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管理思想史》学习心得(共9篇)
作为学习管理的学生,我觉得学习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学习管理思想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加深对各种管理思想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培养我们的管理思维。博古通今,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都说明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东西方管理思想史,主要是各个时期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社会管理思想。囊括了中国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主要的管理思想,日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各个时期主要的管理思想。早期的重农轻商经济思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文明逐渐兴起,再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性化、科学化、人性化发展,都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
东方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以儒家的管理思想为代表。儒家强调仁治,德治,进而产生了以人为本,中庸之道等管理观念,也是现代管理核心的管理思想。从大处说,东方管理思想提倡的“以德为先”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内在统一;从小处看,东方文化倡导的“和为贵”、“人为为人”思想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而东方管理思想,比较强调的人性化、感情化、柔性化的管理。
早期的东方管理思想,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只是很零散的提出。思想家们的管理思想一直闪烁着智慧与人性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进入古代文明的光辉时代,社会治理、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管仲适应形势提出“四民分业定居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社会管理功能和集中化意义;范蠡作为中国第一代成功的商人,他提出的“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知舟,水则知车,价格之道,农末俱利,务完物,天息币”可谓经典,掌握经济运行规律来经营生意,他的经济循环思想虽有诸多缺陷,但它指明了研究方向,具有先哲的眼光;《周易》主要体现了阴阳平衡的人本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家讲重人本、崇道德、讲和谐、论中庸,可以说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启蒙;墨家利己为原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主张无为无欲,崇尚小国寡民;兵家重视人的作用,善于用人。秦以后,中国开始了较长的大一统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管理思想更是丰富,司马迁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丘浚提出“配丁田法”,主张以白银为货币的银本位制。到了近代,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帝国进入了动荡、变革与重生之中,一些新的管理思想被提出,魏源宣传商业精神,宣传富民的福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经济管理政策,以防止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而引起的罪恶与不幸;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快资金周转,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厂规,重视技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商业;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根据军队管理的模式,结合地方特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我国众多的管理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管理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要适应时代特点,有继承,有发展。尤其是儒家以人为本,重道德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与商人尤为难能可贵。
日本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对我们的启示也很大。日本经济体制既是建立在明治维新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进,也是二战后学习欧美经济管理经验并与国情相结合的结果。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松下的成功源于他的经营理念和远见卓识。他认为正确的经营理念至关重要,要正确认识经营使命,实行自主、量力、专业化及“水库式”经营,还要会用人;土光敏夫提出“经营合理化”,提出了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以及企业组织管理思想,并且也要求会用人。作为日本企业经营成功的典范,他们的管理思想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尤其是两位企业家都提出用人之道,说明人才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将日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综合各种优秀管理思想,为我所用。
西方管理思想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是哲学主义精神和科学原则,民主传统与法制理念,人文主义精神与个人主义思想。从西方早期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后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再发展到大工业时代的理性主义、科学化管理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因而,西方的管理思想,以理性、科学精神、哲学精神著称。
古代西方的管理思想,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管理思想为代表,柏拉图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与结构,提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家庭管理”的理论;西方宗教在教义上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中世纪前后,西方社会的管理思想由重农主义转向重商主义,贸易立国开始为一些国家所奉行,意大利神学泰斗阿奎那十分重视公平交易和公平价格的问题;马基雅维利提出管理原则:群众认可、内聚力、领导方法、生存意志;莫尔,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提出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才能平均公正分配财富,他设想整个社会经济是按照一定的统一的原则管理;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宗教改革倡导新教伦理,个人自由伦理,市场伦理,最终促成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大生产提供了动力供给,又进一步产生了大工厂与现代企业,古典经济管理思想随之兴起,亚当斯密作为代表人物,提出分工理论,总结出影响工资大小的五种因素,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萨伊的著作中含有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制约分工的因素,共同劳动的思想等;罗伯特·欧文注意到了劳资矛盾,提出善待工人,推行人文主义的思想。二十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引发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生产和高消费时代,随之带来了生产过剩、市场狭小和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机械工人出身的管理专家泰罗,首倡科学管理的思想,改造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卓有成效的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工作效率;工程师出身的管理专家法约尔,由于改进了矿山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获得巨大成功;社会学家韦伯,从社会宏观组织的角度,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给出了有效的答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企业中新的问题突出,如劳资纠纷,管理文明等问题,梅奥学派注重人的因素,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强调满足职工的社会需要,创立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提出了效率与效力两条原则,提出了领导理论,包括领导行为的四要素、领导的条件、品质、培养训练的内容。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都在进行战后重建与经济恢复,杜拉克提出目标管理思想,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关于人性的研究,提出“x理论”和“y理论”,洛希又发展提出“超y理论”。六十年代,西方管理思想进入现代管理阶段,各种管理学派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孔茨称之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对决策过程、准则提出标准;戴尔从企业案例研究出发,提出企业组织模式思想;彼得的人事管理思想,是二十世纪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他认为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可能被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职位,当到这个职位时,便会产生惰性;进入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是世界经济陷入困境,战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杜拉克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提出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洛希提出了企业组织理论;八十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如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又冷战转向合作,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国际化空前加强,信息时代到来,所以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6Ó管理理论等。西方管理思想推崇创新、进步、效率,尤其是西方现代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西方经济发展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当然,这些管理思想也有其社会历史局限性,要有所借鉴,也要有所选择。
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是近代的中国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期间, 中国学习西方进步思想的代表主要是魏源和林则徐, 魏源和林则徐可谓是当时中国地主阶级改革家的代表, 他们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步思想的新时代, 无愧于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先驱者的称号。
