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1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平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习、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习、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xxxx年7月9日至7月20日参加了纳雍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三五)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学习,在培训后我受益很多,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培训中听了几位老师的培训后,有感而发,个人认为:

听了吴旋丽、王艳两位老师的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以前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导入的局限性在哪里了:

以前的教学目标都是形式,都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听了讲座后知道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目标就要制定得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才有可操作性;而一堂课学生是否认真是否感兴趣就来源于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等作用,而我在教学中很多的导入都只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缺少的新意,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感兴趣了,听了讲座后学到的很多的导入方法,在今后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真正去上好每堂课,对得起这神圣而光辉的职业!

王艳老师的讲座,我的最大感受是:他的教学组织很好,充分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而我的感觉是:在教学中我也用了这样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在我的身上,平时没有加强学生训练,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平时上课就怕时间不够,怕知识点学生掌握不住,于是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又怕一放手学生又不听话,怕这怕那,一堂课下来,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就……

听了讲座后让我明白:什么都不去做是不会有进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爱上学习!

在听王艳老师的讲座后,我充分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以前在课间就只是吹牛,听了讲座后,我今后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把上节课上的不足在课间充分思考后,争取下一次课有更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喜欢并爱上我的课;王艳所讲的以前我也在做,但现在一想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正去反思去想,听了讲座后,才恍然大悟,要让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渐提高,进一步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备课水平,是教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今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写好教学后记。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营造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可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余静

我有幸成为今年4月学校教师培训中的一员,这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课堂教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我想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二、我想到教师要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我想到教师要有要是要言传身教

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四、我想到教师要有学以致用

今后我会多参加教学方面的培训,把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水平高,充溢着对教学技能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

总之,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教师。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堂精彩的课程一定要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同样说课也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念以及教学单元和学情等来设定,教师应准确、清楚、深入定位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绝不等于教学范围,我们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将目标设定在具体的小点上,结合实际,切记泛泛而谈。

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说课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规划讲述出来,这属于教学创作。既然是创作,教学活动就一定要有创造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观摩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规划或者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从创新性导入到文本的梳理探究、课堂小结在到作业布置,环环相扣,并且每个环节都有活动设计和设计意图展示,将教学目标落实到环节之中。以高中粤教版《项脊轩志》为例,参赛者从细节着手,以“细节传情,思维品质”为题,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入情境,品读书房斋的德馨之喜,思念三位亲人,融合师生的思考,最后以练的形式思考文章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这堂课通过分析书房的变化,从细节处着手分析人物,既解读了文本,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教学重点的模拟教学。参赛者在说课结束之后,需围绕设定的教学重点模拟教学,将某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在模拟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情境来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并加以板书。以《审辩式思维的力量—时评写作指导》为例,参赛老师在讲述重点时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寻找事实依据和正反方的辩论得出结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次说课比赛聚集了全省的优秀青年教师,参赛者在题材的选择上也结合自身优势选取了诗歌、小说、散文、写作等多方面的内容,说课环节流畅,内容丰富,活动设计有趣又不乏深度,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当然在此过程中,个别选手的说课脱离实际,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活动的设计具有不可操作性,但多数教师均能够围绕要求来进行说课。此次学习对自身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想自己一定能够结合实际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活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所谓的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资料,教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讲则是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过程。所以,如果教师想要一节课完成的有效率、有质量,就必须保证“教”与“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要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带动学生的课堂进取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更加牢固、更加灵活。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技巧,需要教师来不断摸索、学习。

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此刻的中小学生在某些方面来说,十分单纯可爱,他们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开始的。所以,教师应注重自我的知识修养,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做一个“杂家型”的教师;同时,还应注意锤炼自我的教学语言,努力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做一位时尚、知性的教师,知识面广,潮流感强,与学生交流起来没有代沟。仅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忙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让学生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爱上你的课。

2、创造一个简便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是主宰,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简便、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创造简便、愉快的学习环境。其实,学生喜欢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培养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情感的幼苗,增长着知识,提升着本事,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取性。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的关键。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起到过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本来就是训练资料之一,每一位教师都要练就这身硬功夫,从而提高课的魅力。

4、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最好的交流方式,经过提问,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景,学生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师要善于课堂提问,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信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应当做到:1、多点鼓励,使学生不再犹豫,大胆的说出自我的答案。2、多一点重复,使学生体会题意。3、多点观察、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变化。4、多点理解,使学生融入课堂。

5、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一听学生是怎样回答的,不能随意去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其思维方式不能与学生等同,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过教师的思维,会产生奇特的而新颖的想法。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学生的世界,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轻易下结论,可引导、帮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6、用微笑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鼓励学生。教师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给一些勉励的语言,启发他的求知欲望,做到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和谐进行。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并且掌握“会学”的本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学生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以后的应用中就会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在欢乐中应对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利用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时代感

