的多方庙和谐发展的教育,那种单纯强调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或宗教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的,都无法培养出完美和谐的人格,都不是全人教育,而是肢解人的教育。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全部(或者说教育内容)是由六个方面组成的,即学问、遣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球“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也就是说,“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六种文化价值正如庭院中盛开的大波斯菊(cosmos)一样,它在试图和谐地生长”。

生活物语:生活中的启示 篇5

原来的洁面膏用了很长时间了,今晚洗脸时就想将最后一点挤出来,然后就扔掉了。这样想着,手下就用力大了点,不成想挤出大大一堆,差不多半个手掌全满了。就有点楞住了。原来轻飘飘的瓶子里,居然还有这么多!再想重新灌回去,却是不可能。只好把老公,女儿都叫了来,一起享用我的洗面品,在洗脸池前排队洗脸。于是小小的卫生间里,一家人嘻嘻哈哈地泼着水,家庭气氛难得地热闹起来。

试着挤了挤洁面膏,居然还有,便将它重新摆上了化妆台。就想到,生命中许多东西,比如情感,是不是就象我今晚的洗脸经历?以为没有了,以为空空的,但实际上却还有很多很多?

因为不透明,所以对自己拥有的份量并不十分清晰。只觉得日子久了,该耗尽了,便不再去珍惜。而在你想舍弃它时,才发现原来还拥有很多。

夫妻间的感情是不是也是这样?太多的烦恼,太多的失望,太多的无奈,将爱的激情很快地耗尽。初踏婚姻时的兴奋与幸福感,就在琐琐碎碎的生活中,一点点磨光。但哪个走入婚姻的人,不是抱着对爱的信心,对爱庭的向往,对朝夕相守的盼望,心甘情愿走入围城呢?虽然也听过许多人对婚姻的抱怨,但总认为自己会和他们不一样,有能力将一份感情,一场婚姻经营得美满和谐。一旦与他人殊途同归,就不免沮丧,失败感与挫折感就击伤了自己。

是谁说过:结婚前要大睁双眼,结婚后要学会闭上眼睛?事实上,在婚前,大多数人已经被爱迷花了眼睛,爱情的力量让人失去理智与判断力。而在婚后的平实生活中,激情消退,人变得清醒,才发现许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懊悔、失望、难过等情绪就开始找上来,争吵、愤怒、叹息就在家庭中上演。时间久了,相爱的人变得陌生。感情至上的女人们,便有许多会在丈夫的漠视与孩子的哭闹中,伴着一份不甘,流着心酸的眼泪,走完自己的一生。

看过一个笑话。女儿问妈妈:“尊尼与约翰,我该嫁给哪一个?”妈妈漫不经心地回答:“嫁给谁都一样。反正你在嫁给其中的一个后,就会后悔没有嫁另外一个。”笑过之后有些感慨,真的是无论嫁给谁,最后都会后悔失望吗?

走进婚姻,面对现实,柴米油盐要操心,人情往来要兼顾。没人再把你当成孩子,去小心呵护与照顾你。当家庭的责任重重地压在肩上时,才发现生活并不简单。爱情渐变为亲情,甜蜜让位给淡然。美好的憧憬被现实打乱,浓情蜜意也被时光冲淡。就开始面对感情的失落,面对婚姻的痛。

曾在网上和别人探讨婚姻。有个网友的话让我赞赏的同时,心生悲凉。“相爱的人无非两个结果:相看两生厌或劳燕分飞。”又想起关于婚姻是围城的经典比喻: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婚姻真是爱情的坟墓吗?绝美的感情真是因为婚姻才毁掉的吗?

但今晚,洗脸的过程却给了我启示。婚姻并非一无是处,它给了我们许多人生收获。只是我们有时太在意自己失去的,却没有注意我们拥有的。又或者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拥有的不多,事实上有些东西,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拥有多少。

婚姻让我拥有了自己的女儿,这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从她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逛街,再到现在搂着我的肩,与我共同探讨人生。这中间给了我多少快乐和做母亲的幸福!在家务的操劳中,我消退了自己的红颜,但女儿的健康活泼,是对我最大的补偿。

婚姻让我更明白感情。对于爱情、亲情和友情,我不再盲目。我学会了大睁双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学会了闭上双眼难得糊涂。成熟练达,达观洒脱,这些性格的形成,全因婚姻中的磨练。人在逆境中才能调整自己,在压力下才能弥补不足,在困境中才能真正长大。人性中的好与坏,在婚姻中最能暴露无遗,于是无论好或坏的婚姻,都会是最生动的课堂,让自己明了幸福的真谛。