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的闭关锁国的危害, 从而具有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意识, 认为要抵御外国资本的侵略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以及“坚船利炮”, 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鲜明主张。在当时来说, 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但是他们提出的“师夷”的主张极大地对于封闭的中国人揭开了眼睛看世界, 开启了中国人开始追求世界潮流的序幕, 并且成为中国人民向命运挑战的一个良好开端。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过程中, 林则徐是第一个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并且搜集外国资料和翻译西方书刊的先驱者, 林则徐编辑了《四洲志》, 之后的魏源又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和补充编辑成为《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详细地以中国文字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著作, 该著作成为近代以来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了解西方国家、认识世界的窗口。正是因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积极努力和他们的救国热情, 引导中国许多人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 踏上了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思想以寻求救国真理的漫长路途。
自林则徐、魏源之后, 洋务运动成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的积极实践者, 通过举办学校、兴办工厂、翻译西方著作、引进技术、扩大贸易、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等许多方式把“师夷以制夷”的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 成为近代中国封建官僚学习西方文明和先进思想的大胆试验。自中国进入到1860年代之后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一些比较有见识的洋务人员、工商业者以及留学归来的人员, 他们从不同的途径接触了西方的文明, 所以对于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其他文明有着一些了解, 并且对于洋务运动的优点、缺点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既不满于封建官僚体制来兴办工业, 同时又不想触动封建统治, 于是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比如马建忠主张要重视和保护商业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也注重向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学习, 比如, 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领袖洪秀全等也注重向西方学习, 他们学习新的先进思想的目的是以暴力方式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开启了中国农民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新篇章。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著作《资政新篇》就是学习西方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本质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等制度, 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 虽然当时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道路并不能挽救中国, 但是《资政新篇》给当时的中国人民给予了很多启示。
二、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戊戌变法期间, 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第二个阶段。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惨败。洋务运动中的北洋水师作为中国的新式海军完全破产, 导致了国家形势更加危急, 在此十分紧迫的时刻, 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展了维新运动。当时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国家的天赋人权论、君宪制、共和制以及进化论等等。维新派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 要维新, 只有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 维新派要求学习和效仿西方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效仿西方国家, 进行全面的改革。所以, 康有为不断向光绪上书, 要求清朝皇室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设立议院以使皇朝能够了解人民群众的下情。梁启超也在各种场合和著作提出主张, 认为当时的世界各国均已经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新的形势逼迫清朝政府必须实行变革以图自强, 如果不认清形势, 不向各先进国家学习, 就不可以保国, 只能等别国来侵略中国, 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 只有不断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技术, 及时开展改革和变法, 才能实现中国强兵富国富民的目的, 才能挽救中国民族的危亡。谭嗣同甚至为此殉国。
在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 严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发挥了重要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他仍然不停地介绍西学, 并为此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埋头翻译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名著, 向国民普及司法的进步思想。在中国所有翻译者中, 严复是第一个把西方的经济、法律、政治、哲学等思想理论的名著介绍到中国的人, 对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严复所做的大量翻译和介绍工作, 才使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想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形式, 并且具备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在此之前, 关于西方思想的学习是零碎的, 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完整形式, 严复的翻译和介绍工作, 使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路径的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世界观、方法论。
三、第三阶段:戊戌变法到民国成立
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期间, 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进步思想的第三个阶段。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之后, 当时的孙中山、黄兴等具有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先驱者们认识到要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进行变革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 他们对于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开放、更加具有胆识,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之后, 为当时的中国如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描画出了宏伟的蓝图, 并且按照其所描画蓝图而不断开展革命斗争。孙中山亲自考察了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制度,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极大地创造了生产力, 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是不合时宜的社会制度, 是必须予以根除的社会制度。孙中山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 也明确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内部矛盾的尖锐和贫富悬殊的弊端, 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正在悄然兴起。所以, 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比清朝的封建制度要好, 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许多社会问题, 中国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 也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孙中山、黄兴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制度的过程, 和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学习有着显著差别, 其一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目的就是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建立新兴资产阶级政权, 并以此为己任来进行, 在向世界学习先进思想和制度的同时, 不断坚持对封建王朝的不懈斗争, 并且取得了革命的不断胜利, 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持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 实现了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
四、第四阶段: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步思想的第四个阶段。中华民国的成立, 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相对于古老的封建制度来说, 资本主义的开放、先进、民主等先进思想和制度得以真切体现, 实现了民主共和制的理想。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民主的氛围比较浓郁, 学术上比较趋向于自由。与此同时,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代表还不死心, 抓紧时间进行复辟活动, 导致当时旧的封建文化不断向资产阶级发动反攻。之后, 袁世凯劫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 不断进行封建文化的腐蚀活动, 使封建文化严重腐蚀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 李大钊、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吸取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 他们意识到开展革命不仅要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开展了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 他认为近代的欧洲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主要就是靠他们的科学精神、民主意识, 所以我们如果要振兴中国, 也必须要紧紧依靠科学和民主。在新文化运动中, 学习西方进步思想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魏源.海国图志[M].岳麓书社, 2011.
