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学反思(共14篇)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 》 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数学操作的重要:操作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铺设桥梁, 能为学生的数学语言学习能起到辅助性作用. 数学学习离不开直观, 也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更需要运用操作作为学习数学语言的抓手和依托.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但语言的表达是起步阶段, 学生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条理和逻辑, 更不会说完整的话, 数学味缺乏,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兴趣. 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学, 如何凭借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呢?
1. 运用动手操作 ——操作过程是学生思维的直观呈现.二年级学生年龄小, 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 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 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活动的思考. 因此, 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认识平均分》时,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6 个桃的情境.学生在知道猴妈妈要把6 个桃分给两个猴宝宝时, 借助于小棒去模拟分桃过程. 结果分的情况有: 1 个和5 个;2 个和4个;3 个和3 个. 前两种分法小猴有意见:不公平. 我让学生对照自己分的结果去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分法, 小猴都说不公平, 从而意识到这两种分法在数量上的特点, 两个盘里的桃不一样多. 只有两盘一样多, 每份都是3 个时分法才公平. 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经验在大脑里起到了帮助. 在分析数据特征后, 学生总结出:每份分得数量同样多是公平的, 平均分的概念就在操作实践中水到渠成出现.
2.转换语言文字——实物操作与文字语言可以积极转换.“8只桃, 每个小朋友分2个,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数学的文字语言是简洁的, 学生并不能理解“每个小朋友分2个”的意思.教学时, 我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8只桃, 把8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地分, 看看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含义, 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对学具的操作, 从而抽象成纯粹的数学问题.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8只桃, 每2个一份, 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由于学生的学具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是可视的, 而且动手分的过程已经得出了结果, 因此接下来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就有了依据, 学生的表达就很丰富、有条理:8只桃, 每2个一份, 可以分成这样的4份.
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 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 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这里的操作活动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 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之后, 再学习用圈一圈表示每2 个一份的方法, 可以看出把8 只桃分成了这样的4 份. 有序地学具操作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述数学语言, 这样学生不仅会做数学, 而且会说数学, 能有效预防数学课堂学生只会意会不会言传的局面, 能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运用的意识, 积极地将操作过程转换成文字语言的表达.
3.运用集体智慧——合作操作体现数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二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欠缺的, 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表现的特点, 积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让大家的操作为数学课堂的学习增加厚度, 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有内容说、有顺序地说、有方法地说, 让操作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提供资源, 让合作操作为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起到有力地支撑.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 关键是理解“分”, 尤其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知识的逻辑基础. 因此 “平均分”的教学对除法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课堂上, 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在操作中探索规律,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同时让同桌互相表述自己摆小棒的思维过程, 学着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操作的结果. 同时操作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交流中学会学习, 学会分工、合作, 丰富多样的数学语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按要求摆12 根小棒:每几个一份, 分成这样的几份?通过分、观察、思考和交流,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也是平均分. 并从中发现规律:分的小棒总数是不变的, 每份的数量越多, 分得的份数就越少;反之. 另外每份的数量乘以份数就是小棒的总量. 大家交流时不会顺利表达数学内容, 有的只会说:那个越来越多, 那个越来越少. 经过别的同学的加工以及教者的点拨才能顺利地进行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这样的发现是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操作后发现, 而且这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一个成功的经历, 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讲课本第106页练习题3时,我指着一个球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竟然说:“圆!”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讲这节新课的时候,我也听到有学生这样说,当时没有很在意,现在想来就是之前没有对此加以强调比较,才使得学生现在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区别不开来。
我就此今天将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圆与球进行了区分。让学生先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接着我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请学生们总结他们的不同点。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体感;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平面的,只可以摆在紧贴着桌子放。并且学生总结出了球是可以滚动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物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为平面图形。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并认识钟表,可以设计先导作业,学生预习课本,制作钟表,从学生预习情况开展学习,你了解到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钟表的学习。第一个课时比较简单,学生能说出钟面的构成,整时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钟表的旋转方向,时间前后的不同。经过学生的学习与反馈,我发现多数孩子能认识钟面的构成,会读写整时,但是对一天时间的前后没有概念,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自身时间的使用不关注,不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字不敏感,对顺时针旋转方向不理解,出现前后时间颠倒。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上课下练习检查,课前三分钟进行听口令拨钟表的比赛,加强学生对钟表时间的认识,比如现在是9时,请你拨出三小时后的时间。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出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钟表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表是怎么走的。课下,布置了画一画的作业,学生画出自己的一天并标出时间的两种表示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加强了对时间前后的认识。课下教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给孩子出题,孩子拨一拨、说一说整时。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质疑中加强对钟表的认识。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让学生用学到的图形搭建物体。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图形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图形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带有图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1. 借助网络平台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 , 了解圆的特征, 知道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理解在同圆 (或等圆) 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2. 借助网络的信息量大的特点 , 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途径.