人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眼睛,其次是耳朵,再次是其他感觉器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一味地靠讲,学生的视野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从局部分析教材。而多媒体将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多媒体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能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课件教学能有效地帮忙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2

磨课。俗话说得好, 千锤百炼出深山。上好一节课, 关键在于教师练好磨课功。磨课, 需要教师沉潜心知, 扣住政治教材知识体系与政治学常识的命脉, 精心选取素材, 推陈出新, 悉心打造一份完美的教案。宏约博取, 植根教材, 对准音调, 拨动弦律。磨课内涵丰富多彩, 涵盖内容有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情境创设、学生思维活动、知识的生成、知识体系的建构等主干部分。在此基础上, 教师执笔书写教案, 板书工整, 心情舒畅, 细节齐全, 依次铺设教学的亮点, 准确把握教材的精髓。这样的教案, 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浸润教师美好的感情、高尚的师德情操、妙不可言的育人情怀, 如山间溪水蜿蜒而去。经过充分磨课的课堂, 教师语言得体, 启发有效, 能够动听地、明晰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 声音圆润动听, 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起带进去 (夸美纽斯语) , 不知不觉地下课的铃声就响了, 学生依依不舍地和老师说再见。

例如, 我在讲授货币本质的时候, 磨课时引用两句话来设置悬念:

师:一位哲学家说:“金钱是债主, 借你一刻钟的欢悦, 让你付出一世的不幸。”一位史学家说, “道德是永存的, 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那么金钱到底是什么呢?

生: (内心觉得很好奇) 我们每天使用的东西原来如此神秘呀。

在这里, 由于磨课时引用了恰当的材料, 所以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教师有趣的悬念调动起来了。

又如, 在讲授股票特点时, 我磨课时结合08年和09年的股市震荡, 于是在课堂上我略加评价:都说股票是毒药, 都在玩。这两年有人大赚暴富, 有人血本无归, 结合小沈阳语言“宝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由此看出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很兴奋, 因为他们很想知道怎么可以暴富。由于课前磨课准备, 在内心里“发酵”了一夜, 因而这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听得很入神, 讨论也很激烈, 课堂效果很好, 教师利用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来激励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言简意赅, 语言形神兼备, 教师每一次的点拨恰到好处, 可谓是对准了音调, 深深地拨动了学生内心的琴弦。

依纲据本。纲即教学大纲、高考考试说明, 它们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的标杆。特级教师的“特”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实在精神, 实实在在地研究教材, 脚踏实地地钻研考试说明, 对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认真领悟政治课堂教学的学科要领, 尊重文本, 洞悉文本与政治常识材料的底蕴, 悉心领悟文本的精髓, 熟读专业期刊杂志与书籍。

这时候, 你会明白教材即教师, 教师即教材, 教师即文本, 人本合一的道理。所以啊, 他们在任何场合都能谈吐不俗, 言别人所未能言, 他们的心得体会具有远见卓识, 他们的育人境界总是胜人一筹。根他们交流心得体会时, 他们总是字字珠玑, 其观点振聋发聩。由于教师本人具有一种很实在的研究精神, 可谓是走对了路子, 选准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朴实、唯美、超凡脱俗, 话语不多, 但是字字出神入化, 句句在理, 精气神俱佳, 永葆专业成长的青春活力, 捕捉到政治学科的知识精要。这样一来,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是非常容易的事, 上好每一节政治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教育情怀。德国诗人厄尔德林说得好:“人, 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那么如何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政治学科的课堂上呢?这是笔者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话题。事实上, 成功的政治课堂, 那里有远山、淡云、流水、花香、鸟语, 绿树成荫, 花木扶疏, 溪水潺潺, 可以净化处于青春期的莘莘学子们焦灼躁动的心灵, 还内心一片蔚蓝的晴空, 唤醒内心潜藏的智慧, 眼睛变得澄澈。为此, 教师的基本功应该涵盖教育情怀,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点点滴滴, 源远流长。

高中学生处于升学压力环境的包围之中, 文化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压力倍增, 疲惫不堪。事实上, 能够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就是成功。传授知识, 教师需要大爱大德大美的教育情怀, 做到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 花开无语, 教育无言, 静水深流。学习的过程, 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 相互分享。我想, 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慢的艺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教育就像农业, 需要精耕细作, 那么教师就是看守庄家的农夫, 细心呵护, 需要能够有“近察潮起潮落, 远观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 也许慢慢地等待, 等待花开的那一瞬间, 不期而遇的惊喜也许更值得我们翘首企盼。