婚姻让我学会珍惜感情,学会善待自己,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孝与顺的含义。今晚,反思自己的婚姻,忽然发现这段十七年的感情历程,给了我许多许多。最起码,它让我在面对爱或憎时,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去体验去收获。

虽然没有豪宅,虽然没有大把的钞票,虽然没有自己喜欢的车,虽然还要操心一家人的生活,但我爱与被爱着,牵挂与被牵挂着,依恋与被依恋着,作为女人,真的是很幸福了,真该满足了。我不是奢侈的人,唯愿上天,让我永远这样平静淡然地快乐下去吧。

生活体会作文:生活中的启示 篇6

生活中的启示有大有小,有的能让你记忆深刻。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件事,带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这个启示一直到现在,我都铭记于心。

那是在一个假期里,那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副手套。看到手套的瞬间,我想到的是工地上的作的爸爸,想到这,我用自己的零花钱将这副手套买了下来。晚上回家了后,妈妈已经将晚餐一一摆上了餐桌,但是爸爸还没有到来。正在我和妈妈念叨的时候,家里的门从外面打开,爸爸就在我与妈妈期待的目光中缓缓走了进来。

这一顿晚饭,我们吃的很温馨。应该说每天的晚餐,我们都吃的很温馨。吃完饭后,我故作不经意般将我今天买下的手套塞到了爸爸的手中。爸爸感受到我突然塞到了他手心的东西,低头看了一眼,接着又看向我,“手套。”爸爸将手套摊开,有些不明白的看向我,我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时,妈妈了然的笑道:“你给爸爸送礼物,怎么不知道给我送礼物啊?”有了妈妈这句胡后,爸爸突然间就笑了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瞧见爸爸笑的如此开怀,笑声中似乎还藏着幸福。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语言生活化, 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 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 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保持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人版九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 考虑到过于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 因此, 在新课开始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 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的夜景、风光等图片, 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小张在我国知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工作、小李自己经营一家书店、小王在一家韩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上班。让同学们说说这些人的工作单位各属于何种性质。用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 我们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 要让生活化的材料、生活化的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的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片《快乐星球》的插曲《小小少年》的flash动画, 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学生一下子从动画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激起了情感的共鸣,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教材内容出发, 积极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机会,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表达。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生命只有一次》的学习中, 我结合一位花季少女跳楼自杀的材料, 引导学生讨论:这位少女离开了我们, 她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警示?有的学生说:自杀不仅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给自己家人、同学、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的同学说:每个人不能简单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热烈的探讨中, 学生懂得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应用, 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中, 教材通过一些案例, 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而变得更加生动与简单。

“感悟成长”一课,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小红、小红妈妈、男同学三个角色, 小红妈妈因为是男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而偷听了电话, 并偷看了小红的日记。小红非常生气, 跟妈妈大吵了一架, 说她犯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真实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烦恼, 关键是要学会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 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会全身心地投入。

在学习完“好习惯受用一生”后, 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 对同学们的好习惯、坏习惯任选一项展开调查, 并简单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对习惯的影响进行分析, 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幼儿体育活动 生活教育 启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脱节,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生活来教育”表明生活乃是教育的内容,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需要,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与生活应保持一致的高度。在体育教育中,我们从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许多启迪与借鉴。

一、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告诉我们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内容乃是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且需通过生活进行。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的内容更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其生活的教育内容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体育来源于生活,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我们开展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对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在幼儿园里设立一些活动区角,如攀爬区、球类区等,我们的攀爬区是用各种小竹梯搭建的,幼儿可以自由组搭、自由攀爬;投掷区利用树木间隔挂上网兜,幼儿可以投过网、投进网;我们利用废轮胎自制秋千,幼儿可自由荡秋千……通过各种设置,让孩子体会到原生态体育的乐趣。

结合幼儿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我们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活泼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幼儿体育课堂对孩子散发出强大的“磁性”。教师选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一些内容比较枯燥动作练习时,我们采用游戏教学法,教学中纳入“过小河”、“推小车”、“踩高跷”等游戏,这些游戏饱含生活气息,参与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理,而且培养了他们敢于吃苦、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教于乐,促进了幼儿体育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总之,“生活化的体育”就是使幼儿的生活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重视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幼儿现时的生活中挖掘可用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材料,选择生活化的体育教育内容,使得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大环境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