[2]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M].三联书店, 2011.
关键词:管理思想演变 真理性探讨 理论创新 价值观
管理实践古已有之,但系统理论的形成并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却不长。一般认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古典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此后,管理学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学派纷呈、主张林立的学科了。从其发展的历史及内容来看,本人认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管理时代。管理学科的发展,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在科学理性、制度理性和道德理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最优解”。
一、西方管理理论百年发展轨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
在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和很大程度上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管理思想大多散落在古代的史籍和各种著作中,没有相应的专著或出版物。如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供了关于管理和组织的远见卓识:劳动力的专门化,部门职能,集权、分权和授权,配合与领导力等;我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关于战争原则的论述至今仍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其中关于战争中的节制和谨慎、速度、灵活性和适应性、战略的运用等思想是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息息相通的。然而,文艺复兴为工业化革命以及后来对于理性的、正式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的需要创造了前提条件。亚当·斯密(Adan Smith,1727—1790)在他的《国富论》中创立了古典学派,并成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行为的调节因素。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将确保资源获得最好的配置和得到最有效率的回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自身利益将给所有人带来最大的繁荣。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第一个明确将管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同土地、劳动、资本相并列。由此,人们开始考虑个人得失,但它必须适应某种理性的管理框架。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文化的改变人们的管理思想也随之改变而逐渐演变。
(二)科学管理时代
经过英国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美国的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51)、法国的朱尔斯·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1841—1925)、德国的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1864—1920)等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较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管理问题。泰勒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主要探讨了在工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们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于是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所谓标准的操作方法。用这种标准的操作方法对全体工人进行训练,并据以制定较高的定额。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为了使工人完成较高的工作定额,除了使工人掌握标准操作方法以外,还必须把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以及作业环境加以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工作定额,他们提倡实行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泰勒等人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两者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提出了“一等工人”的说法和“人岗匹配”的管理术语。泰勒对设置合理的绩效标准和计件工资率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的评论是:产量提高的真正潜力并不是“更辛苦地工作”,而是“更聪明地工作”,“科学管理的本质就是伟大的心理革命”,体现了他主张劳资双方互利关系的哲学思想。此外,泰勒等人还对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划分、职能管理制的采用和组织结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等进行了探讨。泰勒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1912年泰勒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对泰勒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听证会上的证词,也是研究科学管理的重要文献。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而且他认为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他的管理理论主要包含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这六种职能活动,是企业组织中成员分担,只不过由于职务高低和企业大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至于管理活动,则又包含五种因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对管理的五种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即:分工、权限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法约尔还特别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
韦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他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韦伯主张,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要建立计划、分工、职权等级、权利、义务、指挥管理体系或阶层体系。组织中,任务分配、教育训练、薪金、升迁制度等要通过明文规定形成一种“职业的”管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这些规则和纪律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韦伯认为财富是评分机制,而非目标;他认为有钱的个人、国家是新教特点的代表,懒惰是坏的;勤奋工作才是要旨;专业化劳动分工是神圣的;过度消费是一种罪;应重视储蓄。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endprint
(三)社会人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20世纪30年代,霍桑试验证明生产率不仅仅是取决于管理的科学化,而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态度,而员工的积极性和态度又取决于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霍桑研究将人际关系运动推向前台,并提出了社会人的主题。这也是泰勒和科学管理的后继者们在组织中,以及管理者在如何应对新时代精神的工作中,发现了新的维度,由此也有了管理理论的一次重要转变:一是对人而不是对生产的更多关注;二是告诫人们降低组织结构的僵化程度,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是只是将经济激励视为动机结构的一部分;四是更多地关注情感的非逻辑性,而不是效率的逻辑性。揭示了人际关系运动以及作为文化环境产物的几个基本观点:提倡社会的、人文的技能,而不是技术方面的技能;强调通过集体和社会团结来重建人们的归属感,以便克服精神的混乱;注重通过工会、参与式领导,将工厂中的正式组织和社会系统结合起来,使权力均等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为社会、组织、企业和全体社会人应对经济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理念支撑。从此,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乃至中心位置上,管理也因注入了人的感情而充满了感性。
(四)现代管理时代
二战后,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时行为科学理论对此已力不从心。于是“理性主义”从沉睡中醒来,迎来了综合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现代管理科学,强调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的有效结合、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发展、管理问题解决范式;积极寻求对管理及其目的、职能和范围的更好理解,改善组织绩效和增强对人的理解,平衡个体和组织在寻求各自目标时的需要,把组合与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管理学理论研究更具专业化:一是源于教学、研究和实践所需对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探索;二是对组织中的正式要求与组织人的非正式维度之间的和谐展开了探索;三是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管理决策量变分析;四是跨文化与全球化管理问题探索;五是商业伦理、公司社会责任感和管理思想发展新思路研究;六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本资本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理论创新和实践过程之中。纵观管理学的演变,现代管理思想的脉络可简单概括为:系统管理—科学管理—生产管理—运筹学研究—生产与运筹管理—计算机系统理论和管理信息系统;早期“人文主义”—社会福音派和工业心理学及社会学—人际关系和“社会人”—对霍桑试验的再考察—自我实践双循环学习—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理论;对法约尔的重新发现—戈登和豪厄尔报告、皮尔森报告—管理者的角色及对管理者工作的研究—商业政策—公司理论、战略管理—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和正式组织理论—作为社会及技术系统的组织—企业的行为理论—组织理论的大量出现—组织与环境及跨文化管理。