4.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有关圆的知识, 学会圆规画圆.
教学资源:“圆的认识”一课的网站221.230.10.201 / zlh.
教学用具: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首页)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数学课的环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
2. 会上网吗 ? 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
3. 是啊 , 网络的作用真不小 . 告诉你们 , 在网上还可以上课学知识呢!
今天, 我们就运用网络一起来认识圆. 揭题:圆的认识.
[反思 :聊天式的谈话 , 缓和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为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同时, 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并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
二、自学天地
1. ①看 , 网上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图片 , 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圆. ②生活中, 圆无处不在. 对于这种处处可见的图形, 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③本课我们会学习什么呢? 揭示“学习目标”.
2. ①请点击“自学天地 ”, 先自学再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 看谁最会自学! ②学生自学. ③通过刚才的自学, 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
[反思 :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 , 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等特点, 所以数学阅读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课运用网络教学克服传统教学的束缚, 给学生创设数学阅读的时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本节课, 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设计阅读材料时突出了以下三点:①在与原有认知的对比中凸显新知的特点. ②适当渗入对圆的描述, 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 丰富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③结合现实情况的操作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
3. ①其实 , 圆心、半径和直径中还蕴含着许多奥秘呢 !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 (想! ) ②师:请大家运用手中的圆片、笔、尺等工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各有什么特征?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始探究, 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发现! ③学生自主探究, 并点击“课堂讨论”, 把发现及时记录上去, 记录完后点击别人的留言, 看看别人有什么发现, 也可回复! 4结合留言交流、汇报. 师: 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没来得及交流, 不要紧, 课后我们可继续点击阅读.
[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的良好特性,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交流发现, 不仅完善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而且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看到别人的发现、评价别人的发现. 有效地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甚至课外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
4. ①同学们真会探究 , 现在来挑战一下自我 , 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好不好? ②点击“课堂活动”, 完成“挑战自我”, 相信你能挑战成功. ③交流:A.经过刚才的挑战,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B.被电脑怀疑作弊的举手, 恭喜你们全部过关! 别骄傲, 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反思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自测的工具 , 每做一题电脑及时作出评价,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 优化了评价过程, 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
三、画圆
1. 认识了圆 , 你会画圆吗 ? 你打算怎样画圆 ? 2. 点击学会画圆, 观察网上如何用圆规画圆, 并尝试解答下面的练习, 相信你能出色完成! 3. 学生自学. 4. 交流. 5. 师小结.
[反思 :利用录像、动画等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各种画圆的方法, 摒弃了人为演示中经常出现的干扰学生视野的多余动作,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全课小结, 交流对运用网站学习方式的感想
五、课外拓展应用
1. 接 球比赛. 2. 车 轮问题.3. 你 知道吗 ?
[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倍受广大教师关注的传统课程借助这节课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只是一种对传统课程的尝试与自我挑战, 仅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 至于它的成熟还需集大家的智慧. ]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 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 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 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这个问题是大家不能不去面对和解决的。然而,如何围绕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做好初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保证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呢?