1998年度“美国年度教师”罗杰斯的小学一年级老师说得好:“孩子就象玫瑰花蕾, 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 与最早开的花一样芳香美丽。”是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玫瑰花期。随着政治学科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也同时深化了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艺术的领悟能力, 丰厚了教师的人文底蕴与育人境界。

综上所述, 政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内涵丰富, 为此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吸取课堂教学的教训, 不断为自我的教学实践输送新鲜血液, 正像托马斯·杰斐逊所倡导的那样, 让我们为人类心智的无限自由而努力。

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3

一、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防止出现过度教学

过度教学的一个表现是多数学生大体听懂了的内容,教师却还要反复讲。在教学中过于偏重于某个内容点,而忽视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教学方向发生了偏移,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上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找一些辅助的资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过分地在辅助资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出现了过度教学的现象。有一位老师上了《独特的民族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这节课,在欣赏第一首作品《辽阔的草原》时,他先播放了一个描述草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了一遍《辽阔的草原》,并讲解了蒙古族民歌的一些特点和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蒙古长调歌曲的理解,他又播放了一个课外的长调作品《轻快的走马》,欣赏完后,原以为该进入下一首作品《宗巴朗松》(西藏民歌)的学习了,可是他又把话题转到了蒙古歌手腾格尔身上了,并又播放了《蒙古人》、《天堂》的视频,播放完了,这节课只剩下10分钟了,可还有两首作品(两个民族)还没有欣赏。结果这位老师把两首作品各欣赏了一遍,简单地说了一下就匆匆下课了。这就是明显的过度教学,过于偏重于一个知识点,没有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二、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打破“以教代学”的固化模式

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过多地替代了本应而且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而完成的工作。以教代学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既定的结论。学生基本不用探索、质疑、判断和选择,而主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讲得学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需的体验、感受,以及质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从而不能更深层次地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这节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是自己给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他的音乐创作磨难历程,那么学生当时有印象,下一节课可能就忘了。在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时,只是停留在刚才的简介层面,没有深入了解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就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境,特别是音乐中表现出的和命运抗争的内在力量。但是,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创作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介绍给其他同学,并组织相关的主题讨论,那么再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体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我在教授《醇厚的中原韵》这节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学唱教材上的民歌,然后三个小组进行比赛。一说到要比赛,各组的学生都来精神了,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都在轻声的哼唱,等到我用钢琴伴奏各组进行演唱时,每组学生都很认真、积极,而且第一遍唱的不好的组,还要求唱第二遍,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在歌唱的体验与参与中体会到了不同地方的民歌特色。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作品聆听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模块是以聆听为主进行教学。听什么、怎样听是最关键的,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注、聆听音乐的基本要素。少讲,多听——反复听、分段听、整体听,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下对作品的内涵、效果、诠释手段,有更充分的理解。比如在讲《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认识京剧的南梆子和四平调的唱腔特征,怎样认识?光靠说讲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不能直观的、较深层次的认知。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分析作品,即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与书上的解释有所差异,也不要把书上的既定解释或者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只要是大的方向没问题,就要鼓励,毕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认识。我们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心得 篇4

高中物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因此,对于年轻高中物理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好这门学科也是一大难题;我据这两年在教学上的探索,有以下反思。

一、重视把握教材

以书为本,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充分了解课本上的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以及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老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兼顾。而把握教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阅读整套物理课本,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做近年来的高考真题,注意高频考点在教材中的分布。3.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注意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二、多角度了解学生

根据新课程改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呢?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基础,了解学生所需的教学方式方法,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对于了解学生的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3.认真批阅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驾驭课堂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对老师素质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能否驾驭课堂成为教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驾驭课堂我的体会是:

1.充分认真地备课,预先设想授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3.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及时总结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总感觉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例如板书、引入的方式、例题的选择、课后的小结等等,然后我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备课本注明并写下反思,两年下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真谛。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本周,听了一位政治老师的课,收获良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联系身边生活案例,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课上老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就像呆头鹅一样坐着听,没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总是被牵着走,完全没有主动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的开拓,也影响了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听了各位领导以及教师们的精彩点评后。让我茅塞顿开。的确,给与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也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评价。

以往的课堂老师们的评价很少,而且语言单一,往往吸引不住学生,特别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评价就更少了。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弱,从而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如果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评价,从而会使整个教学起到一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的李新老师在讲课时,就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说:“你回答的真棒”、“你真聪明”、“下次再努力”等一些激励的话语。这些教学语言的使用都有助于教学的实施,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上课也会很轻松。

高中生物教师心得体会 篇6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通常只注重知识量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已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方式是不可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并适时地把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另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践行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钻研教材,把握精髓。