二、管理学理论的真理性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社会科学家大量涌入商学院,这对管理思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理念,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组织和管理理论的激烈争议和评判。“已有的管理学理论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的争论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本人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涉及到管理学的科学性,也关系到管理学的真理性或真理标准,对管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管理学理论研究忽略了管理学范式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而是认为“弱科学性”是由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由此回避了管理学真理性的本质讨论,回答管理学的科学性问题,就应当承认管理学理论是客观的相对真理。
首先,应当承认管理学真理性问题的提出,是与托马斯·S.·库恩的范式学说中的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直接相关的。所谓“范式”库恩(1974年)作出的明确描述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遵循的公认的“模型”,研究者应遵从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标准等科学研究相关的所有东西。“不可通约性”是库恩考察科学史后得出的想法:即使在最严格、客观的物理学中仍然有相互冲突的物理世界。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概念,对科学的“理性”和“客观性”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表示两个范式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基础来理性地作出评判。不可通约性在管理学研究中可以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有关组织及其管理的科学标准不同,如什么是组织及其管理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管理学真理性问题;二是组织及其管理概念的变迁问题,也就是具有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问题;三是管理学研究者的世界观的差异问题。这里,我将重点讨论管理学真理性的本质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到管理学家们对组织及其管理中的多元化范式能否通约的看法。
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制度》,我对于中西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有了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书里探讨了西方行政制度的源头,分别讨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西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对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借鉴意义。中西方由于在历史传统、地域空间、民族心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价值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实际的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而工作于政府组织内的行政人员,其工资福利的直接来源是政府;其行政活动中心是围绕着政府展开的。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政府职能主要是统治职能,要求全国上下都一致服从政府的统治,要求全社会的资源都服从政府的统一支配,政府的意志主导一切,所有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为政府组织的统治服务。以上种种因素容易造成一种错位,由“为公民服务”倒错为“为政府服务,为上级服务”。这种政府本位要求公民去适应和服从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管理,而不是要求自己去适应和方便广大公众。它还导致了一种行政实践评价标准的倒错,凡是适应政府行政组织系统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在西方国家,契约观念历史久远,并且深入人心。在西方观念中,人民与政府是一种授权与被授权的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公民满意的服务。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魂与西魂存在的差异性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在未来的改革中,企业在借鉴西方经营管理体系思想与方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在引入西方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时,很难同时接受西方制度下的深层文化根源。因此,如何将中制与西制对接的成果应用于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实践中,亦即怎样把中制与西制进行功能性对接,以实现研究的社会经济价值,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其中抛给我们的难题,是在刚性制度层面之上两种体制要如何对接?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组织体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物质化保证,在中西方经营管理体系体制中,组织结构的设计历来是两种体制对决的焦点,组织体制是组织制度实现的根本保障。
而体制本身的传承性与历史性说明,除了制度之外,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组织体制,如当前政府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政府行政组织架构的解构问题。
在组织架构演变中,我们发现,国家的复合制与单一制和社会组织中的传统组织结构与现代组织结构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我国自秦以来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衍生了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直线制与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模式,并被许多社会组织奉为最科学最适用的组织结构模式。而在西方经营管理体系组织中,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已经被解构,最低层次的直线职能制也是以事业部制的分权模式存在,而项目制等更广泛意义的分权制模式的存在使得组织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
两种组织体制设计的渊源则是与各自的历史传承关联甚重。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的扁平式的长老会制度,使得权利在群体中分解,对其后欧美的组织体制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欧美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体系体制变革的时候,首先就是对传统组织体制进行变革,以更加现代的科学的有竞争力的组织体制取代原先的体制架构,这也是中国在未来经营管理体系体制变革中所需要思考的。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经济实体的力量明显增强,国家的财富总量也有举世瞩目的增加。很多企业在改革中不断摸索适合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以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但是我们也看到,与西方组织结构的分权制和扁平化相比,我们的组织架构则多是集权制和高耸制的结合体。一方面没有处理好规模、层次、幅度的关系,另一方面,管理者难以突破官本位思想。直接的结果就是管理者数量的居高不下,经营管理体系层对参谋的依赖性增强。同时,层次过多导致的信息传递不畅和信息传递失真,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作为信息产业翘楚的华为,其组织架构的理性转换逐渐在业内外受到关注。华为最具扁平化色彩的EMT(经营管理体系团队)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中担纲重要的角色,但在员工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技术专利贡献率激增、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组织模式的理性重构变得十分必要。近期,华为新一届董事会的召开以及董事会人员的选举,彰显华为的组织架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式家族经营管理体系的集权化与西方的分权制的契合,使得公司设想的多元化取向的立体式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成为现实。华为这种制度与体制的互动与促进,成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创新的样本和典范。