“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告诉我们学校的教育作用不应只限于校内,应该将学校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让学习者与广阔的社会大环境及大自然亲密接触。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周围的任何现象和事物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成为他们观察和探索的对象。因此,幼儿园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幼儿园内,而应带着孩子们走出去,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多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从而快乐、健康地长大。

幼儿体育教学要将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体育课堂向外延伸,做到校内外相结合,培养孩子终身体育意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的思想相契合。比如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们参观体育赛事、体验农村的生活,帮助农民一起搬运粮食,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去社区,参观社区的体育比赛等,在幼儿园设计各种游戏学习实际技能,实地的教学、观察与操作比教室内干枯的讲授或视频、图片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孩子们也更愿意学习掌握某项技能。

总之,“社会即学校”就是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不能局限在幼儿园,不仅幼儿教师要带着孩子走出去,更要和家长、社区密切联系,真正使得社会大环境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眼界,让他们在社会的大海洋中自由地徜徉。

三、教学做合一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与目前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如出一辙。幼儿园体育教学要求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参与性,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要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真正提升自身的体育水平。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短,只有幼儿亲身“做”才会更容易被他们记住、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们在体育区与老师一起制作体育玩具,在玩的过程中更有兴趣,掌握的技能也越快。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我们放手让孩子开发自创性的体育玩具,一物多玩,于是他们很快就运用纸球替代皮球,用粘贴球代替羽毛球等,他们玩着自己的发明创造,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运用这些器材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又如针对某些体育项目,我们先不急于讲解、示范、模拟训练等,而是让孩子自己实践、体验,相互交流。在孩子得出结论之后,老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提高幼儿自主实践的有效性,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因此,在当前的幼儿园体育教育中,我们要提供丰富材料,更重视幼儿的“做”,即幼儿的实际操作过程,主动为幼儿提供和创设各种亲身实践的机会,而渐渐弱化教师的“教”,使“教”无痕,在“做”的基础上“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生活的启示作文 篇9

生活像秋天的风,从身边呼呼刮过,从指尖轻轻绕过,从眼前匆匆掠过,带来了苦恼,带来了甜美,也带来了繁星般的琐事。转眼到了五年级了,摘下一颗秋风携着的金色苹果,轻轻旋转,在阳光下依然灼灼生辉,令我深思。

暑假的一天,爸爸陪我去爬山。一路上,我又蹦又跳,把爸爸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山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险,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下就坐在了石阶上,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小跑地向我追来,却无力再跑。这时,爸爸已跑到了我身边,打趣地问:“怎么啦!小刘翔也会有今天?”“山高,爬不上!”我一脸不满地向爸爸抱怨道。不料,爸爸一改刚才的嬉皮笑脸,严肃地说:“不行,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淌不过的河,万事都要坚持不懈!”说着,一把抓过我的手,带我向山顶爬了上去。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我眺望远方,回想爸爸说的话,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凡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果半途而废就会一事无成,学习不也正是这样的吗?在学习中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只要我们勤学多问,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爬山事虽小,却让我深思,更给了我生活的启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活启示录

生活就是一本书,从中,我们能得到许多启示。

记得一次我们到外婆家过暑假。那天天气炎热,我们做好去山上避暑的准备。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过毛竹林和枫树林,来到一片“花海”,其中有丁香、郁金香和平常不起眼的芦荟。我上前摘了一朵郁金香,正要去闻时,外公跑过来对我说:“孩子,这花可不能多闻。”我疑惑不解,外公马上解道:“郁金香的花朵有有毒碱,过多接触会使人毛发脱落。”我拿起丁香时,外公又说:“这花也不好,会在夜间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的人很不利,真正的好花是芦荟。”“可芦荟既不漂亮,也不起眼。”虽然芦荟随处可见,也不是很漂亮,但它对人们最有用的。它能全面调节人体免疫力,还能促进血液物质循环,排毒养颜,好处数不胜数,不象只看不中用的一些花,要对人们有用才行。

外公的话让我受益非浅。是啊,虽然那些花外表光鲜亮丽,可内在却很丑陋。比如说蘑菇,有一些很平常,却对人们十分有利,可有些很美,但却暗藏“杀机”。

生活的启示

生活好似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由一个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精彩的小镜头,组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生活中那些细小的镜头,正是因为它们,才使我受到了许多启示,许多教育。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都会想起那一个个令我深思,令我难忘的小镜头。