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通过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组织锤炼语言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转换师生角色。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其次,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另外,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教材中,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通过师生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及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生物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除了具备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经验与阅历,与学生共同成长,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篇7

就英语教学而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英语教师同样必须进行教学反思。英语教学反思,即对英语教学的反思性活动,是指教师借助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英语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英语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及对经验的认识,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科学性、合理性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是教学科研的重点,我们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们该如何进行英语教学反思。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教师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我们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教材分析。

教师首先要通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广泛涉猎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教学例句、教学案例等教学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2. 对象分析。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3. 制定计划。

教师要教好、学好,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教学。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目标责任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小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

4. 教学组织。

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

二、强化教学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

1. 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英语知识的学习要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中应及时反思,该节课重点在那方面的教学,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

2.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及交际等方面的会话能力的培养。

3. 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教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英语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课堂教学结束以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将成功的做法、经验及教训记载下来,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这是教学反思最有效的一种途径。这种反思主要是以教学后记的形式来表现,即以随笔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程所要求的“沟通”和“合作”、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启迪是否得当、对知识难点的讲解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有何缺憾或失误等。

1. 反思成功之处。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

2. 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3. 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十几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反思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我们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

十几年的体验充分证明,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不仅积累得失,完善自我,而且是进行教育科研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一例疑难、一则教训、一丝启发、一点体验,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会使教师逐渐养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逐步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性反省的习惯,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只有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或他人,认真反思自己,才能真正从成功中看到新的希望,在差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姜家风.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50-01

新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英语水平都是偏低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对高中英语的学习上,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信心不足;适应不了高中老师用英语讲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听不懂;惧怕高中听力训练,感到难度太大;不善于用英语表达思想有人交流;不善于使用阅读策略,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不能用英语思维,写作困难……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是很好,需要在高中阶段进行加强训练。以下就从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听

初中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中文授课,而且老师们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平时的教学内容多注重于在老师进行知识讲解后让学生们进行试卷练习,所以对学生进行的口语与听力的训练少之又少。即使初中英语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也会出现相当的不适应。因为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一学生应该具备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的能力。高中的英语老师为达到这一要求,大多采用全英语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能抓住和记住老师课堂上讲的大意,而且要能进一步通过对方的脸色、语气听出言语中隐含的含义。这对于听力基础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讲很有可能整堂课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而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往往需要将老师所讲的英语内容转化为中文之后才能被理解,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顾此失彼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老师的教学效率。所以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具体方法可以是:全英语教学应该循序渐进,起初可以用中文教学多一点,一点一点的增加英语的内容,给学生以缓冲的阶段,让学生在慢慢适应中逐渐提高听英语的能力。讲课时,尽量用简单的单词,学生学过的语言,并配合实物演示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听内容的大意,这样也容易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说

初中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也是很少的,加上没有语言环境,初中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也是少的可怜。在进入高中之后,即使他们很想说好英语,但由于过去长时间的“闭嘴”,导致他们不确信自己的发音,不肯定自己的用词而不敢开口,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所以高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纠正他们怕出错的心理,鼓励他们多开口。在平时教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日常对话;可以让学生试着对课文进行英语复述,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英语会话等等。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同时锻炼了其他学生的听力能力。当然,语言的基础是单词和词组,要想让学生可以有流利连贯的口语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单词和词组的训练,需要每天对英语单词进行多样化的检查,可以集体听写,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提问,另外,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背诵,通过长时间的口语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三、读

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知识,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老师都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会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熟练,另外知识面又窄,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时,学生碰到的阅读材料都是词汇量少又好理解的,但是一到高中,英语的难度整体加大,学生经常会面对一大堆生涩难懂的阅读材料,需要经常翻字典才能勉强进行下去。这样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英语的阅读。对于高中英语老师来讲,需要尽快改善学生阅读上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课下坚持每天一篇的课外文章的阅读,并做好单词的积累工作,扩大词汇量。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英文阅读的内容。同时,老师还应该教授学生们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例如不要每逢新单词就去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意;不要字字都精读,要学会整体理解;不要用中国的价值观去判断其他国家人民的行为习惯等,帮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理解,并提高正确率。

四、写

英语的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中最难掌握的一种。初中学生常常出现写作内容空洞,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描述,语法错误较多等问题。而高中的写作又比初中写作要求更严格,所以许多高一学生都害怕写作。所以在学生刚入学时,老师就应该积极着手去解决学生不会写作,害怕写作的问题。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笔头练习,例如在课程开始,老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提问,不断丰富学生介绍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将扩充后的介绍写成作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芮金节.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衔接的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02)

[2] 王丽华.如何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6(04)

[3] 黄龙光.论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02)

[4] 王惠冰.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上一篇:你用目光温暖了我作文500字下一篇:真爱电影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