经营管理体系制度不仅是趋势。毫无疑问,中制与西制的对接中所涉及的深层问题很多,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袭来,容不得我们再去犹豫体制对群体、集团甚至个
体权益的损益问题。以战略的视角去考虑组织结构的变革,会使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心。明确、科学的组织结构体制设计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理应被不同制度下的社会组织所采纳,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给社会带来福祉。
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在管理者与领导者概念界定上历来都有中西差异。中国的经营管理体系就意味着决策者居高临下地控制,被管理者无条件地服从。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是服务的代名词。
在许多社会组织中,西方管理者大多以谦逊的、周到的服务者身份出现,淡化了实际的上下级关系,化解了许多对立的情绪,舒缓了组织的沉闷气氛。管理者的能力集中在“三剂”,即强心剂、润滑剂、催化剂。管理者是经营管理体系体制的设计者,也是经营管理体系体制的实施者,其能力结构对经营管理体系体制内涵影响明显。
身份的定位使得许多西方管理者忙于转化角色,重新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功能。由于分权制的实施,淡化了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经营管理体系责任,反而对管理者的概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管理者的概念能力,简言之就是分析力、洞察力、判断力、预测能力。这些能力都会从不同侧面强化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存在的价值,使其作为睿智的服务者的身份更有价值和理由。反观中国管理者,情结上对权力行使的偏爱,使得其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偏大,加之服务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使得管理者行为上以及组织的素质评价中,对服务意识评估权重不足。
角色定位,在西方经营管理体系史中对于其演变的过程有大量的文字描述,对每个阶段角色变换的意义都给予理论上的阐述与诠释。从泰勒、法约尔、韦伯到梅奥以及现代罗宾斯等等,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是其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对角色的转化都以不同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变革的实际需要为其依据。
发端于第二产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角色定位,在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管理者、客户、员工为顶点的新利益关系三角形已经构建。管理者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驱动者变成为员工与客户创设良好的工作与体验环境的服务者。天津万士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建设麾下新购进的企业,国有与私营混合成分并存成为管理者角色定位中考量的重要出发点。公司作为物流服务型企业,自身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市场压力下渐次形成。但是新的经营管理体系组织在实施经营管理体系中,面对的是原有企业的文化积淀对冲力,总部如不树立服务于职员的意识,显然难以整合软性资源,应对新市场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总裁工作会议、员工与上层领导的沟通会等交流机制得到建全,这种以服务为初衷的经营管理体系平台搭建,不仅疏解了总部与新设公司在经营管理体系模式以及文化对接上的瓶颈,而且在制度和体制两个层面上,推进了混合所有制形式健康顺利地发育与成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经营管理体系变革的背后完全是遵循客观性、规律性、经济性原则。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企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未来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的问题。显然,中制的管理者角色表现机制与西制的服务角色机制之间有较大的差异,缩小差异并非是单纯与西方思维靠拢的问题,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服务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完善组织架构
西方经营管理体系中民主意识渊源,历史积淀较深,从狄德罗到卢梭都对民主政体的运行给予深刻阐述,其理论对西方后期社会各类组织的民主化的组织架构建立影响深远。建立健全董事会制是我们在企业民主化经营管理中的顶端设计。目前在国企的董事会制实施中面临多重羁绊,其中原因诸多。但是,核心问题是企业内部民主化推进不足,董事会底层设计关注不足,职工的参与度欠缺,使得决策层成为空中楼阁。在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
相互关联的架构中,缺少一个层次,就是职工代表大会制。这个组织的存在是董事会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董事会正确行使职权的关键。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当中对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组织作用的界定,包括官方认可的工会组织的作用格外重视。在国内,应当在尊重民主传统的同时夯实基础,真正把董事会建立在广大职工普遍认同和监督的基础上。这样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顶层决策者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实现企业内部的真正民主。许多合资企业都在考虑于新的制度背景下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可能。像富士康等港台及合资公司,劳工危机以及员工的心理危机,迫使企业做出关注员工利益和增强企业认同感的理性举措。劳资协调机制中,职工代表大会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国企上市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扩张了企业经营管理规模,同时也增加了经营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和经营管理体系难度。西方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时更多的是对多元化、民主化给予关注,在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加。并购之后的管控问题是保证新设公司正常运行、不断盈利的核心所在。中西方民主化经营管理的理念差异已经变成了体制运作的效果对比。如何化解在国外公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种族、宗教等问题地区实施民主化经营管理体系,将是未来我国大型跨国公司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中西方经营管理体系的差异体现在“魂”的方面是潜在的,难以在深层次上实现消解,这是一个民族历史的传承和积淀。目前,我们有作为的应该是在“制”的层面上着力推进,对西方经营管理体制上的科学合理成分进行分阶段的逐步扬弃,针对当前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来实施“中国化”。这也是对此项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这门课程的学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它让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我生活中的经济知识,从我消费如何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生产者如何获得最大效益,商品价格的弹性,如何降价如何提价到国内国民的生产总值GDP,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等。可见,它是一门贴近生活又富有学术性的课程。听我这么一说,大家肯定觉得学习它是非常有难度的,其实不然,待我向大家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西方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很好的区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学习一门课程离不开四点:
1.课前预习,浅圈重点。
2.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勾画重点,点出难点。
3.搭配习题,自我检测,自我订正。
4.课后复习,自我提升。
但是,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是一门专业性经济课程,它需要我们了解一些经济的时事,多阅读一些经济性书籍,根据我们课本的一些经济研究内容,结合时事的案例,自己尝试着分析其中隐藏的一些知识点和重要信息,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当然,自己还想要提升自己的学术知识,可以与老师多多交流,共同探讨一些学术性的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学习高鸿业的这本《西方经济学 》,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经济学只有真正的运用与生活中,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学。