一天我们正在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突然对我们说:“明天进行一至二模块的考试。”对于英语成绩差的同学,简直是一种“灾难”,然而,对于一贯英语考100分的我,是轻松加愉快。没有复习的我,结果却只考了92分。

我垂头丧气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像只斗败了的公鸡。一路上,心也怦怦直跳,轻飘飘的试卷在我手中却显得那么沉重。想起一部电视剧:女主角是个天真直率的平凡少女,总是以微笑面对人生,纵使有挫折,难过一下,再笑一笑,也就雨过天晴了。对呀,我为什么不能像晓诗一样:只要笑一笑,没什么事情大不了!

从这件事以后,我受到很大的启示:遇到挫折,勇敢面对,不放弃希望,并努力创造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就在前方等着你,因为成功总是留给永不言弃的人!

生活中的启示

我之所以热爱我的生活,是因为生活给了我许多启示。

有一次,妈妈买来知了龟,经过水的浸泡之后,妈妈把知了龟放进冰箱。经过8、9个小时的冰冻后,当我再次打开冰箱的时候,有一只知了龟十分缓慢地从冰箱里爬出来,我便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裙子边上,我十分喜欢搞恶作剧,于是,我把裙子下摆掀起来,知了龟就掉在了裙子里,可是,知了龟却顽强的爬起来,当它爬到裙边时,我又一次裙子下摆掀起来……我以为它不会再向上爬了,可它依然这样反复向上爬着,它都坚持着,没有一点放弃的意思。最后,我被知了龟它这种顽强的精神打动了,便放了它。

我想:这也许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知了龟——它对我的无情的捉弄唯一的回答就是坚持不懈。于是,我又联想到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叫《生命 生命》。知了龟不是和飞蛾有着同样的精神吗?从中我受益匪浅。一个小小的昆虫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充满智慧的人呢?于是,我学着知了龟和飞蛾的样子——坚持,坚持……

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长大了,就要独立”,这不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名人格言,而是我母亲对我的要求。

记得有一个学期,我的成绩直线下降,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糟糕,总觉得自己就像从万人瞩目的玫瑰沦落为一株角落的野菊。母亲却只是抛下了这句话——“长大了,就要独立,就要学会靠自己去争。”我听了母亲的话,愣在了那儿。许久,才悟出其中的含义。

我开始努力把成绩赶上去!我夜夜逼迫自己做一些习题,用自己的毅力把睡意驱赶。终于,我的成绩一点一点地赶上去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的成绩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再次冲向了第一名。那一天,我乐得合不拢嘴。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母亲那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为此感谢母亲。

山儿依依,水儿青青,我此时的心儿是暖烘烘的。是的!生活中,用来激励自己的不一定是豪言壮语,也许,一句平凡的话更能启发一个人。

“长大了,就要独立”,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人的一生中都有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往往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而这种力量,正是每个人步入社会应有的力量——独立。

生活中的启示

生活犹如一本充满学问的书,你翻开它,就会获得无限的启示。

那天,天还没亮,狂风伴着细雨一起舞蹈。我和爷爷一大早就从家里到体育馆跑步。跑着跑着我就得意起来,这大马路实在是冷冷清清,一个人也没有,我们难道是全市起得最早的吗?可这时,我看见一位近40岁的清洁工在那儿扫地,她脸上冷得通红,嘴巴不停地颤抖着,还一直咳,却还在那扫,路上却实在不好扫,路边都是一些烧烤的串子,还粘在土里,清洁工阿姨用手把土挖出来,再挑出串子,就这样一路挖过去,挑过去。串子和其它垃圾都扫完了,清洁工阿姨笑了,可她脸上都是泥土。

清洁工冒着刺骨的寒风,推着三轮车渐渐消失在我的眼前……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清洁工每天起早贪黑,默默无闻地扫着冰冷的大街,却不要任何的回报。这样的品格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落花生》里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好处的人。”

所以做人一定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还不要任何回报,我相信,这句话会让我受益一辈子!