首先,坚定不移地以素质教育为原则。
在以往的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目标,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不停向学生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没有给学生机会展现他们的创造能力,忽视学生们的个性差异,教学设计单一。久而久之,我们的课演变成纯基础知识教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毫无兴趣。最后学生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弱。这样,教学偏离了教学常规和大纲要求。《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个理念凸显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中注意教学用语的选用,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切实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不是一切为了考试,一切围绕着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的能力更为重要。就像学习驾驶一样,考试通过很重要,但是学驾驶并不等同于考驾照,考试是个检验过程,而学习是个掌握并灵活应用的实践过程。学车是为了具备开车的能力,能够安全行驶。学英语则是为了掌握这们语言,能够看听说,切实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运用自如。
其次,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个体上的差异。
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且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上去,让学生带动学生,增加有效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语境,比如9 A unit 3 Grammar导入部分,为了解除学生假期归来的疲惫感,教师首先示范提问部分学生假期生活,然后鼓励学生反问他们渴望知道的老师的假期生活。这样充分满足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不少,拘谨的课堂变成了师生间,同学间交流的场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再次,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在“情感目标”中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最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老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环境,因此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就成为了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坚持每天用激情去感染每位学生,用大量有趣的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Colours这个单元的时候,我会尽量多的搜集和颜色相关的文章,比如颜色能影响食欲,和颜色相关的有趣的俚语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设置与生活贴近的话题情景,和学生轻松的聊上几句,课堂气氛立马活跃不少。
2.我们知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记单词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也是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有的同学记住目前学的,忘了过去记的。这时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们如何帮助学生记牢单词呢?《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词汇教学的语义化,语境化。由于英汉词汇意义不完全对等,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语境猜测单词的不同意义和它承载的文化含义,因此老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在单元话题背景之下,从听,读材料中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采用图片,情境,语境,媒体,话题讨论等形式,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进行词汇教学。
3.通过多次考试以及平时听写和作业摸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每节课前3~5分钟时间,进行英语会话训练,形式可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逐渐演变成学生独立说一段话。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之后便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口语活动。
4.利用家长会,提升家长关心孩子学习英语的意识。利用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带家长走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帮助家长了解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能领略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的同时,磨砺孩子们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们活泼开朗的个性。我相信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定能感染到家长。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我关注学生以有的认知特点,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一、课内外结合
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
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功之处:
1、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3、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我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帮数字宝宝找家的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这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补充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9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四、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再完美的一节课都会有一点遗憾:在认识钟面时,如果能再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去感受钟面上的数字排列顺序和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对下面的几时半的时针位置认识和几时半的理解会更加容易一些。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整十数》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1数到20,并且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2个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整十数,鉴于学生已经对整十数有了一定的感知,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在PPT上出示了三捆小棒,让学生说一说是多少根,果不出所料,很多学生马上就说出是30根小棒。当然只会说出数量是不够的,于是我又问他们“你是怎样又快又对的说出是30根小棒的呢?”有学生回答“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一捆小棒就是10根,所以3捆小棒就是3个10根,也就是30根了。”这是一个小朋友的回答,也是班上绝大多数小朋友心里的想法,在一系列的训练之后,我给学生稍微一提示,小朋友马上就说出了小结的话:有几捆小棒就是有(几十)根了。在此,学生已经能够进一步建立“十”的概念。
当然,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学生建立“十“的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仅仅满足于学生会做题目,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探讨和不断改进的地方。
许建华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两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生活和游戏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二、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的练习“小猫钓鱼”。老师把得数是0、5、4的小背篓贴在黑板上,把写着算式的小鱼送给上课认真的同学,请他们把小鱼贴在对应得数的小背篓下面。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反思07-22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案设计07-17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刘俊09-12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07-04
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26
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12-10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06-26