就如前一阵我们国内出现的抢盐**,核辐射说法的大肆散播,弄的人心惶惶,太可怕了,一夜之间,这个小市场的食盐一售而空,不仅仅是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也出现抢购食盐,食盐短缺的现象。用经济学来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人们对于市场上的食盐的需求量增加,食盐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都有所上升。第二,由于核泄漏导致食盐生产的影响,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这都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产物,但是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不一定得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食盐作为必须品。如果政府不出面调节,那么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此看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管制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供求不平衡,所以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缓解抢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我举得这个例子只是经济学中最浅显的最基本的例子和理论。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说,我觉得至今我学的这本书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就打个比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大概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约束线,补偿预算线,三个曲线,生产函数(包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TP,MP,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等生产曲线,等成本线等等等等,只有好好的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课后再找些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巩固一下,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电子商务的专业课,语言程序设计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计算机、微积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西
方
经
济
学
论
文
电子商务1001班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的三个渊源,即现代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明确了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劳动者占有劳动成果并自主决策。西方管理实践从纯粹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明示了管理不断人本化的趋向。
[关键词] 人本管理 哲学渊源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容,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取代历史上的“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式,这是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不是用人艺术,而是哲学理念,考察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明晰人本管理的实质,弄清人本管理实施的制度前提,找准实现人本管理的正确途径。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并非直接来源于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哲学上的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更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因素。现代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渊源是Humanism,即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潮。Humanism最早由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提出,指的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因此,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人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Humanism一直如星星之火传承下来,新兴资产阶级曾利用Humanism反对封建教会****,要求发展人的个性。20世纪60年代,现代人本主义在哲学界再次突起,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广为流行,这些学说宣扬人的价值、扞卫人的尊严、关注人作为人的前途、特点和利益,以提高人的地位为使命。这种思潮带动了人本经济学的发展。人本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是对金钱和财富的占有,它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序列论”为人性假设,认为人的精神需求本质上是社会需要,不能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满足。按照人本主义的逻辑,企业就是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企业应该由工作者来管理,参与工作的每一个人应当公平地共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缺席的资本所有者除了租借费(利息)之外不应当占有任何产品。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大卫·埃德曼提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内在的价值或尊严,而不是作为顺手的工具以劳动得到实惠或工资。在典型的现代企业——股份公司中,企业雇员没有任何决策权,这完全违背了民主的原则,“就好像一国人民(股东)加入一个共同的契约联盟(股份公司),选举一个政府(公司管理层)来管理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公司雇员)。第二国的人民(雇员)又同意订立另一份契约——一份表示向管理者俯首称臣的契约(雇用合同)。这不过是政治版的资本主义企业。”人本企业的组织形式应该为合作社,劳动者以联合劳动为基础,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租借资本,但是决不允许“任何以外部资本提供人或出借人的资格来享受董事职位或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投票权的行为,以及其他或直接或间接插手企业决策的行为。” 劳动者实行民主管理,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决策权,这是建立在****而不是产权基础上的。企业员工将其决策权明确地委托给管理方,管理方以被管理者的名义和利益来运用其决策权,这是与政治领域“民有、民治、民享”类似的经济民主。人本主义乐观地认为通过教育和社会改良,依靠立法的力量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人本社会来实现人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充满热情的浪漫主义改良思想。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建立在对于劳动者的需要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矛盾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本质。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得到生活乐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表现自己和发挥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体现为创造性的活动。这些需要都是在劳动中,或者以劳动为手段得到满足的。但是“以资为本”的社会制度却否定了劳动者作为人的需要,把劳动者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毁。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
之外才感到自由,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在资本私有制之外,劳动分工也助长了对工人的异化。在细致分工的流水线上,每个人日复一日单调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生产的节奏完全受机器的控制,个人基本没有能力影响和控制生产的内容和进度,甚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属于他自己的那部分工作,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承认或凸现,丧失了从工作中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的机会,更失去了创造性。“工人要么逃避劳动,要么就是在劳动中希望消除异化,即由人来支配物。他们希望能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决定,希望成为机器的主人,缩小因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同管理阶层之间的差距,获得人格的尊重。”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其实质是人本主义社会。人本社会是以高度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得到自觉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的劳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为养成和发挥每个人的智力、体魄、品德和个性所需要的各种活动。通过对人本管理思想渊源的追溯,我们可以明确,人本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它不是从“用人”出发,而是从“发展人”出发,让员工从“手段人”变成“目的人”,从被管制者变成享有决策权的人。无论是人本主义经济学还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都还远未实现,但是,它们共同预示了人类社会以及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与物权的对比和较量中,****的力量不断增强,在管理中表现为从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最终实现完善的、彻底的人本管理。