石榴的启示

石榴是一种普通又常见的水果。它的外表并不好看。

春天,我和爸爸在小院里移栽了一棵石榴树,我和爸爸每天给它浇水,除草,施肥,松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耕耘,石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爸爸把熟了的石榴摘下来,洗干净了放在果盘里和果盘里的苹果,梨一对比,显得更加丑陋了。它的个头较小,最小的和网球差不多大。爸爸把石榴掰开,哇!里面挤满了亮晶晶的珍珠,里面还有一颗白里透红的石榴籽。我拿了一颗石榴籽放在嘴里。一咬,喷出香甜可口的汁液。我津津有味地吃着一颗又一颗,直到把整个石榴吃完。我想:明年再让爸爸移栽一棵,让它结出更多美味的石榴,让大家一起分享!

吃完石榴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要以貌取人,石榴虽然没有苹果那样平滑细腻的皮肤;也没有橙子红润鲜亮的外衣;更没有葡萄晶莹剔透的身躯。可是它的心灵是那么美丽。纯洁。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不要光注重外表,还要增强我们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就像石榴一样,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生活中发现的道理

生命中那些经过岁月的电火锻造后,沉淀下来的,化为隐没于黑暗后一双睿智的眼,但越来逐渐被乌云吞噬,它就会绽放出孕育已久的月光,光耀生命。

我的窗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一株花,开了一朵白色的花,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好景不长,这株花被我家的小猫打碎了,于是我将花扔到院子里的一个小角落。

在一次考试中,我不知为何,考得一塌糊涂,先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我一回到家就扔下书包往后院跑,然后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我发现了以前被我遗弃的花。

它比以前又长高了些,勉强从土里挣出头来,但令我惊讶的是,它开花了。是的,另一根分支长出了嫩白的花苞,我能听到茎叶中汁液如血液而流般流淌冲刷的生命之音,看到阳关透过它时,高高竖起的花蕾如同质问苍天举起的手指,坚定又充满信心。

对,“迎难而上是一种信念”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我先前真的有努力过了吗?不没有,因为我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我感谢它。是它告诉我:面对挫折,要学会勇敢面对,坚持不懈。

生活中的小事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放学后,我到花店里挑了一束康乃馨,送给了妈妈。妈妈一手接过花,一手抚摸着我的头,说:“以后不要再买花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看着那含苞欲放的花蕊和已经展开一片花瓣的花朵们,我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我闷闷地想,自己费尽心思,省下零用钱,给妈妈买花,可她为什么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兴高采烈呢?平时你为我过生日的那股劲头又到哪儿去了呢?

第二天清早,我起得早,看见妈妈正在给花儿换水。我伏在门边静静地看着:妈妈左手拿着花枝,右手拿着小剪刀,轻轻地,细细地,一点一点地修剪着,好像花儿是玉做的,一不小心就会碎似的。她还不时将花儿放在鼻子边,轻轻地闻一下,把花儿那似有似无的芳香通过呼吸扩散到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第一回,我看见妈妈陶醉在花的世界里;第一回,我发现妈妈的脸上荡漾着柔情,和我在睡梦中感觉的一模一样。

妈妈,我知道,您也是爱花的,只不过您因为爱我而无暇去爱花。其实,在您的心灵深处,我才是您最爱的花。

一件小事给我的启示

虽然我们每天接受着教育,但是它却比不上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活灵活现的瞬间使我们受益匪浅……

爸爸是个体户,开了家店铺卖副食,我经常在那里帮忙。一次,店里来了一位老人家,我热情地招待她。她买了两瓶6.5元的鲍鱼汁和一盒2.5元的凉粉。老人家掏出20元零五角给我,我拉开钱柜,利索地拿出一张5元和一张10元纸币,“砰”一声把钱柜推进去,找了钱给老人家,这一系列动作都好像习以为常似的。老人家接过钱后异常地看了看两张纸币,把十元钱还给我就走了。

原来世界并非平时我们所想的那么糟糕,那么一无事处。就像夜晚的星空,无论多么黑暗,总会有璀璨的“明珠”镶嵌!老人家那默默无闻的一举使我对诚实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做人就是要这样!不要被世俗的贪念玷污了我们纯洁的心灵。

如果我们生活在泥塘中,就要做一朵圣洁的莲花;

如果我们生活在黑夜中,就要做一颗璀璨的明星;