西方国家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物本管理阶段中,根据人与物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纯粹物本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人力资本管理阶段。截至目前,人本管理不过刚刚萌芽。
在纯粹物本管理阶段,企业中的劳动者普遍被看成是“机器人”、“工具人”,他们与机器设备唯一的区别是会说话,这一阶段在管理上的特点是完全依赖外在的强制和监督。在管理者的眼中,人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机器”,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无视工人的任何需求,甚至是生理需求。在他们眼中,工人都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贪得无厌、满身恶习的穷鬼,对这些人必须严加看管,多加处罚,否则他们就会偷懒、怠工甚至闹事和破坏。直到今天,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中,监督以防止员工偷懒仍是管理存在的首要原因。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对工人随意处置,最大限度地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克扣工资,雇佣童工和女工,对稍有懈怠的工人施以严厉的惩罚。
20世纪50年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称,但自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在管理实践上即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从科学管理开始,管理者开始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人的特殊性上,认识到了人是不同于物的主动性资源,不发掘人的潜力就无法实现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此后近100年间,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管理人”、“文化人”等等,管理者对于人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泰罗的科学管理还是行为科学管理,都是以一种机械化的思维在寻求某种最佳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而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后期,管理者认识到了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不同特性的人力资源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管理的重点转向开发弹性化的管理制度和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以个性化管理为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货币形态逐步转化为知识形态,导致资本对人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开始作为资本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出现了人力资本,那些拥有高超素质技能的人可以据此成为“知本家”。当“知本家”出现后,企业不再是资本所有者统治作为臣民的雇佣劳动者的“封建庄园”,而成为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所有者联合行使所有权的契约,资本家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知本家”(核心技术创新者和掌握者以及职业经理人)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知本家”可以将自己的人力资本转化为股票,和资本家一起享有对企业的治理权。人力资本的出现似乎使企业雇员和资本所有者享有了平等的权利,因此,有人将人力资本管理即视为人本管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首先,人力资本管理仍然把人与其他物质资源并列在一起,把人的知识、技能看成是另一种资本形态,劳动者以这种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获得收益,而不是以劳动者的身
份占有创造出的价值,因此,这不过是要素分配论的变形而已;第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只有高级管理者和创新技术人才可以成为“知本家”,普通员工由于人力资本太低,只能作为人力资源存在,而不能上升为人力资本与资本家平起平坐。因此“人力资本论仅是对人在经济动力中贡献的物质的、量化的因而是简单的描述而已,是一种便于做经济分析的人格的物化。……即使是约翰·穆勒,也为了避免将人当作资本品甚至比资本品低贱的难堪,提出„人民不应当作财富,因为财富正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然而,人力资本管理毕竟在资本私有的制度框架内将物本管理发展到了极致,即利用将人异化为资本而与资本对抗,因此,也将物本管理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其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是对物本管理的否定,即以人本管理取代物本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管理实践中,最能体现出管理人本化趋势的是德国的参与管理。德国1920年~1989年间陆续通过并实施的《工厂委员会法》、《共同决策法》、《工人共同决策法》和《工厂制度法》等一系列法律,保证了企业雇员可以通过工厂委员会和共同决策制享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工厂委员会由所有雇员选举代表组成(不包括管理阶层),委员会每月与雇主举行一次联合会议。委员会有权了解任何会对雇员造成重大影响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决策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委员会发现劳动条件的改变损害了工人的人性化需要,可以要求雇主予以改变或补偿。共同决策制规定,劳资双方在董事会中占有同等的席位,双方再共同选举一位中立代表,中立代表只有在双方投票平局的情况下才进行表决。尽管受到管理能力、信息获知等方面的限制,真正的劳资双方对等共决很难实现,资方在决策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是在德国的参与决策模式中,雇佣劳动者不需要借助于资本、知识等条件即可参与企业决策,参与权直接建立在劳动力所有权上,这不能不说是对“以资为本”的突破,是“以人为本”的开端。
从人本管理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思想萌芽由来已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并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人本因素在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不断闪现,从纯粹的物本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便是人本管理因素在量上不断积累和增加的体现。由于私有企业制度限制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质变,因此,只有企业制度转变为合作制或公有制之后,人本管理才具备了实施的制度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的国家来说,已经建立起来的公有制企业为人本管理提供了制度前提,我们应当承继西方企业管理积累的经验与成果,顺应社会进步和管理趋势的发展,用人本管理提升我国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A·卢兹 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Ellerman, David.“The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Liberal Thought”[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44:1(April 1986),pp14~15
马克·A·卢兹 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陆雄文:民主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4页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49页
对于一个理科生的我来说,写作可能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对于文学投入时间较少,自己学得过于肤浅,文笔不够华丽,形象。但我自己有我很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对于《中国思想史》认识无论是原来还是现在都不够深刻。我回忆了一下,听的最认真、最多的也许就是高中、大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讲的,尤其是一些代表作,如:《论语》、《孟子》、《史记》、《呐喊》„„等等。其次就是在政治、民族教育、法律等课堂讲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课外书,如我喜欢读的《博弈论》、《金庸》、《企业经营策略与分析》及我看后似懂非懂的《中庸》等等。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中国思想史》这门课后的体会。一. 做人要有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他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融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而我们在这样一个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下成长,我能得到什么?我又该做些什么?人不是生来就有思想的。思想是通过勤奋的学习和思考得来的。我不否认其中存在天赋,某些人生来就是比其他人更有思想。但是,方法论也很重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确实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2009年我刚毕业硬在家人的要求下服从了他们的安排,去了市级事业单位。但对于那些在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就业很难的毕业学生,这或许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我这辈子靠父母,我下辈子靠谁?我又怎能保证给我孩子像父母给我这样的生活,我又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我觉得这就给我未来教育孩子留下问题埋下了伏笔。