生活的启示 篇10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早晨,鸟儿歌唱,微风拂过,这一切都被远处那清晰的一幕打破了。一群小男孩围着一棵大树,手上还拿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要是不去观察还真不知道树上有着一群小鸟。我很气愤但却不敢向前一步,此时的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我很自责,因为我太胆小,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正准备走,一只不大不小的小鸟从鸟巢飞了出来,用翅膀遮住了其他小鸟,那奇迹的一幕让我惊讶,我的内心一震。这时小男孩并没有停手,小鸟也并没有退缩,一片羽毛从树上飘落了下来,可这对小男孩们来说实在太少,便又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我于心不忍,必须要去帮他们,既然小鸟都勇敢地站了出来,我又有什么道理退缩呢!加油。

我迈着稳重的步伐来到了大树前,小男孩们死死地盯着我说:“喂!你别挡我们的道,走开!”就在他们恶狠狠的目光下,我俯下身慢慢地拿起一块小石子,轻轻往他们身上一丢,问道:“疼吗?”“肯定啊。”他们大声说道。我双手紧握:“你既然知道疼还往动物身上丢,他们没有生命吗?如果他们被砸死了,小鸟妈妈难道不会着急不会难过?你这样做很光荣吗?”小男孩们怔住了,继而向前走来低头说道:“对不起,我看他羽毛鲜亮便想要,可却没有体会过他们自身之疼。”话一说完她们便朝四面八方走去,几片落叶缓缓落下,阳光仿佛更加灿烂。

《生活启示录》还原生活的本真 篇11

就如导演阎建钢评价王丽萍是位“有敬畏心的编剧”,她的作品有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敬畏和认真。细细想来,《生活启示录》的“好看”和“耐看”关键在三点:

全剧立意有“局气”,贴近生活逻辑讲述故事,用缜密的剧情结构展现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发掘人性本源。同样是一部家庭婚恋剧,这里没有“让人恨之入骨的负心汉”,没有“恶婆婆”,没有“丑恶的小三”,也没有“高大尚的正义和天使化身的前妻”。在全剧娓娓道来的故事铺展中,观众体会了被“夺命连环CALL”的丈夫和“将爱情片过成恐怖片”的全职太太的夫妻矛盾,以及“原来我以为我嫁给了你,现在才知道我嫁给了你和你妈”的婆媳矛盾。全剧没有非黑即白的阵营划分,也没有鸡飞狗跳的狗血剧情,而是将着力点放在描摹各个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它让观众看到生活的本真,就像剧中女主角总结的那样:“结婚前问今天过得开不开心,结婚后问土豆多少钱一斤,结婚时那点光辉形象早就被7年的婚姻磨灰了”——“灰”是生活的颜色,也是该剧接地气所在。但是在剧情进展到中后段,女主和男主自然而然发生的“姐弟恋”,两个人在相爱中激发出对生活的热情,又为这个“灰”点亮了暖光,就像女主在快乐展颜时的那句对白“感谢家明和朋友们,让我忘记了烦恼和这一地鸡毛的人生”。全剧有一点点现实无奈,又透出一点点喜感,这就是电视剧带给观众的力量和勇气,生活再琐碎也有温情的一面,要永远有一颗相信美好的心。

剧本“慢工出细活”,《生活启示录》演的是生活,拍的是细节。开篇丈夫衬衫上备用扣的细节,折射出女主角的性格,也让人不禁感叹,编剧太有生活。再如,太太夜探小三儿家先在管道井藏好外套,免得露馅。再如,戏中婆婆吃饭时习惯性地夹起桌上掉的食物碎渣放进嘴里等等。这些细节的累积构筑了情节演进变化的逻辑性,戏剧性不足但生活味浓郁,使观众看着不累并有足够的带入感和情感共鸣。

全剧打破生活偶像剧的旧窠,由一群“生活派”演员带来现实主义的格调。女主角的角色定位使闫妮成为不二人选,继《一仆二主》后,闫妮在熟龄女的把握上已然炉火纯青。男主角由胡歌担纲,他的表演带给观众意外惊喜,这位修电脑的小哥贫嘴热心三观正,犯得了“二”,装得了帅,卖得了萌,他的简单、率性、超脱与闫妮饰演的中年妇女的窘迫、纠结、彷徨貌似不搭,却在二人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温暖爱情中结成一体,没有违和感,更让观众感受了生活的美好。不仅是男女主角,剧中的婆婆、女主角的爸爸、甚至是本应该可恶的小三儿,都有精心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描摹,每个角色都被赋予应有的生活智慧和个性价值观,人物变得鲜活和立体,这是剧集耐看的重要原因。

一个生活小调查带来的启示 篇12

记得那篇报道写道, 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数:双基应试能力+实践活动能力=100分+0分=100分, 而美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数:双基应试能力+实践活动能力=75分+75分=150分。这两组数字深深触动了我, 利用周末我又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小调查:调查一个桔子里最多有几瓣、最少有几瓣, 并告诉孩子们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数量、调查时间、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及你调查后的感受。

周一到校后, 我给孩子们一节课的展示时间, 孩子们的表现果真应了人们常说的“给我一个机会, 还你一份惊喜!”“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把地球翘起!”

骈天宁同学第一个向大家展示。他说:星期五下午, 妈妈从安钢市场买来了20个大小不等的小桔子。妈妈帮我掰桔子, 我记录, 最后调查结果是:一个小桔子最多有13瓣, 最少有8瓣。数完后, 妈妈问我为什么吃桔子要剥皮。我说, 因为皮是苦的, 不好吃。妈妈说, 是的, 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双手, 亲手把桔子的皮剥开, 直接吃桔子, 我们会尝到苦头。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 把皮剥开, 我们才能吃到甜甜的桔子, 尝到甜头。我想告诉大家, 只有勤劳的人才尝得到更多的甜头。

调查中, 他不仅了解了桔瓣的秘密, 还明白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

牛嘉琪同学长期住在姑姑家, 是一个很懂事的小女孩。她说:星期六下午, 姑姑给我买来13个大桔子。我一边掰桔子, 一边记录桔子的瓣数, 最后把13个大桔子全掰完了, 调查的结果是:一个大桔子里最多有12瓣, 最少有9瓣。我调查的结果出来了, 可是这13个桔子怎么办呢?我一个人吃, 那是吃不完的, 再说了, 那也不好意思。对!让爷爷奶奶、姑父姑妈还有弟弟一起吃, 于是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分享了这些桔子。通过这次的调查不仅让我了解到一个大桔子的瓣数, 还让我学会了与大家共同分享是一件开心的事。

知道了桔子的瓣数, 学会了分享, 收获了快乐。这让人终身受益的朴素的真理, 孩子在实践调查中自己感受并领悟到了, 这效果胜过多少说教啊!

孙泽迅同学特别爱好数学, 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联想到数学。他展示说:我调查了15个大桔子, 结果是:一个桔子最多有12瓣, 最少有10瓣。真没有想到一个桔子里还有很多数字学问, 看来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孙萌同学紧接着他的话说:是啊!吃桔子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啊, 但是我们谁都没有留意一个桔子的瓣数。如果我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 做一个有心人, 那么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

“我想给大家念念我们数学书上的一段话, ”张新佑同学拿着数学书迫不及待地说, “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 问题在于有人发现了, 想到了, 有人却没发现或没想到, 就差这么一点儿。”

不用我总结了, 孩子们总结的话比我的还要精辟, 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了书上这句话的内涵, 我想这句话就此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 不再只是平面的文字。

张占军同学有点扭扭捏捏, 还低着头走到前面来, 他说:我不好意思, 因为我周六在姑姑家做作业, 姑姑很忙, 没给我买桔子, 我就到网上查了查, 查出的结果是:一个桔子最多有13瓣, 最少有8瓣。我在姑姑的点拨下明白了, 桔子瓣紧紧地抱成一团, 团结友爱又甜蜜。

我表扬了这个诚实的孩子, 并赞扬他的发现, 孩子们也受到启发。有人说:我们的一个个学习小组, 不正像一个个甜甜桔子吗?只有我们每个小组的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互相帮助, 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的困难, 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收获快乐和甜蜜!

进而, 孩子们又想到, 我们班级也像一个大桔子, 只有团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其实, 在选这个调查题目时, 我的初衷只有两个:其一是锻炼孩子们的实践调查能力;其二是培养孩子们一种发现的能力, 让孩子们学会善于发现周围的一切事物, 做一个有心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很了不起了。没想到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 孩子们会获得这么多的启示。我很激动, 也很兴奋。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专家们不是一直在倡导, 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个活动都要“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吗?这个小小调查达到了这个目的。

兴奋之余我也在思考:不是我们的孩子实践能力差、悟性差, 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给孩子们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在看重课本知识的时候, 已经忘记了社会、生活、实践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

上一篇:中国军事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MYDREAM演讲稿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