和我老爸老妈谈了自己想法并得到他们的用意后,我辞职后独自去了广州,因为我想找回自己在社会生存的方法、学会独立、强大、交流。我选择广州是因为它属于前期开放的城市,它附有港澳台文化,我想哪里有我想了解和需要的东西,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的,而不是错与对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它有思想”。我们不在是小孩子,我们成年了。我们要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最终目的都应是对国家有意义的。所以做什么都应三思。就从身边谈起,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学校勤务人员辛勤工作的身影,每天早上他们最早起来工作的,每晚他们是最晚离开教室的。我们的收获本上少不了他们的付出。作为大学生,是要有大局意识的。从自身做起,不要随便在宿舍吸烟,用电脑声音不要大,打电话声音小点。多做有意义的事,为校园多添加一份人文风景。做事时多想想他人的感受,会极大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我觉得人活着是为了活人。活人的“人”字更多的应该是代表别人,不然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一线城市、喜欢热闹场合,喜欢交朋友。作为大学生,是要不断学习进步的。在大学,是学术性学习。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更加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精神。所以我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一.明确的历史使命,坚定的成才方向。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的崇高信念。三.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四.加强自己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五.提高与人的交流能力 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究竟是要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还是要先学会做人?对于现在的我和处于这个时期的我认为,应该先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才能使我们融入到这个社会,才能使我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只有先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该怎样去对待别人,对待别人的过程便是我们的生活,而和别人沟通便是一种学习过程。我认为,在对待他人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对我们的栽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世上有能人,但绝对没有完人。每个人独立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具备宽容。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每天问问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在追求什么。今天你完成你的任务了吗?做人,干吗 要为难自己?做人,要相信自己。做人,很多时候,更多时候得靠自己。做人,记得反省自己。做人,要活在当下。
学会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大量的知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习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每个人的大部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别人的传授给我们的,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这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全是代代相传,不断学习的结果。我们的大家正处于接受知识的年龄段,我们精力旺盛,头脑灵活,记忆力较好,接受能力强,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而书是要有人去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遇上了好时代,学校里开的科目那么齐,社会上报刊杂志那么丰富,你们可以广泛的学习。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但读书,又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得学会倾听,学会预习,学会回顾,学会探索,总而言之得抓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向别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国外学习。学会学习,要注意方法,要有主动精神,习要好问、问家长、问老师、问同学,以能者为师,孔子尚且不耻下问,更何况我们是求学之人,同学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大好年华,学会生活中必须的一切,去勇敢面对生活。学会生活:要珍惜时间,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有一句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身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们知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同学们,时间没有回头的一刻,要学会生活,请先从珍惜时间做起,请珍惜你青春时光的分分秒秒吧。珍惜生身边的每一个人吧,因为有他们你的生活才有色彩。其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最可贵的,从个体来说,生活着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想生存、想发展,你就得健康地活着,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学会与人相处,做文明的人,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在我们同学的身边常会有人发生纠纷,小则动口,大则动手,甚至酿成流血、伤命的大事件,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绝大多数可以避免,假如这些人懂得生活之道,就不会去弄出这些事端。在生活中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动肝火,有的同学喜欢别人尊敬他,但不是以德以才服人,而是靠说大话、动拳头,粗人一个,别人怎么能服你呢?在生活要学会包容别人,容忍别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要容许不同的人发表不同意见,要和谐共处,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用学会做人的道理去经营你的生活。我想你是幸福的。
三、充分把握和利用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先进思想大融合之地学习的机遇来提升自身修养
我觉得的我有这样一个提升个人文学修养机遇,因该努力去把握。我们应该挤出时间、抛弃电脑、走出校门。去北京市东西南北走走,这里有国家高层领导人、有世界500强企业的精英、有代表中国过去最浓厚的历史遗迹、有世界各地的人才聚集于此,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看看他们之间文化有何差异,和我又有何不同。应该去博物馆、艺术馆„„走走,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和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去北京各高校走走,看看不同性质的高校内的人文环境、他们的想法,他们大部分人对就业、考研、爱情等等选择的方法与标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可以参与一些社会慈善机构、慢慢将自己融入这个城市。我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就是观点。当你对一件事物有观点时,你就是有思想的。根据我的观察,在别人告诉他以前,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有观点的。观点越多且越接近本质,那么你的思想也越是丰富和深刻。我想这有助于你更好的定位自己。观点不是事实。观点是基于事实之上的一种系统性判断和理解框架,事实是观点的基础。你了解和掌握的事实越多,就越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事实本身不是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有这种人,他非常博学,但是没有思想。博士生就因找不到好工作跳楼,我认为很可悲、很可笑。难道世界规定了博士生就该有好工作吗?这是个拥有相对自由的世界。而且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思想也是思想。观点既然是一种判断,那么当然有可能判断错误。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很难判断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大多数思想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因此,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对大多数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为这些观点辩护,也就是可以说拥有一个与你观点能交融的平台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理由。我有观点,更要发表观点,所以我要利用北京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先进思想大融合之地学习的机遇来提升自身修养,拥有并珍惜它!三.结语
【《东西方管理思想史》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10-22
医学好东西学习资料09-11
东西方文化对比论文09-19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07-11
东西方爱情诗研究比较09-19
上街买东西作文06-14
吃东西作文150字05-31
《尖利的东西》教案参考06-11
丢掉东西的经典散文06-16
买东西作文50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